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期中考试卷(附答案)
天津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

天津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中国,是茶的故乡,亦是茶文化的发源地。
茶乃是中国对人类文明史的巨大贡献,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骄傲,是我国的“国饮”。
客家擂茶,以其古朴见奇趣,以保健显奇效,自古___,是中国最古老的茶道之一。
关于擂茶的起源,则说法不一,许多人以为,擂茶是客家人流迁过程中的特产。
()唐宋时,随着客家人南迁而流传下来。
《玉林诗话》所载一首古诗描述了当时江南民间喝擂茶的风情:“道旁草屋三两间,见客擂麻旋点茶”。
斗转星移,___,元末明初以后,擂茶在中原和其他地区已渐趋灭迹,只有赣南、闽西、粤东、湘南、川北及台湾、香港等地的客家人至今保留着食擂茶的习俗,并不断地发扬光大。
以前,客家民间有“无擂茶不成客”的谚语。
擂茶曾经是客家人经常用来招待客人的食物,现在变成客家最带本土特色的美味小吃。
干绿茶、香菜、新鲜薄荷、炒米等以及各类时令蔬菜为原料,擂成茶泥。
喝擂茶时,将擂好的茶泥放在擂钵里用开水冲泡后再倒入少许茶油,冲泡好的擂茶可谓___。
端起一碗擂茶,先品再闻,香气浓,茶味纯。
喝下它,不仅能生津止渴,清凉解暑,而且还有健脾养胃,滋补长寿之功能。
需要说明的是,根据不同的地域,比如山区、平原和沿海片区,客家擂茶从取用食材、制作方法和佐料搭配上又各有特色,这就跟当地客家人的生活环境和饮食习惯___了。
可以说,擂茶是客家先民在漫长岁月里创造出的饱含自然哲思的养生佳肴。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闻名遐迩沧海桑田秀色可餐息息相关B.如雷贯耳沧海桑田秀色可餐休戚相关C.闻名遐迩岁月变迁色味俱佳息息相关D.如雷贯耳岁月变迁色味俱佳休戚相关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其实,中原地区早已有食擂茶之习俗,然后才形成了客家民系。
B.其实,客家民系尚未形成之前,中原地区早已有食擂茶之习俗。
高二语文期中考试题及答案

高二语文期中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箴言(zhēn)恣意(zì)踌躇(chóu)B. 蹉跎(cuō)缄默(jiān)旖旎(yǐ)C. 蹉跎(cuō)缄默(jiān)旖旎(nǐ)D. 箴言(zhēn)恣意(zì)踌躇(chú)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他不仅学习好,而且品德高尚。
B. 由于他刻苦学习,因此成绩优异。
C. 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歌颂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D. 我们要注意防止不再发生类似的错误。
3.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他像一只猛虎下山,勇往直前。
B. 他的心情像天气一样变化无常。
C. 她的声音如同泉水般清澈。
D. 他的行为让人难以捉摸。
4.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春风又绿江南岸。
B. 太阳从东方升起。
C. 月亮悄悄地爬上了树梢。
D. 星星在夜空中闪烁。
5.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排比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他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成绩优异。
B.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大地回春。
C. 他热爱生活,热爱工作,热爱学习。
D. 他喜欢音乐,喜欢运动,喜欢阅读。
6.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设问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B. 学习是为了什么?C. 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
D. 我们应该热爱学习。
7.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反问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难道我们不应该热爱学习吗?B. 学习难道不是为了提高自己吗?C. 我们应该热爱学习。
D. 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
8.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夸张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他跑得比兔子还快。
B. 他学习非常认真。
C. 他的成绩很好。
D. 他非常热爱学习。
9.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反复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他热爱学习,热爱学习,热爱学习。
B. 学习,学习,再学习。
C. 他热爱学习,热爱工作,热爱生活。
重庆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

重庆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现代文阅读Ⅰ在动物世界里有没有相应的解毒办法呢?当然有。
学会挑选食物,是对抗植物毒素的有效做法。
只要注意观察,你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长颈鹿并不会在一棵树上吃太久,很快它们就会移动到下一棵金合欢树。
因为,如果只吃一棵金合欢树的叶子,很容易引起中毒。
因为金合欢会“通风报信”。
金合欢含有特殊的化学武器——单宁。
在通常情况下,树叶中的单宁含量并不高,毕竟合成单宁也需要消耗大量能量。
长颈鹿在啃食树叶时,会释放出大量的乙烯,这些乙烯被金合欢感应到,接着金合欢就会提高叶片中的单宁含量。
过量的单宁会影响到长颈鹿的消化系统,降低它们的消化能力,甚至引起死亡。
说到挑选食物,还有一个出名的例子,那就是在澳洲的桉树林中生活的动物,可能你已经猜到了,这个动物就是树袋熊(考拉)。
桉树叶子是考拉的主要食物,但是并非是棵桉树,考拉都会吃。
在澳大利亚分布着约300种桉树,但是考拉仅仅热衷于吃其中的三种桉树的叶子,分别是小帽桉、细叶桉和赤桉。
考拉如此挑选食物是有原因的。
桉树可以说是将化学防御这件事玩到极致的植物之一。
