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的用人之道
【议论文】品读三国 论用人之道_900字
![【议论文】品读三国 论用人之道_9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7fa8bf26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fe.png)
【议论文】品读三国论用人之道_900字用人是管理者必备的一项能力,而在《三国演义》中,曹操被称为“万人之上”,在用人之道上可以说独步一时。
本文将从曹操的用人之道中,探讨出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和教训。
在用人之道上,曹操善于观察、选拔和培养人才。
《三国演义》中有一段曹操招纳夏侯惇、许褚等部下的情节,曹操通过一场百人斗将比赛,选择了一支出色的部队。
这表明曹操对人才的选拔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辨别能力。
曹操还会通过与部下的接触和交流,了解他们的性格和才能,为他们提供发挥的机会,并积极培养他们的能力。
这种善于发现和培养人才的能力,是曹操在用人之道上的重要优势。
在用人之道上,曹操注重实际表现和成绩。
曹操对部下的评价和提拔是以实际表现为基础的。
无论是许褚的个头高大,力大无比,还是夏侯惇机智勇猛,曹操都能够在实际战场上看出他们的能力,并给予相应的赏识和提拔。
曹操不仅注重部下的军事才能,还注重他们的政治智慧和行事能力。
在对待张辽、贾诩等人时,曹操都能够看到他们的优秀之处,并给予适当的重用。
这种以实际表现为基础的用人原则,使得曹操能够选用和提拔出一大批能力出色的人才。
在用人之道上,曹操注重权衡和选择。
曹操在选拔人才时,不仅注重个人的能力,还会权衡他们的家世和背景。
这在《三国演义》中体现得较为明显。
曹操对刘备的评价是“汉中之虚名”,而对袁绍的评价则是“豪杰多而群雄争”。
通过这样的权衡和选择,曹操能够确保自己的部下能够效忠于他,并为他所用。
这种考虑个人能力和家世背景的权衡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一个人,从而更好地用人和发展人才。
曹操在用人之道上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他往往注重个人的英勇和能力,而忽略了团队合作和协调的重要性。
曹操在《三国演义》中将部下分派到不同的地方管辖,这使得他们之间相互猜忌和争斗,最终导致了曹操的威望和势力的衰落。
这给我们提醒,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应该注重整体团队的协作和配合,而不仅仅关注个人的能力和表现。
三国里的大人物用人之道!(值得收藏)
![三国里的大人物用人之道!(值得收藏)](https://img.taocdn.com/s3/m/a3bb8463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72.png)
三国里的大人物用人之道!(值得收藏)三国演义不仅是经典文学作品,更多的时候,它就象是一本企业管理书,在书中不同领袖的用人之道尤其值得琢磨。
所谓:少不读红楼,老不读三国,就是担心本来就已经深具城府、老谋深算的老辣、老姜们更加善用权谋,变得老奸巨滑。
那么,作为管理书的三国演义中最有成就、最著名的三个老板:曹操、刘备和孙权,他们的用人之道有什么看点呢?曹操、刘备和孙权,谁是好老板,相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三个老板在一定时期都能够成就霸业,他们各有各的用人之道。
1曹操三位老板中,曹操风头最劲,个人能力最强,无论是战略规划能力,还是执行力都是一流的,因为凡事亲力亲为,无论是胜利还是失败,都由他一个人承担,人生大起大落。
所以,后人对他的评价也是矛盾的,时而英雄,时而奸雄。
他广纳贤才,他手下的团队中谋士、武将无论是人数,还是质量都不错,但在名声上却少有人能跟诸葛亮、关张、周瑜相提并论。
2刘备刘备本人实力最弱,却很有故事,在三国中也分得不少戏份,以至于连曹操都看错人,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刘备有三国中最强的核心团队,手下个个声名显赫,甚至盖过几位老板,如关羽被后世尊为神,成为财富和忠义的代名词,诸葛亮也是后世知识分子的楷模,深得推崇。
刘备以弱驭强,心机足够。
3孙权独有孙权,在三国故事中显得并不出色,继承祖业,虽有曹操“生子当如孙仲谋”的美誉,但英雄事迹却乏善可陈,在三国故事中戏份不多,露脸的机会也少,下属团队除了周瑜,一线明星也不多。
孙权虽然不显山露水,却方正持重,敢于启用年轻和层级较低的干部,以至于稳坐江东,猛如曹操也奈何不了他。
这样的三位老板在历史的某个时间点,三分了天下。
刘备靠的是核心团队,核心团队虽然稳定,但一旦出现状况,后继无人,天下马上危矣;曹操用人来者不拒,实力最强,然而人心复杂,最终无法很好地把握时机一统天下,还是输在了个人谋略上;孙权有勇有谋,虽然从不亲自上阵,但用周瑜作大都督,全权带兵,看人驭人的能力不可低估,在失去周瑜之后,也能不断挖掘新人,因此,一直坚守在江东,坚持到最后。
【议论文】品读三国 论用人之道_900字
![【议论文】品读三国 论用人之道_9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75088a43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e1.png)
【议论文】品读三国论用人之道_900字第一,身披板甲但必先了解人心《三国演义》中诸位名将在征战中展示出了各自的卓越能力,有的英勇顽强、有的谋略过人,但都有一项共同的要求:具备洞察人心的能力。
著名的许褚,为曹魏立下汗马功劳,但在《三国演义》中被描述得十分粗鄙愚钝。
虽然被视为一个门外汉,许褚却熟悉士兵的心理,能够在战场上激励士气、稳定局面。
在这一点上,他的能力比许多有才华的将领更加得心应手,因为他了解的是人性。
因此,无论是对于军事领域还是商业领域,了解人心乃是用人之道的根本。
第二,视实绩为唯一标准曹操在《三国演义》中的用人之道是最值得借鉴的。
在他看来,任何人才都必须先走上动手做的道路,只有在经过实践,证明了自己的价值之后,才能获得重用。
而这种用人法则,最终使得曹魏在政治、军事、经济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飞跃式的发展,成为当时金戈铁马的强国。
若在用人上,只看重学历背景、职称头衔,而忽略了实际表现,那么用人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
如今,只有在企业、政府等各个领域坚持考察人才实际表现,才能真正解决用人之道的难题。
第三,以德为本,尤其不能失了信义在《三国演义》中,刘备是一个以信义为本、崇尚“仁、义、礼、智、信”的人,他的招才收人秉持着这份原则,最后成功建立了蜀汉政权。
历来强调“人以信为本”,实际上便是在传递这一信息:不管是国家还是企业、机构,人之间的交流都需要信任的基础,而且任何一种“短视行为”都可能严重损害用人信誉。
无论是多么优秀的人才,如果一旦失去信份,便难以在用人市场立足。
因此,以道德、尊重、信任作为用人之道的核心准则,是任何企业、国家、机构应牢记的智慧。
总之,《三国演义》中的用人之道虽然是历史书上的故事,但随时间推移却愈发证明了它的价值。
综合来看,《三国演义》共传达出三条精髓的思想:了解人心,视实绩为唯一标准,以德为本,尤其不能失了信义。
对于今天的社会,这仍然是值得倡导的原则。
人才管理从刘备孙权曹操看用人之道
![人才管理从刘备孙权曹操看用人之道](https://img.taocdn.com/s3/m/47a152a0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99.png)
-
THANKS!
