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模拟试卷(4月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4月份)
一、(共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书写或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A.禁锢冗(rǒng)杂鄙薄(bó)瞬息万变
B.斟酌骁(xiáo)勇拮据(jū)重峦叠障
C.显赫镂(lòu)空窈窕(tiǎo)大彻大悟
D.轮廓殉(xùn)职蜥(xī)蜴风尘仆仆
2.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对于坐船游玩的人们而言,这一段是惬意的。

崎岖的海岸线上满是蓝宝石般的峡湾,翠绿的山峦间散布着精巧的农家小,这里不断的景色都让游客们到大自然的绮丽风光。

A.旅游变换领略B.旅途变换领会
C.旅途变幻领略D.旅游变幻领会
3.下列各项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对长时间未探望老年人的家庭成员,养老机构可以督促其前往探望
B.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双方在巨额建设费用的分担上未能达成一致
C.我们只有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国际关系,才能铲除滋生恐怖主义的土壤D.加拿大人对于“高考”是个陌生的概念,但大学录职的依据还是考试的分数
4.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A..国家疫苗监管有6项职能:上市许可、上市后监管、批签发、实验室管理、监管检查和临床试验监管,这些监管覆盖了从疫苗研麦到使用的各个环节
B..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十的阶段性问题,是我国城乡发展不均衡、公共服务不均等、社会保障不完善等问题的深刻反映
C..在旅游网上,吉花村前被冠以“酒都”二字.对于该地的介绍,网上是如此表述的:杜牧的一首脍炙人口的《清明》诗,成为千古绝唱
D..美国、欧盟和日本于1990年启动了“人用药品注册技术规定国际协调会议”(简称ICH),目在促进新药的同步自报、审批和上市
二、(共9分,每小题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自然作为环境与自然作为其自身是完全不一样的。

自然作为其自身,它与人无关。

而自然作为环境,它就成为了人的使用对象。

自然作为人的使用对象,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作为资源,二是作为环境。

同一对象,既可以看作资源,也可以看作环境,都是为人所使用,但有重要的区别。

资源有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两类。

人要生存,要发展,必须要向自然获取生产资料、生活资料。

但是,必须有个限度,超出限度,竭泽而渔,就可能严重破坏整个生态平衡,造成某些资源枯竭。

这又反过来给人造成严重危害,危及人的生存。

资源是人掠夺的对象,而环境是人的家园。

从自然界掠夺资源,不管手段如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而将自然界看出环境,不管这里的自然条件如何,人总是力求实现与自然的和谐。

