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韬
_中国第一报人_王韬的思想历程_以王韬各时期作品为例进行分析
76 青年记者·2012年6月中
在字数处理上,王韬的政论多千字 左右,《弢园文录外编》里 184 篇均如 此,一为方便刊登,二为便于阅读。至 于重大题目,王韬则巧妙采取了分篇连 载的论述方法。《弢园文录外编》就有 关于原道、原学、原人、原才等共 12 篇分篇评论作品。⑧另外,王韬的句子 也多以短句为主,既朗朗上口又言简意 赅,有音乐美,同时理解起来也比较轻 松。这种不追求华丽辞藻的语言,保证 了各种层次读者都能读懂文章思想。这 种文体虽无几十年后梁启超的文体那样 风行,但简洁程度足以供最广泛的中国 文化人阅读。⑨
界的原则,但也时有评论。如讨论普鲁 思想,不过后来大部分《循环日报》丢失,
士政府用人,他说“盖天下建非常之功, 虽在《申报》等报刊上有转载,但数量 必有非常之人以佐之。故国之将亡也, 很少。⑤不过,《弢园文录外编》中收录
必有熊罴之士,不二之臣,以为国家柱 了王韬这段时期的部分评论,同时也是
石干城之选”;②论及法国战争失败,他 这段时期的作品,恰好能够作为研究王
《法国志略》历经 20 年修补才定稿,
其间王韬一直为做到材料翔实而努力, 评论时事、提出先进主张有重要作用。
王韬只说这部作品“仅详舆地志而已, 且识小略大,多所遗漏,遣词造句 , 未
独立掌报,启文人论政之先河
极雅驯”。
1874 年,王韬在上海创办《循环日
王韬恪守用事实帮助国人睁眼看世 报》,④报上文章准确反映了王韬此时的
结语
基于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理念基础上 的新闻职业化,一方面要做到报道内容 的客观真实,另一方面又要求媒介及工 作者保持自身独立地位和独特作用。民 初,动荡不安的社会政治环境和经济问 题导致报刊始终未能成为真正的独立报
晚清思想家王韬生平简介
晚清思想家王韬生平简介王韬,初名王利宾,字兰瀛。
外号“长毛状元”。
王韬归来后,于1874年在香港创办了第一份由华人创办的中文报纸——《循环日报》。
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晚清思想家王韬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王韬简介王韬简介是这样的。
江苏人,出生于道光年间。
自幼跟着教书的父亲熟读古书。
空闲的时候王韬喜欢到各地赏花,王韬十五岁的时候就中了秀才,三年后考进士失败。
次年,王韬来到上海,受到了传教士的款待。
喝到了葡萄酒,听到了西方音乐,参观了新型印刷厂。
王韬对新型的印刷机器很感兴趣,不仅印刷的量多,印刷的速度也非常快。
没多久,王韬的父亲就过世了。
王韬在这个时候必须担起一家之主的责任,挣钱养家。
传教士聘请王韬到书馆工作,书馆的待遇还挺好,不仅工资高,还提供住宿。
王韬也学会了英语,开始在书馆担任翻译的工作。
那时的圣经中文版一直被人们批评不接地气,内容包含了大段大段的外国俗语。
王韬就职的书馆打算重新翻译圣经,历经六年翻译完毕。
这部翻译的圣经后来成为了中国的标准版本。
1854年,王韬成为了基督教的信徒。
*****年,王韬给叛军出主意的事件被发现,王韬只能出逃到香港。
在香港的传教会中,王韬又翻译了各种外国书籍。
与此同时,王韬还是香港一家报刊的主笔,这是他新闻事业的开端。
那个时候,香港的史料并不多。
王韬拜访各地,详细了解香港历史,所著文章是研究香港历史的重要文献。
后来王韬旅欧,每到一处到详细写下浏览日记。
王韬还受邀到牛津大学演讲,向外国人介绍中国的古典文化。
当时的中西差异给王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王韬返回香港后创办了首份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报刊,影响了不计其数的有识之士。
王韬的所作所为得到了李鸿章的看重,不久他就返回上海。
1897年,王韬逝世。
王韬并没有遗憾没有看到中国的强盛,因为在他死之前他推荐了一个年轻人给李鸿章,在那个年轻人的身上他看到了新生代的力量。
那个年轻人正是孙中山。
这就是王韬简介。
王韬洋务派王韬是晚清的知识分子,是最早的洋务派。
中国近代史风云人物——王韬
中国近代史风云人物——王韬王韬(1828—1897)是一个充满个性的复杂的人物,生活在多灾多难的晚清年代,经历过鸦片战争、太平天国、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自强运动、甲午中日战争等中国现代重大历史事变,距戊戌变法仅一年之遥,他不仅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改良主义者,又是太平天国运动的热心参加者,同时又是中国新闻事业的开拓者。
时代风云际会,交织在他的身上,使他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独一无二的人物。
一、生平王韬(1828-1897)清代江苏长州(今苏州吴县)人,初名利宾,学名瀚,字兰卿,后改名韬,别号天南、遁叟等。
王韬祖先原籍昆山,系明代巨族,明末兵乱,迁至甫里。
其父王昌桂乃一个儒生,以授徒自给。
王韬从小受到家庭传统的儒家教育。
以后就学于明经顾惺,不但学习了大量的儒家经典,还饱览了诸如“二十二史”、《资治通鉴》、野史稗钞、笔记小说、诸子文集、诗赋词章等各类书籍。
1845年以第一名成绩考中新阳县秀才。
次年,随父与师赴金陵应乡试,结果铩羽而归。
但他并不后悔,从此放弃科举,以期读书十年,另辟蹊径,然后出为世用。
20岁那年,王韬赴上海探望在那里设馆授徒的父亲,富有西洋气息的上海立刻向他展现了一个新的奇异世界。
不久父亲去世,他接受英国人麦都司的聘请到新教伦敦会办的墨海书馆从事著译工作。
后为化名黄畹上书太平军将领一事被清政府通缉而逃往香港;改名王韬,受到英华书院院长里雅各的赏识,协助其翻译中国典籍,并主编《近事编录》,从而开始了长达20年之久的“海外”流亡生涯。
在这期间,他于1867年冬起的三年时间,游历英国、法国和瑞士等西方国家。
这些大大超出他想象的海外奇观,令他欣喜异常。
1870年回到香港后,他与友人黄平甫集资购得英华书院的印刷设备,组成中华印务总局,接着便创办了《循环日报》。
王韬在该报主持笔政10年,于1884年回到上海定居。
