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中国新闻思想的发展史

合集下载

中国新闻传播学发展史

中国新闻传播学发展史

中国新闻传播学发展史一、引言中国新闻传播学是中国近代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学科之一,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媒体的兴起,中国新闻传播学逐渐形成并发展壮大。

本文将从中国新闻传播学的起源、发展阶段和主要成就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二、起源中国新闻传播学的起源可追溯到20世纪初。

当时,中国社会正处于动荡的时期,社会变革和媒体发展成为推动新闻传播学兴起的重要因素。

1919年,北京大学成立了中国第一个新闻学系,这标志着中国新闻传播学的正式诞生。

此后,中国新闻传播学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

三、发展阶段中国新闻传播学的发展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1. 初期阶段(1919年-1949年)在这一阶段,中国新闻传播学主要关注新闻传播的技术和实践问题。

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新闻报道的规范、新闻编辑的方法和新闻传播的技术手段等方面。

此时的中国新闻传播学还受到西方传媒理论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一些基本的理论框架。

2. 建国初期阶段(1949年-1978年)在这一阶段,中国新闻传播学受到了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开始强调新闻传播的社会责任和服务大众的功能。

研究重点主要放在新闻舆论工作、宣传思想工作和新闻媒体的组织管理等方面。

同时,中国新闻传播学也开始研究国际传媒理论,与国际学术界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3. 改革开放阶段(1978年-2000年)改革开放为中国新闻传播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在这一阶段,中国新闻传播学从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开始关注媒介技术的发展和传播效果的评估。

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媒体融合、传媒产业、新闻媒体经营等方面。

此外,中国新闻传播学也开始关注公共传播、网络传播和国际传播等新兴领域。

4. 当代发展阶段(2000年至今)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新闻传播学面临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挑战。

在这一阶段,中国新闻传播学开始关注全球媒体环境下的新闻传播问题,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全球传媒治理、跨文化传播和媒介素养等方面。

同时,中国新闻传播学也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国际学界共同研究全球传媒发展的趋势和规律。

简论中国新闻评论的发展史

简论中国新闻评论的发展史

简论中国新闻评论的发展史摘要:新闻评论的历史,经历了由形成发展、成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到新时期的新变革四个历史时期。

评论自身主要经历了三个方面的变化:由政治宣传到以舆论监督为职能,这属于评论职能的变化;形式变化从以往的说教模式转变为配以时评和对论等多样化的评论形式;内容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由以政治性论说为主的评论发展为丰富多彩的面向大众的评论格局。

关键词:封建统治;耳目喉舌;舆论监督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7-0164-02中国封建时期,信息的传播主要以封建官场为传播范围,这就决定了信息传播的内容以朝廷信息为主,皇帝的言行及谕令等。

为维护封建统治,即对“大一统”的诉求,信息传播受高压政策的限制,这种传播环境是对是对评论的天然拒绝。

鸦片战争前,中国第一份近代化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由英国传教士威廉米怜于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正式创办。

其根本要务是阐发基督教教义。

该报虽以“言论”、“论说”形式出现,但并不具有时效性和强烈的新闻性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评论,只是评论的启蒙阶段。

鸦片战争以后的中国近代社会,西方国家的思想渗透和影响,再加上使统治者的高压的相对宽松化,使得办报兴起。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传媒活动异常活跃,近代报人以前所未有的独立姿态和自由精神冲破封建的限制,对政局发表言论,开始了中国的报刊政论时期。

中国评论形成发展于旧民主革命时期,主要是在资产阶级改良革命时期。

一、政论的形成发展1.维新运动前。

在维新运动之前,国人办报的情况按政治派系来分的话,大概可以分为三类:以林则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澳门新闻纸》是林则徐翻译的译稿,它虽具有新闻传播的性质,但却不是评论性质的,更多的是新闻传播的载体;以太平天国为代表的农民阶级,洪仁玕《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的施政纲领,它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性质。

近代中国新闻自由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近代中国新闻自由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近代中国新闻自由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摘要中国近代新闻自由思想的产生与发展是一个漫长过程。

本文以近代报刊创刊词的视角考察了新闻自由思想的形成过程。

晚晴时期,新闻自由思想的相关认识在创刊词中可见,但未真正产生;辛亥革命时期,新闻自由思想产生,但未真正形成;五四时期,新闻自由思想真正实现,但仍面临巨大挑战。

本文以文本分析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分析总结了两个阶段新闻自由思想在创刊词中的表现,并对其特点及原因进行分析。

关键词新闻自由;近代中国;创刊词新闻自由思想在近代中国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探索。

创刊词通常包含办刊宗旨、内容定位和办刊目标等,不仅反映了报刊的创刊背景、创刊目的、报刊思想宗旨、报纸定位,更反映了编辑部的社会意志和新闻思想。

从创刊词的视角研究新闻自由思想在近代中国的形成是很有价值的。

1晚清时期(1940—1905):萌芽但未产生鸦片战争后,晚晴仁人志士们逐渐意识到报纸的作用,开始创办报刊。

1.1此阶段新闻自由思想的表现1.1.1对新闻事实的认识出现新闻反映客观事实是新闻自由主义的前提,这一时期对新闻事实的认识开始出现。

例如1872年创刊的《申报》,其创刊词《申报馆告白》中提到:“凡所记载的事务必求其真实,没有任何的虚妄,读者一看就容易知晓”;到了1902年的《大公报》创刊词中也提到:“它是秉承是是非非、原原本本公正的。

” 二者都强调了新闻尊重客观事实的思想。

1.1.2对报纸功能的认识:上通下达、开民智在思考救国之路时,报人对于报纸的作用有了初步认识。

《时务报》创刊词《论报馆有益于国事》开头就道:“根除闭塞求其通畅,这样便有利于发挥舆论阵地的作用而使天下清明”,申明了“去塞求通”之宗旨;《国闻报》创刊词《国闻报缘起》中结识了“通”的含义:“‘通’包含了两个方面内容,一是通上下之情,一是通古今之变,以求国家的自主自强。

