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主植物与病原物的互作 (2)
第五章植物-病原互作过程中效应子的作用
(如virulence factors and toxins)。 2.部分可诱导抗病性,刺激寄主防卫反应。如无毒基因产物也称
作effector,与抗性基因产物互作,引起防卫反应 (如avirulence factors and elicitors)。
目前effector已被多数植病学者接受和认可,并扩展到真菌、卵菌、 线虫研究中,已开展广泛深入的研究。
The journal of Molecular Plant-Microbe Interactions
已发表的重要文献
1.Axtell MJ, Staskawicz BJ. Initiation of RPS2-specified disease resistance in Arabidopsis is coupled to theAvrRpt2-directed elimination of RIN4. Cell 2003;112:369–77.
但病原菌经过漫长的进化,通过干扰质膜上的PRRs对PAMPs的识别,或者 向细胞溶胶中分泌可能改变抗性反应的蛋白因子来抑制PTI途径的防御功 能。
2. ETI (Effector - triggered immunity)
一旦病原菌成功地抑制植物的第一道防卫反应,植物就需要启动更为特 殊的机制来抵抗它们,即由病原菌分泌的效应因子激发的植物防卫反应 ( Effector - triggered immunity, ETI) 。
第五章 Effector (效应子) 在病原物-植物互作及诱导抗病性
过程中的作用
第一节Effector (效应子)的基本情况
1.概念
Effector(效应因子或效应子),指由植物病原细菌、真菌、卵菌或线虫 产生的,可在病原物和寄主互作中起关键作用的蛋白与其它生物小 分子,能改变寄主细胞的结构和功能。通常为分泌性的,进入植物 细胞不同部位中发挥作用。
病原物与寄主互作机制
共同抗原( (二)共同抗原(common antigens) ) 研究发现, 研究发现,在亲缘关系远但可以发生亲和互作的 寄主植物和病原物(细菌、病毒或真菌等) 寄主植物和病原物(细菌、病毒或真菌等)之间存 在共同抗原。 在共同抗原。 最早是弗洛尔(Flor)通过研究亚麻锈病提出的, 最早是弗洛尔(Flor)通过研究亚麻锈病提出的, 后来在其他寄主、病原物中也发现, 后来在其他寄主、病原物中也发现,且还发现致病 性强弱不同的致病菌之间也有相同的抗原。 性强弱不同的致病菌之间也有相同的抗原。 共同抗原在确立寄主与病原物之间基本亲和性上 的作用可能是传递互作双方的信号, 的作用可能是传递互作双方的信号,或抑制抗性反 应。 尽管发现病原物与非寄主之间无共同抗原, 尽管发现病原物与非寄主之间无共同抗原,但尚 未证明共同抗原对植物与非致病菌之间的特异性有 关。
(一)外源凝集素(lectin) 外源凝集素( ) •植物中能够凝集红血球的蛋白质或糖蛋白称外源 植物中能够凝集红血球的蛋白质或糖蛋白称外源 凝集素,也称植物凝集素。最初发现于蓖麻中, 凝集素,也称植物凝集素。最初发现于蓖麻中, 后来发现广泛存在于植物中, 后来发现广泛存在于植物中,对植物本身有一定 的生物学功能。 的生物学功能。 •它存在于植物细胞膜或细胞壁上,是一类结构性 它存在于植物细胞膜或细胞壁上, 它存在于植物细胞膜或细胞壁上 表达的基因产物, 表达的基因产物,按化学组成分为简单蛋白和糖 蛋白两类。 蛋白两类。 •外源凝集素主要与碳水化合物进行结合,能够识 外源凝集素主要与碳水化合物进行结合, 外源凝集素主要与碳水化合物进行结合 别复杂碳水化合物上特定的糖残基, 别复杂碳水化合物上特定的糖残基,与糖发生可 逆性结合而不改变糖苷键的共价结构。 逆性结合而不改变糖苷键的共价结构。
第十一章 寄主植物与病原物的互作
号
致 病 手 段
交
换
识 亲和性分化(A) 别 作 寄主选择性(B) 用 无识别(C)
诱导酶(C) 毒素(A)
萎蔫型(B)
腐烂型(C)
固有酶(A)
基因整合(B)
专 化 性 水 平
侵 入 方 式
直接(D)
自然孔口(E)
伤口(F)
吸 附 性 质
生化性(D)
物理性(E)
(一)抗病性特点:
1、是植物普遍存在的、相对的性状; 2、是植物的遗传潜能,受病原物互作性质和环境条件影响; 3、病原物寄生专化性越强,寄主植物的抗病性分化越明显; (二)植物对病原物侵染的反应
1、亲合性与非亲和性:病原物对植物成功侵染和致病与否
