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耐药菌监测与预警管理机制

合集下载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制度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制度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制度一、引言近年来,多重耐药菌(Multidrug-resistant Organisms,MDROs)的出现和传播给全球的医疗系统带来了严重挑战。

这些细菌对常用的抗菌药物具有抵抗力,导致治疗难度加大,甚至可能引发严重的医院感染。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保障患者安全,医院需要制定和执行一套有效的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和控制制度。

二、多重耐药菌的识别和监测1、严格执行隔离措施:对于所有确诊或疑似感染多重耐药菌的患者,应立即采取隔离措施,包括单间隔离或共同隔离,并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医疗操作。

2、加强临床监测:定期对重点病人进行多重耐药菌的监测,包括呼吸道、肠道、皮肤等部位,以及时发现潜在的感染。

3、实验室诊断:实验室应提高对多重耐药菌的检测能力,包括及时、准确地检测和报告多重耐药菌。

三、多重耐药菌的预防措施1、严格执行手卫生:医务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确保在接触患者或处理医疗物品前后都进行手部清洁和消毒。

2、防护用品的使用:医务人员处理多重耐药菌患者时,应使用防护服、手套、口罩等必要的防护用品。

3、减少不必要的医疗操作:以降低由于侵入性操作而导致的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风险。

4、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严格按照抗菌药物的使用指南和规定使用抗菌药物,以减少多重耐药菌的产生和传播。

四、多重耐药菌的控制措施1、及时采取控制措施:一旦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应立即采取控制措施,包括隔离患者、消毒接触过的物品和环境等。

2、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感染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找出感染源和传播途径,以采取针对性的控制措施。

3、强化培训和教育:对医务人员进行多重耐药菌的认知和防控知识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对多重耐药菌防控的意识。

五、总结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制度是保障患者安全的重要措施。

通过严格执行隔离措施、加强临床监测、强化手卫生、使用防护用品、减少不必要的医疗操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监测分析与防控措施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监测分析与防控措施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监测分析与防控措施1. 引言1.1 研究背景多重耐药菌感染已经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

随着抗生素的滥用和不合理使用,多重耐药菌的感染情况日益严重,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巨大挑战。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全球每年有数百万人感染了多重耐药菌,其中约有数十万人因此丧生,且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增长。

在这种情况下,对多重耐药菌感染进行监测分析并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显得尤为迫切。

目前,多重耐药菌的流行现状已经引起了各国政府和卫生部门的高度重视。

由于多重耐药菌的耐药机制复杂,监测方法与技术也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以更好地应对这一威胁。

了解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害,认识到防控措施的重要性,以及制定针对性的防控策略也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和挑战。

本文旨在通过深入研究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监测分析与防控措施,为加强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的认识,提高防控措施的执行力,从而更好地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和感染,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1.2 研究目的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监测分析与防控措施的研究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当前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流行现状,探讨有效的监测方法和技术,揭示多重耐药菌感染对人类健康和社会造成的危害,强调防控措施的重要性,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旨在提高公众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的认知水平,加强对该类疾病的监测和预防工作,有效控制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传播,降低相关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

通过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监测分析与防控措施的研究,希望为公共卫生领域的相关决策提供依据,促进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推动医疗卫生工作的进一步完善和提升。

1.3 研究意义多重耐药菌感染已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给人们生活和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在这种背景下,研究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监测分析与防控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流行现状及监测方法,可以更好地了解其传播规律和趋势,为制定针对性的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重症医学科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监测制度

重症医学科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监测制度

重症医学科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监测制度开展多重耐药菌监测
(一)多重耐药菌监测目的
(1)及时发现、早期诊断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

(2)必要时开展主动性筛查,为尽早采取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3)及时采取预防控制措施,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在医院内的传播。

(4)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

(二)多重耐药菌监测目标菌
(1)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2)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
(3)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细菌(如大肠杆菌、克雷伯菌、等)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CRE)
(4)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A)
(5)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CRPAE)
(三)多重耐药菌感染诊断:主要依赖于病原微生物的诊断。

