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材分析 鲁教版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根据化学式由相对原子质量到相对分 子质量
(3)根据化学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化合价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教学的着 眼点应该是让学生在记忆化合价的基础上, 会用化合价书写化学式,而不是去花大力 气去明白化合价的实质。
4、根据化学式的计算关键是让学生明确化 学式的含义,明确宏观与微观的联系,加 强巩固训练。以避免学生越学学觉得迷糊。
单元编排的形式:
1、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出质 量守恒定律;
2、通过分析、比较得出化学方程式 是表示化学反应的最简明且通用 的方法;
3、通过对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 量关系的分析,进行有关化学反 应的计算。
单元编排的特点:
1、利用学生已经学过的化学反应,借助分 子结构模型、定量实验去认识质量守恒定 律; 2、通过列举表示化学反应的各种方法:文 字表示法、图像表示法、化学式表示法, 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反应的最佳表示方法。
第二节 物质组成的表示
教学分析:
1、本节内容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应做好充 分思想准备,避免手忙脚乱,根据学生的实际 情况增减课时。
2、学生前面已经知道一些熟悉物质的化学 式,如水、二氧化碳、氧气、氢气等,如何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明确化学式的含义。
(1)从化学式引出化合价,从化合价回归 到如何书写化学式。
铁丝燃烧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 黑色固体。
注意事项:集气瓶里要预先装少量的水或铺 一薄层细沙。
目的:防止溅落的熔化物炸裂集气瓶底。
5、空气污染:
⑴污染空气的有害物质 粉尘——可吸入颗粒物 气体——SO2、CO、NO2
⑵治理 减少有害物的排放: ①工业废气要进行消烟除尘和无公害处理 ②逐步实行集中供热,将居民用煤逐步改为煤 气 ③大力发展公交事业 ④不焚烧垃圾 ⑤双面使用纸张…
11、氧气的制取:
⑴工业制取:分离液态空气法(利用各组分 的沸点不同——蒸馏法), 物理变化。
⑵实验室制取:双氧水分解(二氧化锰作催 化剂),化学变化。
①反应原理:过氧化氢 H2O + O2
水 + 氧气 ; H2O2
②装置气密性检验:用弹簧夹夹紧橡皮管, 向长颈漏斗中加水,过一
会儿,漏斗内液面不下降,说明装置气密性 良好。
单元编排的形式:
1、以学生熟悉的空气作为单元学习的切入点, 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空气的组成,关注空 气质量,了解空气的用途和空气的发现史;
2、由元素符号引入化学式、有相对原子质量 引入相对分子质量及根据化学式进行计算;
3、回到研究空气的主要成分之一——氧气的 制取和性质上。
通过以上三点就把“物质组成的表示”这
注意:催化剂是反应条件;催化剂改变化学 反应速率(不一定是加快);化学性质不 变(物理性质可能改变)。
9、组成与构成:
⑴组成与构成是分别从宏观(不可数)和微观 (可数)角度认识物质的两种说法。
⑵从宏观的角度分析,物质由元素组成,故元 素名称前不能加数量词,因为元素属于宏观 的不可数名词;
从微观的角度分析,物质是由基本微粒(原 子、分子或离子)构成,如果答每个分子构 成时,必须叙述由几个什么原子构成。
③收集方法:排水法;向上排空气法。
④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 木条复燃则证明已集满。
12、化学式的计算: ①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要求准确无 误 ②元素质量比:Al2O3 2Al:3O = 2×27:3×16 = 9:8 ③某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如: NH4NO3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100% = ×100% =
教学建议:三课时
1、化学式的意义部分,书上内容较少,建 议增加:
(1)单质及常见化合物的化学式书写方法
(2)复习元素符号,概括化学式的意义, 并举一反三达到熟练掌握
2、化合价与化学式:
(1)只要让学生明白化合价是元素在形成 化合物时的一种数值即可;
(2) 化合价的记忆可引入口诀,以避免杂 乱引起混淆;
2、教师可让学生先自己尝试写,通过对书写 进程进行反思,再得出书写化学方程式的 步骤及注意事项;
