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中国第一报人_王韬的思想历程_以王韬各时期作品为例进行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释 : ①②⑨柯文 :《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 王 韬 与 晚 清 革 命 》[M], 江 苏 人 民 出 版 社, 1998 年版 ③⑦⑧⑾⑿⒀⒁王韬《:弢园文录外编》[M], 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年版 ④⑤方汉奇主编 :《中国新闻事业通史》 第一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年版 ⑥戈公振 :《中国报学史》[M],上海古 籍出版社,2003 年版 ⑩张品兴主编 :《梁启超传》[M],北京 出版社,1999 年版 ⒂王韬 :《漫游随录》[M],社会科学文 献出版社,2007 年版
2. 针砭时弊,“提极端取其中”的 技巧
王韬深知“取法其上,合乎其中” 之理,所以行文拒用婉言,总是一针见 血直入问题核心。这与后来梁启超所言 “夫人之安于所习而骇于所罕闻,性也, 故必变其所骇者而使之习焉,然后智力 乃可以渐进”,⑩可谓殊途同归。
“其能识英国语言文字者 , 俯视一 切 , 无不自命为治国之能员 , 救时之良 相 , 一若中国事事无足当意者 , 而附声 吠影者流 , 从而嘘其焰 , 自惜不能置身 在洋务中而得躬逢其盛也”。⑾寥寥数 笔 , 王韬把洋务派官员骄横跋扈的形象, 刻画得淋漓尽致 , 挖苦得体无完肤。
重归故里,颐养天年
1884 年,王韬返回上海,担任《外 国公报》特约撰稿人和《申报》的编辑 主任,作品《漫游随录》透露了王韬此
时的思想状况。书的自序便奠定了王韬 文章的风格与思想。写到和朋友谈海外 游踪,王韬说朋友“咸曰 :‘何不诠次 前后情事,回味一编,以佐谈屑,扩异观, 俾作宗少文之卧游,不亦可乎?’”王 韬自己也说,“此书非敢藉以问世,不 过聊以自娱而已。”⒂由此可见,消遣为 其第一要义。
西方思想的锻炼,对他后来用西方思想 一种新型政论体。在写作技巧上,单刀
立命。”⑥事实上 , 职业化模式意味着 不向政党政治屈服 , 而保有政治批评的 权利。在专制统治的乌云笼罩下的民国, 报业并没有获得职业化的广阔空间,而 是在夹缝中生存,成长为营养不良的“非 充分性职业化”形态。
3. 新闻团体的凝聚力不强。哈罗 德·威伦斯基的《全员职业化》一文中 将职业的演化过程划分为五个阶段 :“第 一,开始努力成为专职或全日制的职业; 第二,建立起训练学校 ;第三,形成专 业协会 ;第四,赢得法律支持以能自主 掌管自己的工作 ;第五,专业协会公布 正式的道德准则。”⑦根据威伦斯基的观 点,新闻从业人员组建职业团体,形成 区别于其他行业的职业认同感,是新闻 职业化过程链上的重要一环。从这个角
注释 : ①④黄瑚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M],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 ②⑤张忠 :《民国时期民营新闻业的职业 化》[J],《保定学院学报》,2009 年 5 月 ③蒋含平 谢鼎新 :《简明中外新闻事业 史》[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 年版 ⑥【澳】特里·纳里莫《:新闻研究资料》[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年版 ⑦赵建国 :《清末民初北京报业同业组织 的演变》[J],《新闻大学》,2006 年 1 月
