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性炭吸附试验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实验原理
1、活性炭处理工艺是运用吸附的方法来去除异味、某些离子以及难以进行生物降解的有机污染物。
在吸附过程中,活性炭比表面积起着主要作用。
同时,被吸附物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也直接影响吸附的速度。
此外,pH 的高低、温度的变化和被吸附物质的分散程度也对吸附速度有一定影响。
活性炭对水中所含杂质的吸附既有物理吸附现象,也有化学吸着作用。
有一些被吸附物质先在活性炭表面上积聚浓缩,继而进入固体晶格原子或分子之间被吸附,还有一些特殊物质则与活性炭分子结合而被吸着。
当活性炭对水中所含杂质吸附时,水中的溶解性杂质在活性炭表面积聚而被吸附,同时也有一些被吸附物质由于分子的运动而离开活性炭表面,重新进入水中即同时发生解吸现象。
当吸附和解吸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时,称为吸附平衡。
这时活性炭和水(即固相和液相)之间的溶质浓度,具有一定的分布比值。
如果在一定压力和温度条件
下,用 m 克活性炭吸附溶液中的溶质,被吸附的溶质为 x 毫克,则单位重量的活性炭吸附溶质的数量qe,即吸附容量可按下式计算:
q e=x/m(1) q e的大小除了决定于活性炭的品种之外,还与被吸附物质的性质、浓度、水的温度及pH 值有关。
一般说来,当被吸附的物质能够与活性炭发生结合反应、被吸附物质又不容易溶解于水而受到水的排斥作用,且活性炭对被吸附物质的亲和作用力强、被吸附物质的浓度又较大时,q e值就比较大。
描述吸附容量q e与吸附平衡时溶液浓度 C 的关系有 Langmuir、BET 和 Fruendlieh 吸附等温式。
在水和污水处理中通常用 Fruendlich 表达式来比较不同温度
和不同溶液浓度时的活性
炭的吸附容量,即
q e=KC1/n(2)式中:q e——吸附容量(mg/g);
K——与吸附比表面积、温度有关的系数;
n——与温度有关的常数,n>1;
C——吸附平衡时的溶液浓度(mg/L)。
这是一个经验公式,通常用图解方法求出 K,n 的值.为了方便易解,往往将式(2)变换成线性对数关系式
Lgq e=lg(C0-C/m)=lgK+lgC/n(3) 式中:C0——水中被吸附物质原始浓度(mg/L);
C——被吸附物质的平衡浓度(mg/L);
m——活性炭投加量(g/L)。
2、穿透曲线:又称透过曲线。
吸附中流体通过吸附床层,流出物中吸附质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二、实验步骤
1、画出标准曲线
①配置20mg/L 的亚甲蓝溶液。
②用分光光度计得出吸收与波长的关系。
③确定产生最大吸收时的波长(给出最大吸收波长 665nm)。
④将配置好的亚甲兰稀释,取 0ml、2ml、6ml、10ml、14ml、18ml、22ml 的 10mg/L
⑤亚甲蓝,用比色管定容到 25ml,用分光光度计从 3 所得波长测得吸光度。
⑥画出吸收量与亚甲兰浓度(克分子/升)的关系曲线,即标准曲线。
2、吸附等温线间歇式吸附实验步骤
①分别依次称量25mg、50mg、75mg、100mg、125mg、150mg活性炭粉末、活性炭颗粒加入锥形瓶中。
②分别向锥形瓶中加入20mg/L的亚甲基橙溶液200mL,然后震荡30min,再静置10min;
③取锥形瓶中的上层清液于100mL容量瓶中定容,分别测其吸光度并记录。
并比较活性炭粉末与活性炭颗粒的处理效果。
3、颗粒活性炭穿透曲线的实验:
①配置1L的20mg/L的亚甲基蓝溶液,备用。
②固定床的制作:分别向两根酸性滴定管中填充颗粒状活性炭至刻度为35,25处,用去离子水清洗干净后浸泡一段时间。
将滴定管中的水排出,同时调节旋钮控制液体流出的速度,控制在8~9ml/min后固定。
③向滴定管中连续性不断注入配置好的亚甲基蓝溶液,排出滴定管中的气泡,再调节速度后用烧杯接流出的液体,每隔十分钟取一个样测其吸光度并记录(若浓度太高,则稀释一定倍数后再测)。
④待滴定管流出液体的浓度为原浓度的90%时,即固定床被穿透。
三、实验装置设备与材料
分光光度计、分析天平、量筒、烧杯、容量瓶、
酸式滴定管、玻璃棒、研钵、颗粒活性炭、振荡器、
四、实验数据记录与结果
原溶液亚甲基蓝的浓度:20mg/L
1、亚甲基蓝溶液标准曲线的绘制:
数据记录表:
亚甲基蓝标准曲线:
2、颗粒与粉末活性炭用间歇法吸附的对比实验:
3、固定床活性炭高度比较实验
27ml的活性炭固定床
16ml的活性炭固定床
五、总结与反思
1、即使同样活性炭颗粒,不同生产厂商不同批次不同日期等等原因的话,吸附效果也会大不相同。
实验时应用同一包装中的活性炭颗粒,保证其准确性。
2、本实验中得出的穿透曲线穿透区间不明显,而且去除率不高,可能由于亚甲基蓝原溶液浓度过高或者过滤速率过快导致。
以后在工程应用中控制污染物浓度一般会比较困难,因此控制适当过滤速率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