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韬课士的近代性

合集下载

2014年江苏省高考历史试卷(附参考答案+详细解析Word打印版)

2014年江苏省高考历史试卷(附参考答案+详细解析Word打印版)

2014年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3分)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

材料表明,董仲舒()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 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2.(3分)唐前期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

后期则规定:“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史二人,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

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听依三千户法置”。

由此可见唐后期()A.市的建置制度已有所调整B.县不满三千户绝不许设市C.市的交易不再受官府监管D.只有州县所在地才许设市3.(3分)据叶德辉《书林清话》,五代后唐时,在宰相冯道主持下,开始将儒家“九经”校勘后刻版印刷。

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至真宗景德二年,书版剧增至十万。

此外中央崇文院、司天监、秘书监等机构也都大量刻书。

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

由此推断()A.宰相冯道发明雕版印刷术B.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C.雕版印刷得到了广泛应用D.雕版印刷限用于官方刻书4.(3分)明隆庆初年,“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

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

”这说明当时()A.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B.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C.巡抚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D.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5.(3分)如图所示是清道光帝给参与谈判大臣所下达谕旨的部分内容,该谕旨()A.颁发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B.隐含着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C.导致了社会性质的根本改变 D.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6.(3分)如图所示漫画《发辫之将来》从本质上表明,当时社会上一部分人()A.盲目崇尚西洋风尚B.刻意保存传统精华C.旧有观念根深蒂固D.主动破除国人陋俗7.(3分)在20世纪20年代浙江上虞县的下管村,“生产上它是一个农业社会,……下管人除粮食和菜蔬肉类等还能自给自足,并有毛竹和茶叶等山货可以外销外,日常生活的工业品,几乎全是外来的‘洋货’.……除了制造和修理农具和家具的一些手工业外,家庭纺织业等已被淘汰殆尽。

王韬研究所提示的中国近代史的复杂性-评忻平《王韬评传》和柯文《在传统和现代性之间》

王韬研究所提示的中国近代史的复杂性-评忻平《王韬评传》和柯文《在传统和现代性之间》

新史學十一卷二期二○○○年六月 145王韜研究所提示的中國近代史的複雜性——評忻平《王韜評傳》和柯文《在傳統和現代性之間》吳以義*王韜是中國近代頗具影響力的一個人物。

本文系統地回顧學界對他的生平與思想的研究,並依據這些研究的主題和方法將關於王韜的工作分為三個階段。

從王韜逝世到一九三○年代中為初期,注意力集中在關於王韜的遺聞軼事的搜集整理;繼之而來的是五○年代至六○年代初的工作,焦點集中於王韜和太平天國的關係——即所謂的「上書」問題。

七○年代以後,特別是過去的十年間,對王韜的生平思想的綜合研究有了長足的進展。

本文對這一時期中出版的兩本主要著作,即忻平的《王韜評傳》和Paul Cohen的《在傳統和現代性之間》(中譯本)作細緻的討論,指出在王韜研究中的Pygmalion——即美化拔高現象和「現代化」傾向。

筆者認為,中國近代史的研究首先是對中國近代發展的複雜性的研究。

這種複雜性集中表現在諸如王韜這樣的兼及中西文化,經歷複雜的知識分子身上。

關鍵詞:王韜現代性近代史西化*普林斯頓大學歷史學博士本文撰寫時匹玆堡大學圖書館張海惠小姐,普林斯頓大學葛思德圖書館和Firestone圖書館,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善本書庫,康乃爾大學圖書館曾惠予幫助;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王曾瑜研究員,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黃進興研究員,曾惠予幫助,謹此致謝。

146 吳以義新史學十一卷二期王韜是中國近代頗為引人注目的一個人物。

去世百年來,對他的研究斷斷續續沒有中止過。

本文擬對這些研究,尤其是晚近出版的忻平著《王韜評傳》1和柯文著《在傳統和現代性之間》2作一評介,或者有利於本專題的進一步討論。

一、王韜字利賓,一八二八年生,一八九七年卒,其生年恰在中國與外國列強衝突劇烈,國內革命運動高漲,民族矛盾尖銳的時代;其生地蘇滬一帶,又是戰亂兵燹,外強交侵的中心,無怪乎他一生傳奇多姿。

