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韬新闻思想的开创意义及其历史局限性

合集下载

论王韬的新闻传播思想

论王韬的新闻传播思想

论王韬的新闻传播思想摘要:王韬是中国近代新闻史上的开山人物,被誉为新闻记者之父。

他在数十年的新闻传播实践活动中形成了独特的传播思想,主要包含报章政论体、新闻自由观、报刊功能观和新闻传播人才观,为新闻传播事业留下了宝贵财富。

论文关键词:王韬,新闻传播,新闻传播思想王韬(1828—1897),江苏长洲(今吴县)人。

1849年受聘于上海墨海书馆,先后帮助传教士编译《圣经》等书刊。

1857年参加上海最早的中文报刊《六合丛报》的编辑工作,由此开始了数十年的办报活动。

1862年他因献策太平军而遭清廷通缉,潜逃香港;1863年起在香港协助翻译《四书》等;1864年兼任《近事编录》编辑工作;1867年应邀开始欧洲之行,看到资本主义国家报刊的巨大作用。

1870年回到香港以后,他积极为《华字日报》撰稿;1872年,与友改办中华印务总局;1874年,集资创办我国第一份政论报纸《循环日报》,任主编;1879年,应邀出访日本,著《扶桑记游》。

他在《循环日报》主笔10年,1884年返上海定居,先后受聘《申报》编纂主任,创办弢园书局,任上海格致书院院长、《万国公报》特约选稿人。

二、主要新闻传播思想及启示(一)报章政论体王韬著名的新闻传播活动师是主编《循环日报》10年。

《循环日报》历史最悠久、影响颇大,卓南生谓之“中国人自办成功的最早中文日报”。

[1]他首创报章政论体,以其独树一帜的新闻言论开我国文人论政先河。

王韬认为“日报立言,义切尊王,纪事载笔,情殷敌忾,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文章所贵,在乎纪事述情,自抒胸臆”,“夫名之曰日报,则所言者必确且详”,写文章要有史家的“直笔之义”。

他以《循环日报》为阵地,发表了大量政论文章。

论题大致有三类:评述国际时事和中外关系;评说洋务新政,支持变法改革;议论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灾荒、赌博、偷盗、行乞等。

如《论与日本交兵情形》、《中必胜法论》、《当仿西法造战舰》、《中国振兴说》、《论防火灾》等论说文章贯穿着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渗透了鲜明的忧国忧民情怀,开创中国新闻工作者胸怀大局、注目时艰、关心国计民生的优良传统。

由《循环日报》探析王韬新闻思想

由《循环日报》探析王韬新闻思想

2015年第3期在中国近现代记者中,名声显赫、笔力豪放的人有很多。

中国近现代政治、经济、军事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面面,在他们的描写下,有着更全面的记录。

王韬便是其中的代表。

在中国近代新闻史上,王韬有着“中国新闻记者之父”之称。

他开创了中国近代报纸,是中国新闻理论的先行者。

在国难当头、民族危亡的时代,通过学习研究西方的先进技术与文化,王韬充分地认识到西方报刊在社会生活当中的积极作用与影响,他在香港创办的《循环日报》,是中国第一份宣扬资产阶级政治改良思想的报刊。

在30余年的报业生涯过程中,王韬积累了广博的办报经验方法,形成其特有的,独立的新闻思想。

《循环日报》1874年2月4日创刊于香港。

作为我国第一批由华人自办的报纸,经营最为成功,民族立场鲜明,是最早公开提倡变法的报刊。

前1O 年的主笔是王韬,后期由何冰甫、何雅选继任。

出版时间前后长达73年,报刊源远流长,名声鹊起。

对于比较早期的国人报刊而言,王韬主笔的那一段时间,《循环日报》影响力最大,持续时间更长久,办得最为成熟和成功,搭建了国人了解世界的桥梁,对早期维新派思想进行了很好的普及宣传。

《循环日报》所传达的新闻思想,也给中国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本文结合《循环日报》,从报刊性能、办报宗旨以及报刊人才培养三个方面探析王韬的新闻思想,探索其新闻思想给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所带来的深远影响。

一、广见闻求通变的报刊功能观王韬对报纸的功能和作用极为重视,他认为报纸能够反映人心所向,影响社会舆论。

王韬阅历丰富,使他对报纸职能和作用的认识较之同期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们要早得多,深刻得多。

从他的政论文集里,广见闻、通上下、通内外是王韬想要阐述的报刊的三个主要功能。

1、广见闻当时的中国,交通不发达、传播发展速度缓慢,想要提高人们的思想境界,使人们的眼界更为开阔,并不那么容易办到,最好的解决对策就是办报纸。

在对西方文化进行学习研究后,王韬对比中国与西方的差异,觉得应该模仿西方的模式,自办日报。

_中国第一报人_王韬的思想历程_以王韬各时期作品为例进行分析

_中国第一报人_王韬的思想历程_以王韬各时期作品为例进行分析
(作者单位 :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
76 青年记者·2012年6月中
在字数处理上,王韬的政论多千字 左右,《弢园文录外编》里 184 篇均如 此,一为方便刊登,二为便于阅读。至 于重大题目,王韬则巧妙采取了分篇连 载的论述方法。《弢园文录外编》就有 关于原道、原学、原人、原才等共 12 篇分篇评论作品。⑧另外,王韬的句子 也多以短句为主,既朗朗上口又言简意 赅,有音乐美,同时理解起来也比较轻 松。这种不追求华丽辞藻的语言,保证 了各种层次读者都能读懂文章思想。这 种文体虽无几十年后梁启超的文体那样 风行,但简洁程度足以供最广泛的中国 文化人阅读。⑨
界的原则,但也时有评论。如讨论普鲁 思想,不过后来大部分《循环日报》丢失,
士政府用人,他说“盖天下建非常之功, 虽在《申报》等报刊上有转载,但数量 必有非常之人以佐之。故国之将亡也, 很少。⑤不过,《弢园文录外编》中收录
必有熊罴之士,不二之臣,以为国家柱 了王韬这段时期的部分评论,同时也是
石干城之选”;②论及法国战争失败,他 这段时期的作品,恰好能够作为研究王
《法国志略》历经 20 年修补才定稿,
其间王韬一直为做到材料翔实而努力, 评论时事、提出先进主张有重要作用。
王韬只说这部作品“仅详舆地志而已, 且识小略大,多所遗漏,遣词造句 , 未
独立掌报,启文人论政之先河
极雅驯”。
1874 年,王韬在上海创办《循环日
王韬恪守用事实帮助国人睁眼看世 报》,④报上文章准确反映了王韬此时的
结语
基于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理念基础上 的新闻职业化,一方面要做到报道内容 的客观真实,另一方面又要求媒介及工 作者保持自身独立地位和独特作用。民 初,动荡不安的社会政治环境和经济问 题导致报刊始终未能成为真正的独立报

