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上册教案第二章第二课时氧气.docx

合集下载

初中化学氧气教案word

初中化学氧气教案word

初中化学氧气教案word教学内容:氧气的性质及应用教学目标:1. 了解氧气的基本性质;2. 掌握氧气的制备方法;3. 了解氧气的应用。

教学重点:氧气的性质及应用教学难点:氧气的制备方法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燃烧烧杯、试管、导管等;2. 实验试剂:过氧化氢、氢氧化钠等。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一下我们周围哪些物质中含有氧气,为什么我们需要氧气等问题。

二、讲解氧气的性质及应用(15分钟)1. 氧气的性质: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能促进燃烧,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气体之一。

2. 氧气的应用:氧气广泛应用于医疗、生产和科研等领域,如供氧、燃烧等。

三、实验操作(20分钟)1. 制备氧气实验:将过氧化氢加入燃烧烧杯中,再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使用导管收集生成的氧气。

2. 实验效果展示:演示氧气的燃烧特性,让学生观察氧气的性质。

四、讲解氧气的制备方法(10分钟)1. 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了解制备氧气的原理;2. 讲解氧气的工业制备方法,如空气的分馏等。

五、实践操作(1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制备氧气;2. 学生自行收集氧气,并观察氧气的性质。

六、总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今天学习到的关于氧气的知识,并展示氧气的应用领域。

七、作业布置1. 让学生撰写一份关于氧气的实验报告;2. 让学生查阅材料,了解氧气在医疗领域的应用。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对氧气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力。

同时,也引导学生关注氧气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课题2 氧气》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课题2 氧气》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课题2 氧气》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课题2 氧气”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氧气的性质、制法以及氧气的用途。

内容涵盖了氧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通过这一章节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并掌握氧气的相关知识,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对实验操作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氧气的性质以及制法可能还比较陌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氧气的性质,并通过讲解使学生理解氧气的制法。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学会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3.能够运用氧气相关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四. 教学重难点1.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理解。

2.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观察、讲解、讨论、问答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氧气的性质,通过讲解使学生理解氧气的制法,通过讨论使学生能够运用氧气相关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室用具:试管、酒精灯、铁架台、导管等。

2.实验试剂:高锰酸钾、氯酸钾、二氧化锰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化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5分钟)讲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通过实验观察使学生直观地了解氧气的性质。

3.操练(15分钟)讲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并进行实际操作,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制氧气的技巧。

4.巩固(10分钟)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能运用氧气相关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氧气的用途,以及氧气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性。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8.板书(5分钟)板书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方便学生复习。

教学过程每个环节所用时间共计50分钟。

九年级化学 氧气(第二课时)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九年级化学 氧气(第二课时)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课题2 《氧气》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题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课题2《氧气》。

本课题包括氧气的性质和化学反应两部分。

在了解空气的成分及其用途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氧气,符合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和认识规律。

学习氧气的性质能更好的了解氧气的用途,同时做氧气的性质实验,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而且还能让学生在实验活动中,练习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为氧气的制取做好准备,也为后续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及制取做好铺垫,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经过以前的学习,学生对氧气有了初步的了解,但知识不够系统;学生会进行一些简单实验操作,但操作不够规范;对通过实验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方法有所了解,但不会运用。

【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2.观察和描述木炭、硫、铁丝等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3.两个重要概念:①化合反应;②氧化反应(二)过程与方法1.学会用观察、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并从实验信息中得出科学的结论2.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尊重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化合反应的概念【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主动观察、思维、动手实验能力、语言表达的完整和准确性。

【设计思路】本课题设计多种活动,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

本课题重点培养学生的归纳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观察现象→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科学思维方法。

【教学方法】演示实验、自主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科学探究、归纳总结、合作学习等【课前准备】1、课件2、实验仪器:玻璃片、烧杯、燃烧匙、镊子、酒精灯等。