1.2此阶段的特点及其原因这一阶段的新闻自由思想相关认识出现,但尚未产生。

报刊创刊词中关于新闻自由思想的只言片语的表述并不代表着新闻自由思想的产生。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6年的秦朝。

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新闻业也逐渐壮大起来。

以下是中国新闻事业的一些重要历史时期:
1.清朝(1644~1911):
在这一时期,中国开始正式开展报刊业。

最早的报纸是位于上海的《上海字林洋行大报》,该报刊于1872年。

2.民国时期(1912~1949):
1912年,清政府被推翻,中国进入民国时期。

这一时期,中
国的报刊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有很多著名的报纸和杂志在这一时期创立,如《民国日报》、《燕京日报》、《新民报》等。

3.新中国成立后(1949~1978):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新闻事业开始
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开始开展新闻宣传工作,并成立了一系列国营报纸和新闻机构,如《人民日报》、新华社等。

4.改革开放以来(1978至今):
1978年中国开始进行改革开放政策,中国的新闻事业也进入
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这一时期,媒体形式不断丰富,电视、广
播、互联网等新型媒体的出现,使得新闻传播变得更加便捷和快速。

总的来说,中国新闻事业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过程。

不断推陈出新,创新发展,既见证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兴起和发展,也为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宣传和支持。

中国新闻评论的历史及演变

中国新闻评论的历史及演变

中国新闻评论的历史及演变新闻评论是中国媒体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对新闻事件的解读、分析和评价。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媒体环境的变化,中国新闻评论也经历了多次演变。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探讨中国新闻评论的起源、发展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中国新闻评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秦朝时期的“传官口诛”。

这种形式可以视为最早的新闻评论,它以文字、画像等形式来描述政治事件和社会风俗。

然而,由于当时的交流渠道受限,这些评论受众有限,也没有形成独立的新闻评论传统。

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新闻评论逐渐在中国媒体中出现。

清朝时期,一些著名的报纸开始在版面上增加评论栏目。

这些评论主要关注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并以文字形式表达观点。

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限制,这些评论大多被政府监控,并受到严格的审查。

新闻评论的真正发展出现在20世纪初的中国。

这个时期,西方思想和新闻学理论开始传入中国,有力推动了中国新闻评论的发展。

著名的报人章士钊在《新闻报》上创办了“京北大社”等评论栏目,为国内新闻评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0世纪以后,随着新闻媒体的多样化和互联网的普及,中国新闻评论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传统媒体如报纸和电视台通过增加评论栏目来满足公众对多元观点的需求。

与此同时,互联网平台的兴起使得新闻评论更加广泛和便捷。

网络论坛、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成为了人们进行新闻评论的重要空间。

然而,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中国新闻评论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

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形式以其简洁、直观的特点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受众。

这些形式虽然能够迅速传递信息,但由于受空间和时间限制,很难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度的分析和评论,从而可能影响公众的理解和判断。

此外,新闻评论的发展也受到政府监管和社会舆论环境的影响。

政府对新闻评论的监管日益严格,一些敏感话题往往受到限制和审查。

社会舆论环境也存在一定的压力,使得一些媒体和人士不敢或无法对重要问题进行深入的评论。

尽管面临各种问题和挑战,中国新闻评论仍然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历程PPT课件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历程PPT课件
19
广播电 视事业
1967年1月中共中央决定对地方人民广播电 台实行军事管制,一律停止编辑和播送地 方自办节目,全天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的节目。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成立革 命委员会以后,地方电台陆续恢复了少量 的自办节目,但是基本没有地方特色,同 中央台的节目从内容到形式基绝对保持一 致。
“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长期以来 形成的庄重,朴实,亲切自然的播音风格被破坏。 这一时期,广播事业第一次停步不前,跌入谷底, 但广播事业也取得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发展。中国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进一步扩大。农村有线广播的 得到较大发展。
报刊数与报刊发行量逐年增加,全国邮发报纸总数1957 年为1325种、1958年为1776种。报刊品种开始增多,报 业结构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党报系统增添了《红旗》杂志 等党中央及各级党委的理论机关刊物、党的县委机关报等 新品种,晚报、体育报、企业报、农民报、摄影报等各类 报刊大批问世。广播事业的发展,表现在一大批中等城市 的人民广播电台的创建。
据统计,从1966年5月到1976年10月,出版 的新闻学著作只有43种。重要的新闻专业刊 物《新闻业务》在“文化大革命”初期就被迫 停刊,一些新闻团体如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 协会也被迫精停止活动。
18
小报的发展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随着各种“红卫兵” 组织和“造反”组织的出现,社会上涌现出 一大批“文革小报”与“红卫兵”小报
此外,《新民报》老报人赵超构总结其在社会主义时期 办晚报的经验,提出了包括“短、广、软”方针在内的有 关怎样办好社会主义市民报的观点。复旦大学新闻学系 系主任王中在其撰写的《新闻学原理大纲》中提出了党 报的两重性、社会需要、读者需要、按经济区域办报等 新观点。
10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第二章中国新闻评论的历史演变和发展

第二章中国新闻评论的历史演变和发展

第二章中国新闻评论的历史演变和发展中国新闻评论的历史演变和发展中国新闻评论是指对新闻事件、社会问题等进行客观分析和评论的一种文体形式。

作为中国媒体界的一大特色,新闻评论在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过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统和现代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

中国新闻评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战国时期,当时儒家学派成为主导思想,儒家经典《论语》中有很多有关言论和评论的内容。

而在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学派亦有不少评论性的著作,这为中国新闻评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后,封建社会时期的中国由于文人的崇尚言论自由和批评精神,逐渐形成了以文人撰写的报章和刊物上的评论为主要特点的新闻评论形式。

从古代到清朝,中国的新闻评论一直都是文人评论者通过文字来表达对社会、政治和历史事件的观点和批评。

进入近代,随着西方思想的传入和现代传媒的兴起,新闻评论逐渐走向大众化。

中国的新闻评论开始出现在报纸和杂志上,成为备受读者关注的一种媒体形态。

中国的新闻评论也开始接受西方新闻学的理论和方法的影响,逐渐发展出了一套符合中国国情和人民需要的独特的新闻评论体系。

20世纪,新中国的成立给中国新闻评论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新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新闻评论的作用,创建了一系列党报、报纸和杂志,并提倡新闻评论具有严谨、客观和思想性等特质。

