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选同志先进事迹简介
勇于创新,勇于改革的人物和简短的事迹
勇于创新,勇于改革的人物和简短的
事迹
王选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科学家,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生前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
他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献身科学,开创了汉字印刷的新时代。
25日晚,省政协主席王生铁会见了由中央宣传部、中央统战部、教育部、九三学社中央联合组成的王选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团全体成员。
王生铁说,王选同志以自己崇高的人格,巨大的贡献和对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事业的无限热爱,为广大知识分子和统一战线成员树立了光辉榜样,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和衷心爱戴。
宣传弘扬王选同志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对提高群众思想素质和深入推进“八荣八耻”宣传教育活动有着重要意义。
报告会上,报告团的4位成员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介绍了王选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内容丰富,感情真挚,生动感人,催人奋进,赢得了阵阵掌声。
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苏晓云说,当前,我省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湖北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建设和谐湖北,任务艰巨而光荣。
广大知识分子和统一战线各界人士,要以王选同志为榜样,开拓创新,奋发有为,勇攀高峰。
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全国工商联党组书记胡德平,省政协副主席蔡述
明、郑楚光、宋德福,省各民主党派负责人和省直机关干部、高校师生、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共1400多人聆听了报告。
追问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吗追答王选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科学家,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生前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
他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献身科学,开创了汉字印刷的新时代!。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科学家王选先进事迹简介
尊重科学、勇于创新、服务人民、报效祖国——科学家王选先进事迹简介王选,男,汉族,1937年2月生,江苏无锡人,九三学社成员,1958年9月参加工作,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计算数学专业毕业,大学学历,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
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992年,王选研制成功世界首套中文彩色照排系统。
先后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览金牌、中国专利发明金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研制特等奖等众多奖项,1987年和1995年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85年和1995年两度列入国家十大科技成就,是国内唯一四度获国家级奖励的项目。
他本人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并多次获全国及北京市劳模、先进工作者、首都楷模等称号,1987年获得中国印刷业最高荣誉奖——毕升奖及森泽信夫奖,1995年获何梁何利基金奖,2001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06年2月13日11时许在北京病逝。
2月19日,遗体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火化。
王选是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和技术负责人。
他所领导的科研集体研制出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新闻、出版全过程的计算机化奠定了基础,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
在中文照排系统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使他获得了“当代毕升”的美誉。
他曾经这样总结自己成功的原因:1.青少年时代注意培养良好的品德,先要做个好人,才能成就事业。
2.扎实的数学基础。
3.30岁以前具备了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的知识和具体实践。
4.长期在第一线拼命干活。
5.20多岁时,开始锻炼英语听力,从而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大量阅读国外文献。
6.对所在领域的发展趋势有较好的洞察力,从而能够正确选题。
7.选定目标后能锲而不舍地长期拼搏,同时适应飞速发展的软硬件条件,不断求变,不断创新,不断更新换代,做到执着而不僵化。
8.自信而不自负,认识自己的不足,懂得要依靠团队,尤其是提拔优秀的年轻人。
王选
王选院士简介王选院士,汉族,江苏无锡人,1937年2月生于上海,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
后一直从事计算机领域的教育和研究工作,现为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北大方正集团公司董事,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协副主席。
