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第三章 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圣才出品】
中国新闻传播史之习题模拟3_
第三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在维新运动中报业的大发展一、填空题1、第一份国人自办报纸是艾小梅在汉口于1873年8月8日创办的《邵文新报》。
2、容闳于1874年创办了上海第一家中文日报《汇报》。
3、第一份在广州出版的国人自办报纸是1884年的《述报》。
4、1874年2月4日,王韬创办《循环日报》是早期国人自办报纸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也是我国近代第一家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鼓吹变法自强的报纸。
5、王韬的政论文章后汇编为《弢(tao)园文录外编》于1883年在香港出版,被称为我国最早的一部报刊政论文集。
6、1895年8月在北京出版的《万国公报》是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报刊,同年改名为《中外纪闻》,是中国资产阶级政党报刊的萌芽。
7、1898年,光绪帝发布的有关开放报禁的上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公开宣告开放报禁的法令,它的基本精神有二:一是开办中央政府机关报,二是公开承认各地报馆的合法地位。
8、第一份以华人华侨为读者对象的报刊是1854年在旧金山出版的《金山日新录》。
9、第一份由旅美华侨自己创办的华文报刊是1856年12月创刊的《沙架免度新录》,它是第一份中国人在海外创办的华文报纸,也可能是世界上出版的第一份华人日报。
10、在檀香山出版的华文报刊,最早问世的是1883年的《檀山新报》。
11、“南洋第一报”是指1881年在新加坡出版的《叻(le)报》。
12、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时期,维新派主办的政论性报刊以《知新报》、《国闻报》、《湘学新报》、《湘报》影响最大。
13、《知新报》于1897年2月在澳门创刊,是出版时间最长的维新派报刊。
14、1897年10月在天津创办的《国闻报》,是维新派创办的第一家日报。
15、“浏阳二杰”是指唐才常、谭嗣同。
16、《官书局报》、《官书局汇报》是清末新闻法制建设起步的标志。
二、名词解释时务文体(报章文体):所谓“报章文体”,是指出现于报刊之上、不同于桐城派古文的一种比较通俗浅近的文体。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课后习题(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
第三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1.试析国人对近代报刊的早期认识。
答:国人对近代报刊的早期认识主要分为三大阶段:首先是林则徐、魏源的初步认识;然后是太平天国洪仁玕的进一步认识;最后是王韬、郑观应的新闻思想深入认识。
(1)林则徐、魏源的初步认识最先发现并重视近代报刊的官员是林则徐。
他组织人员翻译这些外国人办的报刊,以了解和应对敌情。
译报的主要内容包括在华外报有关政治、军事、贸易等方面的报道,以及对西方国家基本情况的介绍。
积极弘扬林则徐译报思想的是其好友魏源。
1843年,《海国图志》正式出版,成为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介绍世界各国情况的巨著。
魏源非常重视外报,在《海国图志》中阐述了他对西方报纸的看法,他以非常概括的文字揭示了报纸的社会政治功能。
从林、魏二人的主张中,可以看到他们对报刊传播信息的功能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当时的中国还不具备创办近代化报刊的环境和条件,林则徐还只是组织译报而没有办报。
(2)太平天国洪仁玕的进一步认识近代中国最早系统阐述自己的办报思想的,是太平天国的玕王洪仁玕。
1859年,洪仁玕在其向天王洪秀全进呈的《资政新篇》中,从整个国家政权结构的宏观角度着眼,高度评价了报纸在社会结构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设立新闻馆、设置新闻官、准卖“新闻篇”(即报纸)等主张。
在《资政新篇》中,洪仁玕提出了以下有关报纸和办报活动的观点:①报纸是维系中央政权、加强集中统一领导的有力工具,可以通过报纸“禁朋党之弊”及消除种种弱本强末的离心力量。
②办报是实现民主政治的手段,可以通过报纸这一桥梁,实现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和民众之间的沟通。
③报纸具有教育民众、移风易俗的作用。
④报纸具有监督政府的作用。
洪仁玕办报思想的渊源来自西方,是他参照西方的报业模式为中国规划的一幅发展新闻事业的蓝图。
当时,西方国家的新闻业已经走过了200多年的发展历程,处于商业报刊的发展时期,已形成一套成熟的操作原则,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其存在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和制度保证。
新闻传播史课后习题解答完整版
新闻传播史课后习题解答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习题解答第一章1、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起始于什么时代中国的古代报纸是怎样诞生的中国的传播活动起源于远古人类的群居时代,中国最早的报纸开始于唐代。
中国古代的报纸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传播和政治统治的需要而逐步发展起来的。
比如唐代官报就是和唐代藩镇制度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随着藩镇势力的发展,才设立了进奏院和进奏官,传递中央的信息。
此外,交通传播条件,以及造纸、印刷技术的提高也为古代报纸的产生提供了客观的条件。
2、前报纸时代的中国新闻传播活动都有哪些特点?报纸产生前我国出现的新闻传播形式有:口头传播、烽火传播、皇帝诏书。