简述王韬新闻思想的独创性和局限性

简述王韬新闻思想的独创性和局限性

:
16 7 4一 8 8 8 3
(
2 0 16
)
19

0090

0 1
王 韬 ( 182 8 1 8 9 7 ) 是 中 国 近 代 著名 的思想 家 也是 晚 清 著名 的 资 产 阶级 政 论 家 和 新 闻工 作者 戈 公振先 生在 《 中 国报 学 史 》 中称 赞 他 为 中 国报界 记 者名 闻世 界之 最 早 的 一
学 市 探讨
简 述 王 韬 新 闻思 想 的 独 创 性 和 局 限 性


,
湖 南 师 范大 学 新 闻 与传播 学 院

的 开创者
,
湖 南 长(沙

,
1 4
00
1 ) 8
, 。
要 王 韬 是 晚 清 时 期 著 名 的 新 闻 思 想 家 被誉 为 中 国 新 闻 记 者之 父 是 近 代 新 闻 理 论 的 莫 基人 和 近 代 报 纸 在 当 时 封 建 腐朽 的 中国 社 会 环 境 下 他 勇敢 地 反对 言 禁 制 度 倡 导 言 论 自由 并 大 胆 自办 《 循 环 日 报 》
, , , , ,


一 味 地 寄 希 望 于 统 治 阶 级 的 觉 醒 以 及 以 抒发 个 人 见 解 为 主 无 法 突 破 封 建 文化 的 束缚
, ,

关 键 词 王 韬 ; 新 闻 思 想 ; 独 创 性 ; 局 限性
:
中 图 分 类号

:
G 2 19 2 9
.
文 献标 志 码
:
A
文 章编 号
, , 。 , , 。 , , 、 。 , , , 。

新闻学家王韬及其新闻思想的探讨

新闻学家王韬及其新闻思想的探讨
今传 媒
2 0 1 3 年第 4 期
文 化传 播 与教 育
新 闻学 豪 量 厌 其 新 阚思 想 馋探 讨
杨 文 环
( 陕西广播 电视 台 研 究发展 部,陕西 西 安 7 1 0 0 6 1 )
摘 要 :王韬是 l 9世纪中国著名的思想学家 ,我 国历 史上第一位 报刊政论家 ,他被誉为 中国新 闻记者之父 ,亦被称 为“ 具在
国传统的思想束 缚,反而 因为游学 英国、途经法 国的奇 异经 横 空出世 ,无论从 思想 内容 ,还是从表现 形式上,都是 以后 历 ,使他受教于 西方 文化 、政 治,从而提升 了 自身认识 。而 以康有为、粱启超 为代 表的维新派政论家们汲 取营养的启蒙 这 一点恰恰 也为他的政治思想和变 法改革意识奠定 了基 础 。 范文, 其 实 践 及 理 论 方 面 都 奠 定 了 我 国近 代 新 闻 报 刊 的基 础 。 王韬生活 的时代 是西潮涌入 ,新旧知识交汇 ,古老 的中 国正
王 韬 的新 闻 思想 的 一 个 突 出特 点 是 , 他把 自 己对 新 闻 的
向近代转型 。他 认为 ,只有办报 ,才能使 国人增长 见识和眼 了 解 和 中 国具 体 的 政 治 需 要 紧 密 联 系 结合 在 一 起 ,并 对 之 有
界 。王 韬 充 分 认 识 到 报 刊 有 益 于 国 家 的 作 用 ,希 望 通 过 报 纸 所取舍 ,做 了中国化的处理 。后来 大地 九州之外 复有九州” ,四书 五 从 王韬 身上得到 了极大的启示 。 故王韬被誉“ 为 中国新 闻思想 的 发 展 奠 定 了第 一 块 基 石 。 l 2 I ' ’ 王 韬 把 报 纸 的作 用 归于 “ 上 情 下 经之外 尚有舆 图算术等 自然科 学知识 王韬认 为,加强官 民联系 ,政府应放开言禁 ,让人 民讲 达 ” 、“ 民隐 得 以上 达 ” 、“ 通 外情 于 内” 、“ 达 内情 于 外 ” 和 控 制 3 J 。 话。 这种 思想 直接 影响了 2 0年后 资产 阶级维新派思想家康有 舆论 、感化 人心上 ,充分认识 到报 刊有益于 国家的作用【 王韬 曾在 上海的《 六合丛报》 、 为 、梁 启超 。康梁提 出的“ 满汉不分 ,君 民同治” 的主张 ,吸 作为将理论付诸实践 的新 闻人 , 万 国公报 》等多次发表文 章,并在 《 循环 日报 》任主笔达 取 了王 韬“ 治 中” 的思想 ,康梁 的变 法改革 中有 一项是大行报 《 0年之久 ,形成 了 自己“ 千古 文章 心 自得,五洲形势掌中收” 刊 的各个功 能,倡西学 ,开民智 ,突 出报刊“ 通” 上下的功能 , 1 也源 于王韬的新 闻思 想。王韬提 出 自己的新闻理念 ,并 付诸 的独 具一格的写作风格 。与 其新闻思想理论相得 益彰的是他 。 种新 的报 章文体一 一政论文章 。 实 践,在 1 8 4 7年 1月 5日在香港创办 了 《 循环 日报 》,成为 开创 的_

