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中国第一报人_王韬的思想历程_以王韬各时期作品为例进行分析

合集下载

由《循环日报》探析王韬新闻思想

由《循环日报》探析王韬新闻思想

2015年第3期在中国近现代记者中,名声显赫、笔力豪放的人有很多。

中国近现代政治、经济、军事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面面,在他们的描写下,有着更全面的记录。

王韬便是其中的代表。

在中国近代新闻史上,王韬有着“中国新闻记者之父”之称。

他开创了中国近代报纸,是中国新闻理论的先行者。

在国难当头、民族危亡的时代,通过学习研究西方的先进技术与文化,王韬充分地认识到西方报刊在社会生活当中的积极作用与影响,他在香港创办的《循环日报》,是中国第一份宣扬资产阶级政治改良思想的报刊。

在30余年的报业生涯过程中,王韬积累了广博的办报经验方法,形成其特有的,独立的新闻思想。

《循环日报》1874年2月4日创刊于香港。

作为我国第一批由华人自办的报纸,经营最为成功,民族立场鲜明,是最早公开提倡变法的报刊。

前1O 年的主笔是王韬,后期由何冰甫、何雅选继任。

出版时间前后长达73年,报刊源远流长,名声鹊起。

对于比较早期的国人报刊而言,王韬主笔的那一段时间,《循环日报》影响力最大,持续时间更长久,办得最为成熟和成功,搭建了国人了解世界的桥梁,对早期维新派思想进行了很好的普及宣传。

《循环日报》所传达的新闻思想,也给中国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本文结合《循环日报》,从报刊性能、办报宗旨以及报刊人才培养三个方面探析王韬的新闻思想,探索其新闻思想给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所带来的深远影响。

一、广见闻求通变的报刊功能观王韬对报纸的功能和作用极为重视,他认为报纸能够反映人心所向,影响社会舆论。

王韬阅历丰富,使他对报纸职能和作用的认识较之同期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们要早得多,深刻得多。

从他的政论文集里,广见闻、通上下、通内外是王韬想要阐述的报刊的三个主要功能。

1、广见闻当时的中国,交通不发达、传播发展速度缓慢,想要提高人们的思想境界,使人们的眼界更为开阔,并不那么容易办到,最好的解决对策就是办报纸。

在对西方文化进行学习研究后,王韬对比中国与西方的差异,觉得应该模仿西方的模式,自办日报。

王韬改革思想研究

王韬改革思想研究

王韬改革思想研究
作为晚清知识分子中的特殊群体,中国早期维新思想家一直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对象。

王韬作为晚清著名的早期维新思想家和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其改革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改革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王韬的特殊人生经历使得他在这个群体中有着区别于其他早期维新人物的独有特征。

从早期的屡试不中,到投书太平天国,从逃亡香港,到游历欧洲和日本,在这过程中,其中国传统儒家思想逐步向近代改革思想转变,表现出中国早期维新知识分子的特殊心路历程。

王韬一生著述颇丰,其改革思想对中国的近代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王韬改革思想包括政治上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经济上提倡发展工商业,民富带动国富,军事上强调实现武器装备近代化,训练适合近代战争的士兵,并建设近代海防,外交上提出保护海外华人,中外联合防俄策略以及以和免战、以战促和的近代外交思想以及改革教育和人才选拔机制,一夫一妻制思想等多个方面。

本文从史学角度出发,力图运用诸多资料对王韬改革思想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和适当的评价。

同时对以王韬为典型的中国早期口岸知识分子的特征、矛盾心理以及社会贡献进行研究和评价。

王韬报业生涯

王韬报业生涯

报纸是民情民心的一种反映手段。一个 看重民心民情的社会必然要重视报纸;反过 来讲,一个不重视报纸社会地位的社会也必 然是一个漠视民心民情的社会。
王韬认为,报纸至少有三重作用: "通上下"、"通内外"和"辅教化之不足"。
王韬对报纸的文字风格和编辑原则等问 题进行了思考。他主张朴素的文以纪实的通 俗风格,反对报纸哗众取宠,提倡报道务求 详实。对报社主笔和编辑,王韬力主要"慎 加进选"。
王韬 创办 《循环 日报》 背景
时代背景 香港较为宽松的政治环境 个人的媒体实践经历
它是日报 《循环日报》 特征
它是由中国人完全自 办自营的独立报纸
政论色彩
及时论述时政 广泛的政论内容
政论文特色
系统的中心思想 战斗的政论文风
开创了报刊政论文体
政论文评价
立论鲜明,内容充实, 深入浅出,很有说服力。
或者以为西法不足恃,何以西人用之足以雄长欧洲、争 衡天下呢?不知泰西诸邦国小而民聚,其民心齐而志固,同 仇敌忾,素蓄于中。在其国内,各事其事,各业其业,雍 雍然其气静谧而专壹,故国易以治。夫岂徒恃乎器艺技巧、 繁术小慧,逐足以收效也哉!
(选自《弢园文录外编》卷一,中华书局1959年版)
四、对王韬新闻传播活动的评价
二、王韬新闻传播活动
•1849 年在上海英国教会办的墨海书馆工作。 •参加上海第一个中文刊物《六合丛谈》的编辑工作。 •1864年曾任香港中文报《近事录编》编辑。 •1872 年前后,他担任了香港《华字日报》的主笔。 •1874年在香港创办世界上第一家成功的华资中文日报 《循环日报》 •1884年后为上海当地报刊撰稿。
小结
《循环日报》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家宣扬资 产阶级政治改良主义思想的报纸,也是中 国人自办成功的最早的中文日报,是一张 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

论王韬对我国新闻事业的贡献

论王韬对我国新闻事业的贡献

论王韬对我国新闻事业的贡献王韬是我国近代报刊的开拓者之一, 他的办报思想和他所开创的报刊政论文体, 对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 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他的新闻思想可概括为新闻自由、报刊功能以及报刊人才选用三个方面, 这些思想对于近代中国报刊思想体系的初步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近代报刊史上第一个办报高潮, 始于戊戌变法时期,它对我国的新闻事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这一期间由资产阶级改良派直接或间接创办的报刊达70余家, 他们的办报活动冲破了封建统治者的言禁, 使报刊成为进行资产阶级思想启蒙和宣传救亡图存的“利器”。

其中也涌现了一批政论家, 出现了我国最早的政论报刊。

而王韬作为我国“具有专门办报思想的第一人”, 他在主持《循环日报》工作的十年间, 不仅开创了新的报章文体, 而且还撰写三篇专文表达报学思想, 在开放的心态和“君民共主”的政治理想层面上要求清廷放宽言禁, 阐明报纸的功能、办报的目的、新闻自由思想以及办报人员选用等问题, 这些内容构成了王韬新闻思想的全貌, 代表了国人办报之初在新闻理论方面的最高水平, 也昭示了王韬对中国新闻学的突出贡献。