中国南方大片的桉树林根本不需要喷洒农药控制虫害,因为几乎没有动物能够解除桉树的防御武器。
桉树叶片中含有大量的桉叶油,桉叶油中的主要成分桉叶素有着特别的刺激性气味。
虽然稀释过后的桉叶油也可以作为香精添加到人类的食品当中,但在高剂量下,桉叶油仍然有毒。
对于食草动物而言,桉树叶是种“只可远观”的能源宝库。
但是,桉树毕竟是桉树,即便是桉叶油含量稍低,但是终归是有中毒风险的。
为了应对这种高毒性低热量的食物,考拉的应对策略就是少吃多消化。
一只成年考拉每天最多会吃下约400克的桉树叶。
考拉会细嚼慢咽,考拉的进餐时间通常为4~6小时。
考拉吃下去的桉树叶,进入胃肠道之后,其中活跃的微生物不仅能将叶片中的纤维素转化为考拉可以吸收的营养,更可以分解其中的毒素,避免中毒。
高二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上册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炽热沉默不语沉鱼落雁B. 鸿毛纷至沓来沉鱼落雁C. 沉着沉鱼落雁沉默不语D. 纷至沓来沉鱼落雁鸿毛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通过这次参观,使我对革命先烈为人民的英勇事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B. 为了保护森林资源,我国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如:严格禁止乱砍滥伐、推广植树造林等。
C. 我国科学家在量子通信领域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D. 他的演讲慷慨激昂,深深地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3.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你愿意和我一起去公园吗?”她问道。
B. 他说:“我已经决定了,我要去北京上大学。
”C.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D. 我喜欢听音乐,尤其喜欢古典音乐。
4. 下列词语中,不属于成语的一项是()A. 一丝不苟B. 青出于蓝C. 胸有成竹D. 惊天动地5. 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星星像眼睛,月亮像眉毛。
B. 老师的话像春风,吹散了心中的阴霾。
C. 这座大楼就像一座巨大的书山。
D. 她的笑容像阳光一样温暖。
6.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
B.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作者罗贯中。
C. 《水浒传》描写了一百零八位好汉的故事,作者施耐庵。
D. 《西游记》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作者吴承恩。
7. 下列诗句中,表达情感最为强烈的一项是()A.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B.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C.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D.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8. 下列对联中,上下联意思连贯、对仗工整的一项是()A. 上联:春风杨柳万千条,下联:明月松间照清泉B. 上联:千里江陵一日还,下联:柳暗花明又一村C. 上联:春江水暖鸭先知,下联:明月松间照清泉D. 上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下联:明月松间照清泉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 《离骚》的作者是______,这篇诗篇以______的形式,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个人理想的追求。
北京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北京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统练(答案在最后)2024.11年级:高二科目:语文出题人:高二语文备课组审校人:(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考生须知1.本试卷共8页,共五道大题,15道小题,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2.在答题卡上准确填写姓名和学号。
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选择题请用2B铅笔作答,其他试题请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材料一中华传统文化,的确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其中那些精华的东西,让人不能不爱它,也无法离开它。
它是我们慈祥的老祖母,是我们睿智的老祖父,是雍容华贵的贵妇人,是风流倜傥的大诗人,是炎黄子孙的传家宝,是中华民族的精气神,是先进文化建设之渊源,是构建和谐社会之金石。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中华传统文化,始终把爱国主义精神作为首要的价值标准。
一向主张先爱国,后立家,信奉无国便无家,“家”为小家,“国”是大家。
不管是国泰民安,还是国难当头,都要先大家而后小家。
中华民族历来反对涣散分裂,追求团结统一,强调群体优势,崇尚众志成城。
爱好和平,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我们的传统文化一向主张“和为贵”,追求天下大国的太平盛世,奉行“仁义礼智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仁”为本,反对战争,反对暴力,反对冤冤相报,主张以德报怨。
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传统美德和生命意志。
传统文化歌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信奉“天道酬勤”,勉励人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以上独特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风骨,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哲学智慧。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充满着深刻的大智慧,是东方哲学的杰出代表。
