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下语文期中试卷(答案)
强基名校联盟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强基名校联盟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邯郸市强基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 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上册、下册,选择性必修上册、中册和下册第一至三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 小题,18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
近年来,情感学成为国外学界的一个热点。
虽然在西方世界,讨论人的情感问题,自古希腊的柏拉图时代已经开启,但直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法国年鉴学派的历史学家费弗尔发表他的相关论文,使得他成为“情感学"确立的标志性人物,并在后续的时间里,有更多专家集中投入研究人的情感复杂因素以及对社会动向乃至历史走向发生的明显影响时,才有了所谓的“情感学转向”之说。
情感学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人的情感是自然天生的还是后天习俗培养的,换言之,基于生命科学的情感自然说和基于社会人类学的情感建构说,给情感学研究打开了广阔的视野。
正是借鉴了这样的研究视野,使得我们面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关于从“礼仪之家"的人物身上延伸出的“大旨谈情”的主题,有了新的思考。
在《红楼梦》中,宝玉、黛玉和宝钗三人的情感关系,常被视为木石姻缘与金玉姻缘的象征性对峙。
木石表示质朴,金玉表示富贵。
但让人觉得奇怪的是,金锁之于薛宝钗、通灵宝玉之于贾宝玉,是摆在故事主体的明面中,而金与玉的相配,又是被薛宝钗的大丫饕莺儿在小说中直接提及的。
但草木之于林黛玉、顽石之于贾宝玉的关系,却并没有在贾宝玉和林黛玉出生后的人间直接提及,也并不为世人所知晓,毋宁说,这是作为两人的前世传说,发生在一个神秘的世界里。
这样,贾宝玉最多也只能在梦中,以自己对木石姻缘的认同,来抗争世人熟悉的金玉姻缘。
同样,当我们解释贾宝玉对林黛玉倾情相许时,固然可以从理性角度,来分析林黛玉不说让贾宝玉追求功名富贵的混账话,以说明叛逆者的共同志趣是感情的基础。
安徽省卓越县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安徽省卓越县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对空间特性的认识,是古人自然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人在探索自然的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空间观念,研究科技史,有必要对之加以探讨。
空间有限与否,直到今天仍然为现代宇宙学所关注,也是古代哲人讨论的热点。
古人在思考这一问题时,有多种说法,其中很多人主张空间无限。
例如,《管子·宙合》即说:“宙合之意,上通于天之上,下泉于地之下,外出于四海之外,合络天地,以为一裹……是大之无外,小之无内,故曰有橐天地。
”天地囊括万物,宙合又有橐天地,大之无外,这样的空间,应该说是无限的。
引文的最后特别指出,无限性是表现在宏观、微观两个方面的。
这一认识非常深刻。
《列子·汤问》同样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空间性质进行探讨,认为它“无极无尽”。
“殷汤曰:然则上下八方有极尽乎?……革曰:无则无极,有则有尽,朕何以知之?然无极之外,复无无极;无尽之中,复无无尽。
……朕以是知其无极无尽也,而不知其有极有尽也。
”这里借夏革之口,讨论了空间的“极”“尽”问题。
极,指空间的外部边缘;尽,指空间的内部破缺。
《列子》认为,如果空间是虚无,它就没有边缘,是无限的;如果空间由具体物质组成,它的内部就会有尽处,即空缺,这样,空间的无限性就是不完全的。
但是在无穷大的宇宙之外,不可能再有无穷大的空间;在光滑连续的纯粹空间之内,也不会再有空缺。
《列子》主张空间不能等同于物质,它是容纳具体物体的,是无限大的,内部也是连续的、光滑的,没有空缺。
广东省汕尾市2023年第二学期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广东省汕尾市2023年第二学期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作诗一定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中国古典诗歌自始即以其能予人直接的感发之力量为最基本的特色。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即看到外界的景、物、情、事使内心感动,然后用诗歌表达出来。
钟嵘在《诗品序》中说:“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
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
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
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
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
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可见钟嵘所认识的诗歌,其本质乃是心物相感应之下发自性情的产物。
使人心动的,除了外在的、大自然的景物外,人世间的死生离别更加使人心动。
如杜甫写在天宝乱世年间的诗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当你看到沿途有饿死、冻死的人,难道不会去关心吗?所以,作诗的真正动机和兴起,可以使人对宇宙万物、社会产生一种关怀。
诗歌的吟诵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
诗词是一种美文,它包括了形、音、义等几个方面,所以诗词的声音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的语言有四声——平、上、去、入,这种单音独体是我们中国语言的特色。
因此,诗歌有平仄和结构,有一种独特的声调。
而这不是古人生编硬派给我们的,而是自然而然形成的。
《诗经》大多是四个字一句,就是因为我们独体单音的语言,四个字一句才能够表现出仄仄平平、平平仄仄的声调和节奏。
《诗经》里的第一首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两字一停顿,才有节奏,而这个节奏是我们中华民族语言的基本节奏。
不管是五言诗还是七言诗,原则上是两个字一个停顿,如“国破山河在”,是二二一的停顿。
“相见时难别亦难”,是二二三的停顿。
这种停顿,是诗词最基本的节奏。