2003年当选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王选院士是著名的计算机应用专家,主要致力于文字、图形、图像的计算机处理研究。
1975年开始主持我国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和以后的电子出版系统的研究开发,跨越当时日本的光机式二代机和欧美的阴极射线管式三代机阶段,开创性地研制当时国外尚无商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针对汉字印刷的特点和难点,发明了高分辨率字形的高倍率信息压缩技术和高速复原方法,率先设计出相应的专用芯片,在世界上首次使用控制信息(参数)描述笔划特性的方法,获一项欧洲专利和八项中国专利。
这些成果的产业化和应用,取消了我国沿用上百年的铅字印刷,推动了我国报业和印刷出版业的发展。
同时,他又相继提出并领导研制了大屏幕中文报纸编排系统、彩色中文激光照排系统、远程传版技术和新闻采编流程管理系统等, 这些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国内外得到迅速推广应用,使中国报业技术和应用水平处于世界最前列。
两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两次被评为中国十大科技成就。
王选院士因此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览金牌,首届毕昇奖,首届中国专利金奖,陈嘉庚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美洲华人工程师学会成就奖。
2002年初,鉴于王选教授在科技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国务院隆重授予他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我的八个重要选择(一)人的一生会碰到很多机会,但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多方面的知识和实践经验,对社会需求(包括未来需求)的敏感,对技术发展方向的正确判断,一丝不苟和锲而不舍的精神,都有助于把握机遇,取得成功。
风风雨雨几十年来,我经历了多次人生抉择,每一次都给我带来非凡的意义,甚至命运的转折。
王选
王选王选王选(1937年2月5日-2006年2月13日):曾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是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他所领导的科研集体研制出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新闻、出版全过程的计算机化奠定了基础,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
王选(1952年8月6日-):女,1997年她被推举为中国细菌战受害者诉讼原告团团长。
王选被《南方周末》、《中国妇女》等评为2002年年度人物;“CCTV感动中国2002年年度人物评选”中,王选又是十位人物之一。
中文名:王选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中国上海出生日期:1937年2月5日职业:科学家毕业院校:北京大学政治面貌:九三学社社员目录简介生平活动年表荣誉奖励王选语录人物评价王选简介王选(1937年2月5日-2006年2月13日),男,汉族,籍贯江苏无锡人士,王选(科学家、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生长于上海,九三学社成员,九三学社副主席。
1958年9月参加工作,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计算数学专业毕业,大学学历,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全国政协副主席。
1954年至1958年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计算数学专业学习。
1958年至1959年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教师。
1959年至1978年北京大学无线电系教师。
1978年至1995年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副教授、教授。
1995年至1996年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方正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1996年至1998年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协副主席,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方正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1998年任九届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协副主席,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
2003年3月在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
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影响中关村的50个人_王选
知识英雄——影响中关村的50个人今日王选王选,男,1937年2月生,江苏无锡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
现任北大方正技术研究院院长,香港方正董事局主席。
1958年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计算数学专业毕业。
1958~1974年,从事计算机逻辑设计、体系结构和高级语言编译系统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1975年起主持照排系统的研制。
其高倍率字形信息压缩和高速复原技术使字形信息的总体压缩率高达500∶1,获得欧洲EP0095536专利。
1975~1991年,具体负责华光Ⅰ、Ⅱ、Ⅲ、Ⅳ和方正91电子出版系统的核心硬件——栅格图像处理器的研制,使国产照排系统技术逐步走向成熟,并实现了商品化。
1993年推出方正93系统专用协处理器芯片,进一步提高了性能价格比。
王选教授个人拥有九项国内外专利。
今年60岁的王选说他现在每周只工作40多小时,王选把这句话的重音落在“只”字上,是因为从1975到1993年的18年间,他一直每周工作65小时,没有节假日和星期天。
王选说:那18年是他的创业期,当时条件差,开头十年没有奖金,后来报酬也不高。
自己既要在第一线上奋斗,干得比谁都多,又要负责整个照排项目的协调管理,两副担子都很重。
今天的王选认为自己轻松多了,但在我们眼中王选依然很忙。