XX生活即将结束,在此,我要感谢所有教导我的老师和陪 伴我一齐成长的同学,他们在我的大学生涯给予了很大的帮助。本论 文能够顺利完成,要特别感谢我的导师XXX老师,XXX老师对该论文从选题,构
思到最后定稿的各个环节给予细心指引与教导,使我得以最终完成毕业论文设计! 最后,我要向百忙之中抽时间对本文进行审阅,评议和参与本人论文答辩的各位
公平公正:在选拔人才时,要始终保持公 平公正的态度,不受外界干扰和个人偏见 影响 善于发掘和培养:如刘备和孙权所展示的, 一个成功的领导者需要善于发掘和培养人 才。这不仅需要有一双识人的慧眼,还需 要有一个能够提供良好成长环境的能力
知人善任:这一点是所有用人之道的精髓。 一个成功的领导者需要了解每个团队成员 的特点和能力,然后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 策 持略 续和 学方 习法 :不论是刘备、孙权还是曹操, 他们的用人之道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们 都在不断地学习和调整自己的策略和方法 来 建适 立应 互不 信断 关变 系化 :的 一环 个境 成和 功情 的况 领导者需要与 团队成员建立起互信关系。只有当团队成 员信任你的时候,他们才会全身心地投入 工 鼓作 励并 创共 新同 和实 进现 取目 :标 一个成功的领导者需要 鼓励团队成员去创新和进取。只有通过不 断地学习和改进,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环境 中 保保 持持 冷领 静先 和地 理位 性:在选用人才时,一个成 功的领导者需要保持冷静和理性。不论面 对何种情况或压力,都需要有清晰的头脑 来做出正确的决策
曹操的用人之道
1
曹操作为东汉末年的大将军, 后被封为魏武帝,他的用人之
道则以"实用"为核心
2
他懂得如何去识别一个人的能 力和潜力,只要是有助于实现 他的大业的人,不论是何出身,
曹操、刘备、诸葛亮的用人之道
![曹操、刘备、诸葛亮的用人之道](https://img.taocdn.com/s3/m/b3f80d05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f8.png)
曹操、刘备、诸葛亮的用人之道曹操的五个用人之道曹操的用人政策一:名至实归更重实际;曹操的用人政策二:德才兼备唯才是举;曹操的用人政策三:重用清官不避小贪;曹操的用人政策四:招降纳叛尽释前嫌;曹操的用人政策五:抓大放小不拘小节。
刘备用人(转帖)三国之主,曹操孙权刘备三人,都可以算得上是一代雄豪,他们为了谋求祖国的统一,都极其重视用人,并且,事实上他们也很善于用人。
但人才来源和用人条件,刘备最差。
论出身,刘备虽为皇族后裔,但世数悠远,“少时曾与母贩履织席为业”,不甚乐读书。
曹操孙权都出身宦族世家。
孙权自少博览群书,精习经史,“才秀明达,始有知名”(《三国志·吴主传》);曹操二十岁便举孝廉,从文学至兵书,无所不窥,年青时编了一本《兵法提要》,又注《孙武十三篇》。
论基业,刘备起兵下层,白手创业,举兵涿郡时,毫无政治势力和军事地盘可资凭藉;孙权凭借父兄二世余荫,“割据江东,国险民附”,贤能为之用;曹操雄才大略,拥军百万,“挟天子以令诸侯”,师出有名。
因而曹营和江东人才济济;而刘备则正如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所说:“先主之初微矣,因无袁曹之权籍,屡挫屡奔;而客处荆州,望不隆而士之归者也寡,及分荆据益、蜀所得收罗为己用者,江湘巴蜀之士耳!”(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但是,尽管刘备得人条件远不如孙曹,最后还是建立了蜀汉政权,拉开了天下三分的历史序幕,刘备自己也成了与孙曹并争天下的一方政治领袖。
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就是他善于物色人才,使用人才,并有一套别具特色的用人思想和政策。
归纳起来,反映在下列几个方面:一、从政治上看,刘备旗帜鲜明,政治针对性强。
刘备出自汉室后裔,打出“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旗号,这是孙曹政治上致命的弱点。
在正统观念几成为社会人们普遍政治信仰的封建时代,刘备打出这一旗号,自较孙曹更易取得民心,招揽人才。
刘备常说:“每与曹操反,事乃可成。
”刘备靠这一点起家,也是靠这一点收揽各地区、各阶级的人才。
三国演义之用人之道
![三国演义之用人之道](https://img.taocdn.com/s3/m/c0df940e581b6bd97f19ea38.png)
三国
二、孙吴的用人之道 承父兄遗业的孙权,遵孙策之嘱:“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 决问周瑜”,对他们委以重任,言听计从,招贤纳士,选贤任 能。于是,名士互相引荐,短期内求得鲁肃、诸葛瑾、顾雍等 贤才,“威震江东,深得民心”,并“开宾馆于吴会,命顾雍、 张纮延接四方宾客。连年以来,你我相荐”,有阚泽、严畯、 薛综、程秉、朱桓、陆绩、张温、骆统、吾粲来投,“孙权敬 礼甚厚”;又得吕蒙、陆逊、徐盛、潘璋、丁奉等良将数人, “文武诸人,共相辅佐,由此江东称得人之盛”。
刘备求贤访能的一片至诚之心终于感动了心终于感动了不求闻达于诸侯不求闻达于诸侯的诸葛亮出山相助又山相助又待孔明如师食则同桌寝则同榻待孔明如师食则同桌寝则同榻在一些生活琐事上关心孔明以笼络孔明之在一些生活琐事上关心孔明以笼络孔明之心
《三国演义》与用人之道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公共管理学院2010级行 政管理
三国
“桃园结义”,不过是笼络人心的一种手段 而已。“桃园结义”如此,赵云面前掷阿斗又何 尝不是如此!就因这一掷,使单枪匹马于百万军 中救阿斗的虎将赵云万般感激知遇之恩,“泣拜 曰:‘云虽肝脑涂地,不能报也!’” 刘备 “三顾茅庐”求贤,更是有口皆碑,历来被推崇 为礼贤下士的典范。刘备求贤访能的一片至诚之 心,终于感动了“不求闻达于诸侯”的诸葛亮出 山相助,又“待孔明如师,食则同桌,寝则同 榻”,在一些生活琐事上关心孔明,以笼络孔明 之心。刘备以礼贤下士的实际行动获得了诸葛亮 的衷心爱戴,诸葛亮为了报答“三顾”之恩,恪 尽职守,竭尽忠诚,直至“鞠躬尽瘁,死而后 已”。
Three Kingdoms
三国
一、 曹操的用人之道
二、孙吴的用人之道
三、刘备的用人之道
三国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四起,逐鹿中原,形成了 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这场斗争的最后幸存者曹操、刘 备、孙权,相继取得了在中原、西蜀、东吴的统治地位, 揭开了三国争衡的战争序幕。曹操、刘备、孙权都是杰 出的领导人,他们知人善任,选贤用能,终于在这场反 复无常的斗争中站稳了脚跟,并且发展壮大起来,成为 雄霸一方、鼎足而立的三个国家。他们兴起和强大的过 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怎样用人的过程,要探求他们兴起 和强大的奥秘,就得从探求他们的用人之道入手。下面 就魏、蜀、吴三国的用人之道,分别谈谈自己的浅见。
曹操用人之道
![曹操用人之道](https://img.taocdn.com/s3/m/e205f2fe5ef7ba0d4a733ba2.png)
人力资源话题-曹操用人之道三国用人之道曹操用人曹操的用人之道,可以总结为十六个字:实事求是、唯才是举、不拘一格、来者不拒。
在此前提下,曹操妥善地处理了五种关系。
