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技巧和方法
文言文翻译技巧方法

文言文翻译技巧方法文言文翻译技巧方法学习方法,并没有统一的规定,因个人条件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不同,选取的方法也不同。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文言文翻译技巧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文言文翻译不易,也算是高考中的一个“高难度动作”。
其中有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考生掌握这些方法和技巧,做起来就会得心应手,容易得多;否则,就会捉襟见肘,甚至难以完成。
1、要把文言语句放到上下文中理解。
要译好一个句子,同样要遵从“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
要把文言语句放到上下文中来理解,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斟酌。
判定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一字多义的实词到底是哪个义项,文言句式是如何选用的,怎样准确断句,意译如何进行,这些都要依托上下文。
离开了一定的语言环境,句子往往很难准确理解,也就很难能翻译好。
有些考生不注重推敲上下文,两眼只盯着要求翻译的句子本身,结果是“欲速则不达”,翻译中出现偏差甚至错误,这就是没有语境意识造成的。
2、翻译最基本的方法是将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
古汉语与现代汉语的最大区别在于,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即一个字就是一个词;而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即由两个字构成一个词。
将古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在多数情况下就是把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
理解并掌握了这一方法,许多翻译题做起来就不难了。
例:自以不能广施,至使此人颠沛,乃于所植竹处沟上立小桥,令足通行。
译文:自己认为不能够广泛施恩,以至使得这个人跌倒了,于是就在种植竹子处的水沟上建立一座小桥,让人足以能够通行。
原句中的“自”“以”“广”“施”“至”“使”“此”“乃”等都是由单音节词换成了双音节词。
3、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换”“调”“留”“增”“补”“删”五字诀。
五字诀是译文语言组织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举例简述如下:(1)“换”。
对那些词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说法已经不同的词,在译文中替换为现代汉语。
例: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
”各怀之而出。
译文:老人知道了我们的心思,说:“我不需要(它们)了。
文言文翻译实用技巧和方法

文言文翻译实用技巧和方法一、语境理解1.理解时代背景:文言文的背景与现代汉语不同,要了解古代的社会、政治、文化等背景,帮助理解文言文的含义。
1.理解时代背景:文言文的背景与现代汉语不同,要了解古代的社会、政治、文化等背景,帮助理解文言文的含义。
1.理解时代背景:文言文的背景与现代汉语不同,要了解古代的社会、政治、文化等背景,帮助理解文言文的含义。
2.注意修辞手法:文言文常使用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要注意这些手法对句子的影响,准确理解句子的含义。
2.注意修辞手法:文言文常使用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要注意这些手法对句子的影响,准确理解句子的含义。
2.注意修辞手法:文言文常使用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要注意这些手法对句子的影响,准确理解句子的含义。
二、字词翻译1.注意文言文特有字词:文言文中有许多现代汉语不常用的字词,可以使用古代字典或查询工具查找其含义。
1.注意文言文特有字词:文言文中有许多现代汉语不常用的字词,可以使用古代字典或查询工具查找其含义。
1.注意文言文特有字词:文言文中有许多现代汉语不常用的字词,可以使用古代字典或查询工具查找其含义。
2.关注上下文含义:在翻译时,要结合上下文的意思,选择适合的现代汉语词汇来表达古代字词的含义。
2.关注上下文含义:在翻译时,要结合上下文的意思,选择适合的现代汉语词汇来表达古代字词的含义。
2.关注上下文含义:在翻译时,要结合上下文的意思,选择适合的现代汉语词汇来表达古代字词的含义。
三、语法翻译1.理解句子结构:文言文句子结构与现代汉语不同,常常使用倒装、兼语结构等,要理解这些结构的用法,准确翻译句子。
1.理解句子结构:文言文句子结构与现代汉语不同,常常使用倒装、兼语结构等,要理解这些结构的用法,准确翻译句子。
1.理解句子结构:文言文句子结构与现代汉语不同,常常使用倒装、兼语结构等,要理解这些结构的用法,准确翻译句子。
2.注意虚实转换:文言文中常使用虚词、实词的转换,要注意根据上下文的需要,灵活翻译虚实词。
文言文翻译技巧和方法

文言文翻译技巧与方法一、基本方法:直译与意译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与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就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直译的好处就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就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就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
意译的好处就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
其不足之处就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就是保留。
凡就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例如:《晏子使楚》中的“楚王”、“晏婴”、“晏子”等不用翻译。
“删”,就就是删除。
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例如:“寡人反取病焉”的“焉”就是语气助词,可不译,本句的意思就就是“我反而自讨没趣。
”(《晏子使楚》)又如:“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中的“而”就是连词,可不译,整句意思就是“子猷与子敬都病重,子敬先死去。
”“补”,就就是增补。
(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一词就是“妻子、儿女”的意思;(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如《人琴俱亡》中“语时了不悲”,翻译为:(子猷)说话时候完全不悲伤。
“换”,就就是替换。
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您”。
“调”就就是调整。
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例如《人琴俱亡》中“何以都不闻消息”,“何以”就是“以何”的倒装,宾语前置句,意思就是“为什么”。
“变”,就就是变通。
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子猷问左右”(人琴俱亡))中的“左右”指的就是“手下的人”,“左右对曰”(《晏子使楚》中的“左右”指的就是“近臣”。
语文学习技巧:文言文翻译的十种方法及口诀

