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二环境污染的防治
人教版新教材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全册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复习必背)
第一章种群及其动态第1节种群的数量特征1.种群的概念: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所形成的集合。
例:大明湖里所有的鱼不是一个种群;大明湖里所有的鲤鱼是一个种群(填“是”或“不是”)。
2.种群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最基本特征)、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年龄组(包括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性别比例。
3.种群密度: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①调查分布范围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时可以采用逐个计数法。
②估算植物种群密度的方法样方法,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等距离取样法,对于狭长的峡谷、河流一般采用等距取样法,而一般比较方正的样地常选用五点取样法。
草本植物样方大小一般以1m2的正方形为宜。
测量方法: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样方,计算出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每个样方的计数原则:记上不记下,记左不计右(即相邻两边及其夹角)③估算动物种群密度的方法标志重捕法,适用范围:对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测量方法: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中,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
计算公式:N=M×n/m。
(N代表个体总数,M代表初次捕获标记数,n代表再次捕获个体数,m重捕获的标志个体数)。
③调查某种昆虫卵的密度、作物植株上的蚜虫的密度、跳蝻的密度,也可以采用样方法。
④对于有趋光性的昆虫还可以采用黑光灯进行灯光诱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⑤微生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抽样检测法4.与种群数量有关的其他因素①出生率、死亡率:a.定义: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b.意义: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②迁入率和迁出率:!1!2a.定义:单位时间内迁入和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b.意义:针对一座城市人口的变化(种群密度)起直接决定作用。
③年龄组成;a.定义: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b.类型:增长型(A )、稳定型(B)、衰退型(C);c.意义:预测种群密度的大小,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种群密度④性别比例:a.定义: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b.意义: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种群密度。
(新教材)部编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课后“练习与应用”汇总(附答案)
(新教材)部编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课后“练习与应用”汇总(附答案)第1章种群及其动态.第1节种群的数量特征练习与应用一、概念辨析1.判断下列表述是否正确。
(1) 一块草地中所有蒲公英的数量就是这个蒲公英种群的种群密度。
(×)(2)调查青蛙等活动范围不大的动物的种群密度可以用样方法。
(√)(3)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一定会越来越多。
(×)2.下列关于样方法的表述,错误的是( D)A.样方要有代表性B.样方数量不宜过少C.可以任意设置样方D.样方面积大小应适当3.2003年,我国颁布法律,禁止“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非医学需要的性别选择性人工流产”,请简要说明这一规定的意义。
答案提示:在自然情况下,新生儿的男女性别比例大致为1 : 1。
禁止“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非医学需要的性别选择性人工流产”,有利于维系性别比例均衡,进而有利于维持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拓展应用1.在某池塘中,第一次捕获鲫鱼106条,做上标记后放回,第二次捕获鲫鱼91条,其中有标记的25条。
请估算这个池塘中共有鲫鱼多少条。
答案提示:约386条。
2.假如要调查一块农田中某种鼠和蚯蚓的种群密度,你将分别采用什么方法?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提示:调查蚯蚓的种群密度,采用样方法。
因为这种小动物的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采用样方法调查正适合。
调查鼠的种群密度采用标记重捕法。
因为这种动物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不宜用样方法来调查它们的种群密度。
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标记重捕法。
3.下图A、B分别为两个国家人口的年龄结构图,纵轴示年龄,横轴示各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请根据此图回答,哪一个国家未来的人口增长率高?答案提示:B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练习与应用一、概念辨析1.判断下列表述是否正确。
(1)将一种生物引人一个新环境中,在一定时期内,这个生物种群就会出现“J”形增长。
(×)(2)种群的“s" 形增长只适用于草履虫等单细胞生物。
高中生物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二教案讲义:生态工程
生态工程[学习目标] 1.简述生态工程的概念,关注生态工程建设。
2.概述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举例说出自生、循环、协调和整体原理的主要内容。