晚年曾担任上海格致书院院长,创办弢园书局,并尽其余力从事著述,刊行了《经学辑要》、《西学辑存》等书,继续致力于改良主义和西方科技知识的宣传介绍。
王韬: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界的先驱
天下 午 , 英 国 巡捕 带 一 队 清 兵 来搜 捕 , 馆 主 麦 都
思 赶 紧 给正 在 车 间 校 对 书 样 的王 韬 传 信 ,王 韬 甚 至 来 不 及 跟 陆 小 芬 打 一 声 招 呼 。就 夺 路 逃 往 麦 都 思 儿 子 麦 华 陀 任 领 事 的 英 国 驻 上 海 领 事 馆 。王 韬 在 领 事 馆 避 难 4个 月 后 , 在领事馆人员 掩护下 , 于 1 8 6 2年 l 0月 秘 密
如石投水 , 八年 间若 一 日” 。 王韬把 家眷 接来 ,
住 在 书 馆 宿 舍 ,室 内 挂 一 副 楹 联 : “ 短 衣 匹 马 随李 广 , 纸 阁庐 窗 对 孟光 ” , 他 将 汉代 “ 飞 将 军” 李 广 的 坚 韧 和 梁鸿 、 孟光 “ 举 案齐眉 ” 的爱
口: “ 他 日当 为 天 下 画 奇 计 . 成不世功 , 安 用 此 三寸毛锥子哉 ! ” 3年 后 , 他踌 躇 满 志地 去 金 陵 江 南 贡 院 参 加 乡试 。 未料六 朝金粉 、 十 里 秦 淮 的香 风 使 他 情 不 自禁 地 徜 徉 于 花 街 柳 巷 . 乐 不 思 蜀 。 当他 不 得 不 收拢 散 落 的书 籍 走 向考 场 , 其结果可想而知。 南 京 考 试 失 败 成 为 王 韬 一 生 的 重 大 转 折 。 从 此 他 厌 倦 仕 途 ,抨 击 科 举 制 度 , “ 弃 八 股, 转致经世 致用之学 ” 。1 8 4 7 年 王 韬 去 上 海 探望“ 设 馆授 徒 ” 的 父 亲 王 昌桂 , 同时 寻找 自
方知 她名 叫陆小芬 , “ 苏州 小娘 , 年 芳十八 岁 ” , 在 四 马
以“ 长毛状元 ” 闻名 , 清廷命上 海官府 以“ 通 贼” 罪 名通
王韬
同治九年(1870年)4月,王韬回到香港,在鸭巴甸(今香港仔)租了一间小屋,名之为“天南遁窟”,自 号“天南遁叟”,从事著述之余,仍旧出任《华字日报》主笔。在此期间,王韬编译了《法国志略》《普法战 纪》,先后在《华字日报》《申报》转载。
同治十二年(1873年),理雅各返英,王韬买下英华书院的设备,于次年创办世界上第一家华资中文日报— —《循环日报》。随后王韬任主笔十年之久,共发表八百余篇政论,鼓吹变法,兴办工业以自强。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效力书馆
上书天国 避难香港
欧洲之旅 办报生涯
旅日考察 终老上海
清道光八年十月四日(1828年11月10日),王韬生于苏州府长洲县甫里村(今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甪直镇), 初名王利宾。五岁时,由母亲教识字。父亲王昌桂是乡村私塾先生,其随父亲熟读四书五经,打下扎实的经学基 础。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王利宾到昆山应县考,中秀才。督学张芾称赞他文章笔法奇崛,因此得以以第一 名入县学。为纪念此改名为王瀚。
王韬继承了古代进步思想家的民本学说,并把它与近代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理念溶合起来,使它成为一种批 判封建君主专制主义的理论武器。 在承认“民”决定国家治乱和民族盛衰的前提下,王韬提倡以“重民”取代 清朝的“轻民”政策,他认为首先要通民情,达民隐,撤专制堂帘;各级官吏要与民沟通,与民共其忧乐;其次, 开放言路,尊重百姓的问政权;再次,与民开诚布公,实行政事公开。地方官亦由百姓选举。王韬把传统的民本 思想朝向近代民权思想拉近,创造了颇具时代特征和个性特点的新思想,引领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潮流。
同治六年十一月二十日(1867年12月15日),受到朋友的邀请和资助,王韬开始了他在欧洲的游历。他取道 新加坡等地,出地中海,经意大利墨西拿抵达法国马赛,又转搭火车经里昂到达巴黎,游览罗浮宫等名胜后搭火 车到加来,转搭渡轮到英国多佛尔港,最后到了伦敦。 在伦敦,王韬应邀前往牛津大学作学术演讲,介绍孔子 的仁爱之道。
王韬
反侵略的爱国思想
• 1、外国入侵中国更主要的目的还在于吞并土地,抢 占疆域。指出侵占领土,以扩大原料产地和商品、 资本输出市场是侵略者的“深算长技阴谋秘智”。 • 2、坚决反对清政府与外国侵略者签订不平等条约。 还认为外国与中国协定关税是对中国自主权的侮辱。 • 3、针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他提出重视商务,以 “自握其利权”,并进而“夺西人之利”。
反侵略的爱国思想
• 不过,王韬的反侵略思想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弱点。 他主张对付外国侵略“有时亦不尽以势力行事”, 而可以通过外交上的“开诚布公,讲信修睦”,达 到“战胜于无形,驾驭与不兵”的目的。王韬还认 为在各国竞相与中国“通商”的形势之下,英为自 利计,“欲中国富强”,因此可以结好英、日,以 彼为援,互为唇齿。说明了他对外国资本主义抱着 不切实际的幻想。
文化观
总结:
• 王韬是一个愤世嫉俗的人。不仅在封建官僚阶梯上无一官半职,而 且遭 到通缉,身为“圣朝之罪人,盛世之遁叟”。他接触西方事 物又较早,是中 国最早游历西方世界的先进人物。这些因素很容 易促使王韬在思想上背离传 统而走得较远。但是,王韬毕竟早年 接受过系统的封建教育,对四书五经、 宋明理学、词章帖括等均 有考究。他是在固有知识架构下去理解、去接纳西 方事物和西方 思想的。这一方面的因素又常常拖住他背离传统的步履,使他 每 走一步都显得艰难沉重。美国学者李文森在剖析中国近代知识分子 的思想状态时曾提及,中国知识分子在 思想转变过程中有一个理 智与情感的分离,即在理智上他们毫无疑问地承认 西方价值,但 在情感上便免不了对儒家旧说缱绻不舍。王韬在理智与情感的 纠 缠中恐怕也有相似的情形。不管他理智上是如何憎恨传统,在情感 的下意 识中他时常回过头来欣赏一下传统的美妙。这是王韬思想 中激进与 渐进共生共存的深层原因。
中国近代史风云人物——王韬