曹操的用人政策一:名至实归更重实际第一种关系就是“名与实”。
我们知道,世界上有名人,也有能人,名人和能人它不是一个概念,有名的他不一定有能耐,有很多人有能耐他可能不一定有名声,他可能默默无闻。
那么你在招揽人才的时候就有一个选项,你是要名人呢,你还是要能人呢?曹操的政策是什么呢?名至实归,更重实际。
这个话怎么讲?曹操他很清楚地意识到,自己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有很多很多的人来帮助他。
而且相比较而言,曹操的条件是比较差的,政治资本是不如他的对手的,比如袁绍,他有一个庞大的家族作为支持,比方说孙权,他有父兄留下一片现成的基业,比方说刘备,当然也没有什么本钱,但是他自己弄出一个来,刘皇叔,他至少有一张可以骗人的名片,曹操有什么呢?一说起来,太监的孙子。
我们知道在东汉这个时代它是很重名的,因为自从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汉代便以名教治天下,我们读孔子的书知道,孔子的学生问孔子说,先生如果做了官,第一件要做的是什么事?孔子说,必也正名乎。
所以在这样一个时代名是很重要的,曹操明白这一点,所以他希望争取当时的豪门世族、社会贤达、社会名流这样一些人能够来支持他。
所以曹操不是不要名人,而且是很欢迎名人,但是曹操心里很清楚,这些名人不一定能够帮忙。
曹操的态度很简单,你来帮忙固然好,帮腔也不错,帮凶也可以,实在不行,帮闲也行,帮闲我也要;我也不指望你们这些人能够实实在在地给我做什么事,我也不指望你们这些人真心诚意地拥护我,只要你们能够来,你们来给我装点门面,你们不公开跟我作对,就可以了。
曹操是不迷信名人的,曹操也是不重虚名的,曹操的名言就是“不得务虚名而处实祸”,就是曹操更看重的是实在的内容,他是很务实的一个人。
甚至他的婚姻都是很务实的,他的第一任夫人,就是我们曾经讲过的丁夫人,丁夫人和他离异以后,曹操就让他的妾卞氏做了夫人,那就是卞夫人,卞夫人出身是不好的,出身倡家。
[原创]三国的用人之道
![[原创]三国的用人之道](https://img.taocdn.com/s3/m/c80cedf5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15.png)
[原创]三国的用人之道三国的用人之道各不相同,由此衍生的后果也不尽一样。
曹魏注重以才选人。
只要有才,不讲出身。
广开门路,招贤纳士。
利用自己的独特优势,通过相互举荐发掘人才,从而使曹魏一开始就是人才济济,发展下来也不会出现青黄不接的局面。
但是有才之士,学识渊博、想法也多。
聪明是其天性,狡猾是其本性。
他们在出谋划策始终把自己的利益看作比什么都重要。
这种人在强势的领导面前还能够奉公守法,但一旦到了领导不再那么强势的时候,他们最大的本能就是见风使舵、趋吉避凶。
善长取中庸之道,即对局势的变化不持立场,跟着大众随波逐浪。
有的甚至会心怀二心,喧宾夺主,很容易把别人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当作自己的财产。
所以,魏国即使兴旺也难得善终。
蜀汉讲求以德取人。
首要追求的就是忠诚,讲人品、讲德行。
其次再论才华。
朝堂之上,庸人居高位之徒倒是可以安分守己,但别指望他们力挽狂澜。
真正的人才却屡遭压制、难得其所。
更要命的是处在蜀地,却不思培养蜀地人才。
难道蜀中真的无人乎?非也,从刘备入川图蜀可以知道蜀中也是大有人才在的,单单一个张任就让刘备吃了不少苦头。
进取汉中莫不是法正功劳?所以,何以说蜀中无人?只是诸葛不想重用蜀人而已,对蜀人,诸葛除了用严法管理外,并没有过多注意到对当地人才的培养和选用。
反而一味重用的还是荆襄人士,从而使蜀人难以与他同心同德。
以致朝堂上安分守己的多,出类拔萃的寡,甚至出现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尴尬局面。
到后来荆襄人才凋零,蜀中人才不肯尽力,国家安全还要仅靠从魏国过来的姜维来维持。
等到曹魏大军逼近时,首言开门迎降者,蜀人也。
看来自始自终蜀人对这个外来的主人并不是怎么忠诚。
孙吴追求以亲用人,孙氏本居江东,但由于孙坚长期在外为官,而孙策又是以客家之兵恢复江东故地,故而自己反倒成了寄居故地的客家之主,根本无多大根基可言,因此自开基立业后,唯恐自身不足,对江左有才之士一直都是深深地提防着,不让他们有长期掌握实权的机会,就连半个亲戚的护国重臣陆逊也难得善终。
三国之用人之道
![三国之用人之道](https://img.taocdn.com/s3/m/2e9b07eda45177232e60a231.png)
用人之道—《三国演义》世界上最宝贵人,更确切一点说,是人才。
奇迹要靠人才去创造,光辉业绩要靠人才去建立,灿烂未来要靠人才去书写。
先秦时期,孔子明确提出“举贤才”主张;墨子在《尚贤》一书中说:“贤者为政则国治,愚者为政则国乱”,“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人才是“国家之珍”、“社稷之佐”,并主张“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
历史上曹操是一个善于用人政治家,他在赤壁战败之后,多次下求贤令,注重用人唯才,实行“唯才是举”,不管是“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甚至是“不仁不孝”,只要有“治国用兵”本领人,都一律加以任用。
朱元璋认为,“贤才,国之宝也”,“天下之治,天下之贤共理也”,“人君之能政治者,为其有贤人而为之辅也”,“贤才不备,不足为治”。
总之,凡是昌盛时代,必然是人才涌现时代;凡是兴旺发达国家或民族,必然是能够吸引人才国家或民族;凡是卓越领导者,必然是善于用人领导者。
汉高祖刘邦,他起于一个亭长,论本事也没有什么文凭或杰出地方,他之所以能在秦末混战中终于夺得天下,关键就在于善于用人。
他大不定期天下之后,在积阳南宫置酒大宴群臣。
他说:“列侯诸将无敢隐联,皆言其情。
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
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
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达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与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肖何;库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人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诸葛亮在《隆中对策》中说:“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议论文】品读三国 论用人之道_900字
![【议论文】品读三国 论用人之道_9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757443fb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0b.png)
【议论文】品读三国论用人之道_900字《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小说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略的经典之作。
