_中国第一报人_王韬的思想历程_以王韬各时期作品为例进行分析

合集下载

王韬报业生涯

王韬报业生涯

王韬
王韬的新闻传播活动
王韬的新闻作品赏析; 对王韬新闻传播活动的评价
四 三 二 一 王 韬 生 平 简 介 王 韬 新 闻 传 播 活 动 王 韬 新 闻 作 品 赏 析 对 王韬 新闻 传播 活动 的 评价
一、王韬生平简介
王韬 名字及 出生地
王韬(1828年11月10日-1897年5月24日), 原名利宾,字兰卿,1862年到香港后改名韬, 字仲弢,又字紫诠,江苏苏州府甫里村人。
储材之道,宜于制科之外,别设专科,以通达政体者为 先,晓畅机务者为次。即以制科言之,二场之经题宜以实学, 二场之策题宜以时务,与首场并重,庶几明体达用,本末兼 赅,此寓变通于转移之中,实以渐挽其风气而裁成鼓励之。 四五科之后,乃并时文而废之,则论者不议其骤革矣。肄习 水师武备,国家宜另设学校,教之以司炮驾舟,布阵制器, 俾其各有专长,习之于平日,用之于临时。其遣发至泰西者, 尤不可专在一国,以示兼收而并效。
小结
《循环日报》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家宣扬资 产阶级政治改良主义思想的报纸,也是中 国人自办成功的最早的中文日报,是一张 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
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第一个报刊政论作家, 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报刊政论作家。 根据他历年在该报发表的评论文章汇集的 《弢园文录外编》是中国新闻史上的第一本 报刊政论文集。
报纸是民情民心的一种反映手段。一个 看重民心民情的社会必然要重视报纸;反过 来讲,一个不重视报纸社会地位的社会也必 然是一个漠视民心民情的社会。

晚清思想家王韬生平简介

晚清思想家王韬生平简介

晚清思想家王韬生平简介

王韬,初名王利宾,字兰瀛。外号“长毛状元”。王韬归来后,于1874年在香港创办了第一份由华人创办的中文报纸——《循环日报》。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晚清思想家王韬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

王韬简介

王韬简介是这样的。江苏人,出生于道光年间。自幼跟着教书的父亲熟读古书。空闲的时候王韬喜欢到各地赏花,王韬十五岁的时候就中了秀才,三年后考进士失败。次年,王韬来到上海,受到了传教士的款待。喝到了葡萄酒,听到了西方音乐,参观了新型印刷厂。

王韬对新型的印刷机器很感兴趣,不仅印刷的量多,印刷的速度也非常快。没多久,王韬的父亲就过世了。王韬在这个时候必须担起一家之主的责任,挣钱养家。传教士聘请王韬到书馆工作,书馆的待遇还挺好,不仅工资高,还提供住宿。王韬也学会了英语,开始在书馆担任翻译的工作。那时的圣经中文版一直被人们批评不接地气,内容包含了大段大段的外国俗语。王韬就职的书馆打算重新翻译圣经,历经六年翻译完毕。这部翻译的圣经后来成为了中国的标准版本。1854年,王韬成为了基督教的信徒。*****年,王韬给叛军出主意的事件被发现,王韬只能出逃到

香港。在香港的传教会中,王韬又翻译了各种外国书籍。与此同时,王韬还是香港一家报刊的主笔,这是他新闻事业的开端。那个时候,香港的史料并不多。王韬拜访各地,详细了解香港历史,所著文章是研究香港历史的重要文献。后来王韬旅欧,每到一处到详细写下浏览日记。王韬还受邀到牛津大学演讲,向外国人介绍中国的古典文化。当时的中西差异给王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王韬返回香港后创办了首份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报刊,影响了不计其数的有识之士。

中国近代史风云人物——王韬

中国近代史风云人物——王韬

中国近代史风云人物——王韬

王韬(1828—1897)是一个充满个性的复杂的人物,生活在多灾多难的晚清年代,经历过鸦片战争、太平天国、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自强运动、甲午中日战争等中国现代重大历史事变,距戊戌变法仅一年之遥,他不仅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改良主义者,又是太平天国运动的热心参加者,同时又是中国新闻事业的开拓者。时代风云际会,交织在他的身上,使他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独一无二的人

物。

一、生平

王韬(1828-1897)清代江苏长州(今苏州吴县)人,初名利宾,学名瀚,字兰卿,后改名韬,别号天南、遁叟等。王韬祖先原籍昆山,系明代巨族,明末兵乱,迁至甫里。其父王昌桂乃一个儒生,以授徒自给。王韬从小受到家庭传统的儒家教育。以后就学于明经顾惺,不但学习了大量的儒家经典,还饱览了诸如“二十二史”、《资治通鉴》、野史稗钞、笔记小说、诸子文集、诗赋词章等各类书籍。1845年以第一名成绩考中新阳县秀才。次年,随父与师赴金陵应乡试,结果铩羽而归。但他并不后悔,从此放弃科举,以期读书十年,另辟蹊径,然后出为世用。20岁那年,王韬赴上海探望在那里设馆授徒的父亲,富有西洋气息的上海立刻向他展现了一个新的奇异世界。不久父亲去世,他接受英国人麦都司的聘请到新教伦敦会办的墨海书馆从事著译工

