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上语文期中考(试题与答案)精编

合集下载

湖北省新高考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湖北省新高考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高二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卷(答案在最后)考试时间:2024年11月13日上午9:00—11:30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国传统水墨画与西方古典油画不同,对于画面中空白的认识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在中国画家的认识中,画面里的留白,要让人产生对空间的联想,那里面有云烟、有雾气、有山峦、有溪水,甚至有牧童哼着乡间小调牧牛的场景。

然而,这些丰富的虚景又通通被缥缈的水雾笼罩在了“空白”之中,让人浮想联翩。

这便是中国画留白“意到笔不到”的魅力。

中国画的留白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无生于有,有生于无”的老庄思想,由此亦可窥见中国道家及禅宗哲学所带来的深远影响。

明代画家董其昌曾以禅言艺,将中国画分为南北二宗,尤其推崇南宗的顿悟,认为其参悟方式同文人画的雅逸士气相契合。

其中,从“看山是山”到“山在心中”的透悟过程,也点明了化眼前之有为无,方能达智慧神明之心境。

留白还有一个非常优雅的别名——“余玉”,以布白凸显灵动,以虚空诠释丰盈,类似音乐演奏中某一刻的“悄然无声”。

恰如其分地处理画面中的留白,不仅可以营造画面的审美意境和作品氛围,体现艺术家独特的审美情怀,还反映出艺术家对蕴于宇宙万物之中的“道”的解读。

这正是中国画与西方绘画在本质上的差异。

中国画的创作和鉴赏都讲究“气”。

在历代画论中,皆以“气韵”作为品评作品的重要标准。

南北朝绘画理论家谢赫在“六法论”中提到的重要法则“气韵生动”,即画面中必须有“气韵”才可能变得生动。

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2(附答案解析)

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2(附答案解析)

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理念中的“霍姆斯马车”堪称世界上最理想的设计。

它所有部件的选材都能相互匹配,做到恰到好处。

以致当马车使用大限来临之际,它的轮子正常转过最末一圈之后,车轮、车辕、底盘、弹簧、车轴……一下子全都同时崩坏,没有哪一个零件比其他部分设计得更为牢靠耐用。

②人类文明的快速发展,搅扰了人体原有的“霍姆斯马车”式的均衡。

③如果按照这个原则来衡量咱们人类自身机体的构成,就可以发现,在总体设计绝妙完美之余,尚存几例明显的不谐之处。

我们的身体虽然进入了高度文明的电子时代,但我们的牙齿依旧停留在原始文明的石器时代。

我们人类到现在还只有一套恒齿。

对应于石器时代的人均寿命,这一套恒齿的使用期该是足够了。

由于医疗的发达,现代人的寿命延长了,按照人类现在的平均寿命,我们至少应该进化出第二套恒齿,才能符合“霍姆斯马车”的设计原则。

人类大脑开发很超前,而牙齿的进化滞后。

每一位杰出人物的死亡都是一件独特“文物”的毁灭。

有一些伟大的学者、科学家、思想家,他们的去世无异于大火焚毁了一座藏有大量孤本、善本的图书馆。

诚如老子所言——“大成若缺”,一些真正伟大的作品常常因为人类身体与头脑的不匹配而来不及完成。

超越了“霍姆斯马车”原则的先进大脑让人类损失了多少比钻石还要宝贵的智慧啊!④人体器官不谐之责在人类自身,人类文明进化真的必须以人体机能退化为代价吗?食物变得越来越好嚼,让咱们的牙齿越来越省力,这难道不会让人类的牙齿出现退化倾向?我们又怎能再奢望人类牙齿与躯体寿命的延长而同步进化?人类创造了越来越多的人工制品,人类自身也变得越来越依赖这些人工制品才能生存。

一个值得人们深思的问题是:随着人类文明的迅速扩展,人类对自己文明产品依赖程度的日渐加深,我们人类的某些机能是否也会不同程度地出现相应的退化呢?⑤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说:“在已经能够读写的各民族中,出现了记忆力减退的现象。

河北省沧州市八县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河北省沧州市八县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至二单元、古诗词诵读。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孔子是个言行一致的人,他不仅注重“言必信,行必果”(《子路》),而且强调“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

《论语》虽非孔子亲笔著述,但从弟子记载其话语中,仍能明显感到他是落实自己重视文采主张的力行者。

比喻作为文学的常用修辞法,孔子一出手就技惊四方。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以“北辰”比“为政以德”的统治者,以“众星”比诸侯国和大夫,譬喻形象而意蕴丰赡。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前者由感慨河水川流不息而提醒珍惜宝贵时光,后者以松柏后凋景象喻人要经得起严酷环境的考验,言简意赅而启人深思。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雍也》)。