报人王韬的生平经历与新闻思想

报人王韬的生平经历与新闻思想

第11卷第3期Vol.11 No.347报人王韬的生平经历与新闻思想王梓涵(浙江工商大学 人文与传播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摘 要:被尊为“中国新闻报纸之父”的王韬,凭借独特的新闻思想和政论文章影响无数后人。

本文概述王韬的生平经历,还原报人王韬的一生浮沉。

关键词:王韬;《循环日报》;麦都思中图分类号:G219.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3-0047-02翻阅中国的新闻史,王韬这个名字跃然在册,他无疑为中国新闻事业的进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张海林在《王韬评传》中是这样评价的:“他(王韬)所提出的新闻问题和理论几乎全是中国人在这一领域的第一次探索。

从王韬开始,中国的新闻学才算正式诞生。

”[1]著名作家林语堂也将王韬誉为“中国新闻报纸之父”,可见其在中国新闻史上的地位。

一、王韬的生平概述王韬出生于儒学世家,不幸的是,家族的辉煌史从他父辈那代便开始陨落。

于是,背负着振兴家族的使命与责任,王韬自幼刻苦读书,在父亲的影响下,孔子“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扎根于心。

他15岁中秀才,成为父母的希望,19岁赶赴金陵参加乡试不举,仕途之路戛然而止,他深受打击、夜不能寐。

王韬在给英国学士理雅各的信中写道:“窃念韬少时秉承庭训,十九岁试京兆,一击不中,随薄功名而弗事。

”[2]王韬21岁时,父亲王昌桂病逝,父亲的突然离世使王韬成为家里的顶梁柱,他开始被迫寻找生计。

辗转一番,他好不容易在墨海书馆安定下来,但好景不长,与他伉俪情深的妻子去世了。

接踵而至的变故使王韬一度颓靡,这段时间可谓王韬人生最痛苦的阶段。

幸而,王韬受到了英国传教士麦都思的欣赏。

21岁的王韬在麦都思的邀请下来到了上海的墨海书馆,麦都思是报人王韬新闻事业的启蒙者和奠基人,在他的引荐下,王韬结识了许多才俊。

13年后,麦都思的儿子亦为他济困解危,助他前往香港避难。

来到香港后,他受邀前往香港英华书院任职,还在《华字日报》兼任主笔,为他日后办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王韬自由主义新闻思想探析

王韬自由主义新闻思想探析
国报 界 记 者 名 闻 世 界 之 最 早 的 一 位 ” 。④

本 明 治 维 新 后 走 西 方 的 道 路 取 得 的成 效 。 为 了冲 破 封 建 儒 学 的 束 缚 , 韬在 “ 言 ” 王 立 中 反 复论 证 “ 则 变 , 则 通 ” 穷 变 的道 理 。 王 韬 以 《 环 日报 》 阵 地 , 表 了 大 循 为 发 量 政 论 文章 , 析 时 事 , 击 时 弊 , 剖 抨 表现 了
西 方 的 自由 主 义理 念 系统 传 人 中 国 的新
型 知 识分 子 和 自 由主 义报 人 , 誉 为 “ 国 被 中
了 言论 自 由从 空 想 到 现 实 的飞 跃 。
1 办报立 言, 、 倡导资产阶级改革
王 韬 的政 治 理 想 和 办 报 主 张 是 一 脉 相 承 的 , 是 中 国 近 代 第 ~ 个 在 报 纸 上提 他 出实 行 君 主 立 宪 的人 。 王韬 毫 不 隐讳 地 宣
称 , 创 办 《 环 日报 》 目 的是 : 日报 立 他 循 的 “
言 , 切 尊 王 , 事 载 笔 , 殷 敌 忾 , 中 义 纪 情 强 以 攘 外 , 远 以 师 长 。 区 区 素 志 , 是 而 诹 如
那 种 “ 议 所 至 , 以 维 持 大 局 : 笔 之 清 足 主 事 , 置 卿 相 。 国 有大 战 事 , 笔 从 戎 , 位 投 随
他 于 向 封 建 言 论 挑 战 , 求 清 朝 统 治 者 要
的基 本概 念 。 类 是具 有理 性 的 . 享 有许 人 并 多 不能 被 剥夺 的天赋 权 利 , 生 存权 、 由 如 自
权 、 产 权 以及 追 求 幸福 的 权 利 等 , 新 财 而

谈王韬的报刊思想及其在中国新闻史上的开创意义

谈王韬的报刊思想及其在中国新闻史上的开创意义

谈王韬的报刊思想及其在中国新闻史上的开创意义
赵敏
【期刊名称】《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5(015)004
【摘要】王韬是早期办报国人中卓有成就的一位,本文从新闻自由、报刊功能、办报目的、报刊人才选用四个方面论述了他的新闻思想,这些思想对于近代中国报刊思想体系的初步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页数】3页(P42-44)
【作者】赵敏
【作者单位】廊坊师范学院,中文系,河北,廊坊,065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10.9
【相关文献】
1.中国报刊政论的前驱--谈王韬报刊政论的思想意识 [J], 马艺
2.中国报刊政论的前驱——谈王韬报刊政论的思想意识 [J], 马艺;
3.王韬:中国历史上首位报刊政论家——中国新闻社会史的视角 [J], 邓涛
4.《观察》等报刊在中国新闻史上的意义 [J], 惠楠楠
5.《观察》等报刊在中国新闻史上的意义 [J], 惠楠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简要评述王韬对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贡献。