(四)每月质控做多重耐药菌监测分析、反馈。

多重耐药菌的监测与防控措施

多重耐药菌的监测与防控措施
减轻焦虑和恐惧
心理干预有助于缓解患者对疾病的焦虑和恐惧, 提高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
增强治疗信心
通过心理干预,可以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 心,积极配合治疗。
促进康复
心理干预能够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有利于身体 的康复和免疫力的提升。
家属参与和社会支持网络构建
家属培训
对家属进行多重耐药菌防控知识的培训,让家属在患者康复过程 中发挥积极作用。
实时性。
强化防控措施研究
加强多重耐药菌防控措施的研 究和开发,提高防控效果。
推进国际合作与交流
加强与国际组织和相关国家的 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多重耐 药菌的威胁。
提高公众认知度
加强公众对多重耐药菌的宣传 和教育,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
和知识。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将大量探针固定于芯片表面,与待测样本杂交,实现多重耐药菌的高通量检测 。
耐药基因检测技术应用
耐药基因筛查
通过检测细菌耐药基因,预测其耐药表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耐药基因传播监测
追踪耐药基因在细菌间的传播路径,评估其传播速度和范围,为制定防控策略提 供参考。
03
防控策略与措施
加强医院感染管理体系建设
05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策略
提高患者对多重耐药菌认知度
宣传教育
通过开展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 形式,向患者普及多重耐药菌的
基本知识和防控方法。
互动交流
鼓励患者提问,及时解答患者关于 多重耐药菌的疑惑,增强患者对防 控措施的依从性。
案例分析
分享成功防控多重耐药菌的案例, 提高患者对治疗和康复的信心。
心理干预在防控中作用和意义
社会支持网络
建立患者与家属、医护人员、志愿者等之间的社会支持网络,共 同为患者的康复提供支持。

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机制

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机制

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机制细菌耐药是指细菌对抗生素药物的抗性增强。

这是一种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严重威胁到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

为了有效应对细菌耐药问题,各国纷纷建立了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机制,旨在及时发现和评估细菌耐药情况,提供科学依据,指导公共卫生策略和临床用药决策。

1.监测方法与指标的建立:监测细菌耐药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包括分离培养、药敏试验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等。

另外,还需要建立合理的监测指标,例如最小抑菌浓度、耐药率、多重耐药率等,以评估和比较不同细菌菌株的耐药性。

4.建立联合监测网络:由于细菌耐药问题是全球性的,各国之间需要建立合作与信息共享机制,形成联合监测网络。

通过共享监测数据,可以及时了解细菌耐药情况并进行跨国比较,从而有效制定和调整公共卫生干预措施。

5.预警与应急响应机制:建立细菌耐药预警机制是十分重要的,可以及时发现细菌耐药的新变种和新传播途径。

同时,还需要建立相应的应急响应机制,包括制定应对耐药细菌感染的治疗方案、加强卫生防护措施等,以减少细菌耐药问题对公共卫生的影响。

在建立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机制的过程中,还需要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作用。

政府需要加强对细菌耐药问题的重视,加大投入,提供政策支持和监督指导。

医疗机构需要积极参与细菌耐药监测,加强临床用药管理和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同时,还需要加强科研机构和药品生产企业的合作,推动新型抗菌药物的研发和使用。

总之,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机制的建立是保障公共卫生安全和人类健康的重要举措。

各国需要加强合作,共同应对细菌耐药问题,确保医疗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只有通过国际合作与共同努力,才能够有效控制细菌耐药的蔓延,保障人类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监测与控制制度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监测与控制制度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监测与控制制度一、医院感染监测制度1.建立感染统计报告制度:医院应每月、季度及年度统计全院感染病例的发生率、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情况,并向有关部门进行报告。

3.进行感染流行病学调查:在感染爆发或疑似MDR感染的情况下,医院应及时启动调查机制,确定感染源、传播途径,采取相应措施遏制感染扩散。

4.配备合适的监测设备:医院应配备适宜的实验设备,包括培养基、生物安全柜等,以确保感染监测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二、医院感染控制制度1.提高医务人员的感染控制意识:医院应定期组织感染控制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传染病预防和控制的认识,加强手卫生和消毒灭菌操作的培训。

2.实施感染预防措施:医院应制定相关操作规范,包括手卫生操作规范、感染预防指南、个人防护措施等,提高医务人员的操作规范性和工作质量。

3.加强环境清洁与消毒:医院应建立清洁消毒工作记录,加强对病房、手术室、输液室等关键区域的清洁消毒工作,尤其是对高危区域进行重点监测。

4.进行MDR感染的监督与管理:对于MDR感染患者,医院应严格实施隔离措施,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并加强患者随访,确保治疗效果和感染情况。

5.促进合理使用抗生素:医院应加强对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培训,推行抗生素使用审批制度,在有必要的情况下限制抗生素的使用,避免滥用和不当用药。

6.加强医院感染质控:医院应建立医院感染质控小组,定期对感染控制工作进行评估和改进,并组织开展感染质量评估活动,提高医院感染控制的水平和效果。

以上医院感染监测与控制制度的实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MDR的传播,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和病原菌的耐药性,保障患者的健康与安全。