和一般士子一樣,王韜早年讀書應舉,但一直沒有什麼功名上的成就。

王韬: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界的先驱

王韬: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界的先驱

天下 午 , 英 国 巡捕 带 一 队 清 兵 来搜 捕 , 馆 主 麦 都
思 赶 紧 给正 在 车 间 校 对 书 样 的王 韬 传 信 ,王 韬 甚 至 来 不 及 跟 陆 小 芬 打 一 声 招 呼 。就 夺 路 逃 往 麦 都 思 儿 子 麦 华 陀 任 领 事 的 英 国 驻 上 海 领 事 馆 。王 韬 在 领 事 馆 避 难 4个 月 后 , 在领事馆人员 掩护下 , 于 1 8 6 2年 l 0月 秘 密
如石投水 , 八年 间若 一 日” 。 王韬把 家眷 接来 ,
住 在 书 馆 宿 舍 ,室 内 挂 一 副 楹 联 : “ 短 衣 匹 马 随李 广 , 纸 阁庐 窗 对 孟光 ” , 他 将 汉代 “ 飞 将 军” 李 广 的 坚 韧 和 梁鸿 、 孟光 “ 举 案齐眉 ” 的爱
口: “ 他 日当 为 天 下 画 奇 计 . 成不世功 , 安 用 此 三寸毛锥子哉 ! ” 3年 后 , 他踌 躇 满 志地 去 金 陵 江 南 贡 院 参 加 乡试 。 未料六 朝金粉 、 十 里 秦 淮 的香 风 使 他 情 不 自禁 地 徜 徉 于 花 街 柳 巷 . 乐 不 思 蜀 。 当他 不 得 不 收拢 散 落 的书 籍 走 向考 场 , 其结果可想而知。 南 京 考 试 失 败 成 为 王 韬 一 生 的 重 大 转 折 。 从 此 他 厌 倦 仕 途 ,抨 击 科 举 制 度 , “ 弃 八 股, 转致经世 致用之学 ” 。1 8 4 7 年 王 韬 去 上 海 探望“ 设 馆授 徒 ” 的 父 亲 王 昌桂 , 同时 寻找 自
方知 她名 叫陆小芬 , “ 苏州 小娘 , 年 芳十八 岁 ” , 在 四 马
以“ 长毛状元 ” 闻名 , 清廷命上 海官府 以“ 通 贼” 罪 名通

王韬与中国近代化

王韬与中国近代化

王韬与中国近代化摘要: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王涛不应该被遗忘。

他是中国知识分子体验西方世界的先行者,也是中国最早全面系统的觉察到现代化问题的思想家之一。

他一生大部分时间居住在“西化”程度较高的上海和香港,又曾游历日本和欧洲多国,独特的人生经历使他深刻感受到中西文明的冲突,他矢志不渝的提倡西学在政治、经济、教育、新闻、外交、军事、文学等诸多方面提出了现代化观点,有力的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本文将着重介绍王韬在政治、经济和新闻领域的近代化贡献。

王韬的变法思想王韬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对西方的议会民主政治充满向往,尤其推崇君主立宪制。

他指出“唯君民共治,上下想通,民隐得以上达,君隐亦得以下逮,都俞吁尤有中国三代以上之遗意焉。

”虽然王韬没有实施君主立宪的明确实施方案,而且其理论具有幼稚性,但他能在君主专制的高压下提出议院政治,无疑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王韬作为一个深受传统文化熏陶的思想家,他的变法思想自然烙下了儒学的印记。

他糅合心学附会变法维新,提出“世人皆明于既往,而昧于将来。

唯深思远虑之士,乃能默揣而得之。

天心变于上,则人事变于下”。

在这些言论中,王韬一再说明促成中华变革自强的是“天心”,而“天心”与“人事”是统一的。

这样王韬就把天,人统一了起来,实则是对“天人合一”思想的发挥。

在阐明变法是合乎历史发展趋势时,王韬有用“大同”之道来解释中国当时所处之世。

他指出“道无平而不陂,事无衰而不胜,屈久必伸,否极泰来,此理之必然也。

凡今“否极泰来”的观念,说明中国应是大同世界的统一者而不是被统一者,以期能唤醒对变法的响应与支持。

王韬在对西学不断深入了解的过程中,对中国的危局有了清醒的认识,其变法思想也逐渐深化.他深刻分析了中国的情势后指出,当权的人不能掌握好权力,开发资源,发展经济。

社会上各种积弊众多,影响社会的进步.他从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惨痛事实中逐渐认识到,自强求富不仅是辟财源和船坚炮利,更应在于政治上的“治本”,即得民心。

重庆市合川中学2020届高考历史通用专题: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重大理论及答案

重庆市合川中学2020届高考历史通用专题: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重大理论及答案

重庆市合川中学2020届高考历史通用专题: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重大理论及答案专题: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重大理论成果一、选择题1、陈独秀指出:“宪政实施有二要素,一曰庶政公诸舆论,一曰人民尊重自由,否则虽由优秀政党掌握政权,号称政党政治则可,号曰称立宪政治则犹未可,以其与多数国民无交涉。

”这表明陈独秀主张()A.政党政治B.国民政治C.立宪政治D.社会主义答案 B解析陈独秀认为优秀政党掌握政权可以称为政党政治,但材料并未表明陈独秀支持政党政治,故A项错误;陈独秀认为优秀政党掌握政权可以称为政党政治,不可称为立宪政治,并未表明陈独秀支持立宪政治,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社会主义,故D项错误。

2、1821—1850年,清代史籍著述出现重大变化:由校勘古籍转向研究本朝掌故,寻求经世之道;随着边患加剧,着意边疆地理研究;伴随西方殖民者东来,重视研究外国史地,译介西方书刊。

这种变化主要反映了人们A.关注社会现实及世界形势 B.改变了传统治史方法C.转向对本朝边疆史地研究 D.挣脱了文字狱的枷锁【答案】A3、郑观应说:“外人之商业有政府以为后援,我国之政府对于我商人非惟不知保护,反多障碍,而政府的失职是因为缺乏监督政府的机关。