口头传播和烽火传播是非文字传播方式。
这种方式还有旗鼓和木铎传播。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传播内容较简单,传播距离不远,且具有易逝性。
皇帝诏书属于文字传播。
这种方式的载体一般有竹简、帛和露布。
竹简和帛记载的内容很多,露布只用以传递军事捷报。
这几种传播方式由于文字的作用而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较小,并可记录传递较复杂的信息,露布的公开性与时效性更加突出。
3、唐代官报的编辑发行工作都有哪些环节由哪些部门负责负责部门:节度使在长安设立的办事机构,简称进奏院编辑发行环节:1)采集、编辑:进奏官们自行采集,从一些它们获得朝廷动态消息中筛选出来2)传发:进奏官直接自发向地方各藩镇传发,并不受朝廷管辖4、“开元杂报”和“敦煌进奏院报”的性质如何为什么称它们是中国最早的报纸(1)性质:我国和世界上仅存的年份最早的两份原始状态的报纸;一种从官文书游离出来的传播媒体,是从官文书向官报转化过程中的新闻传播工具;带有官方性质,但还不是中央政府统一审定发布的正式官报,同宋以后“邸报”有很大差别;近似于欧洲的“新闻信”,但比其早约八百年(2)类似进奏院报,已经从官文书的形式中分离出来,具有传播有时效性的新闻的性质;通过进奏院发行,具有报纸发布的体制;并有一定的受众群体5、宋代“邸报”的发行制度有哪些特点?进奏官在“邸报”编发工作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1)特点:以太宗太平兴国六年为界,前由地方设在首都的进奏官自行采集编发,没有统一的章程;之后权威性和官报性质更明显,由中枢有关部门实行集中管理,统一发报;由门下省负责编定,给事中负责审定。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圣才出品】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1.1 结构脉络图1.2 本章要点详解一、中国新闻传播活动的溯源1.中国古代的信息传播(1)文字出现之前古代的传播手段①最早的和最常用的是口头传播,即口耳之间的传播,谣谚就是其中的一种。
②作为口头传播的辅助手段的,还有结绳、图画、雕刻、标识、烽烟、旗鼓等。
③中国古代还有一种特殊的媒介,就是木铎。
这是别的国家的传播史上所没有的。
(2)有了文字以后,古代的传播活动渠道更多,手段也更为多样化①最早的带有文字的传播载体是甲骨和金石。
甲骨除少量纪事外,多用于祭祀和占卜;金器多用于记录帝王诏书或国家常法;岩刻多用于颂德和纪功。
②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采取了修筑驰道、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制度等一系列措施,为社会传播的畅通,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③早在3000年以前的上古时代,我国就已经出现了集市贸易,同时也产生了最初的商业广告。
2.两汉和三国魏晋时代的传播活动(1)两汉的传播活动①汉代以后,邮驿制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负责官文书和信息的传递工作。
封建政府内部的信息传播体制日趋完善。
②两汉时代已经进入了以文字传播为主的时代。
文字传播的载体,早期以竹和木制造的简和绢帛为主,有关的信息直接用笔墨书写在竹简、木简或绢帛上。
造纸术发明以后,才逐渐发展到写在纸上。
(2)三国魏晋时代的传播活动①三国魏晋时代是新闻信息的传播与交流和社会舆情十分活跃和旺盛发达的时代。
为了能及时地获得信息和加快信息传递的速度,魏蜀吴三国的驿传活动都深受当局的重视。
②三国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传播媒介是布告和露布。
③为了及时传递军事信息,烽燧这种传统的报警手段,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④三国魏晋时代传播信息的载体是多元化的。
既有包括木简、竹简、木牍在内的简牍,也有帛和纸。
二、唐代的新闻传播与早期的官报1.早期政府官报的出现和唐代官报的发行制度(1)中国的报纸开始出现于唐代,最早的报纸是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课后习题(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1.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起始于什么时代?中国的古代报纸是怎么诞生的?答:(1)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起始时代中国的报纸开始出现于唐代,最早的报纸是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
这些官报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及书面报告,是最早的官报的雏形。
所以,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起始于唐朝。
(2)中国古代报纸的诞生中国最早的报纸是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
唐代中叶以后,开始实行藩镇和节度使制度,各藩镇节度使纷纷在长安设立办事机构,称上都知进奏院,简称进奏院,也被简称为留邸或邸。
进奏院的负责人简称进奏官,有时也被社会上泛称为邸使或邸吏。
唐代的进奏官是由地方派遣的,因此只对派遣他们的藩镇长官负责,不受朝廷的管辖。
这些进奏官们既为所代表的地方藩镇呈递章奏,接受和代转朝廷下达的文书,也为地方了解、汇集和通报各项政治消息。
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书面报告,就是最早的官报的雏形。
这种雏形状态的官报,在当时并没有固定的名称。
当时人称“进奏院状”、“报状”、“留邸状报”等,这种原始状态报纸的出现便标志着中国古代报纸的诞生。
2.前报纸时代的中国新闻传播活动都有哪些特点?答:前报纸时代的中国新闻传播活动是指在报纸诞生之前,即唐朝之前的新闻传播活动,这一时期新闻传播活动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文字出现之前,传播手段十分原始。
