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

合集下载

类经附翼(医易)

类经附翼(医易)

类经附翼医易1. 宾尝闻之孙真人曰:「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

」每窃疑焉。

以谓「《易》之为书」,在「开物成务,知来藏往」;而医之为道,则调元赞化,起死回生。

其义似殊,其用似异。

且以医有《内经》,何藉于《易》?舍近求远,奚必其然?而今也年逾不惑,茅塞稍开,学到知羞,方克渐悟。

乃知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而造化万物;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而长养百骸。

《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

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乎《周易》。

故曰天人一理者,一此阴阳也;医易同原者,同此变化也。

岂非医易相通,理无二致,可以医而不知易乎?2. 予因默契斯言,潜心有日,管窥一得,罔敢自私,谨摭易理精义,用资医学变通,不揣鄙俚而为之论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

」「乾坤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

」「是故天生神物,圣人格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于是乎「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

」「以顺性命之理。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

」「刚柔相摩,八卦相荡。

」「变在其中矣,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矣。

吉凶悔吝生乎动。

」而天地鬼神之为德,万物一体之为能,森乎昭著而无所遯乎易矣。

3. 伟哉人生,禀二五之精,为万物之灵;得天地之中和,参乾坤之化育;四象应天,四体应地;天地之合辟,即吾身之呼吸也;昼夜之潮汐,即吾身之脉息也;天之北辰为群动之本,人之一心为全体之君也。

由是观之,天之气,即人之气﹔人之体,即天之体。

故康节曰:「思虑未起,鬼神未知,不由乎我,更由乎谁?」盖谓「一念方萌,便达乎气﹔神随气见,便与天地鬼神相感通。

」然则天人相与之际,精哉妙矣,诚可畏矣。

人身小天地,真无一毫之相间矣。

今夫天地之理具乎易,而身心之理独不具乎易乎?矧天地之易,外易也;身心之易,内易也。

张景岳最经典的十句话

张景岳最经典的十句话

张景岳最经典的十句话嘿呀!以下就是张景岳最经典的十句话啦!1. “医不贵于能愈病,而贵于能愈难病;病不贵于能言医,而贵于能延真医。

”哇塞!这句话说得真是太有道理了呀!告诉咱们真正厉害的医生不在于能治好普通的病,而是能搞定那些疑难杂症呢。

病人呢,也不在于能随便谈论医生,而是要能找到真正厉害的医生呀!2. “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哎呀呀!这可真是精妙的论断呢!让我们明白补阳的时候要考虑阴,补阴的时候也要顾及阳,阴阳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呀!3. “药贵合宜,法当应变。

”哇!这提醒我们用药要合适,治病的方法也要根据情况灵活变化呀!4. “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

”哎呀!强调了阳气对于人的重要性,就像太阳对于天地一样关键呀!5. “阳非有余,阴常不足。

”哟呵!这让我们对人体的阴阳有了新的认识,不能简单认为阳是充足的,而阴常常是不够的呢!6. “凡看病施治,贵乎精一。

”嘿!治病就得专注和精准,不能马虎大意呀!7. “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

”哇哦!说明懂《易经》对于成为高明的医生是很重要的呢!8. “病之新久,邪正缓急,莫不有因。

”哎呀呀!告诉我们生病时间长短、邪气正气的情况、病情的缓急,都是有原因的哟!9. “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

”嗯呐!先搞清楚病症,然后才能谈用药,这顺序可不能乱呀!10. “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无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喘生毋耗气,精遗勿涩泄,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

”哇塞!这可真是经验之谈呀!不能看到痰就只治痰,看到血就只治血,得多考虑深层次的原因呢!哎呀呀,张景岳的这些话真的是太经典啦,值得我们好好琢磨和学习呢!。

孙思邈医德名言大医精诚

孙思邈医德名言大医精诚

孙思邈医德名言大医精诚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

寿夭休论命,修行本在人。

存不忘亡,安不忘危。

后生志学者少,但知爱富,不知爱学,临事之日,方知学为可贵,自恨孤陋寡闻。

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

养老之要,耳无妄听,口无妄言,身无妄动,心无妄念,此皆有益老人也。

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

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判处针药,无得参差。

先发大慈侧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圣人之道,以慈济物,博求众药,以戒不虞。

居贫富之中,常须守道,勿以贫富易志改性常以深心至诚,恭敬于物,慎勿诈善,以悦于人,终身为善。

道之所在,其德不孤。

安身之本,必资于食。

救疾之速,必凭于药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

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

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于至粗至浅之思,其不殆哉!若盈而溢之,虚而损之,通而彻之,塞而壅之,寒而冷之,热而温之,是重加其疾,而望其生,吾见其死矣!神存心手之际,意析毫芒之里。

