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稿11-物理因素及其对健康的影响

合集下载

物理因素及其对健康的影响

物理因素及其对健康的影响
4)爆震性耳聋(explosive deafness)
高频听力易受损伤旳解释
①以为早期受损伤旳是耳蜗基底部; ② 外耳道对高频音有共振效应。
噪声所致听力损伤旳机制
➢长久强烈噪音致毛细胞纤毛机械损伤; ➢长久强烈噪音致耳蜗末梢血管痉挛。
听力损伤分级
▪ 轻度听力损伤26~40dB ▪ 中度听力损伤41~55dB ▪ 重度听力损伤56~70dB ▪ 噪声聋71~90dB
单位面积内声波旳能量(W/m2) ②声压:因为声波振动而对介质产生旳压
力(1 Pa=1N/m2)
(2)声压级(LP) 为便于计算和测量而提出旳概念
LP=20 Log PP0(dB) LP:声压级(dB) P:被测声压 P0:基准声压(1000Hz纯音听阈声压)
(3) 响度 人耳对声音强弱旳主观感觉量
循环系统
皮肤血管扩张,末梢循环血量增长,出汗造成血浓 缩,血粘,有效循环血量降低,工作肌群需要足够 血液灌注。 收缩压升高,舒张压不变,脉压差大,是高温作业 工人生理性适应体现。
消化系统
消化腺分泌功能减弱,消化酶旳活性降低, 胃液酸度降低 胃肠蠕动差,吸收、排空速度降低 唾液分泌降低,淀粉酶活性降低 消化道血流量少,影响营养吸收 大量饮水胃液稀释加重消化道承担
分类
机械性噪声
(1)噪声起源 流体动力性噪声
电磁性噪声
(2)强度变化
低频:< 300Hz
稳态噪声 中频:300~800Hz
连续噪声
高频:> 800Hz
非稳态噪声:声压波动
间断噪声
(脉冲噪声:连续时间<0.5s、间隔时间>1s、
声压变化>40dB)
(二)声音旳物理特征及评价

物理因素及其对健康的影响1

物理因素及其对健康的影响1
的加权平均值,用于表示热负 荷的程度。
国际标准化组织制订出的高温作业卫生标准
我国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1-2002
GBZ 1-2002
在该高温环境下劳动,约90%的工人其中心体温不会超过 38℃。
高温作业分级
(七)防暑降温措施 1、技术措施
(1)合理设计工艺流程,加强技 术改造,合理布置热源:
(正常尿盐10-15g/24h )
⒊循环系统 高温作业时,心脏负荷增加,原因:
(1)机体散热的要求,需向皮肤输送大量血液
(2)向工作肌输送血液,维持适当的血压
(3)出汗丧失大量水分,以及体液的转移,使有 效血容量减少。
➢这种供求矛盾使得循环系统处于高度应 激状态。
➢心脏向外周输送血液的能力取决于心输 出量,而心输出量又依赖于最高心率和 血管血容量。
⒊夏季露天作业:除了受太阳辐射作用外,还受
到被加热地面和周围物体放出的热辐射作用。
㈢高温对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 人体对高温有一定适应能力,但超过一定限度,
则会产生不良反应。
• 体温调节 • 水盐代谢 • 循环系统 • 消化系统 • 神经系统 • 泌尿系统
⒈体温调节 高温作业时机体热负荷的来源和机制如下:
⒌神经系统
高温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一方面,减 少肌肉活动可降低机体热负荷,具有自我保 护作用;另一方面,注意力、肌力、动作准 确性、协调性和反应速度降低,易发生工伤 事故。
⒍泌尿系统
高温作业时,大量水分经汗腺排出,血 液浓缩,血容量减少,加重肾脏负担,尿量 减少,可致肾功不全。
高温 大量出汗 血液浓缩
(下丘脑) (热应激)
⒉水盐代谢
▲高温作业时,需大量出汗以散 热,可导致水盐代谢障碍,影响劳动 能力,甚至出现水、电解质紊乱导致 热痉挛。

物理健康的重要性

物理健康的重要性

物理健康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中,健康一直被视为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而物理健康作为维持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的身心健康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物理健康的重要性及其对个人生活的影响。

一、物理健康的定义及重要性物理健康是指人们在身体状态方面的健康表现,包括身体机能和体格的健康状况。

它是人类正常生活和工作的基础,对于个体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首先,物理健康对身体机能的良好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适当的锻炼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我们可以增强肌肉力量、改善心血管功能、提高免疫力等,从而保持身体机能的正常运转。