新中国政府实行意识形态的媒体管理制度,导致新闻评论被政治化和官僚化的问题,限制了其独立性和自由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不断变革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新闻评论提供了更宽广的发展空间。

中国新闻评论的形态和内容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从传统的纸媒扩展到网络、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

这些新媒体平台使得新闻评论更加方便和即时,有利于中国人民更加广泛地参与和发表自己的观点。

然而,随着社会对新闻评论的需求越来越高,中国新闻评论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其中之一是面临着大量的信息和舆论的冲击,导致很多评论信息失去了独特性和深度。

另外,政府在新闻评论领域的管理和控制也限制了评论的独立性和自由性。

新闻业务发展史和新闻思想发展史

新闻业务发展史和新闻思想发展史

新闻业务发展史和新闻思想发展史一.近代新闻事业的传入1840s-1890s中文报刊的业务状况①在印刷上,雕版→铅印→石印,但雕版到1890s仍然存在。

印刷机长期用畜力或手摇的,直到1890s申报才使用了煤气印刷机。

②在版式上,鸦片战争前后,多是中国土纸印刷的线装书式。

60年代出现了一些用进口白报纸印刷、仿照外文报纸版式的报纸。

但70年代《申报》创刊后却出现的倒退。

③在编排上,大都流行一种格式:首论说,次为上谕、宫门钞、辕门钞,再次为各省各埠要闻,末为本埠要闻。

④在写作上,由外人编撰的中文报刊,新闻还较为记实、简洁。

但1870s后,一批旧式文人参加了编撰,混淆文学与新闻的界限。

新闻从业人员素质差、地位低。

⑤出现了新闻画、画报;大都刊登文艺作品;日益重视经营,广告增多。

⑥中文报刊的外国主办者们,出于自身利益,或不用西报版式,或任凭鬼神、风月泛滥,或从通俗转向高雅。

所以外人虽将近代报刊的基本业务模式带入中国,但并不是中国业务水平的推进者。

二.民族近代新闻事业的产生1.第一批国人自办报刊在形式上大多模仿当地中文外报。

少数报纸如《循环日报》则在政论的写作上有所革新,其紧密联系现实、重视思想而不拘泥于形式的原则,在当时有一定影响,并对时务文体的形成起了推动作用。

2.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①出现了一批文摘报。

这些报刊大多是综合性的,内容丰富。

②出现了一批纯白话报刊。

维新派创办这种报刊目的是扩大读者面,广开民智。

③出现了一些文艺小报。

这些报纸以刊载文艺小品和社会趣闻为主,主办者大都是有一定爱国倾向的落魄文人。

这些小报往往以“讽世”、“觉世”标榜,但消闲和牟利性都是很明显的。

④创办了一些妇女儿童报刊和专业、行业报刊。

⑤出现了一些官报。

拒绝议论,业务最落后。

3.维新派报刊①提高了论说水平。

有些还夹叙夹议。

②创造出了时务文体。

③新闻不多但对新闻的态度严肃。

批评猎奇、造假。

三.清末民初1.资产阶级革命派①言论的加强。

1)篇幅大。

中国新闻发展历程

中国新闻发展历程

中国新闻发展历程中国新闻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的汉朝。

当时,各地的政府官员负责将重要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消息传达给皇帝,并通过使用木刻印刷术将这些消息传播给更广大的人民。

然而,这种形式的新闻传播极其有限,仅限于皇宫和特定地区。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闻传播方式发生了变化。

唐朝时期,官方的新闻传播开始使用手抄本和传递员,使得消息可以更快速地传递。

宋朝时,交通和通信技术的进步带来了更大的新闻传播范围。

报纸成为主要的新闻传媒工具之一,但仍然受到官方的严格控制。

随着近代科技的发展,中国的新闻传播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840年,第一份中文报纸《顺天时报》诞生于上海,这标志着中国现代报业的起源。

20世纪初,随着印刷技术的改进,报纸的发行量迅速增加。

同时,无线电和电报的出现使得新闻可以更快速地传递到不同地方。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闻传播进一步发展。

成立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新华社等国家级媒体,政府开始对新闻传播进行更加严格的控制。

在这个时期,新闻主要由政府控制,服务于党和政府的宣传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新闻传播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经济的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推进使得新闻市场更加多元化。

民营媒体开始崛起,新闻的选择和报道变得更加多样化。

同时,互联网的出现使得新闻传播更加迅速和全球化。

社交媒体的兴起也使得普通公众可以参与到新闻报道和评论当中。

然而,中国的新闻传播仍然受到政府的控制和审查。

政府对新闻内容进行严格审查和干预,媒体自由度相对有限。

这也引发了一系列关于新闻自由和言论权的争议。

总体而言,中国新闻发展历程经历了从传统的官方控制到市场化多元化的过程。

尽管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但新闻传播在中国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公众提供着各种各样的信息和观点。

简析中国新闻思想的发展史

简析中国新闻思想的发展史

论二十世纪中国新闻观念的发展新闻观念的继承发展余圣目录摘要: (2)引言 (3)正文 (4)新闻观念启蒙时代 (4)新闻观念现代化、系统化时代 (6)新闻观念纵深发展时代 (7)新闻观念的曲折演进时代 (8)新闻观念前面演进时代 (9)总结 (10)论二十世纪中国新闻观念的发展摘要:新闻传播在中国的历史大概也就一两百年,但这其中的新闻思想却经历了很多不同的阶段,从新闻观念变化这个角度来审视我国新闻发展的历史,探究其规律。

历史地看,正是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开启了中国人的现代办报观念,一扫传统邸报的陈腐气息,也正是那些或接受西方教育或与外国人接近的中国文人揭开了中国近代新闻史新的一页关键词:新闻思想新闻观念发展历史引言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被卷入马克思多说的“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潮流之中,中国人在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宗教信仰等方面与世界发生了广泛的联系。