一、关于新闻自由思想的阐述纵观整个封建社会, 言禁永远是封建统治者为了捍卫王朝统治的一个关键环节, 而言禁的顶峰当属清朝, 即便是在晚清末年出现的传教士办报, 也不得不顾及到清朝廷严苛的言禁制度。

而王韬是最早在国内提出言论自由的要求。

他举伦敦的《泰晤士报》为例, “国家大事视其言以别”说明如果报纸编排得当并广泛发行, 便能影响事态发展, 并有效地阻止当政者权力滥用。

所以他一再呼吁进行放宽言禁, 允许民间创办报纸, 允许报纸“指陈时事, 无所忌讳”, 便以形成“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的清议之风。

王韬的观念虽然用的是儒家传统中的实用理性的思考方法, 但毫无疑问的是, 近代意义的报业及报纸观念正是在王韬这些成长于传统文化中的文人向西看、把西方作为参照对象的过程中导入的。

报人王韬的生平经历与新闻思想

报人王韬的生平经历与新闻思想

第11卷第3期Vol.11 No.3报人王韬的生平经历与新闻思想王梓涵(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浙江杭州310018)摘 要:被尊为“中国新闻报纸之父”的王韬,凭借独特的新闻思想和政论文章影响无数后人。

本文概述王韬的生平经历,还原报人王韬的一生浮沉。

关键词:王韬;《循环日报》;麦都思中图分类号:G219.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3-0047-02翻阅中国的新闻史,王韬这个名字跃然在册,他无疑为中国新闻事业的进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张海林在《王韬评传》中是这样评价的:“他(王韬)所提出的新闻问题和理论几乎全是中国人在这一领域的第一次探索。

从王韬开始,中国的新闻学才算正式诞生。

”[1]著名作家林语堂也将王韬誉为“中国新闻报纸之父”,可见其在中国新闻史上的地位。

一、王韬的生平概述王韬出生于儒学世家,不幸的是,家族的辉煌史从他父辈那代便开始陨落。

于是,背负着振兴家族的使命与责任,王韬自幼刻苦读书,在父亲的影响下,孔子“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扎根于心。

他15岁中秀才,成为父母的希望,19岁赶赴金陵参加乡试不举,仕途之路戛然而止,他深受打击、夜不能寐。

王韬在给英国学士理雅各的信中写道:“窃念韬少时秉承庭训,十九岁试京兆,一击不中,随薄功名而弗事。

”[2]王韬21岁时,父亲王昌桂病逝,父亲的突然离世使王韬成为家里的顶梁柱,他开始被迫寻找生计。

辗转一番,他好不容易在墨海书馆安定下来,但好景不长,与他伉俪情深的妻子去世了。

接踵而至的变故使王韬一度颓靡,这段时间可谓王韬人生最痛苦的阶段。

幸而,王韬受到了英国传教士麦都思的欣赏。

21岁的王韬在麦都思的邀请下来到了上海的墨海书馆,麦都思是报人王韬新闻事业的启蒙者和奠基人,在他的引荐下,王韬结识了许多才俊。

13年后,麦都思的儿子亦为他济困解危,助他前往香港避难。

来到香港后,他受邀前往香港英华书院任职,还在《华字日报》兼任主笔,为他日后办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王韬

王韬

反侵略的爱国思想
• 1、外国入侵中国更主要的目的还在于吞并土地,抢 占疆域。指出侵占领土,以扩大原料产地和商品、 资本输出市场是侵略者的“深算长技阴谋秘智”。 • 2、坚决反对清政府与外国侵略者签订不平等条约。 还认为外国与中国协定关税是对中国自主权的侮辱。 • 3、针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他提出重视商务,以 “自握其利权”,并进而“夺西人之利”。
反侵略的爱国思想
• 不过,王韬的反侵略思想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弱点。 他主张对付外国侵略“有时亦不尽以势力行事”, 而可以通过外交上的“开诚布公,讲信修睦”,达 到“战胜于无形,驾驭与不兵”的目的。王韬还认 为在各国竞相与中国“通商”的形势之下,英为自 利计,“欲中国富强”,因此可以结好英、日,以 彼为援,互为唇齿。说明了他对外国资本主义抱着 不切实际的幻想。
文化观
总结:
• 王韬是一个愤世嫉俗的人。不仅在封建官僚阶梯上无一官半职,而 且遭 到通缉,身为“圣朝之罪人,盛世之遁叟”。他接触西方事 物又较早,是中 国最早游历西方世界的先进人物。这些因素很容 易促使王韬在思想上背离传 统而走得较远。但是,王韬毕竟早年 接受过系统的封建教育,对四书五经、 宋明理学、词章帖括等均 有考究。他是在固有知识架构下去理解、去接纳西 方事物和西方 思想的。这一方面的因素又常常拖住他背离传统的步履,使他 每 走一步都显得艰难沉重。美国学者李文森在剖析中国近代知识分子 的思想状态时曾提及,中国知识分子在 思想转变过程中有一个理 智与情感的分离,即在理智上他们毫无疑问地承认 西方价值,但 在情感上便免不了对儒家旧说缱绻不舍。王韬在理智与情感的 纠 缠中恐怕也有相似的情形。不管他理智上是如何憎恨传统,在情感 的下意 识中他时常回过头来欣赏一下传统的美妙。这是王韬思想 中激进与 渐进共生共存的深层原因。

论王韬新闻思想的开创意义及其历史局限性

论王韬新闻思想的开创意义及其历史局限性

新 闻思 想相 结合 , 出 了符 合 资产 阶级 维 新 派 利 益 与 要 求 的 提
( ) 一 自由主 义新 闻思 想 — — 冲 破 “ 禁 ” 第 一声 呐喊 言 的
报刊言论 自由主张 , 为之后康有 为、 梁启超 、 中山等 资产 阶 孙
如 果 说 约 翰 ・ 尔 顿 是 西 方 提 出 言 论 出 版 自 由 的 第 一 级 的办 报 活 动 提 供 了有 益 的借 鉴 。他 开 刨 了近 代 报 纸公 共 言 弥 人 ,那 么 王韬 就 是 在 中 国 最 先 提 出报 刊 言 论 自 由思 想 的 人 。 论 的先河 , 继他创 办的《 循环 日报 > 之后 , 一批国人 自办 报刊 1 9世 纪 末至 2 0世 纪 初 , 当西 方各 国 的 报 业 相 继 进 入 高 速 发 陆续 问 世 , 之 后 的 中 国报 业 史 上 , 现 了诸 多 著 名 的 民办 在 出 展 的黄 金 时 期 时 , 处 于 清 王朝 统 治 之 下 的 中 国 却 开 始 实行 报纸 , 申报》 《 正 如《 、 立报》 , 等 其办报理念无 不受到王韬的 民间 “ 禁” 言 制度 。在 这 种 情 况 下 , 韬 提 出 了言 论 自由 的主 张 , 立 场 及 言 论 自 由思 想 的 影 响。他 的新 闻思 想 中 蕴含 着 自由 民 王 他 要 求清 政 府 放 宽 言 禁 , 允许 地 方办 报 , 励 民 间 报业 的 发 展 。 主 的新 思 想 , 有 鲜 明 的 时 代 特征 和 进 步 意 义。 鼓 具
瞍园文录外编》 中阐述的“ 民” 重 思想 , 集中体 现在他对 民 这 的发展产 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 具有开创意义。同时, 由于 《 民间报纸代表人 民, 反映人 民的 受时代和 个人 的局 限 ,王韬 的新 闻思想带有一 定的局 限性 , 间办报 的重视之中。他认 为,