2、专化性与非专化性:病原物种、小种对寄主植物属、种、 品种的选择
(一)基本概念:由病原物分泌到细胞外的介质中的一类酶。
角 质 胶 酶 酶
病 原 物 胞 外 降 解 酶
细胞壁降解酶
果
纤 维 素 酶
半纤维素酶 蛋 白 粉 脂 酶 酶 酶
细胞内含物降解酶
淀 磷
(二) 胞外酶的致病作用
① 直接侵入:有些植物病原真菌产生角质酶,分
解角质层形成侵入孔而直接侵入植物组织。
②组织离析:果胶降解酶能使组织中细胞分离,导
3、特异性与非特异性:病原物小种对寄主品种的选择性
二、抗病性类型
(一)根据寄主与非寄主 寄主抗性:在病原物寄主范围内的植物对某种病原物的抗性 非寄主抗性:非寄主植物对某种微生物(病原物)的抗性 (二)根据寄主植物对病原物侵染的反应机制和抵抗能力 免疫性:在寄主范围内的某植物品种不受病原物侵染 避病性:从时间和空间避开病原物侵染 抗病性:抗病原物侵染、系列和扩展的组织结构或生化物质 耐病性:受病原物侵害无明显病变或损失小,抗损和耐害性强
《植物病虫害防治》课后习题及答案
东北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植物病虫害防治作业题植物病理学部分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植物病害:植物在生长发育、储藏运输过程中,在一定外界环境影响下,受到病原生物或非生物的持续干扰,超越了它能忍受的范围,致使在生理上、组织上、及形态上发生一系列的变化,生长发育不正常,表现出一些特有的外部症状及内部病理变化,病因此造成产量下降、质量变坏、颗粒无收,降低了对人类的经济价值。
2、病状:植物生病后的不正常表现.3、病症:病原物在植物发病部位形成的有一定特点的结构。
4、病害三角:需要有病原生物、寄主植物和一定的环境条件三者配合才能引起病害的观点,就称为“病害三角"。
5、侵染性病害:生物侵染引起的病害。
6、非侵染性病害:非生物因素导致的病害称。
二、填空1、引起病害的病原种类很多,依据性质不同分为()()两大类.2、根据病原生物的类别侵染性病害分为()( )()()()等。
3、植物病害的病状分为( )()()()()五大类型。
4、植物病害的病征分为()()()( )()五种类型。
5、()( )()构成病害发生的三要素。
6、植物侵染性病害由( )侵染引起,非侵染性病害由() 引起.7、植物病害症状包括( )和().8、1945年,爱尔兰由于()病大流行,而使欧洲以马铃薯为主食的地区饿死100万人,200万人逃亡海外,这称为爱尔兰饥荒。
9、按照传播方式,植物病害可以可以分为()()( )( )等.1、侵染性病害、非侵染性病害2、真菌病害、细菌病害、病毒病害、线虫病害、寄生性植物病害3、变色、坏死、腐烂、萎蔫、畸形4、霉状物、粉状物、点状物、颗粒状物、脓状物5、寄主、病原、环境条件6、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7、病症、病状8、马铃薯晚疫病9、气传病害、种苗传播病害、土传病害、虫传病害三、选择1、植物细菌病害的病症是()。
a.脓状物b。
霉状物c。
粉状物d。
颗粒状物2、属于非侵染性病害的是( )。
a. 霜霉病b。
晚疫病c。
植物保护学课后习题及答案
植物保护学课后习题及答案第一章植物病害的概念和症状1.什么叫植物病害?植物病害:是指当植物受到病原生物侵染或不良环境条件干扰时,其正常的生理机能就会受到影响,从而导致一系列生理、组织和形态病变,引起植株局部或整体生长发育出现异常,甚至死亡的现象。
2.什么叫病状和病征?各举几个病例说明。
病状是指在植物病部可看到的异常状态,如变色,坏死,腐烂,萎蔫和畸形等。
马铃薯干腐病和甘薯软腐病。
类型定义分类1.变色植物患病后局部或全株失去正常的绿色或发生颜色变化具体又可分为褪绿、黄化、花叶、红叶、脉明等类型。
2.坏死植物的细胞和组织受到破坏而死亡。
坏死最常见的就是病斑,其它有叶枯、茎枯、穿孔、疮痂、溃疡等类型。
3.腐烂植物细胞和组织发生较大面积的消解和破坏,幼嫩和多肉的组织易发生。
腐烂可分为干腐、湿腐和软腐。
猝倒及立枯也是腐烂的类型。
4.萎蔫植物由于失水导致枝叶萎垂的现象。
有生理性和病理性萎蔫。
生理性萎蔫―由于土壤中含水量过少,或高温时过强的蒸腾作用而使植物暂时缺水,若及时供水,则植物可恢复正常。
病理性萎蔫―植物根或茎的维管束组织受到破坏而发生供水不足所出现的凋萎现象,如黄萎、枯萎和青枯等。
这种凋萎大多不能恢复,导致植株死亡。