中国被迫打开国门,然后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小农经济逐步瓦解,各国在进行政治、经济侵略的同时,也进行着文化的侵蚀,以前的“天朝之大,无所不能,无所不有”的思想已经过时,中国的文化心理由一度封闭排外之后由内聚转为外向,从而各阶级纷纷走上了学习西方的道路,官僚阶级的自救,“师夷长技以制夷”,在军事上学习西方,而后的维新派,主张改良政治,但始终没有动摇封建统治,依旧是在保皇,这一系列的措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后,人们意识到,要想摆脱封建统治,就必须要进行革命,推翻皇帝,所以辛亥革命爆发了,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但是好景不长,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然后复辟帝制,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先是国共合作进行北伐,然后是国民党围剿共产党的十年,再到抗日战争,以后到内战,新中国成立,新中国建设,改革开放等等,这一系列的历史进程,我们主要从政治角度出发,但是一定时期的文化是由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决定的。

每个时期的文化主题不同,正如每个时期的新闻思想有所不同一样,如果说中国的政治是一部探索史,那么中国百年的新闻业也是一部探索史,探索着如何拯救中国,如何适应社会,如何满足社会需求。

中国新闻史考研知识点总结

中国新闻史考研知识点总结

中国新闻史考研知识点总结第一章中国新闻史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1. 中国新闻史的定义与特征中国新闻史是研究中国古代和现代新闻发展的历史,包括新闻传播、新闻制度、新闻组织等方面的内容。

中国新闻史的特征是悠久、丰富、多元。

2. 中国新闻史的发展阶段中国新闻史的发展可以分为古代新闻、近现代新闻和当代新闻三个阶段。

古代新闻以官方新闻和民间新闻为主,近现代新闻以西方传媒的引入和中国新闻现代化的为主,当代新闻以传媒市场化和多元化为主。

3. 中国新闻史的基本特征中国新闻史的基本特征包括载体多元、内容丰富、传播方式多样、制度多元等。

4. 中国新闻史的主要传播载体中国新闻史的主要传播载体包括文字、口头、画图、雕刻、印刷、广播、电视、互联网等。

5. 中国新闻史的主要制度形式中国新闻史的主要制度形式包括皇家旨意、官方新闻、宣传机构、新闻组织、新闻自由、新闻监管等。

第二章中国新闻史的古代新闻时期1. 中国古代新闻的文字记载古代新闻的文字记载包括《春秋》、《战国策》、《国语》、《史记》、《汉书》、《世说新语》等史书。

2. 中国古代新闻的传播方式古代新闻的传播方式包括文字、口头、书信、壁画、石刻等。

3. 中国古代新闻的宣传机构古代新闻的宣传机构包括史官、书吏、佐史官、宣传使等。

4. 中国古代新闻的主要内容古代新闻的主要内容包括政治、军事、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新闻。

第三章中国新闻史的近现代新闻时期1. 中国近现代新闻的传入与发展近现代中国的新闻传入主要包括西方传媒、新闻学理论、新闻制度等,进而促进了中国新闻的现代化。

2. 中国近现代新闻的主要传播工具近现代中国的主要传播工具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

3. 中国近现代新闻的主要刊物近现代中国的主要新闻刊物包括《申报》、《京报》、《新民报》、《大公报》、《参考消息》、《人民日报》等。

4. 中国近现代新闻的主要新闻机构近现代中国的主要新闻机构包括官方机构、民间机构、外国机构等。

新闻传播的历史与演变

新闻传播的历史与演变

新闻传播的历史与演变新闻传播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活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它经历了许多变革。

本文将探讨新闻传播的历史与演变,旨在帮助读者了解新闻传播的发展脉络,以及对现代传媒产业的影响。

一、朝代时期的新闻传播在古代,新闻传播主要通过口头交流和书信传递。

在中国,亭子和牌坊上常常张贴着重要的告示,它们起到了新闻传播的作用。

此外,民间故事、戏曲等也成为了一种新闻传播的方式。

在古罗马帝国,运送军情的马车充当了新闻传播的角色。

二、印刷术的发明与新闻传播的变革15世纪的欧洲出现了印刷术的发明,这是新闻传播的一个重大突破。

印刷术的出现使得新闻可以通过印刷品的形式迅速传播。

报纸、杂志等印刷品开始成为主要的新闻传播媒介。

这一时期,新闻报道开始呈现出较高的客观性和准确度。

三、电报、电话与无线电的出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电报、电话和无线电的出现使得新闻的传播更加迅速和广泛。

电报的发明使得新闻可以通过电信网络传输,大大加快了新闻的传递速度。

而电话则使得新闻可以进行即时的声音传播。

随着无线电技术的发展,新闻广播开始兴起,人们可以通过收音机收听最新的新闻。

四、电视与互联网时代的到来20世纪中叶,电视开始成为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途径。

电视以其音像并茂的特点,使得新闻报道更加生动和直观。

同时,互联网的兴起改变了传统新闻传播的格局。

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实时的新闻资讯,各种数字媒体也涌现出来,如新闻网站、社交媒体等。

这使得新闻传播更加多样化和民主化。

五、多媒体时代的挑战与机遇目前,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技术的不断进步,新闻传播进入了多媒体时代。

现代媒体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结合在一起,为用户提供更丰富的新闻阅读体验。

然而,面临着信息泛滥、虚假新闻等问题,如何保持新闻传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成为了一个重大的挑战。

新闻传播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活动,始终在不断变革与演进中。

从朝代时期的口耳相传,到印刷术的发明,再到电报、电话、无线电、电视以及互联网的出现,新闻传播的方式不断更新。

中国新闻发展史总结

中国新闻发展史总结

中国新闻发展史
1840年至1896年
这一阶段以1840年为开端,以外国人在中国开始的新闻传播为主线。

主要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北华捷报》、《字林西报》、《字林沪报》、《申报》。

主要概念:鸦片战争前后外国人在华办报的目的策略有一定的变化。

1896年的百日维新及其相关
主要报刊:《循环日报》、《万国公报》(《中外纪闻》)、《时务报》、《国闻报》
主要人物:王韬、康有为、梁启超、严复
其他:时务体
主要概念:梁启超的办报实践,办报思想。