中国近代史风云人物——王韬王韬(1828—1897)是一个充满个性的复杂的人物,生活在多灾多难的晚清年代,经历过鸦片战争、太平天国、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自强运动、甲午中日战争等中国现代重大历史事变,距戊戌变法仅一年之遥,他不仅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改良主义者,又是太平天国运动的热心参加者,同时又是中国新闻事业的开拓者。
时代风云际会,交织在他的身上,使他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独一无二的人物。
一、生平王韬(1828-1897)清代江苏长州(今苏州吴县)人,初名利宾,学名瀚,字兰卿,后改名韬,别号天南、遁叟等。
王韬祖先原籍昆山,系明代巨族,明末兵乱,迁至甫里。
其父王昌桂乃一个儒生,以授徒自给。
王韬从小受到家庭传统的儒家教育。
以后就学于明经顾惺,不但学习了大量的儒家经典,还饱览了诸如“二十二史”、《资治通鉴》、野史稗钞、笔记小说、诸子文集、诗赋词章等各类书籍。
1845年以第一名成绩考中新阳县秀才。
次年,随父与师赴金陵应乡试,结果铩羽而归。
但他并不后悔,从此放弃科举,以期读书十年,另辟蹊径,然后出为世用。
20岁那年,王韬赴上海探望在那里设馆授徒的父亲,富有西洋气息的上海立刻向他展现了一个新的奇异世界。
不久父亲去世,他接受英国人麦都司的聘请到新教伦敦会办的墨海书馆从事著译工作。
后为化名黄畹上书太平军将领一事被清政府通缉而逃往香港;改名王韬,受到英华书院院长里雅各的赏识,协助其翻译中国典籍,并主编《近事编录》,从而开始了长达20年之久的“海外”流亡生涯。
在这期间,他于1867年冬起的三年时间,游历英国、法国和瑞士等西方国家。
这些大大超出他想象的海外奇观,令他欣喜异常。
1870年回到香港后,他与友人黄平甫集资购得英华书院的印刷设备,组成中华印务总局,接着便创办了《循环日报》。
王韬在该报主持笔政10年,于1884年回到上海定居。
晚年曾担任上海格致书院院长,创办弢园书局,并尽其余力从事著述,刊行了《经学辑要》、《西学辑存》等书,继续致力于改良主义和西方科技知识的宣传介绍。
简要评述王韬对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贡献。
简要评述王韬对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贡献。
王韬(1897-1957)是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重要人物,他对中国新闻事业的贡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述:1.新闻理论与实践推动:王韬是中国近代新闻理论和实践的积极推动者和倡导者。
他投身于新闻事业,深入研究新闻学理论,探索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方向。
他提出并倡导了新闻事业需要追求客观、真实、公正的原则,以及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
2.新闻教育的推动者:王韬是中国新闻教育的重要奠基人之一。
他积极参与新闻学科的建设和教育改革,创办并主编了《新闻与传播研究》等期刊,推动了中国新闻教育的发展和提升。
他提倡新闻学科应与实际紧密结合,培养具备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新闻人才。
3.新闻工作者的职业培养:王韬注重新闻工作者的职业培养,提倡新闻工作者应具备广泛的知识背景和扎实的业务技能。
他提倡工作者应当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如道德修养、语言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等。
4.媒体的改革与创新:王韬提倡媒体要充分发挥社会监督和信息传递的作用,推动媒体改革和创新。
他提倡媒体应积极参与社会问题的调查报道,对权力进行监督,促进社会进步和民主发展。
5.学术交流和合作:王韬大力倡导学术交流和合作,与国内外学者保持密切联系,推动中国新闻学在国际上的交流和发展。
他致力于与国际标准接轨,促进中国新闻学的国际化和学术水平的提升。
综上所述,王韬对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新闻理论与实践推动、新闻教育的推动、新闻工作者的职业培养、媒体的改革与创新以及学术交流和合作等方面。
他的努力促进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为培养新闻人才、推动媒体改革和提升新闻学术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
王韬新闻自由思想
总之,王韬新闻思想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复杂的社会土壤孕育中锻造而成,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是促使王韬“看眼看世界”的导火索;早年间王韬从事墨海书馆的编校工作并出访欧洲的考察经历,使其较为全面地了解到西方科学技术及西学思想,成就了王韬新闻自由思想的本源。同时,王韬自幼接受的儒家理念促使他重新修改西方新闻自由主义,加入中国元素,使之更加适应中国国情。作为中国首位提出报刊新闻自由思想,并独立兴办报业以诠释民主理念的报人,王韬的实践活动深深地启迪了近代一批具有自由主义倾向的青年知识分子,如梁启超康有为等人。
①王韬的新闻自由观表现出地主阶级的局限性,且受半殖民地半封建特殊社会制度的制约。尽管王韬几次留洋,向往西方的政治制度及办报环境,但儒家教育制度中的 “三纲五常”却是深深地烙印在他的思维模式中。王韬主张办报,提倡新闻的自由,其目的却是变法强国,师夷长技以夷制夷,维护清王朝腐朽的行将没落的封建统治。因而王韬的新闻自由观念中带有不可避免的阶级局限性。例如他在《论各省会宜设新报馆》中提到,自由地“直陈时事,无所忌讳,举其利弊,不过欲当局者采择之而已”等观点,仅仅将新闻自由视为统治阶级实行管理的工具。
