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科 四弯风病(特应性皮炎)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皮肤科-四弯风病(特应性皮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皮肤科-四弯风病(特应性皮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四弯风病(特应性皮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OO1.8-94)。
(1)皮损特点为干燥、粗糙、肥厚苔藓化,可有急性或亚急性皮炎样发作。
自觉瘙痒。
(2)皮损好发于肘膝关节屈侧,亦可见于小腿伸侧及面颈、口周围等部位。
(3)可有婴幼儿湿疮的病史,反复发作持续不愈。
(4)具有遗传过敏倾向,家族或本人常有哮喘、瘾疹等病史。
(5)可有血清IgE增高,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
2.西医诊断:参照Williams诊断标准(英国特应性皮炎协作组于1994年制定发表)。
具备必要条件,同时至少满足3个辅助条件:必备条件:瘙痒。
辅助条件:(1)屈侧皮肤受累史,包括肘窝、腘窝、踝前、颈部(10岁以下儿童包括颊部);(2)个人哮喘或过敏性鼻炎史(或4岁以下儿童的一级亲属中有特应性疾病史);(3)全身皮肤干燥史;(4)可见的屈侧皮炎(或4岁以下儿童在面颊部/前额和四肢伸侧可见湿疹);(5)2岁前发病(适用于4岁以上患者)。
3.分期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免疫学组制定的《中国特应性皮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08年),可将特应性皮炎分为婴儿期、儿童期和青少年成人期三个阶段。
(1)婴儿期(1个月~2岁):表现为婴儿湿疹,皮损主要为渗出型和干燥型两种,多分布于两面颊、额部和头皮。
(2)儿童期(2~12岁):多由婴儿期演变而来,也可以不经过婴儿期,其皮损表现为湿疹型和痒疹型,多发生于肘窝、腘窝和小腿伸侧。
(3)青少年成人期(>12岁):皮损与儿童期类似,多为局限性干燥性皮炎损害,主要发生在肘窝、腘窝、颈前等,也可发生在面部和手背。
治法:养血祛风。
推荐方药:当归饮子加减。
黄芪、生地、熟地、白芍、当归、川芎、何首乌、白蒺藜、荆芥、防风等。
加减:皮肤干燥明显酌加沙参、麦冬、石斛;情绪急躁酌加钩藤、牡蛎;眠差酌加龙齿、珍珠末、百合。
国际中医临床实践指南 特应性皮炎
国际中医临床实践指南特应性皮炎作者: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皮肤科专业委员会来源:《世界中医药》2021年第16期中图分类号:R275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3-7202.2021.16.001Clinical Guidelines f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topic Dermatitis in Chinese MedicineSpecialty Committee of Dermatology of WFCMS本指南的起草程序遵守了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发布的SCM 0001-2009《标准制定和发布工作规范》。
本指南由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皮肤科专业委员会发布,版权归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所有。
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又称为特应性湿疹、异位性皮炎、遗传过敏性皮炎等,中医学称为四弯风,也称奶癣、胎疮等,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复发性、瘙痒性皮肤病。
其确切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尚未全部明确,目前研究认为主要与遗传、环境、皮肤屏障功能异常、免疫失衡等多种因素有关。
中医药治疗AD有一定的优势,不但可以控制病情,减少或延缓复发,而且可以改善患者生命质量。
本指南将吸纳和整合中医药防治AD的研究成果和治疗经验,借鉴临床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形成具有中医特色的诊疗指南,为临床医生诊治AD提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该标准对于促进临床医生、护理人员规范运用中医药进行临床实践活动,提高该病的防治水平,加强AD的管理,满足人民健康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本指南属于推荐性标准。
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和医疗技术的发展,对疾病的认识将不断完善,标准也将不断得到修订。
临床实践中,不同患者的病情存在差异,本指南可作为临床医生的诊疗参考,具体实践中应灵活运用。
在使用本指南时还要兼顾不同级别医院的客观条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诊疗措施。
1 范围本指南规定了AD的疾病诊断、中医的辨证分型、治疗、日常防护与管理。
2019年中医临床路径12-皮肤科.doc
皮肤科中医临床路径目录白疕(寻常性银屑病)中医临床路径 (267)粉刺(寻常性痤疮)中医临床路径 (272)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临床路径 (278)湿疮(湿疹)中医临床路径 (283)风湿科中医临床路径皮肤科中医临床路径白(寻常性银屑病)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寻常性银屑病的患者。