在这部小说中,塑造了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其中不乏一些关于用人之道的深刻思考。
本文将从《三国演义》中的用人之道展开探讨,分析书中的角色形象,归纳出对用人之道的启示。
书中塑造了一些具有过人智慧和能力的人物,这些人物在用人方面往往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方法。
曹操是一个善于用人的领袖,他重用荀彧、郭嘉等人,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才能。
曹操之所以能够做到如此,是因为他懂得用人之道,知道如何根据不同人的特长和性格来分派任务,使每个人都能够发挥出最大的潜力。
在书中,曹操的用人之道给我们一个启示:领导者要善于发现每个人的特长,善于用人,才能使团队更加强大。
书中也塑造了一些不善于用人之道的人物形象。
刘备虽然有着高尚的品德和仁爱之心,但却常常犯了用人不当的错误。
在书中,刘备多次失去了机会,错失了用人之道所带来的巨大收益。
刘备的不善用人之道给我们一个启示:即使是有着高尚情操的人,如果不善于用人,也会在领导中失去先机。
书中还塑造了一些以智谋和谋略见长的人物,他们在用人之道上也有着独到的见解。
诸葛亮在书中被塑造成一个智慧过人的谋士,他通过精妙的用人之道,使得蜀汉能够在三国混战中立于不败之地。
诸葛亮的用人之道告诉我们:在领导中,智慧和谋略同样重要,善于用人将为团队带来巨大的战略优势。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用人之道,对我们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及其用人之道都具有重要意义。
当代领导者从中也能够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善于用人,善于发现和激发每个成员的潜能,能够使整个团队充满活力。
要善于分辨每个人的长处和短处,并安排合适的工作,从而使组织迅速成熟壮大。
通过阅读《三国演义》,我们不仅能够领略古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更重要的是,能够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
用人之道是一个领导者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通过不断学习和思考,可以更好地提高自己的用人之道水平,为团队的成功带来更多的机会和可能。
【议论文】品读三国 论用人之道_900字
![【议论文】品读三国 论用人之道_9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b25cbe2b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da.png)
【议论文】品读三国论用人之道_900字《三国演义》是历史上一部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名著,其以其深刻的智慧和雄厚的人物塑造成为世人研究的对象。
在这部作品中,人物的用人之道成为一个重要的主题。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三国演义》中的用人之道,并对现实中的用人之道提出一些建议。
用人之道还需要注重人才的履历和品德。
在《三国演义》中,有很多人才,但并不是所有人才都能被青睐。
关羽虽然勇猛,但因为他不足以适应高层战略和政治的需要,刘备没有将他用于重要职务。
同样,钟繇虽然才华出众,但因为他品德不佳,刘备对他没有过多的信任。
这表明在用人之道中,能力和品德缺一不可,只有两者兼备,才能够真正成为一个合适的人选。
用人之道还需要注重团队合作和协调。
《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充满了各个势力之间的斗争和协作。
各大势力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但能够取得良好的合作效果的都能在战争和政治中占据上风。
诸葛亮和刘备之间的合作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诸葛亮拥有卓越的智慧和才华,而刘备则具有领导力和胆识。
两者的合作弥补了彼此的不足,使得刘备的事业能够取得长足的发展。
用人之道需要注重追求公平和公正。
在《三国演义》中,各个势力之间的战争和政治斗争非常激烈,但成功的势力都具有公正和公平的用人之道。
刘备对待下属非常公平,对他们进行了激励和表扬,并给予了足够的权力和责任。
而曹操则在用人方面相对偏向私利,只看中个人的忠诚度和效益,而忽视了他们的能力和品德。
曹操的势力虽然曾一度强大,但最终没有取得长久的成功。
《三国演义》中的用人之道对于现实中的用人之道有很多启示。
我们在用人时,应该注重因材施教,将人才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发挥才华。
我们也要注重人才的履历和品德,只有两者兼备,才能够成为一个合适的人选。
团队合作和协调也是重要的,我们应该注重各个人才之间的合作,找到彼此的互补之处。
追求公平和公正也是用人之道的重要原则,我们对待下属要公正对待,给予他们足够的机会和激励。
通过借鉴《三国演义》中的用人之道,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发现和培养人才,实现个人和组织的长足发展。
【议论文】品读三国 论用人之道_900字
![【议论文】品读三国 论用人之道_9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a5476926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18.png)
【议论文】品读三国论用人之道_900字用人之道是一个国家或组织能否维持长久繁荣稳定的关键所在。
《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经典之作,不仅展示了历史上著名的英雄人物,而且以其丰富的战略谋略和用人才能,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宝贵的启示。
本文将从《三国演义》中的一些典型角色和事件中探讨用人之道。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是一个最具典型性的用人才能的人物。
他一直以来非常重视人才的选拔和使用,这也是他能够建立强大势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刘备在寻求救援时,他亲自前往荆州招揽众多人才,如诸葛亮、黄承儿等。
而后凭借诸葛亮的智慧和才略,刘备成功立足荆州,并成为一个有实力的领导人。
这说明了刘备对人才的重视以及正确运用人才的能力。
与刘备不同,曹操在用人上则存在着问题。
虽然曹操本身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物,但他在用人方面常常被他人的外貌所迷惑,从而导致他误用了一些人才。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袁尚和袁熙。
曹操因其外貌英俊而以为他们具备较高才能,结果把国家重任托付给了他们。
然而这两个人实际上缺乏能力和决策力,最终导致战败。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不能单凭外貌来判断一个人的能力,而应该更多地考察其实际才能。