中国的传统诗歌吟诵是结合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特色,经过了必然的、自然而然的演化过程所形成的一种音调,它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
读词背诗,要懂得它所隐藏的深厚内涵。
我们来欣赏一首李白的作品《忆秦娥》。
高二下学期期中联合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
高二下学期期中联合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第Ⅰ卷(共39分)本试卷分第1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8页。
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每小题3分,共15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看守(kān)倜傥(tì) 翘尾巴(qiào) 力能扛鼎(gāng)B.泥淖(nào) 木讷(nè) 反间计(jiān) 余勇可贾(gǔ)C.悲怆(chuàng) 便笺(jiān) 超负荷(hè) 疾风劲草(jìn)D.披靡(mǐ)屏息(píng) 冠名权(guàn)龙盘虎踞(jù)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矜夸博弈出洋像作壁上观B.喝彩迄今临界点咎由自取C.蜂涌遐想暴发户破釜沉舟D.麾下泄密风向标出类拔粹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去年12月31日晚,上海外滩发生了拥挤踩踏事件,第二天凌晨,国内各大媒体关于这起震惊华夏的事件都进行了详细报道。
B.在竞争激烈的手机市场上,这款自诩“为自拍而生”的手机,凭着优异的自拍功能,获得了众多年轻消费者的青睐。
C. 一对豆蔻年华的姐弟,原本应该正在学校接受教育,却因为从小患上了一种奇怪的“软体病”而与学校无缘。
D.近年来的溢美之词,似乎变本加厉起来,动辄便称作什么“家”,这还不够,前边或者后边还要加上“学者”“教授”之类的称谓。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季羡林先生曾说:“如果翻译的是不需要的垃圾,翻译再多有什么意义?至于‘翻译强国’的标准是什么、怎么定、谁来评?都说不准。
”B.被戏谑为“三无”男人(无美貌、无肌肉、无身高)的黄渤从来不抱怨,他执着前行,练就了一身真本事,网友称黄渤除了不帅,几乎是全能的。
C.最近,一县府大楼照片在网络走红。
照片中,陈旧的楼面、木质的地板、手扯的开关……让老百姓直呼很温暖,“没想到现在还有这样的县府大院”。
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质量检测高二语文试卷及答案
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质量检测高二语文本试卷24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1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这个说法自然没错,但它在强调《诗经》的文学特征时,忽略了它在伦理层面的意义——而后者显然更为重要。
严格地说,《诗经》是一部伦理的乐歌总集,它是华夏先民把自己对于国家、社会、家庭、婚姻、人生、自然等诸多方面的态度与认识,通过自然的歌唱,最诚挚地表现了出来。
所以,如果在概括《诗经》是怎样一部著作时抛弃了“伦理”二字,对《诗经》性质的定义就是不准确的,至少是不全面的。
关于这一点,钱穆先生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有很好的说明。
他说:“我们要懂中国古代人对于世界、国家、社会、家庭种种方面的态度观点,最好的资料,无过于此《诗经》三百篇。
”近代学者曾经认为从文学角度研究《诗经》,是恢复了《诗经》本来的面貌。
顾颉刚连载于1923年《小说月报》上的大文《〈诗经〉的厄运与幸运》明确指出:“《诗经》是一部文学书。
”当时一批学人,如胡适、郑振铎等,都参加了关于《诗经》性质的讨论,并且达成了共识:《诗经》是文学,不是经。
但是《诗经》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上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仅仅是一部“诗歌总集”能够概括的吗?显然不能。
我们还必须看到,它是“诗”也是“经”,它是文学与伦理的凝合。
“诗”成就了它的美质,伦理成就了它“经”的地位。
如果我们仅仅把它作为文学对待,我们就会把两千年来研究《诗经》的大著作当作封建的垃圾处理掉,这对前人的成果是一种极不尊重的态度。
雁峰区第八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雁峰区第八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衡阳市第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请注意: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无论是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还是韩愈的“不平则鸣”都未能得到宋人的呼应,因为这两个命题都含有发牢骚之意,与宋人的中和诗论相左。
但导源于这两个命题的“诗穷而后工"之说,却得到宋人的广泛认同。
这一命题见于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中的一段话:“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它不仅揭示出古代诗人创作的规律,即真正优秀的作品总是出现于诗人屡经生活的磨难之后,而且总结出个人的阅历遭遇(“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与诗歌的情感内涵(“忧思感愤之郁积”)之间的因果关系。
欧阳修所说的“穷"是指一种政治处境,而非“穷饿其身”的经济状况,因此,“忧思感愤之郁积"往往表现为深沉的忧患意识,而非穷酸的牢骚不平。
更多的宋诗人从社会阅历的角度来理解“诗穷而后工”。
他们普遍认为,命运的不幸使得诗人有可能更广泛地接触社会生活,扩大观察的视野,并更深刻地体验到现实人生的底蕴。
一方面,“穷于世者"往往将压抑的情绪全部寄寓于诗歌之上,以诗歌作为痛苦人生的镇痛剂,因而能在诗艺上精益求精;另一方面,“穷于世者”相对退到社会的下层,对人生世相有更深刻的体察,对天地事物有更透彻的认识,从而写出符合人情物理,引起读者共鸣的优秀作品。
真正伟大的作品,很难产生于高坐庙堂或养尊处优的生活。
命运之“穷"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向诗人伸出了幸运之手,使之流芳百世。
宋代还有人从天命角度解释“穷而后工”现象,把“穷"看成是上天对优秀诗人的奖赏或惩罚。
前者是对欧阳修观点的引申,视不幸的遭遇为上天的恩赐,如苏轼在评论杜甫时所说的“诗人例穷苦,天意遣奔逃”“巨笔屠龙手,微官似马曹"等语便是此意,以为上天有意安排诗人经历人间难免之不幸,使他发之于诗,传之万年。