医院应不断完善和优化相关制度,根据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提高医院感染防控水平,最大限度地减少多重耐药菌的传播和产生。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制度(5篇)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制度(5篇)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制度1.重视和加强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管理指定“抗菌药物专家咨询小组”为“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专家队伍”,按《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消毒技术规范》的各项规定,针对院内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各个重要环节,从医疗、护理、临床检验、感染控制等多学科的角度,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

2.建立和完善对多重耐药菌的监测(1)微生物实验室监测目标:①MRS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②VRE(耐万古霉素肠球菌)。

③ESBLs(产超广谱B一内酰胺酶的细菌)。

④PDRAB(泛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

⑤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肠杆菌科等。

(2)诊断与报告:诊断主要依赖于病原微生物学的诊断。

因此,临床科室应及时送检标本,及时发现多重耐药菌,从而做好治疗、消毒、隔离等工作,以防止扩散、流行。

①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发现及时电话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及患者所在科室。

②各病区医师或护士发现及时电话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

③医院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目标性监测时发现与诊断。

④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时,按《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的规定进行报告。

3.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1)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医务人员直接接触患者前后、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前后、接触患者体液或分泌物后、摘除手套后、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后,都应当实施手卫生。

手上有明显污染时,应当洗手;无明显污染时,可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擦手。

(2)严格实施消毒隔离措施:①首选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

当感染较多时,应保护性隔离未感染者。

隔离病房不足时,才可实施床边隔离,但不能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性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

②在隔离病房门口放置一警示牌禁止无关人员进入,并提醒进入者应注意预防隔离,出病房前洗手。

③必须进行接触隔离,在床头和病历卡上贴接触隔离标识,以提醒医务人员以及家属。

④必须尽量减少与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相接触的医务人员数量。

医院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制度

医院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制度

医院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制度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抗生素在治疗感染性疾病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然而,近年来,细菌耐药问题日益严重,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面临的重大挑战。

为了有效应对细菌耐药问题,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提高医疗质量,医院应建立健全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制度。

一、细菌耐药监测的目的和意义细菌耐药监测是指对临床分离的细菌进行耐药性检测,了解细菌耐药现状、趋势及变迁规律,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科学依据。

细菌耐药监测具有重要意义:1. 促进抗生素的合理使用,降低耐药菌株的产生。

2. 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降低患者治疗费用。

3. 预防感染传播,保障公共卫生安全。

4. 为国家细菌耐药管理政策制定提供数据支持。

二、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制度的主要内容1. 组织架构成立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组织,由医院领导、临床科室、微生物室等相关人员组成。

明确各成员职责,确保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2. 监测范围与对象监测范围包括全院各临床科室,监测对象为临床分离的各类细菌。

3. 监测方法与流程(1)临床微生物室负责收集各科室送检的细菌标本,并进行细菌分离、鉴定。

(2)对分离出的细菌进行耐药性检测,包括纸片扩散法、微量稀释法等。

(3)将耐药性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定期发布细菌耐药监测报告。

4. 预警机制(1)设立细菌耐药预警指标,如耐药率、多重耐药率等。

(2)当细菌耐药率超过预警指标时,及时向临床科室发出预警通知。

(3)临床科室根据预警信息,调整抗生素使用策略,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5. 培训与宣传(1)组织细菌耐药监测相关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细菌耐药的认识。

(2)开展细菌耐药宣传活动,提高患者及公众的抗菌意识。

6. 质量控制(1)建立细菌耐药监测质量控制体系,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2)定期对微生物室进行质控检查,确保实验方法、设备、试剂等符合要求。

三、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制度的实施与评价1. 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明确监测周期、报告时间等。

多重耐药菌管理协作机制及落实方案隔离措施

多重耐药菌管理协作机制及落实方案隔离措施

多重耐药菌管理协作机制及落实方案隔离措施我们得明确多重耐药菌是个什么东西。

简单来说,就是那些对多种抗生素产生抗药性的细菌,它们在医疗机构里横行霸道,让医生们头疼不已。

所以,我们的任务就是打造一套协作机制,让这些细菌无处遁形。

一、构建多方参与的协作机制1.医疗机构内部协作医疗机构内部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协作机制。

这包括:感染管理科、临床科室、药剂科等多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沟通;制定统一的抗菌药物使用规范,确保合理用药;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防控意识。

2.医疗机构与外部协作医疗机构要与疾控中心、药品监管部门等外部机构建立协作关系。

这包括:定期交换耐药菌监测数据,共同分析耐药趋势;共同开展耐药菌防控项目,推广有效经验;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提高公众对耐药菌的认识。