5.畸形因病组织或细胞生长受阻或过度增生而造成的形态异常。
如矮缩、矮化、叶片皱缩、卷叶、蕨叶、瘤肿、丛枝或发根、徒长及变叶等。
病征是指寄主在发病部位出现的病原物的子实体。
由于病原物不同,植物病害病征常表现出不同的形状、颜色和特征。
其中常见的有霉状物、粉状物、锈状物、粒状物、脓状物等。
如真菌中的霜霉菌引起的霜霉病,病部可见大量霜霉状物。
多种植物的白粉病和黑粉病等。
病征类型定义1.霉状物在植物病部形成的各种毛绒状霉层。
2.粉状物植物病部形成的白色或黑色粉层。
3.锈状物植物病部表面形成疱状突起,破裂后散出白色或铁锈色的粉状物。
4.粒状物植物病部产生的颗粒状物。
5.脓状物植物病部在湿度较大时产生胶粘状、似露珠的白色或黄色脓状物,即菌脓,干燥后形成薄膜或胶粒。
病原物与寄主互作机制 91页PPT文档
一、病原物和寄主的识别 识别是病原物与寄主接触后短时间便发生物质和信 息相互作用,激发一系列生理生化及组织反应,从而 决定最终感病或抗病后果。 两者接触部位包括胞壁和胞壁、质膜与质膜、吸胞 与胞质、胞壁与质膜、胞内菌丝与胞质以及核酸与胞 质(病毒)。 识别物质必须是变异潜能很大的信息物质和分子结 构上互补或结合,目前认为是蛋白质和多糖,组合有 多糖(寄主)-多糖(病原)、多糖-蛋白质、蛋白 质-蛋白质、蛋白质-多糖。 识别结果为亲和(compatible)或不亲和 (incompatible),亲和导致感病,不亲和导致抗病。 多数人认为识别导致不亲和和抗病性,但也有少数人 认为识别导致亲和性和感病现象。 识别机制主要有外源凝集素、共同抗原、激发子、 抑制子、蛋白质共聚学说等。
在病害中,植物凝集素与病原物的吸附和识别有 关,能与病菌表面的碳水化合物或含碳水化合物 的其他分子特异性结合,使病菌被凝集固定而不 能侵染。
病菌与外源凝集素间的结合与病原菌的寄主范围 有一定的相关性,如烟草和马铃薯外源凝集素能 选择地凝聚青枯假单胞杆菌的不亲和菌株,对病 菌胞外多糖(EPS)的结合能力比对脂多糖(LPS) 的能力弱。由于亲和性菌株产生多糖多,使脂多 糖被掩盖,因而削弱了外源凝集素对菌体的凝聚 作用,使亲和性菌株得以侵入寄主。
二、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 (一)病原物的寄生性 1.寄生性概念
寄生即表示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又表 示生物生存和营养方式。 (1)从生物之间关系看,植物与相关微生 物之间主要有四种相互关系: ①共生(symbiosis)关系,即植物与微生物共 同生活,紧密联系,形成了双方都可以得 到好处的互利关系。例如豆科植物与其根 瘤细菌之间的关系。
②共栖(commensalism)关系,即有关双方虽然共存 于同一环境中,但两者之间没有明显的益、害关 系。例如在植物的根围和叶围都有许多非病原微 生物,这些微生物可利用植物分泌的有机物,但 不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电大2779《植物病虫害防治基础》开放大学期末考试试题2019年7月(含答案)
B. 马氏管
C. 背血窦
D. 微气管
13. 下列属于昆虫分泌的外激素的是(
)。
A. 脑激素
B. 保幼激素
C. 蜕皮激素
D. 性外激素
14. 昆虫的年生活史(
)。
A. 从卵开始,经幼虫、蛹到成虫性器官成熟繁殖后代
B. 又称为生活周期或世代
C. 从当年越冬虫期开始活动到第二年越பைடு நூலகம்结束为止的发育过程
D. 对于一年一代的昆虫来说,世代与生活史的意义是不同的 1473
试卷代号: 2779
座位号[D
国家开放大学 2 0 1 9 年春季学期期末统一考试
植物病虫害防治基础 试题
言二
-三
2019 年 7 月
得分 1 评卷人
一、单选题(每题 3 分,共 60 分)
1. 下列关于传染性病害表述正确的是(
)。
A. 传染性病害只有病状,没有病症
B. 传染性病害有明显发病中心
C. 传染性病害是由非生物因素引起的
D. 传染性病害发病与环境条件关系分密切
2. 下列不能度过不良环境的菌丝体结构为(
)。
A. 菌核
B. 菌索
C. 吸器
D. 厚垣抱子
3. 真菌的侵入一般是(
)。
A. 直接侵入或自然孔口侵入
B. 虫媒传播
C. 产生吸根侵入
D. 伤口侵入
4. 维管束病害的病原为(
)。
A. 细菌
B. 嫌刀菌属的真菌
C. 病毒
提醒:电大资源网已将该科目2010年到2020年1月的期末试题
整合、汇总、去重复、按字母排版,形成题库,方便大家复习