最早的和最常用的是口头传播,即口耳之间的传播。
文字出现以前,作为口头传播的辅助手段的,还有结绳、图画、雕刻、标识、烽烟、旗鼓等。
后两项通常用于军事。
还有一种特殊的媒介,就是木铎,在夏商周时期,有一种被称为遒人的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巡行于各地,既宣达政令又进行必要的采风,与新闻的发布和采集活动相近。
(2)有了文字以后,古代的传播活动渠道更多,手段也更为多样化。
①最早的带有文字的传播载体是甲骨、金属铸件和岩石。
这些传播媒介垂之久远和传于后世的考虑较多,现实的传播作用和传播的时效性还不算太大。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2版)配套题库-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章节题库(圣才出品)
第三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一、不定项选择题1.开启了国人对近代报刊的认识与接触的是()。
A.洪仁玕B.林则徐C.魏源D.严复【答案】B【解析】国人对近代报刊的认识与接触,始于禁烟运动时期林则徐的译报活动。
19世纪初开始,外国传教士先后创办的中文宗教性报刊及后来的中外文商业性报刊,并没有立即引起中国人的注意。
在中国,最先发现并重视这种近代报刊的官员是林则讯。
林则徐的好友魏源积极弘扬林的译报思想,并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
2.近代中国最早系统阐述自己的办报思想的是()。
A.林则徐B.严复C.洪仁玕D.梁启超【答案】C【解析】近代中国最早系统阐述自己的办报思想的,是太平天国的洪仁玕。
1859年,洪仁玕在向天王洪秀全进呈的《资政新篇》中,从国家政权结构的宏观角度着眼,高度评价了报纸在社会结构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设立新闻馆、设置新闻官、准卖“新闻篇”等主张。
3.最早在国内提出言论自由要求的是()。
A.王韬B.洪仁玕C.郑观应D.魏源【答案】A【解析】继洪仁玕之后,比较系统地阐述自己办报主张的是王韬和郑观应。
王韬最早在国内提出了言论自由的要求,呼吁朝廷放宽言禁,允许民间创办报纸,允许报纸“指陈时事,无所忌讳”,“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
4.下列选项中,属于王韬的新闻思想的是()。
A.“日报立言……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B.“师夷长技以制夷”C.报纸可以“达内事于外”D.认为报纸的编辑人员应该是知识广博的“通材”【答案】ACD【解析】王韬的新闻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论述了办报的目的与意义,“日报立言,义切尊王,纪事载笔,情殷敌忾,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区区素志,如是而已。
”(2)论述了报纸的功能和作用,报纸可以“通外情于内”等等。
(3)论述了新闻自由的思想,最早在国内提出言论自由的要求。
(4)认为报纸的文风应该是直抒胸臆,词达而已。
(5)论述了报纸编辑人员的条件。
王韬认为,报纸的编辑人员应该是知识广博的“通材”,“不可不慎加遴选”,报纸的主笔“非绝伦超群者不得预其列”,他们应该品德高尚,持论公平,不得“挟私讦人,自快其忿”。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5-9章)【圣才出品】
第五章民国初年的新闻传播事业[视频讲解]5.1结构脉络图5.2本章要点详解一、民国初年政党报纸的繁荣1.政党报纸大发展的历史背景民国初年新闻事业大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旧的禁令的废除。
(2)新的自由新闻法律体系在中国的建立。
(3)革命党对新闻自由的保护和推动。
(4)民国“暂行报律”事件的影响。
(5)国人与业界对报刊和报人的过高期待和自诩。
2.新闻业的短暂繁荣与政党报纸的泛滥(1)新出版的报纸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新建立的各级政权机关的机关报。
(2)在这些报刊中,数量最多、发展最快的是政党报纸。
(3)为了在国会中争取更多的席位,具有实力的国民党和进步党两大系统,竞相创办报刊作为自己的舆论机关。
(4)除了“同盟会—国民党”和“共和党—进步党”两大政党系统的报刊外,一些小政党、政治团体和个人也办起了不少报刊。
(5)和全国范围内的办报高潮相配合,这一时期在国内的一些主要省市,还办起了一批有专人从事新闻采访并向报社发稿的通讯社。
二、袁世凯统治下的新闻事业1.袁世凯对各种报刊的控制和收买袁世凯控制舆论和新闻界的主要手段有以下几点:(1)创办御用报纸。
(2)收买报纸或报人。
(3)迫害和摧残反对派的报刊。
(4)通过立法手段,以总统、中央政府及其组成部门、各级地方政府的名义发布具有法律效力的命令,逐步建立起一个为其封建军阀独裁统治服务的新闻法律制度。
2.报界的反袁斗争(1)1913年3月20目袁世凯唆使赵秉钧派人在上海将宋教仁刺杀。
为了瞒天欺世,在宋教仁事件发生前夕,就向各报转发了陆军部、内务部的命令,以防止泄露外交、军事机密为借口,宣告对各报拟刊载的新闻稿实行预检。
(2)同月,内务部通令各地报刊不得使用“万恶政府”、“政府杀人”、“民贼独夫”等字样,违者从严取缔。
从此,报馆、报人被警告训斥、传讯罚款、搜查封禁、直至被捕被杀的事件接连不断,一大批国民党系统的报纸遭封禁。
(3)上海《民立报》从宋案发生的第二天起,每天以整版篇幅连续报道宋案的经过,广州创办了《讨袁报》,一些报纸也出版了反袁专刊。
第3章 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
第三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复习笔记一、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1.国人对早期近代报刊的认识与接触(1)林则徐的译报活动林则徐于1838年年底受命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1839年3月抵达广州后,立即提出了“采访夷情,知其虚实,始可以定控制之方”的主张,并组织专人翻译外报,使这一主张付诸实施。
