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人物季羡林介绍 图文并茂

合集下载

季羡林ppt

季羡林ppt

读词语
莞尔一笑 姹紫嫣红 耐人寻味 花团锦簇 应接不暇 脊梁
学习课文
快速浏览课文, 快速浏览课文,找出 能概括这篇课文内容的关 键句子。 键句子。
多么奇丽的景色! 多么奇丽的景色! 多么奇特的民族! 多么奇特的民族!
走过任何一条街,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 向上看, 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 都是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花团锦簇、 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 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 了一个花的海洋 花的海洋, 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 得人如入山阴道上, 得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 暇。
小练笔
1、你发现身边有“人人 、你发现身边有“ 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吗? 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吗? 2、假如我们来到德国, 、假如我们来到德国, 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河底中心校赵志宏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字希逋, 又字齐奘。中国著名的文学家、 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 家,翻译家,散文家,精通 12国语言。曾历任中国科学 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 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 研究所所长。2009年7月11日 北京时间8点50分,国学大师 季羡林在北京301医院病逝, 享年98岁。
走过任何一条街,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 向上看, 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 都是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花团锦簇、 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 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 了一个花的海洋 花的海洋, 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 得人如入山阴道上, 得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 暇。
每一家都是这样, 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 子里的时候, 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 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 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 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 我为人人。 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 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种境界邦德国居民的庭院里、 在联邦德国居民的庭院里、阳台上和窗台上以及街道 两旁,也用鲜花装扮起来,而且爱花的人越来越多。 两旁,也用鲜花装扮起来,而且爱花的人越来越多。二千 三百万个家庭中, 年只有28%的家庭有小花园, 三百万个家庭中,1961年只有 %的家庭有小花园, 年只有 1977年已达 %,估计今年将上升到 %。现在,全国 年已达52%,估计今年将上升到82%。现在, 年已达 %,估计今年将上升到 %。现在 六千四百万人中有一千四百万人是业余园艺爱好者。 六千四百万人中有一千四百万人是业余园艺爱好者。 由 于爱花者日益增多, 于爱花者日益增多,花卉市场和花卉服务行业也越来越兴 旺。街道上走不多远就可看到一家花卉商店或卖花束的摊 许多花卉商店同时出售种子、肥料、杀虫剂、 铺。许多花卉商店同时出售种子、肥料、杀虫剂、花盆以 及有关的工具。花卉商店还常常应顾客的要求, 及有关的工具。花卉商店还常常应顾客的要求,将花束等 送到顾客家里。 花卉研究专家玛·博伊切特女士曾多次访 送到顾客家里。 花卉研究专家玛 博伊切特女士曾多次访 对中国的园艺进行了广泛的考察和研究。她对记者说: 华,对中国的园艺进行了广泛的考察和研究。她对记者说: 联邦德国现有花卉中,大约一半花的祖籍是中国。在十七、 联邦德国现有花卉中,大约一半花的祖籍是中国。在十七、 十八世纪时, 十八世纪时,欧洲人把中国许多名贵的花卉和植物带到欧 经过长期的培养和发展, 洲,经过长期的培养和发展,才使她们在欧洲安家落户和 传宗接代,迄今盛而不衰。 传宗接代,迄今盛而不衰。

国学大师——季羡林

国学大师——季羡林
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 根据我的观察,坏人,同一切有毒的动植物一样,是并不知道自己是坏
人的,是毒物的。我还发现,坏人是不会改好的。 ? 做人要老实,学外语也要老实。学外语没有什么万能的窍门。俗语说: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就是窍门。
国学大师——季羡林
简介:
?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 字希逋,又字齐奘。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 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翻译家,散文 家,精通12国语言。曾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 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 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
生平事迹:
? 1930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西语系。 ? 1934年毕业后,在济南山东省立高中任教。 ? 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赴德国留学,
为此,我在这里昭告天下:请从我头 顶上把“学界泰斗Hale Waihona Puke 的桂冠摘下来。三辞“国宝”
大约在八九十来年前,在一次会议上,北 京市的一位领导突然称我为“国宝”,我极 为惊愕。到了今天,我所到之处,“国宝” 之声洋洋乎盈耳矣。我实在是大惑不解。
我浮想联翩,想探寻一下起名的来源。 是不是因为中国只有一个季羡林,所以 他就成为“宝”。但是,中国的赵一钱 二孙三李 四等等,等等,也都只有一个, 难道中国能有13亿“国宝”吗?
环顾左右,朋友中国学基础胜于自己者, 大有人在。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竟独占“国 学大师”的尊号,岂不折煞老身!我连“国 学小师”都不够,遑论“大师”!
为此,我在这里昭告天下:请从我头顶 上把“国学大师”的桂冠摘下来。
二辞“学界泰斗”
在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中,说我做出了极大的 成绩,那不是事实。说我一点成绩都没有,那也 不符合实际情况。这样的人,滔滔者天下皆是也。 但是,现在却偏偏把我“打”成泰斗。我这个泰 斗又从哪里讲起呢?