鲁迅眼中的王韬初探_简析鲁迅评点王韬作品_高方英

鲁迅眼中的王韬初探_简析鲁迅评点王韬作品_高方英

闻历 史 客观 的概 括 和评 论 , 也 是 对 王韬 在 新 闻写 作方 面开 拓 的褒 奖 。 鲁迅 《某 报剪 注 》的按 语 中还 有一 个词 是 很尖 锐 的 , 即 “迂腐 ”
一词 , 除 了指 出新 闻语 言 运用 的 陈 旧外 , 应 该 还 指思 想 的陈 旧 , 即 王韬 等 清末 文人 改 良主张 的不 合 时 宜性 , 一语 双关 。 鲁 迅 在 此 按
衷 于用 陈 旧的文 言 —
世纪
年 代 的新 闻状 况 世 纪二 三 十年 代
笔者 分析 认 为其 按语 的立 意并 非 为 了贬低 王 即更 多 的是对 于
的大都市 的文人 文风 的 担忧 是在 于批 评 白话 文运 动后 仍 有 人 热
这 种 不利 于为 群 众 服 务 、 不利于被群众接
受 的 文体写新 闻 是 对于 当时 文人 有意 无 意 的闭耳 塞 听 、 思 想顽 固
使 之 开 始 步 人 现 代 化 的轨 道 , 专 职 作 家 也 应 运 而 生 。 鲁 迅 是 中 国现 代 文 学 的 巨匠 , 是 众 所 周 知 的一 代 大 文 豪 。 他 的文 章 犀 利 、
一针 见 血 、 人 木 三分 。 关 于 鲁 迅 、王韬 这 两 个 人 或 者 作 品 的 独 立 论 述 文 章 已经 数 不 胜 数 , 本 文 仅 就 鲁 迅 对 王 韬 及 其 作 品 的评 点 来简要分析王韬作 品的魅力 和缺憾 ,并兼谈 其社会 意识和文 学 审美 。
鲁迅 到 上海 是 年 , 这年 发 生 了 “四一 二政 变 ” , 第 一 次 国
共合 作破 裂 , 国 民党 为控 制新 闻舆论 , 创 办 了机 关 报 刊 《中央 半 月 刊 》 、《中央 日报 》和 《民报 》 。 国民党各 派 系也 创办 报纸 , 如 汪精 卫

王韬的新闻思想及其主要贡献

王韬的新闻思想及其主要贡献

王韬的新闻思想及其主要贡献王韬是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1845年考取秀才。

1849年应英国传教士麦都士之邀,到上海墨海书馆工作。

1862年因化名黄畹上书太平天国被发现,清廷下令逮捕,在英国驻沪领事帮助下逃亡香港。

应邀协助英华书院院长理雅各将十三经译为英文。

1867冬-1868春年漫游法、英、苏格兰等国,对西方现代文明了解更深。

1868-1870年旅居苏格兰克拉克曼南郡的杜拉村,协助理雅各。

1870年返香港。

1874年在香港集资创办《循环日报》,评论时政,提倡维新变法,影响很大。

1879年,王韬应日本文人邀请,前往日本进行为期四个月的考察。

王韬考察了东京、大阪、神户、横滨等城市,写成《扶桑记游》。

王韬在1884年回到阔别二十多年的上海。

次年任上海格致书院院长,直至去世。

1894年为孙中山修改《上李鸿章书》,并修书介绍于李鸿章的幕友罗丰禄、徐秋畦等。

王韬一生在哲学、教育、新闻、史学、文学等许多领域都作出杰出成就,著有《韬元文录外编》,《韬元尺牍》、《西学原始考》、《淞滨琐话》、《漫游随录图记》、《淞隐漫录》等四十余种。

这是对王韬一生的大致概况,但不难发现这样的一生充满了推陈出新,这让王韬的思想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积极入世到提倡变法,都是源于眼界的开阔,这也决定了他在新闻领域的卓越成就。

王韬是近代中国第一个明确提出报刊言论自由思想的人,同时也是第一个将西方的自由主义理念系统传入中国的新型知识分子和自由主义报人,被誉为“中国最早的报刊自由主义大师”。

王韬的新闻思想归纳起来如下:1、重视报纸信息传播的功能;2、办报目的是立言;3、强调报纸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4、言论自由;5、反对外报垄断,允许国人自己办报。

王韬积极主张中国应自行办报,在参省会城市办报,还要办西文报。

b、他认为办报的目的是“立言”,因此应“博采舆评”。

c、他赞成经世致用,他的文章采用浅显的文言,议论时政,坦诚己见。

王韬新闻自由思想

王韬新闻自由思想
②报业的第二项功能是上情下达,中国自古便有“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的治国箴言,可见历代圣君贤臣都将民众舆情视为维护统治的关键。王韬继承了这一思想,同时也突出了报刊媒介在反应民情,沟通上下方面的重要作用。他认为“西国政事,上行而下达,朝令而夕颁,几速如影响,而捷同浮鼓。所以然者,有日报为之邮传也。”因而,主张在各省会城市设立新报馆,以达到“上下想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逮”的效果。
总之,王韬新闻思想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复杂的社会土壤孕育中锻造而成,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是促使王韬“看眼看世界”的导火索;早年间王韬从事墨海书馆的编校工作并出访欧洲的考察经历,使其较为全面地了解到西方科学技术及西学思想,成就了王韬新闻自由思想的本源。同时,王韬自幼接受的儒家理念促使他重新修改西方新闻自由主义,加入中国元素,使之更加适应中国国情。作为中国首位提出报刊新闻自由思想,并独立兴办报业以诠释民主理念的报人,王韬的实践活动深深地启迪了近代一批具有自由主义倾向的青年知识分子,如梁启超康有为等人。
①王韬的新闻自由观表现出地主阶级的局限性,且受半殖民地半封建特殊社会制度的制约。尽管王韬几次留洋,向往西方的政治制度及办报环境,但儒家教育制度中的 “三纲五常”却是深深地烙印在他的思维模式中。王韬主张办报,提倡新闻的自由,其目的却是变法强国,师夷长技以夷制夷,维护清王朝腐朽的行将没落的封建统治。因而王韬的新闻自由观念中带有不可避免的阶级局限性。例如他在《论各省会宜设新报馆》中提到,自由地“直陈时事,无所忌讳,举其利弊,不过欲当局者采择之而已”等观点,仅仅将新闻自由视为统治阶级实行管理的工具。
2、教育环境——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
除社会环境外,王韬的自由主义思想同样受到其教育背景的影响。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自幼便接受儒家思想的规训和“孔孟之道”的教化。不同于西方社会依法治国的传统,孔子的治国思想更倾向于“家族制”,是以伦理纲常来约束乡里百姓的。在王韬等读书人的心目中“忠君爱国”是气节的象征,其重要性远超出个人价值和个体自由的实现,这使得王韬的新闻自由观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实用工具论”的特点,即倡导个人的言论自由目的在于实现国家的独立富强,维护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因而,尽管中国的新闻自由思想源自西方,但若探寻其实施的缘由却与西方社会大相径庭。西方资本主义新闻伦理思想强调对人权的尊重,而中国的新闻自由思想则强调民族的独立及国家的安定。