简要评述王韬对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贡献。

简要评述王韬对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贡献。

王韬(1897-1957)是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重要人物,他对中国新闻事业的贡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述:1.新闻理论与实践推动:王韬是中国近代新闻理论和实践的积极推动者和倡导者。

他投身于新闻事业,深入研究新闻学理论,探索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方向。

他提出并倡导了新闻事业需要追求客观、真实、公正的原则,以及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

2.新闻教育的推动者:王韬是中国新闻教育的重要奠基人之一。

他积极参与新闻学科的建设和教育改革,创办并主编了《新闻与传播研究》等期刊,推动了中国新闻教育的发展和提升。

他提倡新闻学科应与实际紧密结合,培养具备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新闻人才。

3.新闻工作者的职业培养:王韬注重新闻工作者的职业培养,提倡新闻工作者应具备广泛的知识背景和扎实的业务技能。

他提倡工作者应当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如道德修养、语言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等。

4.媒体的改革与创新:王韬提倡媒体要充分发挥社会监督和信息传递的作用,推动媒体改革和创新。

他提倡媒体应积极参与社会问题的调查报道,对权力进行监督,促进社会进步和民主发展。

5.学术交流和合作:王韬大力倡导学术交流和合作,与国内外学者保持密切联系,推动中国新闻学在国际上的交流和发展。

他致力于与国际标准接轨,促进中国新闻学的国际化和学术水平的提升。

综上所述,王韬对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新闻理论与实践推动、新闻教育的推动、新闻工作者的职业培养、媒体的改革与创新以及学术交流和合作等方面。

他的努力促进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为培养新闻人才、推动媒体改革和提升新闻学术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

王韬和梁启超新闻思想对后世影响

王韬和梁启超新闻思想对后世影响

王韬、梁启超的报刊思想对当今我国新闻业的影响(2009-03-09 11:41:12)转载▼分类:作业标签:杂谈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国际互联网的普及,不同媒介有条件地进行相互渗透、互通有无,人们的媒体世界里除了电视、电台、网络等媒体继续火热的发展着,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南方日报、羊城晚报等传统的报业集团也纷纷成立,时下,在中国掀起了一场势不可当的“报业集团热”。

这不禁让我们想到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第一次办报高潮,王韬、梁启超都是维新运动中办报中的重要人物。

他们的报刊思想对中国的新闻发展有着十分重要作用,本文讨论了王韬和梁启超的报刊思想对当今我国新闻业的影响和启示。

王韬作为中国新闻事业的开拓者和第一个报刊政论家,虽然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他对新闻理论的探讨还非常有限,对新闻自身规律的认识和总结也只是初步的。

但是,他用自己的报刊实践和对报纸功能的系统论述,提高了当时人们对报纸作用的认识,加速了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进程;他亲手撰写的针砭时弊、倡导改革的政论,开创了中国新闻界“文人论政”的优良传统;他提倡的品性诚正、博古通今的新闻人才观,对造就德才兼备的新闻人才和促进新闻工作者的自身修养起到了指路导航的作用。

中国的新闻事业正因为有了王韬这样杰出的人才为其开路奠基,才有了迅速发展、蔚为壮观的历史他的报刊思想提高了人们对报纸作用的认识,开创了中国新闻界“文人论政”的优良传统。

自王韬首倡“通才”办报之后,关于新闻工作者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便成了大家共同思考的问题。

翻检新闻学史籍,不难发现,从徐宝璜的《新闻学》开始,每一部新闻学著作在讨论“新闻记者之资格”时,都毫无例外地认同了王韬的观点。

由此可见,王韬的“通才”办报思想成了中国新闻学界的共识。

即使是在现在这知识经济与网络时代,我们也同样承认这一见解的正确性促进了新闻从业人员对自身道德和才能的修养。

在当今传统新闻产业发展时,我们必须重视智力资源的开发,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新闻人才队伍。

王韬新闻自由思想

王韬新闻自由思想
②报业的第二项功能是上情下达,中国自古便有“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的治国箴言,可见历代圣君贤臣都将民众舆情视为维护统治的关键。王韬继承了这一思想,同时也突出了报刊媒介在反应民情,沟通上下方面的重要作用。他认为“西国政事,上行而下达,朝令而夕颁,几速如影响,而捷同浮鼓。所以然者,有日报为之邮传也。”因而,主张在各省会城市设立新报馆,以达到“上下想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逮”的效果。
总之,王韬新闻思想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复杂的社会土壤孕育中锻造而成,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是促使王韬“看眼看世界”的导火索;早年间王韬从事墨海书馆的编校工作并出访欧洲的考察经历,使其较为全面地了解到西方科学技术及西学思想,成就了王韬新闻自由思想的本源。同时,王韬自幼接受的儒家理念促使他重新修改西方新闻自由主义,加入中国元素,使之更加适应中国国情。作为中国首位提出报刊新闻自由思想,并独立兴办报业以诠释民主理念的报人,王韬的实践活动深深地启迪了近代一批具有自由主义倾向的青年知识分子,如梁启超康有为等人。
①王韬的新闻自由观表现出地主阶级的局限性,且受半殖民地半封建特殊社会制度的制约。尽管王韬几次留洋,向往西方的政治制度及办报环境,但儒家教育制度中的 “三纲五常”却是深深地烙印在他的思维模式中。王韬主张办报,提倡新闻的自由,其目的却是变法强国,师夷长技以夷制夷,维护清王朝腐朽的行将没落的封建统治。因而王韬的新闻自由观念中带有不可避免的阶级局限性。例如他在《论各省会宜设新报馆》中提到,自由地“直陈时事,无所忌讳,举其利弊,不过欲当局者采择之而已”等观点,仅仅将新闻自由视为统治阶级实行管理的工具。
2、教育环境——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
除社会环境外,王韬的自由主义思想同样受到其教育背景的影响。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自幼便接受儒家思想的规训和“孔孟之道”的教化。不同于西方社会依法治国的传统,孔子的治国思想更倾向于“家族制”,是以伦理纲常来约束乡里百姓的。在王韬等读书人的心目中“忠君爱国”是气节的象征,其重要性远超出个人价值和个体自由的实现,这使得王韬的新闻自由观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实用工具论”的特点,即倡导个人的言论自由目的在于实现国家的独立富强,维护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因而,尽管中国的新闻自由思想源自西方,但若探寻其实施的缘由却与西方社会大相径庭。西方资本主义新闻伦理思想强调对人权的尊重,而中国的新闻自由思想则强调民族的独立及国家的安定。