对于当今人类来说,重要的是要将自然看成我们的家。

家的首要功能是居
住,居住可以分为三个层级:宜居、利居、乐居。

宜居关乎人的生存。

它首先指向环境的生态质量,生态关系人的健康不。

利居关乎人的发展。

利居,一是指生活方便,二是指创业方便,乐居关乎人的生活质量。

宜居是基础,立足于生存;利居,侧重于创业,立足于发展;乐居则侧重于生活,是前两者的综合与提高,乐居是人类对环境的最高追求。

宜居,重在环境保护。

利居,重在环境开发,仍然没有摆脱将环境当作资源的观念,明显地在利用环境,而环境一旦成为利用的对象,它与人的关系就存在某种对立。

只有乐居,人与环境的关系才不是对立的,而是和谐的。

在环境建设上如何落实乐居呢?
人在环境中生活,不能不对环境进行建设,人类的任何建设,都可以算作工程。

人类的工程除了纯艺术性的外,均是功利性的。

诸如城市中的房屋、马路、高架路、立交桥、下水管道等。

无疑,这些工程给人类生活带来诸多的便利,但也给人类带来一些麻烦,有属于生态方面的,也有属于能源、卫生、经济等方面的,它们不同程度地对环境有所破坏。

工程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它是环境建设;另一方面,它又是对环境的破坏。

但设计合理、创意新颖的工程外观,不仅不是环境的破坏,反而是环境的美化。

这就需要我们化工程为景观。

景观的形成,一是景,一是观,景有自然之景,也有人工之景。

而观,也不止是生理和心理上的感觉,它涉及诸多的人文因素,实际上它指的是人类的文明。

将工程化成景观,让工程既有利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又有利于人类的审美。

工程建设有两种原则:一是功利原则,如何让工程最大地发挥它的功能性;二是审美原则,如何让工程成为一道景观,这二者的关系是怎样的呢?有人提出,功利第一,审美第二。

其实,功利与审美在这里不存在第一第二之分,二者统一就好。

5.下列对“自然”与“环境”和“资源”的关系的理解,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自然往往是被人们当作资源和环境来加以利用的.
B.同一自然物,被看作资源还是被看作环境,其结果大不一样.
C.当人们从自然中获职资源,不可避免地危及到人自身的生存.
D.当人们把自然看成环境,人们就有可能与自然保持和谐关系.
6.下列对“居住的三个层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宜居侧重生态对人生存的价值,利居侧重环境对人发展的价值.
B.乐居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最高追求.
C.宜居、利居和乐居这三个层次体现了生活品质的不同.
D.宜居、利居和乐居这三个层次体现了对环境的友好态度.
7.下列对文本中“如何落实乐居”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多建设一些没有功利色彩的纯艺术性的工程.
B.不应基于人的功利目的,实施对环境有改变的工程.
C.在工程建设中,赋予更多的人文因素.
D.在工程建设中,将功利和审美境统一在一起.
三、(共9分,每小题13分)
8.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各题。

郭文,少爱山水。

年十三,每游山林,弥旬忘反。

父母终,服毕,辞家游名山。

洛阳陷,乃步担入吴兴余杭大辟山中穷谷无人之地,倚木于树,苫覆其上而居焉,亦无壁障。

时猛兽为暴,入屋害人,而文独宿十余年,卒无患害。

恒著鹿裘葛巾,不饮酒食肉,区种菽麦,采竹叶木实,贸盐以自供。

食有余谷,辄恤穷匮。

有猛兽杀大麋鹿于庵侧,文以语人,人取卖之,分钱与文。

文日:“我若须此,自当卖之。

所以相语,正以不须故也。

”闻者皆嗟叹之。

王导闻其名,遣人迎之,文不肯就船车,荷担徒行。

既至,导置之西园,园中果木成林,又有鸟兽麋鹿,因以居文焉。

于是朝士成共观之,文颓然踞,傍若无人。

温峤尝问文:“先生独处穷山,若疾病遭命,则为乌鸟所食,顾不酷乎?’文曰:“藏埋者亦为蝼蚁所食,复何异乎!”又问曰:“猛兽害人,人之所畏,而先生独不畏邪?”文曰:“人无害兽之心,则兽亦不害人。

”居导园七年未尝出入一旦忽求还山导不听后逃归临安结庐舍于山中。

临安令万宠迎置县中。

及苏峻反,破余杭,而临安独全。

人皆异之,以为知机。

(选自《晋书卷九十四隐逸》,有删改)(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弥旬忘反弥:满B.苫覆其上而居焉居:住
C.文以语人语:告诉D.复何异乎异:惊异
(2)为文中画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居导园七年未尝出入一旦忽求还山导不听后逃归临安结庐舍于山中
A.居导园七年/未尝出入一旦/忽求还山/导不听后逃/归临安结庐/舍于山中B.居导园七年/未尝出入/一旦忽求还山/导不听/后逃归临安/结庐舍于山中C.居导园/七年未尝出入/一旦忽求还山/导不听后逃/归临安/结庐舍于山中D.居导园/七年未尝出入一旦/忽求还山/导不听/后逃归临安结庐/舍于山中(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郭文自幼喜爱山水,到山林中游玩,很多天都不回家。