孔子由水的川流灵动,想到智者敏锐聪慧,由山的沉稳安静,想到仁者厚重不迁,设喻奇妙,表意隽永,且气象博大。

孔子擅于比喻,也妙于夸张。

“朝闻道,夕可死矣”(《里仁》),不这样夸饰,怎能凸显他把“闻道”看得比性命还重要!“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述而》),这是以婉曲夸张法,将他在齐国痴迷韶乐而难以自拔的情景,传达得惟妙惟肖而意蕴悠长。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此处的“浮云”,既是比喻又是夸张,把他作为百世圣哲“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的高尚情操和洒脱情怀,刻画得栩栩如生又感人至深。

部编版语文高二上学期期中试题与参考答案

部编版语文高二上学期期中试题与参考答案

部编版语文高二上学期期中自测试题(答案在后面)一、现代文阅读Ⅰ(1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

现代文阅读Ⅰ:《文化自信与创新》在当今世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日益频繁,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通过各种渠道相互了解、相互学习。

在这个过程中,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文化自信不仅是个人对自己文化身份的认同,更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能够促进其在国际舞台上更好地展示自己的独特魅力,同时也能够为全球文化多样性作出贡献。

然而,文化自信并不是盲目自大,而是建立在对自身文化深刻理解的基础上。

它要求我们既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也要勇于面对传统文化中的不足,敢于批判和改造那些不合时宜的部分。

只有这样,我们的文化才能保持生命力,不断创新发展。

以中国书法为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书法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书法面临着新的挑战。

一方面,电子化、网络化的生活方式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远离了纸笔书写;另一方面,年轻一代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逐渐减弱。

面对这些挑战,一些书法家和文化工作者积极探索书法教育的新路径,尝试将传统书法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如利用数字技术制作书法动画,开发书法教学软件等,以此激发更多人对书法的兴趣,让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焕发出新的活力。

文化自信还体现在对外交流中。

近年来,中国政府通过举办各类文化交流活动,如孔子学院、“一带一路”文化项目等,积极向世界展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这些举措不仅增进了各国人民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也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互鉴互学。

在这样的背景下,每一个中国人都是文化传播者,都有责任和义务去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更好地认识中国。

总之,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在全球化的大潮中,我们要坚定地守护和发展自己的文化,同时也要开放包容,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苏教版语文高二上学期期中试题与参考答案(2024年)

苏教版语文高二上学期期中试题与参考答案(2024年)

2024年苏教版语文高二上学期期中复习试题(答案在后面)一、现代文阅读Ⅰ(1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甲】《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被誉为“中国第一小说”。

它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物的命运为主线,描绘了一个宏大而复杂的家族故事。

其中,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是《红楼梦》中最感人的篇章之一。

贾宝玉生性多情,对林黛玉有着深厚的感情。

然而,由于家族的安排,宝玉被迫娶了薛宝钗。

这一段婚姻,使得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陷入了绝境。

在小说中,曹雪芹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爱情纠葛。

贾宝玉对林黛玉的深情,表现在他对林黛玉的关心和体贴上。

在林黛玉生病时,宝玉不惜一切代价寻找名医为她治病,甚至不惜与家族势力作对。

然而,命运的无常和家族的压力,最终使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无法走到一起。

林黛玉在病中感叹:“你既多情,我便多病,你既多病,我便多泪。

”这段话道出了两人爱情的无奈和悲哀。

【乙】《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家族悲剧的缩影。

贾宝玉的家族是一个庞大的官僚世家,家族利益高于一切。

在家族的安排下,宝玉被迫与薛宝钗成婚,这无疑是对宝玉个人意愿的践踏。

而林黛玉作为一个寄人篱下的女子,她的命运更是充满了无奈。

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反映了封建社会中人性的扭曲和命运的无奈。

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人们的爱情、婚姻自由受到极大限制。

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虽然充满了真挚的情感,但在家族和社会的压力下,最终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1.下列对《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爱情悲剧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贾宝玉对林黛玉的深情表现在他对林黛玉的关心和体贴上。

B. 林黛玉在病中感叹的话揭示了两人爱情的无奈和悲哀。

C. 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是个人的悲剧,而非家族悲剧的缩影。

D. 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反映了封建社会中人性的扭曲和命运的无奈。

2.请简要分析《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爱情悲剧的原因。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一、选择题组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各题。

新世纪以来,我国的文艺事业进入一个空前的繁荣时期,尤其是文学创作走上了“快车道”,大量作品竞相问世,百卉千葩让人()。

新世纪文学带来海量阅读的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对文学创作的思考?纵观历史,有司马迁历时十余载成就“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有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方得“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红楼梦》;回眸当代,有鲁迅痛定思痛、以笔为枪完成“揭出病苦,引起疗救注意”的《呐喊》;有沈从文朴素自然、细腻入微展现“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边城》……(),。