最新高二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

最新高二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之一,它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礼”的内涵十分丰富。
首先,“礼”强调秩序和规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社会的各个层面都有相应的礼仪规范,这些规范规定了人们在不同场合下的行为举止,从而维护了社会的秩序。
其次,“礼”注重道德修养。
礼仪不仅仅是外在的形式,更是内在道德的体现。
通过遵守礼仪,人们可以培养自己的品德,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
最后,“礼”倡导和谐与包容。
礼仪的实施有助于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不同的文化和习俗都可以在“礼”的框架下得到尊重和包容。
“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方面,它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
在一个有礼的社会中,人们遵守规范,尊重他人,矛盾和冲突就会减少,社会秩序得以维护。
另一方面,“礼”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它可以培养人的自律、尊重他人和责任感等品质,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
在当今社会,“礼”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礼”所倡导的秩序、道德和和谐等价值观念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礼”的传统,将其融入到现代社会的建设中,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唯一核心概念,贯穿中国历史发展始终。
B.中国传统文化认为,“礼”只强调外在形式,与内在道德无关。
C.“礼”思想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对个人成长也有积极意义。
D.在当今社会,“礼”已经完全失去了现实意义。
江苏省扬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

江苏省扬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题号一二三四总分评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道家思想的核心是无为,主张顺自然、因物性,而儒家思想的核心是有为,强调制名(礼)教、规范人性。
这两种类型思想的不同和对立是显而易见的,而两者在历史上相互补充、相互吸收,共同构成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中国民族的主要精神,同样也是显而易见的。
诚如班固所说:“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相反而皆相成也”。
人们经常把道家的无为理解为一种消极逃避、什么都不去做的主张。
其实,这很不全面,也不准确。
应当指出,在道家内部存在着消极无为和积极无为两种不同的学说,他们对于无为思想精神的理解是很不相同的。
道家的庄子学派总的说来比较偏向于消极的无为,他们追求一种“堕肢体,黜聪明”的“坐忘”(《庄子·大宗师》)和“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的“吾丧我”(《庄子·齐物论》)的自我陶醉的精神境界。
而道家的老子学派所说的无为就不完全是消极的了。
老子所谓的无为,主要是“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六十四章)。
他强调的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老子》五十章)和“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老子》二十二章),即不自作聪明、不自以为是、不自居功劳、不自我夸耀。
所以,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也不为,而是主张为而不恃,是要以退为进、以曲求全、以柔胜刚。
荀子在批评庄、老二家学说时,一则说“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荀子·解蔽》),一则说“老子有见于诎(曲),无见于信(伸)”《荀子·天论》),对于两者思想精神的不同之处,抓得相当准确,点得十分明白。
韩非在吸收老子无为思想时,强调的只是君道的无为,而臣道是应当有为的。
韩非认为,君主的任务主要是把握原则、任用百官,如果事必躬亲,不仅忙不过来,也做不好,而更严重的是,它将极大地妨碍和打击臣下百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高二语文期中考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都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悲壮(bēi zhuàng)颠簸(diān bǒ)振奋(zhèn fèn)B. 招摇(zhāo yáo)漫不经心(màn bù jīng xīn)调皮(tiáo pí)C. 沉着(chén zhù)摧枯拉朽(cuī kū lā xiǔ)潇洒(xiāo sǎ)D. 妩媚(wǔ mèi)毫不犹豫(háo bù yóu yù)震撼(zhèn hàn)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但精神生活却相对贫乏。
B. 为了提高我们的学习成绩,我们必须刻苦学习,否则就不能取得好成绩。
C. 这篇文章的语言生动形象,内容丰富,对于我们了解历史有很大的帮助。
D. 她是一个非常勤奋的学生,每天晚上都熬夜学习,所以她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在这个关键时刻,他毫不犹豫地承担起了责任,展现了他的担当精神。
B. 面对困难,我们不能退缩,而应该迎难而上,勇往直前。
C.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知识,对于我们拓宽视野有很大的帮助。
D. 他的演讲非常精彩,语言幽默风趣,赢得了在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4.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这座城市的绿化工作做得非常好,街道两旁绿树成荫。
B. 他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这得益于他的勤奋努力。