季羡林介绍幻灯片

季羡林介绍幻灯片

东临清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的孩子,一步一步成长为
学贯中西、享誉海内外的学术大师。他被人誉为“国
学大师”“国宝”“学界泰斗”,但他却把这一个个
称号给辞了,他就算成就如此之高,还是那么的谦虚。 他以他高尚的人格和学术上的巨大成就得到人们的敬 仰。
主要成就
季羡林的学术成就大略包括在以下方面: 1、印度古代语言研究 2、佛教史研究 3、吐火罗语研究 4、翻译介绍印度文学作品及印度文学研究 5、比较文学研究 6、东方文化研究 7、保存和抢救祖国古代典籍 8、散文创作
朱紫嫣 制作
季羡林简介
• 季羡林,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
东方学家、思想家、散文家、翻译家、
文学家、佛学家、作家。他精通8国语言。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
所所长。1911年8月2日出生于山东省。
学界泰斗
• 季羡林先生的人生道路坎坷艰辛又丰富多彩,他从山
代表作品
• • • • • • 《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论文集)1957,人民 《<罗摩衍那>初探》(理论)1979,外国文学 《天竺心影》(散文集)1980,百花 《季羡林选集》(散文集)1980,香港文学研究社 《朗润集》(散文集)1981,上海文艺 《季羡林散文集》1986,北京大学出版社
谢谢大家!

季羡林的简介和作品

季羡林的简介和作品

季羡林的简介和作品一、简介季羡林(1911年-2009年),字仲寅,江苏无锡人,中国著名的文化学者、历史学家、思想家、社会活动家。

他是中国现代文化研究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中国当代最重要的知识分子之一。

季羡林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小就接受了严格的教育。

他先后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和北京大学,并在国内外多所高校任教。

他曾任北京大学历史系主任、北京大学文史研究所所长等职务。

此外,他还担任过许多国内外重要学术机构的顾问或主席。

季羡林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涉及领域广泛,包括文化、历史、哲学、宗教等。

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并致力于推动中西方文化交流与对话。

他提出了“开放式知识体系”的观点,认为要超越传统知识界限,吸收其他民族和国际文化的精华,才能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季羡林还是一位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活动家。

他积极参与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许多有关教育改革和教育思想的建议,并亲自捐资助学。

此外,他还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积极参与扶贫、环保等公益事业。

季羡林以其卓越的学术成就和杰出的社会贡献获得了许多荣誉和奖项,包括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人民教育家称号等。

他是中国知识界的重要代表之一,为中国现代文化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主要作品季羡林以其丰富而深入的学术研究而闻名于世。

以下是他部分重要作品的简介:1.《中国哲学史》这是季羡林最重要也是最具影响力的著作之一。

该书系统地总结了中国哲学发展史上各个时期的思想流派和代表性人物,并对其思想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解读。

该书以其独到的见解和全面的考察,成为中国哲学史研究领域的经典之作。

2.《中国文化通论》这是季羡林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发展关系的重要著作。

他在书中提出了“开放式知识体系”的观点,强调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精华,同时也要吸收其他民族和国际文化的优秀成果,推动中国文化的创新与进步。

3.《季羡林自传》这是季羡林回顾自己一生经历和心路历程的自传。

著名人物季羡林介绍PPT---图文并茂

著名人物季羡林介绍PPT---图文并茂

季羡林老先生的趣事
季羡林老先生的趣事 一个关于他的真实故事。有一个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始 了,一个外地来的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实在太累 了,就把包放在路边。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 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则轻装去办理手续。老人 爽快地答应了。近一个小时过去,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 尽责地看守。谢过老人,两人分别! 几日后是北大的开学典 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座的北大副校 长季羡林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季羡林老先生的学术领域
季羡林老先生的学术领域
的几季 佛教史研究; 学位羡 者从林 吐火罗语研究; 之事是 中印文化交流史研究; 吐 一 世 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 。火界 翻译介绍印度文学作品及印度文学研究; 罗上 比较文学研究; 语仅 研有 东方文化研究; 究的 印度古代语言研究。