3.通过分析和评价生态工程的实例,说出这些实例所运用的生态工程基本原理。
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1.关注生态工程建设(1)生态工程的概念:人类应用生态学和系统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人工生态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和调控,或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重建,从而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或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系统工程技术或综合工艺过程。
(2)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遵循生态学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
(3)生态工程的特点:与传统的工程相比,生态工程是一类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工程体系。
2.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生态工程以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自我调节功能为基础,遵循着整体、协调、循环、自生等生态学基本原理。
(1)自生①含义:由生物组分产生的自组织、自我优化、自我调节、自我更新和维持就是系统的自生。
②要求a.遵循自生原理,需要在生态工程中有效选择生物组分并合理布设。
b.维持系统的自生,需要创造有益于生物组分的生长、发育、繁殖,以及它们形成互利共存关系的条件。
(2)循环①含义:在生态工程中促进系统的物质迁移与转化,既保证各个环节的物质迁移顺畅,也保证主要物质或元素的转化率较高。
②意义:通过系统设计实现不断循环,使前一环节产生的废物尽可能地被后一环节利用,减少整个生产环节“废物”的产生。
(3)协调:处理好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平衡,需要考虑环境容纳量。
如果生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承载力的限度,就会引起系统的失衡和破坏。
(4)整体①要求a .遵从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各组分之间要有适当的比例,不同组分之间应构成有序的结构,通过改变和优化结构,达到改善系统功能的目的。
b .考虑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的影响力。
高中生物生态治理技术教案
高中生物生态治理技术教案
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生态治理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生态治理的常用技术;
3. 能够运用生态治理技术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教学内容:
1. 生态治理的概念和意义;
2. 生态土壤修复技术;
3. 生物种群调控技术;
4. 污染物处理技术;
5. 生态恢复和重建技术。
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生态治理的重要性。
2. 授课(30分钟):讲解生态治理的概念和常用技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提问。
3. 实验(40分钟):分成小组进行实验,让学生学习生态土壤修复技术和生物种群调控
技术。
4. 分析讨论(15分钟):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讨论如何运用生态治理技术增强生态系统
的稳定性。
5. 总结(10分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生态治理技术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环保活动。
教学资源:
1. 教学PPT
2. 实验器材:土壤样本、植物种子、昆虫标本等
3. 实验指导书
4. 学生作业纸
作业:
1. 根据实验结果,撰写一份实验报告;
2. 搜集生态治理技术在实际环境中的应用案例,并写下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讨论互动的方式,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生态治理技术,并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结合更多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生态治理技术。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第一章种群及其动态1.1种群的数量特征1.种群的概念: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所形成的集合。
分析:大明湖里所有的鱼一个种群;大明湖里所有的鲤鱼一个种群(填“是”或“不是”)。
2.种群密度: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3.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1)逐个计数法—适用于调查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
(2)估算法①样方法范围:试用于植物、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昆虫的卵、作物上蚜虫的密度、蜘蛛、跳蝻等。
步骤:准备;确定调查对象(一般选择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丛生或蔓生,不好辨别);确定样方的大小:一般以1m正方形为宜;随机取样: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随机取样的方法: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计数:对于边界上的调查对象,采取“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方式,然后计算密度;计算:以所有样方的种群密度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
②标记重捕法范围: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比较大的生物。
步骤:第一次捕获生物量,记为M,并做好标记,放回一段时间,保证充分混合。
第二次捕获生物量,记为N,其中带标记的生物量记为m。
设种群的生物总量为X,则M/X=m/N。