博极医源,精勤不倦。

半醉酒,软枕头,暖盖足。

身体常使小劳,则可百达和畅。

早起,尤千金妙方,长寿金丹也。

饮酒可以陶情性,剧饮过多防百病。

《孙真人卫生歌》卫生切要知三戒:大怒、大欲、大醉。

《备急千金要方》善为医者,行欲方而智欲圆,心欲小而胆欲大。

凡欲治疗,先以食疗。

既食疗不愈,后乃用药疗。

多静坐以收心,寡酒色以清心,去嗜欲以养心。

观古训以警心,悟至理以明心贼而得之者祸也,幸而得之者笑也,分而得之者吉也,屈而得之者福也!居其富而失其富,居其贵而不失其贵,祸不及也,寿不折矣!夫生民之道,莫不以养小为大,若无于小,卒不成大,故易称积小以成大。

养性者,不但饵药餐霞,其在兼于百行。

百行周备,虽绝药饵,足以遐年。

恣其情欲,则命同朝露也。

居贫富之中,常须守道,勿以贫富易志改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当去礼去圣守愚以自养,斯乃德之源也。

孙思邈格言

孙思邈格言

孙思邈格言1、贼而得之者祸也,幸而得之者笑也,分而得之者吉也,屈而得之者福也!2、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

3、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当去礼去圣守愚以自养,斯乃德之源也。

4、恣其情欲,则命同朝露也。

5、仁者守其仁而廉谨也。

6、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

7、存不忘亡,安不忘危。

8、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

9、养性者,不但饵药餐霞,其在兼于百行。

百行周备,虽绝药饵,足以遐年。

10、居贫富之中,常须守道,勿以贫富易志改性11、后生志学者少,但知爱富,不知爱学,临事之日,方知学为可贵,自恨孤陋寡闻。

12、落花无返树之期,逝水绝归源之浪,人之生灭,事可同然,万法皆空,何不悟矣!13、寿夭休论命,修行本在人。

14、福者,造善之积也;祸者,造不善之积也。

15、养老之要,耳无妄听,口无妄言,身无妄动,心无妄念,此皆有益老人也。

16、天有盈虚,人有屯危,不自慎不能济也。

故养性必知足自慎。

17、居其富而失其富,居其贵而不失其贵,祸不及也,寿不折矣!18、后生志学者少,但知爱富,不知爱学,临事之日,方知学为可贵,自恨孤陋寡闻。

19、夫生民之道,莫不以养小为大,若无于小,卒不成大,故易称积小以成大。

20、知治身能治国也。

夫爱其民,所以安其国;惜其气,所以全其身。

民散则国亡,气竭则身死。

21、圣人之道,以慈济物,博求众药,以戒不虞。

22、鬼神盖不能为人祸,亦不能致人之福。

23、淡然无为,神气自满,以此为不死之药。

24、四百四病,身于自造,本非由天。

25、博极医源,精勤不倦。

26、凡人不终眉寿或致夭殁者,皆由不自爱惜,竭情尽意,邀射名利,聚毒攻神,内伤骨髓,外败筋肉,血气将亡。

27、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谓小心也;赳赳武夫,公候干城,谓大胆也;不为利回,不为义疚,行之方也;见机而作,不俟终日,智之园也。

28、形体有可愈之病,天地有可消之灾29、其知道者,法则阴阳,和于术数,饮食常有节,起居常有度,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医道古训名言警句

医道古训名言警句

医道古训名言警句1. “医者父母心”,这句话真的太对啦!就像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一样,医生对待病人也应该有这样的爱心和耐心。