其次,物理健康对保持体格健美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良好的体格不仅增强了自信心,还提高了个人的外貌吸引力,使人更加自信和积极。

最重要的是,物理健康对于预防和控制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定期进行体检、遵循健康饮食等措施,我们可以降低患病的风险,保持身心的健康。

二、物理健康对个人生活的影响1. 提高工作效率拥有良好的身体条件可以提高个体的体力和耐力,使人在工作中更加专注和高效。

健康的身体状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工作压力和挑战,增强抵抗疲劳和疾病的能力,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生产力。

2. 增强心理健康物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

适时的运动和锻炼可以释放身体中积聚的压力和紧张情绪,增强身心的平衡和稳定。

研究表明,运动可以促进神经递质的释放,改善心情,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提升人的幸福感和自信心。

3. 增强社交能力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外貌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自信心,并在社交场合中更加积极主动。

通过参加体育活动、健身训练或者户外运动,我们可以结交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拓宽社交圈子,增强人际关系和沟通能力。

4. 提升生活品质身体健康的人更容易拥有良好的生活品质。

他们能够更好地享受生活,追求个人兴趣和爱好,参与各种娱乐活动。

而那些身体健康不佳的人可能会受到身体疼痛或其他不适的困扰,无法充分参与社会活动,从而降低生活品质。

物理因素及其对机体影响

物理因素及其对机体影响

物理因素及其对机体影响摘要物理因素是指能够对机体产生直接作用的各种力、热、光、声、电等物理要素。

这些物理因素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和健康,了解物理因素对机体的影响对于确保人类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探讨不同物理因素对机体的影响,并提供一些保护机体的方法。

引言物理因素是指能够对机体产生直接作用的各种力、热、光、声、电等物理要素。

在人类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各种物理因素,如空气中的重力、太阳的辐射、声音的传播等。

这些物理因素不仅影响着我们的身体健康,还对我们的情绪、认知能力等产生了重要影响。

因此,了解不同物理因素对机体的影响对于保持身体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一、重力对机体的影响1.1 重力的基本概念重力是指地球或其他天体对物体所施加的力。

重力是一种吸引力,使物体朝向地心方向运动。

在地球上,重力对我们的身体产生了显著影响。

1.2 重力对身体的影响重力对人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姿势和循环系统。

- 姿势影响:由于重力存在,人体需要通过姿势调整来抵抗地球的引力。

长期处于站立或坐姿的人,由于受到地心引力的作用,腰椎和膝盖承受的压力增加,容易导致脊柱和关节问题。

- 循环系统影响:重力对循环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血液循环的改变。

由于地心引力的作用,人站立时,血液更容易集中在下肢部位,导致血压增加,增加心血管疾病和静脉曲张的风险。

1.3 保护机体的方法•合理姿势:在长时间站立或坐姿的情况下,应尽量保持良好的姿势,避免给腰椎和膝盖带来过大压力。

•适当运动:经常进行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肌肉群的力量,帮助减轻腰椎和关节的负担。

•穿着合适的鞋子:特别是长时间站立的人,需要选择适合脚型的鞋子,以减轻对脚部的压力。

二、热对机体的影响2.1 热的基本概念热是指物体内部粒子的运动引起的能量传递过程。

热量是一种能量形式,对机体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温度的变化来体现。

2.2 热对身体的影响热能够对机体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包括对皮肤、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的影响。

物理环境对健康的影响

物理环境对健康的影响

做好室内绿化,增加氧气 含量
改善室外物理环境的措施
减少噪音污染: 加强城市规划, 合理布局,减少 道路交通噪音; 加强绿化,改善 城市生态环境; 推广低噪音设备 和交通工具。
改善空气质量: 加强空气质量监 测和预警;增加 城市绿化覆盖率, 减少裸地和尘土 飞扬;推广清洁 能源和减少化石 燃料使用。
水质对健康的影响
水质对健康的影 响:饮用水的质 量直接关系到人 们的身体健康
不良水质导致的 疾病:如腹泻、 霍乱、伤寒等
水质污染的来源 :工业废水、农 业污水、生活垃 圾等
水质改善的措施 :加强水质监测 、提高污水处理 效率、提倡节约 用水等
噪音对健康的影响
噪音对睡眠的影响 噪音对听力的影响 噪音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噪音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降低电磁辐射: 合理规划电磁辐 射设施的布局和 发射方向;加强 电磁辐射设备的 检测和监管;使 用低辐射材料和 设备。
增加公共设施: 合理规划公共设 施布局,方便居 民生活和出行; 增加公共休闲空 间,提供舒适宜 人的环境;加强 公共设施的维护 和管理。
增强个人防护意识,采取正确的防护措施
减少暴露在污染 环境中的时间
室内噪音对健康的影响
噪音的来源:交通、家电等 噪音对身体的危害:影响听力、睡眠、血压等 减少噪音的方法:隔音、使用耳塞等 室内噪音对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
室内电磁辐射对健康的影响
电磁辐射的来源: 包括家用电器、 电力设备和无线 通信设备等
电磁辐射对健康 的危害:可能导 致头痛、失眠、 记忆力减退等症 状,甚至可能增 加癌症的风险
物理环境对健康的 影响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
目录
物理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室外物理环境对健康的影 响 结论