同时这些著者更是以一丝不苟与精益求精的精神,完美地诠释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创作品质。

而如今文学的“大众化”“生活化”“社会化”虽催生了创作的繁荣,但在繁荣背后也存在()的现象。

面对“走得快”还是“走得远”,文学创作该何去何从?我认为只有在追求创作多元化的同时,坚守“载道与言志”,才可迎来文学创作的“春风十里”。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A.应接不暇/呕心沥血/毋庸置疑/鱼目混珠B.应接不暇/呕心沥血/毋庸置疑/泥沙俱下C.美不胜收/殚精竭虑/不言而喻/鱼目混珠D.美不胜收/殚精竭虑/不言而喻/泥沙俱下2.在选文横线处填入句子,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A.这些堪称经典的文学作品,无一不是著者以执着的信念和坚忍的意志精雕细琢而成的。

B.这些堪称经典的文学作品,无一不是著者经过执着的信念和坚忍的意志精雕细琢而成的。

C.这些无一不是著者以执着的信念和坚忍的意志精雕细琢而成的堪称经典的文学作品。

D.这些无一不是著者经过执着的信念和坚忍的意志精雕细琢而成的堪称经典的文学作品。

3.对选文中涉及的文学文化常识解说恰当的一项是()A.《红楼梦》,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又名《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被称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弘德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弘德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商河弘德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语言文字运用1.下列各项中,字音字形错误最多的一项是()A.譬( pì)如壹( yí)是温蠖( huò) 自矜( jīn) 朝闻昔死B.怵惕( tì) 濯淖( nào) 孺( rǔ)子埏( shān)埴随波逐流C.瓠( hù)落呺( xiāo)然龟( qūn)手恶( wū)施见贤思其D.侧( cè)隐庶( shù)人汨( bì)罗牧羝( dǐ) 怀谨握瑜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1)在激烈的决赛中,郑钦文经过不断拼搏,终于了对方的攻势,获得了冠军。

(2)不良商人以次充好,用假货来利益,这是法律所不允许的。

(3)社会治安问题引起了人大代表的,他们将在“两会”上提出议案,以便更好解决A.遏止谋取关注B.遏制谋取关心C.遏止牟取关心D.遏制牟取关注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支伪军本来人数就多,如今又装备了新武器,简直是如虎添翼。

B.历史的车轮不断前进,随着清王朝的覆灭,军阀又粉墨登场了。

C.老将军已经72岁了,短小精悍,动作灵活,身手依然如当年那样灵敏,真令人羡慕。

D.刚刚参观了城市远景规划展览的政协委员们在座谈会上高谈阔论,畅所欲言,表现出参政议政的极大热情。

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城市不仅是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文化空间,更是满足人们集聚生活的功能空间。

B.若想在职场取得成功,关键在于能否做好充分准备,把握机会,发挥优势。

C.发展海上风电对于促进能源绿色转型、实现“碳”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D.高速铁路开通后,两地的通行时间由156分钟减至52分钟,缩短了三倍。

二、文言小题5.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最多的一项是()A. ①文胜质则史史:虚饰,浮夸②争宠而心害其能害:害怕③会论虞常论:讨论④博闻强志志:志向B. ①复众人之所过复:重复②恶得不禁恶而劝爱劝:劝说③泉之始达达:指泉水涌出④竟死于秦而归葬竟:终究C. ①今得杀身自效效:效果②厚币委质事楚质:见面礼③私候胜曰候:问候④如惠语以让单于如:如果D. ①人穷则反本穷:贫穷②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当:应当③单于愈益欲降之益:渐渐④视人家若其家家:诸侯的封地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意义完全不同的一项是()①一日克己复礼②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③恻隐之心,人皆有之④且陛下春秋高⑤颜色憔悴,形容枯槁⑥以浮游尘埃之外⑦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⑧惶恐饮药而死⑨以货物与常⑩武等实在⑪小子何莫学夫《诗》⑫民之从事A.①⑤⑦⑨⑩⑪⑫B.①③④⑤⑥⑨⑫C.②④⑤⑥⑦⑧⑪D.②③④⑦⑧⑨⑩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有相同的一项是()A.①人而不仁,如礼何②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③王怒而疏屈平④死而不亡者寿B.①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②莫不欲求忠以自为③以一仪而当汉中地④其后楚日以削C.①吾为其无用而掊之②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③身死人手,为天下笑④何以汝为见D.①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②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③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④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8.下列各项中特殊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仁以为己任②信而见疑,忠而被谤③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④竟为秦所灭⑤单于子弟发兵与战⑥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⑦剖之以为瓢⑧子卿尚复谁为乎⑨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⑩方正之不容也⑪大破楚师于丹、淅⑫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A.①⑧/②④⑩/⑤⑦/⑥⑨⑪/④⑫B.①⑤/②④⑩/③⑫/⑥⑪/⑦⑨/⑧C.①⑧/②④⑩/③⑫/⑤⑦⑨/⑥⑪D.①⑤/②③④⑩/⑥⑪⑫/⑦⑨/⑧9.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子,字聃,“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由自己取定的,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对自己称字,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某种志趣或情感。