语文学习技巧:文言文翻译的十种方法及口诀文言文是以古汉语口语为基础的书面语,在远古时代文言文与口语的差异微乎其微。
现今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
随着历史变迁,口语的演变,文言文和口语的差别逐渐扩大,“文言文”成了读书人的专用。
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来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
其特征是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
经过历代文人修饰越显浮华,唐代起文学大家韩愈等发起“古文运动”,主张回归通俗古文。
现代书籍中的文言文,为了便于阅读理解,一般都会对其标注标点符号。
01、如何翻译文言文首先要把每个实虚词的解释了解透彻,这是基本,就好比看一篇文章一样,如果这篇文章有很多字你不认识,那么你肯定一知半解或者看不懂。
剩下的时间看一下并用笔标记一下不会的那些实虚词并把它背诵下来(这里说的是注重平时练习所得,并非考场)。
接下来我们讲解文言文阅读考场做题的方法及做题技巧:一、首先要掌握正确的文言文阅读方法众所周知,由于考试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具有不准借助任何工具书,只能独立解题的特殊性,因此不少学生心理上比较紧张,拿到文言文材料,常常是读完一遍就去选择答案。
其实这种作法是很不正确的,作为文言应试的阅读应分三步进行:第一步:初读全文指的是集中心思稳住神,浏览或跳读一遍。
最近几年高考都有一篇考人物传记的,看这样的文章要知道记载几个人,有的人物关系简明,有的人物关系复杂。
一般有主人公,主人公有正反好坏之分,在人物身上,表现一种特殊的品格和性格。
这要求考生解读人物关系,体味出人物的特有的品格和性格。
作者写人物传记,或出于某种政治需要,或出于个人目的,通过人物传记,表现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要求考生能分析传记的基本内容,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文言文翻译句子的口诀

古文译句难,技巧在心中。
一、识词义,明句意,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二、逐字逐句,不增不减,不换不调,准确翻译。
三、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灵活运用,语境为准。
四、句式对译,宾主一致,主语前置,语序不变。
五、古今异义,词义演变,了解历史,审慎翻译。
六、一词多义,辨析上下,上下文义,准确推断。
七、活用词语,语法分析,词性转换,恰当表达。
八、修辞手法,巧用现代,比喻夸张,形象生动。
九、省略虚词,补全句子,文意连贯,语义完整。
十、翻译准确,简洁明了,语言优美,文采飞扬。
口诀详述如下:一、识词义,明句意翻译古文,首先要认识词语,明白句子意思。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只有全面理解,才能准确翻译。
二、逐字逐句,不增不减翻译时,要逐字逐句进行,不增加不减少,保持原文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三、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是翻译的基本方法,意译则是在直译的基础上,根据语境进行适当的调整。
灵活运用,语境为准。
四、句式对译,宾主一致翻译句子时,要使主语和宾语在译文中保持一致,确保句子结构完整。
五、古今异义,词义演变了解历史背景,把握词义演变,准确翻译古今异义词。
六、一词多义,辨析上下一词多义时,要根据上下文义进行准确推断,确保翻译的准确性。
七、活用词语,语法分析分析词性,理解活用规律,恰当表达。
八、修辞手法,巧用现代运用现代修辞手法,使译文形象生动,富有文采。
九、省略虚词,补全句子根据语境,补充省略的虚词,使译文文意连贯,语义完整。
十、翻译准确,简洁明了翻译时要准确无误,简洁明了,语言优美,文采飞扬。
总之,翻译古文要掌握以上口诀,才能准确、流畅地翻译古文句子。
通过不断练习,提高自己的翻译能力,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文言文翻译法口诀》

一、读文断句,理清脉络翻译文言文,首先应读通全文,断句合理。
此所谓“读文断句,理清脉络”。
通过阅读,把握文章的主旨、结构,为翻译打下基础。
二、逐字逐句,对照注释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生僻字、词,应对照注释,了解其含义。
此所谓“逐字逐句,对照注释”。
同时,注意句式、修辞手法,为翻译提供依据。
三、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力求忠实原文。
直译即逐字逐句翻译,保持原文的词义、句式。
但在某些情况下,可适当采用意译,使译文更加通顺、易懂。
此所谓“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四、注意修辞,准确表达文言文中,修辞手法丰富多样。
翻译时,要注意修辞,准确表达原文意境。
如比喻、夸张、对偶等,可根据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适当调整。
此所谓“注意修辞,准确表达”。
五、增删改移,灵活处理在翻译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难以直译的语句。
此时,可根据上下文,灵活处理,适当增删改移。
但要注意,增删改移要有根据,不可随意改动原文。
此所谓“增删改移,灵活处理”。
六、关注语境,揣摩语气文言文中,语气、语境对理解文意至关重要。
翻译时,要关注语境,揣摩语气,力求准确表达原文的语气、情感。
此所谓“关注语境,揣摩语气”。
七、总结归纳,形成规律在翻译实践中,总结归纳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和技巧,形成自己的规律。
这样,在遇到不同类型的文言文时,能够迅速找到合适的翻译方法。
此所谓“总结归纳,形成规律”。
八、反复推敲,力求完美翻译完成后,要反复推敲,检查是否有错别字、漏译、误译等现象。
力求使译文达到完美。
此所谓“反复推敲,力求完美”。
总之,文言文翻译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灵活运用。
以下口诀可供参考:读文断句理脉络,逐字逐句对照注。
直译为主意译辅,注意修辞准确表。
增删改移灵活处,关注语境揣语气。
总结归纳成规律,反复推敲求完美。
牢记此口诀,定能提高文言文翻译水平。
文言文翻译技巧总结大全

文言文翻译技巧总结大全1. 使用标点符号在进行文言文翻译时,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是非常重要的。
文言文中的标点符号有句号、问号、感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引号等。
合理运用这些标点符号可以使翻译更准确、流畅。
2. 理解上下文理解上下文是进行文言文翻译的关键。
文言文中的词句常常需要根据上下文进行翻译,单独抽离一个词或短语翻译往往会导致错误或误解。
因此,在翻译时要全面理解上下文,尽量还原原文的意思。
3. 注意动宾关系文言文中的动词与宾语常常需要根据宾语的名称或上文的内容进行适当的翻译。
要注意准确表达动作的主体和客体,避免产生歧义。
4. 避免拘泥于字面翻译文言文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异,一味拘泥于字面翻译往往难以准确传达原文的含义。
因此,在翻译时要理解原文的背景、语境和用词习惯,进行意译或适当调整词序,使翻译更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
5. 正确处理成语与俗语文言文中充满了各种成语和俗语,这些语言表达常常需要根据上下文进行翻译。
一些熟知的成语可以直接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进行翻译,但一些较为生僻的成语则需要进行解释或注释,确保读者理解。
6. 注意文体特点文言文有其独特的文体特点,如虚词使用频繁、动词时态的省略等。
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体现文言文的风格特点,避免过度现代化。
7. 善于使用辅助工具在进行文言文翻译时,可以借助一些辅助工具,如古汉语词典、翻译软件等。
这些工具可以帮助理解生僻词汇、掌握正确的用词和短语,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效率。
8. 不盲目逐字逐句翻译文言文的翻译不应盲目逐字逐句地进行,而应根据上下文和语境进行整体理解和翻译。
有时候需要将一整句或一段落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翻译,而不是逐字逐句地翻译。
9. 合理运用修辞手法文言文中常常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仗等。
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保留原文的修辞效果,使译文更具有文学美感。
10. 不断学习和练习文言文翻译是一个需要长期学习和不断练习的过程。
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古代文献、阅读优秀的翻译作品,并进行实际翻译练习,才能提高自己的文言文翻译水平。
文言文翻译十大方法