浙江省绍兴市会稽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解析版含答案
浙江省绍兴市会稽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答案在最后)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初“士”是成年男子的通称,周代至春秋时期多指贵族最低的一个阶层,后来遂指有一定的社会管理知识能够进入官僚阶层的人们,再后来则指读书人。
“节”指节操,“士节”也就是“士”所应该有的节操。
这里的“节操”包括操守和尊严。
作为角色意识的士节形成于贵族社会,士在那个社会里是军人和下层官吏,社会要求他们必须自尊自爱和遵守某些原则,社会也为这些创造了必要的条件,那时士遵守士节是极其自然的。
春秋以来,礼崩乐坏,等级流动,士人存在的外部条件发生了变化,士对如何保持自己的尊严与操守感到茫然,但士节还是保存了下来,只是此后的士节的张扬不是靠制度,而是靠统治者的宽容尊重和士人自我意识的坚挺了。
《吕氏春秋》专门有一节就叫“士节”:士之为人当理不避难,临患忘利,遗生行义,视死如归。
有如此者,国君不得而友,天子不得而臣。
大者定天下,其次定一国,必由如此人者也。
文中强调“士”的操守的坚定、人格的独立,并夸大士的能力和作用,强调了他们的“独立”和尊严。
但这种强调本身就缺乏底气,因为已经没有了制度的保障。
当时天下纷纷,你争我夺,强者渴望统一天下、传之万世;弱者也在争取一席之地,至少也要保守社稷,使祖宗的香火不致断绝。
而士是各国争夺天下的助手,一些士人还制造了“得士者昌,失士者亡”的舆论,一时哄传,当时诸国的国君争相从各国引进士。
于是,需求者众,“士”自然会以为奇货可居,不必对统治者低三下四,“说大人则藐之”,士仿佛坚挺起来,但这离真正的独立性还很遥远。
不过我们也应看到那时毕竟离贵族社会相去不远,每个阶层的人们对属于自己操守的记忆,尚未完全丧失,有的还能严格遵守。
还应该看到,当时学派蜂起、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游走于诸侯之间,在游说人君和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时,他们逐渐认识到自己的力量和利益,在许多学者看来君臣本质上是一种合作关系,他们之间互有权利义务。
2023-2024学年广州市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广州市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唐代丝路沿线人文遗存与文人活动、文学创作与文化传播的关系研究,可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
一方面是唐至北宋丝路沿线的各类遗存古迹对文人活动、文学创作与文化传播的影响。
从共时性角度看,又可将此线路切分为三个单元。
首先,关中古迹群对文人活动与文学创作的影响。
关中古迹众多,其中尤以宫殿、帝陵和宗教遗迹最为有名。
宫殿巨丽,与赋之精神相合,其中尤以杜牧《阿房宫赋》最为有名。
这些赋作所书写的阿房宫、未央宫、大明宫等宫殿群的历史记忆或现实观照均属唐人的盛世文学书写范畴,包举天地之心,并烛见时代礼治精神。
华清宫与兴庆宫则因白居易《长恨歌》在宫殿政治意蕴书写之外,展现出其浪漫唯美的一面。
秦汉以来,长安迭为帝都,京城为帝陵环拥,形成别具特色的陵寝文化和陵邑文学圈,游离于京城与地方之间,成就了诸多诗人丰富的内在生命体验。
华山、终南山是关中久负盛名的山川,与帝都在空间上形成巨大的张力,王维、李白、杜甫、韩愈等卓绝一代的大诗人在内心对其充满复杂感情,并借此成为他们叩问仙道与天人关系的重要载体和思考人生进退出处的重要场所。
其次,河西走廊人文遗存的文学写作。
“陇头”是河西走廊上最具影响的文学意象,由于其在人文地理层面富有特殊价值,故使“陇头诗”成为唐诗中的重要题材,也成为中国文学中征人、游子思乡恋家的精神寄托。
就其内涵而言,书写内容主要包括边塞战事、征人思乡、大漠风光、陇头风俗等,分别展现出苍凉、悲壮和豪迈三种情感,体现了古代士人对待“家”与“国”的矛盾心理和忠孝观念的碰撞,并最终使其经典化为中国文学写作中的重要意象。
最后,西域古迹群对文人活动与文学创作也有重要影响。
西域辽阔,民族众多,文化多元。
丝绸之路在天山南北两麓共分三条道路向西通行,也因此形成了西域文学创作的绿洲化,体现出交通路线的分异与文学创作和传播的差异。
山东省日照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参照秘密级管理☆启用前试卷类型:A 日照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反复强调,要尊崇历史、研究历史,确立历史思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央政治局安排过多次有关中国历史文化方面的集体学习,2020年9月就曾安排了我国考古最新发现及其意义的题目,今天再安排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题目。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决心和意志,筚路蓝缕,跋山涉水,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
“出乎史,入乎道。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
”我们党历来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看待中华民族历史,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早在1938年,毛泽东同志就说过:“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
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
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
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
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
”中华文明起源,不仅是我国学者潜心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国际学术界持续关注的研究课题。
经过几代学者接续努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山东省菏泽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A)试卷(含答案)
山东省菏泽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A)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起源于古希腊的摹仿说的基本观点是:文艺起源于人天生具有的摹仿自然和社会人生的本能天性。
这种观点在欧洲文学批评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代表人物是亚里士多德。