作。后为化名黄畹上书太平军将领一事被清政府通缉而逃往香港;

改名王韬,受到英华书院院长里雅各的赏识,协助其翻译中国典籍,并主编《近事编录》,从而开始了长达20年之久的“海外”流亡生涯。在这期间,他于1867年冬起的三年时间,游历英国、法国和瑞士等西方国家。这些大大超出他想象的海外奇观,令他欣喜异常。1870年回到香港后,他与友人黄平甫集资购得英华书院的印刷设备,组

王韬新闻思想

王韬新闻思想

我也是学新闻,共同探讨下

首先你当然要了解他的主要思想:

王韬的新闻思想:

1、重视报纸信息传播的功能;

2、办报目的是立言;

3、强调报纸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

4、言论自由;

5、反对外报垄断,允许国人自己办报。

一下的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王韬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杰出的新闻人才。黄天鹏曾说中国新闻界因出了个梁启超而使“新闻记者之身价顿增万倍” 。同样,我们借用黄天鹏的话来评价王韬是一点也不过分的。王韬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不仅用自己的身体力行给新闻业的后来者树立了足可效法的榜样,而且在有关的文章中,第一次明确阐述了有道德、通古今的新闻人才观。

作为一种专门职业,新闻人才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和修养呢?王韬特别强调了两个方面。

第一,报人要具备优良的品德。

王韬的新闻学专文《论日报渐行于中土》集中阐述了人格与报格的关系,认为报人最重要的资格与条件就是“其立论一秉公平,其居心务期诚正”。如果利用报纸“挟私讦人,自快其忿,则品斯下矣,士君子当摈之而不耻”。在王韬看来,公平、诚正是新闻记者最重要的品德,有了这样的品德,才会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从事采访报道活动,“不参毁誉之私”,防止“采访失实、纪载多夸”的“日报之通弊”。

王韬重视并强调报人的品德修养,一方面与他的人才思想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也来自于他对报纸地位和作用的认识。王韬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的人才思想,认为,欲求事业之兴旺,须以得人为先。他说:“天下事皆在乎得人而已,得其人则治,不得其人,则虽有良法美意,多败于奉行故事人之手” 。而人才又以品德为先,对不同的人才应有不同的品德要求。作为报人,最重要的就是公平诚正,不然就难于担当“直笔”之职责。中国近代直至当代新闻史上,所有新闻学论著都毫无例外地视品性为新闻记者的第一要素。而王韬则是最早具有这一认识的新闻学家。

王韬: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界的先驱

王韬: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界的先驱

寻 找 工 作 以 维 持 生 计 。 此 时 幸 得 传 教 士 麦 都 思 的 邀 请 ,让 他 到 有 固 定 收 入 的 上 海 墨 海 书
龟蒙 留下的“ 斗鹅池 ” 观赏荷花 , 或到明代遗存 “ 梅花别墅” 探梅 。 他最爱在 日落 时分到保圣禅 院听松 , “ 有如千军万马声 ,又如千山落叶 , 万
历 史潮 汐
嚣 ■ 《 ∞ ㈣
黧 } 辫 譬l ARe V S

盆 3
中 国近 代 思 想
文化 界 的
西 方 强 盛 触 动游 子心 潮
洵属玻璃世界 ” 的 印 刷 厂房 , 王 韬 对 按 字 母 排
列 的 活 字 架 ,一 天 能 印几 千 本 书 的 轮 转 印刷

天下 午 , 英 国 巡捕 带 一 队 清 兵 来搜 捕 , 馆 主 麦 都
思 赶 紧 给正 在 车 间 校 对 书 样 的王 韬 传 信 ,王 韬 甚 至 来 不 及 跟 陆 小 芬 打 一 声 招 呼 。就 夺 路 逃 往 麦 都 思 儿 子 麦 华 陀 任 领 事 的 英 国 驻 上 海 领 事 馆 。王 韬 在 领 事 馆 避 难 4个 月 后 , 在领事馆人员 掩护下 , 于 1 8 6 2年 l 0月 秘 密
有 一天王 韬去 四马路 “ 一 品香 ” 西餐馆 吃饭 , 临 窗
李 秀成并攻 占常州 、 苏州等地——可 见“ 黄 畹” 确 有 见

论王韬对我国新闻事业的贡献

论王韬对我国新闻事业的贡献

论王韬对我国新闻事业的贡献

王韬是我国近代报刊的开拓者之一, 他的办报思想和他所开创的报刊政论文体, 对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 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他的新闻思想可概括为新闻自由、报刊功能以及报刊人才选用三个方面, 这些思想对于近代中国报刊思想体系的初步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近代报刊史上第一个办报高潮, 始于戊戌变法时期,它对我国的新闻事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一期间由资产阶级改良派直接或间接创办的报刊达70余家, 他们的办报活动冲破了封建统治者的言禁, 使报刊成为进行资产阶级思想启蒙和宣传救亡图存的“利器”。其中也涌现了一批政论家, 出现了我国最早的政论报刊。而王韬作为我国“具有专门办报思想的第一人”, 他在主持《循环日报》工作的十年间, 不仅开创了新的报章文体, 而且还撰写三篇专文表达报学思想, 在开放的心态和“君民共主”的政治理想层面上要求清廷放宽言禁, 阐明报纸的功能、办报的目的、新闻自由思想以及办报人员选用等问题, 这些内容构成了王韬新闻思想的全貌, 代表了国人办报之初在新闻理论方面的最高水平, 也昭示了王韬对中国新闻学的突出贡献。