新闻学家王韬及其新闻思想的探讨

新闻学家王韬及其新闻思想的探讨

新闻学家王韬及其新闻思想的探讨作者:杨文环来源:《今传媒》2013年第04期摘要:王韬是19世纪中国著名的思想学家,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他被誉为中国新闻记者之父,亦被称为“具在专门办报思想第一人”。

笔者认为,王韬先生之所以能得如此高度评价,与他的新闻思想密不可分:重视报纸信息传播、“立言”的新闻功能观;强调报纸在社会变革中作用的新闻政论观;提倡品行诚正,博古通今的新闻人才观等。

正是得益于这在当时极具震撼力的大胆思想,使后世得到启蒙,而其报刊实践及系统的报刊理论又奠定了我国近代报刊的基础,从而展示了王韬对中国新闻学的突出贡献。

关键词:王韬;新闻思想;《循环日报》中图分类号:G21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4-0144-02王韬是19世纪中国著名的思想学家,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曾被誉为中国新闻记者之父。

他诗赋洒脱,学贯中西,经历传奇,是19世纪中国不可多得的人才。

他涉猎广泛,在哲学、教育、社会、经济、历史、新闻等多个领域都颇有建树。

然而,世人了解他最多,印象最深的则是他作为我国近代新闻先驱者的身份和他在《循环日报》上所发表的一系列大胆新颖的时政评论文章,由此,王韬被称为我国近代以来“具在专门办报思想第一人”[1]。

笔者认为,王韬先生之所以能得如此高度评价,与他的新闻思想密不可分:重视报纸信息传播、“立言”的新闻功能观;强调报纸在社会变革中作用的新闻政论观;提倡品行诚正,博古通今的新闻人才观。

正是得益于这在当时极具震撼力的大胆思想,使后世得到启蒙,而其报刊实践及系统的报刊理论也奠定了我国近代报刊的基础。

一、重视报纸信息传播、“立言”的新闻功能观王韬青年时代接受的是孔孟儒学思想,但他并没有被我国传统的思想束缚,反而因为游学英国、途经法国的奇异经历,使他受教于西方文化、政治,从而提升了自身认识。

而这一点恰恰也为他的政治思想和变法改革意识奠定了基础。

王韬生活的时代是西潮涌入,新旧知识交汇,古老的中国正向近代转型。

浅析王韬新闻思想的开创意义及其历史局限性

浅析王韬新闻思想的开创意义及其历史局限性

浅析王韬新闻思想的开创意义及其历史局限性作者:朱润萍,郝美津来源:《学理论·下》2011年第07期摘要:王韬是我国新闻史上的开山人物,他提出的自由主义新闻思想、政论思想、报刊功能理论对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具有开创意义。

同时,由于受时代和个人的局限,王韬的新闻思想带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主要体现在他所提出的言论自由、政论思想、报刊功能理论同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矛盾与妥协上。

创新之处在于辩证地看待了王韬的新闻思想,不仅分析了他的思想对我国新闻发展的贡献,而且探究了在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下该思想的局限性。

关键词:王韬;新闻思想;开创意义;局限性中图分类号:G2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21-0124-03王韬是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代表人物,同时也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报刊政论家。

王韬是中国近代新闻史的开山人物,被尊为中国第一报人。

戈公振先生在《中国报学史》中称赞他为“中国报界记者名闻世界之最早的一位”,林语堂称他为“中国新闻报纸之父”。

他创办的《循环日报》是国人自办成功的最早的日报。

在办报及发表政论的过程中,王韬积累了丰富的新闻思想,这些思想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同时,作为特定时期的历史人物,王韬的新闻思想中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一、王韬新闻思想的开创意义(一)自由主义新闻思想——冲破“言禁”的第一声呐喊如果说约翰·弥尔顿是西方提出言论出版自由的第一人,那么王韬就是在中国最先提出报刊言论自由思想的人。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当西方各国的报业相继进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时,正处于清王朝统治之下的中国却开始实行“言禁”制度。

在这种情况下,王韬提出了言论自由的主张,他要求清政府放宽言禁,允许地方办报,鼓励民间报业的发展。

他认为,办报应当直言不讳地揭露时弊,形成“指陈时事,无所忌讳”,“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的清议之风。

浅析王韬新闻思想的开创意义及其历史局限性

浅析王韬新闻思想的开创意义及其历史局限性

浅析王韬新闻思想的开创意义及其历史局限性王韬是我国新闻史上的开山人物,他提出的自由主义新闻思想、政论思想、报刊功能理论对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具有开创意义。

同时,由于受时代和个人的局限,王韬的新闻思想带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主要体现在他所提出的言论自由、政论思想、报刊功能理论同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矛盾与妥协上。

创新之处在于辩证地看待了王韬的新闻思想,不仅分析了他的思想对我国新闻发展的贡献,而且探究了在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下该思想的局限性。

标签:王韬;新闻思想;开创意义;局限性王韜是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代表人物,同时也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报刊政论家。

王韬是中国近代新闻史的开山人物,被尊为中国第一报人。

戈公振先生在《中国报学史》中称赞他为“中国报界记者名闻世界之最早的一位”,林语堂称他为“中国新闻报纸之父”。

他创办的《循环日报》是国人自办成功的最早的日报。

在办报及发表政论的过程中,王韬积累了丰富的新闻思想,这些思想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同时,作为特定时期的历史人物,王韬的新闻思想中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一、王韬新闻思想的开创意义(一)自由主义新闻思想——冲破“言禁”的第一声呐喊如果说约翰·弥尔顿是西方提出言论出版自由的第一人,那么王韬就是在中国最先提出报刊言论自由思想的人。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当西方各国的报业相继进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时,正处于清王朝统治之下的中国却开始实行“言禁”制度。