15. 昆虫最普遍的繁殖方式为(
14 植物病理学 第十四章 寄主--病原物的相互作用
(一)植物生长素 (吲哚乙酸IAA) 玉米瘤黑粉病菌(Ustilago maydis) 芸薹根肿病菌(Plasmodiophora brassicae) 桃缩叶畸形外囊菌(Taphrina deformans) 根癌土壤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根结线虫(Meloidogyne spp.)等。 病原菌侵染引起的病株生长素失调,导致 一系列生理变化,最终出现徒长和畸形等病状。
四、生长调节物质的作用 许多病原真菌、细菌、植原体、线虫等能 合成与植物生长调节物质相同或类似的物质, 侵染后干扰植株体内激素的正常代谢,从而打 破植株体内的激素平衡,导致植株产生徒长、 矮化、畸形、肿瘤、丛生、花器叶变、产生不 定根等多种病变。 植物病原菌产生的生长调节物质主要包括 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脱落酸和乙烯 等几大类。
(二)赤霉素 真菌中的镰刀菌、轮枝菌、锈菌和细菌中 的假单胞杆菌等,其中研究最多的是水稻恶苗 藤仓赤霉菌(Gibberella fujikuroi)。 使节间伸长,导致徒长、丛生和畸形等症 状,另有报道赤霉素可以降低植株的抗病性。 水稻恶苗病菌产生的赤霉素是使水稻茎叶徒长 的主要原因。
(三)细胞分裂素 细胞分裂素(cytokinin)是一类与植物 细胞分裂和生长有关的激素,其化学成分为 嘌呤衍生物。细胞分裂素具有延缓组织衰老、 加速细胞分裂、抑制蛋白质和核酸降解等作 用。 细菌中的根癌土壤杆菌、带化病棒状杆 菌,真菌中的外囊菌、锈菌、黑粉菌、根肿 菌等。这些病原菌侵染寄主植物后,往往引 起寄主细胞分裂素失调,导致寄主细胞过渡 生长。
(三)细胞膜和细胞内含物降解酶 植物病原菌还能产生一些降解细胞膜和细胞 内物质的酶,如蛋白酶、脂酶、淀粉酶等,用以 降解蛋白质、类脂和淀粉等成份。 目前已发现一些病原细菌和真菌可以产生水 解蛋白质的蛋白酶,这类酶能水解蛋白质中的肽 键,其中很多也能水解酯键,而且多数都是非专 化性的。 有些病原物能产生磷脂酶,可能会对降解 植物细胞壁有一定作用。
病原真菌与植物互作的分子作用的机理
病原真菌与植物互作的分子作用的机理【摘要】:寄主植物与枯萎病菌互作的病理学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 从病原菌接触寄主植物到寄主植物发病, 是病原菌识别寄主, 穿透寄主组织、生长和繁殖, 解除寄主防御以及植物抵抗病原菌的入侵和繁殖相互斗争的过程。
其间包含着各种信号的传递过程和寄主在细胞、组织、形态、生理、生化、分子等水平的变化过程。
仅仅研究两者间某一水平或某一状态下的互作机理是远远不够的, 应综合运用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手段进行系统研究。
【关键词】:病原真菌(pathogenic fungi)信号传导(signal transduction) 基因表达(gene expression) 分子作用(molecular action)Abstract: The host plants and germs interaction pathology is a verycomplicated system. Contacting from pathogen host plants to host plant disease, the pathogen recognition is host, through the host organization, growth and reproduction, remove host plants resist pathogens defense and the invasion and reproduction of the process against each other. It contains all kinds of signal transfer process and host in cells, organizing, form, physiology,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level of change process. Only between a level research or a state of the interaction mechanism is not enough, so we should be comprehensive use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cell biology and molecular biology research means for the system.引言:当人类不断改良植物的同时,病原真菌与植物之间的关系也随之变化。