二、落实方案隔离措施1.加强感染源头控制严格执行手卫生规定,减少交叉感染;加强对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和灭菌;对重点科室和重点患者进行严密监控,及时发现感染病例。

2.优化抗菌药物使用制定个性化的抗菌药物使用方案,减少不必要的用药;加强对耐药菌感染患者的抗菌药物选择,避免滥用;定期评估抗菌药物使用效果,调整用药策略。

3.隔离措施的落实对耐药菌感染患者实行单间隔离,减少交叉感染;对密切接触者进行监测,及时发现感染病例;加强对隔离区域的清洁和消毒,确保环境安全。

4.建立预警机制设立耐药菌监测预警系统,及时掌握耐药菌动态;对耐药菌感染暴发事件进行快速响应,制定应急措施;定期发布耐药菌防控报告,提高公众的关注度。

三、持续改进与评估1.定期评估协作机制和隔离措施的效果,发现问题及时改进;2.加强对耐药菌防控策略的研究,探索新的防控方法;3.建立耐药菌防控的长效机制,确保医疗机构的安全。

注意事项一:协作机制的顺畅运作解决办法:定期组织跨部门沟通会议,确保信息流畅传递。

遇到协作难题时,及时召开紧急会议,找出症结所在,针对性地调整协作流程。

同时,建立线上交流平台,让各部门随时交流心得,提高协作效率。

多重耐药菌管理制度

多重耐药菌管理制度

多重耐药菌管理制度1. 引言多重耐药菌(MDR)是指对多种抗菌药物表现出耐药性的细菌,包括耐药聚丙烯(MRSA)、肠道耐药杆菌(MDR-EC)以及肺结核耐药菌等。

MDR的出现给公共卫生安全带来了严峻挑战,因此建立科学有效的多重耐药菌管理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档旨在制定一套多重耐药菌管理制度,以管理和控制MDR的传播和流行,保障公众的健康与安全。

2. 目标与原则2.1 目标•控制MDR的传播,降低感染率和死亡率。

•提高MDR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加强MDR监测和报告体系,及时掌握疫情动态。

•提高医务人员对MDR防控知识的了解和意识。

2.2 原则•科学性原则:制定的管理制度必须基于科学依据和疾病特性。

•公平性原则:对所有相关参与主体一视同仁,避免歧视行为。

•效果性原则:管理措施必须有效,具备可操作性和实施性。

•合法性原则:所有管理措施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伦理准则。

3. 多重耐药菌管理制度3.1 监测与报告•通过建立MDR监测网络,加强对MDR感染和传播的监测和预警。

•加强与医疗机构的合作,实施MDR感染的报告制度,确保及时获取相关数据。

•建立MDR信息共享机制,加强与相关部门的信息互通,提高疫情应对效率。

3.2 预防与控制•建立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加强医院内部环境的卫生与消毒,控制医院内部感染源。

•强化医务人员的手卫生和感染控制培训,提高其防控意识和操作技能。

•严格执行MDR感染患者的隔离措施,避免感染扩散。

•加强药学管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避免滥用和不当使用。

3.3 诊断与治疗•提高MDR相关疾病的诊断水平,引入先进的检测技术和设备。

•加强MDR感染的治疗研究,推动新药物和疗法的研发。

•加强临床指南和治疗方案的制定与宣传,确保MDR感染患者的规范治疗。

3.4 知识普及与宣传•加强对公众的多重耐药菌预防知识宣传,提高公众防控意识。

•针对医务人员开展多重耐药菌防控知识培训,提升其专业能力。

•利用各种媒体渠道,广泛宣传MDR管理制度和防控知识,提高社会的关注度。

多重耐药菌预防与控制制度与措施

多重耐药菌预防与控制制度与措施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为加强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在医院内的传播,保障患者安全,根据卫生部2008年[130号]文的要求及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一、多重耐药菌的监测(一)开展多重耐药菌的目标性监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广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XDR-AB)、全耐药鲍氏不动杆菌(PDR-AB)、广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XDR-PA)、全耐药铜绿假单胞菌(PDR-PA)等。

【注】(二)早期检出带菌者、严密监测高危人群加强微生物室对多重耐药菌的检测,早期检出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

根据监测结果指导临床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控制工作。

加强对从其他医院转入者及易感者的检查,尤其是对年老体弱、有严重基础疾病的免疫力低下患者、接受侵入性检查治疗如气管切开患者、住院时间长及近期使用广谱、高档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等高危人群要严密监测。

(三)监测报告、职责为全面掌握导致耐药菌株感染的发病原因及流行特点,预防医院感染事件的发生,临床发现耐药菌株病例后应于2小时内电话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医院感染管理科根据情况进行督导及流行病学调查。