父母最终也无法让他留在家乡。

B.郭文在山中倚树搭建草棚,当时猛兽常常进入草棚中伤人,而郭文十余年竟安然无恙。

C.郭文在山中种植菽麦,采摘野生的售物换职食盐,生活极为贫穷匮乏,常被别人救济。

D.郭文被王导请出山后,朝中官员都来看望他,郭文却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视若无人。

(4)将文言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及苏峻反,破余杭,而临安独全。

四、
9.填空。

①长风破浪会有时,(李白《行路难》)
②,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咏梅》
③,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④夏完淳《别云间>一诗中,“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中的“泉路”意指,这一诗句抒发了诗人之情。

五、
10.阅读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生命
韩少功①你看出了一只狗的寒冷,给它垫上了温暖的棉絮,它躺在棉絮里以后会久久地看着你。

它不能说话,只能用这种方式表达它的感激。

你看到一只鸟受伤了,将它从猫嘴里夺下来,用药水疗治它的伤口,给它食物,然后将它放飞林中。

它飞到树梢上也会回头看你,同样不能说话,只能用这种方式铭记你的救助。

它们毕竟是低智能动物,也许很快会忘记这一切,将来再见你的时候,目光十分陌生,漫不经心,东张西望,追逐它们的食物和快乐,它们不会注意你肩上的木犁或者柴捆。

它们不会像很多童话里描述的那样送来珍珠宝石,也不会在你渴毙路途的时候,在你嘴唇上滴下甘露。

②它们甚至再也不会回头。

③但它们长久地凝视过你,好像一心要知道更多关于你的事情,好像希望能尽可能记住你的面容,决心做出动物能力以外的什么事情。

④这一刻很快就会过去。

但有了这一刻,世界就不再是原来的世界,不再是没有过这一刻的世界。

感激和信任的目光消失了,但感激和信任弥散在大山里,群山就有了温暖,有了亲切。

某一天,你在大山里行走的时候,大山给你一片树阴;你在一条草木覆盖的暗沟前失足的时候,大山垫给你一块石头或者借给你一根树枝,阻挡你危险地下坠。

在那个时候,你就会感触到一只狗或一只鸟的体温,在石头里,在树梢里。

⑤你不再感到孤单的危险,你能感到石块是你的血肉,树梢是你的肢体,而你的一声长啸或大笑其实来自大山那边的谷地。

你早应该知道,科学的深入观测已经证明:植物其实有感情,也有喜爱和快乐的反应﹣﹣当你为之除虫或授粉;也有恐惧和痛苦的反应﹣﹣当你当面砍伐它们的同类。

它们在特殊的“心电仪”和“脑电仪”里同样神绪万端,只是无法尖叫着拔腿而逃罢了。

你还应该知道,科学的反复试验还证明:大地同样是“活”物和“动”物,只要你给它们足够的高温,比方说给它们太阳表面的炽热,它们就会手舞足蹈,龙腾虎跃,倒海翻江,风驰电掣,同样会有大怒的裂爆或者大爱的聚合,其“活”其“动”之能耐,远非人类可及。

它们眼下之所以看似没有生命的蛰伏,只不过是如同
动物的冬眠和植物的冬枯﹣﹣地球的常温对于它们来说过于寒冷,所以这常温正是它们的冬天。

⑥你是人。

其实人只是特定温度、特定重力、特定元素化合一类条件下的偶然。

因此相对于大地来说,人不过是没有冬眠和冬枯的山;相对于植物来说,人不过是有嘴和有脚的树;相对于其他动物来说,人不过是穿戴了衣冠的禽兽,没有了尾巴却有了文字、职位、电脑以及偶尔寄生其中的铁壳子汽车。

人是大地、植物、动物对某个衣冠者临时的身份客串,就像在化装舞会上有了一个假面。

⑦你抬起头来眺望群山,目光随着驮马铃声在大山那里消失,看到起伏的山脊线那边,有无数的蜻蜓从霞光的深处飞来,在你的逆光的视野里颤抖出万片金光,刹那间撒满了寂静天空﹣﹣这是更大的一扇家门向你洞开,更大的一个家族将把你迎候和收留﹣﹣只需要你用新的语言来与骨肉相认,需要你触抚石块或树梢的问候。