在这种情况下,王韬提出了言论自由的主张,他要求清政府放宽言禁,允许地方办报,鼓励民间报业的发展。

他认为,办报应当直言不讳地揭露时弊,形成“指陈时事,无所忌讳”,“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的清议之风。

王韬在《论日报渐行于中土》、《论中弢国自设西文日报之利》、《论各省会城宜设新报馆》三篇文章中集中阐述了他的自由报刊思想[1]91-92。

王韬的自由主义新闻思想中体现出了民本思想,即他在《园文录外编》中阐述的“重民”思想,这集中体现在他对民间办报的重视之中。

论王韬对我国新闻事业的贡献

论王韬对我国新闻事业的贡献

论王韬对我国新闻事业的贡献论王韬对我国新闻事业的贡献王韬是我国近代报刊的开拓者之一, 他的办报思想和他所开创的报刊政论文体, 对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 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他的新闻思想可概括为新闻自由、报刊功能以及报刊人才选用三个方面, 这些思想对于近代中国报刊思想体系的初步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近代报刊史上第一个办报高潮, 始于戊戌变法时期,它对我国的新闻事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这一期间由资产阶级改良派直接或间接创办的报刊达70余家, 他们的办报活动冲破了封建统治者的言禁, 使报刊成为进行资产阶级思想启蒙和宣传救亡图存的“利器”。

其中也涌现了一批政论家, 出现了我国最早的政论报刊。

而王韬作为我国“具有专门办报思想的第一人”, 他在主持《循环日报》工作的十年间, 不仅开创了新的报章文体, 而且还撰写三篇专文表达报学思想, 在开放的心态和“君民共主”的政治理想层面上要求清廷放宽言禁, 阐明报纸的功能、办报的目的、新闻自由思想以及办报人员选用等问题, 这些内容构成了王韬新闻思想的全貌, 代表了国人办报之初在新闻理论方面的最高水平, 也昭示了王韬对中国新闻学的突出贡献。

一、关于新闻自由思想的阐述纵观整个封建社会, 言禁永远是封建统治者为了捍卫王朝统治的一个关键环节, 而言禁的顶峰当属清朝, 即便是在晚清末年出现的传教士办报, 也不得不顾及到清朝廷严苛的言禁制度。

而王韬是最早在国内提出言论自由的要求。

他举伦敦的《泰晤士报》为例, “国家大事视其言以别”说明如果报纸编排得当并广泛发行, 便能影响事态发展, 并有效地阻止当政者权力滥用。

所以他一再呼吁进行放宽言禁, 允许民间创办报纸, 允许报纸“指陈时事, 无所忌讳”, 便以形成“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的清议之风。

王韬的观念虽然用的是儒家传统中的实用理性的思考方法, 但毫无疑问的是, 近代意义的报业及报纸观念正是在王韬这些成长于传统文化中的文人向西看、把西方作为参照对象的过程中导入的。

2019年论王韬的报刊新闻言论及其历史贡献.doc

2019年论王韬的报刊新闻言论及其历史贡献.doc

论王韬的报刊新闻言论及其历史贡献时间:2002-8-24 11:15:45 来源:中国新闻研究中心作者:马艺阅读100次王韬是我国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代表人物和著名报人。

1874年,他游历西方后,在香港创办和主编的我国近代最早的报刊之一---《循环日报》,以其独树一帜的新闻言论而首开我国文人论政的先河,成为中国新闻传播史上第一个声名远扬的报刊政论家。

然而,由于《循环日报》的散失,数十年来出版的新闻史学论著在介绍和评说王韬的报刊新闻言论时,基本上是以王韬的政论文集《弢园文录外编》(以下简称《外编》)为依据。

研究者多通过这本《外编》了解王韬的新闻言论。

多年来,不少研究者通常认为,《外编》的文章均出自《循环日报》,"《弢园文录外编》即集该报论说精华成之",并把《外编》的文章等同于王韬在《循环日报》上发表的新闻言论进行分析和评价。

90年代后,新闻史学家方汉奇先生根据一些新的资料,对此提出了异议:"王韬在《循环日报》所撰文章,多数未收录于《外编》","依据收入《外编》的文章来分析和评议《循环日报》的言论主张,这是不准确的。

"之后不久,曾建雄教授,根据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从日本购回的《循环日报》的复制缩微胶卷中,发现近千余篇的新闻言论大部分出于王韬之手,用实物证明,原《外编》收入王韬在《循环日报》发表的新闻言论仅11篇,这与他10年间在"《循环日报》发表的数以千计的言论相比","显然难以囊括前者的全部重要信息和不同种类的文章,用后者取代前者,不免以偏概全。

"曾建雄教授的研究发现,为我们重新深入研究王韬新闻言论的内容和写作风格,提供了更接近于史实的坚实基础。

王韬"其学识之渊博,眼光之远大",文章所述内容丰富多彩。

他的新闻言论上至内政外交要闻,下至日常生活的具体问题,都成为他评述的对象。

其中敢于直抒胸臆、独陈管见的风格,给当时沉闷僵化的文坛注入了活力,从而奠定了他在中国近代新闻传播史上的重要地位。

中国报刊政论的前驱谈王韬报刊政论的思想意识

中国报刊政论的前驱谈王韬报刊政论的思想意识

p人物研究中国报刊政论的前驱)))谈王韬报刊政论的思想意识马艺王韬是我国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最著名的报人。