所以为了促进商业的发展,不可不速开国会。

”这思想A. 促使洋务运动突破了器物层面B. 认识到经济发展与政体的联系C. 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的指导D. 实质是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答案】B4、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中国应创设新式海军,发展工业与航运,倡导海洋风气,转移国民观念,只有掌握海权才能在“西人以动力横绝五洲”之际以实现“制夷”的目标。

对魏源的思想理解正确的是()A.从海洋文明发展的视角审视民族危机B.将发展资本主义与抵制侵略有机结合C.实现了从“师技”到“师道”的转变D.成功扭转了中国重陆轻海的传统观念答案 A解析材料“‘西人以动力横绝五洲’之际”反映出民族危机的出现,魏源提出“掌握海权”以实现“制夷”的目标,从海洋文明发展的视角审视民族危机,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故B项错误;材料魏源的思想还未付诸实践,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魏源个人的思想,无法推断对中国重陆轻海传统观念的影响,故D项错误。

王韬课士的近代性

王韬课士的近代性

王韬课士的近代性2021江苏高考历史1885年早期维新人士王韬主掌上海格致书院,延请洋务大员,命题考士,士子们应时而对,颇多新见。

从主考人员、考核内容和考核结果来看,王韬课士的整个过程体现出新旧杂糅的时代特征。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上海格致书院课士题表类别命题者试题格致(自然泰西格致之学与近刻翻译诸书,详略得失,何者为龚照瑗科学)类最要论。

中国一乡一邑,皆有书院,大率工文章以求科举。

而泰西艺学,亦各有书院,??中西书院不同,其为育才一也。

或谓纲常政教,中国自有常经,惟兵刘坤一商二途,宜集思以广益,第中西之载籍极繁,一人之材力有限,果何道而使兼综条贯,各尽所长欤?试互证而详论之。

周馥中国近日讲求富强之术,富以何者为先论。

教育类治术类――据王尔敏《王韬课士及其新思潮之启发》相关表格简编材料二此编所命诸题,??巨细精粗,无乎不贯。

诸生所对,皆能荦荦举其大端,集思广益,萃众长而备一得。

成有裨于国家大计。

盖诸生讲求西学,揣摩时局,日就月将,进而益上。

较之前时,已大相径庭矣。

――王韬《格致书院课艺》请答题:(1)材料一中哪句表述典型地反映了洋务运动的什么指导思想?该表述内容的传统性体现在哪里?(3分)(2)与传统性相对应的是近代性。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王韬课士的近代性”为主题进行论证。

(10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参考答案:(1)表述:(或谓)纲常政教,中国自有常经,惟兵商二途,宜集思以广益。

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体现:坚持纲常政教。

(2)解析:该题考察历史阐释和论证能力,与人文价值导向融于一体。

集中聚焦和折射了19世纪中国社会转型的全貌。

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作答:1、近代化的内容,世界近代化潮流的趋势。

2、把王韬课士与古代课士进行比较,从而论证王韬课士所具有的中西并存的特征和顺应时代以及世界潮流的近代性特征。

3、此外上海格致书院的课士变革作为教育改革,也体现了当时社会由传统向近代转型,新旧糅杂的社会面貌。

王韬

王韬

同治九年(1870年)4月,王韬回到香港,在鸭巴甸(今香港仔)租了一间小屋,名之为“天南遁窟”,自 号“天南遁叟”,从事著述之余,仍旧出任《华字日报》主笔。在此期间,王韬编译了《法国志略》《普法战 纪》,先后在《华字日报》《申报》转载。
同治十二年(1873年),理雅各返英,王韬买下英华书院的设备,于次年创办世界上第一家华资中文日报— —《循环日报》。随后王韬任主笔十年之久,共发表八百余篇政论,鼓吹变法,兴办工业以自强。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效力书馆
上书天国 避难香港
欧洲之旅 办报生涯
旅日考察 终老上海
清道光八年十月四日(1828年11月10日),王韬生于苏州府长洲县甫里村(今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甪直镇), 初名王利宾。五岁时,由母亲教识字。父亲王昌桂是乡村私塾先生,其随父亲熟读四书五经,打下扎实的经学基 础。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王利宾到昆山应县考,中秀才。督学张芾称赞他文章笔法奇崛,因此得以以第一 名入县学。为纪念此改名为王瀚。
王韬继承了古代进步思想家的民本学说,并把它与近代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理念溶合起来,使它成为一种批 判封建君主专制主义的理论武器。 在承认“民”决定国家治乱和民族盛衰的前提下,王韬提倡以“重民”取代 清朝的“轻民”政策,他认为首先要通民情,达民隐,撤专制堂帘;各级官吏要与民沟通,与民共其忧乐;其次, 开放言路,尊重百姓的问政权;再次,与民开诚布公,实行政事公开。地方官亦由百姓选举。王韬把传统的民本 思想朝向近代民权思想拉近,创造了颇具时代特征和个性特点的新思想,引领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潮流。
同治六年十一月二十日(1867年12月15日),受到朋友的邀请和资助,王韬开始了他在欧洲的游历。他取道 新加坡等地,出地中海,经意大利墨西拿抵达法国马赛,又转搭火车经里昂到达巴黎,游览罗浮宫等名胜后搭火 车到加来,转搭渡轮到英国多佛尔港,最后到了伦敦。 在伦敦,王韬应邀前往牛津大学作学术演讲,介绍孔子 的仁爱之道。