维新派办报实践及其影响
1900年至辛亥革命
主要报刊:《清议报》、《新民丛报》、《民报》、《大公报》、《苏报》
主要人物:黄远生
其他:苏报案、癸丑报灾、《新民丛报》与《民报》论战起因、过程、结果
新文化运动1919年前后
主要报刊:《新青年》、《每周评论》、《湘江评论》
主要人物:徐宝璜、邵飘萍
其他: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四大副刊
主要概念:新文化运动对新闻工作的贡献改进等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至大革命失败
主要报刊:《向导》、《中国青年》、《布尔塞维克》、《红色中华》、《生活》周刊主要人物:蔡和森、成舍我、邹韬奋、埃德加。

斯诺
其他:红中社、新生事件、记联
抗日战争至解放战争时期
主要报刊:《新中华报》、《解放日报》、《新华日报》、洋旗报
主要人物:范长江
其他:《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拒检运动、反客里空运动、1943年《解放日报》改版
新中国成立
主要报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
主要人物:胡乔木
其他:中国新闻社、1956年全国新闻工作改革。

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

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

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导言】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经历了多个历史阶段,每个阶段都在不同的政治、社会和经济背景下呈现出独特的特点和发展动力。

通过对这些历史阶段的全面评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轨迹和演变规律。

在本文中,我们将系统地探讨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并对每个阶段的特点、影响和发展趋势进行深入分析,希望能为读者提供一份有价值的文章。

一、鸦片战争后的新闻事业蓬勃发展阶段1. 在这一阶段,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蓬勃发展,受到了洋务运动的积极推动。

2. 近代报纸的出现:洋务派的倡导者们开始引进西方的印刷技术和新闻观念,鼓励中国近代报纸的兴起。

3. 主要特点:这一阶段的新闻事业具有鲜明的民族主义色彩,大量的民族资本家和政治家开始办报刊,积极宣传民族独立和自力更生的思想。

4. 影响:这一阶段的新闻事业为中国近代国家主权和民族自尊心的觉醒做出了重要贡献,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二、民国时期的新闻事业转型发展阶段1. 新闻事业的成熟阶段:民国时期,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经历了由蓬勃发展到成熟发展的转型阶段,新闻产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壮大。

2. 政治局势的变动:在这一时期,中国的政治局势动荡不安,新闻事业也受到了政治因素的极大影响,新闻观念和新闻监管制度出现了较大变化。

3. 新闻事业的多元发展:在这一阶段,中国的新闻事业开始出现了多种形式的传媒,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等,这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也为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强大的信息支持。

4. 影响:这一阶段的新闻事业进一步扩大了舆论自由的空间,推动了社会思想和文化的开放,为中国近代社会的多元化和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闻事业现代化发展阶段1. 对外开放的背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走出了封闭和落后的局面,新闻事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2. 新闻业态的多元化:在这一阶段,新闻事业进一步多元化,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并存,如传统报纸、电视、广播与新兴的互联网媒体、移动媒体等,这种多元化的发展模式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现代化发展打开了新的空间。

中国的新闻发展历程

中国的新闻发展历程

中国的新闻发展历程中国的新闻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250年的夏朝,当时的中国已经有了颇具规模的新闻机构。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新闻发展逐渐成为一个充满挑战和变革的过程。

早期中国的新闻通常通过宣讲者口头传播,同时书面新闻也在这个时代开始出现。

封建社会的早期,新闻通常被政府机构用来宣传和维稳。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新闻发展开始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改变。

19世纪,西方新闻在中国开始传播,这是中国新闻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列强的侵略和中国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的背景下,一些传教士和西方商人开始设立报纸,为中国人民提供新的思想和信息。

这些报纸成为了新闻发展的先锋和催化剂。

20世纪初,中国的新闻发展迎来了重大变革。

这个时代的新闻业非常活跃,新闻机构和报纸数量急剧增加。

新闻机构成为了舆论的重要阵地,并且他们开始发起抗议和社会运动。

《新民报》、《大公报》等一系列报纸成为中国的知识分子和民众反对封建制度的重要力量。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新闻发展迎来了一个新时期。

新的政权对新闻业进行了全面改革,实行了新闻出版的统一管理,并强调新闻的政治性和宣传性,把媒体视为意识形态的工具。

这一时期,中国的媒体绝大多数被国有化,新闻被用来弘扬社会主义思想和宣传党和政府的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新闻发展又经历了一次重大的改变。

1978年,中国推行改革开放政策,开始引入市场经济和外资。

在这个新的背景下,新闻业也逐渐向市场化和商业化转型。

国有媒体开始面对来自社会的竞争,并加强了对报道的调查和独立性的要求。

同时,互联网的普及也为中国的新闻发展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网络媒体和社交媒体逐渐成为中国人获取新闻和信息的重要渠道。

然而,中国的新闻发展历程也面临一些挑战和困境。

在政治上,中国的新闻媒体仍然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和审查。

言论自由和新闻报道的独立性依然受限,被认为是对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威胁。

此外,新闻媒体的商业化也增加了媒体的集中化和商业利益的干扰,可能导致报道的失去客观性和公正性。

四十年来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历程

四十年来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历程

一、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历程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经历了飞速发展的四十年。

这一发展历程充满了辉煌与挑战,堪称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领域之一。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历程,以期为读者呈现一个客观而全面的图景。

二、改革开放初期的新闻传播事业1. 改革开放初期的新闻传播体制改革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新闻传播体制经历了根本性的改革。

在政策层面上,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文件,如《新闻出版管理条例》,《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等,建立和完善了新闻传播行业的法规制度。

2. 传媒机构的多元化发展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传媒机构开始出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许多新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体相继建立,使得我国的新闻传播行业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格局。

三、新媒体时代的来临1. 互联网的兴起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和普及,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互联网媒体成为新的传播评台,改变了传统传媒的发展模式。

2.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成为行业的重要趋势。

传统媒体纷纷开设全球信息站、博博、信信等新媒体评台,通过多渠道传播信息。

四、新闻传播技术的进步1.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移动智能设备成为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渠道,新闻传播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