1、临床科室职责临床医师在接诊感染性疾病(或疑似)患者后,应立即采集相应的病原学标本送检,并追踪检验结果,及时发现、早期诊断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正确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发现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散发病例或接到反馈电话后,记录在登记表上,并立即向科主任及护士长报告,由科主任及护士长通知全体医护人员,做到人人知晓,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在床头牌、病历夹上放置相应隔离标志,填写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调查表报院感科。

2、检验科职责微生物室进行细菌培养、鉴定、药敏后,对多重耐药菌者应在检验报告上标注“多重耐药”,立即电话(或院内网上发检验报告)通知临床科室和医院感染管理科,并做好记录。

若发现某一科室在短时间内发生3例及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时,应立即电话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

多重耐药菌监测与预警管理机制-精品.pdf

多重耐药菌监测与预警管理机制-精品.pdf

红河州第四人民医院多重耐药菌监测与预警管理机制为加强对细菌耐药感染的监控与细菌耐药预警,更好地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科学依据。

依照卫生部卫办医政法【2011】5号《多重耐药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及卫办医政发《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精神,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建立、完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预警机制相关工作,请各科遵照执行。

一、临床科室(一)对多重耐药感染的患者或定植高危患者要进行监测,及时采集相关标本送检,并追踪检验结果,接到“多重耐药菌”的报告后,立即在长期医嘱上开具“接触隔离”医嘱,同时报告科主任、护士长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

如诊断为医院感染的填写“医院感染报告卡”,上报感染管理科。

(二)科内及科间告知制度1、科主任、护士长在晨会上告知全科医护人员。

2、护士长或责任护士负责告知家属及陪护人员相应隔离常识。

3、护士长通知并指导清洁员对病房及床单元的卫生消毒。

4、转床、转科、到医技科室做辅助检查或手术治疗时,应告知接诊的医生和护士,做好接触隔离。

(三)科室短时间发生3例以上相同耐药菌病例,应及时向感染管理科报告。

(四)科室应按医院“多重耐药菌预防与控制措施”的要求落实防控措施。

(五)科室应了解前五位目标细菌名称及耐药率,根据细菌耐药性分析和耐药预警,指导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二、检验科(一)应及时对临床送检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发现多重耐药菌进行登记,第一时间电话通知所在科室,并及时发出书面报告,在报告单上注明“多重耐药菌”红色警示标志,同时电话通知医院感染管理科。

(二)一旦短时间内发现某病区有3例以上某种耐药谱相同病原菌,立即报告感染管理科。

(三)每季度对全院及重点部门细菌耐药情况进行统计及趋势分析,将结果提交感染管理科。

三、感染管理科(一)接到检验科的报告后,立即到科室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指导科室做好接触隔离和预防控制措施。

(二)可疑发生医院感染暴发或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时,感染管理科应立即向分管院长报告。

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机制

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机制

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机制一、临床科室一)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高危患者要进行监测,及时采集有关标本送检,并追踪结果,以及时发现、早期诊断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

属多重耐药感染,应在24小时内填卡报告院感科。

二)科内及科间告知制度:1、经管医生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应立即下“接触隔离”医嘱,报告科主任并通知本科医师、护士长或责任护士。

2、科主任、护士长应在早会上告知全科医护人员。

3、护士长或责任护士负责告知家属及陪护人员相关隔离常识。

4、护士长通知并指导病区保洁员做好多重耐药菌患者床单的卫生消毒。

5、转床、转科、送医技科室辅助检查或需要手术治疗时应告知相关科室的接诊医生或护士,做好接触隔离。

三)科室短时间内发生3例以上相同耐药菌病例,应立即向院感科报告。

四)科室应按《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消毒隔离实施记录》,落实相干院感防控措施。

五)医师应相识前五位医院感染病原微生物及耐药率,根据细菌耐药性情况分析和耐药预警报告,指导经历性利用抗菌药物。

二、检修科微生物室一)应实时对临床送检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在星散出多重耐药菌后,在报告单上必需标记“多重耐药菌”的字样红章,并同时将检修报告单送医院感染管理科和送检的临床科室。

二)一旦短时间内发现某一病区有3例及以上某种耐药谱相同病原菌,应立即通知院感科。

三)每季度统计常见多重耐药菌的科室分布、标本分布及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并反馈科室,特别是重点部门。