略论王韬文学观念与文学创作的近代化

略论王韬文学观念与文学创作的近代化

略论王韬文学观念与文学创作的近代化[摘要]王韬在早期是典型的封建士子,随着对西学的接触和深入了解,逐步开始了从传统士大夫到近代知识分子之间的转变,王韬的身份转型带来了文学观念的初步变革。

王韬文学观念变革中初步的文学救国意识、开放性的世界意识、娱乐心态使他的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的近代色彩。

[关键词]身份转型;观念变革;近代化王韬(1828-1897)是一位学贯中西、著作等身的大家。

他创造了中国近代史上许多的第一:漫游英、法、日等国,是近代史上第一位走向世界的文学家;第一部中文《圣经》的翻译者;第一位致力于中西文化交流的学者;第一位登上英国牛津大学讲坛的中国人;第一家中方独资中文日报《循环日报》的创办者;第一位在报纸上连载文言短篇小说的作家。

特殊的经历和融贯中西的文化背景使王韬的文学创作在近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启蒙和开创意义。

王韬在早期是典型的封建士子,随着对西学的接触和深入了解,逐步开始了从传统士大夫到近代知识分子之间的转变。

准确地说,王韬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近代知识分子,他只是从传统士大夫到近代知识分子之间的过渡物,19世纪60-80年代的中国知识分子,只是转型期的知识分子,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近代型知识分子,而是从传统中分离出来的,正在蜕变的士人。

这种处于中间的过渡的一类人,学术界称之为晚清新型文化人。

以王韬为代表的晚清新型文化人与传统士大夫相比有很多不同之处。

传统士大夫的知识结构仅限于四书五经之类的传统文化,他们所关注的是维护封建的宗法制度和伦理规范,他们的人生追求是由科举而人仕,或由交幕而发达。

而新型文化人具有较新的知识结构和较好的西学素养,他们所关注的是知识的不断扩大与创新,他们不再把读书做官视为人生价值的唯一取向,而往往凭借新的知识服务于新式的报馆、学校、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机构,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王韬的身份转型为他的文学观念和文学创作注入了许多新的因素。

王韬的文学观念主要体现在他为一些作品写的序跋中。

系统性·整体性·重构性

系统性·整体性·重构性

系统性·整体性·重构性作者:殷俊来源:《中小学班主任》2021年第02期[摘要] 部编高中历史必修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册亮点纷呈,特色繁多,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系统性、整体性、重构性。

与之相对应的教学应该以变应变,突出系统性,注重整体性,适度重构性,以满足学生深度学习、兴趣学习的需要。

[关键词] 《中外历史纲要》;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系统性;整体性;重构性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要求编写的高中历史必修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经过审定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呈现出系统性、整体性、重构性的特点。

高中历史教学应当由此做出相应调整,以契合新教材的特点。

现以教材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及该课所在的第八单元为例来分析说明。

一、突出系统性“纲要”顾名思义就是提纲挈领的要点,具有结构性、系统性、概要性等特点。

根据课标要求编写的《中外历史纲要》下册就体现了这些特点。

其系统性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相对宏观的课程模块,二是相对微观的单元课时。

从相对宏观的课程来看,注重上下衔接,既对初中已学进行梳理、串接、延伸,又与日后选修内容在整体框架上有所区别;同时适度左右兼顾,充分考虑到与其他课程的关联,如地理学科的地缘政治在本课中就有所涉及。

与初中历史课程对照来看,本课及所属单元与部编教材九年级下册有关内容比较一致。

首先是单元主题及位置相同,都是教材倒数第二个单元,初、高中主题分别是“二战后的世界变化”“20世纪下半期世界的新变化”;其次是课时标题相似,作为引领单元的第一课,初、高中标题分别是“冷战”“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应该说,初、高中历史课程既有联系,又有差异。

高中课程不是初中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初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与“冷战”有关的一些知识的基础上,根据课标要求和高中学生身心特点,进行更加全面、深刻、丰富、完整、系统、有侧重的表达。

“高中的教学内容,是在初中已经学习过的通史基础上的进一步提升……初中详细具体,高中从简择要,更注重概括性与分析性。

简要评述王韬对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贡献。

简要评述王韬对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贡献。

简要评述王韬对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贡献。

王韬(1897-1957)是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重要人物,他对中国新闻事业的贡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述:1.新闻理论与实践推动:王韬是中国近代新闻理论和实践的积极推动者和倡导者。

他投身于新闻事业,深入研究新闻学理论,探索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方向。

他提出并倡导了新闻事业需要追求客观、真实、公正的原则,以及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

2.新闻教育的推动者:王韬是中国新闻教育的重要奠基人之一。

他积极参与新闻学科的建设和教育改革,创办并主编了《新闻与传播研究》等期刊,推动了中国新闻教育的发展和提升。

他提倡新闻学科应与实际紧密结合,培养具备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新闻人才。

3.新闻工作者的职业培养:王韬注重新闻工作者的职业培养,提倡新闻工作者应具备广泛的知识背景和扎实的业务技能。

他提倡工作者应当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如道德修养、语言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等。