《物理因素及其危害》课件

《物理因素及其危害》课件

物理因素和我们的健康
1
心血管疾病
高噪音环境下工作的人可能面临心血
听力受损
2
管疾病的风险。
被噪音污染环境下工作的人可能因为
长期受到噪音的刺激导致听力受损。
3
干眼症
长时间的电脑使用可能导致干眼症等 眼部问题。
物理因素的预防和控制方法
声学设计应控制噪声
通过声学设计来避免噪音对人体造成危害。
使用个人防护装备
《物理因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及其危害》 PPT课件
欢迎各位来到我的演讲。今天,我将会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个非常重要的话 题——物理因素及其危害。让我们开始吧!
什么是物理因素?
1 定义
2 分类
物理因素指的是物理学中的各种能量形式, 例如:声波、电磁辐射、震动、辐射等。
物理因素可以分类为:机械、电磁、声波、 内部环境因素等。
危害人体的物理因素
辐射
长期接触辐射会损害人体的细胞和DNA结构, 并导致癌症。
震动
长时间接触震动会导致肌肉疲劳、关节疼痛、 头痛等不适感,还可能引发颤抖症。
噪音
长期处于噪音环境中会引发失聪、情绪不稳定、 心理紧张等问题。
电磁辐射
高剂量的电磁波会导致脑部肿瘤、生殖系统问 题、白内障等,对人体的神经和免疫系统造成 损害等。
结论及要点
• 物理因素包括声波、电磁辐射、震动等。 • 物理因素对人体造成的危害是多样的,应该采取预防和控制措施。 • 预防和避免物理因素对人体造成的危害,不仅可以保护员工身体健康,
还可以提高工作环境和员工效率。
对于无法控制的物理因素,应该使用防护设 备来减少对人体的危害。
防止长期震动的方式
改变工作环境,改变工作方式,使用细节化 工作节奏等预防震动的发生。

物理因素及其对健康影响

物理因素及其对健康影响
第三节 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
在生产环境中,与劳动者健康密切相关
的物理性因素包括:异常气象条件、生 产性噪声和振动、电离辐射和非电磁辐 射。
生产性物理因素的特点
1、作业场所常见的物理因素中,除了激光是由人工产生之外,其他因素 在自然界中均有存在。 2、每一种物理因素都具有特定的物理参数。 3、作业场所中的物理因素一般有明确的来源 。 4、作业场所空间中物理因素的强度一般是不均匀的,多以发生装置为中 心,向四周传播 。 5、有些物理因素,如噪声、微波等,可有连续波和脉冲波两种传播形式。 6、物理因素对人体的损害效应与物理参数之间不呈直线的相关关系 。 7、对物理因素所致损伤或疾病的治疗,不需要采用“驱除”或“排出” 的方法,而主要是针对损害的组织器官和病变特点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8、机体在接触物理因素后,大都会产生适应现象。 9、针对物理因素采取预防措施时,不是设法消除这些因素,也不是将其 减少到越低越好,而是设法将这些因素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一)控制噪声源 (二)控制噪声的传播 (三) 制订工业企业卫生标准 (四) 个体防护 耳塞 20-30dB 耳罩 30-40dB (五) 健康监护 (六) 合理安排劳动和休息
振动 (vibration)
振动系指质点或物体在外力作用下,沿 直线或弧线围绕平衡位置(或中心位置) 作往复运动或旋转运动。
4小时等能量频率计权加速度有效值
在固定接振时间为4小时的原则下,以1/3倍 频带分频法将振动频谱中各振动加速度有效值乘 以相应的振动频率计权系数后所得的加速度有效 值表示人体接振强度。
(1)热射病/日射病/ 中暑性高热(heat stroke) 机制: 散热途径受阻,体内蓄热,体温调节机制紊乱 易于发病的作业类型: 强干热型、湿热型高温作业 临床表现:突然发病,体温高达40 ℃以上,开始 大量出汗,以后无汗,并伴有干热和意识障碍、 脉搏快而无力、呼吸浅表、昏迷、抽搐、病死率 高。