你想想,当我们生病难受的时候,多希望医生能像亲人一样关心我们呀。

我有个朋友,他上次生病住院,遇到一位特别好的医生,每次查房都耐心地询问他的感受,给他鼓励,让他感觉特别温暖,就像在家里一样安心。

这就是“医者父母心”的体现呀!2.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人的生命那可是无比重要的,比千金还贵重呢!医生的责任重大啊,每一个决定都可能关乎病人的生死。

我听说过一个故事,有个急诊病人情况危急,医生们争分夺秒地讨论治疗方案,没有丝毫懈怠,他们深知生命的宝贵,不敢有一点马虎。

最后成功地把病人从死神手里抢了回来,这就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啊!3. “夫医道者,以济世为良,以愈疾为善”。

医道就是要以救济世人作为优良的品德,以治好疾病作为善举。

就好比一个超级英雄,拯救人们于病痛之中。

我认识一位老中医,他一生都在为乡亲们治病,不管多远的路,只要有人求诊,他都毫不犹豫地前往。

他用自己的医术帮助了无数人,大家都对他赞不绝口,他就是在践行着医道的真谛啊!4. “博极医源,精勤不倦”。

医生要广泛地探究医学的根源,而且要勤奋不倦怠。

这就像我们追求梦想一样,要不断地学习和努力。

我有个同学是学医的,他每天都泡在图书馆里查阅各种医学资料,还参加各种学术讲座,实习的时候更是积极主动,从不喊累。

他说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医术,更好地为病人服务。

他这种对医学的执着追求,不就是“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吗?5. “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

不懂《易经》,就不足以谈论高明的医生。

这里的“易”可以理解为一种广泛的知识和智慧。

就像一个大厨,不仅要精通厨艺,还要了解各种食材的特性和搭配。

有个中医大师,他不仅医术高超,还对传统文化有很深的研究。

他在给病人看病的时候,会综合考虑很多因素,比如病人的生活习惯、情绪状态等,然后开出最适合病人的药方。

不生病的智慧(第一二章)付答案

不生病的智慧(第一二章)付答案

《不生病的智慧一二章》考前模拟题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1、唐代药王 说:“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

” 。

A .张景岳 B. 孙思邈 C. 华佗 D. 李时珍2、您不需要懂《易经》,主需要了解它把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归纳成八种类型的原因就行了,您只要记住《易经》中的( )这一养生祛病法则。

A .大道至简 B. 象数模式 C. 同气相求 D. 天人合一3、可以依照《易经》把人的先天体质分成( )个基本类型。

A .八 B. 六 C. 五 D. 四4、被归类为乾卦体质的人,易患( )疾病。

A .肺部 B. 胃部 C.心脏 D. 头部5、按照《易经》中万事万物都可以归纳为八个不同类型的理论,人体的不同部位也可以用八个类型来表示,其中坎卦对应人体的( )A .脑 B. 脾 C. 肾 D. 胆6、蚕豆里有一种被称为( )的物质,它能给人的大脑增加能量,让人神清气爽,快乐油然而来。

A .突而不凡 B. 脑白金 C.氨基酸 D. 转基因酶 7、人体的肺部属于( )类卦象。

A 、离卦B 、离卦C 、艮卦D 、兑卦 8、每天按摩( ),自有真气奔腾来。

A 、百会穴B 、人中穴C 、地仓穴D 、发际穴二、多项选择题1、《易经》是研究( )的通用数学模型。

A .天地 B.自然 C.人事 D.万物 2、吃桂圆能够( )A .头晕 B. 头胀 C. 头痛 D. 咳嗽3、一位母亲用猪肚汤来给发育迟缓的孩子来日常调养,治疗病理是人体的胃部属艮卦,猪肚也属艮卦,( )使孩子的胃从根本上得到补养。

A .同气相求 B. 同声相应 C. 以形补形 D. 以土培土 4、按易经和中医的( AC )道理 核桃对人的脑部特别补, A .同气相求 B. 同声相应 C. 以形补形 D. 以土培土 5、保养脑部的食物有ABCA 、桂圆B 、灵芝C 、核桃D 、黄豆三、判断题1、出生日期决定了一个人一生中的特定体质,而这种先天体质决定了一个人一生中那些易患疾病的种类( )。