新闻史先行者王韬的人物故事简介

新闻史先行者王韬的人物故事简介

新闻史先行者王韬的人物故事简介新闻史先行者王韬的人物故事简介王韬是中国改良派思想家、政论家和新闻记者,他创办了首份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报刊,影响了不计其数的有识之士,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新闻史先行者王韬的故事,希望能帮到你。

新闻史先行者王韬的故事王韬曾在香港创办了好几份报纸,他是中国新闻史的先行者。

王韬的新闻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中国政府应该注意到报纸的重要性。

报纸能够增长老百姓的见识,让他们知道世界史,明白世上的国家不仅只有一个,世上的书也不只是四书五经。

不仅如此,报纸也能让外国人了解真实的中国,宣传中国。

第二王韬把自己对时事的理解和中国政治结合了起来,摒弃了当时言不轮陈规的陋习。

新闻人要敢说敢写。

受到王韬的启迪,大量的时政新闻见报。

这些言论成为了维新派的启蒙。

王韬的文章写得都是时事,针对性强,让读者能更理解内容。

在以往,报纸上登的都是一些八股文章。

在王韬之后,报纸才开始大量刊登一些时事新闻,大大加强了报纸的舆论功能。

第三王韬认为新闻工作者做好品格端正,通晓古今。

王韬引进了外国的执笔手法。

王韬认为不是什么观点都能见报,要经过慎重地挑选。

王韬认为一个公正的笔者才是一个真正的主笔者。

王韬说过,西方的报人地位极高,他们书写的文章在民众中造成的后果足够左右朝政。

在西方,公平的报道会得到人们崇高的敬仰。

王韬在那时就超前地得出报纸的重要性以及执笔人素质的重要性。

只有品德和才华都具备的人才能成为一个好的主编。

王韬的新闻思想一直激励他的继任者,他是著名的新闻工作者。

王韬和洋务派的联系王韬是晚清的知识分子,是最早的洋务派。

那时候朝廷还固步自封,王韬就已经看到海外的长处。

王韬洋务派等成员认为中国不管是制度还是观念都有着非常阳中的缺点,他提出需要改革,真正彻底地改变中国。

不然的话,中国迟早会被世界淘汰。

王韬与上海的教会颇有渊源,不仅在那学会了英语,还接触到了西方的新鲜事物。

王韬学识渊博,将外国文献本土化。

所书所著影响了后来的维新派。

从《漫游随录》看王韬近代国家观念形成论文

从《漫游随录》看王韬近代国家观念形成论文

从《漫游随录》看王韬近代国家观念的形成摘要作为最早以个人身份出访欧洲的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之一,王韬在《漫游随录》中记载了自己在欧洲的经历,展现了一幅万国图景。

欧洲之行让他认识到:世界上有许多强大的国家,中国并非世界的中心,并非最发达的一个,更不是唯一的一个。

《漫游随录》对国人根深蒂固的华夷观念形成了强烈的冲击,对于近代中国人对于西方乃至对于整个世界的认识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王韬近代《漫游随录》国家观念中图分类号:b25 文献标识码:a1862年,作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第一代思想家和改革家的王韬因上书太平天国事件遭清政府通缉被迫流亡香港,进入英华书院(the anglo-chinese college)和英国著名汉学家理雅各合作从事中国古代经典西译的工作。

1867年,回英国省亲的理雅各为了避免翻译工作因此陷于停顿,力邀王韬前往英国。

王韬欣然同意,于同年12月15日动身前往英国,在旅居欧洲前后两年多的时间中继续这一翻译工作。

作为最早以个人身份出访欧洲的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之一,王韬在其欧洲游记《漫游随录》中记载了自己在欧洲的经历,展现了一幅万国图景,表现了中国人对外部世界认知方式的转变。

宋代文人石介在《中国论》中首先介绍了中国人对“华”、“夷”的定义,分析了中国人看待自己的国家和外部世界的基本方式:“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

四夷外也,中国内也。

天地为之乎内外,所以限也。

”中国人把自己的处所看作世界的中心,其他的国家和民族处于边缘地带,属于蛮夷,其文明程度取决于它们接受中国文化影响的程度。

虽然历经朝代更替,但是中国强大的国势和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巨大影响使中国人逐渐形成了天下唯我独尊的观念,认为中国文化优于其他一切文化,是其他一切国家学习的对象。

对自身文化怀有的强烈优越感,使得中国人长期对外部的世界几乎漠不关心:很长时间以来,中国人几乎不知道西方国家的存在。

当鸦片战争失败、清王朝惨败在西方国家手下,绝大多数中国人依旧像鸵鸟一样把头埋在大清帝国旧日的辉煌中,拒绝承认西方的存在。

名记者王韬成名原因及成名历程探析

名记者王韬成名原因及成名历程探析

第12卷第20期 Vol.12 No.20 2021年10月 October 2021王韬,1828年生人,1864年任香港中文报《近事录编》编辑;因1870年起在香港《华字日报》上连载《普法战纪》而名声大噪,并于1872年前后任该报主笔;1874年创办了世界上第一家成功的华资中文日报《循环日报》,开创了报刊政论文体,从此蜚声新闻界。

有人说他是伟人,有人说他叛逆;有人说他思想超前;有人笑他不知变通。

对王韬其人,史学界历来褒贬不一。

然而,无论史学家们对王韬评价如何,他为新闻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新闻界早已成名成家却是毋庸置疑的。

近年来,学界或从历史学的角度评价王韬之生平,或从新闻传播学的角度剖析王韬的新闻思想和新闻作品,却鲜少有人分析其成名原因,将王韬的才学和经历与其在新闻界的成名联系起来,也鲜少有人归纳其成名历程中的几个重要节点。