C.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D. 她的舞姿优美,仿佛在翩翩起舞,让人陶醉其中。
5.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我很喜欢看书,尤其是历史、文学和科学方面的书籍。
B. 他的声音洪亮,仿佛在向人们传递着一种力量。
2024学年烟台市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学年烟台市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自20世纪末开始,社会分工急剧加速,各学科开始倾向于“互不越界”,甚至同一学科也开始分化,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创作与评论之间愈发割裂。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偏见竟逐渐地被不自觉地广泛认同。
所以在这时,谁能用具体的文学作品质疑偏见,谁能思考如何回归评论与写作的血肉联系,就成为文学界所关注的问题。
面对“盛行”的偏见,有许多学者、文学评论家仍践行着评论与写作的“双肩挑”,努力让割裂的两者加以弥合,如金克木、张中行、余秋雨、周国平、刘小枫、赵园、乐黛云、谢冕、洪子诚、雷达、陈平原、孙郝、南帆、王彬彬等。
他们将写作的“形象思维”与研究的“抽象思维”融合,一方面从事评论、研究,另一方面跨越学科的设限,以自由之心书写着对宇宙人生的深切感悟。
他们将学术的识见与对世界的关切,深度地融入文字中,既有个性的展现,亦有“有情”的说理。
比如,从事现代文学研究的陈平原,以宽厚、中和的笔触,在散文随笔中对当下学术、文化热点问题不乏锐利目光与犀利的剖析,与其学术理念交相辉映,展现着一位学者的“人间情怀”。
还有南帆的散文,也是独树一帜的存在。
特别是他的文艺理论家、文学评论家身份,更能诠释何为评论对创作的“反哺”。
南帆在文学评论、文学研究中就重视对历史与人性“盲点”、边缘处的洞察,不被固化、僵化的成见所束缚,以睿智的思考,在不易察觉之处发掘出人性与历史的褶皱。
而他在散文叙述中,也能以非定论式的理路,深入地体察、探寻世界的“关系与结构”,与他的批评理念形成共鸣。
在这里不难看出,这些学者、文学评论家不仅甘愿坐学术研究的“冷板凳”,更用实际创作去检验和践行自己的学术理念,此中坚守显得难能可贵。
这种精神,亦鼓舞了更多后继的评论家从事文学写作,以更独特、多变的视角来观摩人间百态。
高二语文期中试卷含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都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窃窃私语(yǔ)B. 惊愕(è)不已C. 殚精竭虑(dān)D. 水天一色(yī)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医疗条件也越来越好。
B. 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要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C. 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已经成为我国面临的重大挑战。
D. 这次考试,由于我准备充分,所以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他在工作中总是兢兢业业,从不懈怠,是单位里的楷模。
B. 这部电影上映以来,票房一路飙升,可谓是炙手可热。
C. 在这次比赛中,我们队以微弱的优势战胜了对手,实属不易。
D. 他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是班级里的佼佼者。
4.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我昨天去公园玩,看到了很多美丽的景色,如:湖水、绿树、红花等。
B. 他喜欢看书,尤其喜欢阅读历史、文学、科学等书籍。
C. “你为什么迟到了?”“因为我起床晚了。
”这是他每天都会问我的问题。
D. 他正在写一篇关于人工智能的论文,查阅了大量的资料。
5. 下列各句中,下列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他的演讲非常精彩,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
B. 这个计划非常可行,可以有效地解决我们面临的问题。
C. 他的文笔优美,读起来如行云流水,让人陶醉。
D. 他的性格非常孤僻,不喜欢与人交往。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6. 下列名句默写正确的两项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
7. 下列词语中,写出其正确的字形:()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8. 下列各句中,选出加点词语的正确解释:()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三、阅读题(每题10分,共40分)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上海专用)含解析

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模拟卷(含解析)(考试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测试范围:统编版选必上册第1~2章。
4.难度系数:0.7。
积累与运用(10分)一、名篇名句默写(共5分)1.(本题5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进,吾往也。
”(2)其在道也,。
物或恶之,。
(4)普通人常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失败,《老子》第六十四章中给出建议“,”,告诫人们要不忘初心、不改始终,不到最后的胜利绝不放松。
【答案】虽覆一篑曰余食赘行故有道者不处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和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覆”“篑”“赘”“沁”“慎”。
二、语言文字运用(5分)2.(5分)完成下列选择题。
(1)下面是在某公司年会上听到的四句话,其中用语恰当的一句是()A.王总的讲话抛砖引玉,下面请其他人发言。
B.一年来大家给了我许多帮助,我不胜感激。
C.我的发言就到这里,非常感谢各位的聆听。
D.公司的庆典活动将于下月举行,敬请期待。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上海博物馆日前发布“大博物馆计划”,将构建“3+X”新发展格局,打造博物馆“航母群”: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此同时,上海博物馆将实施藏品扩增计划,助力上海加速迈向“博物馆之都”。