在《三国演义》中,周瑜是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用人之道的典型人物。
周瑜在刘备寻求帮助时,能识别出关羽、张飞等人的才华,并主动提出让他们和刘备联合对抗曹操。
这种能够看到他人的潜力并善于发掘的能力,使得周瑜成为一个重要的军事指挥官,为孙权立下了许多功绩。
这告诉我们,在用人才方面,我们应该学会善于发现他人的长处和潜力,并提供适当的机会让他们发挥才能。
在《三国演义》中还有一些其他角色和事件也值得加以讨论。
通过对于这些典型人物和事件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用人之道的经验和原则。
我们应该注重选择合适的人才,即根据实际需要去寻找合适的人选,并进行全面考量不仅仅是外貌。
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长处和潜力,为他们提供适当的机会和平台发挥才能。
我们应该学会善于运用别人的优势,并将其融入到整体的工作中,以提高整体的绩效。
《三国演义》与用人之道
![《三国演义》与用人之道](https://img.taocdn.com/s3/m/ae09d502bed5b9f3f90f1c10.png)
《三国演义》与用人之道世界上最宝贵的人,更确切一点说,是人才。
奇迹要靠人才去创造,光辉的业绩要靠人才去建立,灿烂的未来要靠人才去书写。
先秦时期,孔子明确提出“举贤才”的主张;墨子在《尚贤》一书中说:“贤者为政则国治,愚者为政则国乱”,“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人才是“国家之珍”、“社稷之佐”,并主张“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
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个善于用人的政治家,他在赤壁战败之后,多次下求贤令,注重用人唯才,实行“唯才是举”,不管是“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甚至是“不仁不孝”,只要有“治国用兵”本领的人,都一律加以任用。
朱元璋认为,“贤才,国之宝也”,“天下之治,天下之贤共理也”,“人君之能政治者,为其有贤人而为之辅也”,“贤才不备,不足为治”。
总之,凡是昌盛时代,必然是人才涌现的时代;凡是兴旺发达的国家或民族,必然是能够吸引人才的国家或民族;凡是卓越的领导者,必然是善于用人领导者。
汉高祖刘邦,他起于一个亭长,论本事也没有什么文凭或杰出的地方,他之所以能在秦末的混战中终于夺得天下,关键就在于善于用人。
他大不定期天下之后,在积阳南宫置酒大宴群臣。
他说:“列侯诸将无敢隐联,皆言其情。
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
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
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达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与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肖何;库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人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诸葛亮在《隆中对策》中说:“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议论文】品读三国 论用人之道_900字
![【议论文】品读三国 论用人之道_9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59df07fe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a3.png)
【议论文】品读三国论用人之道_900字品读《三国演义》可以从许多角度进行探讨,而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用人之道。
在这部文学经典中,不同的人物通过不同的用人策略来实现各自的目标。
本文将以几位著名的人物为例,探讨他们的用人之道,以及他们的成功或失败。
首先,我们来看看刘备的用人之道。
刘备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统帅,他所用的人能否胜任其工作,直接决定了他的成功或失败。
刘备非常重视人才,他注重培养和使用各类人才,如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人。
他往往能够看到一个人的潜力,并给予其一定的发挥空间,同时他也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升迁,从而造就了一支强大的队伍。
其次,我们来看看曹操的用人之道。
曹操是三国时期的重要人物,他被称为“世之奇士”,但同时也是一个非常善于用人的人。
曹操用人之道不仅在于能够发现人才,更在于将人才合理地分配,运用到适当的位置。
他将贾诩、荀彧等文臣和张辽、郭嘉等武将组成了一支有文化和军事素质的团队。
他还习惯于利用人之长、去其短,以其长补其短,最终使得每个人在自己的领域发挥出最佳表现。
很显然,刘备和曹操的用人之道不同,但是却都非常成功。
但是,也有一些人物的用人之道不够成功,比如袁绍。
袁绍虽然是北方的重要势力之一,但是因为用人不当,最终失败了。
他虽然拥有谋士沮授、逢纪、许攸等人,但他却轻视他们的建议,纠葛于田丰等人的争执中,最终导致他的集团内部无法协调,被曹操等人击败。
综上,我们可以发现,用人之道在《三国演义》中非常重要。
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往往需要善于发现人才,以及根据人才的特点和优势对其进行合理的分配和使用。
只有这样,才能够让每个人发挥出最佳表现,同时实现自己的目标。
反之,如果对人才的使用不当,或者对人才的能力没有充分发扬,就会失去重要的机会,最终导致失败。
因此,我们需要在品读《三国演义》的过程中,加深我们对用人之道的认识,从而可以更好地应用于自己的现实生活中。
读三国分析企业管理智慧
![读三国分析企业管理智慧](https://img.taocdn.com/s3/m/5ae2bbeb524de518964b7d47.png)
读三国分析企业管理智慧《三国演义》,这部罗贯中的经典历史小说,将前述人物刻画得活灵活现,书中多处展现了上述三人等在群雄纷争中高明的用人智慧。
那么,《三国演义》中的用人智慧对现代企业管理又有何启示呢?刘备的用人之道:用可靠人组建核心团队乐载兵认为,选择创业合伙人历来是创业者很头疼的事情,而刘备恰好很完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刘备组建核心团队是以家喻户晓的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开始的。
那么,刘备为何偏偏看中关羽和张飞呢?”在乐载兵看来,关羽和张飞武功超群固然是一面,而二人忠心耿耿、出力多、智慧少也是重要因素。
刘备选择该两人,根本就不用担心未来自己的“控股”地位。
此外,刘备创业之初即用“义”为核心创建企业文化,管理员工思想。
通过这一企业文化建设,加强企业领导者人格魅力、感召力,从而消除了企业未来发展中的内耗或分裂的不良后果。