普通植物病理学总结50问
普病总结1.什么是线虫?与其他病原物相比,线虫有哪些特点?线虫:又称蠕虫,是一类低等的假体腔无脊椎动物,通常生活在土壤,淡水,海水中,其中很多能寄生在人、动物和植物体内,引起病害。
线虫特点:与其他病原物相比,线虫具有比较完整的体壁和体腔,体腔内有消化系统、生殖系统、神经系统等器官。
2.为什么把线虫对植物造成的危害称为病害?植物受线虫危害后所表现的症状,与其他的病害症状相似,有个病理病变的过程,即线虫通过分泌有毒物质和吸收营养破坏寄主细胞和组织。
3.什么是垫刃型食道,什么是滑刃型食道?垫刃型食道:整个食道可分为四个部分,靠近口孔是细狭的前体部,往后是膨大的中食道球,之后是狭部,其后是膨大的食道腺。
背食道腺位于口针基球附近,而腹食道腺则开口于中食道球腔内。
滑刃型食道:整个食道构造与垫刃型食道相似,但其背、腹食道腺均开口于中食道球腔内。
4.线虫生活史线虫由卵孵化出幼虫,幼虫发育为成虫,两性交配后产卵,完成一个发育循环,即线虫生活史。
5.植物寄生线虫与腐生线虫在形态上的区别是什么?寄生线虫:口腔内有口针,食道多为滑刃型或垫刃型,在水中不活跃;腐生线虫:口腔内无口针,食道多为双胃型或小杆型,在水中非常活跃6.如何区别根结线虫属与胞囊线虫属?根结线虫属与胞囊线虫属的主要区别是寄主植物受害的根部肿大,形成瘤状根结,雌虫的卵全部排出体外进入卵囊中,成熟雌虫的虫体白色不变厚,不变为深褐色。
7.试述线虫对植物的致病机制线虫的口针穿刺吸食和在组织内造成的创伤,对植物有一定的影响,但线虫对植物破坏作用最大的是食道腺的分泌物。
8.试举例生产上危害严重的线虫病害有哪些?如何防治?病害:小麦粒线虫病,绒草茎线虫病,甘薯和马铃薯的糠腐线虫病,草莓叶芽线虫病,松材线虫病,孢囊线虫,根结线虫防治:1.检疫;2.轮作;3.培育抗病品种;4.土壤处理;5.化学与生物防治9.什么是全寄生、半寄生、根寄生和茎寄生?全寄生:从寄主植物上夺取它自身所需要的所有生活物质的寄生方式称为全寄生。
寄主病原物互作的生理生化基础PPT课件
• 致病性变异分量的变异和质的变异
• 量的变异分强致病力菌株和弱致病力菌株
• 质的方面变异称为致病性分化
• 可表现为专化型(forma speciales):
•
指在不同植物上的致病性分化。
•
小种(race):一种病菌在同一寄主植物不同品种
•
上表现出的致病性差异。
3. 寄主和病原物的识别(Recognition)
(是一种定性的描述) • 无致病性(nopathogenicity):通常指该菌株对一种植物的
所有个体(品种)均丧失致病力。
• 毒性(virulence):指一定的病原物引起植物发病的相对程 度,同一种病原菌中不同菌系对不同寄主或品种的毒性有 所不同。(是一种定量的描述)
• 无毒性(avirelence):通常表示一菌株对一种植物的某些 品种是无毒性的,称无毒株。
recognition )
(1)接触识别和接触后识别 • 接触识别:是指寄主与病原物发生机械接触时引发的特异性反应。 • 接触后识别:是病原物在寄主植物上定殖后发生的特异性反应。
• (2)亲和性识别和非亲和性识别 • 亲和性识别:能导致有效定殖和感病反应的识别 • 非亲和性识别:使病原物侵染受阻和寄主植物产生抗病反应的识别。
• (3)一般性识别和特异性识别 • 一般性识别:指存在与非寄主植物和病原菌的互作以及其它不存在基
因对基因关系的接触早期阶段。 • 特异性识别:指发生在基因对基因病害系统中的特异性互作。
识别的机制
• 一般性识别在寄主和病原互作早期表面分子表现结构互补 并发生专化性识别。
• 特异性识别中存在寄主和病原物的基因互补和产物的特异 性互作。
第二章 寄主-病原互作的遗传和生化基础
植物寄主与病原物互作及抗病性遗传改良研究进展