①预计2023年年底前后,东馆将建成开放②其中,东馆展陈以常设展为主③以人民广场馆、东馆、考古主题博物馆为核心④人民广场馆也将迎来整体更新改造升级⑤在海内外设立若干分馆A.③①④②⑤B.①④③⑤②C.①④②⑤③D.③⑤①④②【答案】(1)B(2)D【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
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南平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语文科期中考试试题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台北故宫博物院展出苏轼亲笔手书的《赤壁赋》,网友发现帖中原文写的是“渺浮海之一粟”,并不是此前广为流传的“沧海一粟”,疑似是后人抄写笔误,才造成这样的理解错误。
“沧海一粟"是否要被改为“浮海一粟”,一时间引发热议。
这不由得让人想起,此前教育部纠正过一些异读字的读音,比如粳(jīng)米改为粳(gēng)米、确凿(zuò)改为确凿(záo)、说(shuì)服改为说(shuō)服,都把之前大众容易读错的读音认证为了新的正确读音。
后由于一些异读词的拼音打破了大众原本认知,因此有些修改读音已通过,而还有一部分则一直处于审核阶段,仍以原读音为准。
是以正确读音为重还是以大众读音为重呢?从教育部颁布的异读词修订表的底层逻辑来看,显然还是以后者为重。
毕竟,读音是人们沟通交流的工具,最终还是要为人所用,换言之,文字和词语又何尝不是如此?文字和词语的发展过程会经历很多的变化,非要说存在一个亘古不变或者绝对正确的版本,这本身就是个伪命题。
真相很可能是,某一时期大众普遍认可和接受什么版本,这一版本就将流传到下一时期。
就像一位网友所说“成语本质上是约定俗成的东西,用的人多了也就成了成语,原本的出处是什么已不再重要了"。
原先我们有“沧海一粟”,现在又多了一个“浮海一粟”,在渺小的比喻上加了一层浮萍无根、漂泊不定的寓意,孤独感透纸而出,如果真的适宜人们流传,那么多一个成语又何妨?反之,若人们使用不便,它适用的语境较少,那么成语最终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也就不足为奇了。
(摘编自小亢《“沧海一粟”还是“浮海一粟"?不必太较真》)材料二:对照手书本《赤壁赋》来看,现行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中的“沧海”,手书本作“浮海”,此处异文所传递出的信息或可帮助学生对《赤壁赋》一文产生新的理解。
四川省泸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

四川省泸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作为两种最主要、也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文学和图像之间既存在对立或相互竞争,也存在合作或相互模仿。
一方面,语词的时间性使其在叙事上,具有图像叙事难以企及的天然优势,而图像的直观性和在场感,不可避免地给文学叙事带来冲击。
另一方面,为了强化叙事效果,两者都会或多或少地受彼方叙事策略的影响,进而突破自身媒介的限制展开故事。
比如,当代小说受图像的影响,突破传统小说的因果线性迈辑和语词叙事的时间性,追求图像的直观性和在场感,从而凸显故事的空间维度,达到不同以往的艺术境界。
文学受图像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对故事内容或题材的选取上。
敏锐的现代作家往往会因某幅图像带来的视觉震撼而产生创作冲动,借语词将图像内容部分或整体地转译、再现出来,形成故事从图像到文字的同质异构转化。
鲁迅先生在《示众》中,用细致的语言对看客们围观杀头的情景进行反复刻画。
相比语词解读的私人性,图像解读的公共性创造了一个主客体转换的空间,受众由解读主体变成被解读与被言说的对象。
正是在这个基于图像而创设的空间中,充当看客的、愚钝麻木的同胞给鲁迅带来了强烈的心灵冲击,使他意识到国民劣根性的根深蒂固。
除了直接转译图像内容之外,文学家还注意到图像在唤起知性和强化记忆方面的强势作用。
劳拉·里斯曾将宣传广告语比作“钉子”,而将视觉形象比作“锤子”,指出只有依靠“图像之锤”才能更准确有力地将“产品之钉”嵌入消费者的大脑。
文学创作对颜色、形状等造型艺术的表现媒介加以利用,从而引发受众视觉层面的联想。
鲁迅的小说中有大量对于颜色的运用,如《药》中“红红白白的”破灯笼映照下,老栓从“碧绿的”包中掏出“红黑的”人血馒头,一连串颜色的对比描写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使受众如见其形、如临其境,凸显封建社会的黑暗及人的麻木与愚昧。
四川省雅安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

四川省雅安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现代文阅读I材料一:在封建社会,酒让权力神圣,酒让王朝辉煌,酒让天子自豪。
历朝历代的皇帝王臣多数是爱酒饮酒的,酒文化是他们的最高礼仪。
喝酒敬酒在夏商周乃至春秋都有很严格的一整套规定,皇帝大臣衣着何服,酒举多高,先敬谁后敬谁,如何下跪,如何举爵,如何唱喏,如何示天地,如何敬神,口张多大,酒倒器中怎样饮,每个细节都不能少,不能乱,不能错。
包括礼乐都有繁规戒令。
从秦开始,酒和酒文化逐步从皇室祭祀神坛走了下来,流入了王臣贵族、士大夫及文人学士之中,这标志着酒文化的大解放,从而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大繁荣。
史书记载,在先秦诸子中,孔子知酒,孔子也善饮。
他是爽而不过,饮之有度,并在礼节上要求甚严,堪称“酒师爷”“酒圣人”。
翻开中国四大名著,里面几乎都写到了酒和酒文化。
还有妇幼皆知的刘邦和项羽的“鸿门宴”,以及堪称天下第一成功之宴的北宋皇帝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等典故,都深刻地阐释了酒文化在政治斗争场上的精彩与深邃。
酒和酒文化的魅力对文化人的诱惑和冲击更为激烈,更为壮观。
中国传统的诗书画无一不与酒文化产生密切联系和融合。
李白是诗仙也是酒仙,他的好诗好句好情好意都在酒后,这是李白酒文化的风格。
欧阳修自称“酒翁”,他的酒文化即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而苏轼则是现实主义诗人,他也离不开酒,无酒就可能无苏词。
还有杜甫、孟浩然、刘禹锡、王维等,他们都是诗里有酒、醉酒留诗的酒文化人。
还有古今行书天下第一的王義之,王羲之醉写《兰亭序》,写完后大醉。
酒醒后,见序文中有改有涂,便重新提笔连写数十篇,无一能胜过酒醉之作。
王義之自己感叹道:醉中挥毫乃“神助之功”。
酒文化把这些理想主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田园文学的各方大家密切结合了起来,推波助澜,相得益彰,形成了浩瀚无垠的中国文化和灿烂的华夏文明。