8月22日上午,王选接受本报采访之前接受了《北京晚报》关于方正年青人成长的半小时采访;下午接待天津市副市长之前,他还要接受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关于高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采访;然后要参加周培源基金会理事会;晚上,英国女王的表弟在英国使馆请他吃饭。
这就是王选1997年8月22日的一天。
我有自知之明关于60岁的王选还要忙多久?王选表示:他只会再做三年,三年之后最好行政职务都辞掉。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王选认为自己有自知之明,“我知道我的优点,我知道我不行的地方,我也知道我已经60岁了,在计算机这种新兴领域里,60岁很难跟得上技术的迅猛发展,我这个年龄容易阻碍年青人的发展。
王选王选:十年征讨路
王选王选:十年征讨路王选,1952年生于上海,曾作为上海知青下放回故乡浙江省义乌市崇山村,后考入杭州大学。
1977年毕业后在义乌中学从事英语教学8年。
1987年,王选留学日本筑波大学,取得教育学硕士学位后留日工作。
1995年一则关于日军细菌战的报道改变了她的生活轨迹,王选开始了长达近10年的日军侵华细菌战的诉讼之路。
2002年日本法院的一审判决承认了细菌战的事实,但驳回了原告方索赔的诉讼请求,2005年日本东京高等法院作出的二审判决维持了一审判决结果。
美国历史学家谢尔顿说:只要有两个王选这样的中国女人,就可以让日本沉没。
王选的诉讼之路还在继续……鲁豫:我特想知道,你平常在跟别人交流的时候,关于这个话题,每天谈到的比例是多少?王选:除了细菌战,我跟别人就不大说别的了,好像没有什么特别要说的。
还说什么呢?要么就是谈论一些跟这个会有些关系的话题,比如历史观,谈的都是自己关心的。
1995年8月3日,一则关于细菌战受害者要求赔偿的报道和一幅照片改变了王选的生活。
照片上的三名充做试验材料的中国人来自浙江一个叫做崇山村的地方,而王选的父辈正是从这个村子里走出来的。
在王选还是孩子的时候,父亲就曾经对女儿提起过日本人在浙江老家的暴行。
父亲讲述时恐惧的神情和事件中受害亲人的冤死,给王选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王选:我知道日本人在我们村子里面放鼠疫,这个是在我小的时候父亲就说过了,我印象很深。
它应该是一场灾难,一场很大的灾难,很惨重的灾难,因为我父亲说起来,表现出一种恐惧感。
我们家族死了八九个人,但是我们这一个村子里的人其实都是亲戚,属于一个祖宗、有一个家谱的,总共死了三分之一,1200个人里头死了400个人。
鼠疫的死亡率从医学上来讲是97%,所以从死亡率来看,还不能算是死得特别多。
当时因为鼠疫已经传播了几次,毒性就减弱了;而且有一些农民到别的地方逃难去了。
“文化大革命”爆发后,王选曾作为上海知青下放回故乡崇山村劳动,后在故乡父老乡亲的帮助下考入杭州大学,毕业时又回到义乌,在义乌中学从事英语教学8年。
【成功励志】好人王选
【成功励志】好人王选清晨6点,王选走出家门,步行8分钟,来到北大南阁和北阁附近一片空地,开始一招一式认真地打太极拳。
晨读的学生匆匆走过,在他们眼里,这位中等偏瘦、架副眼镜的老者是一位普通的大学教授。
事实上,步入晚年的王选已经荣誉等身,王选的社会职务也越来越多,公务和社会活动一下多起来,每天的日程从早排到晚。
王选不知不觉成了人们心目中的"知识英雄",令人瞩目的公众人物。
然而,对于这一切,王选保持着清醒的头脑。
他在给大专院校的学子们作报告的时候,非常幽默地坦露了自己的心迹。
一个科研工作者如果老是在电视上抛头露面,就说明他的科技生涯快结束了,因为在第一线努力工作的人,哪有时间接受采访呢?现在我脱离了科研第一线,为了工作需要,到处作报告,其实就是讲讲过去的经验,卖卖"狗皮膏药",做点"招摇撞骗"的事情。
有一次在电视上,人家要李素丽形容一下她自己,李素丽说:"我是一个善良的人。
"轮到我,我也有一句话形容自己:"我是一个曾经做出过贡献,今天高峰已过,赶不上新技术发展的计算机专家。
"一般来说,院士者,是他一生做了重要贡献,给他一种安慰、一种肯定而已,多数院士创造高峰已过,特别是在计算机等新兴领域,很难有60岁的权威。
王选的报告出了名,他被请进中南海,给李岚清副总理等领导作报告;出差在外,每到一处,当地政府或院校都会慕名请他作一场报告。
他的报告既富有"煽动性"和幽默感,又注重用实例和事实说话,关键的一点,是敢说实话,说真话。
比如,谈到科技创新,他比喻:"除了爱人不要变,别的都要变";谈到鉴定会,他说:"我不愿参加鉴定会,因为有些鉴定会就是庆功会,而我又未必熟悉其涉及的领域,我有点名气,又不太懂得,这就对被鉴定方特别有利。
大家说些不丧失原则的话,弄个皆大欢喜的结果。
关于王选勤奋的故事
关于王选勤奋的故事
1948年,王选以全班第二、男生第一的成绩从小学毕业,被保送升入南洋模范初中。
初中部设在上海西郊的七宝镇,所有学生必须住校,一周才能回家一次。
学校生活条件十分简陋,没有电,晚上教室自习点的是汽油灯,宿舍里是亮度更差的煤油灯。
几十个学生住在一间大屋子里,不论寒暑,每天清晨都要集体出操,伙食也比城里差得多。
但小小少年是不知愁滋味的,王选觉得这恰恰是锻炼自己的好机会。
他和大家在宽阔的空地上尽情地踢小足球,在国民党军队留下的碉堡中捉迷藏,把自己完全融入了集体。
后来,王选经常对青年人说:“在这种集体生活中,性格孤僻、自私和不合群的人是不容易受欢迎的,而这些缺点恰恰是今天高科技时代取得成就的重要障碍,需要在青少年时代加以纠正。
王选事迹
他所领导的科研集体研制出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新闻、出版全过程的计算机化奠定了基础,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
1992年,王选又研制成功世界首套中文彩色照排系统。
先后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览金牌,中国专利发明金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研制特等奖等众多奖项,1987年和1995年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85年和1995年两度列入国家十大科技成就,是国内唯一四度获国家级奖励的项目。
他本人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并多次获全国及北京市劳模、先进工作者、首都楷模等称号,1987年获得中国印刷业最高荣誉奖——毕升奖及森泽信夫奖,1995年获何梁何利基金奖,2001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王选在计算机应用研究和科学教育领域里的重大成就,1991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1995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获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还先后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全国教育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北京市劳动模范、“首都楷模”等称号,并被授予人民教师奖章。