一、白疕(寻常性银屑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西医诊断:第一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白疕(TCD 编码:BWR170)。
诊断为寻常性银屑病(ICD-10 编码:L40.001)(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ZY/T001.8-94)(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
民卫生出版社,2006 年)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白疕(寻常性银屑病)诊疗方。
案”白疕(寻常性银屑病)临床常见证候:血热证血燥证血瘀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白疕(寻常性银屑病)诊疗方。
案”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白疕(寻常性银屑病)。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30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白疕(TCD 编码为:BWR170)和寻常性银屑病(ICD-10 编码为:L40.001)的患者。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以下情况不进入本路径:(1)合并严重心血管、肝、肾、脑和造血系统等原发性疾病且病情不稳定,需首要接受内科治疗者;(2)患有精神疾病、恶性肿瘤晚期、艾滋病患者;(3)合并有需要系统治疗(如:使用大量糖皮质激素或者免疫抑制剂等)的结缔组织病患者;(4)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皮肤性病科专业7个病种临床路径
白癜风临床路径(2010年版)一、白癜风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白癜风(不伴有并发症)(ICD-10:L80)。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人民军医出版社)、《白癜风治疗共识》(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中华皮肤科杂志)。
白癜风为后天获得性色素脱失性皮肤病,一般无自觉症状。
白斑常呈乳白色,大小、形态不一,毛发可正常或变白。
白癜风分为寻常型和节段型。
寻常型皮损一般对称分布,可局限于某些部位或散发、泛发全身,故寻常型又分为局限型、散发型、泛发型和肢端型四个亚型。
节段型一般为单侧,白斑沿某一皮神经节支配区分布。
白癜风根据病情活动与否分为两期:进展期和稳定期。
进展期为原白斑仍在扩大,边界模糊,并且可有新发皮损,可有同形反应;稳定期为原白斑停止发展,并且无新发皮损,无同形反应。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1.局部外用药:外用糖皮质激素制剂或免疫调节剂、光敏剂补骨脂素、氮芥酊。
2.光疗或光化学治疗。
3.手术治疗:表皮或黑素细胞移植。
4.系统使用免疫调节药物。
5.系统小剂量糖皮质激素。
6.中医中药,辩证施治。
(四)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L80白癜风(不伴有并发症)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五)就诊期间检查项目。
根据患者病情选择的项目:1.伍德灯;2.血常规;3.甲状腺相关抗体;4.抗体过筛;5.免疫球蛋白、T细胞亚群等。
(六)治疗方案与药物选择。
1.治疗原则(1)进展期白癜风:1)寻常型:①局限型:可外用糖皮质激素(简称激素)或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他克莫司、吡美莫司)等,也可外用低浓度的光敏药,如浓度<0.1%的8一甲氧补骨脂素(8-MOP);局部光疗可选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308nm准分子激光及准分子光、高能紫外光等。
中医诊疗方案皮肤科
皮肤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目录黧黑斑病(黄褐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四弯风病(特应性皮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顽湿聚结病(结节性痒疹)中医诊疗方案(试行)日晒疮(多形性日光疹)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脚湿气病(足癣)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瘾疹(慢性荨麻疹)中医诊疗方案风热疮(玫瑰糠疹)中医诊疗方案扁瘊(扁平疣)中医诊疗方案油风(斑秃)中医诊疗方案面游风(脂溢性皮炎)中医诊疗方案跖疣中医诊疗方案白疕(寻常性银屑病)诊疗方案粉刺(寻常性痤疮)诊疗方案蛇串疮(带状疱疹)诊疗方案湿疮(湿疹)诊疗方案黧黑斑病(黄褐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8—94)。
(1)面部皮损为黑斑,平于皮肤,色如尘垢,淡褐或淡黑,无痒痛.(2)常发生在额、眉、颊、鼻背、唇等颜面部。
(3)多见于女子,起病有慢性过程。
(4)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中色素过度沉着,真皮中嗜黑素细胞也有较多的色素,可在血管和毛囊周围有少数淋巴细胞浸润。