3、实验药品:木条、硫、木炭、铁丝、澄清石灰水、已制备的氧气、火柴等【教学流程图】图片导入新课1、 氧气的物理性质演示实验(1)带火星木条复燃2、氧气的化学性质 (2)硫的燃烧学生分组实验3、化合反应 (1)木炭燃烧(2)铁丝燃烧 4、 氧化反应【教学反思】:略附:板书设计:课题2 氧气一、物理性质二、化学性质(1)与带火星木条反应(2)与硫反应比较活泼,氧化性(3)与碳反应(4)与铁反应三、化合反应剧烈氧化四、氧化反应缓慢氧化。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课题2《氧气》教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课题2《氧气》教案新人教版
四、教学资源准备
1. 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课题2《氧气》的教案资料,以便他们能够在课堂上跟随教师的讲解进行学习和复习。
2. 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多媒体资源,如图片、图表、视频等。这些资源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氧气的性质、制法、用途等知识,并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3. 实验器材:本节课涉及实验操作,需要准备充足的实验器材,如集气瓶、烧杯、导管、橡皮塞、火柴、蜡烛等。在实验前,要确保所有器材的完整性和安全性,避免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受伤或器材损坏。
简短介绍氧气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 氧气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氧气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氧气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或结构。
详细介绍氧气的组成部分或功能,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 氧气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氧气的特性和重要性。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在实验操作中,部分学生对于实验步骤和安全注意事项掌握不够熟练,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安全教育。其次,在课堂讨论中,我发现一些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氧气的实际应用和未来发展缺乏足够的了解。因此,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多地引入实际案例和应用场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然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问题。部分学生可能对于实验操作的细节和注意事项不够清楚,容易在实验过程中出现错误。此外,部分学生可能对于氧气的用途和实际应用场景不够了解,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针对以上学情分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安全教育。同时,通过结合实际应用场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氧气的用途,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实际应用能力。此外,教师还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供适合他们的学习资源和教学方法,帮助他们在化学学科上取得更好的成绩。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2.2氧气的性质公开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2.2氧气的性质公开课教学设计
(二)讲授新知
1.教学活动设计:
-结合教材,讲解氧气的化学性质,如氧化性、助燃性等。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氧气的性质。
2.教学内容:
-氧气的化学性质:氧化性、助燃性、氧化反应等。
-氧气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3.讲授语:
“同学们,氧气具有很强的氧化性和助燃性,它能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促进燃烧等过程。下面我们一起通过实验来观察氧气的这些性质。”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氧气的化学性质,特别是氧化性和助燃性的理解。
-氧气的实验室制备方法及其操作要领。
-通过实验观察与分析,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
2.教学难点:
-氧气性质的理解与运用,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现象相结合。
-实验操作中的安全注意事项,以及实验数据的准确记录和分析。
1.学生对氧气的基本概念已有初步了解,但对氧气的化学性质和制备方法掌握不深,需要通过实验和实例来加深理解。
2.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有待提高,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需要进一步培养。
3.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沟通不畅、分工不明确等问题,教师需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团队合作氛围。
4.部分学生对化学学习兴趣不足,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思考氧气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结合所学生态学知识,探讨氧气对生态平衡的影响。
-分析氧气在工业生产中的使用,讨论如何提高氧气的使用效率,减少浪费。
5.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制作一份关于氧气的知识海报,内容包括氧气的性质、制备方法、应用和对环境的影响等,要求图文并茂,美观大方。
作业评价:
-作业提交后,教师将对学生的书面作业和实践作业进行批改,及时给予反馈,指导学生改进。

【初三九年级上册化学】2.2氧气第二课时(教案1.人教版)

【初三九年级上册化学】2.2氧气第二课时(教案1.人教版)

【初三九年级上册化学】2.2氧气第二课时(教案1.人教版)课题2 氧气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氧气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2、认识什么是化学变化;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认识化合反应、氧化反应。

3、认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及一些化学反应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实际与理论相结合的学习方法。

2、学习实验的观察和描述,从化学实验中获取信息。

3、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知道化学反应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用途。

2、保持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尊重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态度。

3、逐步树立“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的辨证规律的观点。

4、在观察实验现象的同时欣赏实验现象美,逐步认识到氧气使世界充满了美。

教学重点1.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缓慢氧化的概念。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和动手实验的能力。

2.培养学生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逐步认识物质的能力。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提高兴趣、得出结论、联系实际、发挥想象、拓展思维。

教具准备1.教师用:有关氧气的幻灯片、氧气(三瓶)、木条、硫、木炭、细铁丝、石灰水、水、细沙、燃烧匙、火柴等。

2.学生用:木条、木炭、火柴等。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氧气的性质。

第二课时:化学反应。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第二课时化学反应复习导课请大家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填写下表。

(幻灯片)分析课本实验2—1、2—3、2—4,填写下表空白。

上述三个反应有什么共同的特征?从反应物、生成物种类的角度分析。

⑴都是两种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⑵反应物中都有氧气;⑶燃烧反应都很剧烈,且反应都放热;⑷反应的条件都是点燃。