药王孙思邈最经典8句话

药王孙思邈最经典8句话

药王孙思邈最经典8句话
1.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

”就像我们对待自己最珍视的宝贝一样,人的生命难道不应该是最宝贵的吗?比如说,当有人遇到生命危险,大家都会竭尽全力去帮助,这就是对生命尊重的体现呀!
2. “养生之道,常欲小劳。

”这就好比车子要时常开动才不会生锈,人也需要经常活动活动呀!你看那些爱运动的人,总是精神饱满,身体倍儿棒呢!
3. “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

”这就像提前给身体打了预防针,难道不是很重要吗?就像平时注意饮食健康、作息规律,就能避免很多疾病的发生呀!
4. “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

”这不就像我们做事要勇敢但又要细心,聪明但又要守规矩嘛!比如在面对困难时,要大胆去尝试解决,但又要谨慎思考每一步哦!
5. “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

”这就好像不懂乐谱就不能说自己是音乐家一样呀!医生要是不懂《易经》,那怎么能成为厉害的太医呢?
6.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

”就如同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医生一定要静下心来呀!比如在手术时,医生就得全神贯注,才能更好地救治病人呢!
7. “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

”这就如同侦探查案一样,要非常仔细认真,一丝一毫都不能错过呀!医生诊断病情不也是这样吗?
8. “世无良医,枉死者半,此言非虚。

”想想看,如果没有好医生,那得有多少人会遭受不幸啊,这难道不是很可怕吗?就像在一些偏远地区,缺少好的医疗资源,真的会让很多人得不到及时救治呢!。

为什么药王孙思邈说: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

为什么药王孙思邈说: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

为什么药王孙思邈说: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

药王逊思邈说:“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

易学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对于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中国的历代著名医家都非常重视对于易学的研究。

张景岳提出:“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而长养百骸。

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

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乎周易。

故曰天人一理者,一此阴阳也;医易同原者,同此变化也。

岂非医易相通,理无二致,可以医而不知易乎?张景岳类经图翼 - 医易义纵观中医学的发展史,易学的兴衰对其产生了很大作用。

从三古之易、汉易、魏易、唐易、宋易、清易及现代易的演变,为中医的提供了诸多理论基础。

同时,也正是由于中医学的发展,又进一步发展了易理的探讨和领悟。

在易理的指导下,中医始终是在一个宏观的整体的时空条件下来认识疾病。

《周易》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

黄帝内经素问古本+重广补注版-天元纪大论《内经》也说:“太虚寥廊,肇基化元,万物资生,五运终天,布云真灵,总统坤元”。

《周易》说:“一阴一阳之为道,夫易开物成务,昌天下之道,乾称父,坤称母”。

《内经》也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易经》、《内经》两者关系密切,互为体用,同出于道。