2.西医诊断:参照《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和《黄褐斑的临床诊断和疗效标准》(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色素病学组2003年修订稿、《中华皮肤科杂志》2004年7月第37卷第7期)。
(1)面部淡褐色至深褐色、界限清楚的斑片,通常对称性分布,无炎症表现及鳞屑。
(2)无明显自觉症状。
(3)女性多发,主要发生在青春期后。
(4)病情可有季节性,常夏重冬轻.(5)排除其它疾病(如颧部褐青色痣、Riehl黑变病及色素性光化性扁平苔藓、雀斑、咖啡斑、Albrifht综合征;炎症后色素沉着;色痣;太田痣等)引起的色素沉着。
(二)证候诊断1.肝郁血瘀证:面部青褐色斑片,或浅或深,边界清楚,对称分布于两颧周围。
胁胀胸痞,性情急躁,易怒;女子月经先后不定期,或经前斑色加深,乳房作胀或疼痛;舌象:舌质红或有紫斑;脉弦。
临床路径.皮科(12个)
带状疱疹临床路径(2009年版)一、带状疱疹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带状疱疹(不伴有并发症)(ICD-10:)(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1.皮疹为单侧性。
2.沿周围神经分布而排列成带状、簇集成群的水疱。
3.可伴有神经痛。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治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1.抗病毒剂。
2.止痛:药物治疗。
3.物理治疗。
4.神经营养药。
5.糖皮质激素。
6.免疫增强剂。
(四)标准住院日为7-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带状疱疹(不伴有并发症)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第1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免疫球蛋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3)X线胸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病情选择的项目:(1)肿瘤相关筛查:肿瘤抗原及标志物,选择行B超、CT、MRI 检查,消化道钡餐或内窥镜检查;(2)创面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七)药物的选择与治疗时机。
1.抗病毒剂:阿昔洛韦等,用药时间为1周左右。
2.止痛药物:非甾体类抗炎药、三环类抗抑郁药、卡马西平、曲马多、加巴喷丁等,用药时间视病情而定。
3.神经营养药:甲钴铵、腺苷钴铵、维生素B1等,用药时间视病情定。
4.糖皮质激素:泼尼松等,用药时间视病情而定,一般为3-10天。
5.免疫调节剂:胸腺肽、丙种球蛋白等,用药时间视病情而定。
6.局部药物:炉甘石洗剂、抗病毒及抗菌制剂、外用止痛剂等,用药时间视病情而定。
中国特应性皮炎诊疗指引2014版-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
中国特应性皮炎诊疗指南(版)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免疫学组、特应性皮炎协作研究中心:特应性皮炎是皮肤科地常见疾病之一,对患者生活质量有明显影响.我国特应性皮炎地患病率年来逐渐上升.为了规范特应性皮炎地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免疫学组于年制定了我国第版特应性皮炎诊疗指南,指南发表年来,国内外有关特应性皮炎地发病机制、治疗理念、治疗方法和药物都有了显著变化.为此,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组织免疫学组和特应性皮炎协作研究中心地专家对版指南进行了修订,希望有助于我国皮肤科医生在临床实践中地学习和应用.本指南非强制性,且在今后将不断补充和修订.参加指南制定者(以姓氏拼音为序):毕志刚、邓丹琪、杜娟、冯爱平、顾恒、郭在培、郝飞、金江、陆东庆、陆前进、李惠、李邻峰、李巍、刘彦群、刘玲玲、卢彬、吕新翔、林有坤、马琳、农祥、潘萌、邱湘宁、宋志强、涂彩霞、汤建萍、王培光、夏济平、徐金华、肖汀、谢志强、杨慧敏、杨玲、姚志荣、姚煦、赵辨、赵明、张建中、张小鸣、张理涛、张峻岭、朱莲花、朱武.b5E2R。
特应性皮炎(,)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患者往往有剧烈瘙痒,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本病通常初发于婴儿期,岁前发病者约占全部患者地,该病呈慢性经过,部分患者病情可以迁延到成年,但也有成年发病者.在发达国家本病儿童中患病率可高达~.在我国,年来特应性皮炎地患病率也在逐步上升,年学龄期青少年(~岁)地总患病率为[],年城市学龄前儿童(~岁)地患病率为[],而年上海地区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岁儿童患病率达(男,女),城市显著高于农村(比)[].p1Ean。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特应性皮炎地发病与遗传和环境等因素关系密切[].父母亲等家族成员有过敏性疾病史者,患本病地概率显著增加,遗传因素主要影响皮肤屏障功能与免疫平衡.本病患者往往有为主介导地免疫学异常,还可有皮肤屏障功能地减弱或破坏如表皮中丝聚蛋白减少或缺失;环境因素包括环境变化、生活方式改变、过度洗涤、感染原和变应原等.此外,心理因素(如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也在特应性皮炎地发病中发挥一定作用[].DXDiT。