授新课通过实验和讨论,我们发现氧气与磷、硫、铁的反应的共同点是:它们都是由两种物质起反应,生成另一种物质。

(幻灯片)1.化合反应:把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做化合反应。

化合反应不是几种物质简单地掺和混合在一起,关键是发现化学变化,且反应物是多种,生成物只能是一种,凸出体现“多变一”的特征。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2单元课题2氧气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2单元课题2氧气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2)氧化反应的定义是什么?
(3)你能写出蜡烛燃烧的文字表达式吗?
(4)你能写出金属钠和氯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吗?
(5)氧化反应和化合反应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6)缓慢氧化的定义是什么?
(7)生活中有哪些缓慢氧化?
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讨论,尝试找到上述问题的答案。
教师:补充、归纳学生的回答,然后板书
板书:1、氧化反应:有氧气参与的化学反应。
生活中常见的缓慢氧化:动植物呼吸、食物的腐烂、
四、经典习题讲解
五、作业布置
教学
反思
(2)生成物只有一种
(3)化合反应:反应物有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生成物只有一种的化学反应。
教师:补充完善孩子们的归纳并板书化合反应的定义
板书:化合反应:反应物有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生成物只有一种的化学反应。
3、氧化反应
教师:引导孩子观察上述三个文字表达式并引导孩子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反应中是否有氧气参与?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1、学生通过自学课本,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的行为习惯.
2、学生通过比较、归纳总结出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的特点,培养孩子归纳问题、分析的问题的能力。
3、学生通过相互讨论,合作,挖掘孩子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
4、学生通过对化学式的书写,让孩子体会自然科学的严谨。
5、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学生掌握化合反应的特点。
1、复习导入
2、化合反应
1、化合反应:反应物有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生成物只有一种的化学反应。
三、氧化反应
1、氧化反应:有氧气参与的化学反应。
2、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区别:氧化反应不一定是化合反应、如蜡烛燃烧的反应,化合反应也不一定是氧化反应,如钠在氯气中燃烧。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2《氧气》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2《氧气》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2《氧气》教案一. 教材分析氧气是九年级学生接触化学的重要物质之一,本节课通过学习氧气的性质,使学生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以及氧气在生产、生活、医疗等领域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实际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基本的化学知识,对于实验操作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九年级的学生刚接触化学,对于氧气的性质和应用还需要通过实验和讲解来进行深入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学会使用实验仪器进行氧气的实验操作。

3.了解氧气在生产、生活、医疗等领域的应用。

4.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掌握。

2.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教学法、问题驱动教学法和讲解教学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氧气的性质,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通过讲解使学生深入理解氧气的性质和应用。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室用具:氧气瓶、火柴、铁丝、木条等。

2.课件和教学素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化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展示氧气的实验室制取过程,让学生了解氧气的制备方法。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如氧气的助燃性、氧化性等。

教师巡回指导,确保实验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4.巩固(10分钟)通过问题驱动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氧气在生产、生活、医疗等领域的应用,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讲解氧气的应用实例,如氧疗、氧焊等,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简要回顾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记忆。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8.板书(5分钟)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板书设计,使学生对氧气的性质和应用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2氧气(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2氧气(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3)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4)结合生活实例,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2.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展示氧气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新知学习:讲解氧气的制取方法、性质和用途,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小组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学生分小组讨论氧气的性质、制取方法和用途,并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
"下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分享你们对氧气性质、制取方法和用途的理解,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同学们在讨论的过程中,如果有任何疑问,可以随时向我提问,我会尽力解答。"
(四)课堂练习
1.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氧气知识的掌握。
"现在请同学们完成这些关于氧气知识的练习题,看看你们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
2.教师批改练习,及时反馈。
"我已经批改了大家的练习,现在我将针对共性问题进行讲解,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听讲,巩固所学知识。"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回顾和总结。
"请同学们从生活中寻找氧气应用的实例,分析氧气在这些实例中的作用,并阐述其对生活和生产的重要性。"
3.书写氧气制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进行配平。
"请大家根据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书写相应的化学方程式,并确保方程式的配平正确无误。"
4.完成课后练习册中关于氧气的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请同学们完成课后练习册中关于氧气的习题,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氧气的性质、制取方法和用途等知识。"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学设计:2.2氧气的性质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学设计:2.2氧气的性质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学设计:2.2氧气的性质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氧气的性质,包括氧气的颜色、气味和对物质的影响。