1975年,王选对国家正要开展的汉字激光照排项目发生了兴趣。
当时国外已经在研制激光照排四代机,而我国仍停留在铅印时代,我国政府打算研制自己的二代机、三代机。
王选大胆地选择技术上的跨越,直接研制西方还没有产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
针对汉字的特点和难点,他发明了高分辨率字形的高倍率信息压缩技术和高速复原方法,率先设计出相应的专用芯片,在世界上首次使用“参数描述方法”描述笔画特性,并取得欧洲和中国的发明专利。
这些成果开创了汉字印刷的一个崭新时代,引发了我国报业和印刷出版业“告别铅与火,迈入光与电”的技术革命,彻底改造了我国沿用上百年的铅字印刷技术。
国产激光照排系统使我国传统出版印刷行业仅用了短短数年时间,从铅字排版直接跨越到激光照排,走完了西方几十年才完成的技术改造道路,被公认为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后中国印刷技术的第二次革命。
案例分析:王选先生的八个重要选择
【案例分析】王选先生的八个重要选择王选,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研究所所长,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王选为中国现代印刷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领导了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和电子出版系统的研制工作,彻底改造了我国沿用了上百年的铅字印刷,占领了国内报业99%和书刊(黑白)出版业90%的市场,以及80%的海外华文报业市场,打入日本和韩国,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研究成果两度被评为“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及“中国十大科技成就”。
王选教授也被誉为“当代毕升”。
我第一个抉择,在大学二年级即1954年进入北京大学的数学力学系。
(到了二年级的下学期分专业——那时候有数学专业,搞纯数学的;力学专业;还有计算数学——是刚刚建立的一个专业,同计算机是关联的。
我一生中第一个重要的抉择,是选择了计算数学,正好赶上了计算机迅速发展的年代,这是我一生中的幸运,这个幸运跟我当初的抉择有关。
为什么当初选这个方向呢?我觉得我这个抉择的一个重要的核心的想法是:一个人一定要把他的事业,把他的前途,跟国家的前途放在一起,这是非常重要的。
我觉得把自己跟国家最需要的这些事业结合在一起,是选择了正确的道路。
我毕业以后就投身到硬件里面,在第一线跌打滚爬,滚爬了大约三四年之久。
1961年,做了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就是在有了几年的硬件的基础上,投身到软件,投到程序设计、程序自动化——就是编系统——这样一些领域来。
一旦有了两种背景(跨领域的)以后,一下子就豁然开朗,我体会到美国控制论的提出者说的一句话,他讲:“在已经建立起的科学部门间的无人的空白区上,最容易取得丰硕的成果;在两个领域交错的地方,最容易取得丰硕的成果。
”我当时跨了这两个领域,对我一生带来了很大的好处。
第三个重要的抉择呢,是在我二十多岁的时候,我决定锻炼英语的听力。
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先锋王选人物事迹介绍
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先锋王选人物事迹介绍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中,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授予100名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
王选获得科技体制改革的实践探索者的荣誉称号,下面小编就来分享一下他的人物事迹吧,赶紧来看看吧!王选主持研制成功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方正彩色出版系统得到大规模应用,实现了我国出版印刷行业“告别铅与火,迈入光和电”的技术革命,成为我国自主创新和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行业的典范。
致力于研究成果产业化,主持开发的电子出版系统,引发报业和印刷业四次技术革新,使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占领99%国内报业和80%海外华文报业市场。
设立“王选科技创新基金”,支持鼓励青年科技工作者开展科技创新研究。
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高科技应做到‘顶天立地’。
”这是王选一生奋斗的信条。
“顶天”即不断追求技术上的新突破,“立地”即把技术商品化,并大量推广、应用,而“顶天”是为了更好地“立地”。
上世纪70年代,中国出版业仍是铅字排版和印刷。
为改变落后状况,1974年,我国设立“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工程”,简称“748工程”。
正在北大任助教的王选看到了巨大可能,他通过分析比较,决定跨过当时国外流行的第二代、第三代照排机,直接研究世界尚无产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
历经艰难,1979年,我国首个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研制成功。
北大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教授、王选夫人陈堃銶介绍,原理性样机做出后,有人劝王选,不要做下去了。
“但王选说,应用性研究如不做成商品,对社会就没有价值,所以他一直极力将成果转化为商品,和产业相结合。
”在艰苦研制条件下,王选团队不仅攻克汉字字形信息的计算机存储和复原输出的世界性难题,还在20多年间持续创新,与多个协作单位联合攻关,紧跟市场需求,先后研制出八代汉字激光照排产品,使中国传统出版印刷行业得到彻底改造,“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
至上世纪90年代初,国内99%的报社和90%以上的书刊出版社和印刷厂使用了王选团队研制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
王选-自主创新的典范
王选:知识分子的楷模 自主创新的典范本报记者 齐芳 张蕾 发布时间: 2006-05-15 07:36 来源:光明日报赤子篇一个杰出的人,历史会镌刻下他的名字,任凭岁月磨砺,仍旧熠熠生辉。
一个伟大的人,会凝固历史,超越时间,他的名字将成为宇宙中永恒不灭的星辰。
只有自觉地把自己和国家命运联系起来的人才是伟大的人——王选,就是这样的人。
王选出身于书香世家,慈母严父虽然没有给他优越的生活条件,却在潜移默化中把一颗爱国心深植入他幼小的身体中1937年2月5日,住在上海衡山路964弄的王家又添了一个男孩。