3、采取先易后难的书写方法,先书写学生学 过的简单的化学反应,再层层递进进行熟 练。
教学建议:两课时
1、学生必须熟练掌握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后, 本节才能较为好学,所以复习巩固是前提;
2、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不宜引入过多,尤 其是学生刚接触时,以防止学生思维混乱, 要明确告知学生,不管哪种方法配平时关 键
(3)最后要设计适量的有梯度的训练题, 使学生学分析:
1、学生对氧气的某些用途已有了初步了解, 所以在引入学习时可直接提问学生对氧气 知道那些?然后步步递进进入本节学习。
2、重视实验在学习中的引领作用,保证实验 的全部进行,尤其是氧气的制取实验将对 学生今后的学习有指导和启示作用,要通 过实验引导学生去概括思路和方法。为今 后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奠定基础。
3、通过学习,学生应增长那些知识和技能? 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学生最感兴趣,收获 最大。
教学建议: 两课时
1、充分利用学生已经知道的知识,让学生说 出他所认识的空气组成,空气污染的危害, 然后教师通过设疑,播放空气污染的相关视 频,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2、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是本节的一个重 要实验,因为此时学生对物质与氧气的反应 认识较少,因此不必过多分析为何用铜,只 需说明要将空气中的氧气完全消耗掉即可。
(1)不要怕实验结果不准确,正好可利用 误差,激发学生去分析造成此结果的原因。
(2)扩展实验引入,红磷在广口瓶(或集 气瓶)内的燃烧。
测定空气的成分实验,
(1)将燃烧匙中的红磷点燃放入集气瓶中, 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反应停止后打开止水夹,烧杯中的水会 _______________,大约达到集气瓶体积 _________为止。 (3)此实验说明集气瓶中___________, 大约占__________体积剩余_________ 体积主要是______气。
2、实验探究一定要去做,不能只说说;
3、质量守恒定律要明确要点,而不是记住就 好
参加 质量总和 生成 质量总和
4、及时紧跟学生容易混淆的试题训练,尤其是有 气体参加或有气体生成的化学反应的解释。
镁条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固体氧化镁
0.486g
0.806g
第二节 化学方程式
教学分析:
1、学生已经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 及其表示的意义,如何用化学式表示化 学反应并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哪?
一教学难点融入到了学生熟悉的、也是最 感兴趣的关于空气的组成、氧气的制取和 性质的探究性活动之中。使学生始终处于 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状态。
单元教学特点:
1、采取学生主体活动的方式进行学习 2、科学思想、科学方法贯穿始终 定量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对比实验法(通风不畅环境中空气与新鲜
空气的区别) 科学精神(空气成分的发现史)
10、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误差分析:
⑴注射器中剩余气体偏少(或测量氧气 含量偏高)
①装置漏气 ②活塞与注射器内壁之间摩擦 力过大
③盛铜丝的玻璃管内含有一些空气
⑵注射器中剩余气体偏多(或测量氧气 含量偏低)
①活塞与注射器内壁之间摩擦力过大 ②铜丝 量不足,未能将氧气充分反应 ③铜丝被氧 化,未能将氧气充分反应 ④加热温度不够 ⑤加热时间不够长 ⑥活塞推动速度太快 ⑦装置未充分冷却,便进行观察。
首先由原子抽象、概括出组成物质的最基本 成分——元素,进而有元素符号到化学式, 建立起宏观物质——微观构成——化学符号 之间的联系,让学生逐步学会用化学的视觉 看世界,提高其科学素养。
2、以学生最熟悉、自然界存在最广泛的物 质之一——氧气作为学习的范例,从氧气的 存在、性质、制取、用途四个方面入手,设 计实验较多,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并 从中获得积极地情感体验,同时也在实验中 学的一些科学方法。
3、在学生熟悉书写步骤后,应布置学生将前 面学过的化学反应用化学方程式完整书写 出来,然后再逐步拓展难度较大的化学方 程式的书写。
第三节 化学反应中的有关计算
教学分析:
1、引导学生从定量的角度认识化学方程式, 明确化学反应中有关计算的依据是化学方 程式,建立起化学反应中宏观物质、微观 粒子与符号间的联系,是教学的起点。