你知道。

(1)第④段开头连用了三个“这一刻”,“这一刻”指称的内容是什么?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

(2)请用直白的语言表达出对下面句子语意的理解。

在那个时候,你就会感触到一只狗或一只鸟的体温,在石头里,在树梢里。

(3)从写作意图来看,第⑥段表达了作者对人的什么样的认识?请概括表述。

(4)文章结尾,作者要我们“用新的语言来与骨肉相认”,说说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愿望。

六、
11.根据要求完成各题。

班级要开展“走进大自然”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中学生走进大自然,其实就是走进大课堂。

请你设计出中学生走进大自然的三条可行途径。

要求:依据示例,从目的、方式等角度将设计的每条途径用简明的语言表述清楚。

示例:为了更直观地了解植物生长的特点,参观植物园,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

(2)班级需要就“走进大自然”这一活动拟写一份倡议书,倡议书中需要有表
达中学生走进大自然的必要性的内容,请写一段话,将“中学生走进大自然的必要性”这一内容表达出来。

(字数100﹣120字)
七、作文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科研人员以一项有趣的“伤痕实验”来研究人们的自我认知与感受到的外界对待自己的态度之间的关系。

由专业化妆师在每位志愿者的脸上做出一道触目惊心的伤痕。

志愿者从一面小镜子看到化妆的效果后,镜子就被拿走了。

化妆师又以需要在伤痕表面再涂一层粉末的名义,偷偷抹掉了化妆的痕迹。

此时,他们的脸与往常并无二致。

对此毫不知情的志愿者,被派往各医院的候诊室,他们的任务就是观察人们对其面部伤痕的反应。

结果志愿者都叙述了相同的感受﹣﹣人们总是盯着他们的脸看,显得粗鲁无礼,极不友好。

请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600字。

文中如果出现真实的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

xx年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中考语文模拟试卷(4月份)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共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书写或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A.禁锢冗(rǒng)杂鄙薄(bó)瞬息万变
B.斟酌骁(xiáo)勇拮据(jū)重峦叠障
C.显赫镂(lòu)空窈窕(tiǎo)大彻大悟
D.轮廓殉(xùn)职蜥(xī)蜴风尘仆仆
【考点】注音;常见易错字.
【分析】本题注音题要结合平时课文中所学词语来辩析字音,要结合汉字的拼写规则来掌握字的读音,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写汉字题要注意形近字、同音字辨析.此类题关键是平时的积累,积累生字词,要注意字词的音形义.
【解答】A.正确;
B.“骁勇”应读作“xiāo yǒng”,“重峦叠障”应写作“重峦叠嶂”;
C.正确;
D.正确.
故选:B.
2.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对于坐船游玩的人们而言,这一段是惬意的。