2. 大数据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大数据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帮助传媒机构更好地了解受众需求,精准推送信息,提高信息传播效率。

五、新闻传播行业的挑战与机遇1. 传统媒体面临的困境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传统媒体面临着来自新媒体的激烈竞争,广告收入下降、发行量减少等问题成为传统媒体的困扰。

2. 新媒体的发展壮大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快速、多元化、互动性强等优势,发展迅猛,成为新的市场主导力量。

六、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前景展望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同时也蕴藏着巨大的机遇。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发展的历史经验及启示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发展的历史经验及启示

2020年第6期总第114期No.6,2020General No.114湖北行政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bei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党史党建研究•DOI:10.3969/j.issn.1671-7155.2020.06.015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发展的历史经验及启示张瑞兰(上海健康医学院,上海201318)〔作者简介〕张瑞兰(1977—),女,山东荷泽人,法学博士,政治学博士后,上海健康医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政治传播。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新闻传播对党与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大促进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但社会的新矛盾新问题也层出不穷,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的新闻思想也获得了丰富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那就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时代化与大众化相统一;必须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

分析总结这些历史经验,对于促进党的新闻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给党的新闻工作实践提供了一些启示。

〔关键词〕新闻思想;新闻工作;中国共产党〔中图分类号〕D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155(2020)06-0092-05在中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重要历史时刻,总结和探讨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发展的历史经验、基本规律,对于做好当前的新闻舆论工作,促进中国共产党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的灵魂,是指导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的根本理论、根本立场和根本方法。

马克思主义不会因时代条件的变化而失去科学性和生命力,不论时代条件如何变化,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和它的务实而开放的品格是不会过时的。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生命力,首先是因为其坚持人民立场。

马克思主义理论把全人类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价值追求,其理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中国新闻评论发展史 近代部分

中国新闻评论发展史 近代部分

中国新闻评论发展史近代部分
中国新闻评论在近代有着丰富的发展史,这一时期的新闻评论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清朝末期的启蒙时期。

当时的新闻评论主要是以西方文化传入中国为背景,以发挥思想启蒙的作用为目的。

代表性人物有康有为、严复、梁启超等。

第二阶段是民初时期的自由主义时期。

当时的新闻评论以反对封建专制、倡导民主自由为主题。

代表性人物有熊十力、胡适、钱玄同等。

第三阶段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救亡时期。

当时的新闻评论主要是为抗日宣传服务,以激发民众爱国热情为目的。

代表性人物有郭沫若、徐特立等。

第四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时期。

当时的新闻评论主要是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以发扬社会主义精神和宣传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为主题。

代表性人物有胡乔木、陈丹青等。

近代中国新闻评论的发展历程,不仅记录了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的变迁,也反映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发展和演变。

- 1 -。

中国新闻史讲义之二:新闻思想发展史

中国新闻史讲义之二:新闻思想发展史

中国新闻史讲义之二:新闻思想发展史一.维新派的新闻思想1.早期维新思想家:①报刊作用方面。

通民情;传播新知,开民智;把报刊与国家的兴衰联系在一起,并主张禁止外人办中文报刊。

②文风、报人素质方面。

主张应重思想内容而不拘泥于形式;认为报人应有较高的常识和操守。

③新闻自由方面。

呼吁朝廷改变禁止国人办报而放任外人报办的政策。

2.戊戌变法时期:与早期维新思想家的思想一脉相承,但有所深化。

①报刊作用方面。

通外情、通下情;开民智;开风气。

②报刊性质方面,已经意识到报刊的战斗作用,将办报视为民众的当然权力的民主的重要体现。

③文风、报人素质方面。

历数了一些流弊,主张制定报律。

④局限:感性认识成分较多,缺乏依据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的理论性阐述,还习惯于从中国传统儒道思想中寻找依据。

二.辛亥革命时期1.梁启超的新闻思想:①两大天职说。

②舆论问题及报刊对舆论的作用。

③赞美言论出版自由。

④提出了判断报纸好坏的4个标准: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速而确。

⑤主张报道和评论要有分野;评论应公要周适,报道应博速确直正。

⑥局限。

1)过于强调主观能动性而带有深厚的唯心主义色彩,片面夸大舆论的作用的报纸的力量,吹嘘凭报纸舆论就能改变社会制度。

2)视群众为愚氓。

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新闻思想:①高度评价报纸在政治斗争中的作用。

②承认报纸的党派性。

③认为他们的报纸是国民特别是平民的代表。

④重视报刊制造舆论的作用。

⑤鼓吹言论自由、重视报刊开民智的作用、认为报刊应与武斗紧密配合、以通俗语言面向中下层等。

三.大革命时期①中共认为,报刊宣传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完全服从党的领导,坚持党性原则。

同时先后成立了专门委员会,并派忠实党员主持,从组织到思想上保证了党的领导。

②关于报刊的性质。

明确提出了报刊的阶级性和新闻自由问题。

③关于报刊的任务和工作方法。

1)指出报刊的任务是:正确宣传和贯彻党的纲领和策略;反映社会和民众的需要;报道评论国内外时事真相,澄清反动势力的欺骗宣传;用马克思主义战胜错误思想。

中国新闻事业的兴起与发展

中国新闻事业的兴起与发展

中国新闻事业的兴起与发展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

当时,中国社会正处于动荡和落后状态下,新闻事业一度被限制和受到压制。

然而随着政治和经济的发展,中国的新闻事业也逐渐开始兴起。

本文将探讨中国新闻事业的兴起与发展之路。

1. 中国传媒业的起步20世纪初,中国的新闻媒体主要包括报纸、杂志和通讯社。

报纸的发行非常有限,少数知识分子才能获得阅读报纸的机会。

杂志则广泛阅读,即使低收入家庭也能够买得起。

通讯社则起到了连接中国国内各地和海外的桥梁作用。

然而在那个时代,新闻媒体被政治和压制控制,新闻事件的报道十分有限。

直到20世纪40年代,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新闻媒体得到了一定的开放,传媒业的发展也开始蓬勃起来。