4.媒体的改革与创新:王韬提倡媒体要充分发挥社会监督和信息传递的作用,推动媒体改革和创新。

他提倡媒体应积极参与社会问题的调查报道,对权力进行监督,促进社会进步和民主发展。

5.学术交流和合作:王韬大力倡导学术交流和合作,与国内外学者保持密切联系,推动中国新闻学在国际上的交流和发展。

他致力于与国际标准接轨,促进中国新闻学的国际化和学术水平的提升。

综上所述,王韬对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新闻理论与实践推动、新闻教育的推动、新闻工作者的职业培养、媒体的改革与创新以及学术交流和合作等方面。

他的努力促进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为培养新闻人才、推动媒体改革和提升新闻学术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

2021年浙江高考历史复习练习讲义:专题二十一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2021年浙江高考历史复习练习讲义:专题二十一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专题二十一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探考情悟真题【考情探究】考点考试内容、考核要求5年考情考查热度真题示例考查角度学科素养“顺乎世界之潮流”①林则徐和魏源的主要思想(b)②维新变法代表人物、主要主张及其影响(b)③近代民主共和思想及出现的背景(c)2019浙江4月选考,8,2分《华事夷言》的内容历史解释★★★2018浙江11月选考,10,2分《海国图志》的历史意义历史解释2018浙江4月选考,31,10分维新思想历史解释史料实证2015浙江10月选考,7,2分近代思想演进时空观念2015浙江10月选考,27,2分维新思想历史解释新文化运动①新文化运动的开始标志及代表人物(b)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b)③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d)2019浙江4月选考,10,2分文学革命史料实证★★★2018浙江11月选考,14,2分文学革命历史解释2017浙江11月选考,10,2分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历史解释2017浙江4月选考,10,2分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历史解释2016浙江4月选考,9,2分文学革命历史解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①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b)②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c)2018浙江11月选考,29,2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历史解释★☆☆分析解读本专题在高考中属于常考专题。

从命题角度来看,重在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历程、演变特点等,考查角度及方式相对灵活,如“睁眼看世界”的历史意义,维新思想和新文化运动的内涵、目的及意义等。

从试题类型来看,以选择题为主,非选择题也会出现。

从学科素养的考查来看,重在对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素养的考查。

复习本专题,应牢记思想文化属于社会意识范畴,它总是与政治、经济密不可分这一重要原理。

因此,复习本专题内容,要与当时的世界形势以及国内的政治、经济发展状况相联系,加深对本专题内容的理解。

从复习策略与方法上看,要关注教材中专题开篇的导语,每一课内的课前提示、知识链接、资料卡片和材料阅读与思考等附加内容。

关于王韬的生卒年及籍贯问题

关于王韬的生卒年及籍贯问题

关于王韬的生卒年及籍贯问题别、庆(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7)摘要:王韬是近代著名改良主义思想家,由于上书太平天国而遭清延通缉,一直漂泊在外,因此关于他的生平史实争论也比较多.本文就王韬生卒年月及籍贯两个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王韬生卒年月籍贯~.。

王韬一生的经历可谓颇丰.因此学术界对于他的一些生平史实也存在着许多不同的争议,本人经过细、致的整理与发掘.将最引人关注的两个史实考订阐述如下:..。

一、关于王韬的生卒年问题目前.学术界对于王韬生年问题的观点还是比较统一的。

基本没有什么异议。

因为王韬在《瞍园老民自传》中明确地提出了自己的生年:“老民以道光八年十月四日生,初名利宾。

”①道光八年十月初四,换算成公历的话,就是1828年11月10日。

、而关于王韬的卒年月日.历来争议很大。

其中,陈其元最早在《庸闲斋笔记》中提出了王韬在1862年上书太平天国后即遁入墨海书院以死。

不过这种说法显然是违背常理的:试问,假如王韬1862年就死了,那么后来流亡香港、游历英法、访问日本等历史事件怎么解释呢?他的一系列著作,以及《循环日报》、《申报》上的一系列文章又是谁写的呢?所以这种说法很快就被否定了。

在这之后。

又有1886年说、1890年说、1895年说、1896年说、1897年说等等,但是这些说法大多数被后来的学者否定了.只有1897年之说是较能为学术界所认同的。

首先。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吴静山先生在其所撰写的《王韬事迹考证》中指出:“光绪二十三年丁酉,七十岁。

夏四月。

卒于城西草堂。

”⑦然而,赵意诚先生在其所作的《王韬考证》中则认为:“一八九七年七十岁,仲夏《文录文编》及王氏校刊吴县冯桂芬《校邻庐抗议》刊于沪上。

仲夏以后逝世。

”‘魄意诚先生的观点在一开始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学者胡适、徐光摩、恒慕义以及香港学者罗香林、台湾学者吕实强都认为王韬卒于1897年秋,《王韬评传》的作者忻平也同意此说,甚至连王韬家乡江苏角直的王韬纪念馆中的生平介绍,也采用了1897年秋天逝世说。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标真题分类考点21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含解析)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标真题分类考点21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含解析)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标真题分类考点21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含解析)1.(xx·浙江文综·T15)清末某官员谈到铁路修建时说:“内开未尽之地宝,外收已亏之利权。