一、关于新闻自由思想的阐述

纵观整个封建社会, 言禁永远是封建统治者为了捍卫王朝统治的一个关键环节, 而言禁的顶峰当属清朝, 即便是在晚清末年出现的传教士办报, 也不得不顾及到清朝廷严苛的言禁制度。而王韬是最早在国内提出言论自由的要求。他举伦敦的《泰晤士报》为例, “国家大事视其言以别”说明如果报纸编排得当并广泛发行, 便能影响事态发展, 并有效地阻止当政者权力滥用。所以他一再呼吁进行放宽言禁, 允许民间创办报纸, 允许报纸“指陈时事, 无所忌讳”, 便以形成“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的清议之风。王韬的观念虽然用的是儒家传统中的实用理性的思考方法, 但毫无疑问的是, 近代意义的报业及报纸观念正是在王韬这些成长于传统文化中的文人向西看、把西方作为参照对象的过程中导入的。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看, 新闻自由观念的形成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马克思曾经说新闻出版就是人类自由的实现,在他眼中, 书报检查制度是政府垄断的表现。在王韬提出新闻自由观念的这个时期, 新闻自由观念已经在西方深入人心了,而在中国, 让普通百姓畅所欲言仍是天方夜谭, 所以王韬的思想无疑在死气沉沉的中国新闻界激起了不小的波澜。对于新闻媒介来说, 新闻自由就像空气、水、阳光对人一样重要, 有了新闻自由, 新闻事业才能蓬勃发展。在这个意义上, 新闻媒介争取新闻自由的努力代表了人民的欲望和要求。

王韬

王韬
同治七年正月十七日(1868年2月10日),王韬同理雅各住在苏格兰杜拉村,随后协助理雅各完成了《诗经》 《易经》《礼记》等中国经典的翻译。期间,他应用西方天文学方法研究古代日食记录,写出了《春秋日食辨正》 《春秋朔闰至日考》等天文学著作。
同治九年十二月四日(1870年1月5日),王韬同理雅各起程转道伦敦、巴黎。在伦敦,他将所携一万一千卷 中国书籍赠给大英博物馆。伦敦文化界对此举"无不同声嘉叹"。在爱丁堡教堂讲古诗文时,还高声吟诵白居易 《琵琶行》和李华《吊古战场文》。 在巴黎,他拜访了法国汉学家儒莲博士,与他讨论中国文化问题,切磋翻 译技巧。王韬对儒莲的印象极深,后来在他准备撰写法国历史著作时,还特地致信儒莲,邀请合作。
同治元年正月初四(1862年2月4日),因其了解太平天国缺少人才,王瀚便化名黄畹上书太平军将领刘肇钧 (“长毛状元”外号由此来),并请刘肇钩转呈李秀成以资决策。 他在信中为太平天国领导人剖析攻打上海的 利弊,指出洋人不是太平天国的主要敌人,所以,应该把主要力量放在打击清军上面。由于这一建议与太平军原 订的进攻上海策略相悖,故未被采用。
王韬
近代资产阶级第一代思想家、报人、教 育家
01 人物生平
03 历史评价
目录
02 主要影响 04 轶事典故
05 人际关系
07 后世纪念
目录
06 主要作品
王韬(1828年—1897年),原名王利宾,字兰瀛。后改名为王瀚,字懒今。为躲避追捕改名王韬,字紫诠、 兰卿,号仲弢、天南遁叟、甫里逸民、淞北逸民、欧西富公、弢园老民、蘅华馆主、玉鲍生、尊闻阁王,外号 “长毛状元”。苏州长洲人。清末学者、维新思想家、文学家、报人。

王韬洋务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王韬洋务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王韬在上海期间编著了诚儒杂志一书介绍上海的古今人物风景俗尚古迹时事而第六卷则专门介绍了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如西人印书局及其印书车床西方牛痘种法新闻纸西人照像之法西人火器精利西人煤气电报西人博物卿西人影戏等等并且盛赞西人做学问董实证以相效成风为耻一所以能够技艺之精甲夭下他还在书中建议中国聘请西方技师仿造西洋火器装备中国军队
,
经过
王 韬对 这些
,
西儒 实学

,

的 评 价 很高
,
,

,
白莲 教 等农 民 起 义 的 打 击
的 入侵
,
西 方 资木主 义 日下
西 儒 实学 这些 产

皆具 有精 意

卓然
腐 朽 的洁 王 朝 江 河

岌 岌可
,
可传


而且 决 心 在 上海

读 书十 年
,
危 , 在 这 种 情况 下 学 术界 出 现 了 一 股 崇
: “
被 世人所 鄙 视
的不 平衡
,
所 以他 也 时 时 感 到 心 理 上
,
多弊 端

他说
其立 法 之 大 谬 者 有 兰
,

:
特 别是 帮 助 传 教 士翻 译 与 儒 教 更增加 了 王 韬 内 心 的 矛

报人王韬的生平经历与新闻思想

报人王韬的生平经历与新闻思想

第11卷第3期

Vol.11 No.3

报人王韬的生平经历与新闻思想

王梓涵

(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摘 要:被尊为“中国新闻报纸之父”的王韬,凭借独特的新闻思想和政论文章影响无数后人。