这已经是家中的第5个孩子了,顺着兄长们的名字,父母也给他起了个带“走之旁”的名:王选。
那是个中华民族多灾多难的年代。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件爆发。
为了不忘国耻,家里给王选起了别名“铜卢”以纪念卢沟桥事变。
在他的成长过程中,这种爱国的情怀伴随终身。
晨练是王选最惬意的时光。
(资料照片)王选的父亲王守其是南洋大学的高材生,虽然是个普通的读书人,却有着知识分子的铮铮铁骨。
在沦陷区的日子里,父亲强烈的爱国情结,给年幼的王选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以后的岁月中,王选的脑际经常会浮现这样一件往事。
王选和父亲有一个“小秘密”,那是一张画着中国军人的小画报。
在沦陷区保存这样的画是非常危险的,可父亲说:“放在你们小孩子这里不会有事的。
”然后还和王选一起把画藏在抽屉里,再在上面压上一本书。
这张画报一直保存到抗战胜利。
王选曾经这样回忆说:“父亲对日本侵略中国极为痛恨,上海的苏州河上有一座外白渡桥,上海沦陷后桥上挂起了日本国旗,要想过桥,必须对着旗子三鞠躬。
父亲不愿受这份屈辱,好几年发誓不走这座桥。
”王选的母亲周邈清也是一位知识女性,较早地接受了进步思想,非常支持子女们追求进步。
王选的哥哥姐姐们很早就加入了团组织,大姐还在解放前夕入了党。
成长在这样一个家庭中,“国家”自然占据王选心中最重的分量。
王选是个学者,可他从来不是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
王选
• 其实我觉得王选她做到了最为重要的两点: • 1 使日本东京地方法院承认日军731部队等在中国 实施细菌战并杀害中国人的事实 • 2让国内和国际社会了解到着日本在2战的罪行
冯锦华
冯锦华,山西太原人。2001年8月13日,日本首相小 泉不顾周边国家人民的反对,坚持参拜了靖国神社。14日 晚,在日本工作的冯锦华为表示抗议,用红漆在靖国神 社侧门的一个石雕底座上喷写了日语“该死”字样,当 场被日本警方以“损害物件罪”拘捕。
能让日本沉没的女人-------------王选
人物简介
• 王选:
1952年生于浙江省义乌市崇山村,毕业于杭州大 学,1987年赴日本留学,1995年开始从事日军侵 华战争细菌战受害者调查和对日民间索赔工作, 成为细菌战中国受害者诉讼原告团团长。2002年 底,被多家国内媒体及读者评为“年度人物”, 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
两者的异同及我的观点
王选是经过正式的法律途径向 日本官方发出抗议而冯锦华是 依靠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抗议 。 这两者差异极大: 王选行动漫 长 ,但成效甚广让国际意识到 当初日本的凶恶罪行。冯锦华 行动快捷且掀起了极大地风波 但是那只是匹夫之勇, 虽然 能逞一时之快 ,但终不能说明 什么且并没有对国际社会造成 深远影响只是单纯的加剧中日 矛盾。这种行为不应鼓励。
通过这次调查我了解在我们 周围有许许多多的爱国人士, 默默的在为我们国家的荣耀 与尊严奋斗者,贡献着。激 励了我们青春的热血,鼓舞 了我们萌动的爱国之情。但 是我们应该理智的爱国,采 取正确的方式,而不是成为 一个莽夫。
谢谢观赏 愿日本早日承认历史
组员:张天聪 何嘉伟 徐鹏飞 欧阳康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总的来说我认为中日矛盾并不是现在 人民之间的矛盾而是过去留下来的历 史问题。是日本的右翼势力对历史的 不承认。就如王选所说的:为什么要 搞历史调查?为了搞清历史真相,为 了修补历史黑洞;搞清历史是为了什 么?是为了和日本清算过去,日本的 历史罪过得不到清算,亚洲不可能成 为一体。清算是为了恨吗?不,清算 不是为了恨,清算是为了宽恕。
“当代毕升”——王选
自称仍是科学家
方正系统红遍大江南北,王选作为发明人,被奉为“中国激光照排之父”,同时,他的名片上也多了一个头衔——方正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但王选在骨子里并不承认自己是一个生意人,他在很多场合都声称,自己只是一个科学家。在方正员工的印象中,王选对员工讲话就像老师和学生谈话一样,谈的更多的是理想,是勇于面对挑战,是怎么把事情做好。有人说:“一想起王选,我就觉得他是个极孤独的人,不知道为什么。在北大是这样,后来到了方正还是这样。”但王选也明白,事业的成功必须借助生意人。为了打开日本、欧美市场,他找到了香港商人张旋龙;2002年,他还支持张旋龙成为方正控股董事局主席。
2002年7月,王选淡出了方正,也远离了商场上的是是非非。激光照排,这个当初激动人心、改变了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产业的发明,就像很多改变了我们生活的了不起的发明一样,随着它逐步成为很成熟、很基础的东西,也就不再有人关注。
直到2006年2月13日,王选突然辞世,人们再次关注起了这项曾经轰动一时的发明。在北大未名BBS论坛上,有人这样写道:“只要你读过书、看过报,你就要感谢他,就像你每天用到电灯要感谢爱迪生一样。”
据《清华传奇》 吴清军/著 (新世界出版社出版)
北大教授变身“推销者”
人们以“当代毕升”来称呼王选。对于这个评价,有人认为是一种贬低,等于完全将王选从学者这块剔出来了,因为毕升只是一个匠人。王选的东西是可以卖的,而学者的东西是无法卖的。从北大的价值观来看,王选也许不那么成功,但对社会来说,他的成果转化为巨大的生产力,他是最伟大的科学家。
王选传记范文
王选传记范文王选传记。
王选,字子选,号韩山,生于清乾隆年间,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
他出身于一个书香门第,自幼聪慧过人,深得父母的宠爱。
在家庭的熏陶下,王选自幼酷爱学习,勤奋好学,成绩优异,深受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
王选少年时期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政治天赋和领导才能。
他曾在学校组织过一次抗洪救灾的活动,得到了当地政府和人民的高度赞扬。
这次活动让他深刻地感受到了领导者的责任和使命,也奠定了他日后成为一名杰出政治家的基础。
在王选的政治生涯中,他曾担任过多个重要职务,包括省长、部长等。
他以其卓越的领导才能和深厚的政治造诣,成功地推动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为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他的领导下,当地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扶贫政策,改善了贫困地区的民生,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同时,他还大力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改善了教育条件,提高了教育质量,为培养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王选在军事上也有着非凡的成就。