有了核心团队,刘备如何扩大自己的团队也值得现代企业学习。
“刘备堪称我国概念营销的鼻祖,在概念炒作方面是把好手,在宣传自己中山靖王的基础上,其提出的远大前景为‘光复汉室’。
”乐载兵提示,值得注意的是,当时这一愿景代表着整个市场的价值取向和市场心理。
借此,刘备不断吸引了庞统、诸葛亮、黄忠等人的加盟,队伍实力不断壮大。
曹操的用人之道:打破传统用人观,唯才是举在我国历史上,下过求贤诏的君主不少,并不是唯独曹操一人,所以更谈不上曹操独创。
但乐载兵认为,曹操的用人标准与其他君主大不相同,因为他公开宣布,他所选用的人,不论其出身贵贱,不管其品行如何,不论其相貌丑俊,不求其全面发展,不求其又红又专,凡是有真才实学、治国用兵之术的人他都会当宝贝看待,量才为官,唯才是用。
孙权的用人之道:看重员工的学习与培养很多老板会感慨自己手下没有得力的员工,但其实并非没有人才,而是没有用对人。
乐载兵认为,这种老板需要向孙权学习。
“孙权的人都不是全才而是专才,所以在关键时候总有人派上用场,打仗分工合作,讲团队精神,孙权又能不拘一格地提拔人才,还能自我培训造就人才。
【议论文】品读三国 论用人之道_900字
![【议论文】品读三国 论用人之道_9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855d199c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6055d7c.png)
【议论文】品读三国论用人之道_900字三国演义中提倡了以德为先的用人准则。
刘备在用人时,非常重视对人品的考察,他曾对诸葛亮说:“治世以德,安民以礼。
”这种准则在刘备的统治下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刘备待人宽厚仁义,以身作则,赢得了人心。
他在任用张杰时,毫不计较张杰的出身和资历,而是看中了他的正直和才华。
这种引人以德的用人方式,不仅能够凝聚人心,也能够树立起良好的示范作用。
三国演义中突出了精选人才的重要性。
在这个动荡的时代,英才如星,但刘备通过周围的观察和了解,筛选出了一些真正的人才。
诸葛亮的伟大才干是众所周知的,但在《三国演义》中描写他初次登场时,他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布衣。
刘备通过一次偶然的相遇,发现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和卓越智谋,这让刘备决定以诸葛亮为军师,征服天下。
这种突出人才选拔的方式,帮助刘备在困境中逆袭,最终成为了蜀汉的创始人。
三国演义中提倡了重用人才的原则。
在这个世界上,英雄是相对稀缺的,他们的能力和才干极为宝贵。
一个聪明的领袖应该善于发现和重用人才,不论他们的出身和地位如何。
在小说中,曹操是一个重用人才的典型代表。
不论是荀彧、郭嘉还是贾诩,他都能够看中他们的才干,并将他们用在合适的位置上。
这种重用人才的原则,不仅能够充分发挥人才的才华,也为领导者和组织带来了巨大的收益。
通过品读《三国演义》,我们可以看到其中对于用人之道的思考和总结。
这部作品强调了用人才的重要性,提倡了以德为先的用人准则,突出了精选人才的重要性,以及重用人才的原则。
这些思想和原则在历史上得到了许多领导者的验证,并成为了管理和领导的重要参考依据。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从中汲取灵感,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念,以更好地管理和领导团队。
从人才战略试论三国演义里的用人之道 图
![从人才战略试论三国演义里的用人之道 图](https://img.taocdn.com/s3/m/17862216f78a6529647d539f.png)
从人才战略试论三国演义里的用人之道图三国演义里的人才战略一部《三国演义》,也是一部人才战略学。
“唯才是举”,是曹操的人才战略,才用其长,不求全责备,故战将千员,谋士如云,一统北方。
“求贤若渴”,是刘备的人才战略,以情动人,以信用人,故诸葛孔明鞠躬尽瘁,辅佐开创蜀汉基业。
“得人者昌”,是孙权的人才战略,举贤成风,人才辈出,故能雄踞江东。
单说东吴,“得人”最出色的有两位,一个是周瑜,一个是鲁肃。
当初,孙策带着三千兵马打天下之始,周瑜就向他推荐江东“二张”,靠着这批人才,孙策得以在江东迅速站稳了脚跟。
后来,孙权接班后,周瑜又向孙权力荐鲁肃。
在曹操大军压境的时候,鲁肃力排众议,主张迎战,并联合刘备,协助周瑜大破曹兵。
周瑜临终前,又推荐鲁肃接自己的班,出任三军统帅。
可以说,周瑜知人善任,对东吴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然而,周瑜千好万好,可就一样要命,气量不够大,对比他能耐大的人,就难相容了。
比如对诸葛亮,当发现此人比自己更有才,第一反应就是除掉。
又比如对庞统,此公在赤壁之战中功劳不小,周瑜却从未推荐过这位奇才。
“既生瑜,何生亮”,容不得比自己高的人才,这是周瑜的致命弱点。
反观鲁肃,当周瑜要杀诸葛亮的时候,鲁肃坚决反对。
刚刚接任大都督,鲁肃就立刻向孙权力荐比自己强的庞统。
哪知孙权以貌取人,没看上。
鲁肃见自己单位不用,马上就推荐给刘备,为的是以联蜀抗曹大局为重,不使大才埋没。
比较鲁肃与周瑜的人才观,高下立判。
鲁肃没有周瑜的雄才,但在用人上,“大略”却高出一筹。
其区别,表面上看是胸怀的大小,胸襟的宽窄,而实质上是战略思维的比拼,大局观念的考量。
鲁肃的高明处,就在于识大体,虑长远,从战略全局的高度识别人才,保护人才,推荐人才。
历史小说的演绎如此,社会现实的道理亦然。
世间人为最贵,人才为国宝。
重视人才,是古往今来创业者、执政者的一等要务。
不过,人才的重要性一般都能知晓,任用人才一般也能做到,难的是将人才资源作为战略资源来谋划,将人才发展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建设,尤其是培养、重用创新型人才等一流人才。
古代用人之道_三月风
![古代用人之道_三月风](https://img.taocdn.com/s3/m/8aed1310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a0.png)
古代用人之道_三月风古代用人之道------要知人善用。
1、曹操的五个用人之道:曹操的用人政策一:名至实归更重实际;曹操的用人政策二:德才兼备唯才是举;曹操的用人政策三:重用清官不避小贪;曹操的用人政策四:招降纳叛尽释前嫌;曹操的用人政策五:抓大放小不拘小节。
2、诸葛亮的用人之道诸葛亮当权期间,反刘备依靠大族的政策,开始实行法治,大力打击益洲派的豪强;由于川中战乱没中原那严重,加上刘焉父子纵容大族,所以豪强势力还是十分强大,收益不错但是为后来的李严不供粮草埋下伏笔。
诸葛亮很善于发现、培养、利用人才,如蒋琬、费文伟、董允等,诸葛亮的识人方面,杨洪、何诋的例子一直为后人所乐道;诸葛亮也注意提拔敌方投降过来的人才,如姜维、王平。
诸葛亮大力起用荆洲派人才,在选拔人才和使用人才方面过分强调以“奉职循理”作为衡量优劣、取舍的标准,因而忽略了人才的多样性,尤其是开拓型人才的培养和造就。
如街亭用的马谡、四相中的蒋琬、费文伟、董允都是荆洲派。
由于诸葛亮的人才政策局限,加上刘蜀中生代人才大部分在夷陵之战中消亡,无奈后来只好“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悲惨局面。
3、刘邦的用人之道《史记高祖本纪》载,上(刘邦)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韩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
