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合集下载

语文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100附答案含解析

语文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100附答案含解析

(语文)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100( 附答案 ) 含解析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文言文,回答。

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二人弈。

其一人心致志,惟弈秋之听;一人听之,一心以有将至,思援弓而射之。

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是其知弗若欤?曰:非然也。

(自《孟子·告子》)。

(1)解以下句子中划的。

①其一人心致志 ________②其名 ________③及其家穿井 ________④其真无邪 ________(2)与“惟弈秋之听”句式相同的一是()A. 死于槽之B. 但少人如吾两人者耳C. 何陋之有D. 甚矣,汝之不惠(3)本文句运用的修辞方法是________。

(4)把两篇文章中的画句子翻成代。

① 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② 天之,其正色邪?其而无所至极邪?【答案】( 1)此中的;它的;他;道(2) C(3)( 4)① 另一个人然和他一同学,却比不上他。

② 天气湛,是它真切的色?是因大空高而看不到尽呢?【解析】【解析】⑴ 解文言文意包含:要点、一多、活用、通假字、古今异等,同注意系上下文理解。

① 其:代,此中的;② 其:代,它的;③ 其:代,他;④ 其:表反气,道。

⑵ “惟弈秋之听”和“何陋之有”都属于前置句式,A、 B、D 三句都是倒装句,故C。

⑶ 是其知弗若欤?曰:非然也。

句意是:道是因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不是的。

一一答,起到作用,属于句。

⑷ 意,依据“字字有下落,直、意相合,以直主”的原。

句子中的每个字,只要它有必然的在乎,都必字字落,号入坐。

① :然。

俱:一同。

若:比。

句意是:另一个人然和他一同学,却比不上他。

②其:表疑,是⋯是⋯。

句意是:天气湛,是它真切的色?是因大空高而看不到尽呢?故答案:⑴①此中的;②它的;③他;④ 道。

⑵C;⑶ ;⑷ ① 另一个人然和他一同学,却比不上他。

② 天气湛,是它真切的色?是因大空高而看不到尽呢?【谈论】⑴ 此题观察学生对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

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知弗若欤?曰:非然也。

(选自《孟子·告子》)。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其一人专心致志________②其名为银________③及其家穿井________④其真无马邪________(2)与“惟弈秋之为听”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 骈死于槽枥之间B.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C. 何陋之有D. 甚矣,汝之不惠(3)本文结论句运用的修辞方法是________。

(4)把两篇文章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②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答案】(1)其中的;它的;他;难道(2)C(3)设问(4)①另一个人虽然和他一起学习,却比不上他。

②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大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解析】【分析】⑴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①其:代词,其中的;②其:代词,它的;③其:代词,他;④其:表反问语气,难道。

⑵“惟弈秋之为听” 和“ 何陋之有”都属于宾语前置句式,A、B、D三句都是倒装句,故选C。

⑶为是其知弗若欤?曰:非然也。

句意是: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说:不是这样的。

一问一答,起到强调作用,属于设问句。

⑷意,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①虽:虽然。

俱:一起。

若:比。

句意是:另一个人虽然和他一起学习,却比不上他。

② 其:表选择疑问,是…还是… 。

句意是: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大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故答案为:⑴① 其中的;② 它的;③ 他;④ 难道。

专题04++++文言文阅读(附答案)-2025年中考语文必考点“真题+模拟”暑期体验卷(广西专用)

专题04++++文言文阅读(附答案)-2025年中考语文必考点“真题+模拟”暑期体验卷(广西专用)

专题04文言文阅读(2024·广西·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与朱元思书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选自《吴均集校注》)【乙】游牛首山记癸卯三月,在金陵与客游牛首山。

先一日,宿山下僧舍.,凌晨相与摄衣而上,逮午始至最高处。

客曰:“吾闻桂林之山名天下,其岩洞丘壑奇异,吾恨未及见,子盍为我言之?”余曰:“未暇也。

客且为吾言兹山之胜。

”客曰:“然。

兹山者,……或晴雨之殊观,朝暮之异态。

日月寒暑之不同其时,则莫不有其奇秀、明洁、峻邃之胜以应之。

……虽吾亦不能尽言之也。

”余曰:“观止乎?”客曰:“如是。

”余曰:“吾无以告子。

凡吾桂之山,其接于目者,皆如是.也。

……且是山幸而生于兹,使其不幸而生于粤①.,则虽欲独以名称②.,岂可得哉!”(选自谢良琦③《游牛首山记》,有删减)【注释】①粤:此指桂林。

①名称:此指名声显赫。

①谢良琦:明末清初广西全州人。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含义不相同...的一项是()A.千丈见.底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卖油翁》)B.负.势竞上至于负.者歌于途(《醉翁亭记》)C.宿山下僧舍.屋舍.俨然(《桃花源记》)D.皆如是.也是.进亦忧,退亦忧(《岳阳楼记》)2.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首段描写富阳至桐庐的山水,与下文构成先分后总的结构。