文言文翻译十大方法古文翻译,特别是文言文翻译,一直是对于许多人来说的一大难题。
在现代汉语和文言文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为了能够准确的理解和翻译文言文,我们需要采用一些方法和技巧。
以下是文言文翻译的十大方法:一、全面深入的了解原文意义在进行文言文翻译之前,我们必须对原文进行全面的了解,包括语境、意义和背景等。
只有通过这种深入理解,我们才能够对文言文进行合理的解释和翻译。
二、捕捉关键词文言文翻译通常伴随着许多冗长的词汇和繁琐的语句。
为了准确地理解意义,我们需要从中挑选出关键词,并加以分析和解释。
这样能够使我们更准确的翻译文言文。
三、学会借助现代汉语很多时候,我们可能感到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之间存在巨大的隔阂。
然而,在翻译时,我们可以借助现代汉语,结合文言文的语法规则,进行适当的转化和调整,使翻译更加顺畅和自然。
四、认识典故和常用词汇文言文翻译需要对典故和常用词汇进行认识,因为这些典故和词汇往往体现着文言文的特点和重要意义。
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翻译文言文。
五、结合语境和背景文言文翻译之所以困难,主要是因为文言文语言结构复杂,表达方式独特,需要结合背景和语境,才能进行准确的翻译。
只有通过这种方法,我们才能够完整地呈现文言文的内涵和意义。
六、善于运用词典和工具为了进行更准确和准确的文言文翻译,我们需要学习如何运用词典和其他语言工具,这些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结构和主题意义。
七、注意文句的主谓宾结构文言文的语言结构比较复杂,尤其是在主谓宾的结构中。
正确的处理这种结构,可以在文言文翻译中获得巨大的优势。
八、了解动词和副词的用法在文言文中,动词和副词是非常重要的词汇。
了解它们的用法和用途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翻译文言文。
九、分清文言文的修饰关系文言文的修饰关系非常重要,它可以把几个词元连接成为一个意义巨大的词汇。
了解这种修饰关系是理解文言文的关键。
十、掌握术语和专业知识在进行文言文翻译时,我们还需要学习和掌握一些术语和专业知识,以便能够更好地理解、解释和翻译文言文。
文言文翻译技巧和方法