本文概述王韬的生平经历,还原报人王韬的一生浮沉。

关键词:王韬;《循环日报》;麦都思

中图分类号:G219.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3-0047-02

翻阅中国的新闻史,王韬这个名字跃然在册,他无疑为中国新闻事业的进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张海林在《王韬评传》中是这样评价的:“他(王韬)所提出的新闻问题和理论几乎全是中国人在这一领域的第一次探索。从王韬开始,中国的新闻学才算正式诞生。”[1]著名作家林语堂也将王韬誉为“中国新闻报纸之父”,可见其在中国新闻史上的地位。

一、王韬的生平概述

王韬出生于儒学世家,不幸的是,家族的辉煌史从他父辈那代便开始陨落。于是,背负着振兴家族的使命与责任,王韬自幼刻苦读书,在父亲的影响下,孔子“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扎根于心。他15岁中秀才,成为父母的希望,19岁赶赴金陵参加乡试不举,仕途之路戛然而止,他深受打击、夜不能寐。王韬在给英国学士理雅各的信中写道:“窃念韬少时秉承庭训,十九岁试京兆,一击不中,随薄功名而弗事。”[2]王韬21岁时,父亲王昌桂病逝,父亲的突然离世使王韬成为家里的顶梁柱,他开始被迫寻找生计。辗转一番,他好不容易在墨海书馆安定下来,但好景不长,与他伉俪情深的妻子去世了。接踵而至的变故使王韬一度颓靡,这段时间可谓王韬人生最痛苦的阶段。

王韬

王韬

反侵略的爱国思想
• 不过,王韬的反侵略思想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弱点。 他主张对付外国侵略“有时亦不尽以势力行事”, 而可以通过外交上的“开诚布公,讲信修睦”,达 到“战胜于无形,驾驭与不兵”的目的。王韬还认 为在各国竞相与中国“通商”的形势之下,英为自 利计,“欲中国富强”,因此可以结好英、日,以 彼为援,互为唇齿。说明了他对外国资本主义抱着 不切实际的幻想。
在中国历史上王韬最早提倡废除封建专制,建立“与众民共政事, 并治天下”的君主立宪制度。王韬将世界各国的政治制度,分为三 种: • 1、君主之国,如俄罗斯、奥地利、普鲁士、土耳其,国家元首为 帝。王韬认为,君为主,必须有尧、舜帝在上,才能长治久安。 • 2、民主之国,如法国、瑞士、美国,国家元首为“统领”。王韬 认为民主之国,“法制多纷更,心志难专一,究其极,不无流弊”。 • 3、君民共主之国,如英国、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丹麦。 “朝廷有兵刑礼乐赏罚诸大政,必集众于上下议院,君可而民否, 不能行,民可而君否,亦不得行也,必君民意见相同,而后可颁之 远近,此君民共主也。”“唯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 君惠得以下递……如中国三代以上之遗意。” • 主张进行军事改革 • 王韬主张革新兵器,废除弓箭、大刀、长矛,换成新式火器;将帆 船换为轮船,“师其所能,夺其所持。”王韬认为单按西法制造枪 炮、轮船、建筑铁路,只不过是抄袭皮毛,更重要的是要变革军队 的制度和训练方法。

王韬的新闻思想及其主要贡献

王韬的新闻思想及其主要贡献

王韬的新闻思想及其主要贡献

王韬是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1845年考取秀才。1849年应英国传教士麦都士之邀,到上海墨海书馆工作。1862年因化名黄畹上书太平天国被发现,清廷下令逮捕,在英国驻沪领事帮助下逃亡香港。应邀协助英华书院院长理雅各将十三经译为英文。1867冬-1868春年漫游法、英、苏格兰等国,对西方现代文明了解更深。1868-1870年旅居苏格兰克拉克曼南郡的杜拉村,协助理雅各。1870年返香港。1874年在香港集资创办《循环日报》,评论时政,提倡维新变法,影响很大。1879年,王韬应日本文人邀请,前往日本进行为期四个月的考察。王韬考察了东京、大阪、神户、横滨等城市,写成《扶桑记游》。王韬在1884年回到阔别二十多年的上海。次年任上海格致书院院长,直至去世。1894年为孙中山修改《上李鸿章书》,并修书介绍于李鸿章的幕友罗丰禄、徐秋畦等。王韬一生在哲学、教育、新闻、史学、文学等许多领域都作出杰出成就,著有《韬元文录外编》,《韬元尺牍》、《西学原始考》、《淞滨琐话》、《漫游随录图记》、《淞隐漫录》等四十余种。

这是对王韬一生的大致概况,但不难发现这样的一生充满了推陈出新,这让王韬的思想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积极入世到提倡变法,都是源于眼界的开阔,这也决定了他在新闻领域的卓越成就。

王韬是近代中国第一个明确提出报刊言论自由思想的人,同时也是第一个将西方的自由主义理念系统传入中国的新型知识分子和自由主义报人,被誉为“中国最早的报刊自由主义大师”。

王韬的新闻思想归纳起来如下:

