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与北京城市空间形态的比较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津与北京城市空间形态的比较分析
摘要:从城市的建设来看,北京定都之时就有全面完整的规划。明代北京内外城虽然时间上略有先后但基本上可认为是一次定局以后直到清朝一直没有变动。城市中轴线和街道也都经过全面规划特别是中轴线上的建筑前后布置空间搭配及高低错落全都通过统一考虑,一次建成气势恢宏。与此相配合,城市道路也采取了正向的方格网体系.规制严整、主从有序。而天津没有统一的规划,最早作为北京的卫城与南北货运贸易口岸,以海河畔中式布局天津卫城作为城市的中心。在被辟为通商口岸,沦为租界地后,多个租界地沿海河建设并自成体系,出现了沿海河发展的多中心城市格局。之后,在海河上游又建设了北洋新城,天津呈现了三种截然不同的空间形态以及沿海河并存的独特城市格局。天津城市沿海河发展,却没有明确的城市中心与主轴线。各个分区各自为政,多轴线、多中心、多样化的建筑形式形成了天津多元化的城市特色。
关键词:天津、北京、城市空间形态、比较分析
北京和天津都具有比较悠久的历史,地里位置毗邻,天津作为北京的卫城与北京的联系是紧密的,但由于地理位置、政治、历史等原因,两座城市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上及由此产生的城市空间形态上具有各自独特的特点,差别较大。将这两座城市的空间形态进行比较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了解这两座城市的发展建设。
1.城市发展比较
天津和北京都具有比较悠久的历史,北京有800年建都史和3000年建成史,而天津设为北京的卫城至今已有600年的历史。
1.1城市选址
从城市的选址来看北京是在燕山脚下的一片平原上发展起来的尽管城市的历史源远流长,但由于水系等原因更由于改朝换代等传统观念的影响城址一直在不停变换,目前的城市基本上是在明清两代的基础上形成的城内现存的最早痕迹最多能追溯到金朝。天津因漕运和盐业兴起于南北运河与海河交汇的三岔河口一带,之后虽然天津由于经济和军事地位不断提升,名称几经更改,近代又遭列强侵略被辟为九国租界,但城市的发展建设基本沿南北运河和海河一带发展,此外由于帝国主义对港口的建设,天津的滨海地区得到了建设。
1.2城市建设
从城市的建设来看,北京定都之时就有全面完整的规划。明代北京内外城虽然时间上略有先后但基本上可认为是一次定局以后直到清朝一直没有变动。城市中轴线和街道也都经过全面规划特别是中轴线上的建筑前后布置空间搭配及高低错落全都通过统一考虑,一次建成气势恢宏。与此相配合,城市道路也采取了正向的方格网体系.规制严整、主从有序。而天津没有统一的规划,最早作为北
京的卫城与南北货运贸易口岸,以海河畔中式布局天津卫城作为城市的中心。在被辟为通商口岸,沦为租界地后,多个租界地沿海河建设并自成体系,出现了沿海河发展的多中心城市格局。之后,在海河上游又建设了北洋新城,天津呈现了三种截然不同的空间形态以及沿海河并存的独特城市格局。天津城市沿海河发展,却没有明确的城市中心与主轴线。各个分区各自为政,多轴线、多中心、多样化的建筑形式形成了天津多元化的城市特色。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的滨海新区,位于海河入海口,作为主城区沿海河向东部的延伸,经过二十余年的建设,成为天津最有活力的区域。
2.总体布局比较
作为有着800年悠久建都历史的古城,为彰显帝王的权威,北京采用了轴线构图,旧城区周围布置有大片的绿化环境(北京的颐和园、圆明园)。北京还存在新旧城关系的问题。如何处理好旧城和新城的关系无论对于保护城市传统空间形态还是创造新的城市风貌来说,都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从目前各国的实践来看新城和旧城的关系主要可分两种:一是新城围绕着旧城发展成同心圆状向外扩大,姑称第一种模式二是新区偏向旧城一侧或两侧发展即第二种模式。从各国的历史经验来看后者是一种比较有利的布局方式:这样旧城无须作太大的变动.有利于保护工作的开展新城则可根据需要发展,比较灵活主动。北京事实上是采取了第一种模式。