植物寄主与病原物互作及抗病性遗传改良研究进展刘水东;郝德荣;何林池【摘要】病原物对寄主有致病能力,而寄主也相应地存在抗病能力.两者在长期的竞争中协同进化,分别形成不同的变异类型,其致病和抗病的机制也多种多样.在寄主与病原物的互作过程中,一般用基因对基因假说来解释两者间的遗传基础.在抗病育种实践中,育种家们采用主效抗病基因、抗病基因轮换利用、多基因聚合、转抗病基因育种来增强品种的抗病能力,并采用抗病多系品种、多品种混种和间作、套种等措施以增加作物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来控制病害.深入研究和明确抗病基因的抗病机制,把具有不同抗病机制的抗病基因进行聚合利用,可增强抗病品种的抗病效果和抗病持久性.随着基因克隆和转基因技术逐渐趋于成熟,利用远缘植物的抗病基因改良植物品种的抗病性已成为可能.【期刊名称】《江苏农业科学》【年(卷),期】2010(000)003【总页数】4页(P133-136)【关键词】植物;寄主;病原物;抗病性;遗传改良【作者】刘水东;郝德荣;何林池【作者单位】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如皋,226541;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如皋,226541;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如皋,2265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32.1自然界有数十万种植物和数百万种微生物,但对于某一种植物来说,能够使其致病的微生物(即病原物)的数量却非常有限。
因此,在自然情况下,植物抗病是普遍的,而感病仅在特定情况下发生。
同样,一种病原物所能侵染的植物在植物界中总是少数。
植物对某种病原物表现抗病还是感病取决于植物与病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植物与病原物的互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植物与病原物之间的相互识别、植物防御因子和病原物致病因子之间的识别竞争等[1]。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根据植物寄主和病原物间的互作机制,在传统和分子生物学方面进行了植物抗病性的遗传改良,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推动了全球农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
植物保护基础课程标准
《植物保护基础》课程标准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植物保护基础》是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为学生学习后续各专业方向核心课程奠定基础。
其任务是使学生了解昆虫学和病理学基本知识,掌握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基本技能,提高学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
(1
(
(
(4)具备熟知植物病害病原特征及其所致病害症状表现的能力。
(5)具备能够识别和防除田间杂草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
(四)教学实施
1.
(
(
2.教材编写建议
(1)依据本课程标准编写教材,教材应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课程的设计思想。
(2)教材编写应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突出可操作性、启发性、趣味性和指导性,
以实践性、实用性内容为主,尽量做到文字描述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寓教于乐。
(3)教材编写应立足于当地本行业的发展现状,将植物病虫害防治方面的新技术、新设备等及时纳人教材,使教材更贴近本行业的发展和实际需要。
(五)考核与评价
1.改革传统的“一考定终身”的评价手段和方法,建立过程评价与目标评价并重的评价体系,评价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侧重学生的职业能力考核,引导学生具有
2.学生作
3.