2.能力目标:能够观察氧气的性质,并进行相关实验。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氧气的性质,了解氧气的颜色、气味和对物质的影响。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描述氧气的性质。

三、教学方法与过程1. 情境创设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物质与变化的内容,导入本节课的主题——氧气的性质。

通过呼吸、燃烧和腐蚀等现象,引发学生对氧气的好奇和探索欲望。

2. 概念讲解通过PPT或黑板等媒体,向学生详细讲解氧气的性质,包括氧气的颜色、气味和对物质的影响。

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氧气性质的初步认识。

3. 实验操作实验1:观察氧气的颜色•实验材料:氧气收集瓶、铁架、酒精灯、火柴等。

•操作步骤:1.将氧气收集瓶放置在铁架上,用酒精灯加热瓶底,将氧气收集瓶内的空气排出。

2.关闭酒精灯,用火柴点燃瓶底的酒精棉芯,然后迅速将氧气收集瓶倾斜,靠近火焰,观察氧气的颜色。

实验2:观察氧气的气味•实验材料:氧气收集瓶、氧气导管、石蜡烛等。

•操作步骤:1.将氧气收集瓶放在铁架上,用酒精灯加热瓶底,将氧气收集瓶内的空气排出。

2.关闭酒精灯,将一端连接氧气收集瓶的氧气导管插入石蜡烛燃烧的火焰中,让氧气从导管进入石蜡烛的火焰位置。

3.用鼻子嗅气体的气味,描述氧气的气味。

实验3:观察氧气对物质的影响•实验材料:氧气收集瓶、氧气导管、为供气装置、镁条等。

•操作步骤:1.将氧气收集瓶放在铁架上,用酒精灯加热瓶底,将氧气收集瓶内的空气排出。

2.关闭酒精灯,将一端连接氧气收集瓶的氧气导管插入为供气装置中,打开气阀,让氧气从导管喷出。

3.将燃烧后的镁条放入氧气导管喷出的氧气中,观察镁条的燃烧情况,描述氧气对镁条的影响。

4.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根据实验结果,组织学生进行结果分析和讨论。

九年级化学上册 2.2《氧气》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 2.2《氧气》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氧气》
【讲述】通常状况和标
准状况的区别。

【设问】我们知道了氧
气的物理性质,氧气又能发
生哪些化学反应呢?
【演示】硫在氧气燃烧的实
验(一边实验一边引导学生
观察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
烧时火焰颜色的不同)。

【讲述】硫在空气和氧气
中燃烧时火焰颜色不同的
原因以及二氧化硫的气味。

实验现象:①硫在空
气中能燃烧,发出微弱淡蓝
色火焰;
②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
紫色火焰. ③生成一
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板书】
硫+氧气二氧
化硫S + O2点燃
SO2(蓝紫色火焰,放出刺
激性气体)
【演示】铝在氧气燃烧的实
验(一边实验一边提醒学生
注意做本实验时,集气瓶
底,要铺一层细砂或放少量
水.(防止灼裂瓶底)
并引导他们观察细铝
在氧气中燃烧时的现象和
生成物的颜色和状态)。