①林则徐的译报活动对后世的影响则更大,稍后的梁启超、严复等人,就曾在自已主办的报纸上“广译五洲近事”,他们的思想和林则徐是相通的。
②魏源积极弘扬林则徐译报思想, 1841年6月,已被革职的林则徐将翻译的《四洲志》、《澳门月报》和《粤东奏稿》等资料交给魏源,让他编纂《海国图志》。
1842年,魏源完成了50卷本《海国图志》的撰述,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
(2)太平天国的办报构想近代中国最早系统阐述自己的办报思想的,是太平天国的玕王洪仁玕。
1859年,洪仁玕在其向天王洪秀全进呈的《资政新篇》中,从整个国家政权结构的宏观角度着眼,高度评价了报纸在社会结构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设立新闻馆、设置新闻官、准卖“新闻篇”(即报纸)等主张。
在《资政新篇》中,洪仁玕提出了以下的有关报纸和办报活动的观点:①报纸是维系中央政权、加强集中统一领导的有力工具,可以通过报纸“禁朋党之弊”及消除种种弱本强末的离心力量。
②办报是实现民主政治的手段,可以通过报纸这一桥梁,实现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和民众之间的沟通。
③报纸具有教育民众、移风易俗的作用。
④报纸具有监督政府的作用。
(3)王韬与郑观应的新闻思想继洪仁玕之后,比较系统地阐述自己办报主张的是王韬和郑观应。
1870年后,王韬与友人黄平甫集资购得英华书院的印刷设备,组成中华印务总局,接着又创办起《循环日报》,自任主笔,主持该报笔政达10年之久。
1884年,王韬回上海定居,曾担任上海格致书院院长,创亦弢园书局,并尽其余力从事撰作,著有《弢园文录》、《瓮牖余谈》、《弢园文录外编》等,1897年病逝。
《中国新闻传播史》(古代与近代部分)必备知识(3)
《中国新闻传播史》(古代与近代部分)必备知识(3)第三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开端与维新派的办报活动太平天国后期重要的领导人洪仁轩在向其天王洪秀全进呈的《资政新篇》中,从整个国家政权结构的宏观角度着眼,一系列新闻思想:①设新闻馆;②准卖新闻篇;③兴新闻官;④只须实写。
郑观应的《盛世危言》中的论文《日报》提出“通民隐”、“达民情”的主张。
林则徐,现代有人说他是清王朝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他所办的《澳门新闻纸》,它是我国最早的译报。
《澳门新闻纸》和《澳门月报》(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所用名)虽然名为报纸,但不公开发行。
《昭文新报》:1873年艾小梅、汉口创办,中国人创办的最早的中文报纸。
上海第一家中文日报《汇报》,9月改名《彙报》,以求政治上的庇护,实际产权未变。
后于1857年再次改名为《益报》.广州中国人办的第一家中文日报《述报》。
《循环日报》:1874年、香港、王韬创办并任主笔,早期国人自办报纸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的报纸。
是我国近代第一家鼓吹变法自强的报纸;以“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为宗旨,要为振兴中华、抵御外敌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是一张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
王韬:1857年参加《六合丛报》的编辑工作,是他报刊活动的开始。
1864年兼任《近事编录》的编辑工作。
1874 年创办《循环日报》。
是近代报刊思想的奠基人,是我国新闻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他的政论反帝爱国,昌言变法,短小精悍,深入浅出,富于感情,后来被发展为一种新的报章文体,后发展于梁启超,对当时的文坛和以后的维新派领导人影响较大。
他的部分政论文章后收编为《弢园文录外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报刊政论文集。
他关于办报的言论代表了维新变法前报刊理论的最高成就,奠定了近代报刊理论的基石。
《弢园文录外编》:是我最早的一部报刊政论文集,作者王韬。
他是我国新闻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他的政论反帝爱国,昌言变法,短小精悍,深入浅出,富于感情,后来被发展为一种新的报章文体,他的部分政论文章被收编为《弢园文录外编》。
3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报业大发展_《中国新闻传播史》课件
王韬与《循环日报》
王韬:(1828- 1897)江苏甫里(今苏
州甪直)人,原名利宾。 18 岁中秀才。 1849 年按麦都思的邀请,到上海墨海书馆工作。曾 参与编辑《六合丛谈》。1862年因上书太平天 国被清廷抓捕,在英国驻沪领事帮助下逃亡香 港。应邀协助英华书院院长理雅各翻译五经。 1864年兼任《近事编录》的编辑工作。 1867-1870年漫游法、英、俄,并在剑桥大 学讲学,很受欢迎。1874年在香港创办《循环 日报》。1884年回上海。次年任上海格致书院 院长,直至去世。
中国近代史上有名的“公车上书”
原来汉朝时封建政府用车马接送被征举的读 书人,后来,人们就用“公车”作为举人入京应 试的代称。1895年春,康有为、梁启超同各省举 人云集北京参加会试。期间,传来签订《马关条 约》的消息,举人们大为震惊。各省举人先后到 都察院请愿,反对签约。康有为抓住这个机会, 立即起草了上皇帝万言书,联合十八省在北京会 试的举人1300 多人签名,提出拒签和约、迁都抗 战、变法图强三项主张,请求都察院将上书代呈 光绪皇帝,但遭到拒绝。“公车上书”,标志着 维新思想由书生议政、舆论宣传发展成为社会请 愿、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第三章 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报业大发展
19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
概
述