2. 报纸的开放和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报纸成为当时主要的宣传媒体。

1949年,中国《人民日报》正式创刊,这标志着报纸的真正兴起。

《人民日报》的创刊号发行量仅为3000份,而现在《人民日报》已经成为全国最为权威,覆盖最广泛的报纸之一。

在50年代中期,全国新闻机构开始对所报道的内容进行控制。

这导致大部分报纸的报道都变得单调而缺乏深度。

但是,在20世纪70年代,新闻事业得到了解禁和开放,新闻报道的深度和广度,以及新媒体的发展机会也随之增长。

3. 新闻机构的扩张与转型20世纪80年代,中国新闻事业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媒体组织也开始逐渐扩张和转型。

新的新闻机构如电视台、广播和互联网媒体相继出现,为新闻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如今,几乎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电视台和广播电台,而互联网媒体也成为新闻业最主要的一个分支之一。

与此同时,近些年中国的新闻事业也开始走向国际化的发展方向,中国的新媒体在国际上的感知和影响也逐渐扩大。

4. 中国新闻事业的未来发展未来,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将会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中国政府也在主动推进媒体产业的创新发展,加快了传媒业向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发展方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二十世纪中国新闻观念的发展新闻观念的继承发展余圣目录摘要: (2)引言 (3)正文 (4)新闻观念启蒙时代 (4)新闻观念现代化、系统化时代 (6)新闻观念纵深发展时代 (7)新闻观念的曲折演进时代 (8)新闻观念前面演进时代 (9)总结 (10)论二十世纪中国新闻观念的发展摘要:新闻传播在中国的历史大概也就一两百年,但这其中的新闻思想却经历了很多不同的阶段,从新闻观念变化这个角度来审视我国新闻发展的历史,探究其规律。

历史地看,正是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开启了中国人的现代办报观念,一扫传统邸报的陈腐气息,也正是那些或接受西方教育或与外国人接近的中国文人揭开了中国近代新闻史新的一页关键词:新闻思想新闻观念发展历史引言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被卷入马克思多说的“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潮流之中,中国人在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宗教信仰等方面与世界发生了广泛的联系。

中国被迫打开国门,然后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小农经济逐步瓦解,各国在进行政治、经济侵略的同时,也进行着文化的侵蚀,以前的“天朝之大,无所不能,无所不有”的思想已经过时,中国的文化心理由一度封闭排外之后由内聚转为外向,从而各阶级纷纷走上了学习西方的道路,官僚阶级的自救,“师夷长技以制夷”,在军事上学习西方,而后的维新派,主张改良政治,但始终没有动摇封建统治,依旧是在保皇,这一系列的措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后,人们意识到,要想摆脱封建统治,就必须要进行革命,推翻皇帝,所以辛亥革命爆发了,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但是好景不长,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然后复辟帝制,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先是国共合作进行北伐,然后是国民党围剿共产党的十年,再到抗日战争,以后到内战,新中国成立,新中国建设,改革开放等等,这一系列的历史进程,我们主要从政治角度出发,但是一定时期的文化是由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决定的。

每个时期的文化主题不同,正如每个时期的新闻思想有所不同一样,如果说中国的政治是一部探索史,那么中国百年的新闻业也是一部探索史,探索着如何拯救中国,如何适应社会,如何满足社会需求。

在我们一步步走上与西方接触的道路上,新闻其实是站在社会发展的前沿上,一步一步引导着我们。

正文新闻观念启蒙时代这个阶段的时间点大概是19世纪上半叶到20世纪处,西方传教士创办的报刊在中国沿海城市出现后,西方新闻观念开始传入中国,但是国人用传统眼光看待外来事物,“天朝至上”的思想依旧深入人心,国民很是抵制外来事物。

这个时候,清代统治阶级开始意识到“开眼看世界”的重要性,其中以林则徐为代表,他以“采访夷情”的心态搜集外国人在广州、澳门出版的各种刊物,请人翻译汇编成《澳门新闻纸》,魏源继承了他的思想,但这些的目的并不是满足社会需求,而是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目的服务1,也就是说他们的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统治,而非为了盈利及人民需求。

真正开启中国近代新闻观念启蒙时代的人应该是王韬,王韬是我国近代著名维新思想家和报刊政论家。

1874年2月4日在香港创办《循环日报》,《循环日报》主要用于宣传政治思想。

王韬重视报纸言论,他每日在该报的“中外新闻”栏中发表他的政论文章,系统宣传他的政治思想。

但那个时代政论文受八股文、桐城派文章的影响,过于注重形式,不适宜社会需求,大多文人不敢直抒胸臆,这些顽固的思想不利用传播政论观点,所以王韬使用了一种新的政论文体,该文体适合报纸使用,而且更利于王韬传播其政论思想,唤醒广大民众的意识,进行“变法图强”‘来拯救中国,改变被列强欺压、侵略状况。

王韬虽然没有正式“文人政论”这个说法,但我们通过他在《循环日报》上发表了大量政论文章中可以看出,政论文的源头在于他,他的这一行为也为后来梁启超正式开辟政论文也即“报章体”奠定基础。

王韬对于中国早期新闻事业的贡献远远不止他在文体的突破,更重要的是他的新闻思想,他的新闻观念对后世新闻事业的发展也产生的很深的影响。

王韬在出游欧洲的时候,就发现报刊的重要性,他意识到报纸的功能,他创办的《循环日报》里始终贯彻了他的新闻思想,首先是办报立言,我想王韬真真切切的做到了这一点,他在《循环日报》上敢于发表自己的言论,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这1胡太春:《中国近代新闻史》,山西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13页是我国近代报刊的一大特色。

在王韬心目中报纸的作用在于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逮;达内事于外,通外情于内。

这就大不同与清末官僚阶级所办的报纸了,这个时期的报纸,更注重的是交往时代应该有的东西,注重社会的交流,观点意见的共享,总之就是一个字“通”,社会和人的身体一样,只有每个脉络都通,才能正常发展。

如果说,王韬办报是国人自创报刊的开始,那么维新变法则掀起了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

这一期间,最著名的是康有为、梁启超和严复,这里我们主要介绍下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梁启超在报刊活动中逐渐发展了当时的政论文体,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创造一种更适合报刊宣传的新文体,也称为“报章体”。