文言文翻译技巧和方法一、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二、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例如:晏子使楚中的“楚王”、“晏婴”、“晏子”等不用翻译;“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例如:“寡人反取病焉”的“焉”是语气助词,可不译,本句的意思就是“我反而自讨没趣;”晏子使楚又如:“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中的“而”是连词,可不译,整句意思是“子猷与子敬都病重,子敬先死去;”“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一词是“妻子、儿女”的意思;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如人琴俱亡中“语时了不悲”,翻译为:子猷说话时候完全不悲伤;“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例如人琴俱亡中“何以都不闻消息”,“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宾语前置句,意思是“为什么”;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子猷问左右”人琴俱亡中的“左右”指的是“手下的人”,“左右对曰”晏子使楚中的“左右”指的是“近臣”;古文翻译口诀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 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 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 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例, "吾""余"为我,"尔""汝"为你;省略倒装,都有规律; 实词虚词,随文释义,敏化语感,因句而异; 译完之后,还须仔细,逐句对照,体会语气, 句子流畅,再行搁笔;三、中考文言文翻译方法十字诀例析随着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中考文言文翻译也随之有了根本的改革,绝大多数的试卷都增加了直接翻译题型;这既能考察学生对实词、虚词、不同句式、古代文化常识和句子间语意关系的掌握和领会,又能考察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这比以往的选择题型,难度加大了许多;因此,要做好文言文翻译题,就必须掌握必要的方法一增;就是增补,在翻译时增补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1、增补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或宾语;例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译句:“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例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后省略了谓语“鼓”,翻译时要补上;例3:“君与具来;”“与”后省略了宾语“之”;2、增补能使语义明了的关联词;例:“不治将益深”是一个假设句,译句:“如果不治疗就会更加深入”;二删;就是删除,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和凑足音节的助词等虚词,因在现代汉语中是没有词能代替,故翻译时无须译出,可删去;例1:“夫战,勇气也;”译句:“战斗,靠的是勇气”;“夫”为发语词,删去不译;例2:“孔子云:何陋之有”译句:“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删去不译;例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译句:“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很久不存在了;”“也”为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三调;就是调整,在翻译文言文倒装句时,应把古汉语倒装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才能使译句通顺;这就需要调整语句语序,大体有四种情况:1、前置谓语后移; 例:“甚矣汝之不惠;”可调成“汝之不惠甚矣”; 2、后置定语前移;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可调成“能面刺寡人之过群臣吏民”; 3、前置宾语后移;例:“何以战”可调成“以何战”;4、介宾短语前移;“还自扬州;”可调成“自扬州还”;四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人名、官职、地名等,在翻译时可保留不变;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译句:“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到巴陵郡做太守;”“庆历四年”为年号,“巴陵郡”是地名,可直接保留;五扩;就是扩展; 1、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扩为同义的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例:“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译句:“变更你的差役,恢复你的赋税,那么怎么样呢”“役”、“赋”扩展为双音节词; 2、对于一些紧缩复句或言简义丰的句子,在翻译时,要根据句义扩展其内容,才能使意思表达清楚;例:“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译句:“使敌人降服,让远方的人归附,招抚谁,谁会不来呢”六缩;就是凝缩,文言文中的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实用繁笔,在翻译时应将其意思凝缩;例:“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译句:“秦有吞并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七直;即直译,就是指紧扣原文,按原文的词句进行对等翻译的今译方法;对于文言文的实词、大部分虚词、活用词和通假字,一般是要直接翻译的,否则,在考查过程中是不能算作准取得翻译;例:“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译句:“水清,树茂,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八意;即意译,就是指在透彻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体现原作神韵风貌而进行整体翻译的今译方法;文言文中的一些修辞格如比喻、互文、借代、婉曲等,不能直译的要恰当处理,将其意译;1、互文不可直译;互文,上下文各有交错而又相互补足,交互见义并合而完整达意;例1:“秦时明月汉时关”译句:“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例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可译为:“将军和壮士身经百战,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而归;”2、比喻;例:“金城千里”中的“金城”,不能译为“金子修筑的城”或“金属修筑的城”,可译为“钢铁般的城防”或“坚固的城防”;3、借代;例:“臣本布衣”中的“布衣”代未做官之人,“万钟于我何加焉”中的“万钟”代高官厚禄等;“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的“黄发”代指老人,“垂髫”代指孩子;4、婉曲;主要是避讳;如把国王的死说成“山陵崩”,把自己的死说成“填沟壑”,还有把上厕所说成“更衣”;九替;就是替换,1、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把古词替换成同义或近义的现代词或词组;例1:“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这句中的“愚”,要换成“我”;“悉”,要换成“都”;“咨”,要换成“商量”;例2:“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要换成“出身卑微,见识短浅”;2、把文言文中的固定结构替换成现代词或结构;例:“然则……”:换成“既然这样,那么……”;“何以………”换成“根据什么……”;十选;就是选择,文言文中一词多义,一词多用的现象很常见,因此要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才能使句子正确;例:“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兵”是一个多义词,它有“兵器;士兵、军队、军事、战争”等义项;例句中的“兵”翻译时应选择“兵器”; 为便于同学们记忆,特将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编成一段顺口溜:文言语句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 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 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 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 “增、删、调、留、扩、缩、直、意、替、选”是中考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在具体运用时不是孤立的,而常常是几种方法结合在一起的,我们要根据表达需要灵活运用;四、文言文翻译的要求一文言文翻译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二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三文言文翻译“四重奏”最近两年高考对文言文翻译的考察由选择正误改为笔译;这就增加了答题难度,而且所出试题均出于课外,仿佛无迹可求,无从下手;其实,还是可以讲究一点技巧,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奏一曲美妙的“文言文翻译四重奏”:1. 翻译要注意补充省略的句子成分;文言文中省略现象大量存在,有省略主语、省略谓语动词、省略介词、省略宾语等;在大家做翻译题时,一定注意先把原文省略的句子成分补充完整,否则译文易句意不清、不通;2. 翻译要注意调整语序;文言文中变式句时常出现,有主谓后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宾语前置等四种类型;翻译时调整好语序,才能便于翻译,否则译文易颠三倒四,给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3. 翻译要注意活用现象;文言文中的某些实词可以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用法,这就是活用;主要有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等;翻译时要抓住词语的临时含义;4. 翻译要抓住关键词,联系语境,重点突破;在文言文阅读中,有些句子往往因为个别词而影响全句的理解;这个词就是一个关键词;对于它,我们要联系语境去理解、参悟; 综上所述,文言文翻译,只要平时努力,并注意以上四点,加以灵活掌握,要翻译正确是不难的; 五、文言文翻译得分点把握技巧“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列入高考考试范围,对这一知识点的考查,最大的可能是在翻译题中体现,因此,如何做好文言文翻译题已成为考生们关注的焦点;1、看词性——从词类活用现象方面把握备考对策:它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语法现象,主要有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的活用;翻译时,对活用的词要善于通过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来确定它的词性及词义;2、观句式——从文言句式特点方面把握备考对策:文言句式已纳入高考考查范围,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掌握好文言句式的不同特点,特别要掌握好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而这些句式一般说来都有语言标志,因此,可以通过对这些语言标志的识别,来判断它们是属于哪种句式特点;3、悟词义——从关键实词意义方面把握备考对策:所谓关键实词,就是指那些在句子中起关键意义的、解释通常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或有多个义项的词语;句子中的关键实词,以动词最多,形容词、名词次之;另外,也要注意句子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4、辨用法——从主要虚词用法方面把握备考对策:虚词是句子构成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考试大纲18个文言虚词中经常考的有“而、以、于、因、用、乃、其、为、则、之”等,考前应当注意把它们的用法进行归纳并强化训练以加深印象;翻译时,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注意上下文的关系,注意意思的衔接和连贯; 所以,在文言文翻译中,一定要注意通过看词性、观句式、悟词义、辨用法等方法,敏锐地发现这些得分点并准确地把它们翻译好,翻译得通顺流畅;这样,才能在文言文翻译中得到高分;。
文言文翻译技巧课件(15张PPT)

② 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古代圣贤)之忘情也。 译:我和白居易那样泪湿青衫,我不能学古代圣人那样忘情。
用典的译法:一般可译为这个典故所包含的普遍意义。
4.翻译红色的词语。
指发动战争
① 季氏将有事于颛zhuān臾yú(国名)。 译:季氏将要对颛臾发动战争。
指决战
② 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译:(我)现在率领八十万水军,将与你在吴地决战。
补 规律五:“补”即补出文句中省略了的内容,如主语、谓 语、宾语、介词等。
翻译方法探究六: 1.翻译红色的词语。 瑾、瑜:比喻美玉一样高洁的品德。
①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译: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样高洁的品德而使自己被流放呢?
股肱:比喻栋梁之才。
② 君天下淑德,必当股肱蜀朝。 译:您有治理天下的美好德行,一定可以成为蜀国的栋梁之律六:古文中使用借喻、借代、 用典、委婉、互文等,翻译时要根
变 据上下文灵活、变通地译出。我们首 先要“直译”(留删换调补),在 “直译”不能完成时,才用“意译”, “变”即“意译”。
方法小结
文言文翻译的标准:信、达、雅
文言文翻译的技巧:留、删、换、调、 补、变
发语词 语气助词 句中停顿助词 偏义复词 语气助词 助词 音节助词
删 规律二:删除仅起结构作用,没有具体意义的虚词和偏 义复词中的衬字。
翻译方法探究三:
思考:翻译红色的字。
① 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 疏远;信任
②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黄河以北;黄河以南
③ 草行露宿。
在野草中;在露天下
④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通“悦”,高兴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信: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直译出来。不可随意地增加或者减少内
文言文翻译六字诀方法归纳