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附答案解析)

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附答案解析)

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我们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来自什么地方呢?来自我们传统的教育。

教育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培养全民族共同的价值观。

有了这样共同的价值观,这个民族就能够凝聚起来。

大家有共同的价值基础有人讲过这样一句话:国家强大不是经济强大,不是技术强大,不是政府强大,国民都是明是非的,国民知道什么样的生活是体面的生活读先秦诸子,就是让当代人在我们的生活中做个有良知的人。

你在工作中、生活中,一定要带着你的良知。

假如你把良知丢失了,孔子、孟子、老子、庄子他们能给你安一颗心。

给你安一颗有良知的心,给你安一颗有道义的心,然后你才能明白,怎样才能真正地体面地生活着。

所以在中国,我们为什么要读先秦诸子,我们为什么要读传统经典,我们可以组成一个体面的民族,才能真正实现中华的崛起。

(摘编自鲍鹏山讲演稿《我们为什么要读诸子》,有删改)材料二:先秦说理散文是我国散文创作的典范,它以成熟的说理文体制,形象化的说理方式,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

章学诚认为,“周衰文弊,六艺道息,至战国而著述之事专,至战国而后世文体备”。

(《文史通义•诗教上》说战国时文章已变尽,但后世的所有文体都能在战国散文中找到先例或萌芽则是无疑的。

先秦说理散文不仅标志着说理议论文体的成熟,而且也包孕了寓言、小说等因素。

先秦散文确立了说理文的体制。

早期的语录体和对话体,虽不是我国说理文体制的主流,但后代不乏类似之作。

从扬雄模拟《论语》而作的《法言》,都与《论语》一脉相承,主要以问答的形式进行论辩。

在后代说理议论文中,更是我国说理文的主要模式,不仅在体制上,都对后代说理文有深远影响。

先秦说理文主要是哲理散文和政论散文,但无论是表述对自然和人生的理性认识,还是阐发政治主张和学术观点,还灌注了浓烈的情感,运用了生动的感性形象。

先秦说理散文中,常有抒情因素。

这种形象性和抒情性,使先秦说理散文自身具有了文学意味,具有积极的意义。

福建省福宁古五校联合体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福建省福宁古五校联合体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福宁古五校教学联合体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质量监测高二语文试题(满分150分,150分钟完卷)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

讲好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向世界展示中国式现代化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价值追求,是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

多样性是文明存在的基本形态。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文明是多样的。

每个民族都有与其他民族相区别的独特文化。

中国古人讲,“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这就告诉我们,事物之间有差异是合情合理的,天下万物能一同发育而不相互危害,各种合理的行为准则能同时进行而不相互矛盾。

世界上从未出现也不可能出现某个单一的具有普世意义的文化和文明,人类历史不可能终结于某一形态模式,多元并存是基本格局。

资本的全球化决不能夷平各国各民族的文化差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尊重各国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承认世界多样性的现实,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

古往今来,中华文明秉持“和而不同”的融合传统,不断接纳、融合不同民族和文化传统,不断消化吸收外来文明精华,在多民族文化融合和中外文化交汇中不断发展壮大,用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

正因为拥有这种大度开放包容的精神,中华文明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机。

纵观历史,从佛教东传、“伊儒会通”,到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华文明同世界其他文明互通有无、交流互鉴,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

历史已经证明,只有兼容并蓄、开放包容,人类文明才能发展繁荣,只有加强对话、互学互鉴,人类文明才能熠熠生辉。

陕西省汉中市勉县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陕西省汉中市勉县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4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张岱年先生在论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时,将“刚健有为”放在首位,认为这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思想和基本人文精神之一。