物理与人类健康学习物理了解物理在人类健康中的作用

物理与人类健康学习物理了解物理在人类健康中的作用

物理与人类健康学习物理了解物理在人类健康中的作用物理与人类健康:了解物理在人类健康中的作用物理是一门探索自然界规律的学科,它对于人类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

物理研究的不仅是宏观世界,也涉及微观领域。

在人类健康方面,物理学不仅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医学技术和医疗设备,同时也帮助我们理解人体的结构和功能。

本文将深入探讨物理在人类健康中的作用。

一、物理与医疗技术1. 医学成像技术医学成像技术是现代医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利用了物理学的原理来获取人体内部的影像。

例如,X射线成像利用了X射线的穿透性质,可以检查骨骼是否有异常,发现肿瘤和其他病变。

磁共振成像(MRI)利用了磁场和无害的无线电波来生成人体内部的高清影像,可更清楚地观察器官和组织的细节。

2. 激光在医疗中的应用激光技术是物理学在医疗领域的重要应用之一。

激光手术可以精确地切割和焊接组织,减少手术伤害和恢复时间。

激光治疗可用于去除皮肤上的痣、血管瘤等疾病,也可以用于眼科手术中进行近视矫正和白内障手术。

3. 核医学核医学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的特性来观察人体的器官和组织功能。

例如,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ET)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的衰变过程来检测器官的功能异常。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SPECT)则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的辐射来观察人体内的血流和代谢情况。

这些医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离不开物理学的基础。

二、物理与人体结构与功能的理解1. 精确测量技术物理学为我们提供了精确测量工具和技术,从而帮助我们了解人体结构和功能。

例如,电生理学和生物物理学的研究揭示了神经细胞的电信号传导机制,为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依据。

显微镜技术使得我们可以观察到细胞和细胞器的微观结构,并深入研究细胞的生理过程。

2. 动力学研究物理学中的力学研究帮助我们理解人体的运动和力学性质。

研究人体运动学和动力学可以帮助我们优化运动方式,预防和康复运动损伤,改善运动性能。

此外,声学和声波传播的研究使得我们可以了解声音在人体内部的传播和接收机制,进而开发听力辅助器具和人工耳蜗等设备,改善听力障碍的患者的生活质量。

物理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物理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物理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物质世界,物理因素在人类生活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然而,不同的物理因素对人体健康具有不同的影响,科学家们对于这一方面的探索仍在不断进行中。

一、电磁辐射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电磁辐射逐渐成为一种新型污染物。

人类生活在一个电磁环境中,电脑、手机、电视机等电子产品在我们周围不断工作,产生的电磁辐射不可避免地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电磁辐射会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心理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等产生负面影响,引发头痛、头晕、失眠、记忆力下降等症状,甚至出现抑郁症和焦虑症等心理问题。

此外,长期的电磁辐射还可能引发慢性疾病,如癌症、肝病、心脏病等。

在现代社会,电子产品已经成为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人们无法离开它们。

因此,如何降低电磁辐射的危害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二、空气污染的危害空气污染是人类非常熟悉的一种物理污染物。

它会持续不断地危害人们的健康,许多疾病都与其有关。

空气污染主要包括灰尘、烟雾、大气污染物和有机物等,这些污染物都可以引发许多疾病。

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如肺部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等。

空气污染的小颗粒物经常进入肺部,导致呼吸困难,加重哮喘和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

不仅如此,空气污染还可能诱发心脏病,甚至是中风。

长期暴露在空气污染环境中的人,还可能患上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

三、氧气的重要性氧气是人类生命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物理因素,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呼吸是同时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的重要方式。

氧气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例如,在太空探索中,人类需要呼吸氧气才能进行日常活动,空气中缺氧会导致人类失去生命力。