张景岳说:“然则天下相与之际,精哉妙矣。

诚可畏矣。

人身小天地,真无一毫之相间矣。

今夫天地之理具乎理,而身心之理独不具乎易乎?天地之易,外易也;身心之易,内易也。

内外孰亲,天人孰近,故必求诸已而后可以求诸人,先乎内而后可以及乎外;是物理之易犹可缓,而身心之易不容忽。

医之为道,身心之易也,医而不易,其何以行之哉?”这就更进一步的说明医易相关的紧密关系。

《周易》的卦象中,首将人体配封,以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

不仅如此,而且爻辞中直接使用医学术语来表达封的吉凶程度。

《易经》与中医

《易经》与中医
三、病例
1、阴阳学说:《易经》有乾、震、坎、艮、兑、离、巽、
八卦,而八卦中的乾、震、坎、艮卦为阳;兑、离、巽、坤卦为阴;中医有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纲,而八纲中的表、热、实、阳为阳,里、虚、寒、阴为阴。
2、五行理论:〈易经〉与中医的五行生克如出一澈,都有五行配备和相生相克之要。(1)八卦配五行:乾、兑为金,离为火,震、巽为木,坎为水,艮、坤为土。(2)中医配五行:心、心胞、小肠为火,肺、大肠为金,肝、胆为木,脾、胃为土。(3)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4)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为什么是这样地相生相克呢?《易经》与中医的理论相同,都是根据自然现象而来的。我们先看相生:金作用于一定的条件就会变成液体,此为金生(水);植物的生长需要水,水付出了,植物(木)也生长了,这就是水生木;不发达的昨天,生火就得植物(木),木点着了变成了火,木生火是这样来的;火灭了以后的物质(灰)就是土,所以火生土,金是土里的金矿物质提炼的,这才说土生金。相克也是一种自然消长现象。(此不详解)
1、《易》与中医师:一个好的中医师一定是参研过《易》的,起码看过《易》。张景岳不是说:“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吗?太医是给皇帝治病的医师;扩展来说,太医一定是个很好的医师;也就是说好医师一定要学《易》。
《易》能帮助医师对病情作出更准确的诊断。如一人因慢性头晕头痛来问医,医师通过望、问、闻、切后难于确定何因时,可借于《易》的帮助;头在乾卦、乾为金,而影响金的五行有哪些呢?一是火(火克金)、二是木(金克木);一个克我,一个我克,这是关键的两点。再据火为心、木为肝的理论就可看出病情的归属了:不是心火(心血管系统)上升,就是木旺侮金的肝阳太过或脾胃的生化失调的气血不足(消化系统)的原因所至的头晕头痛,(西医说的高血压、高血脂、高胆固醇、贫血性及神经性头痛);再据其它的诊断来确定是火旺还是木旺。在医治上可根据补金泻火或补金克木还是直接泻火或直接克木的生克关系开具药方,这样一定会取得很好的疗效。

中医生名言

中医生名言

以下是一些中医生的名言:
1.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2. 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

——《黄帝内经》
3. 善摄生者,无犯日月之忌,无失岁时之和。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4.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黄帝内经》
5. 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

——张景岳《类经附翼·医易》
6. 医也者,顺天之时,测气之偏,适人之情,体物之理。

——吴瑭《温病条辨·解儿难》
7. 精是吾神,气是无道,藏精养气,保守坚真。

——张景岳《类经》
8.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素问·生气通天论》
9. 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10. 食后须行百步多,手摩脐腹食消磨。

——章次公《章次公医案》
这些名言体现了中医的一些核心理念和治疗原则,如预防为主、顺应自然、调和阴阳、保护精气等。

希望这些名言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医易义

医易义

宾尝闻之孙真人曰:“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

”每窃疑焉,以为《易》之为书,在开物成务,知来藏往,而医之为道,则调元赞化,起死回生。

其义似殊,其用似异。

且以医有《内经》,何藉于《易》舍近求远,奚必其然?而今也年逾不惑,茅塞稍开,学到知羞,方克渐悟。

乃知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而造化万物;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而长养百骸。

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

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于《周易》。

故曰天人一理者,一此阴阳也;医易通源者,同此变化也。

岂非医易相通,理无二致,可以医而不知易乎?予因默契斯言,潜心有日,管窥一得,罔敢自私,谨摭易理精义,用资医学变通,不揣鄙俚而为之论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乾坤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

是故天生神物,圣人格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于是乎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顺性命之理。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刚柔相摩,八卦相荡,变在其中矣;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矣;吉凶悔吝生乎动,而天地鬼神之为德,万物一体之为能,森乎昭著而无所遁乎易矣。

伟哉人身,禀二五之精,为万物之灵;得天地之中和,参乾坤之化育;四象应天,四体应地;天地之合辟,即吾身之呼吸也;昼夜之潮汐,即吾身之脉息也;天之北辰为群动之本,人之一心为全体之君也。

由是观之,天之气,即人之气;人之体,即天之体。

故康节日:思虑未起,鬼神未知,不由乎我,更由乎谁?盖谓一念方萌,便达乎气;神随气见,便与天地鬼神相感通。

然则天人相与之际,精哉妙矣,诚可畏矣。

人身小天地,真无一毫之相间矣。

今夫天地之理具乎易,而身心之理独不具乎易乎?矧天地之易,外易也;身心之易,内易也。

内外孰亲?天人孰近?故必求诸己而后可以求诸人,先乎内而后可以反乎外;是物理之易犹可缓,而身心之易不容忽。

不知《易经》,不足为大医!