[中医中药]皮肤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
目录一、诊疗方案1、白疕(寻常性银屑病)诊疗方案 (2)2、蛇串疮(带状疱疹)诊疗方案 (8)3、湿疮(湿疹)诊疗方案 (13)二、临床路径4、白疕(寻常性银屑病)中医临床路径 (18)5、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临床路径 (22)6、湿疮(湿疹)中医临床路径 (27)白疕(寻常性银屑病)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2-94)。
(1)皮损初为针尖至扁豆大的炎性红色丘疹,常呈点滴状分布,迅速增大,表面覆盖银白色多层性鳞屑,状如云母。
鳞屑剥离后,可见薄膜现象及筛状出血,基底浸润,可有同形反应。
陈旧皮疹可呈钱币状、盘状、地图状等。
(2)好发于头皮、四肢伸侧,以肘关节面多见,常泛发全身。
(3)部分病人可见指甲病变,轻者呈点状凹陷,重者甲板增厚,光泽消失。
或可见于口腔、阴部粘膜。
发于头皮者可见束状毛发。
(4)起病缓慢,易于复发。
有明显季节性,一般冬重夏轻。
(5)可有家族史。
(6)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角化过度、角化不全。
角层内有中性多形核白细胞堆积,棘层增厚。
表皮突呈规则性向下延伸,真皮乳头水肿呈棒状,乳头内血管扩张,血管周围有炎性细胞浸润。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
(1)多青壮年发病。
部分发病或加重常由扁桃体炎或上呼吸道感染诱发。
(2)好发于头皮、躯干和四肢伸侧,常对称分布,亦有仅局限与某一部位者。
(3)典型皮疹为粟粒至绿豆大红色丘疹、斑丘疹或斑块,可融合成片,边界清楚,周围有炎性红晕,浸润显著,表面覆盖厚积的银白色鳞屑。
轻轻刮除鳞屑,可见一层淡红色半透明薄膜(薄膜现象);刮除薄膜后出现点状出血(Auspitz 征)。
白色鳞屑、薄膜现象和点状出血是本病的临床特征。
皮疹形态多样,可为点滴状、钱币状、地图状、蛎壳状等。
(4)发生于头皮者,发成束状。
临床路径.皮科(12个)
带状疱疹临床路径(2009年版)一、带状疱疹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带状疱疹(不伴有并发症)(ICD-10:B02.9)(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军医出版社)1.皮疹为单侧性。
2.沿周围神经分布而排列成带状、簇集成群的水疱。
3.可伴有神经痛。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治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军医出版社)1.抗病毒剂。
2.止痛:药物治疗。
3.物理治疗。
4.神经营养药。
5.糖皮质激素。
6.免疫增强剂。
(四)标准住院日为7-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B02.9带状疱疹(不伴有并发症)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第1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免疫球蛋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3)X线胸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病情选择的项目:(1)肿瘤相关筛查:肿瘤抗原及标志物,选择行B超、CT、MRI检查,消化道钡餐或内窥镜检查;(2)创面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七)药物的选择与治疗时机。
1.抗病毒剂:阿昔洛韦等,用药时间为1周左右。
2.止痛药物:非甾体类抗炎药、三环类抗抑郁药、卡马西平、曲马多、加巴喷丁等,用药时间视病情而定。
3.神经营养药:甲钴铵、腺苷钴铵、维生素B1等,用药时间视病情定。
4.糖皮质激素:泼尼松等,用药时间视病情而定,一般为3-10天。
5.免疫调节剂:胸腺肽、丙种球蛋白等,用药时间视病情而定。
6.局部药物:炉甘石洗剂、抗病毒及抗菌制剂、外用止痛剂等,用药时间视病情而定。
皮肤科-四弯风病(特应性皮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皮肤科-四弯风病(特应性皮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四弯风病(特应性皮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OO1.8-94)。
(1)皮损特点为干燥、粗糙、肥厚苔藓化,可有急性或亚急性皮炎样发作。
自觉瘙痒。
(2)皮损好发于肘膝关节屈侧,亦可见于小腿伸侧及面颈、口周围等部位。
(3)可有婴幼儿湿疮的病史,反复发作持续不愈。
(4)具有遗传过敏倾向,家族或本人常有哮喘、瘾疹等病史。
(5)可有血清IgE增高,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
2.西医诊断:参照Williams诊断标准(英国特应性皮炎协作组于1994年制定发表)。
具备必要条件,同时至少满足3个辅助条件:必备条件:瘙痒。
辅助条件:(1)屈侧皮肤受累史,包括肘窝、腘窝、踝前、颈部(10岁以下儿童包括颊部);(2)个人哮喘或过敏性鼻炎史(或4岁以下儿童的一级亲属中有特应性疾病史);(3)全身皮肤干燥史;(4)可见的屈侧皮炎(或4岁以下儿童在面颊部/前额和四肢伸侧可见湿疹);(5)2岁前发病(适用于4岁以上患者)。
3.分期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免疫学组制定的《中国特应性皮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08年),可将特应性皮炎分为婴儿期、儿童期和青少年成人期三个阶段。