是铁路之利,首在利民,民之利既见,而国之利因之。

利国之大端,则征兵转饷是矣。

”这一言论的含义是( )A.“求富”“自强”B.“师夷长技”C.“中体西用”D.“民生主义”【解题指南】本题考查洋务运动。

解答关键:有效获取材料信息。

【解析】选A。

材料中阐述铁路之利时指出“首在利民”,而“利民”最后有利于“征兵转饷”,可见材料表达的观点应该是洋务运动通过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以实现“求富”“自强”。

2.(xx·北京文综·T16)《海国图志》中出现了一些外来词汇,如“西业”(参议院)、“里勃里先好司”(众议院)、“勃列西领”(总统)等。

结合所学判断,该书( )A.主要内容是介绍西方政治体制B.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C.提出中国要学习西方代议制度D.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解题指南】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进步思潮。

解答的关键是结合《海国图志》的时代背景进行正确评价。

【解析】选B。

《海国图志》是鸦片战争后魏源所作,编辑此书的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它系统地介绍了世界各国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沿革等史地知识,但魏源“师夷”思想的实质,仍属于封建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思想范畴。

具体分析如下:3.(xx·天津文综·T6)19世纪八九十年代,李鸿章在为格致书院所出考题中,曾问到西方测温、测热、测电的方法,问到西方平弧三角与《周髀算经》的关系,问到西方关于64种化学物质在中国语言为何物……这说明当时的中国人( ) A.开始开眼看世界 B.坚持“中体西用”C.普遍接受西式教育D.关注西方科技【解题指南】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变化。

解答的关键是对材料反映的社会思潮的理解。

【解析】选D。

中国人开始开眼看世界是在鸦片战争后,这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由此可知A 不正确。

王韬

王韬

王韬(1828~1897)初名利宾,又名翰,字紫诠,江苏长洲(今吴县)人。

1862年赴香港后更名韬,使用笔名天南遁叟、遁窟废民、弢园老民、欧西寓公等。

我国近代著名报人、政论家。

18岁中秀才,后因乡试不中,遂弃八股而致力经世致用之学。

1849年赴沪,受雇于英国传教士麦都思创办的墨海书馆,协助艾约瑟、伟烈亚力等翻译西书,并参与《六合丛谈》编撰工作,这是他报刊活动的开端。

1861年与艾约瑟作金陵之游,会见了不少太平天国官员;也曾准备上书曾国藩,陈“平贼”之策。

1862年初回乡省亲时,化名“黄畹”上书太平天国苏福省民政长官刘肇钧,为太平天国陈战守之策。

事发后被清政府通缉,得英国驻上海领事之助,逃往香港。

居港期间,在英华书院协助英国传教士理雅各把中国经书译成英文,并于1864年主编英国人罗郎也所办的《近事编录》。

1867年冬,应理雅各之邀赴英国“佐译经籍”。

旅英三年,两度游法,增加了对西学和西方社会政治的了解,改良思想开始形成。

1870年春返港,积极为报刊撰稿,所编译的《普法战纪》在《华字日报》连载,影响颇大。

1871年,与友人合资收购英华书院的印刷设备,创设中华印务总局。

1874年与黄胜合作出版《循环日报》,自任主笔,以“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为办报宗旨,为《循环日报》撰写了大量政论文章,评论时政,主张变法图强,使其成为我国第一份以政论著称的杰出报纸。

1879年曾访问日本。

1884年,经李鸿章默许后回沪定居。

1885年开设弢园书局,1886年任格致书院掌院,并为《申报》、《万国公报》等撰稿。

1897年5月病逝于上海。

其著述颇丰,有《弢园文集》、《弢园文录外编》、《瀛寰志略》、《弢园尺牍》等数十种,其中《弢园文录外编》所收多是他为报刊所写的政论,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本报刊政论文集。

王韬为文,贵在纪事述情,自抒胸臆,风格不拘一体,为时人所称许,被新闻史家誉为我国最早的报刊政论家。

论日报渐行于中土王韬泰西日报,约昉于国朝康熙时。

从《漫游随录》看王韬近代国家观念形成论文

从《漫游随录》看王韬近代国家观念形成论文

从《漫游随录》看王韬近代国家观念的形成摘要作为最早以个人身份出访欧洲的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之一,王韬在《漫游随录》中记载了自己在欧洲的经历,展现了一幅万国图景。

欧洲之行让他认识到:世界上有许多强大的国家,中国并非世界的中心,并非最发达的一个,更不是唯一的一个。

《漫游随录》对国人根深蒂固的华夷观念形成了强烈的冲击,对于近代中国人对于西方乃至对于整个世界的认识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王韬近代《漫游随录》国家观念中图分类号:b25 文献标识码:a1862年,作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第一代思想家和改革家的王韬因上书太平天国事件遭清政府通缉被迫流亡香港,进入英华书院(the anglo-chinese college)和英国著名汉学家理雅各合作从事中国古代经典西译的工作。