1874年,他在香港创办的我国近代著名报刊)))5循环日报6,以其独树一帜的报刊政论而名重一时。

他的文章,冲破中国当时古代封建官报一统天下的藩篱,首开我国文人论政的先河,他也由此成为中国新闻传播史上第一个报刊政论家而声名远扬。

正由于王韬在历史上的显要地位,他一直受到众多新闻传播史学者的高度重视。

然而,由于5循环日报6的散失,数十年间新闻传播史学研究者,一直以王韬的政论文集5园文录外编6(以下简称5外编6)中的文章为依据。

20世纪90年代初,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从日本购回5循环日报6的复制缩微胶卷后,人们发现,原5外编6收入王韬在5循环日报6发表的新闻政论仅11篇,这与他十年间在/5循环日报6发表的数以千计的言论相比0,/显然难以囊括前者的全部重要信息和不同种类的文章,用后者取代前者,不免以偏概全0¹。

5循环时报6缩微胶卷的购回,为我们重新研究王韬在那个时期撰写的报刊政论的思想,提供了更接近于史实的坚实基础。

从这些新被发现的政论文章中可以看出,王韬时而阔谈世界大事,时而纵论时政,时而评论史事,时而言物咏志,时而警告世人,时而寓讽于史,时而近乎杂谈,其内容相互辉映,连成一体,直抒胸臆,独陈管见,给当时沉闷僵化的文坛注入了活力,充分体现出他思想的广博与深邃。

一、睁眼看世界的国际意识我国进入19世纪70年代以后,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西方列强/开始了夺取殖民地的-大高潮.,分割世界领土的斗争达到了极其尖锐的程度0º。

地大物博的中国早就是列强垂涎的主要对象,并成为它们激烈争夺的目标。

面对强敌压境,危机四伏的严峻形势,王韬和当时一些有远见的爱国知识分子一样,洞若观火,忧心如焚。

对于任何危及中国领土主权和边疆安全的国际冲突与争端,时刻保持着高度的警惕。

从5循环日报6创立之日起,王韬率先重点发表了大量探视国际形势对中国不利因素的政论文章,全面阐述了当时我国边陲/强邻环视,伺隙而动0»的险恶形势,多次提出并反复论证了/今时之所急,惟辑强邻、御外侮0¼的迫切性。

略论王韬的报刊活动与新闻舆论思想.paper.