海门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海门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江苏省海门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中国有着几千年悠久的文本发展史,并具有多元化丰富的文本解读传统,它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土壤之中。
《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孟子主张,诗歌的解读不能断章取义,曲解作品的原意,要在对诗歌全篇内容正确理解的基础上,去分析诗人写诗的主观意图。
逆,解释为迎、求的意思。
志为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吴淇《六朝选诗定论缘起》认为:以意逆志是“以古人之意,求古人之志,乃就诗论诗”。
这就是说,应该就作者的作品论作品,以作品的实际内容为依据去分析探求作者的思想。
这种方法对于探求原作者的主观意图是十分正确的,有一定的意义。
但对于文本的现实功能来讲,它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实际上,任何一种阅读,都是具有当代性、功利性的阅读。
读者都从现实的时代需求,去“断章取义”,开掘文本中有用的信息,加入了自己的独特理解和创造,并以此增加和累积作品的价值。
《孟子·万章上》:“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
”这就是说,要真正了解一个作品,就必须“知其人"和“论其世”,既要了解作者的文化背景、生活经历、思想感情、审美趣味、道德品质,又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和社会现实。
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也有解释:“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之辞也。
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处,亦不可以遽论其文也。
"其实,一个文本一旦完成,就开始具有独立的意义,而不再受作者主观解释以及他所处时代的影响。
历史文本的解读,在某种意义上取决于解读者个人的文化背景和现实需求,以及解读者所处时代提供的思维方式和认识工具。
四川省成都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

四川省成都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题号一二三四总分评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材料一:回溯到商、周交替之际,一个文明较高的商朝,被文明较低的周朝所取代,这件事情本身必会使当时的知识分子有一种反省。
他们还免不了会问自己,究竟是什么缘故使得这么强大,而且主导北方中国的商王国,居然被小小的周国灭亡了?他们的回答是:周人取得了天命,而天命是唯道德为依归的,所谓“天命靡常,惟德是亲”。
这可说是第一次将道德的意义超越人类力量的命运。
“天命”的观念帮助周人肯定了自己的统治,也帮助周人说服了许多商人的后代与他们合作,将商周文化体系扩张到整个中国北方。
《易经》中所谈的命运,不完全是盲目的,人类本身对自己的命运有相当程度的掌握,人类自己所做的种种抉择,会改变命运发展的方向。
这个观念与天命具有道德意义是相互配合的。
等到西周覆灭,周人的封建系统在礼坏乐崩的情况下,不再有过去那样的自信,也不再有过去那样主宰的力量,天命的意义必须要有新的解释。
在《论语》里面,孔子所说的天命是每一个个人的天命,而不是一个朝代的政治天命。
在孔子承受同时代人的迫害时,他曾经说:“天给了我这个天命。
天生了我,给了我一个任务。
有了这样的任务,迫害我的人又能拿我怎么样呢?”在这种情况下,天命已经不是政治的使命,而是每一个人都能从超自然、超现实的秩序之中,找到自己应当执行的使命。
汉代编辑成书的《礼记》,其中的《中庸》篇曾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过去,我们对《中庸》这段话并不是十分理解。
最近在湖北荆门市郭店出土的战国文书,其中有两句话似乎正是阐释“天命”与“性”的关系。
郭店文书《性自命出》说:“性自命出,命自天降。
”这里的“天”,不一定是一个有意识的主宰神,似乎是宇宙间各种力量的总和;在这个宇宙力量的总和之中,每一个人有天生的禀赋,也就是“性”。
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语文答案

一、基础知识(每题2分,共20分)1. 【答案】A2. 【答案】B3. 【答案】C4. 【答案】D5. 【答案】A6. 【答案】B7. 【答案】C8. 【答案】D9. 【答案】A10. 【答案】B二、现代文阅读(每题3分,共15分)11. 【答案】(1)A. 美丽的风景(2)B. 精美的食物(3)C. 丰富的文化(4)D. 深厚的友谊12. 【答案】(1)作者通过对家乡的描写,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通过引用诗句和描绘景物,使文章更具诗意和画面感。
(3)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文章生动形象。
13. 【答案】(1)文章通过对比手法,突出了科技发展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通过具体事例,展示了科技给人们带来的便利和挑战。
(3)作者呼吁人们要正确看待科技发展,既要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也要警惕其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古诗文阅读(每题5分,共20分)14. 【答案】(1)A. 江南春(2)B. 渡荆门送别(3)C. 江雪(4)D.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15. 【答案】(1)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4)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16. 【答案】(1)作者通过描绘寒山、古寺、落日等景象,表达了对宁静、淡泊生活的向往。
(2)诗中运用了对比、夸张等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3)诗歌语言简洁,意境深远,富有哲理。
四、作文(50分)17. 【答案】标题:《科技的力量》开头:当今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它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了我们的生活质量。
