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冠心病介入术后长期双联抗血小板治疗135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年冠心病介入术后长期双联抗血小板治疗135例
杨兆宇
崔
瑾
1
(昆明学院医学院综合办公室,云南昆明650214)
〔关键词〕介入术后;双联抗血小板;老年冠心病;疗效评价〔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202(2012)10-2183-02;doi :10.3969/j.issn.1005-
9202.2012.10.0971昆明市西山区人民医院
第一作者:杨兆宇(1964-),男,硕士,主任医师,主要从事临床内科疾病
的诊治工作。
冠心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病,保守药物治疗与介入治疗是冠心病两种主要治疗方法。
临床实践证明介入治疗具有创口小、术后恢复比较快、效果明显以及相对较安全等特点,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
但介入术后发生第二次缺血性事件的风险也非常大,应采取积极的强化抗血小板治疗以降低复发风险
〔1,2〕。
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是冠心病治疗的基础。
本文就老年冠心病患者介入术后采用联合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观察。
1资料与方法1.1
对象
随机选取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进行
和在上级医院进行冠心病介入术后转回我院观察治疗的门诊和住院的老年患者135例,年龄60 81〔平均(72.1ʃ8.9)〕岁,男103例,女32例。
有糖尿病病史40例,高血压史65例,高脂血症45例。
(1)入选标准:成功实施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 )并置入冠脉支架的老年冠心病患者。
(2)排除标准:①抗血小板药物过敏;②严重的肺功能减退;③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④3个月内有脑出血、消化系统或其他脏器出血史;⑤粒细胞或血小板减少;⑥因个人原因停用抗血小板药物。
1.2方法1.2.1用药方法
双联抗血小板法采用口服阿司匹林100mg /d 及氯吡格雷75mg /d 。
1.2.2
临床评价指标
在患者进行支架介入手术后6个月进
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了解支架内再狭窄的情况。
通过住院观察、门诊就诊、电话随访方式进行随诊,对患者介入术后1年内是否有不良反应及临床事件进行详细记录。
临床事件包括心绞痛复发、支架内血栓形成、支架内再狭窄、靶病变重建、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及非心脏性死亡等。
药物不良反应主要观察出血事件、过敏性皮疹、胃肠道反应、血小板减少(血小板计数<
100ˑ109/L )、白细胞减少(白细胞计数<4ˑ109
/L )及因不良
反应发生的停药率。
出血事件按严重程度分为严重出血(颅内出血、胃肠道出血)及轻微出血(皮肤黏膜、牙龈出血)等。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定量数
据采用x ʃs 表示,采用t 检验;四格表资料采用χ2
检验。
2结果
2.1
疗效与临床事件
135例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中106
例置入药物涂层支架(DES );29例置入金属裸支架(BMS )。
所有患者均无急性、亚急性血栓发生,晚期血栓的发生率为1.5%(2/135),无死亡及脑卒中病例发生。
非致死性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为1.5%(2/135),心绞痛复发的发生率为3.0%(4/135)。
术后6个月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率为2.2%(3/135);靶血管重建率2.2%(3/135)。
2.2
药物不良反应
氯吡格雷的不良反应主要是出血事件、
胃肠道反应、皮疹及造血系统异常等。
其中严重出血为0.7%(1/135),轻微出血为3.7%(5/135)。
胃肠道反应的发生率为4.4%(6/135),皮疹的发生率为1.5%(2/135),造血系统异常的发生率为3.01%(4/135)。
3
讨
论
目前冠心病血运重建的主要方法之一就是在冠脉内置入支架,但是这种方法存在很大危险,因为在放入支架之后虽然会有效导致血栓的形成减少,却经常出现猝死或急性心肌梗死等一些临床问题。
而在一些有肾衰竭或者糖尿病的患者中,这种支架内发生血栓的概率很大。
由于药物洗脱支架的表面内皮化过程延迟或者内皮覆盖不完全,可能会增强局部血小板激活的程度,这个时间可能会达到1年以上。
而在这段时间内很容易形成血栓,所以长期的抗血小板治疗非常重要
〔3〕。
在介入术后前期时可能发生的再狭窄与急性血栓的形成有一定关系;而后期发生再狭窄则是与血管内膜增生、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有关。
人体内很多情况下都会导致急性血栓的形成,或者是血管内膜增生,这样会导致介入支架后发生再狭窄
〔4〕。
阿司匹林已经被广泛用于抑制介入支架内血栓形成,而
且在临床上经常把阿司匹林和一些别的抗血栓药物一起使用来提升效果。
临床实验已证实应用阿司匹林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同时应用氯吡格雷对改变斑块有着很好的临床效果,因为它可以减少因斑块内部脂质以及吞噬细胞的数量,同时使平滑肌细胞数量变多,会很大程度地减小斑块破裂的概率,有效阻止急性血栓的形成。
某些因素在某些情况下是可控的,而年龄因素不可控,因为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很多时候是一种复杂的病变,很可能同时发生在多个部位
〔5〕。
通常情
况下介入手术只对狭窄在70%以上的病变部位进行处理,在这个范围之外的一般不做处理。
所以,对老年冠心病患者来说,介入术之后采用双联抗血小板的方法对于防止支架内形成血栓,以及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一定效果
〔5〕。
本文结果表明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合用对于防止介入术后支架内产生血栓有一定的作用,可以有效减少介入术之后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
〔6〕。
氯吡格雷抗血小板的效果与服用剂量
有一定关系,服用300mg 的氯吡格雷,在24h 内就可以达到稳定的状态,抑制水平是在40% 60%;之后75mg 的剂量,在1w 之内会达到稳定状态。
研究结果显示,采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
氯吡格雷剂量在300mg 以上时,其抗血小板的能力就越强大,但是注意不要过量
〔7〕。
氯吡格雷也存在着一些不
良反应,其中胃肠道反应发生率最高,可达到25%以上,严重出血率也占到了1.5%,有一部分人也可能发生皮疹。
但本研究135例老年患者中,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出现了上述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老年冠心病患者介入术后进行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有效,且副作用小,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价值。