人类的日常生活也需要大量的氧气——每天晚上睡眠时,机体的细胞、神经和肌肉都需要充足的氧气,保证人类身体的各项机能正常。

缺氧会导致心肌缺血、抑郁症、头痛等疾病的发生。

四、水的重要性水是人类不可或缺的物质,它可以流通于各个器官和细胞之间,充当着人体内部的“输送工具”。

物理因素及其对健康的影响

物理因素及其对健康的影响

• 3.心血管系统 低温作用早期,心率加紧,心输出量增加, 后期则心率减慢,心输出量降低。体温过低主要影响心脏 传导系统可出现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等。
• 物理因素及其对健康的影响
第30页
(二)防寒保暖办法
• 1.做好防寒保暖工作: • 2.注意个人防护: • 3.增强耐寒体质:
物理因素及其对健康的影响
物理因素及其对健康的影响
第29页
三、低温作业 (work in cold environment)
• 2.中枢神经系统 低温条件下,脑内高能磷酸化合物代谢降 低,可出现神经兴奋与传导能力减弱。当体温降至 35~32.2℃范围内,可见手脚不灵、运动失调、反应减慢甚 至发音困难。严寒引发这些神经效应使低温作业工人易受 机械和事故伤害。
常温(25度)
• 普通高温作业
• -2500
3000-4000
高温重体力劳动
5000-8000
• 一个工作日出汗量6升为生理最高程度,失水不
应超出体重1.5%。从汗液排出可促进散热。
物理因素及其对健康的影响
第15页
2.水盐代谢
• 高温作业对体内盐量排出影响
作业类型 常温(25度)
高温作业
摄入 10-20克

其它有在加压治疗舱、高压氧舱和高气压科学
研究舱作业,少数人可发生急性减压病。

飞行员高速升到万米左右高空,假如机舱不密
封或泄露使气压在短时间内大幅度降低,可发生航
空减压病。
物理因素及其对健康的影响
第34页
高气压
• 2.高气压对机体影响: 健康人能耐受303.9 8~405.30kPa,超出对机体产生不良 影响。
物理因素及其对健康的影响

物理因素及其对健康的影响噪声、振动

物理因素及其对健康的影响噪声、振动

等响曲线:利用与基准音比较的方法, 将各个频率相同响度的数值用曲线连接,称 为等响曲线。该曲线纵坐标为声压级,横坐 标为频率。
等响曲线可清楚地反映人耳对高频 (2000-5000Hz)的声音敏感,对低频不敏 感。
• 从等响曲线可以看出:
1. 声压较低时,低频引起的响度变化比中高频大, 中高频显得比低频更响些,说明与频率关系较 大。
根据人耳对声音的感觉特性,联系声压和频 率定出人耳对声音音响的主观感觉量,称为响度 级(loudness level),单位方(phone)。
等响:不同频率不同强度的纯音听起来的音 响感觉相同,则称为等响。一般以1000Hz的纯 音作为基准音,某个被测纯音听起来与基准音音 响相同,那么基准音的声压级就是被测纯音的响 度级。
★频程一般以中心频率来表示。对于倍频程 (f 上=2f 下)来说,中心频率的计算方法为:f 中 =√f 上f 下
以频率为横坐标,声压级为纵坐标作 图,所得到的曲线称为频谱曲线或频谱图。
频谱曲线即可分析复合音的频率组成, 又可了解各频率的强度,可分析噪声的基 本性质,如是否属于低频、高频、窄频或 宽频等。
物理因素及其对健康的影响
噪声、振动
噪声
一、 基本概念 (一) 声音与声波 物体振动后,振动能在弹性介质中以
波的形式向外传播,传到人耳引起的音响 感觉称为声音(sound)。
物体每秒振动的次数称为频率,用f 表示,单位是赫兹(Hz)
★可闻声波(sound wave): 人 耳 能 感 受 到 的 声 音 频 率 在 2020000Hz之间的振动波;
而发生的一种进行性的感音性听觉损伤。 是法定职业病。
诊断与鉴别诊断:
1、明确的噪声接触史; 2、有自觉听力损失或其他症状; 3、纯音测听为感音性聋; 4、结合动态观察资料及现场卫生学调查; 5、排除其他因素所致听力损失。

第五章物理因素及其对健康的影响(一)PPT课件

第五章物理因素及其对健康的影响(一)PPT课件
4
第一节 概述
邬堂春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一、物理性有害因素的分类
与劳动者密切相关的物理因素: ➢ 气象条件:如气温、气湿、气流、气压; ➢ 噪声、振动; ➢ 电离辐射:如X-射线、γ-射线; ➢ 非电离辐射:如可见光、紫外线、红外线、射频辐射、激
光、工频电磁场、微波等。
高温
紫外线和红外
微波 6
二、影响物理因素损伤效应的因素
1. 物理参数 与所产生效应密切相关 2. 产生来源 产生装置的工作状态 3. 作用距离 强度随距离增大而衰减 4. 传播形式 自身传播形式(如连续噪声和脉冲噪声)、传播介质类型 5. 接触强度 与效应非直线相关关系,常有适宜范围
7
二、影响物理因素损伤效应的因素
电磁波随作用距离衰减
13
3. 高温作业对生理功能的影响
水盐代谢:出汗量、汗液成分 循环系统:心输出量增大,有效血容量减少 消化系统:消化腺活动及分泌减弱,功能抑制 神经系统:功能抑制,作业能力下降 泌尿系统:尿量减少,肾脏负担加重 热习服:耐热能力提高;程度有限、可消退
14
4. 高温作业所致疾病(中暑)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
第五章 物理因素及其对健康的影响(一)