我不知道这位学子当时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但在我听过 这个故事之后却强烈地感觉到:人格才是最高的学位。
吐火罗语研究

季羡林老先生简介
季羡林老先生生平
季羡林老先生生平 北京大学教授、辅仁大学教授。1930 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系,1934年毕业于清 华大学。1935年被德国哥廷根大学录取, 1941年获德国哥廷根大学博士学位,1946 年回国后,任北京大学东方语言学系教授、 系主任。 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3年开 始翻译印度史诗《罗摩衍那》,1977年 完成全译本,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 2009年7月11日病逝,享年98岁。

季羡林课件ppt

季羡林课件ppt

学术著作
总结词
季羡林的学术著作涉及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等多个领域,具有很高的学术价 值和影响力。
详细描述
季羡林的学术著作包括《中印文化交流史》、《东方文化史话》等,这些著作从 不同角度探讨了东方文化的特点和历史演变,为学术界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
翻译作品
总结词
季羡林的翻译作品涵盖了多国文学经典,为中西方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04
CHAPTER
季羡林评价
学界评价
学术贡献
01
季羡林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等领域有着卓越的学术贡献
,他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研究方法
02
季羡林注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将语言学与文化学、历史学等
多学科相结合,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学术品格
03
季羡林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尚的学术品格,赢得了学界的广泛
文化传承
他主张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为这是增强民族自信心和 凝聚力的重要途径。
跨文化交流
季羡林倡导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以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文化观念
多元文化
季羡林认为文化是多元的,各种 文化都有其独特价值和意义,应 相互尊重、学习和借鉴。
文化自信
他主张树立文化自信,尊重和保 护本民族文化,同时吸收外来文 化的优秀成果。
季羡林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和著作 ,其中《大唐西域记校注》等作品被 誉为其代表作。
学术影响
国内外学术界
季羡林的学术成就在国内外学术 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东方学 、印度学、敦煌学等领域的研究
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学科建设与发展
季羡林的学术研究对于学科建设和 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 了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和创新。

季羡林简介和生平事迹

季羡林简介和生平事迹

工作经历
1946年,回国后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系主任职任至1983年(“文化大革命”期间除 外)。
第二次世界大战一结束,季羡林就辗转取道回到阔别10年的祖国怀抱。同年秋,经陈寅恪推荐,季羡林被聘 为北京大学教授,创建东方语文系。季羡林回国后,着重研究佛教史和中印文化关系史,发表了一系列富有 学术创见的论文。解放后,继续担任北大东语系教授兼系主任,从事系务、科研和翻译工作。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 字希逋,又字齐奘。民盟盟员、中共党员 [37] 。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 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 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 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与饶宗颐并称
为“南饶北季”。 早年留学国外,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文、法文,尤精于 吐火罗文(当代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 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为“梵学、佛学、吐火罗文
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 《季羡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
国宝。 2 0 0 9 年 7 月 11 日 11 时 1 0 分 , 季 羡 林 逝 世 , 享 年 9 8 岁 。
人物生平 学习经历 1 9 11 年 8 月 6 日 , 季 羡 林 出 生 于 山 东 省 清 平 县 ( 现 临 清 市 ) 康 庄 镇 官 庄 一 个 农 民 家 庭 , 六 岁 以 前 在 清 平 随 马 景 恭 老 师 识 字 。 1917年,离家去济南投奔叔父,进私塾读书,学习了《百家姓》《千字文》、《四书》等。 1918年、1920年,分别于济南山东省立第一师范附设小学、济南新育小学就读。课余开始学习英语。 1923年小学毕业后,考取正谊中学。课后参加一个古文学习班,读《左传》《战国策》《史记》等,晚上在尚实英文学社继续学习英文。 1926年初中毕业,在正谊中学读过半年高中后,转入新成立的山东大学附设高中,在此期间,开始学习德语。 1928年-1929年,日本侵华,占领济南,辍学一年。创作了《文明人的公理》《医学士》《观剧》等短篇小说,署笔名希道,在天津《益 世报》上发表。 1929年,转入新成立的山东省立济南高中。 1930年,开始翻译屠格涅夫的散文《老妇》《世界的末日》《老人》及《玫瑰是多么美丽,多么新鲜啊!》等,先后在山东《国民新闻》趵 突周刊和天津《益世向是德文。在清华大学四年中发表散文十余篇,译文多篇。 1934年,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毕业。应母校山东省立济南高中校长宋还吾先生的邀请,回母校任国文教员。 1935年,清华大学与德国签订了交换研究生的协定,报名应考被录取。同年9月赴德国入哥廷根(Goettingen)大学,主修印度学。先后 师从瓦尔德史米(Waldschmidt)教授、西克(Sieg)教授,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及俄文、南斯拉夫文、阿拉伯文等。 1937年,兼任哥廷根大学汉学系讲师。 1941年,哥廷根大学毕业,获哲学博士学位。以后几年,继续用德文撰写数篇论文,在《哥廷根科学院院刊》等学术刊物上发表。