2、教育环境——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
除社会环境外,王韬的自由主义思想同样受到其教育背景的影响。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自幼便接受儒家思想的规训和“孔孟之道”的教化。不同于西方社会依法治国的传统,孔子的治国思想更倾向于“家族制”,是以伦理纲常来约束乡里百姓的。在王韬等读书人的心目中“忠君爱国”是气节的象征,其重要性远超出个人价值和个体自由的实现,这使得王韬的新闻自由观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实用工具论”的特点,即倡导个人的言论自由目的在于实现国家的独立富强,维护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因而,尽管中国的新闻自由思想源自西方,但若探寻其实施的缘由却与西方社会大相径庭。西方资本主义新闻伦理思想强调对人权的尊重,而中国的新闻自由思想则强调民族的独立及国家的安定。
第九章 王韬的政治思想
三种制度的利弊分析
• 君主专制制度:“君为主,则必尧、舜之 君在上,而后可久安长治。”
• 民主共和制度:“民为主,则法制多纷更, 心志难专一,究其极,不无流弊。” • 君主立宪制度:“君民共治,上下相通, 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都俞吁 咈(dōu yú xū fú),犹有三代以上之遗意 焉。”
王韬的生平
• • • • • • • • 1828年,出生; 1845年,17岁中秀才; 1846年秋,到南京参加乡试,失败; 1848年初次到上海,参观墨海书院,结识麦都思; 1849年,赴上海协助麦都思翻译《圣经》; 1862年,逃亡香港,协助英华书院理雅各翻译四书 五经; 1867年底,赴英国; 1870年初回香港,创办《循环日报》,他认为办报 纸有三大作用:一是通上下,二是通内外,三是辅 教化之不足; 1884年回到上海,晚年投身近代教育事业; 1897年去世。
王韬的教育思想
• 王韬说:“以时文取士,盖欲其废书不观, 使之圃于一隅之中而莫能出其范围;往往 有髫龄就学,皓首无成,而士之受其愚不 少矣。呜呼,此徒以功名富贵鼓舞其心志, 虽有奇才异能,非是莫由进身,其愚黔首 之心,实无异乎祖龙之一炬也。” • 王韬认为“一夫一妻,实天之经也,地之 义也。无论贫富悉当如是”。
第九章 王韬的政治思想
一 王韬的生平
• 王韬是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之 一。王韬生于1828年,卒于1897年,江苏 苏州人,字仲弢。
二 王韬的君主立宪思想
• • • • • • • • (一)王韬对洋务派的批判 (二)王韬对君主专制制度的批判 1,君主专制制度导致君民隔阂 2,君主专制制度导致官场腐败 3,专制君主能力与权限的矛盾 (三)王韬对君主立宪制度的提倡 1,三种政治制度的划分 2,三种制度的利弊分析
王韬
王韬(1828~1897)初名利宾,又名翰,字紫诠,江苏长洲(今吴县)人。
1862年赴香港后更名韬,使用笔名天南遁叟、遁窟废民、弢园老民、欧西寓公等。
我国近代著名报人、政论家。
18岁中秀才,后因乡试不中,遂弃八股而致力经世致用之学。
1849年赴沪,受雇于英国传教士麦都思创办的墨海书馆,协助艾约瑟、伟烈亚力等翻译西书,并参与《六合丛谈》编撰工作,这是他报刊活动的开端。
1861年与艾约瑟作金陵之游,会见了不少太平天国官员;也曾准备上书曾国藩,陈“平贼”之策。
1862年初回乡省亲时,化名“黄畹”上书太平天国苏福省民政长官刘肇钧,为太平天国陈战守之策。
事发后被清政府通缉,得英国驻上海领事之助,逃往香港。
居港期间,在英华书院协助英国传教士理雅各把中国经书译成英文,并于1864年主编英国人罗郎也所办的《近事编录》。
1867年冬,应理雅各之邀赴英国“佐译经籍”。
旅英三年,两度游法,增加了对西学和西方社会政治的了解,改良思想开始形成。
1870年春返港,积极为报刊撰稿,所编译的《普法战纪》在《华字日报》连载,影响颇大。
1871年,与友人合资收购英华书院的印刷设备,创设中华印务总局。
1874年与黄胜合作出版《循环日报》,自任主笔,以“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为办报宗旨,为《循环日报》撰写了大量政论文章,评论时政,主张变法图强,使其成为我国第一份以政论著称的杰出报纸。
1879年曾访问日本。
1884年,经李鸿章默许后回沪定居。
1885年开设弢园书局,1886年任格致书院掌院,并为《申报》、《万国公报》等撰稿。
1897年5月病逝于上海。
其著述颇丰,有《弢园文集》、《弢园文录外编》、《瀛寰志略》、《弢园尺牍》等数十种,其中《弢园文录外编》所收多是他为报刊所写的政论,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本报刊政论文集。
王韬为文,贵在纪事述情,自抒胸臆,风格不拘一体,为时人所称许,被新闻史家誉为我国最早的报刊政论家。
论日报渐行于中土王韬泰西日报,约昉于国朝康熙时。
王韬与循环日报
王韬与《循环日报》新闻101xx王韬(1828-1897),原名利宾,字兰卿,1862年到香港后改名为韬,字仲弢,又字紫诠,江苏吴县人,有“弢园老民”、“天南遁叟”等多个笔名。
他是中国近代史上早期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也是中国著名报刊评论家、中国报刊政论时代的开创者。
在他的一生中有三件事对他影响最大,即:上书太平军、游历英法、主编《循环日报》。
①王韬出身书香门第,从小接受儒家教育,18岁考取秀才,以后考举人屡试不爽,遂无意于科考,转向经世致用之学。
1849年,21岁的王韬受雇于英人麦都思开设的上海墨海印书局担任编辑。
这是王韬走向世界的起点。
他在墨海和麦都思、艾约瑟等外国传教士共事达13年之久,受到西方资本主义科学文化和思想意识的熏陶,思想上发生了很大变化。
1862年1月初,王韬回乡探母,于当月22日化名“黄畹”上书太平天国李秀成部将刘肇均,建议太平军对上海采取“阳舍而阴攻”的策略(因此获外号“长毛状元”)。
后来李鸿章率领的清军占上海,这封3900多字的信落入清军手中。
王韬因此被通缉,于5月23日避入英国驻沪领事馆。
10月4日乘船离开上海,11日抵达香港。
这是王韬一生最大的转折。