他认为,文艺起源于人的摹仿天性和天赋的美感能力。
摹仿出自人的天性,人们既从摹仿中获得知识,又从摹仿的作品中获得快感。
因此,文艺作为摹仿,总体上是一种理性的创造行为,其中也包含着感性的愉悦。
文艺摹仿的对象是现实人生。
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明确指出,文艺的摹仿对象是“在行动中的人”。
在谈到悲剧时他又指出,悲剧的摹仿对象是人的行动、遭遇、性格和思想。
可见,亚里士多德是把人的生活确立为文艺的摹仿对象。
摹仿的文艺能够揭示出现实生活的普遍本质和必然规律。
亚里士多德把诗与历史作了比较,认为“写诗这种活动比写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
也就是说,与历史相比,诗对生活的描述更具有普遍性与必然性。
之所以如此,在于历史叙述的是已经发生的个别事情,而诗则描述可能发生的事情,“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
可见,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诗的可贵之处不在于它对生活中的事件做出如实的摹仿,而在于它描写的事情符合事物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
一方面,历史学家记述的事情是真实发生过的,但可能是偶然的、个别的,未必具有普遍必然性。
而诗人所描述的事情,则是某一种人可能或必然要做出的事情。
另一方面,在历史学家的记述中,两件前后发生的事情之间可能只有时间上的承续关系。
但在诗人的描写中,前后相继发生的事情之间存在着因果必然关系。
因此,诗人所描写的事件,虽然也是特定人物的特定行动,也具有个别性,但其中却能见出普遍必然性。
为了达到更高的艺术真实,文艺需要虚构,需要对现实生活进行提炼加工。
2023-2024学年北京六十六中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 - 答案版
北京市第六十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0分。
1.【答案】D2.【答案】C3.【答案】B4.【答案】A5.【答案】C二、本大题共1小题,共13分。
6.【答案】(1)D(2)A(3)B(4)①曹雪芹打破了传统的思想和写法;②曹雪芹是难得的复合型作家;③他能以不同的诗作来突显人物的才华;④他能借诗作表现出人物各自的性格特质。
【解答】(1)D.“可以直接从书中找到自己的原型”有误;材料一最后一段说的是“你的一切经历经验喜怒哀乐都能从《红楼梦》里找到参照,找到解释,找到依托,也找到心心相印的共振”,文中说的是“参照”“解释”“依托”“共振”。
故选D。
(2)A.“告诫”的语境是“听到黛玉行酒令时说出《西厢记》中的词语,立即在背后提出善意的告诫”,既为“善意”,怎能“警告”,不合语境,此处的“告诫”应是劝诫、提醒。
故选A。
(3)B.“宝钗之诗除了标榜自己,还批评了黛玉、宝玉二人”无中生有。
原文信息“‘愁多焉得玉无痕’一句,承‘冰雪’句开掘,白海棠宁静自安,岂如多愁之玉留下瘢痕。
庚辰本此处有脂批:‘讽刺林、宝二人。
’林、宝二人的名字都有‘玉’字,他们确也“多愁”,这究竟是有意地影射呢,还是偶然的巧合”,这里宝钗之诗无标榜自己之意,选项是无中生有。
并且诗评只是庚辰中有脂批。
故选B。
(4)由“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可知,曹雪芹打破了传统的思想和写法;由“他是古今罕见的奇妙的‘复合构成体’——大思想家、大诗人、大词曲家、大文豪、大美学家、大社会学家、大心理学家、大民俗学家、大典章制度学家、大园林建筑学家、大服装与陈设专家、大音乐家、大医药学家……他的学识极广博,他的素养极高深”可知,曹雪芹是难得的复合型作家;由“曹雪芹的天才之处在于,他既要写出二人出类拔萃的才华”可知,他能以不同的诗作来突显人物的才华;由“又要通过她们不同的诗作出色地表现出她们各自的性格特质”可知,他能借诗作表现出人物各自的性格特质;答案:(1)D(2)A(3)B(4)①曹雪芹打破了传统的思想和写法;②曹雪芹是难得的复合型作家;③他能以不同的诗作来突显人物的才华;④他能借诗作表现出人物各自的性格特质。
北京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离骚》是屈原最重要的作品,也是《楚辞》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中国文学史上最长的抒情诗, 是理解屈原人生境界和价值观最重要的资料。 屈原在《离骚》开篇提到,他的父亲以“正则”为他命名,说明父亲希望他把“公正无私”作为自己 的处世原则,《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也说屈原“正道直行”。正道直行首先是正直,正直就是处事公正, 不苟且,不徇私,不自私自利和投机取巧。《离骚》也恰恰展示了一个正直的君子在蒙受不白之冤后勇敢的 抗争过程,“正”“直”二字多次出现其中,如“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 之所厚”。
2023—2024 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期中练习
语文(答案在最后)
2024.04
制卷人: 说明:本试卷共六道大题,24 道小题,共 8 页,满分 150 分,考试时长 150 分钟.考生 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一、本大题共 9 小题,共 36 分。
根据课内知识,完成各小题。
1. 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子规啼夜月, ______________”;押韵也富于变化,有“扪参历井仰胁息, ______________”这样 的隔句押韵,也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____________”这样的句句押韵。丰富的语言变化,与 李白自由奔放的个性相得益彰。 (3)杜甫《蜀相》中“____________, ___________”两句,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和才德。 (4)杜甫《客至》尾联“____________, ___________”从邀邻助兴的内容暗示出宾主脱略行迹、兴 致盎然的场面。 (5)黄庭坚《登快阁》中化用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和谢眺“澄江静如练”的一联诗是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6)柳永《望海潮》中“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三句,写湖面上昼夜都荡漾 着优美的笛曲和采菱的歌声,描绘了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象。描写孙何与民同乐的句子是“千骑拥高牙, ____________,吟赏烟霞”。 (7)《扬州慢》中,词人用“过”这一领字带出“____________”,虚写扬州十里长街的繁华,而眼 前的实景是“___________”,写尽了扬州的凄凉。 【答案】 ①. 长太息以掩涕兮 ②. 余虽好修姱以 羁兮 ③. 固时俗之工巧兮 ④. 宁溘死以 流亡兮 ⑤.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⑥. 愁空山 ⑦. 以手抚膺坐长叹 ⑧. 使人听此凋朱颜 ⑨. 三顾频烦天下计 ⑩. 两朝开济老臣心 ⑪. 肯与邻翁相对饮 ⑫. 隔篱呼取尽余杯 ⑬. 落 木千山天远大 ⑭. 澄江一道月分明 ⑮. 羌管弄晴 ⑯. 菱歌泛夜 ⑰. 嬉嬉钓叟莲娃 ⑱. 乘醉听箫鼓 ⑲. 过春风十里 ⑳. 尽荠麦青青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 羁”“溘”“抚”“膺”“凋”“频烦”“篱”“菱”“嬉”“叟”“箫鼓”等。