名记者王韬成名原因及成名历程探析

名记者王韬成名原因及成名历程探析

第12卷第20期 Vol.12 No.20 2021年10月 October 2021

王韬,1828年生人,1864年任香港中文报《近事录编》编辑;因1870年起在香港《华字日报》上连载《普法战纪》而名声大噪,并于1872年前后任该报主笔;1874年创办了世界上第一家成功的华资中文日报《循环日报》,开创了报刊政论文体,从此蜚声新闻界。有人说他是伟人,有人说他叛逆;有人说他思想超前;有人笑他不知变通。对王韬其人,史学界历来褒贬不一。然而,无论史学家们对王韬评价如何,他为新闻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新闻界早已成名成家却是毋庸置疑的。

近年来,学界或从历史学的角度评价王韬之生平,或从新闻传播学的角度剖析王韬的新闻思想和新闻作品,却鲜少有人分析其成名原因,将王韬的才学和经历与其在新闻界的成名联系起来,也鲜少有人归纳其成名历程中的几个重要节点。笔者从王韬自身的才学方面分析他成名的原因,并归纳王韬成名过程中的几个重要节点,试图给当代记者以启迪。

一、文孕于中:深厚中学功底成就政论文风

家庭的熏陶、少年时的书院生活与科举经历使王韬拥有了深厚的中学功底,极大地影响了他日后政论文的文风。

(一)个人经历孕育深厚中学功底

家庭的熏陶为王韬的中学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他的曾祖王鹏翀是县廪膳生,“学问广博,曾设馆授徒”[1];祖父王科进是太学生;父亲王昌桂“九岁尽十三经,背诵如流,有神童之誉”[2]。母亲朱氏教子甚严,在王韬四五岁时即将三字经、千家诗、唐诗宋词口授于他。王韬回忆道:“少承庭训,自九岁迄成童,毕读群经,旁涉诸史,维说无不该贯,一生学业悉基于此。”[3]

浅析王韬新闻思想的开创意义及其历史局限性

浅析王韬新闻思想的开创意义及其历史局限性

浅析王韬新闻思想的开创意义及其历史局限性

王韬是我国新闻史上的开山人物,他提出的自由主义新闻思想、政论思想、报刊功能理论对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具有开创意义。同时,由于受时代和个人的局限,王韬的新闻思想带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主要体现在他所提出的言论自由、政论思想、报刊功能理论同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矛盾与妥协上。创新之处在于辩证地看待了王韬的新闻思想,不仅分析了他的思想对我国新闻发展的贡献,而且探究了在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下该思想的局限性。

标签:王韬;新闻思想;开创意义;局限性

王韜是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代表人物,同时也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报刊政论家。王韬是中国近代新闻史的开山人物,被尊为中国第一报人。戈公振先生在《中国报学史》中称赞他为“中国报界记者名闻世界之最早的一位”,林语堂称他为“中国新闻报纸之父”。他创办的《循环日报》是国人自办成功的最早的日报。在办报及发表政论的过程中,王韬积累了丰富的新闻思想,这些思想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同时,作为特定时期的历史人物,王韬的新闻思想中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一、王韬新闻思想的开创意义

(一)自由主义新闻思想——冲破“言禁”的第一声呐喊

如果说约翰·弥尔顿是西方提出言论出版自由的第一人,那么王韬就是在中国最先提出报刊言论自由思想的人。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当西方各国的报业相继进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时,正处于清王朝统治之下的中国却开始实行“言禁”制度。在这种情况下,王韬提出了言论自由的主张,他要求清政府放宽言禁,允许地方办报,鼓励民间报业的发展。他认为,办报应当直言不讳地揭露时弊,形成“指陈时事,无所忌讳”,“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的清议之风。王韬在《论日报渐行于中土》、《论中弢国自设西文日报之利》、《论各省会城宜设新报馆》三篇文章中集中阐述了他的自由报刊思想[1]91-92。

略论王韬的报刊活动与新闻舆论思想.paper.

略论王韬的报刊活动与新闻舆论思想.paper.

4、掌握 舆论 的 主权
都俞吁 ,犹有中国三代以上之遗意焉”。王韬向往君主立宪 政治,认为君主立宪与中国三代遗风相似,能上下相通,君民 共治。这也就涉及到政府与舆论之间的关系,王韬认为政府是 舆论的主导,舆论应为政府所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去塞求通 ,沟通中外。王韬尖锐地指 出,学习西方,师 夷长技, “舍日 报一途,将何所 入门?”他在西方看到列 国“采 取舆论、探悉群情、即出自日报”,相反,清朝大员 ,昧于时
王韬提出报纸可以使“民隐得以上达”。他认为,“天下 罚诸大政,必集众于上、下议院。君可而民否,不能行。民
何以治?得民心而已。天下何以乱?失民心而已。民心之得失, 可而君否,亦不能行。必君民意见相同,而后可颁之于远近,
在为上者使之耳。民心既得,虽危而亦安;民心既失,虽盛 此君民共主也”。
而亦蹶。欲得民心,是 在有以维持而联络 之。”天下之治,以
印务总局。1874 年 2 月4 日,王韬、黄胜等人集资创办我国 自由的要求,认为清政府不应压制舆论,而应鼓励民众积极
第一份政论报纸香港《循环日报》,王韬任主笔,主持笔政达 “言政议政”,这才是国家“兴盛发达”这表征。
十年之久。《循环日报》以“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为宗 2、舆论与政府的关系
旨,以“通外情,广见 闻”为己 任,致力 于传播和普及西方
4478
学 传 术 媒 研 讨 究