注意:若标志物易脱落,或生物带标记后易被天敌捕杀,导致m减小,测得X偏大;若第一次标记后,在较短时间内进行重捕,则会导致测得X值偏小。
③黑光灯诱捕法范围:适用于有趋光性的昆虫。
④抽样检测法范围:适用于微生物。
4.与种群数量有关的其他因素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无法体现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因此还需研究其他数量特征。
出生率:指在单位时间内新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
死亡率:指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
迁入/迁出率: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
年龄结构:一个种群中各年龄群的个体数目所占的比例。
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1.2种群数量的变化1、种群的“J”形增长模型假设: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条件下,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是第一年的λ倍。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第三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2)
1.如图表明的是物种 A 与物种 B 的关系,则物种 A 与物种 B 之 间信息传递的方向是( )
A.信息只能由 A 传递给 B B.信息只能由 B 传递给 A C.A 与 B 之间可以相互传递信息 D.A 与 B 之间不能相互传递信息 C [本题易错选 A 项,原因是误认为信息是单向传递的。由题 图可知,物种 A 与物种 B 之间属于捕食关系,二者相互依赖,相互 制约,而实现这种动态的制约关系是双方之间彼此进行的信息传递。]
1.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下列叙述 正确的是( )
A.物理信息的来源可以是无机环境,也可以是生物 B.孔雀开屏是一种物理信息 C.在草原上,草原返青时,“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了可以采 食的化学信息 D.蝙蝠对目标“回声定位”发出声波是一种行为信息
A [孔雀开屏是一种行为信息,B 错误;在草原上,草原返青 时,“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了可以采食的物理信息,C 错误;蝙蝠 对目标“回声定位”发出声波是一种物理信息,D 错误。]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
第四章 人与环境 第四节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课标内容要求
核心素养对接
举 例说出 生态系 统 生命观念—通与联系,建立生命系统的稳态观。
信息的传递对生命 科学思维—根据信息传递的特点判断信息类
活动的正常进行、生 型,培养科学思维能力。
D [生态系统中的物理信息可以来源于无机环境,也可以来源 于生物,A 错误;植物可以通过物理信息和化学信息传递信息,B 错 误;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C 错误;信息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 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 正确。]
5.某种植物上栖息着一定数量的甲、乙两种昆虫和蜘蛛。甲、 乙两种昆虫均以该植物为食,蜘蛛以乙昆虫为食。甲昆虫在白天活 动,乙昆虫在夜晚活动。甲昆虫采食该种植物的叶片后,植物会释 放出挥发性的物质 X,X 既可吸引甲昆虫的天敌,也能驱赶乙昆虫。 请回答下列问题:
高中生物(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同步习题:第四章达标检测(同步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本章达标检测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4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
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关于人口与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口应控制在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的基础上保持平衡B.地球升温的主要原因是臭氧层使地球的俘获热增加C.温室效应加剧使全球变暖,可增大人类的宜居区域D.酸雨是指由碳和硫的氧化物引起pH低于7的降水2.下列有关生态足迹的说法错误的是()A.生态足迹是判断某一国家或地区目前的可持续发展的状态的重要指标B.生态足迹中的耕地面积表示用来种植人类消费的作物等所需的农田面积C.随着人类对化石燃料的使用增多碳足迹会增大D.生态足迹是一种衡量对生态环境破坏程度的定性方法3.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下列人类活动与该理念不相符合的是()A.退耕还林、还草B.建立濒危植物自然保护区C.围湖造田扩大耕地D.植树造林防止土地沙漠化4.下列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叙述,正确的是()A.为美化城市环境,可从国外大量引进多种观赏类植物B.以自然景观为对象的生态旅游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针对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禁止对自然资源的开发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D.生物圈内所有生物,它们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5.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下列对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无关B.沼泽地改造成人工林增加了生物多样性C.物种多样性比较高的生态系统相对稳定D.遗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能力强6.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B.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发现了可抗疟疾的青蒿素,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C.红树林具有防风护岸、调节气候的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D.坚持“可持续发展”和“合理利用”是对生物多样性最好的保护7.由于人类活动不断加剧,生物多样性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丧失,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一些物种的灭绝有人类活动的影响,也有自然因素的影响B.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和水利等人类活动会造成某些物种栖息地丧失和碎片化C.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导致一些未知功能的基因的丧失,对人类影响不大D.生物多样性丧失问题若不能得到有效遏制,人类将面临灭绝的风险8.某地获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正日益成为当地居民和子孙后代的宝贵财富。