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同帝国主义侵略 者之间的矛盾成为当时中国社会最主要 的矛盾。 西方侵略者的“坚船利炮”使一些士大 夫和爱国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 幻中惊醒,他们开始抛弃夜郎自大的陈 腐观念,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寻求强国 御侮之道。他们从外国人办的报刊中接 受了西方资产阶级新文化、新思想而眼 界大开,初步认识到报刊的社会功能, 开始自己动手创办报刊。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重点整理
1884年5月8日,《申报》又办起《点石斋画报》,由着名风俗画家吴友如主编,每旬出一本,内容以新闻时事画为主,兼刊人物及风俗画和铜版照片,绘印精美,为同时期出版的其他画报所不及。
《申报》的创办与飞速发展,标志着我国中文商业性报纸发展到了成熟阶段,是我国商业报纸的一个成功典范。
“竖三民”:《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都用“民”字打头,创办时间相衔接,风格和基调协同,被人称为“竖三民”。
1909年5月15日,于右任集资在上海租界创办〈民呼日报〉,因仗义执言 ,为民请命,而被查封,该报只办了92天〈民呼日报〉被封二十余天后,于右任又在上海租界办了〈民吁日报〉该报又因揭露日本政府企图控制我国东北的阴谋而触怒日本人,于是日本人串通清政府和租界当局又查封了〈民吁日报〉,该报只存在了48天,〈民吁日报〉被查封一年,1910年10月于右任有在上海租界创办〈民立报〉该报因得到了孙中山的支持而阵容强大,〈民立报〉后来实际上成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机关报,〈民呼日报〉,〈民吁日报〉和〈民立报〉都是于右任创办的,由于报名都用“民”字打头,创办时间有互相衔接,故人们称它们为“竖三民”。
《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郭立士创办、主编,旨在宣扬西方文化的优越,征服中国人骄傲自大的排外心理。
第三节鸦片战争后近代报业在香港的兴起
鸦片战争后,香港报业率先勃兴,成为外国人在华办报第一重要基地。
《香港船头货价纸》:实为英文《孖剌报》的中文版。该报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最早的经济类报纸和最早以单页形式两面印刷的中文报纸。1857年创刊,内容以船期、商品价格、商业信息和广告为主,读者主是商店职员。后改名为《香港中外新报》。
2 :介绍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情况和自然科学知识,也评论中西方社会的得失,宣传中国应该向西方学习。
第三章 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
(一)康有为与《万国公报》、《中外纪闻》 (二)上海强学会与《强学报》 (三)梁启超与上海《时务报》
二、维新派的其他主要报刊
(一)澳门的《知新报》 (二)唐才常、谭嗣同与长沙《湘学新报》、 《湘报》 (三)严复与天津《国闻报》
三、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
(一)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的特点 (二)新的报刊类型的出现 (三)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的主流
四、近代新闻立法的有益尝试
在维新变法运动中,康有为等维新志 士不仅继王韬等改良主义思想家之后,再 次公开提出建立以言论出版自由为本的近 代新闻法律制度的要求,而且在得到光绪 皇帝的认可后还一度付诸实践,揭开了中 国近代新闻法制建设的第一页。
第三节 维新派报刊的业务特点与历史作用
一、维新派报刊在新闻业务上的特点
(一)汉口的《昭文新报》 (二)香港的《循环日报》与其他国人自办报刊 (三)上海的《汇报》与《新报》 (
第一,在办报主体方面 第二,在办报性质方面 第三,在报纸内容方面 第四,在政治立场方面 第五,在业务工作方面 第六,在报业环境方面
第二节 维新运动与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
维新派报刊活动家们的办报活动开始 于19世纪70年代,到戊戌变法时期,已经 积累了许多办报经验。他们对报刊业务进 行了很多改进和创新,逐渐摆脱了外报的 影响,形成了中国报刊的本土特色。
二、维新派办报活动的进步作用与历史贡献
维新变法运动是具有先进思想的中国 知识分子在面临民族危机的时刻为挽救国 家命运而发动的一场政治运动。新兴的资 产阶级和知识分子向封建统治、封建思想 文化发起冲击,从此,中国社会思潮、文 化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学习思考题】
• • • • • 1.试析国人对近代报刊的早期认识。 2.简要评述王韬对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贡献。 3.简述国人在上海、广州最早创办报刊的情况。 4.试析第一批国人自办报刊的特点。 5.简要介绍维新派创办的主要报刊。
《中国新闻传播史》方汉奇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木铎:中国古代传播活动中一种特殊的媒介,在夏商周时期,有一种被称为遒人的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巡行于各地,既宣传政令又进行必要的采风。
唐代官方的新闻传媒:朝报、进奏院状、诏书、露布(中国古代特别是三国个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主要传播工具,主要用帛,也有用木版的,因此也称为露板,主要用于军事方面,二、“开元杂报”和“敦煌进奏院状”开元杂报(06年名解):最早的有关唐代官报的文字记载,见于孙樵《经纬集》所收的《读开元杂报》一文。
“开元杂报”并没有固定的刊期和报头,只是孙樵为了行文的方便而随意使用的称呼,意为有关开元政事消息的杂乱报道。
对于它的性质,新闻界有不同的看法,但大多数认为它是一种报纸,是一种类似“进奏院状”“邸吏报状”之类的报纸。
它说明,中国开始有报纸的时间不会晚于唐玄宗开元年间。
原件早已失存。
敦煌进奏院状:是被保留下来的仅存的两份唐代的官报。