不知《易经》,不足为大医!

不知《易经》,不足为大医!《易经》是中国文化宝库中最古老的典籍之一,历代学者称其为“群经之首”。

自从孔子“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庄子·天运》)之后,就出现了《易》学。

在中国文化史上,由秦、汉迄今,学者研究《易经》见仁见智,各抒所见。

在清代《四库全书》十三经历代疏注中,《易》四百七十六部,其数远超春秋百家之言。

乾隆、嘉庆以后,有关的著述尤多。

综观《易》学的发展,自秦、汉以来,大致有以象、数研究为主的“汉易”和以儒理为说的儒家《易》学派。

《易·系辞》曰:“《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

”《易》理邃密难穷。

历来《易》学研究,涉及的方面甚多,包括占卜、灾祥、谶纬、老庄、儒理、史事、丹道、堪舆、星象等,当然也有关医学。

《礼记·经解》早就说过“絜静精微而不贼,则深于《易》者也”,指出了研究《易经》的正确方向。

《易经》本为上古卜筮之书,后经周文王整理注述,将其思想范围拓展到“天人之际”的学术领域,复经孔子研究传述,遂成为诸子百家学术思想的源泉。

因而,如欲研究中国文化而不从《易经》探本,显然是“数典忘祖”;若研究中医学而不从《易经》寻源,更无异于“缘木求鱼”。

往昔医学家早已明白此理,唐代孙思邈故云:“不知《易》不足以为大医。

”明·张介宾更有《医易》之著,以为“医易相通,理无二致”。

事实确然如此。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易经》与传统中医学的关系之密切难分,似乎出人意表。

举其大概而言:首先,《易经》的天地人“三才”观念,决定了中医学“天地人”医学模式。

《盐铁论》云:“《易》明于阴阳。

”《易经》的阴阳变易之理,则是中医阴阳学说的先导。

又如“精气为物,游魂为变”的观点,乃属于精、气、神生命观内容。

《易经》所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启发了《素问》关于生、长、化、收、藏的“生化”理论。

至于“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的思想,关系到中医学所反复强调的“上工治未病”。

医与易妄谈

医与易妄谈

医与易妄谈2016-05-12 曾庆鋆曾庆鋆孙真人曰: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

意思是作为医生,如果不能精通易经,是没有资格当太医,去给皇帝看病的。

为什么对医生要求这么高?易经和中医的关系又是如何?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看一下明代医学家张景岳所著的《医易义》,内有详细论述。

医之为道,在调元赞化,起死回生。

想治个小病,读几本医书也许能做到;想参赞天地之化育,则非“易”莫属。

景岳年逾不惑,茅塞稍开;学到知羞,方克渐悟。

乃知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而造化万物;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而长养百骸。

庄子《天下》曰:《易》以道阴阳。

《系辞》曰:一阴一阳之谓道。

景岳明了阴阳之道,学到知羞。

再看现在的“学院派中医”,外靠仪器检测,内靠方剂几篇,大言不惭,美其名曰悬壶济世,这样的医生不看也罢。

去年中秋节后,我妹妹家客厅摆上电视后,房间炁场的阴阳平衡被打破,空间作用力落在手臂上,胳膊一直疼。

如果让“学院派医生”来解决,通常是一番检查,然后贴膏药,上止疼药之类。

而我们的方法,只是找到炁场出问题的地方,在正确的时间,摆上一株定制的植物,重新调整炁场以达到平衡。

胳膊疼很快消失。

所以张景岳说:神莫神于易,易莫易于医,欲该医易,理只阴阳。

故天下之万声,出于一阖一辟;天下之万数,出于一偶一奇;天下之万理,出于一动一静;天下之万象,出于一方一圆。

方圆也,动静也,奇偶也,阖辟也,总不出一与二也。

中医讲:望、闻、问、切。

其中“望”不是用视网膜中心成像来望,而是用视网膜边缘成像来望,看到的是完全不同的情况。

这个能力小孩子很强,长大后慢慢退化。

很庆幸我们中心的孩子能从小学到这些。

我们学“易”不是为了能成为明医,这要看是不是天赋所在。

但至少能让我们有能力分清一个医生在什么境界,我们能不能放心让他来治病。

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曾庆鋆(z186********)。

【原创】“不知易,不足以言大医”是孙思邈说的吗?