通过大范围的区域规划缓解旧城的压力是总体规划上必须采取的举措。20世纪60年代以来很多国家都进行了区域范围内的研究希望在一个较大的地域内进行全面的经济和社会规划均匀地分布生产力和就业人口.以对抗大城市所产生的向心力。北京和天津也不例外。北京的城镇体系模式是以市区为主体分成大中小相结合的”市区一卫星城一中心镇一一般建制镇“4级。其中市区内为分散集团式布局。卫星城主要为远郊地区的核心城市共14个。中心镇是指对周围地区具有一定的经济或行政管理辐射功能并进行重点规划建设的建制镇。1993年总体规划确定20年全市发展近30个中心镇平均每区县2一3个。一般建制镇是市域城镇体系中最基层的一级,点多、规模小,对附近农村地区具有经济和文化辐射作用。北京现状有77个建制镇(包括部分卫星城和中心镇在内)规划2010年发展至140个。北京城市总体布局的四级体系是根据城镇的重要性设置的,从和市区的关系来看,可说是星罗密布.混杂在一起。从历史上看,天津始终作为北方的商贸中心与军事重镇。公元 206 年曹操修建平虏渠、泉州渠和新河,初步形成了今天海河水系,天津开始作为北方航运枢纽。明代(公元1404年),天津设卫建城,开启了作为城市的建设发展历史。最初的天津城市建设是临河而建,位于海河左岸的三条河流交汇处。城市布局以方整的传统中式城市格局为核心,并向东西方向扩展。1860 年鸦片战争以后,掀起了第二次城市建设的高潮,各国
列强纷纷在海河沿岸修建租界地,形成跨海河各自相对独立的区域中心。1902 年袁世凯在海河以北建设“北洋新城”。1928 年成立天津特别市,成为我国仅次于上海的第二大工商业城市。1937 年天津市区人口已超过 100 万。至此天津初步形成了由卫城、租界区、北洋新城共同构成的现代城市格局,天津由老城区的单一中心,变为多中心并存的城市格局,初步奠定了今日天津的总体城市形态。1949 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当时天津全市行政区划面积为151平方公里,市区人口 179万。后经多次调整行政区划,1973年后形成目前的辖区范围和区、县建制。天津中心城区以包括新、老城区和租界区的建成区为核心,以贯穿城市中心区的海河为斜向轴线,以三环十四射为基本城市架构,呈放射状向外扩张,迅速发展成为拥有1 000 余万人口的工商业特大型城市。随着运输业的发展,深海港口运输与铁路运输、公路运输的模式逐渐取代了昔日的河流漕运与海运,港口移至海河入海口,工业区也随之逐渐东移。20 时世纪 80 年代初期,在海河下游的东南沿海区域建立了滨海新区,使城市的发展形态由单一中心城市变为沿海河带状发展双核心城市。海河上游的中心城区与下游的滨海新区互为依托,协同发展,以海河为空间纽带,形成“一条扁担挑两头”的独特城市空间形态。天津的城市总体市域空间布局采取“一轴·两带·三区”的模式。“一轴”指由“武清新城-中心城区-滨海新区核心区”构成的城市发展主轴。“两带”指由“宁河、汉沽新城-滨海新区核心区-大港新城”构成的东部滨海发展带和由“蓟县新城-宝坻新城-中心城区-静海新城”构成的西部城镇发展带。“三区”指北部蓟县山地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区、中部“七里海-大黄堡洼”湿地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区、南部“团泊洼水库-北大港水库”湿地等三个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区。同时,根据《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5—2020 年) 》,在“一轴两带三区”的市域空间布局结构基础上,建立由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核心区组成的城市主副中心以及 11 座新城。规划建设的新城是天津城市发展轴和发展带上的重要节点,是各区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或重要的功能区,是带动区域发展的中等规模的城市地区,其将按中等城市标准建设。全市共规划11座新城,这11座新城将承担起疏解中心城区人口、聚集新的产业、带动区域城镇发展的任务。
3.城市轮廓线控制
天津如同许多城市一样,早期对整体的城市轮廓线控制与保护缺乏认识。天津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经济发展的一度滞后,限制了其城市建设的发展。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迅速发展、高层建筑大量建设的时期,天津仍以多层建筑为主,仅在小白楼等少数地区局部建有高层建筑,城市轮廓线平缓。近年来,随着城市的发展,由于人口的激增和土地资源的匮乏,除五大道地区等部分风貌保护区有建筑限高以保护该地区的城市轮廓线外,其他地区均缺乏相关的认识。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