三、院感科一)每天到检修科查询微生物室有警标识提示的各科多重耐药菌检出情况,一旦发现多重耐药菌病例实时通知并指导临床科室做好接触隔离工作。

一)每天到检修科查询微生物室有警标识提示的各科多重耐药菌检出情况,一旦发现多重耐药菌病例实时通知并指导临床科室做好接触隔离工作。

多重耐药菌(MDRO)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多重耐药菌(MDRO)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多重耐药菌(MDRO)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1.多重耐药菌定义:主要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

2.常见多重耐药菌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CR-AB)等。

3多重耐药菌的目标性监测和报告要求。

3.1临床科室3.1.1各科室医师在接诊感染患者后,应送检相应的病原学标本,并追踪检验结果,及时发现、早期诊断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

若属于医院感染散发则于24小时内通过医院感染监控软件进行医院感染病例报告;若发现本病区有3例及以上同种病原菌且耐药谱相同,疑似医院感染暴发的,应立即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

3.1.2特别要加大对 ICU、新生儿病房等重点部门以及长期收治在 ICU 的患者,留置各种管道患者的多重耐药菌监测及病原学送检工作。

3.1.3临床科室内部报告及与其他科室之间报告要求。

3.1.3.1科室人员接到微生物实验室多重耐药菌检出电话报告后,接电话者应立即反馈到管床医师,医师应下“接触隔离”长期医嘱并在《多重耐药监测登记本》进行登记,同时报告科主任并通知本组医师、护士长或责任护士。

3.1.3.1科主任、护士长应在早会上告知全科医护人员。

3.1.3.2护士长或责任护士负责对家属及陪护人员消毒隔离知识宣教。

3.1.3.3护士长通知并指导病区保洁员做好环境及物品消毒及终末消毒。

3.1.3.4患者换床、转科、送医技科室辅助检查或需要手术治疗时应告知相关科室的接诊医师或护士,做好接触隔离及终末消毒。

3.2检验科3.2.1微生物实验室进行细菌培养,监测出多重耐药菌后,第一时间先电话报告临床科室并登记,登记内容包括接电话者、报告时间;并通过网络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

3.2.2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应当至少每半年向全院公布一次临床常见分离细菌菌株及其药敏情况,包括全院和重点部门多重耐药菌的检出变化情况和感染趋势等。

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制度

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制度

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制度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

建立多重耐药菌监测、报告、预防和控制体系。

临床科室及时送检相应的病原学标本,及时发现多重耐药菌。

医院感染管理科及时到临床科室采集相关标本进行检测,及时发现多重耐药菌,防止医院感染的爆发流行。

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和各类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试行)等技术规范,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水平。

按清洁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表、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表严格执行。

严格掌握适应症,避免治疗用药不足或浪费。

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严防侵入性操作引起的医院感染。

做好卫生宣教,提高依从性。

对医务人员广泛开展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指导及培训,倡导医务人员严格执行清洁、消毒、隔离及防护措施。

教育患者共同参与防止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措施。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避免不必要的使用,或者使用广谱抗菌药物。

减少不必要的联合使用抗菌药物。

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携带者,实施单间隔离治疗,不能将多重耐药菌感染者或携带者与存在另外微生物感染者同住一个房间。

加强环境卫生学监测及医务人员手卫生监测,发生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暴发或疑似暴发时,按《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及处置管理规范》执行。

建立督查制度。

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对全院临床科室落实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感染措施情况进行督查。

临床科室对本科室落实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感染措施情况进行自查。

医院感染管理科每月对全院临床科室采取的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感染措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

建立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定期对科室内出现多重耐药菌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制定有效措施。

加强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严格掌握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原则和指征,防止滥用抗生素。

实施预防和控制措施,如实施消毒隔离技术,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配备防护用品等。

多重耐药菌(MDRO)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多重耐药菌(MDRO)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多重耐药菌(MDRO)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一)建立MDRO管理多部门协作机制,医院感染管理科、医务科、护理部、检验科、药剂科、临床各科必须共同参与MDRO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

(二)开展多重耐药菌的监测、及早诊断,及时报告。

(1)各临床科室医生应有主动搜索多重耐药菌的意识,及时送相应的病原学标本,根据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及时发现、及早诊断MDRO 感染和定植患者。

(2)微生物实验室检测到多重耐药菌株,应及时电话通知所在科室,随后发出书面报告,在报告单上盖上,“多重耐药菌”的红章,并在24小时内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

(3)临床科室接到“多重耐药菌株”的报告或感染监控专职人员隔离反馈单后,当危急值处理立即报告科主任、护士长,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

如确诊为医院感染的,必须在24小时内网络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

(4)临床各科或检验科发现MDRO医院感染暴发或流行趋势时,应立即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