录பைடு நூலகம்
01
第一节 概述
02
第二节 不良气象条件
03
第三节 噪声
04
第四节 振动
05
第五节 非电离辐射
06
第六节 电离辐射
3
重点难点
※ 中暑的类型、临床表现、治疗和预防措施 ※ 冷损伤的主要类型、复温急救方法和防护措施 ※ 高气压作业及低气压作业所致疾病的分类、诊断及治疗 ※ 噪声、振动对职业接触者健康的损害及其影响因素 ※ 非电离辐射、电离辐射的健康效应及防护原则

物理与人类生命健康

物理与人类生命健康

物理与人类生命健康物理学是一门研究物质和能量的基本规律的学科。

而人类生命健康是一项极其重要的话题,直接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命质量和寿命。

两者看似没有关系,但实际上物理学在人类生命健康上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1.电磁辐射与健康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日常生活的变化,电磁辐射越来越频繁地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

例如,电视、手机、电脑、微波炉等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电磁辐射。

这些电磁辐射可能对人类生命健康造成潜在的危害。

物理学家在对电磁辐射进行深入研究的同时,也着重探讨电磁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据研究,长期暴露在高剂量的电磁辐射下会导致白血病、卵巢癌和其他多种疾病。

此外,电磁辐射对人类普遍的健康状态也有一定的影响。

物理学家主要通过防护措施、改善技术和限制曝光时间这些方面来减轻电磁辐射对人类生命健康的影响。

2.音量与耳健康当我们在音乐节或者夜总会听音乐时,可能会感到耳朵疼痛或者听力下降。

这就是因为音量过大造成的,过高的音量可能对人类耳健康造成不可逆转的损伤。

物理学家通过研究声波、噪声、音量等内容,探讨如何保护人类的耳健康。

在医学领域中,物理学还可以利用声频振动技术实现更精准的手术。

音频振动技术可以使医生对病症点进行更精准的定位,而不需要进行任何切割。

这种手术方法对患者的恢复期较短,并且更加准确和安全,可以看出物理学在人类生命健康端方面的重要性。

3.辐射治疗与癌症令人遗憾的是,癌症是人类健康面临的重大威胁。

虽然目前的癌症治疗方法已经取得了不俗的进展,但是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辐射治疗是一种通过高剂量辐射杀死癌细胞的方法。

这种方法需要极高的精度,以避免正常细胞产生损害。

物理学家在提高辐射治疗精度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他们研究了准确控制辐射,以避免对患者造成负面影响。