【原创】“不知易,不足以言大医”是孙思邈说的吗?

【原创】“不知易,不足以言大医”是孙思邈说的吗?河间市人民医院金栋有人误认为“不知易,不足以言大医”是孙思邈说的。

殊不知,实非如此!这句话是明代医家张介宾妄改,见于其著作《类经附翼·卷一·医易义》,说:“宾尝闻之孙真人曰:‘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大)医。

’”但是经检阅孙思邈传世著作《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未见有这段话。

这怎么能说是孙思邈说的呢?那么孙思邈的著作就没有相关内容和说法吗?有的!孙思邈《千金要方·卷一·序例》有两篇论述“大医”的文章,即“大医习业”与“大医精诚”。

孙氏“大医”的标准,在《大医习业第一》说得清楚,引如下: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侯、五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方,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

若不尔者,如无目夜游,动致颠殒。

次须熟读此方,寻思妙理,留意钻研,始可与言于医道者矣。

又须涉猎群书,何者?若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诸子,睹事则不能默而识之;不读《内经》(注:此指佛典),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读《老》、《庄》,不能任真体运,则吉凶拘忌,触涂而生。

至于五行休王,七曜天文,并须探赜。

若能具而学之,则于医道无所凝滞,尽善尽美矣。

孙氏说《大医习业》除了必须学习古典医籍及历代名家医方经验之外,“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及“涉猎群书”等,目的是说大医尚应多学点医学之外的知识以辅助临床诊治,并未言及医学与《易》学有关。

但明代医家张介宾妄改此语,从而杜撰为“宾尝闻之孙真人曰:‘不知《易》,不足以言大医。

’”由此可知,将医学与《易》学柔和在一起,或张氏首发其端(此说不确。

据史料记载,援易入医者,乃春秋时期秦国名医医和,见于《春秋左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
武国忠
首先,我对熊春锦先生这个《道医学》的出版表示祝贺,也对熊春锦先生几十年来不断的积累,把《道医学》整理出来,并且提出新的学论。

刚才前面呢,专家、学者、前辈都大体的谈了一下,在此对这本书都表示祝贺。

下面,从我个人来讲,我想在这儿跟大家交流一下,我对《道医学》的认识。

我是师带徒带出来的,我没有更多的学历,我除了跟着胡海牙教授学习传统的仙学、养生、治疗之外,另外还师承周潜川先生的弟子廖厚泽廖老学习丹道医家的大方脉。

按照当年周潜川周先生的记载,在汉代以前,医、道是不分的,那它是从什么时候分的呢?他认为东汉以后有个大医家陶弘景,从他以后,医、道才正式开始分开的。

我们看一看,他说的话有没有道理。

《伤寒论》有几个方子,一个是青龙汤(大清龙汤、小青龙汤)、一个是白虎汤、还有一个是玄武汤,我们在现行的本子里面,只能看到这三个方子。

在这前一段时间,也陆续出版了很多古籍,他发现了一个本子,就是这个《脏腑五行诀》,这个本子是在敦煌出土以后发现的,里面全面的记载了道家的六个神授方。

它叫四相:东方的青龙、西方的白虎、南方的朱雀、北方的玄武。

张仲景在创立这个伤寒体系的时候,是不是站在道家的角度来传承医家?据周潜川先生考证:丹道医学是有及其独立的体系的。

周先生考证的结果是:我们近代有两个大的丹道医学体系,一个是峨眉丹道医药体系;一个是青城山的丹道学派。

这两方面呢我跟他们都有过不同的接触,尤其是受到周潜川周先生的峨眉丹道养生学派的影响。

这个学派认为学医之人首先要修道、修身,通过自身的证悟,不是单纯的从《道德经》下手,也不是从《黄帝内经》下手,他恰恰要求我们哪儿下手呢?有一部道家的经典叫《黄庭经》,它从《黄庭经》的内景、中景、外景,从这三部经上去下手,我们看一下《黄庭经》,里面记载了我们人——神的这部分名字。