笔者从王韬自身的才学方面分析他成名的原因,并归纳王韬成名过程中的几个重要节点,试图给当代记者以启迪。

一、文孕于中:深厚中学功底成就政论文风家庭的熏陶、少年时的书院生活与科举经历使王韬拥有了深厚的中学功底,极大地影响了他日后政论文的文风。

(一)个人经历孕育深厚中学功底家庭的熏陶为王韬的中学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他的曾祖王鹏翀是县廪膳生,“学问广博,曾设馆授徒”[1];祖父王科进是太学生;父亲王昌桂“九岁尽十三经,背诵如流,有神童之誉”[2]。

母亲朱氏教子甚严,在王韬四五岁时即将三字经、千家诗、唐诗宋词口授于他。

王韬回忆道:“少承庭训,自九岁迄成童,毕读群经,旁涉诸史,维说无不该贯,一生学业悉基于此。

”[3]少年时的书院生活使王韬中学的学问更上一层楼。

在长洲县青萝山馆,王韬师从顾惺。

顾惺“颇为开明,允许弟子读儒典以外之书”[1],王韬也因此饱览各类书籍——二十二史、《资治通鉴》、笔记小说、历代诸子文集等,无所不包,他的知识面因此得到了拓展。

王韬的科举经历使他拥有了深厚的中学功底。

新闻学家王韬及其新闻思想的探讨

新闻学家王韬及其新闻思想的探讨

新闻学家王韬及其新闻思想的探讨作者:杨文环来源:《今传媒》2013年第04期摘要:王韬是19世纪中国著名的思想学家,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他被誉为中国新闻记者之父,亦被称为“具在专门办报思想第一人”。

笔者认为,王韬先生之所以能得如此高度评价,与他的新闻思想密不可分:重视报纸信息传播、“立言”的新闻功能观;强调报纸在社会变革中作用的新闻政论观;提倡品行诚正,博古通今的新闻人才观等。

正是得益于这在当时极具震撼力的大胆思想,使后世得到启蒙,而其报刊实践及系统的报刊理论又奠定了我国近代报刊的基础,从而展示了王韬对中国新闻学的突出贡献。

关键词:王韬;新闻思想;《循环日报》中图分类号:G21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4-0144-02王韬是19世纪中国著名的思想学家,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曾被誉为中国新闻记者之父。

他诗赋洒脱,学贯中西,经历传奇,是19世纪中国不可多得的人才。

他涉猎广泛,在哲学、教育、社会、经济、历史、新闻等多个领域都颇有建树。

然而,世人了解他最多,印象最深的则是他作为我国近代新闻先驱者的身份和他在《循环日报》上所发表的一系列大胆新颖的时政评论文章,由此,王韬被称为我国近代以来“具在专门办报思想第一人”[1]。

笔者认为,王韬先生之所以能得如此高度评价,与他的新闻思想密不可分:重视报纸信息传播、“立言”的新闻功能观;强调报纸在社会变革中作用的新闻政论观;提倡品行诚正,博古通今的新闻人才观。

正是得益于这在当时极具震撼力的大胆思想,使后世得到启蒙,而其报刊实践及系统的报刊理论也奠定了我国近代报刊的基础。

一、重视报纸信息传播、“立言”的新闻功能观王韬青年时代接受的是孔孟儒学思想,但他并没有被我国传统的思想束缚,反而因为游学英国、途经法国的奇异经历,使他受教于西方文化、政治,从而提升了自身认识。

而这一点恰恰也为他的政治思想和变法改革意识奠定了基础。

王韬生活的时代是西潮涌入,新旧知识交汇,古老的中国正向近代转型。

浅析王韬新闻思想的开创意义及其历史局限性

浅析王韬新闻思想的开创意义及其历史局限性

浅析王韬新闻思想的开创意义及其历史局限性王韬是我国新闻史上的开山人物,他提出的自由主义新闻思想、政论思想、报刊功能理论对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具有开创意义。

同时,由于受时代和个人的局限,王韬的新闻思想带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主要体现在他所提出的言论自由、政论思想、报刊功能理论同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矛盾与妥协上。

创新之处在于辩证地看待了王韬的新闻思想,不仅分析了他的思想对我国新闻发展的贡献,而且探究了在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下该思想的局限性。

标签:王韬;新闻思想;开创意义;局限性王韜是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代表人物,同时也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报刊政论家。

王韬是中国近代新闻史的开山人物,被尊为中国第一报人。

戈公振先生在《中国报学史》中称赞他为“中国报界记者名闻世界之最早的一位”,林语堂称他为“中国新闻报纸之父”。

他创办的《循环日报》是国人自办成功的最早的日报。

在办报及发表政论的过程中,王韬积累了丰富的新闻思想,这些思想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同时,作为特定时期的历史人物,王韬的新闻思想中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一、王韬新闻思想的开创意义(一)自由主义新闻思想——冲破“言禁”的第一声呐喊如果说约翰·弥尔顿是西方提出言论出版自由的第一人,那么王韬就是在中国最先提出报刊言论自由思想的人。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当西方各国的报业相继进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时,正处于清王朝统治之下的中国却开始实行“言禁”制度。

在这种情况下,王韬提出了言论自由的主张,他要求清政府放宽言禁,允许地方办报,鼓励民间报业的发展。

他认为,办报应当直言不讳地揭露时弊,形成“指陈时事,无所忌讳”,“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的清议之风。

王韬在《论日报渐行于中土》、《论中弢国自设西文日报之利》、《论各省会城宜设新报馆》三篇文章中集中阐述了他的自由报刊思想[1]91-92。

王韬的自由主义新闻思想中体现出了民本思想,即他在《园文录外编》中阐述的“重民”思想,这集中体现在他对民间办报的重视之中。

中国报刊政论的前驱谈王韬报刊政论的思想意识

中国报刊政论的前驱谈王韬报刊政论的思想意识

p人物研究中国报刊政论的前驱)))谈王韬报刊政论的思想意识马艺王韬是我国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最著名的报人。

1874年,他在香港创办的我国近代著名报刊)))5循环日报6,以其独树一帜的报刊政论而名重一时。

他的文章,冲破中国当时古代封建官报一统天下的藩篱,首开我国文人论政的先河,他也由此成为中国新闻传播史上第一个报刊政论家而声名远扬。

正由于王韬在历史上的显要地位,他一直受到众多新闻传播史学者的高度重视。

然而,由于5循环日报6的散失,数十年间新闻传播史学研究者,一直以王韬的政论文集5园文录外编6(以下简称5外编6)中的文章为依据。

20世纪90年代初,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从日本购回5循环日报6的复制缩微胶卷后,人们发现,原5外编6收入王韬在5循环日报6发表的新闻政论仅11篇,这与他十年间在/5循环日报6发表的数以千计的言论相比0,/显然难以囊括前者的全部重要信息和不同种类的文章,用后者取代前者,不免以偏概全0¹。