当患者在接受辐射治疗前,物理学家还可以通过计算机模拟和计算来优化治疗计划,进一步提高治疗的成功率。

结论:物理学对人类生命健康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

从电磁辐射到音量、从辐射治疗到手术技术,物理学家们的研究成果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和健康相关的物理现象,同时通过科技手段更好地安全保护人们的健康,使人类更加安全健康地生活在这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械和事故的伤害。
心血管系统
初期: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 后期: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减少。
体温过低
一般将中心体温降低到35℃或以下称为体温过低 (hypothemia) ≤ 35℃ 寒颤达到最大程度 ≤ 34℃ 意识受到一些影响; 32.2~31.1℃,呈半昏迷状态; 28℃时可出现心室纤颤; 27℃时自发动作停止,瞳孔对光反应消失,肌肉强直; 26℃时意识完全丧失; 24℃时可出现肺水肿; 23~21℃时室颤加重; 20℃时心脏停止跳动; 18C时可恢复性甚小。
入院时伤部均已融化。除了因转送不及时,伤部
自发复温外,多因在入院前已被错误地应用冷水
尿激素的分泌增加,经肾脏徘出的尿液大量减
少.尿液大大浓缩。高温作业时肾排水量可减少
85%一90%。肾负荷的加重,尿中可出现蛋白、
红细胞管型,甚至可发生肾功能不全。
热适应(heat acclimatization)
何谓热适应?
指人在热环境工作一段时间后对热负荷产生适应的 现象。
有何特点?
体温调节机能得到改善,表现为:出汗机能增强、 汗液中氯化钠降低、心血管功能加强、体温调节中枢 更加有效等。此外,细胞在机体热适应后可合成一组 新的蛋白质——热应激蛋白(heat shock protein,HSP), 以保护机体免受高温的致死性损伤。
高温作业对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
体温调节 水盐代谢
循环系统
消化系统
神经系统
泌尿系统
体温调节
产热+获热=散热 正常机体产热与散热之间保持着动态的 平衡,以维持机体温度的相对恒定(代
偿范围≤38℃)。
热交换方式及决定因素
辐射
取决于体表与周围物体表面温度
传导、对流 蒸发
汗液的成分及渗透压: 主要为氯化钠及少量氯化钾、尿素、维生素等。 渗透压为低渗(约1/3张)
体内缺盐的指标:
尿盐量<5g/24h或2g/8h(工作日内)
水盐代谢(2)
大量出汗可造成水和电解质紊乱,导致
热痉挛发生。
高温作业工人从汗、尿中排出的钾几乎
超出一般人的8倍,这常常是高温作业 工人工作效率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点,适当调整夏季高温作业劳动和休息制度。休息室或休
息凉棚应尽可能设置在远离热源处,必须有足够的降温设 施和饮料。大型厂矿可专门设立具空气调节系统的工人休 息公寓,保证高温作业工人在夏季有充分的睡眠与休息, 这对预防中暑有重要意义。
防暑降温技术措施
(1) 合理设计工艺流程 (2) 隔热 (3) 通风降温
1.气温 2.气湿 3.气流 4.热辐射