“刚健”的自然之力与精神之美,是中华美学精神的重要特征,并在传统文艺创作和美学思想体系中呈现出丰富的表述形态,构成中华美学精神乃至中华人文精神的鲜明底色。

以“刚健”为中心生成“风骨”“雄浑”等内涵丰富的传统文论思想,深刻影响着传统文艺各个门类的美学选择和审美风格。

②“风骨”是刚健美学思想在传统文论中重要表达之一。

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中写道:“刚健既实,辉光乃新。

……若能确乎正式,使文明以健,则风清骨峻,篇体光华。

”我们知道,“风”原本指的是人的气质、风度,为“风骨”生成之本;“骨”则决定着人的体格并通过外在肌肤呈现体貌。

《文心雕龙》以“风骨”设喻诗文,则“风”为诗文之命意,“骨”以文辞呈现作品的形象实体。

刘勰认为真正的好诗文应是“风清骨俊”,标举和倡导明朗洗练、爽直而又劲健有力的美学风格。

③晋代司空图继承“刚健”美学的基本品格,强调诗人要效法“天行健”精神,积蓄刚健之气,并结合诗歌创作对“刚健”美学进行更为细致和全面的分类表达,提出“雄浑”“劲健”“豪放”“悲慨”等具体的诗歌美学风格类型。

《二十四诗品》所阐释的“刚健”美学的风格特征,是对“刚健”美学丰富形态的系统概括与归纳。

深深影响中华传统美学的发展进程。

尽管宋元以降空灵淡远成为文人的审美风尚,司空图所标举的雄浑、悲慨、豪放、劲健品格,仍然深刻地影响着中国诗学的美学追求,宋代诗学“兴趣”与“妙悟”说的倡导者严羽,赞赏盛唐之诗“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

④刚健美学思想在明清时期受到文论家的重视,并进行更为丰富的阐发和描述。

如姚鼐指出:“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入大川,如奔骐骥;其光也,如杲日,如火,如金镠铁;其于人也,如凭高视远,如君而朝万众,如鼓万勇士而战之。

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检测卷(附答案解析)

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检测卷(附答案解析)

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检测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旨在以“大思政课”建设为抓手,持续推动思政课和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

充分挖掘和运用丰富的红色资源,是“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要求,也是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效结合、增强思政课铸魂育人效果、讲好新时代“大思政课”的重要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

”红色资源包括革命遗物和遗址等物质资源、革命传统和文化等精神资源,要准确把握红色资源融入新时代“大思政课”的丰富内容。

构建红色实践教学工作体系,并科学设计思政课红色实践教学大纲。

学校主动对接博物馆、纪念馆等实践基地,开展红色研学活动;支持成立红色文化社团、举办校园红色研讨会,以重大纪念日和历史事件为契机,开展话剧表演、课堂辩论、案例分析等红色文体活动。

推进全国思政课教研系统和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建设使用,以数字化技术纵深挖掘、横向关联红色资源蕴含的丰富思政资源,建设红色资源教学案例库、专题素材库、在线示范课程库等。

拓宽网络教育宣传平台,支持思政课教师参加主流媒体的红色时政节目,综合运用多种网络传播媒介,在学生喜闻乐见的平台和场景推送红色知识。

鼓励专任教师将红色文化融入日常教学,聘请相关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思政课教师,邀请革命老兵、英雄模范和红色基地讲解员等参与思政课合作教学。

搭建研究队伍平台,组建研究红色资源融入“大思政课”的课题组和教研室。

通过集中培训、实地研学等方式,让思政课教师首先做到信仰坚定、学识渊博、理论深厚,提升融入红色资源的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

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小学阶段侧重红色历史文化启蒙,初中阶段侧重革命感性体验和历史知识学习相结合,高中阶段侧重红色实践体会和理论学习相结合,大学阶段侧重实现学理认知到信念生成的转化,研究生阶段侧重对红色资源的宣传阐释和研究探索。

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附答案解析)

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附答案解析)

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清人赵翼赞誉程颢的《黄鹤楼》“楼真千尺迥,地以一诗传”,这一看法已见于南宋林希逸对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评论“凤凰台著名,以李翰林一诗也”。

凤凰台和黄鹤楼各自凭借李白和崔颢的一首诗而名传后世,这就是宇文所安所说的好文章创造一个地点的现象。

这个地点可以大到名山和城市,小至一处胜迹,从一座楼台亭阁到一块墓碑。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有关金陵凤凰台的记载始见于唐代,如《法苑珠林》记述东晋升平年间,“有凤凰集此地,因名其处为凤凰台”。