王韬

王韬
王韬旅居苏格兰期间应用西方天文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日食纪录著有春秋日食辨正春秋朔闰至日考等天文学著作出任华字日报期间编译了法国志略普法战纪先后在华字日报连载上海申报转载1874年创办世界上第一家成功的华资中文日报循环日报因此王韬被尊为中国第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报人王韬自任主笔十年之王韬的普法战纪一书和发表在循环日报上的变法维新政论深受日本维新派重视
返 回
旅日考察:
王韬的《普法战纪》一书和发表在《循环日报》上的变法维 新政论,深受日本维新派重视。 1879年,王韬应邀前往日本进行为期四个月的考察,结识一 批日本维新人士 ,考察了城市,写成《扶桑游记》。
返 回
在香港:著有《香港略论》、《香海羁踪》、《物外清游》, 是有关香港早期历史的重要文献。 在欧洲:《漫游随录图记》,记录了每地的所游所感; 《春秋日食辨正》、《春秋朔闰至日考》应用西方 天文学方法研究了中国古代日食纪录。 在日本:《扶桑游记》 《弢园文录外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报刊政论文集,收编 了王韬的部分政论文章。 《变法自强上》、《变法自强中》、《变法自强下》三篇政 论,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变法”的口号,比郑观应《盛 世危言》早18年,比康有为、梁启超变法维新早23年。
返 回
新闻:1、重视报纸信息传播的功能; 2、办报目的是立言; 3、强调报纸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 4、言论自由; 5、反对外报垄断,允许国人自己办报 政治:主张变法自强和君民共主论 经济:主张实业救国,减轻商税征收 军事:主张军事改革

评述王韬及其文化思想

评述王韬及其文化思想

评述王韬及其文化思想

摘要:关于王韬,可谓众说纷纭。这位有着传奇色彩的意气书生,可以说少年得志,却因上书太平天国而有“长毛状元”的称号。他在墨海书院翻译,到日本、英国考察,对中西体制的看法也随着经历而发生前后的改变,笔者认为王韬可以谈得上是近代的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亦是少数能够在中国近代在思想方面能够与时俱进的学者。本文将从王韬的生平主要的历史轨迹出发来评述其文化思想。

摘要:王韬文化思想西方文化

王韬作为一个熟悉中国封建传统教育的人,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也是有较深造诣的。自幼聪颖的王韬十七岁得秀才,可谓锋芒初露。而后科举不进,遂弃功名而潜心读书,为世所用。王韬是个性情中人,他曾说:“自少性情旷逸,不乐仕进,尤不喜帜括,虽勉为之,亦豪放不中绳墨。”[1]他这种奔放自由的秉性科举不第或是好事,也为他后来到墨海书馆工作的适应以及文化上的接受,思想上的改变有着一定的关系。

1849年,王韬开始了他在上海墨海书馆的工作。1849年的上海,这个在鸦片战争后畸形繁荣的城市,吸引了王韬的目光。在这间由传教士麦都思主持的书馆里,他开始接触资本主义文化。从江苏乡间到墨海书院,从谙习诗书经学的封建士子,到翻译西书追求西学的“洋务秀才”,王韬开始了新的人生历程的转变。