3. 思想主张,先“破”后“立” “破”得直言不讳,“立”得干脆直 接——先“破”后“立”,这是王韬思 想的核心特点。 “破”即“除”社会之“弊”,要旨在“批 判”——解释国家弊政,讽刺落后现状。
例如,王韬直言要“清仕途”,认为“科 目、捐纳、保举,三途并进,杂矣,滥矣。 必当痛加沙汰,严为甄别”;建议要“裁 冗员”,“其有闲员末秩,无益于民事, 徒足以耗国家度支者,无论文武,悉从 而汰之”。⑿这种不避锋芒 , 直面现实的 义正词严,显示出王韬的荡气回肠与热 血沸腾。
传媒史话
Leabharlann Baidu●董 涛
“中国第一报人”王韬的思想历程
——以王韬各时期作品为例进行分析
王韬(1828 ~ 1897)是著名的思想 家,是第一份中国人独立掌管的 报纸《循环日报》的创办人。对其思想 进行研究,对了解其历史作用大有裨益。
翻 译 经 典, 游 历 欧 洲, 睁 眼 看世界
21 岁时,王韬赴上海,协助翻译宗 教和科学书籍,广泛接触西学,完成《尚 书》等英译 ;后又协助翻译《诗经》和 《易经》。后来王韬去英国继续译书,并 到牛津大学作学术演讲,成为第一个登 上该讲坛的中国人。王韬还游历英、法、 俄等国,深入接触了西方社会制度和思 想文化。从欧洲回国后,王韬完成了《法 国志略》和《法国战纪》的撰写。王韬 用最详尽的材料,打开了国人看世界的 窗口,并第一次对西方的税务、国债、 银行、商务、邮政做了全面、系统、细 致的介绍。①
“立”即“寻”现代之“径”,主题在“主 张”——介绍西方现代制度,启蒙民心, 主张变法维新。比如,王韬提出“取士 要得真才,练兵当以枪炮为先,然后使 兵强”。并强调自强必须重民 , 以往积 弱源于贱民戕民,指出封建专制“惟知 耗民财 , 殚民力 , 敲膏吸髓,无所不至, 囊囊既饱,飞而扬去,其能实心为民者, 未有也”。⒀王韬用铮铮忠言,承担起近 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担当。
王韬的评论,语气平静,浸透理性, 宗旨指引下,王韬让报纸“取西制之合
这种风格源于他旁观者的身份。另外也 我者,讽清廷以改革”,⑥开启了近代文
可以看出,王韬虽广泛接触西方思想, 人论政之先河。
但中国传统思想在王韬心中仍具分量。
1. 文风轻松优雅,是广泛传播的前提
而这种用传统理解西方历史,进而消化
王韬非常注重形式、文风,创建了
(作者单位 :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
76 青年记者·2012年6月中
4. 对比手法,通达社会之现状 中西方文化熏陶使得王韬此时的思 想视野极其广阔,这种世界性视角,也 使其政论形成了比较鲜明的对比性结 构——常将别国的情形与中国的现状放 置一起 , 产生是非优劣自见的对比效应。 如言洋务 , 王韬主张先要知彼 , 知 彼则先“习泰西语言”, 但“中国之能 操泰西言语 , 能训英人文字者 , 当轴者 辄深恶而痛嫉 , 中国文士亦鄙之而不屑 与交”。但列强诸国“彼处则设有翻译 官员 , 及教中之神父牧师 , 效华言 , 识 汉字 , 留心于我国之政治 , 于我之俗尚 风土山川形势物产民情 , 悉皆勒之成书 , 以教其国中之民”。言“重民”,“西国 民寡而如此 , 中国民众而如彼。”“如此” 者是指欧西“民寡”而“众志之如城 , 大可用也”;⒁“如彼”者则指中国“民 众”而“不善自用其民也”。在对比中, 王韬形象揭露了现状问题之所在,也间 接介绍了改进之途径。
结语
基于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理念基础上 的新闻职业化,一方面要做到报道内容 的客观真实,另一方面又要求媒介及工 作者保持自身独立地位和独特作用。民 初,动荡不安的社会政治环境和经济问 题导致报刊始终未能成为真正的独立报
刊,即使大部分的报人主观上与西方新 闻职业化的趋势相同 , 却仍然无法摆脱 当时中国的文化背景以及根深蒂固的传 统思想的制约。因此,我国民国初期新 闻事业的职业化形态是不成熟的“非充 分性职业化”。