辽宁省大连市滨城高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大连市滨城高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形象思维是借用形象来思考问题,是具体形象的变幻;逻辑思维是借用概念来思考问题,是逻辑的推演。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逻辑思维之下,只有一个标准答案;形象思维之下,却有无穷的解。
元曲《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里没有逻辑推理,没有因果关系,甚至没有一个动词,我们看到的只是形象。
从“枯藤”到“断肠人”连用十一个具体形象,如拼图一样拼出一幅天涯旅人图,产生了震撼人心的美。
这是形象思维的力量,逻辑思维办不到。
作品中的形象虽然是具体的,但它已不是自己而另有了象征。
枯藤也早不是那个枯藤,昏鸦也早不是那个昏鸦,而是它们背后的情绪。
人除了个体的思维,还参与群体思维,互相交流磨合,钱学森称之为“社会思维”。
人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形成了许多约定俗成的“形象模块”,一一对应内心的某种情绪。
比如绘画中,蓝色为冷,红色为热,黄色为暖。
生活中,东风表欢悦,西风表悲愁。
作者在抒情时不直接说出那个“情”字,而取一个形象来指代,美就这样产生了。
辛弃疾本来要说愁,但说出口的却是“天凉好个秋”,孟郊本来要说中榜后的狂喜,说出口的则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都是用相应的形象来进行象征、比喻。
所以,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下面是笔者几篇写历史人物的文章,当然都是对这些人物的解析、褒奖和崇敬,但收尾时却无一字言情说理,而只取一形:。
注意以上结尾,在大形象中分别添加了只属于他们个人标配的小形象来强化人物,细微处好像重要场合男人不同的领带和女人不同的胸花。
这就是形象思维的象征性,一形胜千言。
五彩成锦绣,变化才有美。
形象思维把许多形象的模块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不分先后,没有因果,相互融合,浑然一体,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最后连模块本身也找不见了,只是一团美感。
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质量检查语文试题(含答案)
常州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质量检查语文试卷2024年4月24日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含有自己姓名、学号信息的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统一上交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自发明相机以来,世界上便盛行一种特别的英雄主义:视域的英雄主义。
摄影打开一种全新的自由职业活动模式——允许每个人展示某种独特、热忱的感受力。
摄影师们出门去作文化、阶级和科学考察,寻找夺人心魄的影像。
不管花费多大的耐性和忍受多大的不适,他们都要以这种积极的、渴求吸取的、评价性的、不计酬劳的视域形式,来诱捕世界。
阿尔弗雷德·施蒂格利茨自豪地报告说,在1893年2月20日,他曾在一场暴风雪中站立三小时,“等待恰当时刻”,拍摄他那张著名的照片《第五大街,冬天》。
这种追求,已成为大众心目中摄影师的商标。
到20世纪20年代,摄影师已像飞行员和人类学家一样,成为现代英雄。
大众报纸的读者被邀请去与“我们的摄影师”一道,作“发现之旅”,参观各种新领域,诸如“从上面看世界”“放大镜下的世界”“每日之美”“未见过的宇宙”“光的奇迹”“机器之美”以及可在“街上找到”的画面。
②日常生活的神化,以及只有相机才能揭示的那种美——眼睛完全看不到或通常不能孤立起来看的物质世界的一角,譬如从飞机上俯瞰——这些是摄影师的主要征服目标。
有一阵子,特写似乎是摄影最具独创性的观看方法。
摄影师发现随着他们更窄小地裁切现实,便出现了宏大的形式。
在19世纪40年代初,多才多艺、心灵手巧的福克斯·塔尔博特不仅制作传统绘画中常见题材的照片,而且把相机对准贝壳、蝴蝶翅膀,对准他书房里两排书的一部分。
新会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新会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参考答案1. C C.“截然相反"错,原文说“完全不同”,两者意思不同。
故选C。
2. C C.“‘直觉’观与‘感兴’观的重要区别在于审美对象……"表述错误,原文说“‘兴’不同于西方美学中的‘直觉’概念,它不是指主体一种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式,而是指主体的一种特殊的存在方式”,可见两者的重要区别不在于审美对象的特点,而在于审美主体的特点。
故选C。
3. B A.说的是艺术美和自然美的关系,与材料一观点无关。
B.说的是审美活动与人类的智慧和道德的关系,与将美学研究定位于促进人类发展有关。
C.说的是美的典型性,与材料一观点无关。
D.说的是美的创造性,与材料一观点无关。
故选B。
4. ①本文首先提出中心论点:中国美学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范畴体系,集中表达了古代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意识。
(1分)②其次与西方美学进行对比,指出中国的美学的核心范畴不是“美”,不是“艺术”,而是“道"。
(1分)③再次从中国美学的审美对象范畴“象”、审美经验范畴“兴"(“感兴”)、可以描述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的“气"等三个角度来分析中国独特的美学范畴体系。
(1分)④最后得出结论:中国美学的核心问题不是发现形式美的规律或探讨艺术创作规律的问题,而是人生境界的问题。
(1分)5. ①使人涵养艺术化的生命品格,反思批判种种异化的生命情状,返回精神的家园;(3分)②使人在有意识地追求审美人生的过程中,不断拓宽胸襟、涵养气象,提升人生境界。