他曾多次参与抗击外敌的战争,表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和勇敢无畏的精神。
在一次重要的战役中,他率领部队成功地打败了敌人,保卫了国家的领土安全,受到了国家领导人和人民的高度赞扬。
除了在政治和军事上取得的辉煌成就,王选在外交方面也有着非凡的才能。
他曾多次代表国家进行外交交涉,成功地解决了一系列外交纠纷,为国家争取到了更多的国际资源和支持。
他还积极参与国际组织的活动,推动了国际合作,为国家的和平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王选是一位深受人民爱戴的政治家。
他一生坚持为人民谋福祉,努力为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的政治理念和领导风格深受人民的喜爱和赞赏,在人民心中树立了崇高的形象。
王选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
他对国家的发展有着清晰的战略思考和深刻的认识,善于抓住机遇,解决问题,推动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王选是一位勇于担当的政治家。
他在任何岗位上都能够勇于担当,积极主动,果断决策,解决问题,为国家的发展和进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先进事迹材料追求卓越的人生座右铭
先进事迹材料追求卓越的人生座右铭近年来,我国涌现出了许多先进的个人事迹,他们的奋斗精神和卓越成就激励着无数人追求卓越的人生。
这篇文章将介绍其中几位先进人物的事迹,并结合个人经历总结出追求卓越的人生座右铭。
一、先进事迹材料1.王选院士王选院士是著名的材料学家,曾担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和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
他一生致力于材料科学的研究与应用,取得了很多重要的成果。
他率领的团队,成功研制出“玻璃骨头”,被誉为“中国制造2025”的标志性成果。
此外,他还是一位非常关心青年人成长的导师,多次为青年科学家提供支持和帮助。
2.申纪兰申纪兰是一名护士,在抗击非典、汶川地震和新冠疫情等多个重大事件中,她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被誉为“最美逆行者”。
在非典时期,她在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的重症感染科工作,将自己置身于感染者之中。
在汶川地震之后,她积极参与灾区救援和医疗工作,直到自己受伤。
在新冠疫情期间,她在武汉市雷神山医院担任重症患者护理工作。
3.丁香园丁香园是一家提供医疗咨询、医疗资讯和医患交流的互联网公司。
在新冠疫情期间,丁香园积极推出多项服务,包括患者自我评估工具、在线医生咨询、疫情知识普及等,为全国人民抗击疫情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追求卓越的人生座右铭以上先进事迹材料,反映出许多人再追求卓越的生命道路上,无私奉献、勇于担当、执着追求等伟大品质。
为了追求卓越的人生,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思考:1.志向和方向成功的关键在于确定一个清晰的目标和方向。
无论是王选院士的“让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还是申纪兰和丁香园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关注社会民生问题。
都是因为他们清楚自己的志向和方向,才能做好自己的事业,并且不断完善。
因此,我们也应该明确自己的志向和方向,不断追求行业内的卓越成绩,与更多的目标趋势保持一致,适时调整自己的方向,为了未来不断改变自己。
2.努力奋斗除了明确方向和志向,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去奋斗。
王选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人才培养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王选于1975年以前,从事计算机逻辑设计、体系结构和高级语言编译系统等方面的研究。1975年开始主持 华光和方正型计算机激光汉字编排系统的研制,用于书刊、报纸等正式出版物的编排。针对汉字字数多,印刷用 汉字字体多、精密照排要求分辨率很高所带来的技术困难,发明了高分辨率字型的高倍率信息压缩和高速复原方 法,并在华光Ⅳ型和方正91型、93型上设计了专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实现复原算法,改善系统的性能价格比。领 导研制的华光和方正系统在中国报社和出版社、印刷厂逐渐普及,并出口港、澳、台、美和马来西亚。为新闻出 版全过程的计算机化奠定了基础 。
学术论著
根据2021年1月北京大学纪念王选网站显示,王选先后出版多部著作,并撰写数十篇文章 。
所获专利
根据2021年1月北京大学纪念王选网站显示,王选先后获得9项中国国内外专利 。
科研成果奖励
人才培养
创新方法
王选总结了一整套自主创新的方式方法:一是跨越式发展是开辟高效益的捷径;二是需要和已有技术的不足 是创造的源泉;三是寻求技术和市场最前沿的需求刺激;四是新技术能创造出新市场;五是找准市场的切入点。 更关键的是要培养年轻人才 。
人物影响
人物影响
王选新闻科学技术奖 2005年,科技部国家科技奖励工作办公室颁布公告,批准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设立的“新闻科学技 术奖”,更名为“王选新闻科学技术奖” 。
后世纪念
后世纪念
学习活动 2006年5月12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统战部、国家教育部联合做出决定,在广大知识分子和统一战 线各界人士中开展向王选同志学习活动。5月17日,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统战部、国家教育部、九三学 社中央联合组成的王选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团在人民大会堂作了首场报告 。 铜像 2010年,北京印刷学院举行“学习王选精神,争做新时期优秀教师”主题活动暨王选院士铜像落成典礼 。 2012年,北京大学计算机所举行王选院士雕像落成及揭幕仪式。 2018年6月12日,王选雕像捐赠揭幕仪式在中国文字博物馆举行 。 王选创新实验班 2012年9月,北京市第八十中学成立了“王选创新实验班”,将信息学拔尖人才作为培养重点,班级文化围 绕信息学展开。经王选夫人陈堃銶教授同意,从2020—2021学年起北京市第八十中学白家庄校区成立王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一月二月三月产品名称数量金额利润产品名称数量金额利润产品名称数量金额利润合计合计合计四月五月六月产品名称数量金额利润产品名称数量金额利润产品名称数量金额利润合计合计合计王选同志先进事迹简介王选同志(1937年—2006年)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科学家、中国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创始人,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出生于上海,生前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