高中生物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二 同步试卷讲义 第4章 第1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1节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学习目标] 1.描述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
2.概述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一、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1.生态足迹(1)概念: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用,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
(2)内容:生态足迹包括建设用地、碳足迹、林地、渔业用地、耕地、草地等。
(3)特点①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大。
②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
2.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环境压力(1)从世界范围看,18世纪中叶以来,世界人口持续增长,20世纪中叶开始出现了迅猛增长。
同时,由于人类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工业的迅猛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能力提高,资源消耗速度加快,地球早已进入生态超载状态。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2)世界人口还将在未来一段时期内继续增长,全球的生态环境可能会面临更大的压力。
判断正误(1)与食用蔬菜相比,吃牛肉会增大生态足迹()(2)人口增长过快,不仅消耗大量自然资源,还加剧了对环境的污染,增加了治理的成本和难度()(3)泥石流频发是由人口增长直接引发的问题()(4)耕地表示用来种植粮食所需的农田面积()答案(1)√(2)√(3)×(4)×任务一: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环境压力1.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快、人口增长慢,是不是人均生态足迹就小呢?提示不一定,生态足迹与人的消费水平和生活方式有关。
2.根据教材“思考·讨论”的资料,分析全球发展将面临的问题。
提示人口增长过快,全球生态足迹总量的增长远远高于生态承载力的增长,生态赤字增加,地球进入严重的生态超载状态。
人口的增长以及人类活动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压力,这将带来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资料3显示的全球变暖就是其中之一。
3.研究表明,目前生态承载力比1961年增长约30%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的发展。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 选择性必修二 第1章第2节 种群的数量变化 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 生物与环境 第一章 种群及其动态第2、3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影响因素知识点总结一、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1、数学模型: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
2、构建步骤: ①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
②提出合理的假设。
③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
④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3、表达形式:二、种群的“J”形增长:1、含义:自然界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J ”型。
2、模型假设(适用条件):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条件下。
●或以下情况之一:物种入侵早期阶段、没有环境阻力、理想条件下。
3、数学模型:N t =N 0λt其中: N 0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 为时间N t 表示t 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表示该年种群数量是上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4、增长率:(1)定义:该年种群数量比上一年种群数量多了多少倍。
必修1相关知识链接: 模型1、模型定义: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
2、模型形式: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
3、物理模型: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地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
●注意:拍摄的实物照片与视频不是模型。
4、概念模型:是指以文字表达来抽象概括出事物本身特征的模型。
(2)增长率与λ的关系:增长率=λ-1。
①λ>1,增长率>0,种群数量上升,该种群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②λ=1,增长率=0,种群数量不变,该种群年龄结构为稳定型。