梁启超的新闻思想也十分丰富,对于报纸功能,梁启超在早期认为报纸即有“去塞求通”之用,而后在1902年提出著名的“两大天职”说:“某以为报馆有两大天职:一曰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二曰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是也”2。

在如何办报这个问题上,梁启超认为首先报纸的宗旨要“定”和“高”,报纸要为大多数国民的利益而服务,刊登一些国民需要知道的东西,而不是一味的无条件满足国民想知道的东西。

其次,报纸刊登的文章思想要“新”和”正”,报纸的传授面在当时来说是比较大的了,在报纸上不可乱发表言论,错误引导国民,然后材料要“富”和“当”,这一点是为了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让更多的人可以看懂,可以理解,这一点在现在来说也很适用,材料的合理使用会大大丰富一篇报道,不仅可以很好的传递报纸的思想,还可以引起读者的阅读的兴趣。

最后是报事要“速”和“确”,这是如今所说的新闻价值方面,新闻最重要的是真实性,也即这里所说的“确”,真实是新闻生存之根本,如果一篇报道连最基本的真实都做不到的话,我想这是对社会,对自己言论不负责任的行为。

另外,新闻新闻肯定注重“新”,这里的“速”和“新”差不多代表一样的东西,那就是传播速度要快,注重时效性。

这个时期是新闻事业的启蒙时代,是新闻史开始探索的时代。

这一时期,主要把所有的新闻观念都集中体现在报刊,国人意识到报刊的重要性,提出了办报的初步理论,这些理论对后来我们新闻业的发展产生的重大的影响。

2蒋含平谢鼎新:《简明中外新闻事业史》,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第二版,44页新闻观念现代化、系统化时代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但是中国并没有因此而止步,政治上,因国内形势压力,孙中山卸任临时大总统,袁世凯窃权,而后中国走上宪政的道路,国内形势依旧各种动荡,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在文化上,大多数人不缠足,男人不留辫子了,更主要的是这一时期,人民的民主意识开始增强。

在封建社会时期,统治阶级是限制言论自由的,清代统治者就出台了《大清报律》,《大清报律》是一部法令,在这个时候所起的作用不是规范言论,保障言论发表权,而是为了限制言论。

但在辛亥革命后,《大清报律》被废止,同时将言论出版原则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下来。

民国这一时期涌现了很多我们后来所说的名记者,他们的新闻思想促使新闻由启蒙时代走向新闻本位时代。

这一时期为报纸工作的人,我们基本称之为记者,而不是仅仅是报人,他们的成就在于采写,并不是办报,他们是真正的专职新闻工作者。

而且这一时期很多职业记者受过良好的教育,很多留学日本,在写作上也各具特色。

黄远生是我国第一位以采写新闻通讯而闻名的记者,也是我国新闻史上第一位卓有成就的政治记者,在此之前的很多新闻工作者都是政治家。

黄远生除了他的通讯有名以外,他的新闻观点也很有价值,他提出记者须“四能”,一脑筋能想,二腿脚能奔走,三耳能听,四手能写3。

这“四能”对于现在的记者都有指导意义,记者要善于倾听,善于思考,会采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写出好的报道。

正是从黄远生以后,采访与写作受到了社会的重视。

从这个意义上说,黄远生拉开了“以新闻为本位”的时代序幕4。

此外不得不提的是新闻史上的新闻全才邵飘萍,他不仅仅是一名优秀的新闻记者,更是一名新闻教育者。

在他那里,记者的品性是第一要素,”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邵飘萍做到了这一点,他通过他独特的新闻采访技能,独家爆料了很多政府的黑暗面,不畏权贵,满足人民的知情权。

他的敢说敢写得罪了当时政府,这也导致了他后来的悲剧。

他和黄远生都是后来被刺杀了,他们这种敬业,专职的精神很是值得我们后3蒋含平谢鼎新:《简明中外新闻事业史》,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第二版,69页4单波:《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复旦大学出版社,40页人学习,记者就是敢说别人不敢说。

也正是在这个时期,新闻观念开始现代化、系统化,出现了中国人自己写的新闻著作,如邵飘萍的《实际应用新闻学》,徐宝璜的《新闻学》,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这三部著作对后来新闻学在中国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我国新闻业从此走上了本体化时代。

新闻观念纵深发展时代以“新闻为本位”的记者虽然知道报纸要满足读者兴趣,代表舆论,但对于如何满足,如何代表这个问题上缺乏思考。

1918年10月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成立,这是我国新闻教育的开端。

其宗旨是“研究新闻学原理,增长新闻经验,以谋求新闻事业之发展”,主要目的是“灌输新闻知识,培养新闻人才”,这大大促进了我国新闻业的发展,而后到30年代,出现了很多文化组织,他们对于之前新闻业的反思则促使了我国新闻观念朝着批判和大众化转向。

这样一来,大众化问题就成了新闻学的中心议题。

大众化就是要满足读者需求,以读者为中心,而不是以传者自己为中心,这一时期的报人意识到,读者对新闻并不是来者不拒,而是有选择的去看,记忆,即传播学理论中的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此时西方传播学也由以前的“子弹论”进入到“”有限效果论。

在这一时期表现最为明显是成舍我,他在1935年创立《立报》的时候正式提出“报纸大众化”。

显然,成舍我要是报纸立于民政之中,加强与普通百姓之间的联系,而不是走向精英化、政党化的道路。

他在实践操作中也切切实实的践行着他的报纸宗旨。

首先他把读者兴趣、情趣作为选择新闻的重要标准,以抓住读者为根本目的。

其次,在报道中,他注重新闻的时效性和真实性,“决不采用隔日旧闻”,“用真凭实据报告新闻”5。

之前的报纸,或许说白话文在当时还不成熟,很多报人写的东西,有些文化水平低的老百姓读不懂。

成舍我在报道中一般采用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来报道。

记得西方一位报人曾说过我们写的报道,如果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可以看懂,说明就是一篇成功的报道。

确实是这样,我们写报道的目的是为了传达一种事实,一种观点,让读者看懂,接受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