”上曰:“于君如何?”信曰:“臣多多而益善耳。
”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刘邦在用人方面确实有他独到的地方,在谋略方面,他比不上张良、陈平;在打仗方面,他比不上韩信、彭越;在治理国家上,他不及萧何。
然而,刘邦能够最大限度地使用人才,知道把手下的人才放在最合适的位置,这就是刘邦的用人之道,其精妙之处,究竟在什么地方呢?刘邦的用人之道一:知人善任二:不拘一格三:不计前嫌四:坦诚相待五:用人不疑六:论功行赏4、刘备的用人之道:知人善任。
议《三国演义》中的用人智慧
![议《三国演义》中的用人智慧](https://img.taocdn.com/s3/m/8f1d0b15fc4ffe473368ab84.png)
议5三国演义6中的用人智慧韩继胡倩茹罗贯中开篇词里说得好:/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0战略本质上就是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和驾驭,人才是战略的实施者,谁选择了人才谁就选择了成功。
人才是兴邦定国的基础,这点是毋庸置疑的,翻看三国的兴亡史,我们不难找到答案。
5三国演义6有两条主线,一条是基于魏蜀吴三国的兴亡史的历史主线,另一条就是/得人才者得天下,失人才者失天下0的以人为本的观点贯穿每个历史事件的始末。
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才能正确、合理地使用人才。
/三国之主用人各不同0,但都是善于用人的高手。
从5三国演义6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一些人才使用方略和思想:第一,任人唯贤、唯才。
在5三国演义6中极尽手段宣扬了三国之主用人不计较从事的行当的贵贱、不计较他们的出身高低的超凡观念。
如刘蜀集团中的关羽、张飞、诸葛亮其出身并非显赫门第,从事的职业也属下九流。
曹魏集团中的郭嘉其出身也非名门,却受到曹操的信任和重用。
在提拔和行赏时,三国之主同样不论贵贱亲疏,看重的是人物的功劳战绩。
这一做法深得人心,各国因此笼络了一大批人才。
第二,用人不疑。
当时的人才流动较大,文官武将随时都可能另择明主。
对于这些归降者,三国之主都敢于大胆起用,视其才华,各委以职。
曹魏集团中的郭嘉、荀彧起初都在袁氏门下,后因看透袁绍无能便改投曹操门下,曹操不计前嫌,对他们言听计从,受益匪浅。
对品德、才华方面略有欠缺的人物,三国之主也不捐弃,而是尽量用其才,如刘蜀集团的魏延,诸葛亮采取了慎用的方针终于没有酿成大错。
从小说中人物建功立业的情况来看,诸葛亮、周瑜、荀彧、陆逊等人受到重用时都是二十多岁,却都能做到运筹帷幄、深谋远虑,天文地理无所不通,行军布阵无所不晓。
因此,三国之主不因他们的年龄尚轻,资历尚浅而拒之门外,而是大胆起用,终于创立了各自的基业。
第三,人尽其才。
小说中描写的主帅在每次战役部署上都能充分看到每位将士的特长和弱点,从而根据不同的需要来安排人事。
解读 三国演义 领导者的用人之道
![解读 三国演义 领导者的用人之道](https://img.taocdn.com/s3/m/805bae10cc175527072208bc.png)
解读三国演义领导者的用人之道解读《三国演义》领导者的用人之道得人才者得天下!一切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
选人用人,关乎事业的成败。
如何根据德才慧眼识人,如何量才而用,因材施用,如何用感情、待遇、制度、文化选用留人,如何选对人、用好人,本文将结合《三国演义》古典名著,全新揭示选人用人大智慧。
一、用人之首“三顾茅庐”用人之首在于选人。
“三顾茅庐”可谓选人的典范。
“若非先主垂三顾,谁识茅庐一卧龙”,刘备“三顾茅庐”,不仅成就了诸葛亮旷世之才,也使得自己“三分天下”,成为了千古佳话。
《三国演义》选贤大致有三种渠道:一是凭公认选贤。
刘备选用“卧龙”和“雏凤”这样的人才,主要是由于他们的口碑。
像诚邀“卧龙”,主要是由于徐庶和司马徽的推荐;选拔“雏凤”则是出于鲁肃的举荐。
二是凭实绩选贤。
魏延作为降将,而且诸葛亮认为其“有反骨”,但刘备还是用其镇守汉中,就是出于魏延在战争中的赫赫战功。
三是广泛选贤。
曹操在选人上率先提出“唯才是举”。
所以曹操手下人才最多,谋士如云,战将如雨;孙权选人视野广阔,不论贵贱,“拔吕蒙于戎行,识潘璋于系虏”,所以手下出身“寒门”的大将很多。
二、用人之要“吴下阿蒙”用人之要在于育人。
蜀国拥有“五虎将”这样的“将才”和诸葛亮这样的“帅才”为什么在刘备死后会出现“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局面,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其在育人少了“传帮带”,造成无人可用。
而东吴自周瑜之后有鲁肃和吕蒙,吕蒙之后还有小将陆逊,就是因为孙权有“吴下阿蒙”的培养机制。
《吕蒙传》评曰:“吕蒙勇而有谋,断识军计,谲郝普,禽关羽,最其妙者”。
吕蒙所以能有此丰功妙计,是与孙权的精心培植分不开的。
吕蒙原来“少不修书传”,孙权督导吕蒙说:“卿今并当涂掌事,宜学问以自开益”、“宜急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
在孙权的指导下,吕蒙“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以致鲁肃发出“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感慨。
三、用人之智“将功赎罪”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备用人可谓登峰造及。但他不重视人才的培养,导致后来蜀中
乏人。
通过以上对《三国演义》中各路诸侯用人的分析,可以看出善于用
人是形成三足鼎立之势的重要原因。可见,善于用人是事业成功发展
的关键所在。唯有善于用人,大胆启用新人,我们的事业才能长足发
展。我们不仅要“求贤”、“用贤
文字, 把曹操尊重人才、不计贵贱表达的淋漓尽致。相反,袁绍始终以
身世论人并嫉贤妒能的特点也被作者揭示无遗。
曹操用人最难能可贵的是用人不疑。徐攸自袁绍阵营来投奔曹操
的时候,曹操“大喜,不及穿履,跣足出迎”、“携手共入,操先拜于地”。
当时张辽怀疑徐攸投向有诈,但曹操却深信不疑。徐攸也不负曹操重
之明,这个是很难,确实很难。而刘邦却
恰恰做到了这一点,而且他也非常清楚地
知道,一个领导最重要的才能是什么,如
何调动部下的积极性,下属都有什么才能,
他的才能是哪些方面的,有什么性格,有
什么特征,有什么长处,有什么短处,放
在什么位置上最合适。这也是一个领导最
大的才能,领导不是说要自己亲自去做什
重用了前来投靠的于禁、典韦,他们后来都一直跟随曹操东征西讨、南
征北战。典韦为保卫曹操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以死相报知遇之恩。
曹操爱惜人才,知人善任,最著名的莫过于关羽温酒斩华雄的例
子。在《三国演义》的第五回写诸侯会盟讨伐董卓时, 公孙瓒将刘备功
劳并其出身细说一遍,绍曰:“既是汉室宗派, 取座来。”命座。备逊谢。
礼贤下士、思贤若渴。诸葛亮最终被刘备的诚意所感动。这位经国济民
之才未出草庐而知天下三分, 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将军欲成霸业,
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