王韬在墨海书馆主要从事编校工作。王韬从传教士那里学到了不少西方科技知识,并且了解了许多天文、地理、历算等格致之学(即西学,近代中国知识界对西方科技文化自然科学知识的总称,源自王韬与艾约瑟合译的《格致西学提纲》)。知识结构和价值观念起来很大的变化。在墨海书馆十三年的工作经历,对他思想的形成起很重要的作用。他开始研究西方文化,并认识了一批中外仁人志士,俨然成为当时上海文化界的名士。在这期间,王韬的思想处于矛盾、徘徊的状态,尤其表现在对中西文化的认识上。但总的来说,是在逐步的转变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释 : ①②⑨柯文 :《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 王 韬 与 晚 清 革 命 》[M], 江 苏 人 民 出 版 社, 1998 年版 ③⑦⑧⑾⑿⒀⒁王韬《:弢园文录外编》[M], 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年版 ④⑤方汉奇主编 :《中国新闻事业通史》 第一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年版 ⑥戈公振 :《中国报学史》[M],上海古 籍出版社,2003 年版 ⑩张品兴主编 :《梁启超传》[M],北京 出版社,1999 年版 ⒂王韬 :《漫游随录》[M],社会科学文 献出版社,2007 年版
2. 针砭时弊,“提极端取其中”的 技巧
王韬深知“取法其上,合乎其中” 之理,所以行文拒用婉言,总是一针见 血直入问题核心。这与后来梁启超所言 “夫人之安于所习而骇于所罕闻,性也, 故必变其所骇者而使之习焉,然后智力 乃可以渐进”,⑩可谓殊途同归。
“其能识英国语言文字者 , 俯视一 切 , 无不自命为治国之能员 , 救时之良 相 , 一若中国事事无足当意者 , 而附声 吠影者流 , 从而嘘其焰 , 自惜不能置身 在洋务中而得躬逢其盛也”。⑾寥寥数 笔 , 王韬把洋务派官员骄横跋扈的形象, 刻画得淋漓尽致 , 挖苦得体无完肤。
重归故里,颐养天年
1884 年,王韬返回上海,担任《外 国公报》特约撰稿人和《申报》的编辑 主任,作品《漫游随录》透露了王韬此
时的思想状况。书的自序便奠定了王韬 文章的风格与思想。写到和朋友谈海外 游踪,王韬说朋友“咸曰 :‘何不诠次 前后情事,回味一编,以佐谈屑,扩异观, 俾作宗少文之卧游,不亦可乎?’”王 韬自己也说,“此书非敢藉以问世,不 过聊以自娱而已。”⒂由此可见,消遣为 其第一要义。
西方思想的锻炼,对他后来用西方思想 一种新型政论体。在写作技巧上,单刀
立命。”⑥事实上 , 职业化模式意味着 不向政党政治屈服 , 而保有政治批评的 权利。在专制统治的乌云笼罩下的民国, 报业并没有获得职业化的广阔空间,而 是在夹缝中生存,成长为营养不良的“非 充分性职业化”形态。
3. 新闻团体的凝聚力不强。哈罗 德·威伦斯基的《全员职业化》一文中 将职业的演化过程划分为五个阶段 :“第 一,开始努力成为专职或全日制的职业; 第二,建立起训练学校 ;第三,形成专 业协会 ;第四,赢得法律支持以能自主 掌管自己的工作 ;第五,专业协会公布 正式的道德准则。”⑦根据威伦斯基的观 点,新闻从业人员组建职业团体,形成 区别于其他行业的职业认同感,是新闻 职业化过程链上的重要一环。从这个角
注释 : ①④黄瑚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M],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 ②⑤张忠 :《民国时期民营新闻业的职业 化》[J],《保定学院学报》,2009 年 5 月 ③蒋含平 谢鼎新 :《简明中外新闻事业 史》[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 年版 ⑥【澳】特里·纳里莫《:新闻研究资料》[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年版 ⑦赵建国 :《清末民初北京报业同业组织 的演变》[J],《新闻大学》,2006 年 1 月
3. 思想主张,先“破”后“立” “破”得直言不讳,“立”得干脆直 接——先“破”后“立”,这是王韬思 想的核心特点。 “破”即“除”社会之“弊”,要旨在“批 判”——解释国家弊政,讽刺落后现状。
例如,王韬直言要“清仕途”,认为“科 目、捐纳、保举,三途并进,杂矣,滥矣。 必当痛加沙汰,严为甄别”;建议要“裁 冗员”,“其有闲员末秩,无益于民事, 徒足以耗国家度支者,无论文武,悉从 而汰之”。⑿这种不避锋芒 , 直面现实的 义正词严,显示出王韬的荡气回肠与热 血沸腾。
传媒史话
Leabharlann Baidu●董 涛
“中国第一报人”王韬的思想历程
——以王韬各时期作品为例进行分析
王韬(1828 ~ 1897)是著名的思想 家,是第一份中国人独立掌管的 报纸《循环日报》的创办人。对其思想 进行研究,对了解其历史作用大有裨益。
翻 译 经 典, 游 历 欧 洲, 睁 眼 看世界
21 岁时,王韬赴上海,协助翻译宗 教和科学书籍,广泛接触西学,完成《尚 书》等英译 ;后又协助翻译《诗经》和 《易经》。后来王韬去英国继续译书,并 到牛津大学作学术演讲,成为第一个登 上该讲坛的中国人。王韬还游历英、法、 俄等国,深入接触了西方社会制度和思 想文化。从欧洲回国后,王韬完成了《法 国志略》和《法国战纪》的撰写。王韬 用最详尽的材料,打开了国人看世界的 窗口,并第一次对西方的税务、国债、 银行、商务、邮政做了全面、系统、细 致的介绍。①
“立”即“寻”现代之“径”,主题在“主 张”——介绍西方现代制度,启蒙民心, 主张变法维新。比如,王韬提出“取士 要得真才,练兵当以枪炮为先,然后使 兵强”。并强调自强必须重民 , 以往积 弱源于贱民戕民,指出封建专制“惟知 耗民财 , 殚民力 , 敲膏吸髓,无所不至, 囊囊既饱,飞而扬去,其能实心为民者, 未有也”。⒀王韬用铮铮忠言,承担起近 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担当。