崎岖的海岸线上满是蓝宝石般的峡湾,翠绿的山峦间散布着精巧的农家小,这里不断的景色都让游客们到大自然的绮丽风光。

A.旅游变换领略B.旅途变换领会
C.旅途变幻领略D.旅游变幻领会
【考点】词义辨析.
【分析】此题先要理解句子的内容,再对近义词的辨析,找出近义词的差别,
再结合语境进行解答.
【解答】旅游:外出旅行游览.旅途:旅行途中;旅行的路途.根据句意,第一空选:旅途.
变换:指事物的一定形式或内容换成另一种,多指具体的事物.变幻:指不规则地改变,多指抽象事物.根据句意,第二空填:变幻.
领略:了解事物(这里指“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的情况,进而认识它(这里指“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的意义.领会:对事物有认识、有体会.根据句意,第三空选:领略.
故选:C
3.下列各项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对长时间未探望老年人的家庭成员,养老机构可以督促其前往探望
B.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双方在巨额建设费用的分担上未能达成一致
C.我们只有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国际关系,才能铲除滋生恐怖主义的土壤D.加拿大人对于“高考”是个陌生的概念,但大学录职的依据还是考试的分数【考点】病句辨析与修改.
【分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要结合常见病句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以确定的选项,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的结构来发现病因.
【解答】A.表述正确;
B.表述正确;
C.表述正确;
D.主客体颠倒,应该是:“高考”对于加拿大人来说是一个陌生的概念.
故选:D.
4.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A..国家疫苗监管有6项职能:上市许可、上市后监管、批签发、实验室管理、监管检查和临床试验监管,这些监管覆盖了从疫苗研麦到使用的各个环节
B..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十的阶段性问题,是我国城乡发展不均衡、公共服务不均等、社会保障不完善等问题的深刻反映
C..在旅游网上,吉花村前被冠以“酒都”二字.对于该地的介绍,网上是如此表述的:杜牧的一首脍炙人口的《清明》诗,成为千古绝唱
D..美国、欧盟和日本于1990年启动了“人用药品注册技术规定国际协调会议”(简称ICH),目在促进新药的同步自报、审批和上市
【考点】标点符号.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标点符号的理解和运用,注意要首先通读提供各句,明确句意,掌握语气,揣测所用标点是否正确.
【解答】A.“这些监管”前的逗号改为句号;
B.正确;
C.正确;
D.正确.
故选:A.
二、(共9分,每小题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自然作为环境与自然作为其自身是完全不一样的。

自然作为其自身,它与人无关。

而自然作为环境,它就成为了人的使用对象。

自然作为人的使用对象,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作为资源,二是作为环境。

同一对象,既可以看作资源,也可以看作环境,都是为人所使用,但有重要的区别。

资源有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两类。

人要生存,要发展,必须要向自然获取生产资料、生活资料。

但是,必须有个限度,超出限度,竭泽而渔,就可能严重破坏整个生态平衡,造成某些资源枯竭。

这又反过来给人造成严重危害,危及人的生存。

资源是人掠夺的对象,而环境是人的家园。

从自然界掠夺资源,不管手段如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而将自然界看出环境,不管这里的自然条件如何,人总是力求实现与自然的和谐。