是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出土的两张“进奏院状”的残页。
这两份“进奏院状”都是由唐僖宗时期由驻地在沙州的节度使张淮深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发回沙州的。
因为沙州今在敦煌地区,所以被定名为“敦煌进奏院状”。
由于开元杂报已经无存,这两份报纸成为我国,同时也是世界上仅存的年份最早的两份原始状态的报纸了。
唐代的报状是从记文书中游离出来的传播媒体,是一种和后来的邸报相类似的新闻传播工具。
以传报来自朝廷的信息为主要内容。
进奏院是地方行政机构的驻京办事处,汉朝初建时称邸。
宋代的邸报改革:(1 )加强了中央集权。
宋太宗把诸道进奏院合并成一个总的都进奏院,后来直接称为进奏院。
中央政府直接控制了进奏院和官方新闻的发布权,所有公开发布的政府文告都要经过进奏院。
变成了中央报纸。
(2 )内容上:抄报内容只是朝政简报,明发上谕和大臣奏章,而没有进奏官自行采写的消息。
这种官文书的手抄件便是邸报,又称进奏院状或进奏院报状。
中央发布更具有权威性,传播速度也快。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章节题库(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
第三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一、概念题1.《昭文新报》答:《昭文新报》是第一份由中国人自己创办的中文报纸,1873年8月8日在汉口创刊,艾小梅创办。
初为日报,装订如书册状,用白鹿纸印刷,三个月后因阅者较少而改为五日刊,内容以奇闻轶事、诗词杂作为主。
《昭文新报》虽然昙花一现,却是国人自办报刊历史的开端,为中国人自己办报做了最早的尝试。
2.《中外新报》答:中国人最早的自办报纸。
前身是《香港船头货价纸》,于1857年11月3日创刊,孖剌报馆印刷。
该报形式上有两大特征:一是采取现代报纸小型版的形式出版,每份只出一张。
首次打破《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以来我国早期报刊书册式的形式。
二是两面印刷,是我国最早采用两面印刷的中文报纸。
1865年初,《香港船头货价纸》改名为《中外新报》。
l873年,《中外新报》发展成为日刊报纸。
1919年最后停刊。
3.《汇报》答:《汇报》是国人在上海创办的第一家中文日报,1874年6月16日创刊,创办人容闳。
《汇报》鼓吹发展洋务,措辞谨慎,不议论官府政事,但对外人侵害中国的言行常有抨击。
为维护民族利益,该报曾多次同外商办的《申报》和《字林西报》进行笔战,并在消息和评论中常涉及政事,遭到官府非议,部分股东因此要求退股。
同年9月,该报进行改组并改名为《彙报》。
出版未及一年又因种种困难而再次改组,并更名为《益报》,以示报纸对官府有益而无害,但仍受到官府的限制,勉强维持到1875年年底停刊。
从《汇报》一年半的出版历程,可见当时中国人办报之艰难。
4.《述报》答:《述报》是第一份在广州出版的国人自办报纸。
创刊于1884年4月18日,由广州海墨楼石印书局印刷发行,每日出版4页(版),内容有中外新闻和评论、西方书报译稿、商业行情、轮船班期和广告等。
中法战争爆发时期,《述报》大量报道有关战争的消息、评论等,还积极支持省港两地人民的抗法战争。
此外,《述报》在业务上十分重视图像新闻的报道,自创刊之日起,每期都刊登一幅或多幅新闻纪实图画,与文字新闻穿插编排,力求做到图文并茂。
《中国新闻传播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新闻传播史》期末复习资料韩爱萍绪论一、新闻传播史的含义新闻史是一门科学,是一门研究新闻事业产生、发展、演变过程及其内在规律的科学。
它和新闻理论、新闻业务一样,都是新闻学的组成部分。
二、新闻传播史研究的对象新闻史,从宏观的角度来说,需要研究的是整个人类新闻传播活动的历史,特别是阶级社会诞生以来,各个阶级和阶层,运用各种有效的新闻传播手段从事新闻传播活动的历史。
思考题:简述学习中国新闻传播史的意义。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唐:中国报纸的起源三种说法:周朝说汉朝说唐朝说唐朝说被公认。
中国古代报纸起始于唐朝。
唐玄宗开元年间(公元713-742年)发行的开元杂报,是中国最早的报纸,也是世界最古老的报纸,已被较多的历史资料证实。
《敦煌进奏院状》(2份)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报纸-887年。
现藏伦敦不列颠图书馆的敦煌进奏院状(1983年方汉奇先生考证)小结:唐代的新闻传播活动和带有官报性质的新闻传发活动,揭开了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序幕,在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宋:一、邸报──官报到宋代开始叫邸报。
二、宋代的新闻检查制度——定本三、小报—非法民报(产生背景与屡禁不止的原因)宋代新闻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1、出现了朝廷官报──邸报2、出现了民办报纸──小报3、出现了新闻审查制度──定本4、出现了雕版印刷的报纸(雕版印刷始于隋朝)明代:民间报房的出现——民间新闻事业的发展标志《万历邸钞》《天变邸钞》《急选报》清代:提塘报房和提塘小报(何遇恩、邵南山)、民间报房与《京报》、地方新闻传播活动和辕门抄复习思考题:为什么说中国的新闻事业开始于唐代?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一、《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蜜蜂华报》(创办时间、创办人、意义等)二、《德臣报》《孖剌报》《字林西报》三、《遐迩贯珍》《六合丛谈》《万国公报》(《教会新报》)《格致汇编》四、《申报》《新闻报》五、在华外报的历史评价(分清传教士办的报纸和商业报纸、中文报纸和外文报纸)复习思考题:外国人在中国主要创办了哪些报刊?性质如何?第三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报业大发展二、王韬与《循环日报》——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三、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报刊:《万国公报》(《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知新报》《国闻报》《湘学报》《湘报》等(创办时间、地点)。