③λ<1,增长率<0,种群数量下降,该种群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3)“J”型曲线增长率:由于“J”型曲线的λ是常数,值不变,所以其增长率不变。
5、增长速率(看斜率):(1)定义:单位时间内增加的个体数。
(2)计算方法:(3)“J”型曲线增长率:持续增加。
人教版新教材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第四章人与环境考点梳理
人教版新教材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第四章人与环境考点梳理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第四章人与环境一、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生态足迹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面积。
生态足迹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大。
2.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环境污染等。
二、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1.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直接价值是指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
间接价值是指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也叫做生态功能,例如保持水土、蓄洪抗旱等。
潜在价值是指目前人类尚不清楚的价值。
需要注意的是,生态系统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直接价值。
3.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1)人类对野生物种生存环境的破坏,使栖息地丧失或碎片化。
2)掠夺式利用,过度采伐、滥捕乱猎。
3)环境污染。
4)农业、林业品种的单一化导致遗传多样性丧失。
5)外来物种的盲目引入。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1)就地保护:在原地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等,是最有效的保护措施。
2)异地保护:将保护对象从原地迁出,例如建立植物园、动物园以及XXX等,为行将灭绝的生物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
3)建立库、种子库、基因库: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
4)加强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
5)做好生态系统管理,深入开展生物多样性及其保育研究。
三、生态工程1.概念:指人类应用生态学和系统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人工生态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和调控,或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重建,从而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或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系统工程技术或综合工艺过程。
2.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自生:由生物组分而产生的自组织、自我优化、自我调节、自我更新和维持就是系统的自生。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1生物选二 知识点填空 认真填、读、背第一节 种群的数量特征一、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全部个体的集合。
种群既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又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提示 一定的区域,是指连续的区域,中间不能有间隔(地理隔离),如两个湖泊,这是两个区域。
二、种群的数量特征①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②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③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组成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性别比例能够影响种群的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有逐个计数法和估算法。
逐个计数法适用于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估算法适用于逐个计数非常困难的种群。
估算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有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
1.“两看法”选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2.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应注意的问题(1)一般不选丛生或蔓生的单子叶草本植物,而选择个体数目容易辨别的双子叶草本植物。
(2)样方法并非只适用于植物。
对于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昆虫卵、蚜虫、跳蝻等也可用样方法调查。
(3)植物的大小不同,样方面积也应不同。
如乔木的样方面积为100 m 2,灌木为16 m 2,草本植物为1 m 2。
(4)选取样方时,要注意随机取样。
例如对于方形地块常用五点取样法,狭长地块常用等距取样法。
(5)样方法中的计数要准确: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
3.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应注意的问题(1)标志重捕法中标记物要合适,不能过于醒目;不能影响被标记对象的正常生理活动;标记物不易脱落,能维持一定时间。
(2)标志重捕法中两次捕捉期间种群数量要稳定:被调查个体在调查期间没有大量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的现象。