王韬的评论,语气平静,浸透理性, 宗旨指引下,王韬让报纸“取西制之合
这种风格源于他旁观者的身份。另外也 我者,讽清廷以改革”,⑥开启了近代文
可以看出,王韬虽广泛接触西方思想, 人论政之先河。
但中国传统思想在王韬心中仍具分量。
1. 文风轻松优雅,是广泛传播的前提
而这种用传统理解西方历史,进而消化
王韬非常注重形式、文风,创建了
(作者单位 :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
76 青年记者·2012年6月中
4. 对比手法,通达社会之现状 中西方文化熏陶使得王韬此时的思 想视野极其广阔,这种世界性视角,也 使其政论形成了比较鲜明的对比性结 构——常将别国的情形与中国的现状放 置一起 , 产生是非优劣自见的对比效应。 如言洋务 , 王韬主张先要知彼 , 知 彼则先“习泰西语言”, 但“中国之能 操泰西言语 , 能训英人文字者 , 当轴者 辄深恶而痛嫉 , 中国文士亦鄙之而不屑 与交”。但列强诸国“彼处则设有翻译 官员 , 及教中之神父牧师 , 效华言 , 识 汉字 , 留心于我国之政治 , 于我之俗尚 风土山川形势物产民情 , 悉皆勒之成书 , 以教其国中之民”。言“重民”,“西国 民寡而如此 , 中国民众而如彼。”“如此” 者是指欧西“民寡”而“众志之如城 , 大可用也”;⒁“如彼”者则指中国“民 众”而“不善自用其民也”。在对比中, 王韬形象揭露了现状问题之所在,也间 接介绍了改进之途径。
结语
基于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理念基础上 的新闻职业化,一方面要做到报道内容 的客观真实,另一方面又要求媒介及工 作者保持自身独立地位和独特作用。民 初,动荡不安的社会政治环境和经济问 题导致报刊始终未能成为真正的独立报
刊,即使大部分的报人主观上与西方新 闻职业化的趋势相同 , 却仍然无法摆脱 当时中国的文化背景以及根深蒂固的传 统思想的制约。因此,我国民国初期新 闻事业的职业化形态是不成熟的“非充 分性职业化”。
《漫游随录》的全部内容都是王韬 的游历所见,王韬在书中尽情展示生活 之美,文风清新淡然,行文生动,描摹 细致,透露出生活的有滋有味。在文章 中,王韬尽管时有描述变法革新的思想, 但只是回忆经历的副产品。
总结
对王韬思想脉络的梳理,基本能看 出王韬在历史上的地位,也可以借助王 韬这一转型历史时期知识分子的缩影, 了解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历程。
在字数处理上,王韬的政论多千字 左右,《弢园文录外编》里 184 篇均如 此,一为方便刊登,二为便于阅读。至 于重大题目,王韬则巧妙采取了分篇连 载的论述方法。《弢园文录外编》就有 关于原道、原学、原人、原才等共 12 篇分篇评论作品。⑧另外,王韬的句子 也多以短句为主,既朗朗上口又言简意 赅,有音乐美,同时理解起来也比较轻 松。这种不追求华丽辞藻的语言,保证 了各种层次读者都能读懂文章思想。这 种文体虽无几十年后梁启超的文体那样 风行,但简洁程度足以供最广泛的中国 文化人阅读。⑨
《法国志略》历经 20 年修补才定稿,
其间王韬一直为做到材料翔实而努力, 评论时事、提出先进主张有重要作用。
王韬只说这部作品“仅详舆地志而已, 且识小略大,多所遗漏,遣词造句 , 未
独立掌报,启文人论政之先河
极雅驯”。
1874 年,王韬在上海创办《循环日
王韬恪守用事实帮助国人睁眼看世 报》,④报上文章准确反映了王韬此时的
度来分析民初新闻事业职业化 , 可以发 现其与职业化充分的西方新闻业相比 , 差距相当显著。虽然北京报界公会、报 界同志会、报界联合会、上海新闻记者 联欢会等报业同业组织相继成立,但是 它们因为受到动荡的政治时局干扰,凝 聚力不强,内部分歧严重,无法规避的 经济问题也使得它们无法形成凝聚力, 只是徒有其表。
认为“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苟非内乱 韬思想的替代文本。
已萌,则外侮必不作也”,提出“勾践
借助《循环日报》,王韬得以时政
卧薪尝胆,卒以沼吴。法于此时,正当 为纲,纵论天下大势、横议治国方略,
拨乱求治,励精蓄锐,先尽其在我,而 写成了近千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政论。
后可以得当一洒其耻”。③
“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在此办报
界的原则,但也时有评论。如讨论普鲁 思想,不过后来大部分《循环日报》丢失,
士政府用人,他说“盖天下建非常之功, 虽在《申报》等报刊上有转载,但数量 必有非常之人以佐之。故国之将亡也, 很少。⑤不过,《弢园文录外编》中收录
必有熊罴之士,不二之臣,以为国家柱 了王韬这段时期的部分评论,同时也是
石干城之选”;②论及法国战争失败,他 这段时期的作品,恰好能够作为研究王
事业伊始,王韬偏重事实介绍,通 过资料的整理与个人亲历,向国人详尽 展示外面的世界,进而表达现代化思想, 思想的陈述上具有“委婉性”。
等到创办《循环日报》,事业渐渐 成熟,王韬用政论工具表达直接、深入、 严厉之言,鞭辟腐朽的现状,重申变法 改革的思想。
晚年以后,王韬不再如此“忧国忧 民”,颐养天年,文章转向生活,风格 清新洒脱。
(作者单位 :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75 青年记者·2012年6月中
传媒史话
直入、立场鲜明、开门明确观点的写法, 确保读者第一时间了解文章要旨。
《达民情》开头即 :“天下虽大,犹 一人之身也。治天下之事,犹治人身之 疾病也。善治病者,必先使一身之神气 充足,血脉流通,然后沉疴可去。善治 国者,必先使上下之情不形千格,呼吁 必闻,忧戚与共,然后弊无不革,利无 不兴”。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