季羡林ppt简介

季羡林ppt简介

《沙恭达罗》(1956年) 《五卷书》(1959年) 《优哩婆湿》(1959年) 《罗摩衍那》(7卷,1980~1984年) 《安娜· 西格斯短篇小说集》等 译自梵文的最多,包括印度迦梨陀娑(Kalidasa)的《沙恭达罗》 (1956)和《优哩婆湿》(1962)、印度古代寓言故事集《五 卷书》(1959)、印度两大史诗之一的《罗摩衍那》(7卷, 1980-1984)以及一些零碎的佛本生故事(其中7篇收入《佛本 生故事选》,郭良鋆、黄宝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最近的则有译自英文的印度梅特里耶· 黛维夫人(Maitraye Devi) 的《家庭中的泰戈尔》(1985)。其中,最为人称道的、也是 他最重要的译著是他在“文革”期间偷偷翻译的《罗摩衍那》。 这部印度长篇史诗即使精校本也长达近2万颂。
4.强调翻译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 翻译是一种至为重要的跨文化的交流活动。季羡林在不 同场合都强调过翻译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他在为 《中国翻译词典》所写的序中明确指出“只要语言文字 不同,不管是在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华民族包括很多民 族)内,还是在众多的国家或民族间,翻译都是必要的。 否则思想就无法沟通,文化就难以交流,人类社会就难 以前进”(季羡林,1997:1)。他进一步自信地指出: “文化交流是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之一。我们 甚至可以说,没有文化交流,人类就没有进步,就没有 今天世界上这样繁荣兴旺的社会”(季羡林,2007:151)
1936年春,季羡林选择了梵文。他认为“中国文化 受印度文化的影响太大了,我要对中印文化关系彻 底研究一下,或许能有所发现”。“我毕生要走的 道路终于找到了,我沿着这一条道路一走走了半个 多世纪,一直走到现在,而且还要走下去。 季羡林在哥廷根大学梵文研究所主修印度学,学梵 文、巴利文。选英国语言学、斯拉夫语言学为副系, 并加学南斯拉夫文。季羡林师从"梵文讲座"主持人、 著名梵文学者瓦尔德施米特教授,成为他唯一的听 课者。 10月,在哥廷根大学汉学研究所担任教员,同时继 续研究佛教混合梵语,在《哥廷根科学院院刊》发 表多篇重要论文。“这是我毕生学术生活的黄金时 期,从那以后再没有过了。‘博士后’的岁月,正 是法西斯崩溃前夜,德国本土物质匮乏,季羡林也 难免‘在饥饿地狱中’挣扎,和德国老百姓一样经 受着战祸之苦。1941年获哥廷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后曾师从语言学家E.西克研究吐火罗语。

季羡林简介

季羡林简介

精心整理季羡林简介季羡林,字希逋,又字齐奘,山东临清人。

中国着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梵文、巴利文专家、作家。

他精通12国语言,对印度语文文学历史的研究建树颇多。

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教授、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文。

12哈伦,以及六朝骈文,李义山、姜白石的作品。

曾翻译德莱塞、屠格涅夫的作品。

大学期间,以成绩优异,获得家乡清平县政府所颁奖学金。

1935年9月,根据清华大学文学院与德国交换研究生协定,清华招收赴德研究生,为期3年。

季羡林被录取,随即到德国。

在柏林和美国与乔冠华同游。

10月,抵达哥廷根,结识留学生章用、田德望等。

入哥廷根大学,我梦想,我在哥廷根,我能读一点书,读点古代有过光荣而这光荣将永远不会消灭的文字。

我不知道我能不能捉住这个梦。

1936年春,季羡林选择了梵文。

他认为中国文化受印度文化的影响太大了,我要对中印文化关系彻底研究一下,或许能有所发现。

因此,非读梵文不行。

我毕生要走的道路终于找到了,我沿着这一条道路一走走了半个多世纪,一直走到现在,大册,10月,1941年获哥廷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后曾师从语言学家E。