35%
第一节 空气的成分
教学分析:
1、学生在小学已经学习了空气是由氮气和 氧气组成的。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体也能 及时了解全国各主要城市和当地的空气质 量状况,也一定感受到了空气污染的危害。
2、学生感兴趣的是:除氮气、氧气外空气中 还有那些物质;如何通过实验探究空气的 组成;空气的污染与防治与化学有何关系;
提高空气自身的净化能力:大搞植树造林,使 空气净化
6、氧化反应:物质跟氧气发生的化学反应。
氧化反应和化合反应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化 学反应进行分类,二者之间没有固定的关 系。
7、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 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8、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化学反应 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没有发生 改变的物质。
快,也可能减慢);
(3)化学性质不变;(物理性质可能改变) (4)质量不变;(不是体积不变)
2、氧气的制取要让学生参与到实验中进行 操作,教师的作用是进行正确的指导、补 充:
(1)归纳实验操作步骤
(2)学会检验氧气、验满方法、收集方 法
3、氧化反应:氧化反应和化合反应是从不
同的角度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二者之间 没有固定的关系。
第五单元 化学发应的表示
➢质量守恒定律 ➢化学方程式 ➢化学反应中的有关计算 ➢单元探究活动
单元设置的目的:
1、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学生需要掌握的重要 定律,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得出 质量守恒定律,并从微观角度认识其实质。
2、根据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进行计算,解 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
3、认识定量研究对工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二)单元要点回顾
1、空气各成分含量:
主要成分:
体积含量
氮气(N2)
78%(4/5)
氧气(O2)
21%(1/5)
其它:
稀有气体
0.94%
(包括:He Ne Ar Kr Xe Rn又称“惰性气 体”)
二氧化碳
0.03%
水蒸气和杂质
0.03%
2、化合价:记忆常见元素的主要化合价。
⑴化合物中各化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为 “零”。
⑵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
★通过观察化合价表,总结如下规律:①金 属元素一般显正价②非金属元素一般显负 价③某些元素表现为多种化合价
3、氧气的用途:①供给呼吸 ②支持燃烧 4、氧气的性质: ⑴物理性质:①无色无味的气体 ②不易溶于
水 ③密度比空气大 … ⑵化学性质:①碳 + 氧气 二氧化碳 ②铁 + 氧气 四氧化三铁
(3)增加相应的训练:根据化合价写化学 式及已知化学式求某元素的化合价
3、根据化学式的计算:重在让学生明确 化学式含义基础上进行学习
(1)明确相对分子质量的含义,并能知道 计算物质组成的关系时可用相对质量代替 实际质量来进行计算;
(2)强化学生间的讨论,每学习一个知识 点,及时进行训练;避免将知识点一块学 完,一起进行练习;
第一节 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分析:
1、学生已经知道化学反应过程中原子是不发 生变化的,但还没有把它与物质的质量守 恒联系起来;
2、充分利用分子模型来分析推断化学反应中 物质质量是否守恒,是本节教学的起点。
教学建议:两课时
1、利用学生小组间的合作探究认识化学反应 前后原子是否改变;已初步形成量的不变 概念;
3、现行教材不再用氯酸钾、高锰酸钾分 解制取氧气而改为用双氧水分解制取氧 气——教师要明确它蕴含的道理: 因为双氧水分解后的产物与催化剂很容易 分离,催化剂可回收再利用;双氧水分解 制取氧气的过程是环境友好的,符合可持 续发展思想。
教学建议:三课时
• 1、学习催化剂时注意: (1)催化剂是反应条件; (2)催化剂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不一定是加
鲁教版初三化学教材分析
第四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 空气的成分 ➢ 物质组成的表示 ➢ 性质活泼的氧气 ➢ 单元探究活动