4.。
病虫害防治复习题及完整答案
一、名词解释或填空。
1.农业防治:是指在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前提下,通过耕作栽培技术,选用抗(耐)性品种,加强保健栽培管理以及改造自然环境等抑制或减轻病虫害的方法。
2.植物检疫:是由国家颁布法规,并建立专门的机构,对植物及其产品的运输、贸易进行管理和控制,防治危险性病虫、杂草传播蔓延的植保措施。
3.寄生性:病原物寄生在活细胞或组织中获得营养物质的能力。
4.经济阈值:植物因虫害造成的损失与防治费用相等时的害虫种群密度或植物受害的程度叫经济受害允许水平,经济阈值时接近但未达到经济受害水平时的害虫种群密度或植物受害的程度。
5.世代:昆虫的生活周期从卵开始,经过幼虫、蛹到成虫性器官成熟并能繁衍后代为止,称为一个世代,简称一代。
6.种群和群落:种群,农田生态中的种群是在特定空间与时间内彼此密切关联的同一物种的个体集合。
群落,在特定环境中彼此相互作用并由此形成的具有一定成分、结构、功能及与环境有相互关系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群的组合。
7.休眠与滞育:昆虫的休眠是由环境因素不适宜引起的生长发育暂时停止的现象。
不良环境因素消除后,可立即停止休眠恢复生长发育。
滞育是由外界环境条件和昆虫的遗传稳定性支配,造成昆虫的生长发育暂时中止的现象。
在滞育期,给予良好条件,也不能解除。
8.单循环病害和多循环病害:在植物的一个生长季节中只有一个侵染过程的为单循环病害。
在植物的一个生长季节,病原物对寄生有多个侵染过程,为多循环病害。
9.经济受害允许水平:作物因虫害造成的损失与防治费用相等的那个关键性种群密度或作物受损害的程度。
10.抗病性:寄生植物抵抗病原物侵染及侵染后所形成的能力称为抗病性。
11.生态系统:是指自然界一定空间内生物因与非生物因子相互作用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的自然综合体,系统凭借其结构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
12.病程:病原物侵染植物的过程叫病程。
一般病程分为侵入前期、侵入期、滞育期和发病期。
13.专性寄生物:只能寄生不能腐生的生物,或者说只能从寄生的活细胞获取营养的寄生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毒素
(一)基本概念 毒素(toxin)是植物病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能在微量
浓度范围内对植物产生毒害的非酶类化合物。 毒素的化学成分: 烯酸脂 、多肽 、聚乙酮醇 、萜类、含氮化
合物 、多糖 。 作用机理 (1)作用于植物细胞的质膜蛋白、线粒体、叶
绿体,导致植物细胞膜损伤,透性改变和电解质外渗。(2)毒 素钝化或抑制一些酶,中断相应的酶促反应,引起植物代谢变 化(抑制或刺激呼吸作用,抑制蛋白质合成,干扰光合作用、 酚类物质代谢和水分代谢)。
水分生理:叶部发病后可提高或
降低水分的蒸腾 ,根腐病和维管束 病害显著降低根系吸水能力 。
代谢生理:核酸和蛋白质的量和
代谢方向发生改变;酚类物质和相 关酶的代谢发生改变。
第三节 病原物-寄主植物的识别
一、寄主植物-病原物互作
(一)概念 病原物-寄主植物相互作用(pathogen-plant interactions)
产毒素病原物:真菌毒素、细菌毒素、线虫毒素
(二
毒) 素 的 类 型
寄主专化性毒素(HST)
(仅对产毒素病原菌的寄主植物 起作用。也称寄主特异性毒素)
菊池链格孢毒素(AK-toxin) 苹果链格孢毒素(AM-toxin) 炭色长蠕孢毒素(HC-toxin) 玉米长蠕孢T毒素(HMT-toxin,Ttoxin) 甘蔗长蠕孢毒素(HS-toxin) 维多利亚毒素(Victorin, V-toxin)
②组织离析:果胶降解酶能使组织中细胞分离,
导致组织浸离,是多种植物软腐病的共同特征。
③细胞死亡:植物细胞死亡是细胞壁降解酶的作
用,胞壁降解酶包括果胶酶、蛋白酶、纤维素酶和半纤维 素酶。几丁质启来自几 丁质基因表达几丁质单体
萌发中的真菌孢子分泌角质酶穿透植物角质层的过程
病原物 胞外酶
核膜
核仁 核
内质网
是指从病原物在接触和侵染寄主植物过程中双方相互影响和相 互制约的现象。其结果决定病原物能否成功侵染并引起病害。
(二)基因对基因(gene for gene)的概念(Flor,1947\195 5)
寄主中有一个调节抗病性的基因,病原物中也有一个相应 的基因调节对寄主的致病性;如果寄主中有2个或3个基因决 定抗病性,病原物中也有2个或3个相应的决定无毒性的基 因.