《漫游随录》的全部内容都是王韬 的游历所见,王韬在书中尽情展示生活 之美,文风清新淡然,行文生动,描摹 细致,透露出生活的有滋有味。在文章 中,王韬尽管时有描述变法革新的思想, 但只是回忆经历的副产品。
总结
对王韬思想脉络的梳理,基本能看 出王韬在历史上的地位,也可以借助王 韬这一转型历史时期知识分子的缩影, 了解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历程。
在字数处理上,王韬的政论多千字 左右,《弢园文录外编》里 184 篇均如 此,一为方便刊登,二为便于阅读。至 于重大题目,王韬则巧妙采取了分篇连 载的论述方法。《弢园文录外编》就有 关于原道、原学、原人、原才等共 12 篇分篇评论作品。⑧另外,王韬的句子 也多以短句为主,既朗朗上口又言简意 赅,有音乐美,同时理解起来也比较轻 松。这种不追求华丽辞藻的语言,保证 了各种层次读者都能读懂文章思想。这 种文体虽无几十年后梁启超的文体那样 风行,但简洁程度足以供最广泛的中国 文化人阅读。⑨
《法国志略》历经 20 年修补才定稿,
其间王韬一直为做到材料翔实而努力, 评论时事、提出先进主张有重要作用。
王韬只说这部作品“仅详舆地志而已, 且识小略大,多所遗漏,遣词造句 , 未
独立掌报,启文人论政之先河
极雅驯”。
1874 年,王韬在上海创办《循环日
王韬恪守用事实帮助国人睁眼看世 报》,④报上文章准确反映了王韬此时的
度来分析民初新闻事业职业化 , 可以发 现其与职业化充分的西方新闻业相比 , 差距相当显著。虽然北京报界公会、报 界同志会、报界联合会、上海新闻记者 联欢会等报业同业组织相继成立,但是 它们因为受到动荡的政治时局干扰,凝 聚力不强,内部分歧严重,无法规避的 经济问题也使得它们无法形成凝聚力, 只是徒有其表。
认为“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苟非内乱 韬思想的替代文本。
已萌,则外侮必不作也”,提出“勾践
借助《循环日报》,王韬得以时政
卧薪尝胆,卒以沼吴。法于此时,正当 为纲,纵论天下大势、横议治国方略,
拨乱求治,励精蓄锐,先尽其在我,而 写成了近千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政论。
后可以得当一洒其耻”。③
“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在此办报
界的原则,但也时有评论。如讨论普鲁 思想,不过后来大部分《循环日报》丢失,
士政府用人,他说“盖天下建非常之功, 虽在《申报》等报刊上有转载,但数量 必有非常之人以佐之。故国之将亡也, 很少。⑤不过,《弢园文录外编》中收录
必有熊罴之士,不二之臣,以为国家柱 了王韬这段时期的部分评论,同时也是
石干城之选”;②论及法国战争失败,他 这段时期的作品,恰好能够作为研究王
事业伊始,王韬偏重事实介绍,通 过资料的整理与个人亲历,向国人详尽 展示外面的世界,进而表达现代化思想, 思想的陈述上具有“委婉性”。
等到创办《循环日报》,事业渐渐 成熟,王韬用政论工具表达直接、深入、 严厉之言,鞭辟腐朽的现状,重申变法 改革的思想。
晚年以后,王韬不再如此“忧国忧 民”,颐养天年,文章转向生活,风格 清新洒脱。
(作者单位 :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75 青年记者·2012年6月中
传媒史话
直入、立场鲜明、开门明确观点的写法, 确保读者第一时间了解文章要旨。
《达民情》开头即 :“天下虽大,犹 一人之身也。治天下之事,犹治人身之 疾病也。善治病者,必先使一身之神气 充足,血脉流通,然后沉疴可去。善治 国者,必先使上下之情不形千格,呼吁 必闻,忧戚与共,然后弊无不革,利无 不兴”。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