(一)单元简介
学习基础:学生已初步建立起宏观物质与 微观粒子间的联系,认识了构成物质的分 子和原子(离子)
单元设置目的 :
1、引导学生在分子、原子的基础上,由微观 复归宏观,去认识物质的组成。
(3)根据化学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化合价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教学的着 眼点应该是让学生在记忆化合价的基础上, 会用化合价书写化学式,而不是去花大力 气去明白化合价的实质。
4、根据化学式的计算关键是让学生明确化 学式的含义,明确宏观与微观的联系,加 强巩固训练。以避免学生越学学觉得迷糊。
单元编排的形式:
1、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出质 量守恒定律;
2、通过分析、比较得出化学方程式 是表示化学反应的最简明且通用 的方法;
3、通过对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 量关系的分析,进行有关化学反 应的计算。
单元编排的特点:
1、利用学生已经学过的化学反应,借助分 子结构模型、定量实验去认识质量守恒定 律; 2、通过列举表示化学反应的各种方法:文 字表示法、图像表示法、化学式表示法, 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反应的最佳表示方法。
第二节 物质组成的表示
教学分析:
1、本节内容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应做好充 分思想准备,避免手忙脚乱,根据学生的实际 情况增减课时。
2、学生前面已经知道一些熟悉物质的化学 式,如水、二氧化碳、氧气、氢气等,如何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明确化学式的含义。
(1)从化学式引出化合价,从化合价回归 到如何书写化学式。
铁丝燃烧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 黑色固体。
注意事项:集气瓶里要预先装少量的水或铺 一薄层细沙。
目的:防止溅落的熔化物炸裂集气瓶底。
5、空气污染:
⑴污染空气的有害物质 粉尘——可吸入颗粒物 气体——SO2、CO、NO2
⑵治理 减少有害物的排放: ①工业废气要进行消烟除尘和无公害处理 ②逐步实行集中供热,将居民用煤逐步改为煤 气 ③大力发展公交事业 ④不焚烧垃圾 ⑤双面使用纸张…
11、氧气的制取:
⑴工业制取:分离液态空气法(利用各组分 的沸点不同——蒸馏法), 物理变化。
⑵实验室制取:双氧水分解(二氧化锰作催 化剂),化学变化。
①反应原理:过氧化氢 H2O + O2
水 + 氧气 ; H2O2
②装置气密性检验:用弹簧夹夹紧橡皮管, 向长颈漏斗中加水,过一
会儿,漏斗内液面不下降,说明装置气密性 良好。
单元编排的形式:
1、以学生熟悉的空气作为单元学习的切入点, 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空气的组成,关注空 气质量,了解空气的用途和空气的发现史;
2、由元素符号引入化学式、有相对原子质量 引入相对分子质量及根据化学式进行计算;
3、回到研究空气的主要成分之一——氧气的 制取和性质上。
通过以上三点就把“物质组成的表示”这
注意:催化剂是反应条件;催化剂改变化学 反应速率(不一定是加快);化学性质不 变(物理性质可能改变)。
9、组成与构成:
⑴组成与构成是分别从宏观(不可数)和微观 (可数)角度认识物质的两种说法。
⑵从宏观的角度分析,物质由元素组成,故元 素名称前不能加数量词,因为元素属于宏观 的不可数名词;
从微观的角度分析,物质是由基本微粒(原 子、分子或离子)构成,如果答每个分子构 成时,必须叙述由几个什么原子构成。
③收集方法:排水法;向上排空气法。
④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 木条复燃则证明已集满。
12、化学式的计算: ①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要求准确无 误 ②元素质量比:Al2O3 2Al:3O = 2×27:3×16 = 9:8 ③某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如: NH4NO3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100% = ×100% =
教学建议:三课时
1、化学式的意义部分,书上内容较少,建 议增加:
(1)单质及常见化合物的化学式书写方法
(2)复习元素符号,概括化学式的意义, 并举一反三达到熟练掌握
2、化合价与化学式:
(1)只要让学生明白化合价是元素在形成 化合物时的一种数值即可;
(2) 化合价的记忆可引入口诀,以避免杂 乱引起混淆;
2、教师可让学生先自己尝试写,通过对书写 进程进行反思,再得出书写化学方程式的 步骤及注意事项;
3、采取先易后难的书写方法,先书写学生学 过的简单的化学反应,再层层递进进行熟 练。