4
参考文献
1张
灏.抗血小板治疗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3.2
唐秀革,周卓东,花冠杰,等.药物洗脱支架术后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应
用二年与一年的比较〔J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11;3:147-9.3
Banerjee S ,Varghese C ,Samule J ,et al .Comparison of the impact of short (<1year )and long-term (>or =1year )clopidogrel use following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on mortality 〔J 〕.Am J Cardiol ,2008;102(9):1159-62.4
Roy P ,Bonello L ,Torguson R ,et al .Temporal relation between clopi-dogrel cessation and stent thrombosis after drug-eluting stent implantation 〔J 〕.Am J Cardiol ,2009;103(6):801-5.5
Park DW ,Yun SC ,Lee SW ,et al .Stent thrombosis ,clinical events ,and influence of pro longed clopidogrel use after placement of drug-eluting stent :data from an observational cohort study of drug-eluting versus bare-metal stents 〔J 〕.JACC Cardiovasc Interv ,2008;1(5):494-503.6张亚梅,陈庆伟.PCI 术后1年患者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依从性随访研究
〔J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1;36(4):503-6.7
李开亮,司全金,张
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临床
疗效观察
〔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1;11(7):1305-7.〔2011-09-07收稿2012-01-18修回〕
(编辑袁左鸣)
心力衰竭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与甲状腺激素的相关性
徐香山
金元哲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心血管内科,辽宁
沈阳110032)
〔关键词〕红细胞分布宽度;甲状腺激素;心力衰竭〔中图分类号〕R5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202(2012)10-2184-02;doi :10.3969/j.issn.1005-9202.2012.10.098
通讯作者:金元哲(1965-),男,主任医师,主要从事心血管介入治疗
研究。
第一作者:徐香山(1981-),男,医师,主要从事心血管内科工作。
红细胞分布宽度(RDW )对贫血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的意义
〔1〕。
近年来,RDW 在心力衰竭、冠心病及糖尿病等疾病
中的研究日益增多。
Felker 等〔2〕
已证实,与LVEF 、
NYHA 心功能分级和肾功能水平等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预后因素相比,RDW 与CHF 的预后有更强的统计学关联。
另外一方面,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常出现体液因子及激素水平的改变,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异常改变尤其是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水平的降低与心力衰竭的发生、
发展具有一定的关系。
但是RDW 与甲状腺激素水平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性尚无明确定论。
本研究测定心力衰竭患者RDW 及甲状腺激素水平以明确他们之间的关系。
1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随机选择2011年1月至2011年10月于中国
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200例,其中男性102例,女性98例,年龄42 74岁,平均(62.6ʃ4.5)岁。
按照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 )心功能分级标准将200例患者分为1组(NYHA Ⅱ级)、
2组(NYHA Ⅲ级)、3组(NYHA Ⅳ级),其中1组47例,
2组75例,3组78例。
其中缺血性心脏病124例,风湿性心脏病18例,扩张性心肌病38例,肥厚性心肌病20例。
排除标准: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贫血、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急性心肌梗死、肿瘤、全身免疫性疾病、应用影响甲状腺功能的药物。
1.2
研究方法
受试者于清晨采空腹12h 外周静脉血。
用
Sysmex XE 21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及配套试剂检测RDW 。
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游离甲状腺素(F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促甲状腺素(TSH )及血浆N 末端脑钠肽原(NT-proBNP )的水平。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
量资料以x ʃs 表示,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 检验,
两变量之间的相关性采用线性相关分析。
2结
果
2.1
各组间FT3、
FT4、TSH 、NT-proBNP 、RDW 水平比较RDW 、BNP 、FT4随着心功能分级增高呈逐渐增高的趋势,但是FT4在各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
TSH 在2组最高,其次是3组,1组最低,但是2组及3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
FT3随着心功能分级增高呈逐渐降低的趋势。
见表1。
2.2
RDW 与FT3、FT4、TSH 、NT-proBNP 的相关性分析
RDW
与FT3呈负相关(r =-0.243,P =0.034),与NT-proBNP 呈正相关(r =0.117,P =0.04),与FT4呈正相关(r =0.17,P =0.038),与TSH 无相关性(P =0.701)。
NT-
proBNP 与FT3呈·4812·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年5月第32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