1867年,回英国省亲的理雅各为了避免翻译工作因此陷于停顿,力邀王韬前往英国。

王韬欣然同意,于同年12月15日动身前往英国,在旅居欧洲前后两年多的时间中继续这一翻译工作。

作为最早以个人身份出访欧洲的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之一,王韬在其欧洲游记《漫游随录》中记载了自己在欧洲的经历,展现了一幅万国图景,表现了中国人对外部世界认知方式的转变。

宋代文人石介在《中国论》中首先介绍了中国人对“华”、“夷”的定义,分析了中国人看待自己的国家和外部世界的基本方式:“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

四夷外也,中国内也。

天地为之乎内外,所以限也。

”中国人把自己的处所看作世界的中心,其他的国家和民族处于边缘地带,属于蛮夷,其文明程度取决于它们接受中国文化影响的程度。

虽然历经朝代更替,但是中国强大的国势和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巨大影响使中国人逐渐形成了天下唯我独尊的观念,认为中国文化优于其他一切文化,是其他一切国家学习的对象。

对自身文化怀有的强烈优越感,使得中国人长期对外部的世界几乎漠不关心:很长时间以来,中国人几乎不知道西方国家的存在。

当鸦片战争失败、清王朝惨败在西方国家手下,绝大多数中国人依旧像鸵鸟一样把头埋在大清帝国旧日的辉煌中,拒绝承认西方的存在。

高中历史复习 专题通关攻略 中国近代史 专题六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三民主义

高中历史复习 专题通关攻略 中国近代史 专题六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三民主义

【考向规律】重在考查洋务运动指导思想的积极意义 和局限性。既有选择题也有材料题,往往通过原始史料 创设情境,从具体情境中理解“中体西用”的内涵、外 延及其评价。
【史识拓展】
一、多元史观视角下的“中体西用”思想
打出“自强”和“求富”的旗号,引进西 近代化 方近代生产方式,对中国的工业近代化、
史观 国防和军队近代化、教育近代化和外交近 代化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世纪金榜导学号
A.强调建立近代外交制度 B.运用西方法律维护国家利益 C.主张采用西方政治体制 D.系统实践“师夷长技以自强”
【解析】选B。材料中林则徐组织编译了《滑达尔各国 律例》,并运用其法律条款证明禁烟的合法性,要求外 商出具保证书,这不是两国政府之间的行为,与外交制 度无关,A错误;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林则徐运用西方法律 维护了国家利益,B正确;从材料中不能得出主张采用西 方政治制度的信息,而且林则徐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军
(3)第三次高潮:19世纪70年代以后,洋务运动的局 限性逐渐暴露,许多有识之士开始更积极全面地向西方 学习,出现了冯桂芬、王韬、郑观应、康有为、梁启超 等一批思想家。他们向西方学习大量的自然科学和社 会科学的知识,政治上也要求改革。
3.特点:以来华西人、出洋华人、书籍、以及新式 教育等为媒介;以香港、通商口岸以及日本等作为重要 窗口;西方的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大量传 入中国,对中国各领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解析】第(1)题,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 学为用。根据这一思想,可以找出所要答案。第(2)题, 本题是观点型论述题,首先是明确观点,王韬课士的方 法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其次,可以从政治、经济、军 事、思想等方面,结合材料进行论述。
答案:(1)表述:(或谓)纲常政教,中国自有常经,惟兵商二 途,宜集思以广益。(1分) 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分) 体现:坚持纲常政教。(1分) (2)略。(10分)

如何评价长毛状元王韬?王韬的政治理念 王韬的诗

如何评价长毛状元王韬?王韬的政治理念 王韬的诗

如何评价长毛状元王韬?王韬的政治理念王韬的诗王韬,初名王利宾、王翰,字兰瀛、懒今、紫诠、兰卿,号仲弢、天南遁叟、甫里逸民、淞北逸民、欧西富公、弢园老民、蘅华馆主、玉鲍生、尊闻阁王。

清朝道光八年在苏州长洲县甫里村出生,道光二十三年在上海西草堂病逝。

王韬是清朝末年著名的思想家、政论家、新闻工作者。

他创办《循环日报》,是中国近代报刊思想的奠定人。

而他在报纸上发表的关于政治的评论著作,又使他成为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

他的部分政论文章被编为《弢园文录外编》,成为我国最早的一部报刊政论文集。

王韬是中国传统名士和近代新派人氏的结合体,为什么这样说呢?王韬五岁的时候开始跟随自己的母亲识字,后来又跟随自己的父亲读书。

因为他的父亲是私塾先生,所以王韬自小就接受了非常正统或者说是系统全面的儒家教育。

他自幼开始习读《四书》、《五经》,在父亲的教导下打下了坚实的经学基础。

年长之后,王韬离开了自己的家乡前往上海探视自己的父亲。

在这一段时间里,王韬接触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后来与上海墨书馆中的多位外国传教士结实,并且接受邀请进入书馆工作,在这期间不仅接触了《圣经》,甚至还接触了许多其他西方著作。