王韬在香港生活了23年,协助英华书院院长理雅各翻译中国典籍,并在1867——1870年随理雅各游历欧洲,了解了西方国家的富强及其历史渊源、现实政治制度,体察到报纸在西方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认为中国应该向西方学习,广设报馆,改良政治。
1870年春返港后,王韬为报刊撰稿,《香港华字日报》连载他编译的《普法战纪》一书。
1873年,主持香港英华书院的理雅各回英国,王韬和黄胜②集资买下该院印刷设备,成立中华印务总局。
1874年2月4日,已是改良主义者的王韬创办了《循环日报》,将西方报纸的的编辑理念移植到中国的土壤里,为中国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884年,在李鸿章的默许下,王韬返回上海定居。
他继续著书,为《申报》、《万发国公报》写稿,还创办了弢园书局,担任过格致书院掌院。
王韬与中国报刊
王韬与中国报刊19世纪70至80年代,近代中国产生了首批为数不多的国人自办中文报刊,打破了外国人在华的报业垄断局面,书写了近代中国人自强不息、光辉灿烂的报业奋斗史。
王韬是近代首批国人自办报刊创办者当中的佼佼者,他不仅创办了近代历史上影响最久的中文报刊,而且以大量思想个性鲜明的评论文章,完善了传统报刊的结构构成,奠定了后代中文报刊重视评论的优良传统。
王韬(1828—1897),江苏吴县人,原名利宾,又名瀚,1862年改名韬,字仲强,又字紫铨,有搜园老民、天南遁叟等多个笔名。
王韬出身寒门,童年启蒙教育是在母亲的督导下进行的。
少年王韬的读书目的明确指向封建科举考试,希望一朝中式而名扬天下。
1846年王韬随父亲一起去南京参加举人考试,最终未获通过。
王韬的积极斗志受到极大挫伤,他开始抱怨科举制度的种种弊端。
三年后,王韬的父亲不幸去世,家庭责任和生活重担落到了他的肩上。
王韬于1849年秋接受新教伦敦会办“墨海书馆”聘请,担任中文编辑,从此开始接触西方报刊事务,并进一步研究西学。
近代意义上的报刊由四大要素构成:新闻、评论、广告和副刊,四者缺一不可;其中,报刊评论又被喻为报纸的号角和灵魂。
然而在中国报业史上,报刊评论的出现却是十分艰难的。
近代中国报刊评论的产生和王韬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被认为是近代中国报刊评论第一人。
1815年8月,第一份近代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在南洋的马六甲问世,其主编是英国传教士米怜。
月刊上每期均有站在基督教立场上的一些言论,这便是中文报刊评论的雏形。
1833年8月,我国境内第一份近代中文报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在广州创刊,主编郭士立同样是传教士,但他却对世俗社会问题有着更大的兴趣,再加上帝国主义侵略本质的内在驱使,促使他很快将月刊的内容重点“从天国转向了人间”。
另外,这一时期的其他“外籍”中文报刊也都很重视报刊评论的地位,其发展呈雨后春笋之势,这种局面引起了满腔爱国之情的近代中国报业人士的极大关注。
王韬与循环日报
王韬与《循环日报》新闻101 朱亚男王韬(1828-1897),原名利宾,字兰卿,1862年到香港后改名为韬,字仲弢,又字紫诠,江苏吴县人,有“弢园老民”、“天南遁叟”等多个笔名。
他是中国近代史上早期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也是中国著名报刊评论家、中国报刊政论时代的开创者。
在他的一生中有三件事对他影响最大,即:上书太平军、游历英法、主编《循环日报》。
①王韬出身书香门第,从小接受儒家教育,18岁考取秀才,以后考举人屡试不爽,遂无意于科考,转向经世致用之学。
1849年,21岁的王韬受雇于英人麦都思开设的上海墨海印书局担任编辑。
这是王韬走向世界的起点。
他在墨海和麦都思、艾约瑟等外国传教士共事达13年之久,受到西方资本主义科学文化和思想意识的熏陶,思想上发生了很大变化。
1862年1月初,王韬回乡探母,于当月22日化名“黄畹”上书太平天国李秀成部将刘肇均,建议太平军对上海采取“阳舍而阴攻”的策略(因此获外号“长毛状元”)。
后来李鸿章率领的清军占上海,这封3900多字的信落入清军手中。
王韬因此被通缉,于5月23日避入英国驻沪领事馆。
10月4日乘船离开上海,11日抵达香港。
这是王韬一生最大的转折。
王韬在香港生活了23年,协助英华书院院长理雅各翻译中国典籍,并在1867——1870年随理雅各游历欧洲,了解了西方国家的富强及其历史渊源、现实政治制度,体察到报纸在西方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认为中国应该向西方学习,广设报馆,改良政治。
1870年春返港后,王韬为报刊撰稿,《香港华字日报》连载他编译的《普法战纪》一书。
1873年,主持香港英华书院的理雅各回英国,王韬和黄胜②集资买下该院印刷设备,成立中华印务总局。
1874年2月4日,已是改良主义者的王韬创办了《循环日报》,将西方报纸的的编辑理念移植到中国的土壤里,为中国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884年,在李鸿章的默许下,王韬返回上海定居。
他继续著书,为《申报》、《万发国公报》写稿,还创办了弢园书局,担任过格致书院掌院。
教育家王韬经典语录
教育家王韬经典语录教育家王韬经典语录1. 教育是点燃的火焰,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王韬教育的本质在于激发学生内在的热情,点燃他们的求知欲望。
教育家的使命就是通过教育去唤醒学生的灵魂,引导他们认识人生的意义。
2. 教育不仅仅是灌输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
——王韬教育不应该只注重学生的记忆能力和应试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只有学会思考,才能真正掌握知识,成为有价值的人。
3.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不仅仅是追求分数的机器。
——王韬分数代表的只是学生在某个时刻的表现,而真正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维能力。