王选同志一生执着追随当代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脚步,献身科学、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甘于奉献,他创造的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开创了汉字印刷的崭新时代。
他衷心拥护和坚定实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始终注重调查研究,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不断为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事业增光添彩。
他深知人才对于创业兴国的极端重要性,不计个人名利地位,以科学家的博大胸怀,教书育人,为祖国培养造就出一批批年轻的学术骨干。
王选同志以自己崇高的人品、巨大的贡献和对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事业的无限热爱,为广大知识分子和统一战线成员树立了光辉的榜样,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爱戴。
王选同志是当代知识分子的楷模,是广大统一战线成员的骄傲,他的事迹是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对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生动诠释,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
献身科学勇于创新王选同志是当代中国著名的科学家,是举世公认的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创始人。
他不仅具有超前的眼光、非凡的魄力,更有献身科学,努力拼搏,敢为人先,开拓进取的自主创新精神。
王选同志祖籍江苏无锡,1937年生于上海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少年时代就读于上海南洋模范学校。
开明的家庭教育使他树立了爱国奉献的价值观和正直善良、诚实宽厚的做人原则;名师云集、学风优良的教学环境,塑造了他勤奋好学、善于思索的良好学风。
他从小对自然科学情有独钟,他树立的人生理想是成为一名为祖国、为人民贡献才智的科学工作者。
1954年,王选同志考入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
1956年分专业时,他迎来了人生第一个重要抉择。
当他看到国家“12年科技规划”中把计算技术列为重点发展学科,又了解到未来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将对国防和航天工业乃至人类生活产生巨大影响时,便毅然决定攻读当时“冷门”的计算数学专业。
王选同志认为,新兴学科往往代表着未来,越不成熟,留给人们的创造空间就越广阔,他坚信计算技术在未来将大有作为。
这一选择,为他今后的科技报国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1961年,王选同志参与北大自行研制的中型计算机“红旗机”的逻辑设计和系统调试任务,在科研上初露锋芒。
紧张的工作和严重的营养不良使他患上了重病。
但是,王选同志没有消沉,在养病期间,他撑着虚弱的身子,从事ALGOL60高级语言编译系统研究,终于在1967年和同事们一起完成了这一大型软件,为在我国推广计算机高级语言发挥了积极作用。
1975年春,王选同志开始着手汉字精密照排系统的研究。
当时,他只是北大一位38岁的助教,8年疾病的折磨没有阻断他前进的脚步。
他敏锐地意识到这一项目的研究成功将引起我国报业和出版印刷业的深刻革命,项目的巨大价值和技术难度激起了他攀登科技高峰的豪情。
他拖着病体查阅资料,在充分研究国际技术发展方向后,大胆提出了跳过正在攻关的第二代、第三代照排机,直接研制尚无商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
这在当时是一个令世人震惊的大胆决策,充满了创新精神,许多人很难理解他的抉择。
方案一宣布,立即招来众多不解和非议。
有人认为这个方案是“天方夜谭”,根本实施不了,更多的人主张研制国外技术已经成熟了的二代机。
但是,王选和他的夫人陈堃銶没有气馁。
经过多次严密科学的论证,最终赢得了北京大学和电子部、新华社等部门以及协作单位的支持,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研制任务正式下达给以王选同志为首的北大攻关小组。
1979年到1984年,是王选同志科研道路最艰难的时期。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发展,英、美、日等国的著名厂商大举进入中国,争夺汉字照排印刷领域这块巨大市场。
用户和业内人士大多不看好王选同志及其团队的国产系统,几家大报和一批出版社、印刷厂先后购买了国外产品。
与此同时,一些参与这个项目的研发人员面临写论文、评职称、出国进修等多方面的压力,而激光照排项目从事的又是繁重的软、硬件工程任务,开发条件很差,看不到任何名和利,研发人员骤减,协作单位退缩,专家论证会也作出了主张引进国外产品的论断。
这时,几乎身临绝境的王选同志毅然作出了决战市场的选择。
他和同事们排除干扰,不分昼夜,埋头苦干。
1979年7月,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原理性样机研制成功。
王选同志曾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说:“从1975年到1993年这18年中,我一直有种‘逆潮流而上’的感觉,这个过程是九死一生的,哪怕松一口气都不会有今天的成功。
”人们很难想象,从1975年到1993年长达18年的科研道路上,病痛缠身的王选同志和负责照排软件系统总体设计的陈堃銶同志过着怎样的生活!霄衣旰食,席不暇暖,夫妇俩没有寒暑假,没有星期天,甚至没有白天和夜晚。
但是,正是这种敢为人先、荜路蓝缕的勇气,锲而不舍、顽强拼搏的精神,王选同志和他的团队才有了一连串的自主创新,才有了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方正彩色出版系统的相继推出和大规模应用,从而实现了中国出版印刷行业“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的技术革命,成为我国自主创新和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杰出典范。