5循环时报6缩微胶卷的购回,为我们重新研究王韬在那个时期撰写的报刊政论的思想,提供了更接近于史实的坚实基础。

从这些新被发现的政论文章中可以看出,王韬时而阔谈世界大事,时而纵论时政,时而评论史事,时而言物咏志,时而警告世人,时而寓讽于史,时而近乎杂谈,其内容相互辉映,连成一体,直抒胸臆,独陈管见,给当时沉闷僵化的文坛注入了活力,充分体现出他思想的广博与深邃。

一、睁眼看世界的国际意识我国进入19世纪70年代以后,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西方列强/开始了夺取殖民地的-大高潮.,分割世界领土的斗争达到了极其尖锐的程度0º。

地大物博的中国早就是列强垂涎的主要对象,并成为它们激烈争夺的目标。

面对强敌压境,危机四伏的严峻形势,王韬和当时一些有远见的爱国知识分子一样,洞若观火,忧心如焚。

对于任何危及中国领土主权和边疆安全的国际冲突与争端,时刻保持着高度的警惕。

从5循环日报6创立之日起,王韬率先重点发表了大量探视国际形势对中国不利因素的政论文章,全面阐述了当时我国边陲/强邻环视,伺隙而动0»的险恶形势,多次提出并反复论证了/今时之所急,惟辑强邻、御外侮0¼的迫切性。

略论王韬的报刊活动与新闻舆论思想.paper.

略论王韬的报刊活动与新闻舆论思想.paper.
参考书目:
1、王韬著:陈恒、方银儿评注《 园文录外编·一个卓立特
区素志,如是而已”。表明他身在港英心在中国,办日报是为 行者的心路历程》,1998年中州古籍出版社。 了“立言”,希望通过办报既唤起民众抵御外国的侵略,又能 2、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一卷,2000年中国
敢与之颉颃”,原因在于“英国之所恃者,在上下之情通, 君 相公布于众,“勿使外人独言”,“舆论背我”。进而倡议开设
民之分亲,本固邦宁,虽久不变”。因此,王韬说,“治天下 “西文报馆”,开展对外宣传,发挥报纸“达内事与外”的作
之事,犹治人身之疾病也。善治病者,必先使一身之神气充 用。他痛感每遇有外事交涉,西方在华报纸“其所理论,往
【关 键 词】王韬 报刊活动 新闻舆论思想
民为先。“治民之大者,在上下之交不至于 隔阂”。要去 塞求 通,沟通上下。“勿以民为弱,民盖至 弱而不可犯也;勿 以民 为贱,民 盖至贱而不可虐也;勿以民为愚,民盖至愚而 不可 欺也。夫能与民同 其利者,民必与上同其害;与民共其乐者 , 民必与上共 其忧”。民为 邦本,要治民而不 能殃民。“善 为治 者,贵在求民之隐,达民之 情。民以 为不便者不必行,民以
看到报纸这一新的传播媒介在沟通政府与舆论方面的重要作 事为西文日报者,所以正内情于外也,所谓明敌情者此也。” 用,因此,希望通过创设日报来达到政府与舆论相互联通的目 他认为“日本效法西人,倡行西字日报”,也值得我国仿效。
的。他说:“西国政事,上行而下达, 朝令而夕颁,几速如影响, 而捷同桴鼓。所以然者,有日报为之邮传也。”王韬主张中国 各省会城宜设新报馆,政府创办新报好处不少,“一曰知地方 机宜也,雨 之不时,盗贼之多寡,政事之利弊,民不尽报之 州县,州县不尽报之上司。有新报则无不知之矣”。 “二曰知讼 狱之曲直也。禀辞出于状师,批语出于僚幕,成狱之词由于胥 吏之慎砌,则曲直易淆矣。若大案所关,命采访新报之人得入 衙观审,尽录两造供词及榜掠之状,则虽不参论断,而州县不 敢模糊矣”。这样, “上下之交既无隔阂, 则君民之情相浃洽。” 其二,王韬认为政府可以利用新闻舆论来“辅教化”之 不足。他在《论各省会城宜设新报馆》中说得十分明确:“三曰 辅教化之不及也。乡里小民不知法律,子诟其父, 妇谇其姑, 甚或骨肉乖离,友朋相诈,涛张为幻,寡廉鲜耻, 而新报得据 所闻,传语遐迩, 俾其知所愧悔,似亦胜于闾胥之觥挞也”。这 里,王韬是在向当政者建议重视报纸这样一种新的传播媒介, 因为报纸传播广泛,其“教化”功能 远在一般舆论之上。

论王韬对我国新闻事业的贡献

论王韬对我国新闻事业的贡献

论王韬对我国新闻事业的贡献王韬是我国近代报刊的开拓者之一, 他的办报思想和他所开创的报刊政论文体, 对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 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他的新闻思想可概括为新闻自由、报刊功能以及报刊人才选用三个方面, 这些思想对于近代中国报刊思想体系的初步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近代报刊史上第一个办报高潮, 始于戊戌变法时期,它对我国的新闻事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这一期间由资产阶级改良派直接或间接创办的报刊达70余家, 他们的办报活动冲破了封建统治者的言禁, 使报刊成为进行资产阶级思想启蒙和宣传救亡图存的“利器”。

其中也涌现了一批政论家, 出现了我国最早的政论报刊。

而王韬作为我国“具有专门办报思想的第一人”, 他在主持《循环日报》工作的十年间, 不仅开创了新的报章文体, 而且还撰写三篇专文表达报学思想, 在开放的心态和“君民共主”的政治理想层面上要求清廷放宽言禁, 阐明报纸的功能、办报的目的、新闻自由思想以及办报人员选用等问题, 这些内容构成了王韬新闻思想的全貌, 代表了国人办报之初在新闻理论方面的最高水平, 也昭示了王韬对中国新闻学的突出贡献。

一、关于新闻自由思想的阐述纵观整个封建社会, 言禁永远是封建统治者为了捍卫王朝统治的一个关键环节, 而言禁的顶峰当属清朝, 即便是在晚清末年出现的传教士办报, 也不得不顾及到清朝廷严苛的言禁制度。

而王韬是最早在国内提出言论自由的要求。

他举伦敦的《泰晤士报》为例, “国家大事视其言以别”说明如果报纸编排得当并广泛发行, 便能影响事态发展, 并有效地阻止当政者权力滥用。

所以他一再呼吁进行放宽言禁, 允许民间创办报纸, 允许报纸“指陈时事, 无所忌讳”, 便以形成“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的清议之风。

王韬的观念虽然用的是儒家传统中的实用理性的思考方法, 但毫无疑问的是, 近代意义的报业及报纸观念正是在王韬这些成长于传统文化中的文人向西看、把西方作为参照对象的过程中导入的。