(3分)6. D7. C8. ①(内容方面)讲述童年的故事,勾勒出童年夏夜听故事的温馨图景,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1分)②(结构方面)承接上文对夏夜的描写,引出下文自己第一次看流星的经历。
(1分)③(艺术手法方面)用玉豹伯富有吸引力的故事,衬托后文流星给孩子们带来的强烈新奇感。
(1分)④(情感主旨方面)用真挚自然的语言记述凡人小事,使“流星”首先蕴含着作者对童年人与事的美好回忆。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23-2024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联考高二语文试卷本试卷共8页,23题。
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考试时间:2024年4月17日上午8:00—10:30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与现代气候研究的依据是大量的气象监测数据不同,在古气候研究中,对气候参照物的分析研究一般从三个“维度”展开:第一,文字资料——主要是研究分析文字记载中的古气候;第二,考古资料——主要是研究分析古生物活动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第三,地质资料——主要是研究分析某些特殊的岩石、沉积物判断古气候的变化。
而大型计算机出现之后,人们将各种古气候资料汇集成数据库,根据气候形成理论及统计规律,建立了气候的数值模拟和实验模拟,使得古气候的面貌逐渐清晰起来。
这些年来,气候科学发展进步,古气候研究成果丰硕,使得我们对古气候的变化有了更多的认识,我们能够对地质时代的气候变化勾画出一个大体清晰的粗线条轮廓。
地球诞生时呈现熔融状态,温度非常之高。
随着地球表面温度的降低,岩石冷却固化,大约在40~38亿年前形成了最初的地壳,地球的地质年代由冥古宙进入太古宙。
太古宙已经有了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并孕育了生命。
太古宙的气候温暖潮湿,但后期逐渐变冷,出现第一次冰川活动。
元古宙藻类植物繁盛,大气中含氧量增加,气候延续温暖潮湿,但有较广泛的数次冰川活动。
元古宙的震旦纪出现全球性的剧烈降温,导致了“雪球事件”。
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南平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语文科期中考试试题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台北故宫博物院展出苏轼亲笔手书的《赤壁赋》,网友发现帖中原文写的是“渺浮海之一粟”,并不是此前广为流传的“沧海一粟”,疑似是后人抄写笔误,才造成这样的理解错误。
“沧海一粟"是否要被改为“浮海一粟”,一时间引发热议。
这不由得让人想起,此前教育部纠正过一些异读字的读音,比如粳(jīng)米改为粳(gēng)米、确凿(zuò)改为确凿(záo)、说(shuì)服改为说(shuō)服,都把之前大众容易读错的读音认证为了新的正确读音。
后由于一些异读词的拼音打破了大众原本认知,因此有些修改读音已通过,而还有一部分则一直处于审核阶段,仍以原读音为准。
是以正确读音为重还是以大众读音为重呢?从教育部颁布的异读词修订表的底层逻辑来看,显然还是以后者为重。
毕竟,读音是人们沟通交流的工具,最终还是要为人所用,换言之,文字和词语又何尝不是如此?文字和词语的发展过程会经历很多的变化,非要说存在一个亘古不变或者绝对正确的版本,这本身就是个伪命题。
真相很可能是,某一时期大众普遍认可和接受什么版本,这一版本就将流传到下一时期。
就像一位网友所说“成语本质上是约定俗成的东西,用的人多了也就成了成语,原本的出处是什么已不再重要了"。
原先我们有“沧海一粟”,现在又多了一个“浮海一粟”,在渺小的比喻上加了一层浮萍无根、漂泊不定的寓意,孤独感透纸而出,如果真的适宜人们流传,那么多一个成语又何妨?反之,若人们使用不便,它适用的语境较少,那么成语最终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也就不足为奇了。
(摘编自小亢《“沧海一粟”还是“浮海一粟"?不必太较真》)材料二:对照手书本《赤壁赋》来看,现行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中的“沧海”,手书本作“浮海”,此处异文所传递出的信息或可帮助学生对《赤壁赋》一文产生新的理解。
2023-2024学年广东四校高二语文(下)期中联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广东四校高二语文(下)期中联考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2024年5月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宁宗开禧二年(1206),平章军国事韩侂胄兴师北伐,旋即以大败告终。
对南宋国运来说,开禧北伐是一个转折点,从这个时期直到灭亡,其政治生活、学术文化、士人心态等均表现出颓势。
此时期我们称之为南宋后期。
这一时期的辞赋创作风貌与以往既有联系又有所变化。
理学对学术文化的浸染更为深入,一些辞赋几乎成为道学的传声筒。
随着政治局势变得不可收拾,人们的生命激情也在委顿,辞赋创作缺乏铺张扬厉的气势,取而代之的是写实倾向的流行。
文人们不得不在日常生活中寻求生命的慰藉,描写生活小景致小感悟的辞赋多了起来。
“怨以怒”“哀以思”的乱世之音、亡国之音通过辞赋迸发出来,恋恋不舍地为延续了三百多年国祚的宋王朝和行将“履霜坚冰至”的华夏文化唱着挽歌。
理学文化的昌盛和国力的委顿等因素促成了辞赋创作中重真实重人文的创作倾向。
南宋后期,理学在理论构建方面几乎没有大的建树。
当时的理学大家如真德秀等,他们的兴趣主要在树立程朱理学的官方地位,把理学明义理以切世用的实际功用落到实处。
因此,当时的理学为了施之于政事,成为人们的行为准则,渐趋实用化、世俗化,变成教条,以便于人们恪守。
由于学理层面的探讨严重缺失,也使得理学思想僵化、绝对化,朱熹、陆九渊等的言论均被他们的后学奉为不可更改的圭臬。
南宋后期,理学已经控制了科考,通过包揽人才的培养,把它的思想观念深深植根于学术文化的核心,借以施之于政事,移风俗,厚人伦。
更重要的是,此举可以使读书人深深浸渍于理学之中。
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辞赋的创作亦深刻地受到理学观念的濡染浸渍。
这不同于孝、光时期辞赋对理学思想的探讨和境界的揣摩探索,而是成为宣扬、图解理学思想的传声筒,理学观念成为赋家们理解人生,反映自然、社会的准则。
理学思想的过度张扬,很容易使文学丧失其固有的审美特性而沦为理学的附庸。
【高二下】四川省成都七中2023~2024学年度高二下期中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高二下】四川省成都七中2023~2024学年度高二下期中测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一般文学理论教材谈到典型形象时,都肯定典型形象既有生动鲜明的个性特征,同时又在个性中包含着普遍性、共性。
典型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有机统一。