(1)婴儿期(1个月~2岁):表现为婴儿湿疹,皮损主要为渗出型和干燥型两种,多分布于两面颊、额部和头皮。
(2)儿童期(2~12岁):多由婴儿期演变而来,也可以不经过婴儿期,其皮损表现为湿疹型和痒疹型,多发生于肘窝、腘窝和小腿伸侧。
(3)青少年成人期(>12岁):皮损与儿童期类似,多为局限性干燥性皮炎损害,主要发生在肘窝、腘窝、颈前等,也可发生在面部和手背。
合理洗浴,一般用温水(27~30摄氏度)快速冲洗,约5分钟,洗澡后2分钟内立即涂抹润肤剂,以避免表皮脱水。
此外,还应避免使用碱性洗涤剂清洁皮肤。
2.避免诱发和加重因素。
临床路径管理21.皮科(5个)
带状疱疹临床路径(2009年版)一、带状疱疹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带状疱疹(不伴有并发症)(ICD-10:B02.9)(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1.皮疹为单侧性。
2.沿周围神经分布而排列成带状、簇集成群的水疱。
3.可伴有神经痛。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治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1.抗病毒剂。
2.止痛:药物治疗。
3.物理治疗。
4.神经营养药。
5.糖皮质激素。
6.免疫增强剂。
(四)标准住院日为7-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B02.9带状疱疹(不伴有并发症)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第1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免疫球蛋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3)X线胸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病情选择的项目:(1)肿瘤相关筛查:肿瘤抗原及标志物,选择行B超、CT、MRI检查,消化道钡餐或内窥镜检查;(2)创面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七)药物的选择与治疗时机。
1.抗病毒剂:阿昔洛韦等,用药时间为1周左右。
2.止痛药物:非甾体类抗炎药、三环类抗抑郁药、卡马西平、曲马多、加巴喷丁等,用药时间视病情而定。
3.神经营养药:甲钴铵、腺苷钴铵、维生素B1等,用药时间视病情定。
4.糖皮质激素:泼尼松等,用药时间视病情而定,一般为3-10天。
5.免疫调节剂:胸腺肽、丙种球蛋白等,用药时间视病情而定。
6.局部药物:炉甘石洗剂、抗病毒及抗菌制剂、外用止痛剂等,用药时间视病情而定。
皮肤科 四弯风病(特应性皮炎)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四弯风病(特应性皮炎)中医临床路径(试行)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特应性皮炎的门诊患者。
一、四弯风病(特应性皮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四弯风病(TCD编码:BWP077)。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特应性皮炎(ICD-10编码:L20.9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OO1.8-94)。
(2)西医诊断:参照Williams诊断标准(英国特应性皮炎协作组于1994年制定发表)。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四弯风病(特应性皮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四弯风病(特应性皮炎)临床常见证候:心脾积热证心火脾虚证脾虚蕴湿证血虚风燥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四弯风病(特应性皮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四弯风病(特应性皮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8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四弯风病(特应性皮炎)诊断标准。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以下任一情况下不进入本路径(1)合并严重心血管、肝、肾、脑等原发性疾病且病情不稳定,需首要接受内科治疗者。
(2)合并有其他皮肤病,需使用糖皮质激素或者免疫抑制剂等系统治疗的患者。
(3)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的检查项目:如血常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总IgE、吸入物过敏原检测、食入物过敏原检测、肝功能、肾功能、分泌物培养+药敏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心脾积热证:清心导赤。
(2)心火脾虚证:清心培土。
特应性皮炎的中医研究
特应性皮炎的中医研究
范瑞强
【期刊名称】《广东医学》
【年(卷),期】2003(024)009
【摘要】@@ 特应性皮炎是一种与遗传过敏体质有关的皮肤湿疹样改变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中医把发生在婴幼儿时期者称之为"胎疮"、"奶癣";儿童和成人期发病者归属于"湿疮"、"四弯风"、"血风疮"的范畴.现将近年特应性皮炎中医研究进展论述如下.