B.甲文情景交融,借景物描写表达作者积极入世、建功立业的志向。

C.乙文作者与金陵客相约登牛首山,清晨已到达山顶,欣赏美景。

D.乙文作者认为牛首山幸好在金陵,如果在桂林,它就不会出名。

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项练习12篇(含答案和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项练习12篇(含答案和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项练习12篇(含答案和解析)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孙权劝学司马光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余近日以军务倥偬①,寝食不安。

吾家本诗礼门阀②,勤与朴为余处世立身之道,有恒又为勤朴之根源。

余虽在军中,尚日日写字一页,看书二十页。

看后,用朱笔圈批,日必了此功课为佳。

偶遇事冗③,虽明日补书补看亦不欢,故必忙里偷闲而为之。

然此策尚下,故必早起数时以为之。

决不肯今日耽搁,谓有明日可朴;亦不肯以明日有事,今日预为。

如是者数年,未尝间断,亦无所苦。

(节选自《清代四名人家书》)【注释】①倥偬(kǒngzǒng):事多,繁忙。

②门阀:名门贵室。

③事冗:事务繁忙复杂。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②余近日以军务倥偬。

(2)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自/以为/在有所益B. 肃/遂拜/蒙母C. 有恒/又为/勤朴之根源D. 日/必了此/功课为佳(3)用现代汉语翻译乙文中画线的句子。

如是者数年,未尝间断,亦无所苦。

(4)甲乙两文都讲到了读书的作用。

甲文通过写鲁肃“与蒙论议”后,与吕蒙“”这一举动,侧面表现了吕蒙读书后才略的惊人长进;乙文则指出读书可以传承“诗礼”家风,培养“”品质。

(5)甲乙两文中多种读书方法值得借鉴,试概括出一种并结合原文说明。

答案:(1)①研究。

②因为。

(2)D。

(3)像这样坚持几年,不曾间断,也不感到什么苦(也没什么感到苦的)。

(4)①结友。

②有恒(勤朴)。

(5)【参考示例】①泛读法,如“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②定量读书法,如“日日写字一页,看书二十页”。

中考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答案

中考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答案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答案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答案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乙】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①,偶语②者弃市③。

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

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余悉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④如故。

凡吾因此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因此还军霸上⑤,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选自《入关告谕》)【注释】①族;灭族。

②偶语:两个人在一起谈论。

③弃市:死刑。

④案堵:即“安堵”,安居别变、安顿别动的意思。

⑤霸上:地名,在咸阳东。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意思或用法别同的一项是()A. 上书谏寡人者诽谤者族B. 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公咨询其故C. 门庭若市烨然若神人D. 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水降而石出者(2)将选文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②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

(3)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4)概括【甲】文的要紧内容。

(5)【甲】文中齐威王给群臣吏民下达命令,【乙】文中刘邦入关前给百姓写告谕,他们如此做各有啥目的?【答案】(1)B(2)①几个月往后,还间或有人来进谏。

②我和诸侯们约定,先入关的人做这个地方的王。

(3)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4)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5)齐威王是为了广开言路,使齐国强盛,刘邦是为了安抚百姓,赢得民心。

【解析】【分析】(1)A……的人。

B原来;缘故。

C好似。

D连词,表并列。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别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终再依照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岳阳楼记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具”,通:“俱”)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③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隐曜”,一作:“隐耀”;“淫雨”,通:“霪雨”)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⑤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属予作文以记之________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________③连月不开________④春和景明________(2)翻译下列句子。

①览物之情,得无异乎?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寥寥几笔就描绘出洞庭湖壮阔浩渺的景象。