常用气体钢瓶简介:
除装毒气的钢瓶外,钢瓶的一般工作
压力都在150kg/c㎡左右。

按国家标
准规定涂成各种颜色
验现象:铁丝在空气中加
热,不能燃烧!,在氧气中剧
烈燃烧,,放出大量的热和
耀眼的白光。

铁+氧气四氧化
三铝 2Fe+3O2点燃 Fe3O4












作业布


预习提




计。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氧气》教案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氧气》教案
学生认真观察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归纳】对实验中要注意的操作进行归纳,引导学生思考实验操作背后的原因
思考并做出回答
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
【实验】演示实验2-4,实验前列出实验要点,边做边提问学生实验现象,用表格总结实验现象
观察,并描述现象。
让学生学会准确的描述实验现象
【归纳】对实验中要注意的操作进行归纳,引导学生思考实验操作背后的原因
设计意图
【引入】让学生回忆生活中氧气的用途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在老师的引导下认真思考。
引导学生认识性质决定用途
【讲解】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认真听讲
加深印象
【提问】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以及之前所学知识,回答氧气的物理性质
学生认真思考并做答
让学生知道氧气的化学性质
【视频】鱼儿为什么能在水里生活?
认真观看
2.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并通过现象推断相应的性质。
3.学习从具体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素养。
四、教学方法(策略)(设计)
启发式与探究性学习相结合
五、教学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
仪器:集气瓶、酒精灯、坩埚钳、燃烧匙
药品:铁丝、硫粉、木炭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刚刚学过空气的组成成分,对氧气有所了解但还不够全面
三、教学目标(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
2.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对比,初步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能书写有关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3.初步认识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会通过生活常识对物质性质进行简单归纳总结。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2.2氧气的性质公开课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2.2氧气的性质公开课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2.2氧气的性质公开课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公开课选取了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氧气的性质”作为主要内容。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有: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以及氧气在生产、生活和科学实验中的应用。通过对氧气性质的学习,使学生们能够理解氧气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4.结合学生的反馈和评价,教师应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质量。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氧气在自然界和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如鱼离不开水、钢铁生锈等,引导学生关注氧气的存在和重要性。
2.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如氧气的助燃性实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4.讲解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以及如何进行安全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安全意识。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小组,分配任务,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发现氧气的性质。
2.引导学生运用问题驱动的方法,思考氧气的性质与生活实例之间的关系。
3.组织小组间的交流和讨论,让学生相互借鉴、相互学习,促进他们的共同进步。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如颜色、气味、密度等;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如支持燃烧、供给呼吸等。
2.能够运用氧气性质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铁生锈、食物腐败等。
3.学会使用氧气瓶等实验仪器,掌握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以及如何进行安全操作。
4.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氧气的性质,并能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验证。
3.提问:“你们对氧气有什么了解?”“氧气有哪些性质?”让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人教初中化学九上《2课题2氧气》word教案 (16)

人教初中化学九上《2课题2氧气》word教案 (16)

第二单元课题二氧气
.观察和描述木炭、铁丝、蜡烛等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
原理、装置和操作
)密度:标准状况下,密度为
5Pa
)溶解性:氧气不易溶于
文字表达式:碳(
体)——介绍铝箔在氧气中可以燃烧
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白色固体)
实验现象:比空气中燃烧剧烈,发出白光,集气瓶内壁出
人体有害,吸入纯氧气会损害肺的上皮层。

吸入
替空气供深海潜水员呼吸。

因为用空气供潜水员呼吸时,在压强较大的深液里的氮气将成为气泡释放出来,大量气泡会阻塞微血管,引起病变。

初中化学氧气教案优秀15篇

初中化学氧气教案优秀15篇

初中化学氧气教案优秀15篇初中化学氧气教案优秀15篇教学教案是教师教学的指南,是教师实施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化学氧气教案,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初中化学氧气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力1、阐明光合作用的概念2、归纳光合作用反应式3、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过程与方法运用实验的方法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必需原料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独立探究中培养创新意识2、认同光合作用在生物圈中重要意义,形成爱护植被意识教学重点光合作用概念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独立设计完成探究活动准备教师演示实验器材、探究活动器材课时安排二课时过程一课时一、导言在自然界中,生物的呼吸和燃料的燃烧每天都消耗了空气中大量的氧,空气的氧的含量及所占的比例不足21%。

但我们为什么没有感到缺氧呢生物圈的空气中氧如此之少,而在自然界中,生物的呼吸和燃料的燃烧每天都消耗了空气中大量的氧。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了氧。

二、分析普利斯特利的实验探讨问题:通过这个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植物能更新由于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而变得污浊了的空气。

三、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制造氧气实验【活动目标】检验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释放氧气。

【材料器具】金鱼藻、玻璃水槽、玻璃棒、剪刀、短管漏斗、试管、卫生香牙签、火柴、小木块、碳酸氢钠、清水。

【方法步骤】1.取一个玻璃水槽或20cm直径的标本瓶,注满清水,每100mL水加入0.1g 碳酸氢钠,用玻璃棒搅拌,以增加水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2.将采集的金鱼藻在水中剪取若干带顶端的嫩枝,放置在水槽内,并使切口的一端向上,然后用短管漏斗将其倒扣在水槽里,在漏斗下面垫上两个小木条,使漏斗与水槽底部分开。

3.取一支盛满清水的试管,用拇指堵住管口,倒转移入玻璃水槽的水中,套在漏斗短管上,试管内要充满水。

4.将实验装置放在温暖而阳光充足的环境里,使金鱼藻接受阳光照射。

不久你可以看到许多气泡从金鱼藻放出,并聚集在试管顶端。

人教初中化学九上《2课题2氧气》word教案 (8)