文言文翻译六字诀方法归纳文言文翻译技巧六字诀对、换、留、删、补、调。
1.“对”,即对译。
文言文中单音词较多,翻译时要把单音词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双音词。
例:①“学而时之”(《论语》)中的“学”可对译为“研究”,“”可对译为“温”;②“一狼径去”(《狼》)中“径去”可对译为“径直离去。
”当然,有的文言文单音词在现代汉语中有多个双音词,对译时要注意根据语境选择使用。
2.“换”,即替换。
一种情况是文言文中有些单音词不能对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双音词时,就要换上一个确切的词来翻译。
例:“薄暮冥冥,虎啸猿啼”(《岳阳楼记》)中的“薄”,译为“迫近”;“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幼时记趣》)中的“明”,译为“眼力”。
另一种情况就是要把通假字换成本字。
文言文中,有时要用同音字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使用,这叫做古字通假。
通假,就是通用、借用的意思。
在翻译时,先要换成本字,再作解释。
例:《核舟记》中“诎右臂支船”一句中的“诎”同“屈”,“屈”是本字,意思是弯曲;“左手倚一衡木”中“衡”同“横”,“横”是本字。
3.“留”,即保留。
有的文言文词语不用翻译。
古今词义相同的词语,如“山、水、牛、羊”等,人名、地名、朝代名、年号、官名、书名、器物名、度量衡单位等,都可以保留在译文中。
4.“删”,即删除不译。
指的是有些文言文虚词,在句中只起语法作用,无实在意义,翻译时可以删去不译。
例:“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中的“夫”是句首发语词,只起引发议论的作用;“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中的“之”,只起凑足音节的作用,也可删去不译;另外,如“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中的“云”是句末语气词,表陈述语气,不用翻译。
5.“补”,即补充。
一种情况是在文言文中数词往往直接放在动词或名词前,不用量词,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把量词补充进去。
例:“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应译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根抚尺罢了”。
文言文翻译技巧+课件-2025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

A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B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C 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 等换成“你”。
清文明言节文翻译的方法
“九字法”七
选。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
常见,因此选用恰当的词义进行翻译,已成文言文翻译的难
点
例如:
谢:①拒绝 ②感谢 ③凋谢 ④告诉 ⑤道歉 ⑥告别
A、阿母谢媒人:“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
()
B、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 ( )
C、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 )
D、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
)
E、及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之主人矣 ( )
清文明言节文翻译的方法
Ⅱ 乎 ①表反问语气 ②形容词词尾 ③表揣测 语气 ④表比较 ⑤表疑问语气 ⑥介词
故事翻译
陈亢问伯鱼:“你有受到老师特别的教诲吗? 伯鱼回答说:“没有。有一次他独自站在庭院中,我快步从庭院走过, 他说:‘学《诗经》了吗’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诗,就 说不好话。’我就回去学《诗经》。 又有一天,他又独自站在庭院中,我快步从庭院走过,他说:‘学 《礼记》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礼记》就不懂 得怎样立身。’我就回去学《礼记》。我只了解这两件事。” 陈亢回去高兴地说:“我问一件事(却)知道了三件事,知道了学 《诗》的意义,知道了学《礼》的意义,还知道了君子不偏爱自己儿 子的道理。”
文言文翻译原则和方法
每一次的发奋努力,必会有加倍的赏赐。
故事导入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 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 ‘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 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 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 子也。”
学习文言文翻译十种方法

学习文言文翻译十种方法现今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
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
随着历史变迁,口语的演变,文言文和口语的差别逐渐扩大,“文言文”成了读书人的专用。
今天小编给大家讲讲文言文翻译的十种方法,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翻译文言文有三个基本原则:信、达、雅。
所谓信,就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不误解、不遗漏、不增译;所谓达,就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无语病,符合汉代汉语的语法和用语习惯,做到字通句畅;所谓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力求体现原文的语言特色,文笔优美富有表现力。
文言文翻译要想做到雅这一点,必须对我国的古今语言十分熟悉,并有较强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和修养,这对于中学生来说是很困难的。
尤其是目前对文言文翻译的考查并不太注重,因此翻译时能够做到信和达就已经很不错了。
下面结合例句简介文言文翻译常用的十种方法:留:专有名词、国号、年号、地名、人名、物名、职称、器皿等,可照录不翻译。
比如: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陈涉世家》)将军和都尉都是官名,照录不翻译。
删:删去不需要翻译的词。
比如《曹刿论战》“夫战,勇气也。
”这里的“夫”为发语词,翻译时应该删去。
《狼》:“肉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这里的“之”起补足音节的作用,没有实意,应该删去。
补:翻译时应补出省略的成分。
比如《两小儿辩日》:“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
翻译时在“如盘盂”前补出形容词性谓语“小”。
换:翻译时应把古词换成现代词。
如《观潮》:“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校阅水军。
”这里的“岁”应换成“年”。
调:翻译时,有些句子(谓语前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介宾结构后置等)的词序需要调整。
如《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可以调整为“汝之不惠甚矣”的形式。
选: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
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比较常见,因此选用恰当的词义进行翻译,已经成为文言文翻译的难点。
文言文翻译答题技巧方法