(5)微生物实验室必须加强对MDRO的监测,应每季度向医院感染管理科提供一次临床常见分离细菌菌株及其药敏情况,包括全院和重点部门多重耐药菌的检出变化情况(前五位耐药菌株检出情况和感染趋势)。

(6)医院感染管理科每季度向全院公布一次临床常见分离细菌菌株及其药敏情况,及耐药对策分析报告(三)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感染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及手卫生措施(1)对确定或高度疑似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应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实施接触隔离措施。

张贴或悬挂蓝色“接触隔离” 标识。

设置隔离病房时,门上张贴“接触隔离”标识,防止无关人员进入;进行床旁隔离时,床头悬挂“接触隔离”标识,并分别在病人腕带上标示“紫色小圆点”(2)首选单间隔离(如VRE ),也可同种病原同室隔离,不可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同一房间。

隔离病房确实不足时考虑床旁隔离,当感染较多时,应保护性隔离未感染者。

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为进一步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降低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卫办医政发(2011)5号)、《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中国专家共识》、《医院感染暴发控制指南》(WS/T524—2016)、《医院感染监测标准》(WS/T312—2023)、《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预防与控制标准》(WS/T 826-2023)等规范要求,特制定本制度。

一、多重耐药菌的监测与报告1、检验科:微生物实验室进行细菌培养、鉴定、药敏后,对分离到的多重耐药菌执行危急值报告制度,并在检验报告单上标注“多重耐药菌”标识;若发现某一科室在短时间内出现3例及以上同种病原菌时,应立即电话报告临床科室和医院感染管理科;每季度向医院感染管理科提供全院临床常见分离细菌菌株及其药敏情况。

2、临床科室:临床医师在接诊感染性疾病患者后,应送检相应的病原学标本,并追踪检验结果,必要时开展主动筛查,及时发现、早期诊断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告知科室所有人员,落实各项防控措施,晨会进行交班,必要时请临床药师会诊,指导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发现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散发病例, 应及时下达隔离医嘱,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并于24小时内在“卫宁系统”内填写医院感染登记表并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3、医院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通过瑞美检验系统查看多重耐药菌报告单,及时到临床科室了解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指导临床科室做好消毒隔离等工作,追踪隔离措施落实情况。

会同微生物实验室、药学部每季度向全院公布临床常见细菌菌株及其药敏情况、临床分布,反馈细菌耐药分析及抗菌药物的预警信息,汇总分析全院细菌分离及耐药菌检出变化情况和感染趋势等。

4、如发生医院感染暴发、特殊病原体或者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则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和处置管理规范》的要求按时限报告。

多重耐药菌的管理制度

多重耐药菌的管理制度

多重耐药菌的管理制度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细菌耐药问题日益严峻。

特别是多重耐药菌(MDROs)的出现,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巨大挑战。

这些微生物不仅对常规抗生素产生抵抗,而且还能在医院环境中迅速传播,导致感染控制难度加大。

因此,制定一个有效的多重耐药菌管理制度显得尤为关键。

1. 监测与识别医院需要建立一个全面的监测系统来识别院内多重耐药菌的传播情况。

这包括定期收集和分析患者样本,以及追踪感染源和传播途径。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及时发现多重耐药菌的存在,从而采取相应措施防止其进一步扩散。

2. 隔离措施一旦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或携带者,应立即实施隔离措施。

这包括使用单独的房间或区域进行隔离,并确保医护人员在进入隔离区之前穿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

对于已知携带多重耐药菌的患者,应在其病历上做出明确标记,以便所有医护人员都能了解情况并采取预防措施。

3. 手卫生和消毒手卫生是预防医院感染最简单有效的方法之一。

医护人员应严格执行洗手程序,特别是在接触患者或其环境前后。

同时,医院应定期对病房、设备和公共区域进行彻底清洁和消毒,以减少多重耐药菌在环境中的存活机会。

4. 抗生素管理合理使用抗生素是控制多重耐药菌发展的关键。

医院应建立抗生素管理委员会,负责审查和批准抗生素的使用。

医生应根据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性测试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避免不必要的广泛谱抗生素使用,以减少耐药性的发展。

5. 教育与培训医护人员应接受有关多重耐药菌管理的持续教育和培训。

这包括了解最新的耐药趋势、掌握正确的隔离技术、学习如何正确使用个人防护装备等。

通过提高医护人员的知识水平和技能,可以有效降低多重耐药菌在医院内的传播风险。

6. 政策与程序医院应制定明确的政策和程序来指导多重耐药菌的管理。

这些政策应涵盖监测、隔离、手卫生、抗生素使用等方面,并定期更新以反映最新的科学证据和实践指南。

通过实施这些政策和程序,可以确保所有相关人员都遵循统一的标准来应对多重耐药菌的挑战。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管理制度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管理制度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引发的感染及其传播,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疗机构感染预防与控制基本制度(试行)》和《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等有关规定,结合本医院多重耐药菌流行趋势和特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医院范围内多重耐药菌的监测、预防与控制等活动。