中国新闻传播史复习资料
中国新闻传播史复习资料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开元杂报”:发行于唐玄宗开元年间,是一种由驻在首都的官员们向地点传发的封建官报,记载的大差不多上开元所间的朝廷政事。
它没有固定的刊期和报头,"开元杂报"只是后人对它的一种称呼。
它被认为是中国最古老的报纸,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报纸。
《敦煌进奏院状》:发行于唐僖宗光启三年,是一种从官文书游离出来的传播载体,因而带有官方的性质,属于古代官报的范畴,但不是中央政府统一下发的正式官报。
其价值在于为我们提供了两份唐代进奏院状的实物,是世界上仅存的年份最早的两份原始状态的报纸了。
邸报:是指在政府中枢部门统一治理下统一公布的正式官报,由都进奏院负责其公布工作,是当时社会上传播朝廷政事信息的重要载体。
小报:始见于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显现的非官方报纸,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
朝报的商品化,是其得以产生的内在因素。
(名词讲明一个)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进展1、马礼逊:最早来中国的传教士,1807年由伦敦布道会派出。
他先在广州、澳门学习中文,翻译《圣经》和编纂《英华辞典》,同时出版《新约》和许多宣传基督教义的小册子,后在米怜的协助下,加上刻字工人梁发,在马六甲创建了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2、《察世俗每月统计传》: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是1815年8月在马六甲由米怜主编的免费赠送的宗教月刊。
该刊是以传教为宗旨的,阐述基督教教义,宣讲伦理道德,以及介绍天文学等科学知识,后期增辟专栏,介绍世界各国概况,涉及时政,同时制造了“孔孟加耶稣”的对华宣传模式。
3、《遐迩贯珍》:是1853年8 月由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主编在香港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
它是以新闻为主的刊物,以时事新闻为重点,大多是新闻报道和评论,而且是最早使用铅字印刷的中文报刊。
(1-3名词讲明或填空)4、《申报》的创新。
(1)在新闻业务上,将新闻报道工作放在首位;(2)重视新闻的真实性;(3)为提升新闻的时效性,在国内报纸中最早使用电报传送新闻稿;(4)持续拓宽新闻报道面,大量报道社会新闻;(5)加大报纸的言论工作,认为在必要时要仗义执言;(6)重视发表副刊性文字。
3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报业大发展《中国新闻传播史》PPT课件
中国人自己创办的近代报刊最早出 现 在 香 港 。 1858 年 孖 刺 报 馆 出 版 的 《 中 外 新 报 》 和 1864 年 德 臣 报 馆 出 版的《华字日报》应该是中国人办 的最早的报纸。
维新派的新闻思想与报刊业务改革,对 我国新闻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第一节 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
一、国人对早期近代报刊的认识与 接触 (一)林则徐的译报活动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
一人,也是最早认识到报刊社会功能的中 国人。
林则徐(1785-1850)
1839年3月,林则徐受命为钦差大臣 赴广州禁烟时,发现“沿海文武员弁, 不谙夷情,震于英吉利之名,而实不知 其来历”,认为“必须时常探访夷情, 知其虚实,始可定控制之方”。为了及 时了解夷情(洋人的动态),林则徐在 广州设立了翻译馆,下令“所有夷书, 就地翻译”,召请一批译员,搜集翻译 外文报纸,把其中一些重要材料进行精 选,渐行于中土》
《论各省会城宜设新报馆》
《论中国自设西文日报之利》
他们的文章内容及办报主张:
1、提出办报的目的是“立言”,强 调报纸的社会监督、向导国民作用;
2、提出了言论自由的要求;
3、反对外报垄断,呼吁允许国人办 报;
4、论述了报纸编辑人员的条件:从 业者应道德高尚、知识广博;
④只须实写。(主要新闻观点)
遗憾的是形势发生变化,他的办报主张没 有实现,但他毕竟提出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办 报思想,这是和清王朝封建专制言论政策截然 不同的思想,洪仁玕是我国近代报刊思想的第 一位奠基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 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
3.1 结构脉络图
3.2 本章要点详解
一、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
1.国人对早期近代报刊的认识与接触
(1)林则徐的译报活动
1839年3月,前往广东禁烟的钦差大臣林则徐抵达广州后,立即提出了“采访夷情,知其虚实,始可以定控制之方”的主张,并组织专人翻译外报。
①林则徐的译报活动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其后的梁启超、严复等人,就曾主张报纸上应“广译五洲近事”,其思想和林则徐相通。
②魏源积极弘扬林则徐的译报思想。
1841年6月,已被革职的林则徐将翻译的《四洲志》、《澳门月报》和《粤东奏稿》等资料交给魏源,让他编纂《海国图志》。
1842年,魏源完成了50卷本《海国图志》的撰述,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
(2)太平天国的办报构想
近代中国最早系统阐述自己的办报思想的,是太平天国的玕王洪仁玕。
1859年,洪仁玕在其向天王洪秀全进呈的《资政新篇》中,从整个国家政权结构的宏观角度着眼,高度评价了报纸在社会结构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设立新闻馆、设置新闻官、准卖“新闻篇”