夫文言文,古人之言也,其辞简而意深,其义隐而理显。
然译之不易,盖因古今语言之差异,文法之变迁。
故欲精通文言文翻译,须得法也。
兹为诸君略述文言文翻译之技巧方法,以期为学海之舟指引航向。
一、熟读原文,把握大意译文言文之前,必先熟读原文,理解其大意。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故需反复诵读,以识其字,明其词,悟其意。
把握大意,方能为译之根本。
二、了解时代背景,掌握文化内涵文言文多出自古代文献,了解其时代背景,有助于理解文意。
同时,文言文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典故、成语、风俗等。
掌握这些文化知识,有助于准确翻译。
三、遵循“信、达、雅”原则翻译文言文,应遵循“信、达、雅”原则。
所谓“信”,即忠实原文,不随意增删;所谓“达”,即通顺易懂,不晦涩难懂;所谓“雅”,即文采飞扬,富有韵味。
四、掌握翻译技巧1.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即按原文意思翻译,意译即根据现代汉语表达习惯进行适当调整。
在翻译过程中,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2.字字落实,注意词性。
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较多。
翻译时,需根据上下文语境,准确把握词义,注意词性。
3.活用修辞,丰富表达。
文言文中常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翻译时,可适当运用现代汉语修辞手法,使译文生动形象。
4.注意句子结构,调整语序。
文言文句子结构严谨,语序固定。
翻译时,可根据现代汉语语法规则,适当调整语序,使译文通顺。
五、反复修改,精益求精翻译完成后,需反复修改,力求精益求精。
可从以下方面进行修改:1.检查是否有遗漏或错误。
2.调整句子结构,使译文更通顺。
3.润色语言,使译文更具文采。
4.对比原文,确保译文忠实于原文。
总之,文言文翻译非一日之功,需持之以恒,不断积累。
掌握以上技巧方法,勤加练习,方能游刃有余,翻译出高质量的文言文作品。
文言文及翻译技巧口诀

文言文示例: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技巧口诀: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字不离句,句不离篇。
三、词不离义,义不离境。
四、音译、意译相结合。
五、考究文化背景,把握时代特征。
具体翻译如下:孔子曰:“学习并且按时复习,不是也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是君子吗?”翻译技巧详解: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此句中,“学而时习之”直译为“学习并且按时复习”,“有朋自远方来”直译为“有朋友从远方来”,“人不知而不愠”直译为“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
这些直译保留了原文的语序和句式,使读者能更好地理解原文。
二、字不离句,句不离篇。
翻译时,要关注每个字在句中的含义,同时也要把握整个篇章的语境。
例如,“学而时习之”中的“而”字,在句中起到连接作用,翻译时应保留其连接功能。
三、词不离义,义不离境。
翻译时,要准确把握每个词的含义,同时也要关注其在语境中的具体含义。
如“不亦说乎”,这里的“说”字,在句中表达的是愉悦之情,翻译时应体现这一含义。
四、音译、意译相结合。
对于一些古汉语中的专有名词、地名、官职等,可采用音译的方法。
如“子曰”,直译为“孔子说”。
而对于一些表达抽象意义的词语,则可采用意译的方法。
如“不亦君子乎”,直译为“不是君子吗”,意译为“真是君子啊”。
五、考究文化背景,把握时代特征。
翻译时,要关注古汉语中的文化背景和时代特征,以便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意义。
如“学而时习之”,在古代,学习被视为一种高尚的品质,因此翻译时应体现这一文化内涵。
总之,学习文言文,需掌握一定的翻译技巧。
通过以上口诀,希望能帮助学者在阅读文言文时,更好地理解其内涵,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文言文翻译方法及解题技巧

文言文翻译方法及解题技巧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智慧。
在语文学习和考试中,文言文翻译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它不仅考查我们对文言文词汇、语法的理解,还检验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些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及解题技巧。
一、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1、信“信”就是要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词句,准确无误地把原文翻译出来。
这要求我们不能随意增减内容,更不能曲解原文的意思。
2、达“达”指的是译文要通顺流畅,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要避免生硬、晦涩的翻译,让读者能够轻松理解。
3、雅“雅”则是在“信”和“达”的基础上,尽量使译文生动、优美,富有文采。
不过,在考试中,我们重点追求的还是“信”和“达”。
二、文言文翻译的方法1、留保留原文中的一些专有名词、人名、地名、朝代名、年号、官职名等,不需要翻译。
比如“沛公军霸上”中的“沛公”“霸上”就可以直接保留。
2、删删除原文中那些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比如句首发语词、句中停顿词、句末语气词等。
例如“夫战,勇气也”中的“夫”,“之乎者也”等。
3、换把古文中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
比如“吾日三省吾身”中的“吾”换成“我”,“日”换成“每天”,“省”换成“反省”。
4、调调整语序,使其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
比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要将其调整为正常的语序。
例如“何陋之有”应翻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这就是宾语前置的调整。
5、补补充原文中省略的成分,使句子完整通顺。
比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应翻译为“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开始衰落,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耗尽了”,这里补充了省略的主语“士兵们的勇气”。
三、文言文翻译的解题技巧1、积累常见实词和虚词的含义这是翻译文言文的基础。
我们要多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如“走”“去”“使”“假”等;还有常见的文言虚词,如“而”“以”“于”“之”等。
可以通过背诵文言文课文、做相关练习来加强积累。
文言文的翻译方法与技巧

文言文翻译的一般方法
调 文言文倒装句应依据现代正常语序进行调整。
加
对句中省略成分,须据上下文文意,适当补充,使 语意完整。
减 句中无实在意义的虚词,可舍去不译。
选
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比喻 字,应慎重挑选。
义,通假
套 固定结构,有其固定的意思;判断句,被动句有其
固定的翻译格式,可以照套。
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的翻译,是指把用文言写 成的文章,译成现代汉语。文言 文的翻译,是训练和提高古文阅 读能力、检查和考核古汉语水平 的重要手段。
文言文的翻译有两种: 直译和意译
1.直译,是按照原文的词语和句式逐一对译, 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的词语和句式。努力使原 文中的每个词都能在译文中得到反映。
如:原句: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有一个赵国人家里发生了鼠患,到中山 去找猫。中山人给了他猫。这猫既善于 捉老鼠,也善于捉鸡。过了一个多月, 老鼠少了,鸡也没有了。他的儿子很担 心,对他父亲说:"为什么不把猫赶走呢? 他父亲说:"这就是你不知道的了。我怕 的是老鼠,不是没有鸡。有了老鼠,就 会吃我的粮食,毁我的衣服,穿我的墙 壁,啃我的用具,我就会饥寒交迫,害 处不是比没有鸡更大吗?没有鸡,只不 过不吃鸡罢了,离开饥寒交迫还很远, 为什么要把那猫赶走呢?"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作业:
按照我们这节课所学的方 法预习《愚公移山》。
译句:于是带领子孙中能挑担的三个人 直译要求这样字字有着落。
2、意译,是根据原文的意思去进行灵活的翻译, 如:原句: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 鸟乐也。 译句:树林茂密成荫 ,到处是鸟的鸣叫声, 这是游人离开后鸟儿们欢乐的情景。
我们初中生学习文言文,要学会直译。
各种文言文最常用的翻译方法整理