②纯化毒素能重现病害症状; ③植物的感病性与对毒素的敏感性有关。
(四)毒素的应用
抗病性鉴定,抗病品种筛选,抗病突变株诱导
抗香蕉枯萎病突变株的毒素筛选
香蕉枯萎病症状
香蕉枯萎病菌接种试验
采用香蕉愈伤组织与枯萎病菌毒素共培养技术,筛选抗枯萎病 香蕉突变株
( 四
) 毒
素
致
病
的
症
状: 萎
黄瓜枯萎病
蔫 和 坏 死
国家精品课程《普通植物病理学》
第六章 寄主植物与病原物的互作
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第一节 植物病原物致病的物质基础
致病物质
是指病原物在与寄主植物互作的过程中产生、在致 病性中发挥作用的物质。
酶、毒素、生长调节物质、基因整合。
致病物质的作用
胞外酶降解植物表皮和细胞壁,帮助病原物侵染; 毒素主要以分子-细胞识别的方式引起植物病变; 生长调节物质通过干扰植物生长发育直接引起病变。
病程相关蛋白(PRP)
系统获得抗性
病原物的激发子和寄主细胞受体分子的互作及其结果
二、病原物与寄主的识别
(一) 概念 病原物-寄主植物识别(pathogen-plant recognition)是双方 实现信息交流的专化性事件,发生在双方互作过程的早期,包括病 原物接近、接触和侵染植物三个阶段,能启动或引发寄主植物一系 列的病理学反应。 (二) 识别类型 1、接触前识别:是指病原物受寄主专化性的理化刺激或引诱,向 寄主方向移动(趋向)或生长(向性)的能力。 2、接触识别:发生在寄主植物表面,发生于病原细菌对寄主植物 的吸附,真菌孢子在植物表面的吸附萌芽和侵入。 3、接触后识别:发生于病原物寄主专化性毒素的致病作用;病 原物诱导寄主植物保卫素和致病酶
胞间连丝
气隙
中胶层 初生细胞壁 次生细胞壁
细胞膜
过氧物酶体 高尔基体
中胶层 细胞壁
液泡
叶绿体 线粒体
(四)胞外酶致病的主要症状:腐烂
结球甘蓝菌核病
白菜软腐病
黄瓜疫霉病
三、激素
(一)定义:病原物产生的对植物生长有调节作用的微量生物活性 物质,又称生长调节物质。
激素具有双重效应,当浓度适当时促进植物生长,而浓度高时 则对植物病害。
四、基因整合
根癌细菌的T-DNA与植物细胞的染色体结合改变了寄主的遗传性和代谢方向
第二节 植物病害生理学反应
呼吸作用:病植物呼吸作用的增
强 ,糖代谢途径改变:健康植物主 要途径是糖酵解 ,病植物则主要是 磷酸戊糖途径
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减弱 (绿色
组织坏死遮蔽,落叶,叶绿素减少), 病组织中淀粉等有机物积累。
激发子Eli citor
受体Rec eptor
激发trigg er
毒性基因 vir
无毒基因 avr
病原物的无毒基因(A)/毒性基因(a)与寄主的抗性基因(R) /感病基因 (r)在基因对基因关系中的互作和最终结果
寄主细胞受体
病原物激发子
受体分子活化
激活寄主的防卫反应
寄主的过敏性反应(HR)
水杨酸和其他信号 物质的产生或活化
(三)互作模式
原始病原物P0
产生新的毒性基因小种
V1
V2
V3……
avr
avr
avr
H0 原始寄主具
有一般抗性
R1
R2
R3……
产生新的抗性基因的植株
P (病原物);H (寄主);V(毒性基因); avr(无毒基因); R(抗性基因)
致病
不致病
抗病基因,毒性基因、无毒基因的演化(基因对基因)
编码Cod ed
花生炭疽病
豇豆枯萎病 甘蓝黑斑病
二、胞外酶
(一)基本概念:由病原物分泌到细胞外的介质中的一类酶。
角质酶
病 原
细胞壁降解酶
果胶酶 纤维素酶
物 胞
半纤维素酶
外
蛋白酶
降 解
细胞内含物降解酶
淀粉酶
酶
磷脂酶
(二) 胞外酶的致病作用
① 直接侵入:有些植物病原真菌产生角质酶,分
解角质层形成侵入孔而直接侵入植物组织。
( 二
植物生长素
吲哚乙酸为主,细胞伸长和组织 分化,顶芽休眠与果实脱落
)
病
赤霉素
节间伸长,促进开花和性别分化
原
物
激
细胞分裂素
调节植物细胞分裂和生长
素
类 型
乙
烯
种子萌发、根生长、果实成熟、生长抑 制、衰老与落叶
与
功 能
脱落酸
生长抑制剂,诱导植物休眠、抑制种 子萌发 、落叶
(二)激素的致病症状
畸形(徒长、增生、矮化、肿瘤、丛枝); 早衰(衰老、早熟、落叶、落果)
非寄主专化性毒素(NST)
(没有严格的寄主专化性和选择 性,也称非寄主特异性毒素)
蛇孢菌素(ophiobolin) 长蠕孢菌素(helminthosporin) 壳梭孢素(fusicoccin) 梨孢素(pyricularin) 刺盘孢素(colletotin)
(三)致病毒素特征
①致病性与活体外产生毒素的水平有关,并能从 病株中也分离到毒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