西克研究吐火罗语。

1945年10月,二战终结不久,即匆匆束装上道,经瑞士东归,宛如一场春梦,十年就飞过去了。

离开哥廷根35年后的1980年,季羡林率中国社会科学代表团重访哥市,再谒83岁高龄的瓦尔德施米特恩师,相见如梦。

后来作感人至深的名文《重返哥廷根》。

1946年5月,抵达上海,旋赴南京,与李长之重逢,经李介绍,结识散文家梁实秋、诗人臧克家。

在南京拜谒清华时期的恩师陈寅恪,陈推荐他去北京大学任教,遂又拜见正在南京的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傅斯年。

秋,回到北平,拜会北大文学院院长汤用彤。

1946~1983年,被北京大学聘为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在北大创建该《安年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委员和《语言文字卷》编辑委员会主任等等。

国学大师季羡林

国学大师季羡林

03 季羡林的文化观点
CHAPTER
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尊重与传承
季羡林认为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应 该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传承。他强调对传统文 化的深入研究,以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批判地继承
季羡林认为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对 其进行批判性的审视,剔除其中的糟粕,保 留和发扬其精华。
对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
勤奋好学,精益求精
勤奋好学
季羡林先生一生勤奋好学,博览群书,精通多种语言,学识渊博,被誉为“国学大师”。
精益求精
季羡林先生追求学术研究的精深和完美,不断探索和挖掘中华文化的深层内涵,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学术遗产。
谢谢
THANKS
1946年回国后,先后在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任教。
教育背景
01
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学士( 1934年)
02
清华大学中文系硕士(1940年 )
03
德国哥廷根大学梵文和巴利文 博士(1946年)
主要成就
深入研究印度语、梵语、巴利语等语言,为中 印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中国佛教协会 会长等职务,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和学术交流。
对古代哲学的研究
总结词:深入研究
详细描述:季羡林对古代哲学有着深入的研究,他通过对各个时期、各个流派的 哲学思想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比较,揭示了古代哲学思想的内在逻辑和演变规律。
对古代哲学的研究
总结词
跨文化比较
详细描述
季羡林在研究古代哲学时,注重跨文化比较的方法,通过对不同文化、不同地域的哲学 思想进行比较和对照,揭示了哲学思想的共性和差异,为世界哲学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
《中国文学史》
季羡林先生对中国文学史的梳理和解读, 从先秦文学一直到近代文学,涵盖了中国

季羡林先生生平_沉痛悼念国学大师_名人故事

季羡林先生生平_沉痛悼念国学大师_名人故事

季羡林先生生平_沉痛悼念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生平_沉痛悼念国学大师季羡林简介季羡林(1911.8.6—2009.7.11),字希逋,又字齐奘,山东临清人。

中国着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梵文、巴利文专家、作家。

他精通12国语言,对印度语文文学历史的研究建树颇多。

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教授、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

……[详细]季羡林的学术研究涉及的范围1.印度古代语言,特别是佛教梵文2.吐火罗文3.印度古代文学4.印度佛教史5.中国佛教史6.中亚佛教史7.唐史8.中印文化交流史9.中外文化交流史10.中西文化差异和共性11.美学和中国古代文艺理论12.德国及西方文学13.比较文学及民间文学14.散文及杂文创作季羡林的学术成就及所获奖项获得的主要奖项有:1986年论文集《印度古代语言论集》获北京大学首届科学研究成果奖。

1987年论文集《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和政策研究优秀成果荣誉奖。

1989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授予“从事语言文字工作三十年”荣誉证书。

1990年论文集《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获全国首届比较文学图书评奖活动“着作荣誉奖”。

1992年主编的《大唐西域记校注》获全国首届古籍整理图书奖。

1992年,印度瓦拉纳西梵文大学授予最高荣誉奖“褒扬状”。

1997年主编的《东方语言学史》获第三届国家图书奖。

1997年主编《印度古代文学史》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999年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专着二等奖。

1998年德黑兰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

1999年《季羡林文集》(24卷)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

2000年专着《文化交流的轨迹——中华蔗糖史》获长江读书奖“专家着作奖”。

2000年获得德国哥廷根大学博士学位金质证书。

2006年9月26日,在中国译协庆祝国际翻译日?资深翻译家表彰大会上,季羡林被授予“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季羡林先生的品格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

季羡林的资料简介基本背景内容

季羡林的资料简介基本背景内容

季羡林的资料简介基本背景内容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

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

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临清市)康庄镇官庄一个农民家庭,六岁以前在清平随马景恭老师识字。