(3)计算公式:个体总数N初次捕获开标记个体数M=再次捕获个体数n重捕的标记个体数m第二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数学模型: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包括数学公式和曲线图两种表现形式。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第一章:遗传与进化1.遗传基础-介绍了基因、染色体、DNA等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结构。
-解释了基因的表达与控制机制,介绍了转录和翻译的过程。
2.遗传与进化-详细介绍了遗传的变异、随机性和可遗传性。
-研究了遗传变异与进化的关系,如突变、基因漂变、遗传偶合等。
-着重介绍了自然选择与繁殖隔离对进化的影响。
3.单倍型和嵌合型-解释了单倍型和嵌合型的概念和意义。
-介绍了联锁和连锁不平衡的现象。
4.人类遗传与进化-研究了人类的进化历程,探讨了人类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分析了人类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人类基因组的研究成果。
第二章:生物工程与技术1.DNA技术基础-介绍了重组DNA技术和PCR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解释了DNA指纹的原理和应用。
探讨了基因工程与生物信息学的关系。
2.人工选择与转基因技术-研究了人工选择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如家畜和作物的改良。
-分析了转基因技术的原理和应用,如转基因植物的耐逆性和抗病性等。
3.细胞工程与克隆技术-探讨了细胞工程和克隆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分析了干细胞和胚胎干细胞的特性和应用。
第三章:细胞与遗传1.细胞的复制与分裂-探究了细胞的复制和生长过程。
-详细介绍了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
解释了同源染色体互换和基因重组的现象。
2.DNA与蛋白质合成-分析了DNA的复制过程和蛋白质的合成过程。
-详细讲解了DNA的信息传导,如DNA的转录和翻译过程。
3.基因表达与调控-研究了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包括转录调控和染色质调控。
-解释了基因突变和DNA修复的过程。
4.基因与优生优育-探讨了基因与智力、身高、性别等特征的关系。
-详细介绍了人工授精、试管婴儿等人类辅助生殖技术。
第四章: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1.生物的种群与群落-介绍了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解释了种群和群落的概念和相互关系,如共生、捕食、竞争等。
2.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研究了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相互关系,如食物链和食物网。
高中生物保护环境教案
高中生物保护环境教案
目标: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掌握环境保护的方法和技巧
时间:1课时
教学内容:
1.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 环境保护的方法和技巧
3. 实践活动:清理校园垃圾
教学步骤:
1. 导入(5分钟)
介绍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和目标。
2. 知识讲解(10分钟)
讲解环境保护的方法和技巧,包括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保护野生动物等方面。
3. 实践活动(30分钟)
分组进行清理校园垃圾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实践方法。
提醒学生注意安全,穿着手套等防护用品。
4. 总结(10分钟)
结合实践活动,总结环境保护的方法和技巧,鼓励学生将环境保护的理念融入日常生活中。
教学资源:
1. 教案、课件
2. 垃圾清理工具(如垃圾袋、扫把、垃圾钳等)
3. 安全防护用品(例如手套)
评估方式:
1. 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度
2. 对环境保护方法和技巧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延伸活动:
1. 开展环保主题的文艺演出或科普宣传活动
2. 组织学生参加环保志愿者活动
注意事项:
1.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活动难度
2. 保证活动安全,提前做好安全防护准备工作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人教版新教材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第三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考点梳理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第三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一、生态系统的结构1•概念:在一定的空间内,由生物群落和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2•生态系统的类型: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两类。
2•生态系统的结构——组成成分:生产者:将太阳能固定在它们所制造的有机物中,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
主要是绿色植物,但菟丝子等不是生产者。
消费者:通过自身新陈代谢,将有机物转变为无机物,加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有助于植物传粉和传播种子。
主要是动物,但秃鹫、蚯蚓等属于分解者。
分解者:将动植物的遗体残骸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
硝化细菌属于自养生物,属于生产者3、生态系统的结构——营养结构 (1)食物链(捕食链)① 概念: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形成的一种联系。
② 特点:起点是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终点是最高营养级。
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阳光、水、空气、无机盐等。
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根本来源。