教学建议:两课时
1、学生必须熟练掌握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后, 本节才能较为好学,所以复习巩固是前提;
2、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不宜引入过多,尤 其是学生刚接触时,以防止学生思维混乱, 要明确告知学生,不管哪种方法配平时关 键
(3)最后要设计适量的有梯度的训练题, 使学生学分析:
1、学生对氧气的某些用途已有了初步了解, 所以在引入学习时可直接提问学生对氧气 知道那些?然后步步递进进入本节学习。
2、重视实验在学习中的引领作用,保证实验 的全部进行,尤其是氧气的制取实验将对 学生今后的学习有指导和启示作用,要通 过实验引导学生去概括思路和方法。为今 后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奠定基础。
3、通过学习,学生应增长那些知识和技能? 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学生最感兴趣,收获 最大。
教学建议: 两课时
1、充分利用学生已经知道的知识,让学生说 出他所认识的空气组成,空气污染的危害, 然后教师通过设疑,播放空气污染的相关视 频,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2、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是本节的一个重 要实验,因为此时学生对物质与氧气的反应 认识较少,因此不必过多分析为何用铜,只 需说明要将空气中的氧气完全消耗掉即可。
(1)不要怕实验结果不准确,正好可利用 误差,激发学生去分析造成此结果的原因。
(2)扩展实验引入,红磷在广口瓶(或集 气瓶)内的燃烧。
测定空气的成分实验,
(1)将燃烧匙中的红磷点燃放入集气瓶中, 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反应停止后打开止水夹,烧杯中的水会 _______________,大约达到集气瓶体积 _________为止。 (3)此实验说明集气瓶中___________, 大约占__________体积剩余_________ 体积主要是______气。
2、实验探究一定要去做,不能只说说;
3、质量守恒定律要明确要点,而不是记住就 好
参加 质量总和 生成 质量总和
4、及时紧跟学生容易混淆的试题训练,尤其是有 气体参加或有气体生成的化学反应的解释。
镁条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固体氧化镁
0.486g
0.806g
第二节 化学方程式
教学分析:
1、学生已经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 及其表示的意义,如何用化学式表示化 学反应并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哪?
一教学难点融入到了学生熟悉的、也是最 感兴趣的关于空气的组成、氧气的制取和 性质的探究性活动之中。使学生始终处于 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状态。
单元教学特点:
1、采取学生主体活动的方式进行学习 2、科学思想、科学方法贯穿始终 定量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对比实验法(通风不畅环境中空气与新鲜
空气的区别) 科学精神(空气成分的发现史)
10、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误差分析:
⑴注射器中剩余气体偏少(或测量氧气 含量偏高)
①装置漏气 ②活塞与注射器内壁之间摩擦 力过大
③盛铜丝的玻璃管内含有一些空气
⑵注射器中剩余气体偏多(或测量氧气 含量偏低)
①活塞与注射器内壁之间摩擦力过大 ②铜丝 量不足,未能将氧气充分反应 ③铜丝被氧 化,未能将氧气充分反应 ④加热温度不够 ⑤加热时间不够长 ⑥活塞推动速度太快 ⑦装置未充分冷却,便进行观察。
首先由原子抽象、概括出组成物质的最基本 成分——元素,进而有元素符号到化学式, 建立起宏观物质——微观构成——化学符号 之间的联系,让学生逐步学会用化学的视觉 看世界,提高其科学素养。
2、以学生最熟悉、自然界存在最广泛的物 质之一——氧气作为学习的范例,从氧气的 存在、性质、制取、用途四个方面入手,设 计实验较多,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并 从中获得积极地情感体验,同时也在实验中 学的一些科学方法。
3、在学生熟悉书写步骤后,应布置学生将前 面学过的化学反应用化学方程式完整书写 出来,然后再逐步拓展难度较大的化学方 程式的书写。
第三节 化学反应中的有关计算
教学分析:
1、引导学生从定量的角度认识化学方程式, 明确化学反应中有关计算的依据是化学方 程式,建立起化学反应中宏观物质、微观 粒子与符号间的联系,是教学的起点。
35%