1917年,离家去济南投奔叔父,进私塾读书,学习了《百家姓》、《千字文》、《四书》等。

1926年初中毕业,在正谊中学读过半年高中后,转入新成立的山东大学附设高中,在此期间,开始学习德语。

1929年,转入新成立的山东省立济南高中。

1930年,开始翻译屠格涅夫的散文《老妇》、《世界的末日》、《老人》及《玫瑰是多么美丽,多么新鲜啊!》等,先后在山东《国民新闻》趵突周刊和天津《益世报》上发表。

高中毕业后考取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

后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修方向是德文。

在清华大学四年中发表散文十余篇,译文多篇。

1934年,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毕业。

应母校山东省立济南高中校长宋还吾先生的邀请,回母校任国文教员。

1935年,清华大学与德国签订了交换研究生的协定,报名应考被录取。

同年9月赴德国入哥廷根(Goettingen)大学,主修印度学。

先后师从瓦尔德史米特(Waldschmidt)教授、西克(Sieg)教授,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

及俄文、南斯拉夫文、阿拉伯文等。

1937年,兼任哥廷根大学汉学系讲师。

1956年2月,被任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

1954年、1959年、1964年当选为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并以中国文化使者的身份先后出访印度、缅甸、东德、前苏联、伊拉克、埃及、叙利亚等国家。

"文革"中受到"四人帮"及其北大爪牙的残酷迫害。

季羡林ppt件

季羡林ppt件

1、字词检测
天性 家家户户
A、莞wǎn B、莞guǎn 宇宙 真切 脊梁
莞尔一笑 应接不暇
耐人寻味
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家家户户都在养花。 他们的花不像中国那样, 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 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 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 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 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 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 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 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每一家 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 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 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 耐人寻味的。
b为了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自己的花是让?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
——季羡林
季羡林是中国著名古文字学 家、历史学家、作家。曾任中国 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 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 研究所所长 。 季羡林1911年生于山东省清 平县(现并入临清市)。1930年 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 年考取清华大学与德国的交换研 究生,赴德国入哥廷根大学学习 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罗文等。 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他们为什么要把花摘在种在外面呢?
A、怕弄脏房间,在窗外容易打扫。 B、为了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 的;走在大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的;走在大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 我曾一笑
说:“正是这样!” 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 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
四五十年过去了, 美丽,依然没有改变。 家家户户, 依然____________ , 迎接我们的女主人 依然____________, 满街的窗子前 依然____________ ,

国学大师季羡林20页PPT

国学大师季羡林20页PPT

• 真挚: (感情)真诚恳切。
• 弃养:
婉辞,指父母死亡。
• 寝不安席: 无法安然入睡。 • 终天之恨: 终身的遗恨。
词Leabharlann • 薄暗: 昏暗。语
• 沮丧:
灰心失望。
• 思潮起伏: 接二连三的思想活动。
• 心潮腾涌: 心情跳跃、涌动。
积 累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13、遵守纪律的风气的培养,只有领 导者本 身在这 方面以 身作则 才能收 到成效 。—— 马卡连 柯 14、劳动者的组织性、纪律性、坚毅 精神以 及同全 世界劳 动者的 团结一 致,是 取得最 后胜利 的保证 。—— 列宁 摘自名言网
15、机会是不守纪律的。——雨果
国学大师——季羡林
国学大师——季羡林
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中 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 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 山东清平(今临清)县人。1 930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西 语系。1935年考取清华大 学交换研究生,赴德国留学, 在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 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言。1 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 946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 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 系主任。
到了上高中的时候,自己大了几岁,逐渐理解了。但是自 己寄人篱下,经济不能独立,空有雄心壮志,怎奈无法实 现,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 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没有等到我大学毕业, 母亲就离开我走了,永远永远地走了。古人说:“树欲静 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话正应到我身上。我不 忍想象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 俱裂,眼泪盈眶。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 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 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 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 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即使她一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季羡林ppt

季羡林ppt

季羡林老先生的趣事

央视编导周兵在回忆拍摄《东方之子》一些铭刻 在心的经历时,特别提到了季老。周兵见过老人三次, 第一次是和白岩松在1995年做《学者访谈录》时。 当时季老坐着,在白岩松掏名片准备递给他的一刹那, 他就站起来,弯腰等着。白岩松掏了较长时间,季老 就一直弯腰等着,这个场景令在场所有人感动不已。 后两次采访他时,虽然他已经有些不记得记者们,但 大家每次走的时候,他依然会站在家门口,很有礼貌 地望着大家渐渐走远,周兵感叹道:‚做人做到这份 上,真让人敬佩。‛