因为王韬帮助传教士进行西方著作的翻译工作,实际上他能非常正确的理解这些著作中的知识。

便是在这一段时间里,王韬开始吸收西方政治、文化的知识。

再到后来,王韬又接受朋友的邀请和资助,开启了自己游历欧洲的旅程。

在欧洲游历期间,王韬直接感受了欧洲各国的风土人情,深入了解欧洲社会。

传统思想和新式思想,东方思想和西方思想在王韬这儿碰撞,使得王韬在具备中国士子优良品质的同时,又具有西方的开拓性。

王韬是维新派人士,是最早接触维新思想的人。

现在许多人认为维新派,其实就是以梁启超、康有为为首,进行维新变法的那一拨人。

但实际上梁启超、康有为只是将维新思想,通过政府付诸于实践。

维新思想并不是自他们开始,也没有自他们结束。

从欧洲回国之后,王韬又在祖国居住了一段时间,便接受重野成斋、《报知社》主笔栗本锄云、蕃士冈鹿门等日本名士的邀请,前往日本考察。

王韬近代资产阶级改革方案浅析

王韬近代资产阶级改革方案浅析
达 自己的政见 ,希望 有 伯乐 发现 自己这 匹千 里 马 , 实
[ 稿 时 间 ]0 2 0 — 6 收 2 1— 5 0
的理解和支持 , 进而通过舆论影响政府的决策。17 84 年 2月 4日 王韬与友人黄胜等在香港创办了近代 中 国人独立创办的第一份 日报 《 循环 日 ,并经常用 报》
助 力 外 交 。 他 以 西 方文 化 为 镜 审视 中 国封 建 社 会 , 发现 了 当 时社 会 存 在 的一 系 列 弊 端 , 以西 方 文 化 为 参 照 。 定 了一 并 制
套 完 整 的 中 国近代 资产 阶级 全 面 改革 的方 案 , 过 报 纸 的发 行 广 为 传 播 , 影 响力 不可 低 估 。 通 其
2 1 年 6月 02
北京 科技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Ju n l f ies y f ce c d e o g e ig o r a v ri i e n c n l y i o Un toS n a T h o B j n Jn 2 2 u . 01
V0 . No 1 28 .2
第2 8卷 第 2期
( o il ce c s io S ca in e t n) S Ed i

王韬近代资产阶级改革方案浅析
王 立 群 .
( 北京 科技 大学 文法学 院 , 京 ,0 03 北 10 8 )
[ 要 ] 作 为 “ 国新 闻之 父 ” 王 韬 不 仅 创 立 了近 代 中 国人 独 立 创 办 的 第 一份 日报《 环 日报 》 并 且 作 为 报纸 的 摘 中 , 循 .
情形 就完全 不 同 了。通过 报纸 的发行 , 的看 法 和见 他 解 就 可 以为很 多 人所 了解 , 大其 影 响 面 , 扩 获得 他 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江苏高考历史
1885年早期维新人士王韬主掌上海格致书院,延请洋务大员,命题考士,士子们应时而对,颇多新见。

从主考人员、考核内容和考核结果来看,王韬课士的整个过程体现出新旧杂糅的时代特征。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上海格致书院课士题表
——据王尔敏《王韬课士及其新思潮之启发》相关表格简编
材料二此编所命诸题,……巨细精粗,无乎不贯。

诸生所对,皆能荦荦举其大端,集思广益,萃众长而备一得。

成有裨于国家大计。

盖诸生讲求西学,揣摩时局,日就月将,进而益上。

较之前时,已大相径庭矣。

——王韬《格致书院课艺》
请答题:
(1)材料一中哪句表述典型地反映了洋务运动的什么指导思想?该表述内容的传统性体现在哪里?(3分)
(2)与传统性相对应的是近代性。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王韬课士的近代性”为主题进行论证。

(10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
参考答案:
(1)表述:(或谓)纲常政教,中国自有常经,惟兵商二途,宜集思以广益。

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体现:坚持纲常政教。

(2)解析:
该题考察历史阐释和论证能力,与人文价值导向融于一体。

集中聚焦和折射了19世纪中国社会转型的全貌。

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作答:
1、近代化的内容,世界近代化潮流的趋势。

2、把王韬课士与古代课士进行比较,从而论证王韬课士所具有的中西
并存的特征和顺应时代以及世界潮流的近代性特征。

3、此外上海格致书院的课士变革作为教育改革,也体现了当时社会由
传统向近代转型,新旧糅杂的社会面貌。

作答(个人见解,仅供参考)
19世纪西方近代化呈现出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商业化,思想上的理性和科学化等特征,世界的近代化潮流对封闭的中国社会也产生着一定的影响。

与古代的课士相比,王韬课士的内容在儒家常经的基础上增加了格致类和治术类,关注的焦点不仅是儒家伦理纲常的道德教化,更注重自然科学和实用技术的培养。

这充分体现出中西文化并存、西学东渐的时代特征;中国正悄然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

也反映了早期维新人士顺应时代趋势,以理性思考的方式学习西方,推动中国经济上的工业化。

此外上海格致书院的课士变革作为教育改革,也体现了当时社会由传统向近代转型,新旧糅杂的社会面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