肝脏他有他的名字,他是在一个气化了的理论体系下,演变出来的。

那么他的这个体系也是很庞大,既有《内经》的传承,也有《黄庭经》的传承,跟后世的所谓的医家是有很大的区别。

我在学医当中也在搞临床,我们学现代中医学的时候,治疗有个八法:汗、吐、下、和、温、清、补、泻;另外还有八个字,总纲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

那么咱们丹道医家呢?它是从气化论入手,跟我们现在的治疗方法有很大的区别,他有精气论、忧郁论,忧郁论就是这个病介于有病和无病之间,相当于我们的所谓的亚健康。

它的诊断学里面也有很独到的一些方法,现代大家看到的是一些寸、关、尺,三部脉,而且是一个手一个手的去诊断。

这个实际上与古法是不相合的,我在跟老师学诊脉的时候是双手把脉,同时分出太任脉来,它的气血的张弛。

它本身还有一套自己的诊脉的体系,“二十部脉分经候诊法”,这个呢现在《黄帝内经》里面我们还能找出来蛛丝马迹,不完整。

不如周先生整理出来的这个清晰,像望诊,包括叫望神气术,两个人一对面,就可以把握瞬间,做到胸中有数,古人讲的望而知之谓之神。

我们现代医学,大部分把望诊这一块呢已经丢得差不多了,就是看看舌苔,舌诊就已经很不错了,大部分人在凭经验。

前两天,台湾一个“人类致富”出版社董事长来北京,两个人一见面,我说:“你这个肺上有个钙化点”,他问:“你怎么知道的我这个肺上有个钙化点?说我上星期刚刚做完检查”。

我说,我告诉你这个肺上有个钙化点,它是有依据的,因为你的面上有一个特殊标志。

他说:“为什么不说我的肝上”?其实《黄帝内经》里边面诊、望诊,讲的很清楚。

比如说,走在大街上看个女孩子下巴颏长了很多的包,这十有九个女孩子是痛经,按照道家的八卦分区,正好在我们下巴颏这个部位,她就是主水属坎位,这里出了包了,肯定有炎症,不管你是受寒了还是受热了,你是有郁积了。

所以说在道家医学理论上,我们要从《黄帝内经》去下手,包括《易经》,古人说了: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

有的教授给他这个翻译成现代的语言说:“不知易进不了太医院”。

为什么要知道易?古人意思就说:“你不知易做不了一个高明的大夫”。

现在呢,把不知易,就单纯的理解为不知道易经。

那么我们像老师传授我们的时候,我也问他这些个问题,他说:什么叫易?易就是阴阳之道。

我们谈《道医学》谈的本质是什么?那古人说的很清楚:“一阴一阳谓之道”。

那么单纯的有阴阳,它就是道了吗?还不行,前边还加了一个之,我们说这个之,不能省啊。

就是阴阳变化的规律。

所以说我认为这个《道医学》的提出,对今天非常有它的很实际的临床意义。

我也比较同意刚才彭教授讲的,这本书给我的感觉也是,叫《道医学》基础还是比较完整一些,它的理论体系还有待于充实,包括刚才姜博士也讲了,它的体系来源考据再严谨一些会更好的。

包括像丹道医学里面,有很多的精、气、神三宝论,它的魂魄论,就是说你承认不承认它存在,他都是存在的。

我们说一看这个人他就不行了,魂飞魄散了,怎么魂就飞了,怎么魄就散了?在人身上,他有没有特定的指标?我们看人在什么情况下是危症?这个人大小便一失禁,基本上这个气下来了,活不了了。

我们说大便,排出体外,这个过程是什么呢?是一个魄散;魂飞:他已经昏迷了。

人昏迷以后,魂飞、魄散,这个人走向死亡。

我认为咱们中医学的发展,首先还是要按照当年毛主席对咱们传统文化一个“八字方针”,第一个是“挖掘”,第二个是“继承”,第三个是“整理”,第四个是“提高”。

那么我也希望将来以后,可能会有更多的、更好的,关于道医、丹道医学方面的著作跟着不断地出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