第三条本制度所称多重耐药菌(MDRO),是指对通常敏感的常用的3类或3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

第四条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本制度的具体实施和监督,各临床科室、检验科、药剂科等部门应当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多重耐药菌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第二章组织管理第五条医院应当成立多重耐药菌预防和控制领导小组,由院长或者分管副院长担任组长,感染管理科、医务科、护理部、临床科室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

第六条多重耐药菌预防和控制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和修订本医院多重耐药菌预防和控制制度、工作流程和操作规范,监督和评估实施情况,及时处理多重耐药菌预防和控制中的重大问题。

第七条医院感染管理科应当设立多重耐药菌监测小组,负责多重耐药菌的监测、数据收集、分析和报告等工作。

第三章监测与评估第八条医院应当建立多重耐药菌监测体系,对临床感染标本进行常规监测,及时发现和报告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

第九条医院应当定期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进行分析,评估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风险和趋势,为制定和调整预防与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第十条医院应当建立多重耐药菌感染预警机制,对高风险病例和高风险科室进行重点监测和评估。

第四章预防与控制第十一条医院应当根据多重耐药菌的监测数据和感染情况,制定针对性的预防与控制措施,并组织实施。

第十二条医院应当加强医务人员的手卫生管理,提高手卫生的依从性,减少多重耐药菌的传播。

第十三条医院应当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遵循《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防止抗菌药物的滥用和多重耐药菌的产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河州第四人民医院
多重耐药菌监测与预警管理机制
为加强对细菌耐药感染的监控与细菌耐药预警,更好地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科学依据。

依照卫生部卫办医政法【2011】5号《多重耐药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及卫办医政发《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精神,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建立、完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预警机制相关工作,请各科遵照执行。

一、临床科室
(一)对多重耐药感染的患者或定植高危患者要进行监测,及时采集相关标本送检,并追踪检验结果,接到“多重耐药菌”的报告后,立即在长期医嘱上开具“接触隔离”医嘱,同时报告科主任、护士长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

如诊断为医院感染的填写“医院感染报告卡”,上报感染管理科。

(二)科内及科间告知制度
1、科主任、护士长在晨会上告知全科医护人员。

2、护士长或责任护士负责告知家属及陪护人员相应隔离常识。

3、护士长通知并指导清洁员对病房及床单元的卫生消毒。

4、转床、转科、到医技科室做辅助检查或手术治疗时,应告知接诊的医生和护士,做好接触隔离。

(三)科室短时间发生3例以上相同耐药菌病例,应及时向感染管理科报告。

(四)科室应按医院“多重耐药菌预防与控制措施”的要求落实防控措施。

(五)科室应了解前五位目标细菌名称及耐药率,根据细菌耐药性分析和耐药预警,指导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二、检验科
(一)应及时对临床送检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发现多重耐药菌进行登记,第一时间电话通知所在科室,并及时发出书面报告,在报告单上注明“多重耐药菌”红色警示标志,同时电话通知医院感染管理科。

(二)一旦短时间内发现某病区有3例以上某种耐药谱相同病原菌,立即报告感染管理科。

(三)每季度对全院及重点部门细菌耐药情况进行统计及趋势分析,将结果提交感染管理科。

三、感染管理科
(一)接到检验科的报告后,立即到科室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指导科室做好接触隔离和预防控制措施。

(二)可疑发生医院感染暴发或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时,感染管理科应立即向分管院长报告。

(三)每季度统计常见多重耐药菌科室分布,标本分布及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并反馈考完试,特别是重点部门。

(四)每半年公布细菌耐药信息,将细菌耐药结果以书面形式通知各临床科室及医务科,以便临床及时掌握信息,逐步建立抗菌药物应用于预警机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1、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30%的抗菌药物,应及时将预警信息通报医务人员。

2、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40%的抗菌药物,应提示临床医务人员慎重
经验用药。

3、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50%的抗菌药物,应提示临床医务人员参照药敏试验结果选用。

4、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75%的抗菌药物,应暂停该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根据追踪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再决定是否恢复其临床应用。

四、药剂科
根据检验科提供的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分析相关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提出干预措施,并监督。

五、本机制自2013年4月1日起执行。

红河州第四人民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 2011年8月1日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