季羡林老先生的学术领域
季羡林老先生的学术领域
佛教史研究; 吐火罗语研究; 中印文化交流史研究; 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 翻译介绍印度文学作品及印度文学研究; 比较文学研究; 东方文化研究。 印度古代语言研究;

季羡林老先生的抱怨考试日记
季羡林老先生的抱怨考试日记

不是你考,就是我考,考他娘的什么 东西?‛2014年1月初,已故国学大师季羡 林1934年在清华大学读书时所写的一段抱 怨考试的日记引发关注,网友纷纷称赞大 师真性情。日记出版时曾被建议删改,季 羡林则决定一字不改:‚我70年前不是圣 人,今后也不会成为圣人。
季羡林老先生的著名作品
季羡林老先生的主要作品
季羡林老先生的趣事

然而,当你有机会和经过五四或受过五四影响的老人接触后,你就知道, 历史和传统其实一直离我们很近。 世纪老人在陆续地离去,他们留下的爱国心 和高深的学问却一直在我们心中不老。但在今天,我还想加上一条,这些世纪 老人所独具的人格魅力是不是也该作为一种传统被我们向后延续? 前几天我在 北大听到一个新故事,清新而感人。一批刚刚走进校园的年轻人,相约去看季 羡林先生,走到门口,却开始犹豫,他们怕冒失地打扰了先生。最后决定,每 人用竹子在季老家门口的土地上留下问候的话语,然后才满意地离去。

季羡林(191186~2009711),山东临清人,字希逋,又字

季羡林(191186~2009711),山东临清人,字希逋,又字

这篇课文描述了作者 对两位母亲,即亲生 母亲和祖国母亲同样 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 挚的爱慕,充分表达
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 久的思念和悔恨,对 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 和崇敬。
开篇点题
两个母亲,同样的敬意和爱慕 两 位 母 亲 情 深 重 思 国 念 母 爱 意 浓
怀 念 母 亲
怀念生身母亲
爱母情深
怀念祖国母亲
不久外面就黑起来了。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 最有意思。我不开灯,只沉默地站在窗前, 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 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静 到不能再沉静时,活动起来。我想到故乡, 故乡里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 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 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 浓浓地糊在心头。
充分表达了作者失去母亲时的悲痛心情。 往昔母爱之深,今日丧母 之痛一起涌上心头,使作者“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住在一座叫哥廷根 的孤寂小城,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 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 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为了说明当时的感情,我从初到哥廷根的日记 中摘抄几段:
作者身在异国小城,心中十分忧愁,但是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 能经常怀念起故国的生活情境,不断回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 自然有多了一丝安慰和款西,作者通过比较的方式, 将自己祖国母亲的怀念表达的非常充分
从好几天以前,房东太太就向我说, 她的儿子今天回家,从学校回来, 她高兴得不得了……但儿子一直没有回来, 她有点沮丧。她又说,晚上还有一趟车, 说不定他会回来。我看到她的神情, 我想起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 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 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我在国内的时候,只怀念,也只有可能怀念一个母亲。 到国外以后,在我的怀念中增添了祖国母亲。 这种怀念,在初到哥廷根的时候异常强烈, 以后也没有断过。这种怀念, 一直伴随我度过了在欧洲的十一年。

著名人物季羡林介绍PPT---图文并茂

著名人物季羡林介绍PPT---图文并茂
A
季羡林老先生的学术领域
A
季羡林老先生的学术领域

佛教史研究;

吐火罗语研究;

中印文化交流史研究;
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
翻译介绍印度文学作品及印度文学研究;
比较文学研究;
东方文化研究;
印度古代语言研究。
A
季羡林老先生的趣事
A
季羡林老先生的趣事
一个关于他的真实故事。有一个秋天,北大 了,一个外地来的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 了,就把包放在路边。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 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则轻装去办 爽快地答应了。近一个小时过去,学子归来, 尽责地看守。谢过老人,两人分别! 几日后是北 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 长季羡林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季 羡
泰林

A
季羡林老先生简介
A
A
季羡林老先生生平
A
季羡林老先生生平
北京大学教授、辅仁大学教授。1930 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系,1934年毕业于清 华大学。1935年被德国哥廷根大学录取, 1941年获德国哥廷根大学博士学位,1946 年回国后,任北京大学东方语言学系教授、 系主任。
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3年开 始翻译印度史诗《罗摩衍那》,1977年 完成全译本,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 2009年7月11日病逝,享年98岁。
我不知道这位学子当时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这个故事之后却强烈地感觉到:人格才是最高的
A
大家还记得我刚介绍里说的:
季羡林是世界上仅有的几位
从事
研究的学者之一吗?
吐火罗语研究
A
谢谢大家
A