南宋马光祖的《重建凤凰台》以淳熙时期保宁寺的壁记为据,也得出了“晋升平已有台”的结论。

将金陵凤凰台当作名胜来题写是自李白开始的。

不过,从唐诗可知,金陵凤凰台此时即便存在,也还没有形成一处名胜地标。

李白以《登金陵凤凰台》向崔颢的《黄鹤楼》致敬并与之竞争,对他来说,凤凰台不过是一个方便的借口或话题而已。

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至宋代影响渐著,题写凤凰台自此蔚为风气。

但入宋之后:凤凰台屡遭破坏,长期处于荒废状态。

建炎中遭兵火荼毒,1170年陆游所见凤凰台已“废为大军甲仗库”。

两宋时期地方官曾多次重建凤凰台,祥符年间“尝著亭于斯,斯楼斯亭,咸以凤字”;淳熙八年,“留守范成大重建,更榜白凤凰台”。

历史上的重建重修往往意味着改弦更张,另起炉灶,因为遗迹所剩无几,不足为凭。

既然如此,为什么反而是在入宋之后,出现了题写凤凰台的盛况并绵延不绝呢?在胜迹业已消逝或难以确认之际如何继续书写胜迹?书写胜迹又意味着什么?周宝供的《亭台类序》或许道出了其中奥秘:凡山川佳丽处,须起亭台楼阁乃足供游人之玩赏。

然古迹多堙,倾颓殆半。

其间可登览者固在所必纪,即有空名而无遗址可问者,亦必存焉,以俟考古者之穷探,更以期后贤之重建云尔。

人教版语文高二上学期期中试卷及解答参考(2024-2025学年)

人教版语文高二上学期期中试卷及解答参考(2024-2025学年)

2024-2025学年人教版语文高二上学期期中模拟试卷(答案在后面)一、现代文阅读Ⅰ(1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

《秋日的私语》作者:李华秋天,总是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在这样的季节里,每一处风景都仿佛被赋予了生命,每一片落叶都有它的故事。

我漫步在这片金黄的世界里,脚下的树叶沙沙作响,像是大地与天空之间的私语。

远处,山峦层叠,色彩斑斓;近处,溪流潺潺,清澈见底。

这一切的一切,都在诉说着秋的故事。

记得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们最喜欢的就是秋天。

那时候,我们会一起到田野间奔跑,追逐着彼此的身影,在那广阔的天地间尽情嬉戏。

而每当夕阳西下时,我们便围坐在一块大石头旁,听村里的老人讲述那些关于秋天的故事。

那时的快乐是如此纯粹,以至于多年后回忆起来,心中依旧暖洋洋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于秋天的感受也逐渐变得复杂起来。

它不再仅仅是收获的季节,更是一段思考的时间。

每当这个时候,我都会静下心来,回顾过去一年里所经历的事情,计划着未来。

也许是因为天气转凉的缘故吧,人们似乎变得更加敏感细腻起来,更加容易陷入深深的沉思之中。

今年的秋天特别不同寻常。

因为疫情的关系,许多活动都被取消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

但即便如此,大自然依然按照自己的节奏前进着,给予我们无尽的安慰和希望。

我相信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正如这美好的秋季一般,虽然短暂但却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题目设置:1.文章开头提到“每一处风景都仿佛被赋予了生命”,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A. 对自然美景的赞叹B. 对生活变化的感慨C. 对童年记忆的怀念D. 对未来的憧憬2.根据文章内容,“我和小伙伴们”最喜爱秋天的原因是什么?(4分)A. 可以欣赏美丽的秋景B. 能够自由地玩耍C. 听长辈讲故事D. 享受丰收的乐趣3.成长之后,作者对秋天有了哪些新的理解?(6分)A. 秋天只是个收获的季节B. 秋天成为了一段反思过往展望未来的时间C. 秋天让人心情低落D. 秋天意味着结束4.本文最后一段提到了什么特殊背景?这段话想要传达给读者的主要信息是什么?(6分)A. 疫情导致活动减少;强调人类面对挑战时应保持乐观B. 自然界的不可预测性;鼓励人们珍惜眼前的美好C. 社会变革的影响;提醒大家要适应环境的变化D. 季节更替的规律;说明时间流逝的重要性5.请结合全文,简述你从这篇文章中学到了什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学年第一学期高二语文期中考试卷时间:120分钟分值:100分(一)阅读(55分)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

(12分)“国学”断想①“国学热”的兴起,深层次的根源毫无疑问与中国在新世纪全面崛起有关,是中国在世界舞台上闪耀亮相的标志。

换言之,在我们与其他国家和民族对话的时候必须有自由的平台和载体,要在传播自己的思想时赢得更多人们的认同,即找到文化的“最大公约数.....”。

这样也可以使对方最大程度地了解我们,减少误解,同时我们也要对西方有所了解,这就是文化的作用。

国学就在此时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②但是,“国学”的定义究竟是什么?它的内涵与外延又该怎么来界定?这始终是个问题。

具体地说,“国学”包含有三个层面:它是一种知识体系。

作为一个中国人,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自然应该有一种最起码的亲近感与敬畏心,应自觉成为一名中国文化的传承者,对唐诗宋词、四书五经、《史记》、《汉书》这些内容应该有基本的了解;它是一种思维智慧,是中国人的行为方式。