大气温度 生产性热源 其它


湿
生产环境的气湿以相对湿度表示。 相对湿度高于80%称为高气湿 相对湿度低于30%称为低气湿
气 流
外界风力 生产性热源(热压) 通风设施
热辐射
何谓热辐射?
一次辐射和二次辐射
热适应的建立和脱适应
热适应训练:
在中等热条件下,让未适应者进行短时间 的尽可能重的体力负荷训练,并间隔短暂的轻 体力负荷训练,一般2~4周内形成。 脱适应: 热适应的状态并不稳定,停止接触热一周 左右即返回到适应前的状况。病愈或休假重返 工作岗位者应注意重新适应。
中暑分型
热射病(heat stroke)
治疗原则
中暑先兆:
暂时脱离高温现场,并予以密切观察。 轻症中暑:
迅速脱离高温现场,到通风阴凉处休息;给予含盐清 凉饮料及对症处理。
重症中暑: 迅速予以物理降温和(或)药物降温;纠正水与电解质 紊乱;对症治疗。
防暑降温措施
1.组织措施 2.技术措施 3.保健措施
防暑降温组织措施
关键在于加强领导,改善管理,严格遵照国家有关 高温作业卫生标准、《高温作业分级》和《防暑降温措施 暂行办法》搞好厂矿防暑降温工作。还应根据地区气候特
冻伤(frostbite)
系由于寒冷作用下,局部组织冻结、融化 后引起的损伤,届冷损伤(cold injury)的一种。 冻伤主要发生于肢端,足部尤多。
冷损伤分类
冷损伤
全身性冷损伤 (体温过低) 局部性冷损伤
非冻结性冷损伤 (如冻疮)
冻结性冷损伤 即冻伤
发病机制
当组织温度降低到 -3.6~ -2.5℃时,即可发生组 织冻结。
迟钝,甚至消失。自觉疼痛较Ⅱ度强烈。
有水疱出现,疱液为血性。 随着坏死组织
水分不断蒸发,冻后2~6周该部变干、变黑,
终将脱落。
冻伤(frostbite)
治疗(1)
1.现场急救处理 防止进一步受冻; 一般不主张在野外对患部进行复温,除非短时间(几小时)
内无望转送医院;
严禁用拍打、冷水浸泡、雪搓等方法,亦不可用烤火或
神经系统
高温作业可使中枢神经系统(运动区)出
现抑制,肌肉工作能力低下,机体产热量因肌肉
活动减少而下降,热负荷得以减轻。因此,这种
抑制可看作是机体的保护性反应。但由于注意力、
肌肉工作能力、动作的准确性与协调性及反应速
度降低,易发生工伤事故。
泌尿系统
由于大量出汗,血容量不足及血浆渗透压
升高,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加之抗利
正辐射和负辐射
热辐射强度取决因素 热辐射单位(J/cm2· min)
高温作业标准
指工作地点有生产性热源,当室外实 际出现本地区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时, 工作地点的气温高于室外2℃或2℃以上的
作业。
本地区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
是指近十年本地区气象台正式记录每年最热月中 每日13-14点的气温平均值。
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
能坚持工作者。
诊断及分级标准
轻症中暑
轻症中暑除中暑先兆的症状加重外,出现面色潮红、
大量出汗、脉搏快速等表现,体温升高至38.5℃以上。 被迫停止工作,但经短时间休息,症状消失,尚能 恢复工作者。 重症中暑
重症中暑可分为热射病、热痉挛和热衰竭三型,也
可出现混合型。 被迫停止工作,但经短时间休息,不能恢复工作者。
临床表现(1)
Ⅰ度冻伤
复温后皮肤充血,肤色发红或紫红,或 带有紫斑纹.皮肤热而干燥。局部肿胀, 但不出现水疱。常有剧烈的痒感和灼感或 麻木感、刺痛,通常在5天内水肿消退。
临床表现(2)
Ⅱ度冻伤 上述症状加重,还出现水疱,疱液为非 血性。 一般2—3周形成痂皮,脱痂后痊愈。
临床表现(3)
Ⅲ度冻伤 复温后肤色紫红、青蓝,伤部皮肤感觉
体温调节
散热减少:如反射性地引起皮肤血管收缩等。
产热增加:如肌肉寒颤等。
中枢神经系统
低温条件下,脑内高能磷酸化合物代谢降
低。可出现神经兴奋与传导能力减弱,并与体温
有依赖关系:当体温降至35~32.2℃范围内,可
见手脚不灵、运动失调、反应减慢及发音困难。
寒冷引起的这些神经效应使低温作业工人易受机
散热片上等法复温,以防加重损伤。已融化的患部应极
力防止再冻结。已融化的足部切忌用之承重行走。
治疗(2)
2.医院治疗 (1) 温水快速复温 (2) 局部药物治疗 (3) 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4) 抗感染 (5) 局部处理 (6) 全身支持疗法 (7) 截肢 (8) 后遗症及其处理
温水快速复温
是目前救治仍处于冻结状态伤部的最好方法。
物理因素及其对健康的影响
一、高温作业 二、低温作业 三、异常气压
(一) 高气压
(二) 低气压
四、噪声
五、震动 六、非电离辐射与电离辐射
高温作业
高温生产环境中的气象条件及其特点
高温作业标准和类型
高温作业对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
热适应
中暑
防暑降温措施
高温生产环境中的气象条件及其特点
主要表现为明显的肌肉痉挛,伴有收缩痛。痉挛
以四肢肌肉及腹肌等经常活动的肌肉为多见,尤
以腓肠肌为最;痉挛常呈对称性,时而发作,时 而缓解。患者神志清醒,体温多正常。
热衰竭(heat exhaustion)
本型多见于老年人。 发病机制: 多数认为在高温、高湿环境下致脑部暂时供血减少而晕厥。 临床特点:
防暑降温保健措施
(1) 体格检查 (2) 热适应训练
(3) 个人防护
(4) 合理供给高温作业饮料
(5) 加强营养
(6) 合理作息制度
体格检查
对高温作业工人应进行就业前和入暑前 体格检查。 注意职业禁忌症。
高温作业工人年龄一般不超过45岁。
合理供给高温作业饮料
供给含盐饮料,一般每人每天供水3—5L,盐20g左右。 一般膳食中能提供15克盐,剩余部分将其配成0.15 %~0.2%的低渗含盐饮料补充。 饮用注意: ① 口渴时饮用; ② 量多次; ③ 饮料温度以15~20℃为宜;
热痉挛(heat cramp)
热衰竭(heat exhaustion)
热射病(heat stroke)
最严重的类型,多见于50岁以上患者,有20%的死亡率。 发病机制: 体内不断蓄热,造成广泛的细胞变性、坏死。
临床特征:
过高热(≥40℃); 皮肤干热发红(“汗闭”现象); 中枢神经症状突出; 出凝血障碍(后期,DIC)。
一般起病迅速,先有头昏、头痛、心悸、出汗、 恶心、呕吐、皮肤湿冷、面色苍白、血压短暂下降, 继而晕厥,体温不高或稍高;通常休息片刻即可清醒, 一般不引起循环衰竭。
职业性中暑诊断标准
GBZ41-2002
中暑先兆 中暑先兆(观察对象)是指在高温作业场所劳
动一定时间后,出现头昏、头痛、口渴、多汗、
全身疲乏、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