B.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是作者对滕子京虽遭贬谪却政绩显著的充分肯定。

C.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句,表明古仁人已无悲喜之情,心中唯有天下。

D. 文中第③段所描绘的阴冷萧然之景,与第④段所描绘的晴朗明丽之景形成鲜明对比。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含解析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含解析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含解析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小题。

凡读书,二十岁以前所读之书与二十岁以后所读之书迥异①。

少年知识未开②,天真纯固,所读者虽久不温习,偶尔提起,尚可数行成诵。

若壮年所读,经月则忘,必不能持久。

故六经,秦汉之文,词语古奥③,必须幼年读。

长壮后,虽倍蓰④其功,终属影响⑤。

自八岁至二十岁,中间岁月无多,安可荒弃或读不急之书?此时,时文⑥固不可不读,亦须择典雅醇正,理纯词裕,可历二三十年无弊者读之。

若朝华⑦夕落,浅陋无识,诡僻⑧失体,取悦一时者,安可以珠玉难换之岁月而读此无益之文;何如诵得《左》《国》⑨一两篇及东西汉典贵华腴⑩之文数篇,为终身受用之宝乎?我愿汝曹⑪将平昔已读经书,视之如拱璧⑫,一月之内,必加温习。

古人之书,安可尽读?但读得一篇,必求可以背诵,然后思通其义蕴⑬,而运用之于手腕之下。

如此,则才气自然发越⑭。

若曾读此书,而全不能举⑮其词,谓之“画饼充饥”;能举其词而不能运用,谓之“食物不化”。

二者其去⑯枵腹⑰无异。

汝辈于此,极⑱宜猛省。

(选文有删节)【注】①迥异:相差根远。

②开:开导,启发。

③古奥:古指深奥,不容易理解。

④倍蓰(xǐ):数倍。

⑤影响:影子和回声。

指不切实际、不持久。

⑥时文:当时适行的文体,多指科学应试之文。

⑦华:花。

⑧诡辩:荒谬邪僻。

⑨《左》《国》:《左传》《国语》。

⑩华腴(yú):丰美有文采。

⑪曹:辈。

⑫拱璧:大壁,泛指珍宝。

⑬义蕴:内在的意义。

⑭发越:散播。

⑮举:举出。

⑯去:距。

⑰枵腹:腹中空虚。

⑱极:通“亟”,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时文固不可不读________②若朝华夕落________③古人之书,安可尽读________④然后思通其义蕴________(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安可以珠玉难换之岁月而读此无益之文?②汝辈于此,极宜猛省。

(3)作者认为“六经、秦汉之文,词语古奥,必须幼年读”,其理由是什么?(4)从选文画线句子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答案】(1)本来;像;全、都;通晓、理解(2)①怎么能用珠宝玉石都难以交换的岁月(时间)来读这些没有益处的文章。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仇香者,陈留人也。

至行①纯嘿②,乡党无知者。

年四十,为蒲亭长。

民有陈元,独与母居。

母诣香告元不孝,香惊曰:“吾近日过元舍庐落整顿耕耘以时,此非恶人,当是教化未至耳。

母早时守寡,养人遗孤,苦身投老,奈何以一旦之忿,弃历年之勤乎!”母涕泣而起。

香乃亲到元家,陈人伦孝行。

元感悟,卒为孝子。

考城令王奂闻之曰:“枳棘非鸾凤所集,百里非大贤之路。

”乃以一月奉资香,使入太学。

香学毕归乡里,虽在宴居,必正衣服,竟日不见其喜怒声色之异。

不应征辟③,卒于家。

【注】①至行:高尚的德行。

②嘿:同“默”,闭口不说话。

③征辟(bì):征召、推举做官。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为蒲亭长________②枳棘非鸾凤所集________(2)用“/”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限2处)吾近日过元舍庐落整顿耕耘以时(3)翻译句子。

①乃以一月奉资香,使入太学。

②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彭端淑《为学》)③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三则》)(4)仇香有哪些“至行”?请概括。

【答案】(1)担任;栖息,停留(2)吾近日过元舍 /庐落整顿/ 耕耘以时(3)①于是(王奂)用一个月的俸禄资助仇香,让他进入太学学习。

②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上那个穷和尚吗?③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强权不能屈服他的意志。

(4)①不偏听偏信,善于说服别人;②亲民;③不慕名利;④讲究仪容仪表。

【解析】【分析】(1)结合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并结合句意理解词语意思,①句意为:担任蒲亭亭长。