不管中国人有没有正式地把国学当做学问来学习,都是在国学的氛围里成长的、受到其熏陶的。

它是一种核心价值观。

比如“和而不同”、“天人合一”。

应该说,这些价值观层面的东西,才是国学最根本的内容。

③“国学”是个好东西,这一点恐怕没有人能否定。

然而,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国学”如同世间其他事物一样,也有它的软肋,也有它的局限性,说到底,“国学”的不少内涵有的本身就是落后腐朽的。

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国学”依旧昌盛的清代后期,偌大的中国怎么会在“船坚炮利”的西方列强侵略面前,几无招架之力,留下极其屈辱的历史一页!“国学”中如“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封建“三纲”思想,在号称“兵学圣典”的《孙子兵法》中同样有鲜明的反映。

④有的本来是正面积极的内容,但随着时空变化,时过境迁,渐渐落后于变化了的形势,已无法应对时代的挑战,而成为了历史的惰性与包袱。

另外,以“国学”为主要表现的传统文化理念,在许多情况下是知行割裂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国学”绝对不是只有其美、们既不能因它存有糟粕而一概抹煞它,但同样也不能因它今天仍拥有合理的内核而一味拔高它。

科学理性、一分为二永远是我们对待“国学”应有的立场与态度。

在“国学热”蓬勃兴起的今天,我们对“国学”多一份冷静、多一点客观尤其显得重要,注意避免因弘扬“国学”而导致对传统文化的曲解与粉饰,为维系定见而虚幻想象。

⑤在传承与弘扬“国学”方面,我们宜提倡“三纲九目”:要强调“三个回归”,即回归文本,回归主流,回归核心;要完成“三个沟通”,即沟通古今,沟通中外,沟通知行。

要实现“三个超越”,即超越文本,超越四部,超越国界。

⑥现在,有些人把“国学”在近现代的中衰、没落完全归咎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所带来的后遗症,这种说法有些似是而非。

我们细加考察就能看到在“五四”以后国学出现了真正繁荣的高潮。

现在很多人研究国学,争论的问题和民国期间争论的东西是一样的,讨论的好多问题是民国时期的翻版。

⑦当然,我们今天弘扬国学,应该有全新的理念与方法。

尤其要做到两个“超越”:第一,超越单纯的汉族畛域。

中华民族有五十六个民族,不能因为强调了五十六个民族的个性,淡化甚至否认了作为一个中华民族主体的共性的东西。

我们的大国学首先应该是超越汉族的。

第二,超越经史子集。

为什么后来国学变成大家觉得无用的了,或者说淡出了,因为后来限于经史子集中。

⑧总之,现在我们提倡的“大国学”、“新国学”,绝对不是要回到单纯的经史子集小小的范围里面,而是要在中西文化背景交融的理念下研究国学,以整个中华民族的共有文化立场而非狭隘的汉族文化角度研究国学。

我们还是要包容,当然,包容也不是没有主导,即在坚持主体性立场的基础上,以开放的心态,汲取世界一切优秀文化的精华,原于传统又高于传统。

1. 第①段中加点词“最大公约数”的含义是:。

(2分)2.仔细阅读第②段,请你给“国学”下一个定义。

(3分)3. 第③段中,作者举“国学”中封建“三纲”的例子,目的是想说明。

(2分)4.在第④段空白处处依次填入恰当的词语,并说明理由。

(3分)A、丑恶伪B、恶丑伪C、恶伪丑D、伪恶丑选项:()理由:。

5.下列对本文分析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2分)A、作者号召我们要用全新的理念与方法超越“国学”。

B、文章中,作者具体论述了我们如何来弘扬“国学”。

C、作者认为,我们要用客观冷静的眼光看待“国学”。

D、作者发现当今很多人对“国学”的研究缺少创新。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10题(14分)五城记·开封①它背靠一条黄河,脚踏一个宋代,像一位已不显赫的贵族,眉眼间仍然器宇非凡。