【总页数】2页(P913-914)
【作者】范瑞强
【作者单位】广东省中医院皮肤科,广州,51012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51
【相关文献】
1.儿童特应性皮炎的发展影响量表:特应性皮炎幼儿及其家庭生活质量的初步确认[J], Chamlin; S.; L.; Cella; D.; Frieden; I.; J.
2.中国中医研究院要为中医药事业作出新贡献——访中国中医研究院、北京针灸骨伤学院院长王永炎、党委书记房书亭 [J], 秦秋
3.Teach back模式下的特应性皮炎健康教育对特应性皮炎患儿症状控制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J], 宁玲丹
4.基于特应性皮炎积分指数的护理模式对婴儿期特应性皮炎患儿的影响 [J], 王灵
珊;申婷;宁玲丹
5.特应性皮炎患者平均血小板体积及其与瘙痒程度的相关性 [J], 陆延娜;马晓红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临床路径.皮科(12个)
带状疱疹临床路径(2009年版)一、带状疱疹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带状疱疹(不伴有并发症)(ICD-10:B02.9)(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1.皮疹为单侧性。
2.沿周围神经分布而排列成带状、簇集成群的水疱。
3.可伴有神经痛。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治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1.抗病毒剂。
2.止痛:药物治疗。
3.物理治疗。
4.神经营养药。
5.糖皮质激素。
6.免疫增强剂。
(四)标准住院日为7-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B02.9带状疱疹(不伴有并发症)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第1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免疫球蛋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3)X线胸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病情选择的项目:(1)肿瘤相关筛查:肿瘤抗原及标志物,选择行B超、CT、MRI检查,消化道钡餐或内窥镜检查;(2)创面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七)药物的选择与治疗时机。
1.抗病毒剂:阿昔洛韦等,用药时间为1周左右。
2.止痛药物:非甾体类抗炎药、三环类抗抑郁药、卡马西平、曲马多、加巴喷丁等,用药时间视病情而定。
3.神经营养药:甲钴铵、腺苷钴铵、维生素B1等,用药时间视病情定。
4.糖皮质激素:泼尼松等,用药时间视病情而定,一般为3-10天。
5.免疫调节剂:胸腺肽、丙种球蛋白等,用药时间视病情而定。
6.局部药物:炉甘石洗剂、抗病毒及抗菌制剂、外用止痛剂等,用药时间视病情而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弯风病(特应性皮炎)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特应性皮炎的门诊患者。
一、四弯风病(特应性皮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四弯风病(TCD编码:BWP077)。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特应性皮炎(ICD-10编码:L20.9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OO1.8-94)。
(2)西医诊断:参照Williams诊断标准(英国特应性皮炎协作组于1994年制定发表)。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四弯风病(特应性皮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四弯风病(特应性皮炎)临床常见证候:
心脾积热证
心火脾虚证
脾虚蕴湿证
血虚风燥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四弯风病(特应性皮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四弯风病(特应性皮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8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四弯风病(特应性皮炎)诊断标准。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以下任一情况下不进入本路径
(1)合并严重心血管、肝、肾、脑等原发性疾病且病情不稳定,需首要接
受内科治疗者。
(2)合并有其他皮肤病,需使用糖皮质激素或者免疫抑制剂等系统治疗的患者。
(3)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
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的检查项目:如血常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总IgE、吸入物过敏原检测、食入物过敏原检测、肝功能、肾功能、分泌物培养+药敏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心脾积热证:清心导赤。
(2)心火脾虚证:清心培土。
(3)脾虚蕴湿证:健脾渗湿。
(4)血虚风燥证:养血祛风。
2.根据不同的皮疹特点选择相应剂型的中药外用药。
3.推拿治疗。
4.针灸治疗。
5.基础治疗。
6.护理。
(九)完成路径标准
1.皮肤瘙痒感减轻;
2.皮损明显改善;
3.病情稳定。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合并严重的细菌感染,皮疹处出现大量糜烂流滋或脓液,或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需增加抗感染治疗,延长治疗时间或增加治疗费用。
2.治疗期间伴发其他疾病,需要特殊处理,退出本路径。
3.因患者及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二、四弯风病(特应性皮炎)中医临床路径门诊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四弯风病(特应性皮炎)(TCD编码:BWP077,ICD-10编码:
L20.901)。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病程:
进入路径时间:年月日结束路径时间: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