主体:1. 科技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如人工智能辅助诊断、远程手术等,为患者带来了福音。
2. 科技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如在线教育、虚拟现实教学等,为教育资源共享提供了可能。
3. 科技在环保领域的应用,如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的开发,有助于缓解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
结尾:科技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要正确看待科技发展,既要发挥其积极作用,也要警惕其负面影响,让科技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2024-2025学年清远市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2025学年清远市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一九四五年九月二日上午九时十分,我在日本东京湾内美国超级战舰“密苏里”号上,离日本签降代表约两三丈的地方,目睹他们代表日本签字,向联合国投降。
这签字,洗净了中华民族七十年来的奇耻大辱。
这一幕,简单、庄严、肃穆,永志不忘。
天刚破晓,大家便开始准备。
我是在七点多钟随同记者团从另一艘军舰乘小艇登上“密苏里”号的。
“密苏里”号舰的主甲板有两三个足球场大,但这时也显得小了,走动不开。
到处都是密密簇簇排列着身穿制服、持枪肃立的陆战队士兵,军衣洁白、折痕犹在、满脸笑容的水兵,往来互相招呼的军官以及二百多名各国记者。
灰色的舰身油漆一新,十六英寸口径的大炮,斜指天空。
这天天阴,灰云四罩,海风轻拂。
海面上舰船如林,舱面上人影密集,都在向“密苏里”号舰注视着。
小艇往来疾驶如奔马,艇后白浪如练,摩托声如猛兽怒吼,几乎都是载着各国官兵来“密苏里”号舰参加典礼的。
陆地看不清楚,躺在远远的早雾中。
仪式开始九时整,各国代表按照签约程序依次签字……全体签字毕,各国首席代表离场,退入将领指挥室,看表是九点十八分。
我猛然一震,九一八”!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寇制造沈阳事件,随即侵占东北;一九三三年又强迫我们和伪满通车,从关外开往北平的列车,到站时间也正好是九点十八分。
现在十四年过去了,没有想到日本侵略者竟然又在这个时刻,在东京湾签字投降了,天网恢恢,天理昭彰,其此之谓欤!投降书脏了按预定程序,日本代表应该随即取了他们那一份投降书(另一份由盟国保存)离场,但是他们还是站在那里。
原来是加拿大代表签字时低了一格,随后各国代表也签错位置了。
协商之后,有关代表做了更正。
倒霉的日本人,连份投降书也不是干干净净的。
傍晚时分,日本代表团顺着来路下舰,上小艇离去。
在他们还没有离舰时,十一架超级堡垒排列成整齐的队形,飞到“密苏里”号上空,随着又是几批超级堡垒飞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语文期中考试卷一.默写(20分)(每空1分,有错别字或漏写均不给分)1.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说:“词有点,有染。
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今宵酒醒何处?。
’上二句点出别离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
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
”2.诸葛亮故居建有武侯祠,内有一联云:“布衣吟啸足千秋,草庐频顾,收起潜龙,蜀丞相尽瘁鞠躬,非得已也;竹帛勋名垂两代,汉祚将终,霄沉羽鹤,杜少陵酸心呕血,有由来哉。
”这里面暗含杜甫《蜀相》里的两句诗,这两句是,。
3.杜甫《哀江头》中有两句诗:“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姜夔《扬州慢》中也有两句与此意思相近,手法相同,这两句是:“,!”4.________ __ ___,_______ _ _____。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
(《归园田居》)5.,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琵琶行》)6.,。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7.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梦游天姥吟留别》)8.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 。
(《六国论》)9.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10.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
(《离骚》)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7题。
(18分,前4小题每题3分)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
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强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安于其间矣。
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选自苏辙《六国论》,有删节11.下列对加点字的解释有错的一项是()A. 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咎:责怪。
B. 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厚:丰厚。
C. 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阴:暗中。
D. 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困:疲惫不堪。
12.下列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A. 发愤西向,以攻山西..之国,佐当寇之韩、魏..千里之秦 B. 以四无事C. 以为..以当秦兵..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D. 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13.下列对“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这句话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把韩魏两国丢弃给秦国,而四国在后方休息。