②省会在郑州,它不是。

这是它的幸运。

曾经沧海难为水,老态龙钟的旧国都,把忙忙颠颠的现代差事,洒脱地交付给邻居。

③陪同我的人说,宋史上记载的旧地名,都在今天开封地底下好几公尺。

黄河经常决水,层层淤泥堆积,把宋代繁密的脚印深深潜藏。

庞贝古城潜藏得过于轰轰烈烈,中国人温文尔雅,连自然力也入乡随俗,一层层地慢慢来。

开封古都,用灾难的刷把,一次次刷新。

人们逃了又来了,重新垦殖,重新营建,重新唤醒古都神韵,重新召来街市繁荣。

开封最骄傲的繁荣,见之于《清明上河图》。

④开封就像我们整个民族,一再地在灾难的大漠上重新站立,立誓恢复淤泥下的昔日繁华。

但是,淤泥下的一切属于记忆,记忆像银灰色的梦,不会有其他色彩。

于是,开封成了一个褪色的遗址。

⑤只有最高大,最坚牢的构建未曾掩埋。

台阶湮没了,殿身犹在;高塔被淤没底层,仍然巍然不摧。

那天我与友人同去开封,不知爬了多少台阶,古塔、古塔、古塔、宫殿、宫殿、宫殿。

我累了,上下环顾,对友人说:“我真想把荒草间的石阶拍下来,题名时间。

”友人说:“别拍了,一端相机便成了现代。

”⑥也是。

时间的力量只能靠着体力慢慢去爬、去体会,不能拿着一张照片轻松地去看。

一轻松,全都变味。

⑦国内许多古塔已经禁止人们攀援,而开封古塔却听便。

不必过于担心有无数的人在塔中拥挤,爬塔是一种体力和意志的考验。

塔阶很窄、很陡、也很暗,不拼力爬到每层的窗洞口你不可能停下,到了窗洞口又立即产生更上一层观看的渴念。

爬塔心理可以构成一种强烈的悬念线,塔顶塔尖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召唤。

要么不进塔,进了它,爬了它,很少有人半途而返。

让体力心力不济的人们静静仰望吧,塔身中天天都进行着青春和生命的接力赛。

千年前建塔的祖先们,不经意地留下了物理上和心理上的两个制高点,来俯瞰一代代的子孙是否有点出息、有点能耐。

当我爬到最后一层,我真想气喘吁吁地叫一声:“我报到,我的祖先!”⑧只有远远高于现实的构建,才有能力召唤后代。

------选自余秋雨的散文集《文化苦旅》6、第②段中“曾经沧海难为水”的下句是,它在本文中的意思是(3分)7、文中说“省会在郑州,它不是。

这是它的幸运。

”为何说开封没能成为省会城市还是幸运的呢?(2分)8、请对第⑤中划线句的表达效果进行赏析。

(2分)9、下面是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文章中说“别拍了,一端相机便成了现代”,因为时间的力量只能靠着体力慢慢去爬、去体会,不能拿着一张照片轻松地去看。

一轻松,全都变味。

B.“一轻松,全都变味”,塔尖是对生命力的一种考验,“千年前建塔的祖先们,不经意地留下了物理上和心理上的两个制高点,来俯瞰一代代的子孙是否有点出息、有点能耐。

”仔细体味一下,这实际上象征着祖先们的高深思想。

C.作者说当我爬到最后一层,我真想气喘吁吁地叫一声:“我报到,我的祖先!” 这无疑是一种胜过祖先的象征。

D.传统是财富,也是一种负重,常见的情形是:孱头们匍匐在传统的脚下,皓首穷经,根本谈不上创新。

另外一种就是对传统不屑一顾,更谈不上继承传统的问题了。

对此,作者并没有解说得如此明了,只一句“当我爬到最后一层,我真想气喘吁吁地叫一声:‘我报到,我的祖先!’”。

E.对于远远高于现实的构建,具有可继承性、有生命力的部分,作者是由衷地拥抱、赞美的。

塔尖的象征意味还在于:在一个价值失范的时代,当人们远离了生命的根本,与精神、灵魂深深隔膜的时候,人们总是要去寻找一种纯净的境界,寻找高层次的精神慰藉。

寻找“远远高于现实的构建”,这就是本文的主旨。

10、纵观全文,简述篇末“召唤”的含义。

作者对这种召唤的回答是什么?(3分)三、默写下列名句(五选三)(3分)11、,兵因敌而制胜。

(《孙子﹒虚实篇》)12、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

(辛弃疾《水龙吟》)13、,铁马秋风大散关。

(陆游《书愤》)14、诵明月之诗,。

(苏轼《前赤壁赋》)15、,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诫子书》)四、阅读诗歌,完成16----17题。

(5分)塞下曲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①。

【注】①楼兰:这里泛指侵扰西北的敌人。

16、“折柳”在诗中有那两重含义?(2分)17、诗的开头写五月“寒”,结尾则写“斩楼兰”,这样写有何用意?五、阅读下文,完成18---22题。

(14分)游褒禅山记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馀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8、本文作者是,号。

(2分)1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2)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3)则或咎其欲出者(4)其孰能讥之乎20、选出加点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A、余与四人拥火以入/余与四人拥火以入B、而余亦悔其随之/其孰能讥之乎C、所谓华山洞者/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D、以悲夫古书之不存/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乎21、翻译下列句子:(3分)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22、试联系全文,具体分析本文的记游和议论是如何结合起来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