王选同志对科研项目的市场前景有着敏锐的洞察力,是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先驱,被誉为“有市场眼光的科学家”。
上世纪80年代起,他就致力于科研成果的商品化。
他积极倡导产学研相结合,在北大方正集团中建立起中远期研究、开发、生产、系统测试、销售、培训和售后服务的一条龙体制,还力主由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与北大方正集团共同成立方正技术研究院,走出了一条科研成果产业化的成功道路。
90年代初,他带领队伍针对市场需要不断开拓创新,先后研制成功以页面描述语言为基础的远程传版新技术、开放式彩色桌面出版系统、新闻采编流程计算机管理系统,引发报业和印刷业三次技术革新,使得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占领99%的国内报业市场以及90%的海外华文报业市场。
取得这些惊人成就后,王选同志并不满足。
他认为,中文出版系统进入海外市场不能看作走向国际的标志,只有开发出非中文领域的出版系统打入发达国家,才算真正国际化。
在他的策划和组织下,1997年,一个运用了独特的软插件技术、高集成度、扩展性强的新型日文出版系统面世。
该系统应用后,被认为是日本同类系统中最先进的产品,并在日本报社、杂志社、印刷业和广告制作业推广。
不仅如此,以栅格图像处理器RIP为核心的产品已销往世界各地,包括欧、美、日等发达国家。
晚年的王选同志更是不断呼吁,要鼓励创新,支持创新。
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把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打入发达国家的市场。
即使身患晚期癌症,在化疗期间,他仍然不忘倡导自主创新,呼吁尊重人才。
他用自己不平凡的一生,塑造了一座自主创新的丰碑。
这是王选同志留给后人最宝贵的财富!王选同志在计算机应用研究和科学教育领域里的巨大成就,赢得了祖国和人民的高度评价,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的赞誉。
1985年获首届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奖,1986年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1987年获首届毕昇奖,1987年和1995年两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89年获中国专利金奖,1990年获陈嘉庚技术科学奖,1991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1995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获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他还先后获全国先进工作者、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北京市劳动模范、“首都楷模”等荣誉称号。
淡泊名利甘为人梯王选同志不仅是科学工作者的杰出代表,也是人民教师的优秀典范。
他感动人们,不仅因为他的巨大贡献,更因为他追求完美的人格。
他以提携后学为己任,甘为人梯,淡泊名利,乐于奉献。
他的崇高品德和宽广胸怀,堪称楷模。
在科研成果和荣誉面前,王选同志始终强调成就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他实事求是,谦虚谨慎,从不以学术权威自居.而是始终努力为年轻人才的成长成才创造各种条件。
他曾说,“伏枥老骥”,最好是用“扶植新秀、甘做人梯”的精神实现自己“志在千里”的雄心壮志,今后衡量自己贡献大小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发现了多少年轻才俊。
王选同志深刻认识到,经济的竞争在于科技竞争,而科技竞争在于人才竞争,如何培养造就和吸引一批优秀的年轻学术带头人和技术骨干是发展我国科技事业的关键。
他认为,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这类新兴学科领域内,技术发展十分迅速,年轻人容易接受新事物,思维敏捷,具有明显的优势,应该予以大力支持。
作为一名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博士生导师,王选同志十分注重通过教学为实践锻炼学生攻克技术难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严谨的科学作风和勤奋的工作习惯。
他特别重视为学生选择好正确的科研方向和技术路线。
鼓励和帮助他们选择国内从未做过、具有挑战性且未来应用前景光明的课题,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同时使科研成果通过方正集团实现商品化,最终成为极具竞争力的产品。
在成果署名上,王选一直提倡:导师做的工作如果不如学生,名字就应当放在后头;假如没做什么工作,想法都是学生提出来的,就应当不署名,不要拿学生的成果当作自己的成绩,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年轻人出头。
王选同志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他在56岁时,就认为自己已经过了创造高峰,决定退出科研第一线,放手交给年轻人去做,自己甘当铺路石子。
退出科研第一线后,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培养优秀人才方面。
平时只要一有时间,他会走进机房和大家聊天。
他随手带着一个笔记本。
上面记着他了解到的情况和问题。
他的抽屉里有一个花名册,每个学生和员工都附有照片,他不但能说出他们的名字,还把了解到的每个人的在校成绩、得奖情况、个性特长、不足,其至家庭背景写在旁边,虽然只有寥寥数语,但都是经过深入调查和接触后才抓住的个性特点。
由于他的杰出贡献,王选同志先后获得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并被授予人民教师奖章。
1998年11月,中共北京市教工委、市科委分别作出“关于向王选同志学习的决定”。
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后,王选同志多次在同中共中央领导人的民主协商会上提出建议,要给优秀青年科学家一个安定的环境,让他们安心去做研究。
他说:“计算机这类新兴学科,年轻人具有明显的优势,我们应该重点支持尚未成名的、有才华、有潜力的小人物,为他们创造平等、和谐、有利于他们发展的好环境。
”患病后,他无法经常到单位,便在家中通过电话向骨干们了解情况,给他们加油鼓劲儿。
他的一位博士生曾说“王老师的谈活太有感召力了,每次听完,我都像打了强心剂一样,充满信心和干劲!”王选同志一生虽然荣誉无数,几乎囊括了国内所有的科研大奖,但他依然如故,谦逊平和,朴实无华,视名利如浮云,始终过着非常简朴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