但是在谈到什么是共性时却有些语焉不详。
巴尔扎克说:“典型的共性就是代表性,就是写出同类人的样本。
”另外一种关于典型共性的观点认为,共性就是写出历史本质和时代精神。
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是这种观点的倡导者。
那么,共性到底是指能写出类的特征性,还是指能揭示出类的本质,写出社会规律、民族国家的发展趋势?传统的阐述都没有对这两个侧面做进一步的论述,没有涉及这两者之间更内在的联系。
笔者认为,典型形象的共性应包括两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写出代表性。
比如,《鲁滨孙漂流记》就是借一个鲁滨孙写出了十足地道的英国人的特征:他们下起决心来猛烈又倔强,不怕劳苦,天生爱工作等等。
所以我们说鲁滨孙具有鲜明生动的个性,同时通过鲁滨孙的个性也写出了英国人的共性。
换言之,鲁滨孙具有代表性,他代表了英国人身上的许多共同的特征。
别林斯基形象地说这样的典型是“熟悉的陌生人”。
陌生是因为其人其事虽然生动具体,但没有真正发生在我们的身边;熟悉是因为这些人和事虽没有发生在我们生活中,但在我们身边随时都可以找到他们的影子,即与我们身边的人和事有类似性。
第二个层面是透过现象来揭示事物的本质规律,通过形而下的描述,写出形而上的哲理,即深刻性。
只有揭示了社会历史的深刻内涵的人物形象才具有历史的厚重感。
这个层面是典型形象更本质的内涵。
巴尔扎克的伟大在于他通过具体人物的描写揭示了上升的资产阶级对贵族社会日甚一日的冲击,写出了封建贵族的没落衰亡史和资产阶级的罪恶发迹史,写出了金钱对人的罪恶统治,甚至写出了比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的研究更深刻的内涵。
鲁迅的《狂人日记》如果不是揭示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宗法制度和等级制度在本质上都是“吃人”的制度这样深刻的主题,那么,他笔下的狂人无论怎样生动、具体,也只是一个胡言乱语的疯子而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曙光中学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答案)高二语文试卷一、积累应用(10分)1.填空题。
(5分)(1)千岩万转路不定,__迷花倚石忽已暝__。
(李白《_梦游天姥吟留别_》)(2)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3)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职责的句子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选择题。
(5分)(1)下列诗句中,未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C )(2分)A.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B.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C.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D.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2)春节将至,某汽车运输公司的停车场要贴一副对联,下列不宜作为春联的一项是(C)(1分)A.平安靠好司机,场兴有主人翁。
B.注意交通安全,遵守交通规则。
C.大干快上多装,争分夺秒快跑。
D.场兴我兴皆兴,场荣我荣俱荣。
(3)下列各项排序,最适合填入方框中的一项是(C )(2分)扞卫人类发展权利,相信我们这个世界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
(摘自《人民日报》)①也需要国际社会携起手来②中国仍然面临着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问题③互鉴发展经验④还需作出更大努力⑤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A. ②①⑤③④B. ④②③①⑤C. ②⑤④①③D. ④①③②⑤二、阅读(5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8题。
(17分)媒介革命视野下的网络文学邵燕君①尽管网络文学已经发展了十几年,但什么是网络文学仍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不过,如果从媒介革命的视野出发,在不久的将来不再存在网络文学的概念,相反会出现“纸质文学”的概念。
除了作为“博物馆艺术”传承的纸质文学外,网络将成为一切主流、非主流文学的平台。
②目前的网络文学以类型小说为主,但也不是铁板一块。
随着2012年互联网进入移动时代,针对移动受众阅读时间碎片化的特点,一些主打“小而美”注的APP终端应运而生,如韩寒主编的《ONE一个》,中文在线推出的“汤圆创作”,专门发表短篇小说的“果仁小说”等。
此外微博、微信公共账号也是相当活跃的个人作品发表平台。
与此同时,传统文学期刊也开始进行“网络移民....”,如由《人民文学》杂志推出的手机阅读平台“醒客”于2014年7月上线。
不过,传统文学要成功地实现“网络移民”不可能是原封不动的“穿越”,而是要经过脱胎换骨的“重生”。
“内容一经媒介必然发生变化”,这是麦克卢汉那句“媒介即信息”断言的重要含义。
所以,与其我们现在努力参照纸质文学的概念定义网络文学,不如直接去研究“网络类型小说”“直播贴”“微小说”这些自然生长起来的网络文学形态,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
③媒介革命已经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发生了,网络时代主流文学的建构必然是以网络为平台的。
在这个汇集各种年龄、各种文化结构和文学趣味的“全平台”上,占据主流的应该还是类型小说,这是大众阅读需要决定的,也是文化工业的性质决定的。
在理想的状态下,类型小说应该是分层的。
其实网文作者现在就有“小白”和“文青”之分,“小白文”追求“爽”,“文青文”在追求“爽”的同时,还强调文笔和情怀。
“文青”的粉丝团在人数上通常比不上“小白”,但文化层次和忠诚度都更高。
某种意义上说,有些“另类”的“文青”代表着类型文中的精英倾向——这里不是光有几个“大神”,还有他们大量的铁杆粉丝。
由于网络文学即时互动的特点,每一部小说都凝聚了无数“集体的智慧”,作者更像是“总执笔人”。
如果没有相当数量的“铁粉”出钱出力、鼎力支持,在“小白当道”的总体阅读环境下,“文青大神”是活不下来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几流读者才有几流作者。
④在大众的类型小说之外,还应该有各种小众的圈子,如“耽美圈”“同人圈”以及上面提到的各种“小而美”等文学形态。
这些“非主流”的小众圈子或有亚文化色彩,或有纯文学趋向,在文学观念或文化观念上进行探索,它们探索的成果可以推动更大众、更主流的文学的不断发展。
对小众成果的吸收主要是由大众文学中的精英圈完成的,他们不但要吸收各种小众的文学成果,还要与思想界和文化界保持连通。
大师级的大众文学作品不是只满足受众的阅读欲望,还要缓解他们的焦虑,安抚他们的灵魂,网络文学这样的“集体创作”更是如此。