对于当今人类来说,重要的是要将自然看成我们的家。

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居住可以分为三个层级:宜居、利居、乐居。

宜居关乎人的生存。

它首先指向环境的生态质量,生态关系人的健康不。

利居关乎人的发展。

利居,一是指生活方便,二是指创业方便,乐居关乎人的生活质量。

宜居是基础,立足于生存;利居,侧重于创业,立足于发展;乐居则侧重于生活,是前两者的综合与提高,乐居是人类对环境的最高追求。

宜居,重在环境保护。

利居,重在环境开发,仍然没有摆脱将环境当作资源的观念,明显地在利用环境,而环境一旦成为利用的对象,它与人的关系就存在某种对立。

只有乐居,人与环境的关系才不是对立的,而是和谐的。

在环境建设上如何落实乐居呢?
人在环境中生活,不能不对环境进行建设,人类的任何建设,都可以算作工程。

人类的工程除了纯艺术性的外,均是功利性的。

诸如城市中的房屋、马路、高架路、立交桥、下水管道等。

无疑,这些工程给人类生活带来诸多的便利,但也给人类带来一些麻烦,有属于生态方面的,也有属于能源、卫生、经济等方面的,它们不同程度地对环境有所破坏。

工程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它是环境建设;另一方面,它又是对环境的破坏。

但设计合理、创意新颖的工程外观,不仅不是环境的破坏,反而是环境的美化。

这就需要我们化工程为景观。

景观的形成,一是景,一是观,景有自然之景,也有人工之景。

而观,也不止是生理和心理上的感觉,它涉及诸多的人文因素,实际上它指的是人类的文明。

将工程化成景观,让工程既有利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又有利于人类的审美。

工程建设有两种原则:一是功利原则,如何让工程最大地发挥它的功能性;二是审美原则,如何让工程成为一道景观,这二者的关系是怎样的呢?有人提出,功利第一,审美第二。

其实,功利与审美在这里不存在第一第二之分,二者统一就好。

【考点】多音字.
【解答】
5.下列对“自然”与“环境”和“资源”的关系的理解,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自然往往是被人们当作资源和环境来加以利用的.
B.同一自然物,被看作资源还是被看作环境,其结果大不一样.
C.当人们从自然中获职资源,不可避免地危及到人自身的生存.
D.当人们把自然看成环境,人们就有可能与自然保持和谐关系.
【考点】内容主旨.
【分析】考查学生如何提取文章内容主旨,抓住关键词语,理解文章内容.【解答】C项中不可避免地危及到人自身的生存与原文不符,当人们从自然中获取资源时,只要不超过限度,就不会危及到人自身的生存,所以不可避免错误,故选C.
6.下列对“居住的三个层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宜居侧重生态对人生存的价值,利居侧重环境对人发展的价值.
B.乐居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最高追求.
C.宜居、利居和乐居这三个层次体现了生活品质的不同.
D.宜居、利居和乐居这三个层次体现了对环境的友好态度.
【考点】内容主旨.
【分析】提取文章内容主旨,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语,理解文章.
【解答】利居仍然没有摆脱将环境当作资源的观念,有可能造成环境与人的对立,所以,D项错误,故选D.
7.下列对文本中“如何落实乐居”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多建设一些没有功利色彩的纯艺术性的工程.
B.不应基于人的功利目的,实施对环境有改变的工程.
C.在工程建设中,赋予更多的人文因素.
D.在工程建设中,将功利和审美境统一在一起.
【考点】内容主旨.
【分析】考查学生如何提取文章内容主旨,理解文中重点词语意思,理解原文.【解答】D项正确,其他各项只是片面的强调一点,故选D.
三、(共9分,每小题13分)
8.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各题。

郭文,少爱山水。

年十三,每游山林,弥旬忘反。

父母终,服毕,辞家游名山。

洛阳陷,乃步担入吴兴余杭大辟山中穷谷无人之地,倚木于树,苫覆其上而居焉,亦无壁障。

时猛兽为暴,入屋害人,而文独宿十余年,卒无患害。

恒著鹿裘葛巾,不饮酒食肉,区种菽麦,采竹叶木实,贸盐以自供。

食有余谷,辄恤穷匮。

有猛兽杀大麋鹿于庵侧,文以语人,人取卖之,分钱与文。

文日:“我若须此,自当卖之。

所以相语,正以不须故也。

”闻者皆嗟叹之。

王导闻其名,遣人迎之,文不肯就船车,荷担徒行。

既至,导置之西园,园中果木成林,又有鸟兽麋鹿,因以居文焉。

于是朝士成共观之,文颓然踞,傍若无人。

温峤尝问文:“先生独处穷山,若疾病遭命,则为乌鸟所食,顾不酷乎?’文曰:“藏埋者亦为蝼蚁所食,复何异乎!”又问曰:“猛兽害人,人之所畏,而先生独不畏邪?”文曰:“人无害兽之心,则兽亦不害人。

”居导园七年未尝出入一旦忽求还山导不听后逃归临安结庐舍于山中。

临安令万宠迎置县中。

及苏峻反,破余杭,而临安独全。

人皆异之,以为知机。

(选自《晋书卷九十四隐逸》,有删改)(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弥旬忘反弥:满B.苫覆其上而居焉居:住
C.文以语人语:告诉D.复何异乎异:惊异
(2)为文中画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B
居导园七年未尝出入一旦忽求还山导不听后逃归临安结庐舍于山中
A.居导园七年/未尝出入一旦/忽求还山/导不听后逃/归临安结庐/舍于山中B.居导园七年/未尝出入/一旦忽求还山/导不听/后逃归临安/结庐舍于山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