评述王韬及其文化思想

评述王韬及其文化思想

评述王韬及其文化思想摘要:关于王韬,可谓众说纷纭。

这位有着传奇色彩的意气书生,可以说少年得志,却因上书太平天国而有“长毛状元”的称号。

他在墨海书院翻译,到日本、英国考察,对中西体制的看法也随着经历而发生前后的改变,笔者认为王韬可以谈得上是近代的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亦是少数能够在中国近代在思想方面能够与时俱进的学者。

本文将从王韬的生平主要的历史轨迹出发来评述其文化思想。

摘要:王韬文化思想西方文化王韬作为一个熟悉中国封建传统教育的人,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也是有较深造诣的。

自幼聪颖的王韬十七岁得秀才,可谓锋芒初露。

而后科举不进,遂弃功名而潜心读书,为世所用。

王韬是个性情中人,他曾说:“自少性情旷逸,不乐仕进,尤不喜帜括,虽勉为之,亦豪放不中绳墨。

”[1]他这种奔放自由的秉性科举不第或是好事,也为他后来到墨海书馆工作的适应以及文化上的接受,思想上的改变有着一定的关系。

1849年,王韬开始了他在上海墨海书馆的工作。

1849年的上海,这个在鸦片战争后畸形繁荣的城市,吸引了王韬的目光。

在这间由传教士麦都思主持的书馆里,他开始接触资本主义文化。

从江苏乡间到墨海书院,从谙习诗书经学的封建士子,到翻译西书追求西学的“洋务秀才”,王韬开始了新的人生历程的转变。

王韬在墨海书馆主要从事编校工作。

王韬从传教士那里学到了不少西方科技知识,并且了解了许多天文、地理、历算等格致之学(即西学,近代中国知识界对西方科技文化自然科学知识的总称,源自王韬与艾约瑟合译的《格致西学提纲》)。