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情感、体魄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4. 教育是一种启迪,是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和价值。
——王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才华和潜能,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激发学生的潜能,并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价值。
教育家应该成为学生的引路人,让他们自主探索和发展。
5. 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王韬创新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教育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只有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才能在现代社会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6. 教育不应该只关注学生的成绩,更重要的是关注他们的成长和幸福。
——王韬学生的成长和幸福是教育的最终目标,而不只是单纯追求高分。
教育家应该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7. 教育是一种赋予翅膀的艺术,是让学生飞翔的力量。
——王韬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和信任,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才华和潜能。
教育家应该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机会,让他们自由展示自己的能力。
8. 教育是一种责任,是用爱心引领学生成长的使命。
——王韬教育家应该将学生的成长和幸福作为自己的责任,用真心和爱心去引领他们走向成功的道路。
只有对学生充满爱心和关怀,才能真正满足他们的需求。
9. 教育是一种改变命运的力量,是打破贫困的希望。
王韬讲解
人物简介王韬(1828-1897)江苏长洲人,原名利宾,字兰卿,出身于塾师家庭。
18岁中秀才,1849年赴上海,受雇于英国伦敦会传教士麦都思所办的墨海书馆,协助翻译宗教和科学书籍,帮助编辑中文杂志《六合丛谈》,广泛接触西学,并于1854年受洗入教。
1862年,因风传他化名向太平军将领上书献策,遭清廷通缉,在英国驻上海领事的庇护下逃往香港,此后改名韬。
他在香港协助英国传教士理雅各翻译中国经书,1867年至1870年随理雅各去英国继续译书,游览了伦敦、爱丁堡等城市,到牛津大学等处作过学术演讲,并顺道游历了法、俄等国。
英、法等国的物质文明、社会制度和思想文化,给他以深刻的印象和强烈的刺激。
1874年起,他在香港创办《循环日报》,积极宣传变法自强。
1879年曾到日本访问,结识了一批日本朋友,也结识了在中国驻日使馆任职、日后成为著名维新人士的黄遵宪。
1884年,获李鸿章默许,回上海定居,翌年出任上海格致书院院长。
1897年病逝于上海。
王韬一生笔耕勤奋,著述不下四十种,内容相当广泛,涉及政治、经济、历史、地理、天文历算、小说笔记等。
这里是王韬生平的简要介绍,一个人正站在你面前的人,不仅代表现在进行时的他,而且是他的过去和现在融合的映照。
王韬的个人经历对他日后的办报工作与新闻理念有至关重要影响。
思想根源儒家思想王韬家学深厚,祖上四世“读书习儒业,有声庠序间”。
王韬本人也是“毕读群经,旁涉诸史”,有着深厚的儒学基础。
变革思想热衷于对传统圣王思想的改良,道教思想生为至悲,梦为至乐基督教义受洗,信奉基督教西学思想墨海书局编译西方书籍,与西方人深入的接触,游历西方、体验民俗办报历程王韬让报纸“取西制之合我者,讽清廷以改革”,开启了近代文人论政之先河。
1874年,王韬在香港创办《循环日报》,无疑是百年言论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不是第一份中国人自办的中文日报,却是第一份中国人自办成功的中文报纸。
在它之前,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创办了《昭文新报》,发行量很少,而且没多久即停刊了,几乎没有产生什么影响。
如何评价长毛状元王韬?王韬的政治理念 王韬的诗
如何评价长毛状元王韬?王韬的政治理念王韬的诗王韬,初名王利宾、王翰,字兰瀛、懒今、紫诠、兰卿,号仲弢、天南遁叟、甫里逸民、淞北逸民、欧西富公、弢园老民、蘅华馆主、玉鲍生、尊闻阁王。
清朝道光八年在苏州长洲县甫里村出生,道光二十三年在上海西草堂病逝。
王韬是清朝末年著名的思想家、政论家、新闻工作者。
他创办《循环日报》,是中国近代报刊思想的奠定人。
而他在报纸上发表的关于政治的评论著作,又使他成为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
他的部分政论文章被编为《弢园文录外编》,成为我国最早的一部报刊政论文集。
王韬是中国传统名士和近代新派人氏的结合体,为什么这样说呢?王韬五岁的时候开始跟随自己的母亲识字,后来又跟随自己的父亲读书。
因为他的父亲是私塾先生,所以王韬自小就接受了非常正统或者说是系统全面的儒家教育。
他自幼开始习读《四书》、《五经》,在父亲的教导下打下了坚实的经学基础。
年长之后,王韬离开了自己的家乡前往上海探视自己的父亲。
在这一段时间里,王韬接触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后来与上海墨书馆中的多位外国传教士结实,并且接受邀请进入书馆工作,在这期间不仅接触了《圣经》,甚至还接触了许多其他西方著作。
因为王韬帮助传教士进行西方著作的翻译工作,实际上他能非常正确的理解这些著作中的知识。
便是在这一段时间里,王韬开始吸收西方政治、文化的知识。
再到后来,王韬又接受朋友的邀请和资助,开启了自己游历欧洲的旅程。