人教初中化学九上《2课题2氧气》word教案 (8)
(板书) 课题2氧气
引导探究物理性质:
【过渡】我们先来看看氧气具有哪些物理性质。
【设疑】氧气能否溶解在水中?
【追问】容易溶解吗?
在室温下,1L水中只能溶解约30mL氧气
【指导阅读】P34第一自然段
思考
倾听
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知道的氧气的物理性质。
联想水中的生物通过 喝水获取氧气,从而得出结论:氧气能溶解在水中。
【强调】在演示过程中随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实验前、中、后的现象
【设问】铁丝 在空气中能燃烧吗?在氧气中呢?
【实验2-4】把光亮的细铁丝盘成螺旋状,下端系一根火柴,点燃火柴,待火柴快燃尽是,插入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集气瓶底部要先放一些水或细沙)
【思考】实验前为什么在瓶底放一些水或铺一层细沙?
【引导分析比较、得出结论】
思考,回答:不容易,地球上大部分被水体覆盖,若氧气容易溶解在水 中,则空气中将不存在氧气。
阅读课文有关内容,将氧气的物理性质补充完整。
帮助学生迅速进入学 习状态,对新知识产生熟悉感、亲切感,激发学习热情。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并用学到的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总结】一、物理性质
1.通常状况下,无色、无味气体,
2.标准状况下,密度1.429g/L,比空气(1.293 g/L)略大、
3.溶解性:不易溶于水30mLO2/1LH2O(室温)
4.三态变化
101kPa时,
工业生产的氧气,一般加压贮存在钢瓶中(天蓝色,黑字)
实验探究化学性 质:
【展示】一瓶无色气体,如何来证明它是氧气?
对比木炭、硫、铁丝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 2氧气
教学目的: 1、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

2、了解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氧化物的概念
3、通过氧气性质的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 1、氧气的化学性质。

2、化合反应、氧化反应、氧化物概念的建立
教学难点: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概念的建立。

教学过程:[设问]:通过学习空气,知道空气组成中有一种可以燃烧的气体,即氧气。

一、氧气的性质([复习]: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引入]:氧气的化学性质如何先做几个实验请同学们注意观察。

并记录实验现象。

[板书]:一)、氧气的化学性质:(后写)比较活泼,具有氧化性,是常用的氧化剂。

完成实验的文字、符号表达式,实验现象描述,有关物质的物理性质
1、氧气使带火星木条复燃 ---- 能支持燃烧
2、[演示实验]: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3、[板书]:硫分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
4、[演示实
验]:磷在氧气中的燃烧
5 、[板书]:铝+氧气点燃氧化铝
Al + O点燃AlO
6、[板书]:
镁氧气点燃氧化镁
7、[演示实验]:铁在氧气中的燃烧
[总结]:上面的实验可以看出,可燃物在氧气中的燃烧要比在空气中剧烈。

甚至有些在空气中不能燃烧的物质在氧气中却能燃烧。

说明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也说明,物质在空气中燃烧,实际上是和其中的氧气发生反应,空气中氧气含量相对较少,所以,在空气中燃烧不如在氧气中剧烈。

[作业]:
[默写]:木炭、硫磺、红磷、铁丝、铝箔、镁条、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文字、符号表达式
及其反应现象
[设问]:注意分析除蜡烛以外的六个反应,看他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点
[讲解]:都是由两种物质经过反应生成了另一种物质。

我们将这类反应叫化合反应。

[板书]: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化合反应。

[讲解]:分析讲解化合反应-----蜡烛燃烧是不是化合反应
[设问]:那么它与上面的六个反应有没有共同点
[讲述]:对,他们都与氧气发生了反应,我们把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叫氧化反应。

[板书]:四、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
[讲解]:为什么用氧而不用氧气为什么不用剧烈
[板书]:燃烧----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发光、放热、剧烈的氧化反应。

举例。

[板书]:缓慢氧化----物质与氧气发生的不发光、放少量热、缓慢的氧化反应。

举例。

[展示]:一瓶氧气请同学闻一下O2,然后请学生总结出O2的物理性质。

[板书]:氧气的物理性质
通常状况下,无色,无味,气体;标况下,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
101 kPa 时, -183 为淡蓝色液体;-218℃为淡蓝色雪花状固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