(即报纸)等主张。
在《资政新篇》中,洪仁玕提出了以下有关报纸和办报活动的观点:
①报纸是维系中央政权、加强集中统一领导的有力工具,可以通过报纸“禁朋党之弊”及消除种种弱本强末的离心力量。
②办报是实现民主政治的手段,可以通过报纸这一桥梁,实现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和民众之间的沟通。
③报纸具有教育民众、移风易俗的作用。
④报纸具有监督政府的作用。
(3)王韬的新闻思想
1870年后,王韬与友人黄平甫集资购得英华书院的印刷设备,组成中华印务总局,
接着又创办《循环日报》,自任主笔,主持该报笔政达10年之久。
1884年,王韬回上海定居,曾担任上海格致书院院长,创办弢园书局,并尽其余力从事撰作,著有《弢园文录》、《瓮牖余谈》、《弢园文录外编》等,1897年病逝。
王韬在《倡设日报小引》、《本局日报通告》、《论日报渐行于中土》、《论各省会城宜设新报馆》和《论中国自设西文日报之利》等文章中,论述了以下几个重要问题:
①办报的目的与意义。
借日报立言,通过报纸来宣传其变法自强的政治主张。
②报纸的功能和作用。
王韬认为报纸的功能有四项,即使“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逮,达内事于外,通外情于内”。
③新闻自由的思想。
王韬最早在国内提出了言论自由的要求,呼吁朝廷放宽言禁,允许民间创办报纸。
④报纸的文风。
报纸的文风应该是直抒胸臆,词达而已。
⑤报纸编辑人员的条件。
报纸的编辑人员应该是知识广博的“通才”,报纸的主笔“非绝伦超群者不得预其列”,他们应该品德高尚,持论公平。
(4)郑观应的新闻思想
郑观应的新闻思想主要见于其专著《盛世危言》的《日报》等文章中。
他于1893年刊行的著作《盛世危言》影响很大,提出了从政治、经济、教育、舆论、司法等诸方面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革的方案。
郑观应的主要新闻观点,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①日报是“通民隐,达民情”的有力工具,广设日报是西方国家实行民主政治的枢纽。
②创办报纸是中国变法自强的重要手段。
③应该维护民族尊严,允许国人办报。
郑观应对清政府只准外人而不准国人办报的愚蠢政策表示强烈不满,呼吁清政府明令允许并支持中国人创办自己的报纸。
④制定报律来规范报业。
郑观应明确提出了新闻立法的建议,要求清廷制定与颁行法律以保护人民的言论出版自由权利。
2.国人创办的第一批近代报刊
19世纪70年代后,中国人创办与出版近代报刊的活动兴起。
(1)汉口的《昭文新报》
《昭文新报》是中国人在国内创办的第一份报纸,1873年8月8日在汉口创刊,创办人是艾小梅,初为日报,用白鹿纸印刷。
该报“仿香港、上海之式而作”,刊行不到3
个月,因销路不畅而改为五日刊,装订成书册状。
内容以奇闻轶事居多,间有诗词杂作。
但读者仍然不多,不久即停刊。
《昭文新报》虽然昙花一现,却是国人自办报刊历史的开端,为中国人自己办报做了最早的尝试。
(2)香港的《循环日报》
我国第一批国人自办报纸中影响最大的是我国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思想家王韬在香港主编的《循环日报》。
1874年2月4日,《循环日报》在香港创刊,王韬任该报主笔。
该
报以“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为办报宗旨,是我国近代最早宣传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想的报纸之一,首创了一种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
该报开创了中国近代报刊的政论文体。
王韬的政论文章,后汇编为《弢园文录外编》。
(3)上海的《汇报》与《新报》
被称为中国近代留学第一人的容闳于1874年6月16日在上海创办了《汇报》,该报是国人在上海办的第一家中文日报。
《汇报》鼓吹发展洋务,措辞谨慎。
为了维护民族利益,该报曾多次与外商办的《申报》和《字林西报》进行笔战,曾谴责领事裁判权和租界工部局的专横,遭到官府非议,出版未及一年即停刊。
1876年11月23日,另一份国人自办报纸《新报》在上海出现。
主办人是上海道台冯焌光,经费也全部出自道库,主笔由袁祖志担任。
该报所刊内容,除转录京报和苏省辕门抄外,还刊有本埠新闻、各地新闻及国际新闻,涉及政治、军事、外交、商情等。
(4)广州的《述报》与《广报》
已知第一份在广州出版的国人自办报纸是《述报》。
该报创刊于1884年4月18日,创刊之时,正逢中法交战。
该报连续、详尽地报道了这次战争的发展过程、战役实况及官方态度、社会舆论等,表现出该报鲜明的爱国立场。
《述报》在业务上十分重视图片新闻的报道,自创刊之日起,每期都刊登一幅或多幅新闻纪实图画,与文字新闻穿插编排,力求做到图文并茂。
《述报》出版一年左右后停刊。
1886年6月24日,广州出现了第二家国人报纸《广报》。
该报由邝其照创办,版式与《申报》相仿,内容设有宫门抄、辕门抄、上谕、著论、新闻等栏目。
除中外新闻外,该报也刊登一些匡正时弊的文章。
1900年因刊登义和团战胜八国联军的消息,被查封。
3.第一批国人自办报刊的特点
19世纪70年代开始在中国出现的国人自办报刊明显地表现出以下一些特点:
(1)办报主体方面,创办者身份比较复杂,包括先进的知识分子、商人和洋务派官
员。
(2)办报性质方面,除个别报纸外,一般是私营性质的。
(3)报纸内容方面,都是洋务运动的支持者和宣传者。
(
4)政治立场方面,表现出了鲜明的反侵略爱国思想。
(5)业务工作方面,形式上大多参照了外国人在当地出版的中文报纸的模式,如改进标题的制作、运用图画配合新闻报道等,王韬在报刊政论写作上的革新等。
(6)报业环境方面,处境十分困难。
二、维新运动与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
1.康有为、梁启超与维新派报刊的创办
19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的变法维新运动席卷中国。
与此同时,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次国人办报活动的高潮。
(1)康有为与《万国公报》、《中外纪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