在欧洲游历期间,王韬直接感受了欧洲各国的风土人情,深入了解欧洲社会。
传统思想和新式思想,东方思想和西方思想在王韬这儿碰撞,使得王韬在具备中国士子优良品质的同时,又具有西方的开拓性。
王韬是维新派人士,是最早接触维新思想的人。
现在许多人认为维新派,其实就是以梁启超、康有为为首,进行维新变法的那一拨人。
但实际上梁启超、康有为只是将维新思想,通过政府付诸于实践。
维新思想并不是自他们开始,也没有自他们结束。
从欧洲回国之后,王韬又在祖国居住了一段时间,便接受重野成斋、《报知社》主笔栗本锄云、蕃士冈鹿门等日本名士的邀请,前往日本考察。
王韬
新闻:1、重视报纸信息传播的功能; 2、办报目的是立言; 3、强调报纸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 4、言论自由; 5、反对外报垄断,允许国人自己办报 政治:主张变法自强和君民共主论 经济:主张实业救国,减轻商税征收 军事:主张军事改革
返 回
早期翻译国内外著作,对西学东渐和其他国家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做出了 贡献。 在天文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方面的著作和游记有助于国人了解外 面的世界。 他创造了一种新的报章文体,短小精悍,深入浅出,富于感情,后发展 于梁启超,对当时的文坛和以后的维新派领导人影响较大。故被认为是 中国新闻界政论体的创造人。 他关于办报的言论奠定了近代报刊理论的基石。他的政论继承和发展了 我国古代论说文的传统,突破了当时梧桐时文和八股文的局限,强调文 章是“载道之器”,指出“文章之贵在乎纪事述情”,不应拘泥于文法, 墨守成规,对报章问题和政论文风的改观和发展影响很大。 他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变法”的口号。 他创办了世界上第一家成功的华资中文日报——《循环日报》,因此王 韬被尊为中国第一报人。
返 回
旅日考察:
王韬的《普法战纪》一书和发表在《循环日报》上的变法维 新政论,深受日本维新派重视。 1879年,王韬应邀前往日本进行为期四个月的考察,结识一 批日本维新人士 ,考察了城市,写成《扶桑游记》。
返 回
在香港:著有《香港略论》、《香海羁踪》、《物外清游》, 是有关香港早期历史的重要文献。 在欧洲:《漫游随录图记》,记录了每地的所游所感; 《春秋日食辨正》、《春秋朔闰至日考》应用西方 天文学方法研究了中国古代日食纪录。 在日本:《扶桑游记》 《弢园文录外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报刊政论文集,收编 了王韬的部分政论文章。 《变法自强上》、《变法自强中》、《变法自强下》三篇政 论,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变法”的口号,比郑观应《盛 世危言》早18年,比康有为、梁启超变法维新早23年。
晚清思想家王韬
一、人物简介王韬(1828年11月10日-1897年5月24日)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初名王利宾,字兰瀛;十八岁县考第一,改名为王瀚,字懒今,字紫诠、兰卿,号仲弢、天南遁叟、甫里逸民、淞北逸民、欧西富公、弢园老民、蘅华馆主、玉鲍生、尊闻阁王,外号“长毛状元”。
江苏苏州府甫里村(今甪直镇)人。
1845年考取秀才。
1849年应英国传教士麦都士之邀,到上海墨海书馆工作。
1862年因化名黄畹上书太平天国被发现,清廷下令逮捕,在英国驻沪领事帮助下逃亡香港。
应邀协助英华书院院长理雅各将十三经译为英文。
1867冬-1868春年漫游法、英、苏格兰等国,对西方现代文明了解更深。
1868-1870年旅居苏格兰克拉克曼南郡的杜拉村,协助理雅各。
1870年返香港。
1874年在香港集资创办《循环日报》,评论时政,提倡维新变法,影响很大。
1879年,王韬应日本文人邀请,前往日本进行为期四个月的考察。
王韬考察了东京、大阪、神户、横滨等城市,写成《扶桑记游》。
王韬在1884年回到阔别二十多年的上海。
次年任上海格致书院院长,直至去世。
1894年为孙中山修改《上李鸿章书》,并修书介绍于李鸿章的幕友罗丰禄、徐秋畦等。
王韬一生在哲学、教育、新闻、史学、文学等许多领域都作出杰出成就,著有《韬元文录外编》,《韬元尺牍》、《西学原始考》、《淞滨琐话》、《漫游随录图记》、《淞隐漫录》等四十余种。
二、人物侧记墨海书馆。
道光二十八年(1847年)王韬到上海探望父亲,顺便参观伦敦会传教士麦都思(Walter Henry Medhurst)主持的墨海书馆,受到麦都思和长女玛丽、二女娅兰的接待,款以葡萄酒和音乐,并带领参观“光明无纤翳,洵属琉璃世界”的印刷厂房。
王韬对按字母次序排列整齐的活字架,一天能印几千本书的活字版印刷机很感兴趣,种下日后自己办书馆的种子。
王韬在墨海书馆结识了美魏茶、慕维廉、艾约瑟等传教士。
1848年,王韬父亲病故,王韬此时家有娇妻幼女,必须寻找工作,维持生计,幸得传教士麦都思的聘请,到上海墨海书馆工作,墨海书馆的工资固定,比他在家乡教书所得高的多。
新闻人物王韬
新闻人物王韬一百多年前,一中国人说:“全地球可合为一家,中国一变之道,盖有不得不然者焉。
不信吾言,请验诸百年之后。
”第一部官话《圣经》的翻译者。
第一家中国人自办成功的华文日报《循环日报》的创办人。
第一家华商出版社,中华印务总局的创始人。
第一个登上西方世界最高学府牛津大学讲坛的中国人。
是命运把王韬引入了记者的生涯——林语堂《中国新闻舆论史》一、生平经历新闻报纸之父——林语堂王韬(1828-1897)原名利宾,字兰卿后改名瀚,王韬是流亡到香港之后改用的。