为:担任;②句意为:荆棘的丛林,不是鸾凤栖身之所。

集:栖息,停留。

(2)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

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得分评卷人(1)阅读《送东阳马生序》选段,完成15—18题。

(共11分)3357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4分)(1)负箧曳屣.()(2)主人日再.食()(3)腰.白玉之环()(4)略无慕艳.意()16.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3分)17.摘录文中具体表现“我”的“口体之奉”的语句。

(2分)18.结合本文的内容,谈谈你对我们现在的读书生活应该持怎样的态度。

(2分)得分评卷人(2)阅读文言短文《何充》,回答19—20题。

(共4分)3357王含(晋人)作庐江郡(担任庐江郡的行政长官),贪浊(贪污)狼籍。

王敦(王含之弟,时任大将军,总揽军政大权)护其兄,故于众坐称:“家兄在郡定佳,庐江人士咸(都)称之。

”时何充为敦主簿(地方行政长官属下掌管文书的官吏)在坐,正色曰:“充即庐江人,所闻异于是。

”敦默然。

旁人为之反侧(不安),充晏然(坦然),神情自若。

(选自《世说新语》)19.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旁人为之反侧”的原因。

(2分)20.你最佩服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2分)得分评卷人(3)阅读韩愈《马说》,完成15—17题。

(共8分)3826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5.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加点词或短语的意思。

(3分)①食马者...()②策.之不以其道()③才美不外见...()④执策.而临之()16.用现代汉语写出文段中画线句的意思。

(3分)17.文中表明造成千里马“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的原因的句子是:(2分)得分评卷人(4)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完成18—19题。

(共5分)3826及.(接触)之而后知,履.(实行)之而后艰.(知道艰难),乌有..(哪有)不行而知者乎?披.(阅)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攀登);谈沧溟..(商贩)之一瞥;观八珍之谱,以为知味,..(海洋)之广,以为知海,不如估客不如庖丁之一啜.(吃)。

(魏源《海国图志》)18.用自己的话简要概述短文阐述的道理。

(2分)19.“知山”“知海”“知味”的根本途径是什么?请各用原文中的1个字回答。

(3分)(1)“知山”在于();(2)“知海”在于();(3)“知味”在于()。

得分评卷人(6) 阅读宋朝科学家沈括《梦溪笔谈·卷21》中的两则记录(有改动),回答18—19题。

(共5分)3900《地震》:登州巨嵎山,下临大海。

其山有时震动,山之大石皆颓入海中,如此已五十余年。

土人始而恐,稍益习之,今皆以为常。

《旋风》:熙宁九年,旋风经武城县城,官舍民居略(全)尽,悉卷入云中。

卷去复坠地,民间死伤亡失者不可胜计。

县城悉为丘墟,遂移今县。

18.说说划线句的大概意思。

(2分)19.古人曾以“欲以区区愚民之智,穷究至理,不其难哉”表达对自然灾害的无奈与恐惧,请你以当代中学生的身份,说几句激励人们战胜自然灾害的话。

(3分。

40-50字)(11)阅读文言短文《捕鼠》,回答22-23题。

(4分)1665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

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

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he何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你)所知也。

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

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我垣墉.(yuan城墙),坏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

不病于无鸡?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而去夫猫也?”(选自[明]·刘基《郁里子》)22.请用文中的原话回答:①“其子患之”的“之”是指②“有鼠之祸”是23.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得分评卷人(13)阅读下面文言短文,完成20—21题。

(共4分)2309人有卖骏马者,比①三旦②立于市,人莫③之知。

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

愿子还④而视之,去而顾之。

臣请献一朝⑤之贾。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⑥而马价十倍。

(选自《战国策•燕二》)[注释]①比:接连。

②三旦:三天。

③莫:没有。

④还:通假字,通“旋”,旋转,绕圈子。

⑤朝:早晨,也指一天。

⑥一旦:一天,这里指“一会儿”的意思。

20、“一旦而马价十倍”的最直接原因是什么?请引用文中语...句回答。

(2分)21、本文所说明的道理与《马说》一文有什么相通之处?(2分)(16)综合阅读(40分)2855(一)阅读《马说》,回答下列问题:(10分)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8、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A、食.不饱,力不足(食:吃)B、策之不以其道.(道:道路)C、执策.而临之(策:马鞭子)D、食之不能尽其材.(材:才能)9、翻译下列句子:(4分)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译文②食之不能尽其才译文10、《马说》一文借古代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为喻,抨击了当时的“食马者”“不知马”的错误行为。