如果这些作品与主流价值观对接,甚或参与主流价值观的建构,就自然是实至名归的主流文学。
⑤在主流文学建构的过程中,精英批评的力量是十分重要的。
现在这部分工作主要是由“精英粉丝”自发完成的。
学院派研究者如果要有效介入,必须重新调整定位。
研究方法要全面更新,研究态度也要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不能再以中立的、客观的、专业的超然态度自居,而要以“学者粉丝”的身份进行“介入式研究”。
研究成果发表的空间也不应只局限于学术期刊,而应该进入网络生产场域。
比如,对于网络文学的研究,如果学院派网络文学批评能够对具有精英倾向的作品进行深入解读,在点击率和网站排行榜之外,再造一个真正有影响力的精英榜,影响粉丝们的“辨别力”与“区隔”,那么就能真正“介入性”地影响网络文学的发展,并参与主流文学的打造了。
〔注〕小而美:在大工业生产均质化的时代,提倡“选取一个点,做到极致”的理念。
3. 第②段加点词语“‘网络移民’”在文中是指。
(2分)______传统文学期刊借助网络推出阅读平台_4.对支撑第③段画线句这一结论的理由,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2分)A.因为网络方便了作者和粉丝读者即时高度互动。
B.因为网络作品是粉丝读者们集体创作出来的。
C.因为所有粉丝读者对所“粉”作品忠诚度极高。
D.因为读者对所“粉”作品给予了财力方面支持。
5.概括第④段的行文思路。
(3分)__先介绍小众“圈子”特点以及它们的探索对大众文学发展有推动作用,再阐述精英圈在建构主流文学中应有的作为和所起的作用。
6.下列与“网络文学”相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B)(3分)A.网络文学包括类型小说与多种小众圈子等形态。
B.大众类型小说代表网络文学的主流和发展方向。
C.历经媒介革命的网络文学与纸质文学存在差异。
D.网络文学须对接主流价值观才能成为主流文学。
7. 下列对第⑤段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选C 3分,选B1分)…………(3分)A.呼应开头,强调“精英粉丝”对网络文学发展的重要影响。
B.承接上文,阐释“学者粉丝”研究网络文学时必经的路径。
C.深入一层,阐述精英批评有效地介入主流文学建构的对策。
D.总结全文,提倡主流文学的打造必须要进入网络生产场域。
8.结合文意,对作者在第①段画线句提出的观点进行探究,并提出你的看法。
(4分)答案示例:作者认为,网络媒介正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影响着文学及其形态的发展,纸质文学正进行“网络移民”,主流文学的建构必然以网络为平台,网络或将成为一切文学形态的全平台。
我认同作者对文学发展的预见,但受众层次与趣味的多样性仍会留有纸质文学的生存空间,在“纸质文学”概念出现的同时,纸质文学未必是一种稀缺的存在。
(“看法”是开放的)(二)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9—11题。
(8分)〔中吕〕普天乐·西山注夕照(元)徐再思晚云收,夕阳挂,一川枫叶,两岸芦花。
鸥鹭栖,牛羊下。
万顷波光天图画,水晶宫冷浸红霞。
凝烟暮景,转晖老树,背影昏鸦。
〔注〕西山:又名洞庭西山,位于吴江县(今属苏州市)境内的太湖中。
9.[中吕]是本作品的宫调名(1分)10.下列对本作品景物描写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3分)A.前四句写景由高而低,色彩分明,每句构成一幅图景。
B.“鸥鹭”“牛羊”句由静而动,以鸟雀归巢衬牛羊归牧。
C.“万顷”句从两岸写到水面,由远而近,色调由冷而暖。
D.“水晶宫”句描摹出夕阳透射进水面的动态,由实而虚。
11.对画线句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的不同意境作赏析。
(4分)答案示例:《秋思》中“老树”“昏鸦”是漂泊“天涯”之人眼中的意象,在落日黄昏的背景中营造了萧瑟、凄冷的意境,将“断肠人”孤寂悲苦的情思形象化;本曲画线句描绘了在暮霭背景中,夕阳在树影间移动,为树梢上的乌鸦勾勒出明亮的轮廓,乌鸦安栖树梢,营造出恬静优美的意境。
(三)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2—16题。
(15分)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12(4分)A BC D13.C)(2分)ABCD14.下列句子所包含的修辞手法,不同类的一项是(D)(2分)A、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B、载舟覆舟,所宜深慎C、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D、文武并用,垂拱而治15.翻译横线上的的句子(5分)(1)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想使国家安定,就一定要积聚自己的道德仁义(2)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竭尽诚意,那么即使象吴、越那样敌对的国家也能结为一个整体;傲视他人,那么骨肉至亲也会疏远得象过路人一样。
16.对《谏太宗十思疏》文意的理解,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D )(2分)A、文章第一段以“固木”、“浚泉”为喻,提出全文主旨:“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接着,在原来比喻的基础上从反面设喻,一正一反,对比鲜明。
B、第二段指出历代帝王能有好的开始却不能坚持到底的原因是“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劝说唐太宗要竭诚以待下,这给当时骄奢忘本的唐太宗当头棒喝。
C、文章第三段提出“十思”的内容,是“积其德义”的具体化,并诚挚地指出,若照其行事就可以不必“劳神苦思”了。
D、进谏的方法有两种,一种就是直言不讳,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效果强烈,而有时是最冒险的;另一种就是婉转进谏,更像是在讲故事,却不乏趣味,魏征用的正是第二种。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7—20题。
(10分)求志园记(明)王世贞①吴城之东北隅,为友人张伯起园。
园当其居之后,阁道以度。
入门而香发,则杂荼蘼、玫瑰屏焉,名其径曰采芳,示吴旧也。
径逶迤数十武,而近有庭廓如,名其轩曰怡旷,示所游目也。
轩之右三而楹者,以奉其先隐君像,名之曰风木堂,示感也。
轩之右斋以栖图史,名之曰尚友,友古也。
斋之后馆,馆临大池,中多金银玳瑁杂细鳞,名之曰文鱼,池所蓄也。
穿池而桥,循桥稍西南,为古梅十余树,名其廊曰香雪,言梅德也。
②伯起之言曰:“吾吴以饶乐称海内冠,不佞夫差之墟。
诸甲第名圃,求名材于各地,而无及吾园者。
诸材求之蜀、楚,石求之洞庭、武康,卉木求之百粤、交州,鸟求之闽、广,而吾园固无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