B.将韩魏两国让秦国去收拾,而四国在后方休养生息。
C.用韩魏两国去对付秦国,而四国在内部休养生息。
D.将韩魏两国交给秦国,而四国在内部休息。
14.下列对六国灭亡的原因的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当时之士虑患疏而见利浅,且不知天下之势。
不懂得采用厚韩亲魏以摈秦的策略。
B. 天下诸侯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以致秦兵未出而已自困矣。
C. 六国不能团结一致,合力抗秦,却自相残杀,致使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
D. 千里之秦,过于强大,而韩魏又不能独当秦,因而六国不免于亡。
将上文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15.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1分)翻译:16.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
(2分)翻译:17.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3分)翻译:三.诗歌鉴赏: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8.第一句选取了杨花与子规两个意象,有什么作用?(4分)19.第二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20.作者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2分)四.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1—24题。
(14分)石钟山寻古幼时读苏轼的《石钟山记》,那号称“江湖之奇胜”的石钟山便令我神往,而使我更感兴趣的就是石钟山得名的缘由了。
我终于有幸探访了它。
一上山,我便用爬山的竹杖到处敲敲点点,想听到石钟山的清韵,发现一点千古奥秘。
早在《水经注》一书中,即有鄱阳湖出口处有一座石钟山的记载,缘何称石钟山?众说纷纭。
民间传说以形定名,而文人则多以声论名。
以声论名者,也其说不一。
北魏郦道元作《水经注》,说是下临深潭,风吹浪起,水石相击,声好洪钟;唐代李渤在山上发现一块石头,击之,其音“清越”,于是乎认为由于石质的缘故而得名。
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对此深感怀疑,一次携其子苏迈月夜泛舟绝壁之下,深入勘察,发现绝壁下多穴,水浪进出其间,澎湃冲击,声如洪钟,以为找到了钟声的真正来历,感慨地说:事不目见耳闻,不可臆断其有无。
于是作著名的《石钟山记》,批评郦道元的考察过于简单,讥笑李渤的立底细囿于固陋,认为“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
《水经》、《水经注》都是当时著名的地理著作,作者郭璞、郦道元则可说是著名的学问家。
苏轼敢于冒犯权威,我十分佩服,由怀疑而驾小舟来实地考察,并得出当时人们认为正确的结论,尤其使人佩服。
我从江山一览亭西出月亮门,急切切地走到矶头石。
据说,苏轼夜探石壁就在这下面。
我探身俯瞰,石壁如削,直下百十丈,船儿往来其上,漂漂摇摇,如儿时纸叠的玩具一般。
微风吹过,湖水撞击石壁,果然有窾坎镗鞳声,以竹杖击石,亦坎坎然,其音清亮悦耳,当年苏轼父子夤夜出没于绝壁深潭间,头上怪石嶙峋,四周淫风袭人,阴森可怖,定然感到阵阵惶悚。
如果有猿鸟腾越,猝然滚下山石,会有生命之忧。
但是,他为了揭开石钟山之谜,无所顾忌,有的只是弄清事实的良好愿望和追求真相的求实精神。
多少年来,我总为苏轼的这种行为所感动,而对苏轼的调查结果,也是深信不疑的。
谁知后来读了明代罗洪先《念庵罗先生文集》卷五《石钟山记》和清人俞樾《春在堂随笔》卷七记载的彭雪琴的实地考查,才知道,原来东坡先生受了大自然的捉弄。
他六月访山,适逢水涨,未见全貌。
罗、彭二人在冬春江水下落时,踏山觅踪,才找到了正确的结论:“是石钟者,中虚外窾为之也”,“全山皆空,如钟覆也,故得钟名”。
而近人作了更为细致的考察,进一步证实,石钟山确实是一座中空如钟的石山。
唉,如此一位大学问家,把个石钟山实地调查研究了一番,并郑重其事地著文阐明真相,文章已为传世之作,原来自己竟是“过其门而未入其室”,所述真相不免虚浮,他批评别人简单固陋,自已终不免亦如是,不亦悲夫?然而,事物是复杂的,它们的本质、真相往往被多种多样的假象掩盖着,要认识它们往往需要一个过程,甚至是一个很长的过程。
谁能把这个过程缩短一分,都什得欢迎。
不容忽视,苏轼发现绝壁下有“穴罅”,水浪冲击如钟鸣,这就比水冲石壁“说前进了一步,毕竟难能可贵,而他据此阐明的道理更没有错。
回到江山一览亭极目四望,视野又顿觉开阔。
正是“一览亭空四望宽,江湖襟带枕惊端”。
啊!偌大一个风光秀丽的石钟山,归根结底,中间竟全是空的,多有意思。
这在全世界恐怕也是少有的。
我狠劲跺跺脚,脚下竟岿然不动,并没有发出什么声响。
我笑了,这石究竟有多厚?里边是什么样子?直到目前还没有进去看过,更没有关于空山内长、宽、大、小、模样的数据的记载。
那么,“全山皆空”,能说是最终探查、研究成果吗?似仍不敢妄断。
21.第七段中作者说“而他据此阐明的道理更没有错”,请你据文意概括这里所说的“道理”具体指的是什么?(3分)22.“我”后来知道苏轼关于石钟山得名的说法也是不正确的,但为什么还给予很高的评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4分)23.本文是一篇借记游山水来阐述人生道理的散文,请概括文章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3分)2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A.关于石钟山命名的原因,有多种多样的说法。
作者最认同的观点应是罗洪先、彭雪琴的说法:石钟山中虚外窾,全山皆空,故得钟名。
B.本文所阐释的道理主要是大自然奥秘无穷,需要我们逐步去揭开这个奥秘。
C.作者在第四段特别强调《水经》、《水经注》是地理名著,其用意是说明苏轼敢于大胆怀疑,突出他不怕困难的精神。
D.第六段“他批评别人简单固陋”一句中的“别人”是指郭璞和郦道元。
E.文中提到的苏轼认为石钟山命名的的原因是绝壁下有穴罅,水浪冲击,声如钟鸣。
四.作文(40分)一个家庭,笃信的是“家和万事兴”;生意场上,崇尚的是“和气生财”;与人相处,讲究的是“和睦”;一个国家,赖以发展的基石是“和平稳定”;社会的方方面面,渴求的是“和谐”境界……“和”已逐步成为我们社会的主旋律。
请以“和”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高二语文期中考试卷答题卡一.默写(20分)(每空1分,有错别字或漏写均不给分)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上文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