季羡林简介

季羡林简介

季羡林简介
季羡林
姓名:季羡林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11年8月6日
籍贯:山东清平
季羡林(1911.8.6-)山东清平人。

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4年毕业,在山东省立济南高中任国文。

1935年秋进人德国格廷根大学赞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印度古代语言。

1941年获博士学位,并应聘留校任教。

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直至现在)、系主任(至1983年);1978年开始兼任北京大学副校长,至1984年离职。

195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3年被选为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常务委员会委员。

现为中国外国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

他曾长期致力于梵文文学的研究和翻译,翻译了印度著名大史诗《罗摩衍那》。

此外他还创作许多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已结集的有《天竺心影》、《朗润集》以及《季羡林散文集》等。

主要小说诗歌文学作品有:
《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论文集)1957,人民
《<罗摩衍那>初探》(理论)1979,外国文学
《天竺心影》(散文集)1980,百花
《季羡林选集》(散文集)198o,香港文学研究社
《朗润集》(散文集)1981,上海文艺
《季羡林散文集》1986,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9-2020】季羡林简介-推荐word版 (1页)

【2019-2020】季羡林简介-推荐word版 (1页)

【2019-2020】季羡林简介-推荐word版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季羡林简介文学翻译家、学者。

1911年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

1930就读清华大学西语系,毕业后在济南任中学教员。

1935年留学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等古代语文。

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并留在该校从事印度语言及佛典研究工作。

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兼系主任。

建国后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北京大学下属的南亚、东南亚研究所所长。

长期致力于印度语言、文学及历史的研究和翻译工作。

著有《印度简史》、《1857~1859年印度民族起义》、《印度古代语言论集》,译有《沙恭达罗》、《五卷书》、《优哩婆湿》等,还曾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民文学》等报刊上发表多篇散文。

《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也称《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小说,也是我国最有代表性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

作者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

他以东汉末年及魏、蜀、吴三国历史为题材。

在民间传说和民间艺人创作的话本、戏曲的基础上,运用了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正史材料,结合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写成了《三国志通俗演义》。

小说描写了汉末、三国时期的复杂的军事和政治之争,以及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再现了这一历史风貌。

《水浒传》:创作于元末明初,作者施耐庵。

是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小说。

全书围绕“官逼民反”这一线索展开情节,描写了一群不堪暴政欺压的“好汉”揭杆而起,聚义水泊梁山,直至接受招安致使起义失败的全过程。

小说塑造了108个家民起义英雄形象。

《彭公案》《施公案》《三侠五义》:均为清代侠义小说,以行侠仗义,惩恶扬善为主题。

《古文观止》:自清初定稿以来,流传城乡,雅俗共赏,影响甚广。

代表了中国古典散文的最高成就,是学习文言文散文的入门读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始翻译印度史诗《罗摩衍那》,1977年
完成全译本,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
2009年7月11日病逝,享年98岁。
A
季羡林老先生的学术领域
A
季羡林老先生的学术领域

? 佛教史研究;

? 吐火罗语研究;
? 中印文化交流史研究;
? 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
? 翻译介绍印度文学作品及印度文学研究;
? 比较文学研究;
? 东方文化研究;
? 印度古代语言研究。
A
季羡林老先生的趣事
A
季羡林老先生的趣事
?
一个关于他的真实故事。有一个秋天,北大
了,一个外地来的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
了,就把包放在路边。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
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则轻装去办
爽快地答应了。近一个小时过去,学子归来,
尽责地看守。谢过老人,两人分别! 几日后是北
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
长季羡林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
我不知道这位学子当时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这个故事之后却强烈地感觉到:人格才是最高的
A
大家还记得我刚介绍里说的:
季羡林是世界上仅有的几位
从事
研究的学者之一吗?
吐火罗语研究
A
谢谢大家
A


季 羡
泰林

A
季羡林老先生简介
A
A
季羡林老先生生平
A
季羡林老先生生平
?
北京大学教授、辅仁大学教授。1930
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系,1934年毕业于清
华大学。1935年被德国哥廷根大学录取,
1941年获德国哥廷根大学博士学位,1946
年回国后,任北京大学东方语言3年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