略论王韬的报刊活动与新闻舆论思想.paper.
参考书目:
1、王韬著:陈恒、方银儿评注《 园文录外编·一个卓立特
区素志,如是而已”。表明他身在港英心在中国,办日报是为 行者的心路历程》,1998年中州古籍出版社。 了“立言”,希望通过办报既唤起民众抵御外国的侵略,又能 2、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一卷,2000年中国
敢与之颉颃”,原因在于“英国之所恃者,在上下之情通, 君 相公布于众,“勿使外人独言”,“舆论背我”。进而倡议开设
民之分亲,本固邦宁,虽久不变”。因此,王韬说,“治天下 “西文报馆”,开展对外宣传,发挥报纸“达内事与外”的作
之事,犹治人身之疾病也。善治病者,必先使一身之神气充 用。他痛感每遇有外事交涉,西方在华报纸“其所理论,往
【关 键 词】王韬 报刊活动 新闻舆论思想
民为先。“治民之大者,在上下之交不至于 隔阂”。要去 塞求 通,沟通上下。“勿以民为弱,民盖至 弱而不可犯也;勿 以民 为贱,民 盖至贱而不可虐也;勿以民为愚,民盖至愚而 不可 欺也。夫能与民同 其利者,民必与上同其害;与民共其乐者 , 民必与上共 其忧”。民为 邦本,要治民而不 能殃民。“善 为治 者,贵在求民之隐,达民之 情。民以 为不便者不必行,民以
看到报纸这一新的传播媒介在沟通政府与舆论方面的重要作 事为西文日报者,所以正内情于外也,所谓明敌情者此也。” 用,因此,希望通过创设日报来达到政府与舆论相互联通的目 他认为“日本效法西人,倡行西字日报”,也值得我国仿效。
的。他说:“西国政事,上行而下达, 朝令而夕颁,几速如影响, 而捷同桴鼓。所以然者,有日报为之邮传也。”王韬主张中国 各省会城宜设新报馆,政府创办新报好处不少,“一曰知地方 机宜也,雨 之不时,盗贼之多寡,政事之利弊,民不尽报之 州县,州县不尽报之上司。有新报则无不知之矣”。 “二曰知讼 狱之曲直也。禀辞出于状师,批语出于僚幕,成狱之词由于胥 吏之慎砌,则曲直易淆矣。若大案所关,命采访新报之人得入 衙观审,尽录两造供词及榜掠之状,则虽不参论断,而州县不 敢模糊矣”。这样, “上下之交既无隔阂, 则君民之情相浃洽。” 其二,王韬认为政府可以利用新闻舆论来“辅教化”之 不足。他在《论各省会城宜设新报馆》中说得十分明确:“三曰 辅教化之不及也。乡里小民不知法律,子诟其父, 妇谇其姑, 甚或骨肉乖离,友朋相诈,涛张为幻,寡廉鲜耻, 而新报得据 所闻,传语遐迩, 俾其知所愧悔,似亦胜于闾胥之觥挞也”。这 里,王韬是在向当政者建议重视报纸这样一种新的传播媒介, 因为报纸传播广泛,其“教化”功能 远在一般舆论之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 闻思 想相 结合 , 出 了符 合 资产 阶级 维 新 派 利 益 与 要 求 的 提
( ) 一 自由主 义新 闻思 想 — — 冲 破 “ 禁 ” 第 一声 呐喊 言 的
报刊言论 自由主张 , 为之后康有 为、 梁启超 、 中山等 资产 阶 孙
如 果 说 约 翰 ・ 尔 顿 是 西 方 提 出 言 论 出 版 自 由 的 第 一 级 的办 报 活 动 提 供 了有 益 的借 鉴 。他 开 刨 了近 代 报 纸公 共 言 弥 人 ,那 么 王韬 就 是 在 中 国 最 先 提 出报 刊 言 论 自 由思 想 的 人 。 论 的先河 , 继他创 办的《 循环 日报 > 之后 , 一批国人 自办 报刊 1 9世 纪 末至 2 0世 纪 初 , 当西 方各 国 的 报 业 相 继 进 入 高 速 发 陆续 问 世 , 之 后 的 中 国报 业 史 上 , 现 了诸 多 著 名 的 民办 在 出 展 的黄 金 时 期 时 , 处 于 清 王朝 统 治 之 下 的 中 国 却 开 始 实行 报纸 , 申报》 《 正 如《 、 立报》 , 等 其办报理念无 不受到王韬的 民间 “ 禁” 言 制度 。在 这 种 情 况 下 , 韬 提 出 了言 论 自由 的主 张 , 立 场 及 言 论 自 由思 想 的 影 响。他 的新 闻思 想 中 蕴含 着 自由 民 王 他 要 求清 政 府 放 宽 言 禁 , 允许 地 方办 报 , 励 民 间 报业 的 发 展 。 主 的新 思 想 , 有 鲜 明 的 时 代 特征 和 进 步 意 义。 鼓 具
瞍园文录外编》 中阐述的“ 民” 重 思想 , 集中体 现在他对 民 这 的发展产 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 具有开创意义。同时, 由于 《 民间报纸代表人 民, 反映人 民的 受时代和 个人 的局 限 ,王韬 的新 闻思想带有一 定的局 限性 , 间办报 的重视之中。他认 为,
因此应 当十 分重视 民众 的力量 , 出“ 下之 指 天 这主要体现在 他所提 出的言论 自由、 政论思 想、 刊功能 理 思 想和 意志 , 报 以 所 本 1 2 他 论 同 当 时半 殖 民地 半 封 建 社会 性 质 的 矛盾 与妥 协 上 。本 文 的 治 , 民为 先 , 谓 民 惟 邦 本 , 固 宁也 。 ”1 认 为 统 治 阶层 主 创新之 处在 于辩证地 看待 了王韬的新 闻思 想, 不仅分析 了他 应 当重 视 民 间 报 纸 这 一 民 意 的 载体 。他 重 视 公 众 的言 论 , 认为报纸应 当成为文人而非统治 阶层 的舆论阵 的思 想对我 国新 闻发展 的贡献 , 而且探 究 了在 当时特定的 时 张 文人论政 ,
代背景下该思想的局限性。
地 。同 时 , 希 望 民众 也 能够 拥 有 权利 站在 民间 的立 场 上 , 他 通
关键 词 : 王韬 新 闻 思想 开创 意 义 局 限 性
过报纸这一平等的媒介来传播个人 的思想与主张。这些都鲜
明地 反 映 出 了王韬 的 自由 主义 新 闻思 想 。 在 “ 学 西 渐 ” 浪 潮 中 , 韬 逐 渐 了解 了西 方 的 政 治 、 东 的 王
他认 为 , 报应 当直言不讳地 揭露 时弊 , 成 “ 陈时事 , 办 形 指 无
( ) 报 立 言— — 开 政 论 报 纸 之 先 河 二 办
国近代新 闻史的开 山人 物 , 被尊 为中国第一报人 。戈公振 先 力 , 自由宽松 的报刊言论氛围和提倡 自由民主 的社 会风气这
软 实力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希 望清政府能够效仿 生在 《 国报学史 > 中 中称 赞他 为“ 国报界记 者名 闻世 界之 些 “ ” 中
最 早 的 一 位 ” 林 语 堂 称 他 为 “ 国 新 闻 报 纸 之 父 ” 他 创 办 西 方 , 将 言 论 自由 的 思 想 引入 新 闻界 。 , 中 。 并
他 反 王韬 是中 国近 代著名思 想家 ,早 期资产 阶级 改 良派 的 经 济 和 文 化 制 度 , 很 欣 赏 西 方 报 纸 开 放 言 论 、 映 舆 论 的 认 硬 实 代表人 物 , 同时也是我国近代著 名的报刊政论家 。王韬是 中 做 法 , 为西 方 之 所 以 强 大 不 仅 仅 是 因为 坚 船 利 炮 等 “ ”
的< 循环 日报 > 国人 自办成 功 的最 早的 日报 。在办报 及发 是
王韬 的 自由主义新 闻思想 的提出对 中国新 闻学的发展
表 政 论 的 过 程 中 , 韬 积 累 了 丰 富 的新 闻 思 想 , 些 思 想 对 乃至整个社会都有着深远 的意 义。他敢于 突破封建桎梏 , 王 这 向 中 国 新 闻事 业 的 发 展 产 生 了 重 要 而 深 远 的 意 义 。同 时 , 为 着 万 马齐 喑 的 封 建 集 权 社 会 和 腐 朽 的 旧 制 度 发 出 追 求 新 闻 作
论王韬 新 闻思想 的开创 意义
及 其 历 史局 限性
朱 润萍 ,郝 美津
(东北财 经大学新 闻传播学院 辽宁 大连 16 2 10 3)
摘 要 :王韬是我 国新闻史上的开山人物 ,他提 出的 自 城 宜 新报馆》 篇文章 中集中 阐述 了他的 自由报刊思想。【 三 1
由主 义 新 闻 思 想 、 论 思 想 、 刊 功 能理 论 对 我 国 新 闻事 业 政 报 王 韬 的 自由 主 义 新 闻 思 想 中 体 现 出 了 民本 思 想 , 他 在 即
特定时期 的历史人 物 ,王韬 的新闻思 想中也 存在着一 定的 自由的第 一声呐喊 , 犹如寂静 中的一声春 雷 , 这 唤醒 了无数
局限性。

国 民 。 作 为 早 期 维 新 派 的 代 表 人 物 , 将 自 己的 政 治 理 想 同 他

王 韬 新 闻 思 想 的 开 创意 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