各种文言文最常用的翻译方法整理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文字体系,是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一种文体,也是中国语言文字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代翻译工作中,对文言文的翻译是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将对各种文言文最常用的翻译方法进行整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文言文翻译技巧。
一、直译法直译法是最为常见的文言文翻译方法之一,即将文言文句子逐字逐句地翻译成现代汉语,保持原文句式和语气的翻译方式。
例如:“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直译为“这是一个简陋的房间,只有我的品德能沁人心脾”。
这种方法保留了文言文原文的严谨和雅致,但有时会导致翻译文言文的句子表达晦涩难懂。
二、意译法意译法是在尊重原文意思的基础上,用现代汉语表达出原文的含义和意境。
例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意译为“如何能低下头颅谄媚权贵,使我无法展露快乐笑容”。
这种方法能更好地传达文言文的含义和情感,使翻译更加通顺流畅。
三、释译法释译法是将文言文原文中不易理解或有歧义的部分推敲至原意,并用现代汉语表达出来。
例如:“飒飒寒风浃浃,携裘与食”释译为“呼啸的寒风刺骨,携带着毛皮和食物”。
这种方法在保留原文意思的同时,能更好地解释和阐释文言文的含义,使读者更容易理解。
四、增译法增译法是在原文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必要的补充和解释,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意思。
例如:“明日隔帘翠幕低,祗云带里放舟归”增译为“第二天逢帘翠幕低垂,只见小船在云带中放归”。
这种方法能通过增加一些必要的解释和补充信息,使文言文的翻译更加全面和清晰。
五、借译法借译法是将文言文中意义相近的词语或表达方式,借用现代汉语中常用的词语或表达方式进行翻译。
例如:“翩翩吊儿郎当,于嗟足声”。
借译为“轻轻飘飘地荡漾,唉声叹气”。
这种方法通过借用现代汉语中常见的词语和表达方式,使翻译更加贴近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和词汇使用。
综上所述,各种文言文最常用的翻译方法包括直译法、意译法、释译法、增译法和借译法。
在翻译文言文时,应根据原文的含义和情感,选用合适的翻译方法,以使译文更加通顺流畅、准确贴切。
高考文言文翻译的技巧及方法整理