(一)童年和少年时期:江苏苏州甫里(1828-1849)—儒家道义之少年才子(二)沪上畸零人——口岸知识分子上海墨海书馆(1849-1862)——精神煎熬的中年名士家庭多变故、无后的折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工作:编译《圣经》、《光学图说》、《西国天学源流》等编辑上海第一个中文刊物《六合丛谈》(1857)功名:上书清廷和太平天国运动领导“长毛状元”1874.2《循环日报》(三)香港流亡(1862-1884)——精神蜕变新生的中国近代报刊开拓者受聘英华书院(理雅各)翻译《诗经》等1867-1870年欧洲之旅——新闻思想的萌芽《普法战纪》《华字日报》主笔1874《循环日报》1879旅日考察《扶桑游记》收集香港资料《香港略论》等(四)终老上海(1884-1897)——魁儒硕彦1885创办弢园书局1886主持格致书院,推行西式教育1897.5.24病逝于上海二、王韬与《循环日报》(一)创办历程1871年英华书院停办——1873年理雅各返回苏格兰王韬、黄胜创办中华印务总局——1874.2.4《循环日报》报名:天道循环,自强不息戈公振:“循环”就是指“革命”——《中国报学史》方汉奇:“三王之道”和西方资产阶级的学术政治思想科恩:反映了王韬的循环史观张海林:变法的代名词;世界一体,天下大同;对个人经历的最高概括和对未来命运的期待(二)改良与创新(特色)1、编辑出版:日报(周日除外)发行1975《循环月刊》1878年出版晚报后来还出版《循环世界》副刊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返 回
逃难香港:
1860年,王韬曾化名黄畹上书太平军长官刘绍庆出谋画策, 被李鸿章知道后,以“通贼”罪下令通缉,于是避难到香港。 王韬受聘于香港英华书院院长理雅各,协助其翻译出《十三 经》、《尚书》和《竹书纪年》。 在此期间,王韬还兼任香港《华字日报》主笔,这是他从事 华文新闻事业的开端。 王韬工余之暇,收集关于香港的资料,著有《香港略论》、 《香海羁踪》、《物外清游》等三篇文章,是有关香港早期 历史的重要文献。
返 回
新闻:1、重视报纸信息传播的功能; 2、办报目的是立言; 3、强调报纸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 4、言论自由; 5、反对外报垄断,允许国人自己办报 政治:主张变法自强和君民共主论 经济:主张实业救国,减轻商税征收 军事:主张军事改革
返 回
早期翻译国内外著作,对西学东渐和其他国家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做出了 贡献。 在天文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方面的著作和游记有助于国人了解外 面的世界。 他创造了一种新的报章文体,短小精悍,深入浅出,富于感情,后发展 于梁启超,对当时的文坛和以后的维新派领导人影响较大。故被认为是 中国新闻界政论体的创造人。 他关于办报的言论奠定了近代报刊理论的基石。他的政论继承和发展了 我国古代论说文的传统,突破了当时梧桐时文和八股文的局限,强调文 章是“载道之器”,指出“文章之贵在乎纪事述情”,不应拘泥于文法, 墨守成规,对报章问题和政论文风的改观和发展影响很大。 他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变法”的口号。 他创办了世界上第一家成功的华资中文日报——《循环日报》,因此王 韬被尊为中国第一报人。
返 回
办报生涯:
1857年参加《六合丛报》的编辑工作,是他报刊活动的开始。 1864年兼任《近事编录》的编辑工作。 出任《华字日报》期间,编译了《法国志略》、《普法战 纪》,先后在《华字日报》连载,上海《申报》转载 。 《普法战纪》很受李鸿章重视,传入日本,也引起很大的反 响。 1874年创办世界上第一家成功的华资中文日报——《循环日 报》,因此王韬被尊为中国第一报人,王韬自任主笔十年之 久。
王 韬
中国第一位 报刊政论家
2009214087洪卉 洪卉 2009214083高辽 高辽
人物简介 生平经历 主要著作 主要思想 突出贡献
姓名:王韬 生卒:1828年11月10日-1897年5月24日 籍贯:江苏苏州府甫里村(今甪直镇)人 曾用名:王利宾,王瀚 号:弢园老民 等 外号:“长毛”状元 王韬故居
三个第一:
王韬主编的《循环日报》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份以 政论著称的报刊 王韬是中国第一位报刊政论家 《弢园文录外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报刊政论文 集4. 5.
在墨海书馆翻译国外著作 逃难香港,兼任香港《华字日报》主笔 游历欧洲,在牛津大学演讲 开始办报生涯,成为报刊政论家 旅日考察,写成《扶桑游记》
返 回
墨海书馆:
初进墨海书馆,对活字架和活字版印刷机很感兴趣,种下日 后自己办书馆的种子。 1848年,在墨海书馆,担任麦都思的助手,重新翻译《圣 经》。 在墨海书馆工作十三年,还先后和伟烈亚力、艾约瑟等传教 士,翻译出版《华英通商事略》、《重学浅说》、《光学图 说》、《西国天学源流》等书,为西学东渐作出了贡献。
返 回
游历欧洲:
自1867年起,王韬遍游欧洲名胜。 牛津大学校长特邀王韬到大学以华语演讲。这是有史以来第 一位中国学者在牛津大学讲话 。王韬谈到中英通商的历史, 维多利亚女王遣人到广东,开始了英国的东方贸易。后来英 国官员斯当东始学汉语,随后来华的英国人才通中国语言文 字。 王韬每游一地都写下纪录,后来在上海编入《漫游随录图 记》。 1870年春理雅各和王韬完成了《诗经》、《易经》、《礼记》 等中国经典的翻译。 王韬旅居苏格兰期间,应用西方天文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日 食纪录,著有《春秋日食辨正》、《春秋朔闰至日考》等天 文学著作
返 回
旅日考察:
王韬的《普法战纪》一书和发表在《循环日报》上的变法维 新政论,深受日本维新派重视。 1879年,王韬应邀前往日本进行为期四个月的考察,结识一 批日本维新人士 ,考察了城市,写成《扶桑游记》。
返 回
在香港:著有《香港略论》、《香海羁踪》、《物外清游》, 是有关香港早期历史的重要文献。 在欧洲:《漫游随录图记》,记录了每地的所游所感; 《春秋日食辨正》、《春秋朔闰至日考》应用西方 天文学方法研究了中国古代日食纪录。 在日本:《扶桑游记》 《弢园文录外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报刊政论文集,收编 了王韬的部分政论文章。 《变法自强上》、《变法自强中》、《变法自强下》三篇政 论,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变法”的口号,比郑观应《盛 世危言》早18年,比康有为、梁启超变法维新早2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