但韩愈并没有从正面阐明应该怎么做。

参照选文的第二段,你认为他主张怎样对待“千里马”那样的人才?(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马说》一文的标点是现代人加上去的,有人提出末句“其真不知马也。

”,应该用(?)结束。

请你细读原文,揣摩文意,表明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阅读下面的选文,然后回答问题。

(8分)任末①年十四,负笈②从师,不惧险阻。

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③,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

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④自照。

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

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

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注释】①任末:人名。

②笈:书籍。

③庵:茅草小屋。

④麻蒿:植物名称,点燃后可照明。

1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3分)①或.依林木之下②虽.死犹存③负.笈从师1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2分)①人若不学,则何以成?。

14、这篇短文给你什么启示,请简要回答。

(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阅读《纪昌学射》,回答23-24题(4分)2898甘蝇,古之善射者,彀(拉)弓而兽伏鸟下。

弟子名飞卫,学射于甘蝇,而巧过其师。

纪昌者,又学射于飞卫。

飞卫曰“尔先学不瞬;而后可言射矣。

”纪昌归,偃卧其妻之机下,以目承牵挺。

二年之后,虽锥末倒眦(眼角)而不瞬也。

以告飞卫,飞卫曰“未也,亚学视而后可。

视小如大,视微如著,而后告我。

”昌以牦悬虱于牖,南面而望之。

旬日之间,浸大也;三年之后,如车轮焉。

以睹馀物,皆小丘山也。

乃以燕角之弧,朔蓬之竿,射之,贯虱之心,而悬不绝。

以告飞卫。

飞卫高蹈拊膺曰:“汝得之矣!”23.从纪昌学射的经历猜测明代奇巧人王叔远的技艺是怎样练成的?(2分)24.纪昌学射的故事给你有什么启发?(2分)八年级文言文答案(1)15.鞋子,两顿(次),挂在腰间,羡慕。

(4分,每个1分)16.仆人拿着热水来给我浇洗,又用被子围着、盖着我,很长时间我才暖和过来。

(3分,意对即可)17.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2分)18.我们现在的读书条件比作者当时强多了,应该好好珍惜,不与同学比吃穿,充分享受读书的快乐。

(2分,意思对即可)(2)(共4分)19.大家害怕何充的话得罪了有权势的王家兄弟,很为他担心。

(2分,意对即可)20.何充。

因为他正直敢言,不畏权势,刚正不阿。

(2分,意对即可)(3)(共8分)15.①喂养马的人②驱使,驱赶③不能显现出来④鞭子(共3分,对1个得1分,得满3分为止)16.只是辱没在马夫的手里,(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把它称为千里马。

(3分。

意对即可,个别字词不到位的可以不扣分)17.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分。

答“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的也算对)(4)(共5分)18.不设统一答案。

参考:阐明“只有亲自接触事物才能了解事物”的道理。

(2分,意对即可)19.依次是“足”、“瞥”、“啜”。

(3分,1字1分)(6)5分18.当地人一开始很害怕,后来慢慢熟悉了(地震的情形),现在都习以为常了。

(2分。

不是翻译,不苛求字词理解的准确,说出大概意思即可给满分)19.略。

(3分。

语言要符合科学精神,要有激励人们战胜自然灾害的积极立意)(11)(共4分。

)22.①其鸡亦尽。

②窃吾食,毁吾衣,穿我垣墉,坏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2分。

每句1分。

)23.处事和用人都要分清主次轻重、权衡利害得失。

(2分。

意思对即可。

)(13)(4分)20、伯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

(2分)21、都说明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一观点。

也可用自己的话来回答。

如仅答“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一句扣1分。

(2分。

意对即可。

)(16)8、B(2分)9、翻译下列句子:(4分)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译文喂养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②食之不能尽其才译文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10、答:策之以其道,食之能尽其材,鸣之能通其意,或用现代汉语表述。

11、答:此题为开放题。

问而后答,一锤定音;用问号,发人深省。

17、(1)喜欢、爱好(2)用笔(3)超过(4)通“借”(2分。

答对两个给1分。

意思对即可。

)(20)23.坚持不懈勤奋的练习。

24.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