i 加快物巫循环)生产者细胞呼唳(慕石) 一I 卜'F 棚丽冷喘址疑校收叶.遗体 (不叮缺 生产者和分解者是联系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纽③营养级与消费者级别的关系:消费者级别=营养级级别一1。
(2)食物网①概念: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
②形成原因:生态系统中,一种绿色植物可能是多种植食性动物的食物,而一种植食性动物既可能吃多种植物,也可能被多种肉食性动物所食。
③特点:同一种消费者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以占据不同的营养级,某一个营养级也会有不同的消费者。
(3)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作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
(4)复杂的食物网是使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的重要条件。
一般认为,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越强。
二、生态系统的功能——能量流动1.能量流动的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生物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生物与环境知识点一、种群及其动态1.种群: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形成的集合。
2.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
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影响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
3.种群密度调查方法:逐个计数法、估算法(黑光灯诱捕;样方法;逐个计数法)(1)逐个计数法:调查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濒危生物个体数量特别少的可以采用这种方法)(2)样方法步骤: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的估算值。
①取样的关键是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保证调查结果的准确性。
②取样方法: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
③计数原则:计数样方内的和上边、左边及这两边夹角上的(3)标记重捕法:适用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珍稀动物,入江豚、狮子老虎不用该方法,可采用红外相机拍摄等方法)4.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值,来估算种群密度。
若标记物易脱落计算值偏大5.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分为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可以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
6.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改变了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使出生率下降,从而使该种害虫的种群密度明显降低。
7.种群数量变化:增长、波动、爆发、下降8.J 形增长出现的条件:理想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特点: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 N t=N0λt :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λ-19.S 形增长出现的条件:空间资源有限,种内竞争加剧,存在天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环境污染的防治
教学目的
1.我国防治环境污染的对策(A:知道)。
2.生物净化的做含义及生物净化在防治环境污染中的作用(A:知道)。
教学重点
(1)我国防治环境污染的对策。
(2)生物净化在防治环境污染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板书】
我国防治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法律
环境环境污染把环境保护列为一项基本国策
污染的对策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的防努力增强公民的环境意识
治绿色植物的净化作用
生物净化
微生物的自然界中微生物的净化作用
净化作用利用微生物净化污水
【注解】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一、对策《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
《中国21世纪议程》
二、措施:生物净化
(一)概念:生物体通过吸收、分解、转化,使生态环境中污染物的浓度和毒性降低的过程
(二)途径
吸收大气中有害气体
1.绿色植物的净化作用阻滞、吸附大气中粉尘和放射性污染物
分泌抗生素、杀灭空气中病原菌
分解土壤中的农药
2.微生物的净化作用
其需氧呼吸能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从而净化污水
【同类题库】
我国防治环境污染的对策(A:知道)
生物净化的做含义及生物净化在防治环境污染中的作用(A:知道)
.自然状态下的池塘一般具有自净化能力,其净化过程包括(A)
①进入水体中的有机物被好氧微生物分解②进入水体中的无机盐被藻类和水生植物利
用③进入水体中的有机物被厌氧微生物分解④物理沉降⑤化学分解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 C.①②④⑤ D.②③④⑤
.下列对生物净化叙述中,正确的是(C)
A.是指清除生物体表污染物的过程
B.是指清除生物体内污染物的过程
C.是指利用生物将环境中的污染物清除的过程
D.既指清除生物体内污染的过程,又指清除环境中的污染物的过程
.根据调查,城市生态系统中闹市区空气里细菌比绿化区多七倍以上,因此,为了给市民一个良好的生活空间,各居民委员会加快了绿化小区的建设。
其原理是有些植物能分泌(A)A.抗生素B.抗体C.粘液D.杀菌剂
.下面哪项措施最可能应用于绿色食品的生产(C)
A.不施化肥B.不施有机肥C.害虫生物防治D.气候人式控制.下列对生物净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C)
A.是指清除生物体表的污染物的过程B.是指清除生物体内的污染物的过程C.是指利用生物体清除环境中的污染物的过程D.A+C