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蜀国后来基本上
是按照隆中对来建设自己的国家的。不仅如此,诸葛亮最后决定出山,
有的人才都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历
史证明,刘邦的用人策略是对的。
用人之道三:不计前嫌
刘邦的队伍里面,有很多人原来曾经
是在项羽手下当差的,因为在项羽的部队
里面待不下去跑过来投奔刘邦,刘邦敞开
大门,不计前嫌,一视同仁表示欢迎。如
韩信、陈平,韩信原来是项羽手下的人,
因为在项羽手下不能发挥作用,来投奔刘
从袁绍处跑来的,“操与语大悦,曰:‘此吾之子房也! ’”遂即加以重用,
任为“行军司马”,参赞军机。这些人后来为曹操出谋划策,成为曹操的
“智囊团”,荀彧、郭
嘉、刘晔、程昱、荀攸成为曹操的得力谋士。曹操还
谨会借机“背吴入蜀”,孙权则充分相信诸葛谨。说:“孤与子瑜,有生死
不易之盟,孤不负子瑜,子瑜亦不负孤”。另一方面孙权能够大胆放权。
孙权在授予陆逊大都督之职时, 也把相应甚至更大的权力交给了他,
他告诉陆逊“阃之内,孤主之;阃以外,将军制之”。正是有了这种爱才
的好机制,才有了黄盖拼着老命为孙权诈降,阚泽脑袋拴在裤腰为孙
年英俊,才华横溢,败关羽于荆州,为东吴夺回了这一战略重地。
其次,用人不
疑,以气魄胜人。充分信任、充分授权是人们开展工
作、成就事业的基本条件。孙权一方面信任人。在蜀兵压境时,东吴诸
葛谨利用与诸葛亮的关系去为孙权“说和”。张昭向孙权进言,说诸葛
谈,提
出问题,刘邦全部都是如实回答,不说假
话,哪怕这样回答很没面子,他也不说假
话。张良在鸿门宴之前得到消息,说项羽
第二天要派兵来剿灭刘邦,张良曾问过刘
邦,大王打得过项羽吗?刘邦的回答是“固
不如也”。后来韩信到刘邦军中来,也问了
这样的问题,说大王自己掂量掂量你的能
因貂蝉而疏远了吕布,招致吕布一戟刺咽喉而死。可以说,董卓用金银
玉帛来收买人才,只能得到象吕布这样的“有勇无谋,见利忘义”(李肃
语)的一介武夫。
董卓死后,最有实力一统天下的是袁绍。但袁绍多以门第取人,任
人唯亲。如其长子袁谭被封为青州刺史,中子袁熙为幽州刺史,外甥高
干为并州刺史。袁绍政权内部是一个体系严密的巨大亲属网,那些饱
刘邦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他不拘
一格的使用人才,所以刘邦的队伍里面什
么人都有,张良是贵族,陈平是游士,萧何
是县吏,樊哙是狗屠,灌婴是布贩,娄敬是
车夫,彭越是强盗,周勃是吹鼓手,韩信是
待业青年,可以说是什么样的人都有。刘
邦把他们组合起来,各就其位,毫不在乎
人家说他是一个杂牌军。他要求的是,所
学之士根本无法得其门而入。其次,袁绍用人多疑又忌才,导致内部不
合,人心涣散,人才外流。曹操谋士荀彧评价袁绍“布衣之雄耳,能聚人
而不能用”。袁绍的这些用人缺点导致了官渡之战中他的最终失败。
刘表素有宽和爱士的名声,但和袁绍一样,用人易犯猜忌的毛病,
如对待韩嵩。韩嵩被其派往曹操军营探虚实,回来后却被刘表怀疑“反
力、魅力、实力比得过项羽吗?刘邦虽然
沉默了良久,最后还是坦诚相告,“固不如
也”。之所以这些人能够帮助刘邦提出自
己的计策来,是由于刘邦有一个前提,就
是如实相告,绝不隐瞒,这样信任对方,尊
重对方,得到了对方同样的回报,同样的
信任和尊重,尽心尽力地帮他出谋划策。
这也是我们一些做领导的,非常值得借鉴
权下书,才有了韩当、甘宁拼死为孙权保驾。
孙权的这些做法使吴君臣有“相知之雅”,君知人善任,臣尽忠相
报,君臣一心,一致对敌,终于取得一系列的胜利,使吴国最终成为一
个雄据东南、北抗曹魏、西拒蜀汉的军事强国。
2.3 刘备用人:礼贤下士,以情感人
刘备用人史上最精采的一笔是三顾茅庐。三顾茅庐表现了刘备的
质问题,更是为人处世的一条原则,你坦
诚以待别人,别人通常也会坦诚的对待你。
对于人才,他们需要的不仅是应得的酬劳,
而更多的是需要尊重和信任。要尊重这些
人才,惟一的办法就是以诚相待,实话实
说。刘邦就有这个优点,张良、韩信、陈平
这些人,如果有什么问题要跟刘邦
人思想。探究《三国演义》中各路诸侯的用人之道,对我国当今企事业单位的改革具有借鉴作用。
【关键词】三国演义;用人
当今社会,我们国家大力提倡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探究《三国演
义》中各路诸侯的用人之道,对我国当今企事业单位的改革具有借鉴
作用。
1.失人心者失天下
墨子《尚贤》中说:“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
”,而且要大力“育贤”。只有“育贤”,事业
发展才能后继有人。
用人之道一:知人善任
知人善任,这是讲到领导艺术时,经
常要说到的一个词。什么叫知人善任?知
人善任,首在于知人,其次是善任。知人当
中首在于知己,其次在知彼,人贵有自知
是坚持对陈平委以重任。当时,刘邦和项
羽正处于一个胶着的状态,谁也吃不掉
谁,为了让陈平能够成功的实施反间计,
刘邦拨款黄金四万斤给陈平,并且不问出
入,可以想见刘邦对陈平的信任程度。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刘邦的用人之术
是典型的帝王之术,一方面你看他好像用
人不疑,另外一方面,肚子里极度地猜忌,
只不过他猜忌的不动声色。但他手腕高
望。他提出了劫乌巢军粮的妙计,使得曹操和袁绍之间的形势有了急
转而下的变化。拿袁绍的用人和曹操相比,曹操千方百计求贤,袁绍却
广聚贤才而不用;曹操知Biblioteka 善任,用人不疑,袁绍却非海内知名而不
用;曹操善于听取谋臣之言,广开言路,袁绍却心无主见,不能主张,逆
耳忠言全不纳。仅这几点,官渡之战,曹袁二人的确是胜负有凭。
绍曰: “吾非敬汝名爵, 吾敬汝是帝室之胄耳。” 及至华雄连斩数将, 众
皆失色, 关羽挺身请战。帐上袁术大喝曰: “量一弓手, 安敢乱言! 与
我打出帐去! ”曹操急止之曰:“公路息怒。此人既出大言, 必有勇略;
试教出马, 如其不胜, 责之未迟。”袁绍曰: “使一弓手出战, 必被华雄
所笑。”操曰: “此人仪表不俗, 华雄安知他是弓手?” 关羽温酒斩华雄
亲自辅佐这位皇室后裔。诸葛亮为他妙计得荆州,使“ 困龙”得以入海;
诸葛亮为他智取益州,使刘备最终称帝;诸葛亮还为巩固与发展刘蜀的
基业八面应酬,七擒孟获,六出祁山,殚精竭虑,鞠躬尽瘁,直至最后的
“星落秋风五丈原”。可以说,没有诸葛亮,就没有后来的蜀国。刘备这
一次用人的成功,奠定了他日后的整个基业。
刘备的另一用人妙笔是“以情感人”。他与关羽、张飞“桃园结义”,
拜为异姓兄弟,义同一体,誓同生死。关、张二人死心踏地地跟随他出
生入死,驰骋疆场,成为刘备创业的股肱大将。刘备靠了关、张二人的
帮助,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由一个“贩履织席为业”的贫民小儿
一跃成为县尉,从此跨入逐鹿中原的行列,并最终成为一个强有力的
么事,事必躬亲的领导绝非好领导作为一
个领导,要做好的是掌握一批人才,把他
们放在适当的位置上,让他们最大限度地、
充分地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作用,你的事
业成功就指日可待了。刘邦深谙此理,用
韩信带兵,张良出谋,萧何保后,都安排得
有条不紊,刘邦也因此而成为他这个集团
的一个核心。
用人之道二:不拘一格
之后, 曹操大喜。张飞高声大叫: “俺哥哥斩了华雄, 不就这里杀入关
去, 活捉董卓, 更待何时?” 袁术大怒, 喝曰:“俺大臣尚自谦让, 量一县
令手下小卒, 安敢在此耀武扬威?都与赶出帐去。”曹操曰: “得功者
赏, 何计贵贱乎?”袁术曰: “既然公等只重一县令, 我当告退。”操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