知识结构和价值观念起来很大的变化。

在墨海书馆十三年的工作经历,对他思想的形成起很重要的作用。

他开始研究西方文化,并认识了一批中外仁人志士,俨然成为当时上海文化界的名士。

在这期间,王韬的思想处于矛盾、徘徊的状态,尤其表现在对中西文化的认识上。

但总的来说,是在逐步的转变中。

在墨海的早期,他多接触西方自然科学类的书籍,即器物方面的,而西方的资产借此民主政治思想还未接触到,这客观上限制了他对西学认识的深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单位 :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
76 青年记者·2012年6月中
在字数处理上,王韬的政论多千字 左右,《弢园文录外编》里 184 篇均如 此,一为方便刊登,二为便于阅读。至 于重大题目,王韬则巧妙采取了分篇连 载的论述方法。《弢园文录外编》就有 关于原道、原学、原人、原才等共 12 篇分篇评论作品。⑧另外,王韬的句子 也多以短句为主,既朗朗上口又言简意 赅,有音乐美,同时理解起来也比较轻 松。这种不追求华丽辞藻的语言,保证 了各种层次读者都能读懂文章思想。这 种文体虽无几十年后梁启超的文体那样 风行,但简洁程度足以供最广泛的中国 文化人阅读。⑨
界的原则,但也时有评论。如讨论普鲁 思想,不过后来大部分《循环日报》丢失,
士政府用人,他说“盖天下建非常之功, 虽在《申报》等报刊上有转载,但数量 必有非常之人以佐之。故国之将亡也, 很少。⑤不过,《弢园文录外编》中收录
必有熊罴之士,不二之臣,以为国家柱 了王韬这段时期的部分评论,同时也是
石干城之选”;②论及法国战争失败,他 这段时期的作品,恰好能够作为研究王
《法国志略》历经 20 年修补才定稿,
其间王韬一直为做到材料翔实而努力, 评论时事、提出先进主张有重要作用。
王韬只说这部作品“仅详舆地志而已, 且识小略大,多所遗漏,遣词造句 , 未
独立掌报,启文人论政之先河
极雅驯”。
1874 年,王韬在上海创办《循环日
王韬恪守用事实帮助国人睁眼看世 报》,④报上文章准确反映了王韬此时的
结语
基于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理念基础上 的新闻职业化,一方面要做到报道内容 的客观真实,另一方面又要求媒介及工 作者保持自身独立地位和独特作用。民 初,动荡不安的社会政治环境和经济问 题导致报刊始终未能成为真正的独立报
刊,即使大部分的报人主观上与西方新 闻职业化的趋势相同 , 却仍然无法摆脱 当时中国的文化背景以及根深蒂固的传 统思想的制约。因此,我国民国初期新 闻事业的职业化形态是不成熟的“非充 分性职业化”。
西方思想的锻炼,对他后来用西方思想 一种新型政论体。在写作技巧上,单刀
立命。”⑥事实上 , 职业化模式意味着 不向政党政治屈服 , 而保有政治批评的 权利。在专制统治的乌云笼罩下的民国, 报业并没有获得职业化的广阔空间,而 是在夹缝中生存,成长为营养不良的“非 充分性职业化”形态。
3. 新闻团体的凝聚力不强。哈罗 德·威伦斯基的《全员职业化》一文中 将职业的演化过程划分为五个阶段 :“第 一,开始努力成为专职或全日制的职业; 第二,建立起训练学校 ;第三,形成专 业协会 ;第四,赢得法律支持以能自主 掌管自己的工作 ;第五,专业协会公布 正式的道德准则。”⑦根据威伦斯基的观 点,新闻从业人员组建职业团体,形成 区别于其他行业的职业认同感,是新闻 职业化过程链上的重要一环。从这个角
(作者单位 :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75 青年记者·2012年6月中
传媒史话
直入、立场鲜明、开门明确观点的写法, 确保读者第一时间了解文章要旨。
《达民情》开头即 :“天下虽大,犹 一人之身也。治天下之事,犹治人身之 疾病也。善治病者,必先使一身之神气 充足,血脉流通,然后沉疴可去。善治 国者,必先使上下之情不形千格,呼吁 必闻,忧戚与共,然后弊无不革,利无 不兴”。⑦
度来分析民初新闻事业职业化 , 可以发 现其与职业化充分的西方新闻业相比 , 差距相当显著。虽然北京报界公会、报 界同志会、报界联合会、上海新闻记者 联欢会等报业同业组织相继成立,但是 它们因为受到动荡的政治时局干扰,凝 聚力不强,内部分歧严重,无法规避的 经济问题也使得它们无法形成凝聚力, 只是徒有其表。
王韬的评论,语气平静,浸透理性, 宗旨指引下,王韬让也 我者,讽清廷以改革”,⑥开启了近代文
可以看出,王韬虽广泛接触西方思想, 人论政之先河。
但中国传统思想在王韬心中仍具分量。
1. 文风轻松优雅,是广泛传播的前提
而这种用传统理解西方历史,进而消化
王韬非常注重形式、文风,创建了
“立”即“寻”现代之“径”,主题在“主 张”——介绍西方现代制度,启蒙民心, 主张变法维新。比如,王韬提出“取士 要得真才,练兵当以枪炮为先,然后使 兵强”。并强调自强必须重民 , 以往积 弱源于贱民戕民,指出封建专制“惟知 耗民财 , 殚民力 , 敲膏吸髓,无所不至, 囊囊既饱,飞而扬去,其能实心为民者, 未有也”。⒀王韬用铮铮忠言,承担起近 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担当。
事业伊始,王韬偏重事实介绍,通 过资料的整理与个人亲历,向国人详尽 展示外面的世界,进而表达现代化思想, 思想的陈述上具有“委婉性”。
等到创办《循环日报》,事业渐渐 成熟,王韬用政论工具表达直接、深入、 严厉之言,鞭辟腐朽的现状,重申变法 改革的思想。
晚年以后,王韬不再如此“忧国忧 民”,颐养天年,文章转向生活,风格 清新洒脱。
《漫游随录》的全部内容都是王韬 的游历所见,王韬在书中尽情展示生活 之美,文风清新淡然,行文生动,描摹 细致,透露出生活的有滋有味。在文章 中,王韬尽管时有描述变法革新的思想, 但只是回忆经历的副产品。
总结
对王韬思想脉络的梳理,基本能看 出王韬在历史上的地位,也可以借助王 韬这一转型历史时期知识分子的缩影, 了解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历程。
4. 对比手法,通达社会之现状 中西方文化熏陶使得王韬此时的思 想视野极其广阔,这种世界性视角,也 使其政论形成了比较鲜明的对比性结 构——常将别国的情形与中国的现状放 置一起 , 产生是非优劣自见的对比效应。 如言洋务 , 王韬主张先要知彼 , 知 彼则先“习泰西语言”, 但“中国之能 操泰西言语 , 能训英人文字者 , 当轴者 辄深恶而痛嫉 , 中国文士亦鄙之而不屑 与交”。但列强诸国“彼处则设有翻译 官员 , 及教中之神父牧师 , 效华言 , 识 汉字 , 留心于我国之政治 , 于我之俗尚 风土山川形势物产民情 , 悉皆勒之成书 , 以教其国中之民”。言“重民”,“西国 民寡而如此 , 中国民众而如彼。”“如此” 者是指欧西“民寡”而“众志之如城 , 大可用也”;⒁“如彼”者则指中国“民 众”而“不善自用其民也”。在对比中, 王韬形象揭露了现状问题之所在,也间 接介绍了改进之途径。
注释 : ①②⑨柯文 :《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 王 韬 与 晚 清 革 命 》[M], 江 苏 人 民 出 版 社, 1998 年版 ③⑦⑧⑾⑿⒀⒁王韬《:弢园文录外编》[M], 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年版 ④⑤方汉奇主编 :《中国新闻事业通史》 第一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年版 ⑥戈公振 :《中国报学史》[M],上海古 籍出版社,2003 年版 ⑩张品兴主编 :《梁启超传》[M],北京 出版社,1999 年版 ⒂王韬 :《漫游随录》[M],社会科学文 献出版社,2007 年版
传媒史话
●董 涛
“中国第一报人”王韬的思想历程
——以王韬各时期作品为例进行分析
王韬(1828 ~ 1897)是著名的思想 家,是第一份中国人独立掌管的 报纸《循环日报》的创办人。对其思想 进行研究,对了解其历史作用大有裨益。
翻 译 经 典, 游 历 欧 洲, 睁 眼 看世界
21 岁时,王韬赴上海,协助翻译宗 教和科学书籍,广泛接触西学,完成《尚 书》等英译 ;后又协助翻译《诗经》和 《易经》。后来王韬去英国继续译书,并 到牛津大学作学术演讲,成为第一个登 上该讲坛的中国人。王韬还游历英、法、 俄等国,深入接触了西方社会制度和思 想文化。从欧洲回国后,王韬完成了《法 国志略》和《法国战纪》的撰写。王韬 用最详尽的材料,打开了国人看世界的 窗口,并第一次对西方的税务、国债、 银行、商务、邮政做了全面、系统、细 致的介绍。①
3. 思想主张,先“破”后“立” “破”得直言不讳,“立”得干脆直 接——先“破”后“立”,这是王韬思 想的核心特点。 “破”即“除”社会之“弊”,要旨在“批 判”——解释国家弊政,讽刺落后现状。
例如,王韬直言要“清仕途”,认为“科 目、捐纳、保举,三途并进,杂矣,滥矣。 必当痛加沙汰,严为甄别”;建议要“裁 冗员”,“其有闲员末秩,无益于民事, 徒足以耗国家度支者,无论文武,悉从 而汰之”。⑿这种不避锋芒 , 直面现实的 义正词严,显示出王韬的荡气回肠与热 血沸腾。
注释 : ①④黄瑚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M],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 ②⑤张忠 :《民国时期民营新闻业的职业 化》[J],《保定学院学报》,2009 年 5 月 ③蒋含平 谢鼎新 :《简明中外新闻事业 史》[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 年版 ⑥【澳】特里·纳里莫《:新闻研究资料》[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年版 ⑦赵建国 :《清末民初北京报业同业组织 的演变》[J],《新闻大学》,2006 年 1 月
2. 针砭时弊,“提极端取其中”的 技巧
王韬深知“取法其上,合乎其中” 之理,所以行文拒用婉言,总是一针见 血直入问题核心。这与后来梁启超所言 “夫人之安于所习而骇于所罕闻,性也, 故必变其所骇者而使之习焉,然后智力 乃可以渐进”,⑩可谓殊途同归。
“其能识英国语言文字者 , 俯视一 切 , 无不自命为治国之能员 , 救时之良 相 , 一若中国事事无足当意者 , 而附声 吠影者流 , 从而嘘其焰 , 自惜不能置身 在洋务中而得躬逢其盛也”。⑾寥寥数 笔 , 王韬把洋务派官员骄横跋扈的形象, 刻画得淋漓尽致 , 挖苦得体无完肤。
认为“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苟非内乱 韬思想的替代文本。
已萌,则外侮必不作也”,提出“勾践
借助《循环日报》,王韬得以时政
卧薪尝胆,卒以沼吴。法于此时,正当 为纲,纵论天下大势、横议治国方略,
拨乱求治,励精蓄锐,先尽其在我,而 写成了近千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政论。
后可以得当一洒其耻”。③
“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在此办报
重归故里,颐养天年
1884 年,王韬返回上海,担任《外 国公报》特约撰稿人和《申报》的编辑 主任,作品《漫游随录》透露了王韬此
时的思想状况。书的自序便奠定了王韬 文章的风格与思想。写到和朋友谈海外 游踪,王韬说朋友“咸曰 :‘何不诠次 前后情事,回味一编,以佐谈屑,扩异观, 俾作宗少文之卧游,不亦可乎?’”王 韬自己也说,“此书非敢藉以问世,不 过聊以自娱而已。”⒂由此可见,消遣为 其第一要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