.水在自然界的净化功能:一是水的自动净化功能,该过程是将有机污染物(通常是)自发地转变为简单的有机物,但条件是水中必须含有一定的O2才能完成转化过程;另一种是利
用自然生态系统来净化水,该过程是由水中的分解者(细菌)来完成的。
(1)若一湖泊具有自动净化功能,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这一过程:
;(2)若该湖泊同时具有能利用自然生态系统来净化水,请问,在这净化过程中分解者的代谢类型最有可能是:;(3)试比较上述两种过程的本质区别是:。
[(1)C6H12O6+6O2→6CO2+5H2O(2)分解者(细菌)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有氧呼吸分解有机污染物来进行的,因此其代谢类型为异养需氧型(3)两者的本质区别是:利用自然生态系统净化水的过程中,有机污染物的转化过程是在分解者的体内进行,该化学转化过程必须在酶的参与下才能完成。
]
.科学家将几种有代表性的土壤混合均匀,等量地分装在两个相同容积容器内,进行了如下对比实验,分析回答:
(1)A组敌草隆只分解10%的原因是。
B组敌草隆分解50%的原因是。
(2)实验结论是。
[(1)高压灭菌使土壤中微生物死亡,土壤分解“敌草隆”能力下降;未经高压灭菌处理的
土壤中含有许多微生物,分解“敌草隆”能力较高(2)土壤中的微生物具有分解“敌草隆”的能力]
【学科内综合】
.下列有机污染物,最容易分解的是(B)
A.纤维素B.人畜粪尿C.农药D.塑料
.发展绿色食品,避免“白色污染”,增强环境意识,是保护环境,提高人类生存质量的重要措施。
请回答:
(1)绿色食品是指(D)
A.绿颜色的食品B.有叶绿素的食品
C.经济附加值高的营养食品D.安全、无公害的营养食品
(2)通常所说的“白色污染”是指(C)
A.冶炼厂的白色烟尘B.石灰窑的白色粉尘
C.聚乙烯等白色塑料垃圾D.白色建筑废料
(3)倡导“免赠贺卡”、“免用一次性木筷”的出发点是(B)
A.减少个人经济支出B.节约木材,保护森林
C.减少固体垃圾D.移风易俗
.中国正以历史上最脆弱的生态系统,承受着历史上最多的人口和最大的发展压力。
2000年4月22日是第30个世界地球日,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世界自然基金会等六家单位共同发起了“2000年地球日——中国行动”,以倡导可持续消费,选择绿色生活作为主题。
(1)可持续消费意味着(E)
A.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B.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保护
C.绿色建筑、绿色食品、绿色照明D.节水节能、垃圾分类
E.以上全部内容
(2)你认为绿色生活包括以下哪一项(E)
A.救助物种、保护自然B.节约资源、重复利用
C.绿色消费、环保购物D.减少污染、垃圾分类
E.循环回收及以上全部
(3)今天我们在许多商品上已经能看到生态设计的影子,在废物循环领域,人们提出了所谓4R的设计准则,即REDUCE、REUSE、RECYCLE、RECOVERY。
它们的含义是、
、、。
[减少、再利用、循环、回收]
.科学家将几种有代表性的土壤混合均匀,等量地分装在两个相同容积的容器里,进行如下对比实验,分析回答:
(1)A组敌麦隆只分解10%的原因是;B组敌麦隆只分解50%的原因是。
(2)实验结论是。
[(1)高压灭菌使土壤中微生物死亡,土壤分解“敌麦隆”能力下降;未经高压灭菌处理的土壤中含有许多微生物,分解“敌麦隆”能力相对高许多(2)土壤中的微生物具有分解“敌麦隆”的能力]
污水处理综合
.某清洁水体在遭受一次性有机物污染后,导致污染物量逐渐减少,如下图a所示。
与此同时,水体中微生物数量的变化曲线最可能接近于图b中的(B)
图a 图b
.能净化污水的微生物,其代谢类型是(B)
A.自养需氧型 B.异养需氧型 C.异养厌氧型 D.自养厌氧型
.用微生物处理污水,使污水得到净化,下列与这一措施无关的是(A)
A.要利用厌氧型微生物 B.要利用需氧型微生物
C.要首先清除污水中个体较大的固体污染物 D.污水净化后,应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下图是生活污水厂的工作流程简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污水处理过程中,曝气池中的活性污泥中生活着大量细菌,它们的新陈代谢类型主要是。
(2)曝气池需要不断搅拌是为了促使。
(3)如果曝气池中不搅拌,活性污泥中的一些细菌就进行,其产物为,从而达不到。
[(1)异养需氧型(2)细菌的有氧呼吸(3)无氧呼吸酒精或乳酸净水的目的]
.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和无机含氮化合物,这些过量的含氮化合物会造成水体污染,危害水生生物生存和人类的健康。
脱氮是污水处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下图是生物脱氮工艺流程图。
据图回答:
(1)在1级反应池内,有机物在细菌、原生动物等作用下,会大量减少。
从同化和异化方式看,这些生物的新陈代谢类型主要是,这些生物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属于者。
(2)在2级反应池内,PH为8.0-8.4时,硝化细菌大量繁殖,它们能将NH3氧化成NO2-和NO3-,并利用这一硝化过程所释放的合成,用于自身的生长和繁殖。
(3)实践发现当2级反应池内的有机物含量过多时,硝化细菌难以大量繁殖起来,反硝化细菌却大量繁殖,原因是。
(4)在3级反应池内加入适量的有机物(如甲醇),并在低氧或无氧条件下,反硝化细菌繁殖起来,通过无氧呼吸把NO2-和NO3-还原成N2,无氧呼吸除释放能量外,还为还原反应提供了。
[(1)异养需氧型,分解(2)能量,有机物(3)异养型生物大量繁殖,造成缺氧环境,使好氧的硝化细菌大量繁殖,而厌氧的反硝化细菌得以大量繁殖(4)[H]]
.某河流附近有屠宰场、造纸厂、味精厂等企业,工业排放的有机污水,使原本清澈的河水变黑变臭。
为此,环保部门配合原来单位对污水进行处理。
下图是一个简易方案。
请分析回答:
(1)第一处理槽的作用是;实现这一处理的物理方法是。
(2)把空气泵入第二处理槽,以及翼轮的不断搅拌,目的是提高水体中的含量。
使污水中的有机物能被微生物(好氧性细菌)通过这一生理过程而降解。
从第二处理槽流出的水在排入河流之前,要先用氯气处理,目的是。
(3)第一处理槽的固体废物在产甲烷菌的作用下,经发酵作用能产生沼气和废渣(有机肥料)。
产甲烷菌的新陈代谢类型是,它能利用H2和CO2合成沼气中的主要成分甲烷。
该反应的催化剂是在产甲烷菌的(细胞器)上合成的。
镜检产甲烷杆菌的细胞结构,其不同于叶肉细胞的显著特征是。
(4)若污水末经处理就排放入河流,严重污染水源,会带来哪些恶果?(至少例举两例)。
[(1)将固体废物从可溶性废物中分离出来;沉淀作用(或过滤作用、物理沉降等)(2)溶解氧;有氧呼吸;杀死排出水中的悬浮微生物(3)异养厌氧型;核糖体;无核膜、核仁(4)①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氧气含量下降,引起需氧生物死亡;②外来干扰超过了河流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破坏生态平衡;③饮用被污染的水或食用被污染水中的生物,引起人体发病中毒、甚至死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