高考文言文翻译的技巧及方法整理想要学好文言文,就要学会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文。
文言文的翻译虽然说比较难,但是仍旧是有技巧和(方法)的。
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考文言文翻译的技巧及方法,盼望大家喜爱!高考文言文翻译的技巧及方法一1.把握基本的语言结构文言文大体上可以分为词和句。
其中,词包括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句可分为推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五大类。
系统把握文言文的语言结构,弄清其与现代汉语的区分和联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
2.反复诵读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多诵读可以培育语感,达到娴熟阅读其他古代作品的目的。
此外,古文很讲究内在的韵律和节奏,反复诵读可以充分领会作品的音乐美,提高学习爱好。
3.词性法解答文言文,我们可以析字形,明字义;可以将给出的词义代进原文,通顺就对,不通就错;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辨别实词的词性来解答或排解某一干扰项。
众所周知,汉字的词性不一样,字义也就不相同,我们可以运用这一特点来关心解题。
4.代入法文言文课外学问是课内学问的拓展和延长,把握了课内学问点,特殊是把握了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我们就可以在解答考查文言虚词这一小题时自如地运用代入法。
高考考查文言虚词的题型绝大部分是将每个虚词都放在两个(句子)中加以比较来考查其异同,并且一句是出自原文,一句是出自中学课本。
答题时,可以先从课内的那一句入手,把这句中该词的用法和意义代入另一句解释,看是否通顺,通那么用法就是相同,不通则不相同。
5.对比法文言文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可能是挨次的颠倒、无中生有等,所以,对句意的理解,我们就可以先通过对比,找准选项中与原文的不同点,之后,把难以区分的地方向原文词语上靠,找到对应的词汇,看看人物(事迹)的叙述留意是否张冠李戴、大事的时间是否精确、人物性格是否精确等,同时,主旨性的选项要结合全文,重点分析谈论的语句要总体把握文意。
高考文言文翻译的技巧及方法二高考文言文翻译口诀古文翻译,自有挨次,首览全篇,把握大意;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照看前文,联系后句,认真斟酌,揣摩语气,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翻译技巧和方法一、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
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
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例如:《晏子使楚》中的“楚王”、“晏婴”、“晏子”等不用翻译。
“删”,就是删除。
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例如:“寡人反取病焉”的“焉”是语气助词,可不译,本句的意思就是“我反而自讨没趣。
”(《晏子使楚》)又如:“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中的“而”是连词,可不译,整句意思是“子猷与子敬都病重,子敬先死去。
”“补”,就是增补。
(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一词是“妻子、儿女”的意思;(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如《人琴俱亡》中“语时了不悲”,翻译为:(子猷)说话时候完全不悲伤。
“换”,就是替换。
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
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例如《人琴俱亡》中“何以都不闻消息”,“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宾语前置句,意思是“为什么”。
“变”,就是变通。
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子猷问左右”(人琴俱亡))中的“左右”指的是“手下的人”,“左右对曰”(《晏子使楚》中的“左右”指的是“近臣”。
古文翻译口诀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
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例,"吾""余"为我,"尔""汝"为你。
省略倒装,都有规律。
实词虚词,随文释义,敏化语感,因句而异。
译完之后,还须仔细,逐句对照,体会语气,句子流畅,再行搁笔。
三、中考文言文翻译方法十字诀例析随着《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中考文言文翻译也随之有了根本的改革,绝大多数的试卷都增加了直接翻译题型。
这既能考察学生对实词、虚词、不同句式、古代文化常识和句子间语意关系的掌握和领会,又能考察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这比以往的选择题型,难度加大了许多。
因此,要做好文言文翻译题,就必须掌握必要的方法(一)增。
就是增补,在翻译时增补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1、增补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或宾语。
例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译句:“(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例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再”“三”后省略了谓语“鼓”,翻译时要补上。
例3:“君与具来。
”“与”后省略了宾语“之”。
2、增补能使语义明了的关联词。
例:“不治将益深”是一个假设句,译句:“(如果)不治疗就会更加深入”。
(二)删。
就是删除,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和凑足音节的助词等虚词,因在现代汉语中是没有词能代替,故翻译时无须译出,可删去。
例1:“夫战,勇气也。
”译句:“战斗,靠的是勇气”。
“夫”为发语词,删去不译。
例2:“孔子云:何陋之有?”译句:“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删去不译。
例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句:“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也”为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
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
(三)调。
就是调整,在翻译文言文倒装句时,应把古汉语倒装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才能使译句通顺。
这就需要调整语句语序,大体有四种情况:1、前置谓语后移。
例:“甚矣!汝之不惠。
”可调成“汝之不惠甚矣”。
2、后置定语前移。
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可调成“能面刺寡人之过群臣吏民”。
3、前置宾语后移。
例:“何以战?”可调成“以何战”。
4、介宾短语前移。
“还自扬州。
”可调成“自扬州还”。
(四)留。
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人名、官职、地名等,在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译句:“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到巴陵郡做太守。
”“庆历四年”为年号,“巴陵郡”是地名,可直接保留。
(五)扩。
就是扩展。
1、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扩为同义的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
例:“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译句:“变更你的差役,恢复你的赋税,那么怎么样呢?”“役”、“赋”扩展为双音节词。
2、对于一些紧缩复句或言简义丰的句子,在翻译时,要根据句义扩展其内容,才能使意思表达清楚。
例:“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译句:“使敌人降服,让远方的人归附,招抚谁,谁会不来呢?”(六)缩。
就是凝缩,文言文中的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实用繁笔,在翻译时应将其意思凝缩。
例:“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译句:“(秦)有吞并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七)直。
即直译,就是指紧扣原文,按原文的词句进行对等翻译的今译方法。
对于文言文的实词、大部分虚词、活用词和通假字,一般是要直接翻译的,否则,在考查过程中是不能算作准取得翻译。
例:“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句:“水清,树茂,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八)意。
即意译,就是指在透彻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体现原作神韵风貌而进行整体翻译的今译方法。
文言文中的一些修辞格如比喻、互文、借代、婉曲等,不能直译的要恰当处理,将其意译。
1、互文不可直译。
互文,上下文各有交错而又相互补足,交互见义并合而完整达意。
例1:“秦时明月汉时关”译句:“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例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可译为:“将军和壮士身经百战,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而归。
”2、比喻。
例:“金城千里”中的“金城”,不能译为“金子修筑的城”或“金属修筑的城”,可译为“钢铁般的城防”或“坚固的城防”。
3、借代。
例:“臣本布衣”中的“布衣”代未做官之人,“万钟于我何加焉”中的“万钟”代高官厚禄等。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的“黄发”代指老人,“垂髫”代指孩子。
4、婉曲。
主要是避讳。
如把国王的死说成“山陵崩”,把自己的死说成“填沟壑”,还有把上厕所说成“更衣”。
(九)替。
就是替换,1、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把古词替换成同义或近义的现代词或词组。
例1:“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这句中的“愚”,要换成“我”;“悉”,要换成“都”;“咨”,要换成“商量”。
例2:“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要换成“出身卑微,见识短浅”。
2、把文言文中的固定结构替换成现代词或结构。
例:“然则……”:换成“既然这样,那么……”;“何以………?”换成“根据什么……”。
(十)选。
就是选择,文言文中一词多义,一词多用的现象很常见,因此要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才能使句子正确。
例:“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兵”是一个多义词,它有“兵器;士兵、军队、军事、战争”等义项。
例句中的“兵”翻译时应选择“兵器”。
为便于同学们记忆,特将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编成一段顺口溜:文言语句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
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
“增、删、调、留、扩、缩、直、意、替、选”是中考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在具体运用时不是孤立的,而常常是几种方法结合在一起的,我们要根据表达需要灵活运用。
四、文言文翻译的要求(一)文言文翻译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
“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
“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
“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二)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三)文言文翻译“四重奏”最近两年高考对文言文翻译的考察由选择正误改为笔译。
这就增加了答题难度,而且所出试题均出于课外,仿佛无迹可求,无从下手。
其实,还是可以讲究一点技巧,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奏一曲美妙的“文言文翻译四重奏”:1. 翻译要注意补充省略的句子成分。
文言文中省略现象大量存在,有省略主语、省略谓语动词、省略介词、省略宾语等。
在大家做翻译题时,一定注意先把原文省略的句子成分补充完整,否则译文易句意不清、不通。
2. 翻译要注意调整语序。
文言文中变式句时常出现,有主谓后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宾语前置等四种类型。
翻译时调整好语序,才能便于翻译,否则译文易颠三倒四,给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
3. 翻译要注意活用现象。
文言文中的某些实词可以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用法,这就是活用。
主要有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等。
翻译时要抓住词语的临时含义。
4. 翻译要抓住关键词,联系语境,重点突破。
在文言文阅读中,有些句子往往因为个别词而影响全句的理解。
这个词就是一个关键词。
对于它,我们要联系语境去理解、参悟。
综上所述,文言文翻译,只要平时努力,并注意以上四点,加以灵活掌握,要翻译正确是不难的。
五、文言文翻译得分点把握技巧“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列入高考考试范围,对这一知识点的考查,最大的可能是在翻译题中体现,因此,如何做好文言文翻译题已成为考生们关注的焦点。
1、看词性——从词类活用现象方面把握备考对策:它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语法现象,主要有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的活用。
翻译时,对活用的词要善于通过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来确定它的词性及词义。
2、观句式——从文言句式特点方面把握备考对策:文言句式已纳入高考考查范围,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掌握好文言句式的不同特点,特别要掌握好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