第一节 空气的成分
教学分析:
1、学生在小学已经学习了空气是由氮气和 氧气组成的。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体也能 及时了解全国各主要城市和当地的空气质 量状况,也一定感受到了空气污染的危害。
2、学生感兴趣的是:除氮气、氧气外空气中 还有那些物质;如何通过实验探究空气的 组成;空气的污染与防治与化学有何关系;
提高空气自身的净化能力:大搞植树造林,使 空气净化
6、氧化反应:物质跟氧气发生的化学反应。
氧化反应和化合反应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化 学反应进行分类,二者之间没有固定的关 系。
7、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 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8、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化学反应 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没有发生 改变的物质。
快,也可能减慢);
(3)化学性质不变;(物理性质可能改变) (4)质量不变;(不是体积不变)
2、氧气的制取要让学生参与到实验中进行 操作,教师的作用是进行正确的指导、补 充:
(1)归纳实验操作步骤
(2)学会检验氧气、验满方法、收集方 法
3、氧化反应:氧化反应和化合反应是从不
同的角度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二者之间 没有固定的关系。
第五单元 化学发应的表示
➢质量守恒定律 ➢化学方程式 ➢化学反应中的有关计算 ➢单元探究活动
单元设置的目的:
1、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学生需要掌握的重要 定律,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得出 质量守恒定律,并从微观角度认识其实质。
2、根据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进行计算,解 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
3、认识定量研究对工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二)单元要点回顾
1、空气各成分含量:
主要成分:
体积含量
氮气(N2)
78%(4/5)
氧气(O2)
21%(1/5)
其它:
稀有气体
0.94%
(包括:He Ne Ar Kr Xe Rn又称“惰性气 体”)
二氧化碳
0.03%
水蒸气和杂质
0.03%
2、化合价:记忆常见元素的主要化合价。
⑴化合物中各化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为 “零”。
⑵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
★通过观察化合价表,总结如下规律:①金 属元素一般显正价②非金属元素一般显负 价③某些元素表现为多种化合价
3、氧气的用途:①供给呼吸 ②支持燃烧 4、氧气的性质: ⑴物理性质:①无色无味的气体 ②不易溶于
水 ③密度比空气大 … ⑵化学性质:①碳 + 氧气 二氧化碳 ②铁 + 氧气 四氧化三铁
(3)增加相应的训练:根据化合价写化学 式及已知化学式求某元素的化合价
3、根据化学式的计算:重在让学生明确 化学式含义基础上进行学习
(1)明确相对分子质量的含义,并能知道 计算物质组成的关系时可用相对质量代替 实际质量来进行计算;
(2)强化学生间的讨论,每学习一个知识 点,及时进行训练;避免将知识点一块学 完,一起进行练习;
第一节 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分析:
1、学生已经知道化学反应过程中原子是不发 生变化的,但还没有把它与物质的质量守 恒联系起来;
2、充分利用分子模型来分析推断化学反应中 物质质量是否守恒,是本节教学的起点。
教学建议:两课时
1、利用学生小组间的合作探究认识化学反应 前后原子是否改变;已初步形成量的不变 概念;
3、现行教材不再用氯酸钾、高锰酸钾分 解制取氧气而改为用双氧水分解制取氧 气——教师要明确它蕴含的道理: 因为双氧水分解后的产物与催化剂很容易 分离,催化剂可回收再利用;双氧水分解 制取氧气的过程是环境友好的,符合可持 续发展思想。
教学建议:三课时
• 1、学习催化剂时注意: (1)催化剂是反应条件; (2)催化剂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不一定是加
鲁教版初三化学教材分析
第四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 空气的成分 ➢ 物质组成的表示 ➢ 性质活泼的氧气 ➢ 单元探究活动
(一)单元简介
学习基础:学生已初步建立起宏观物质与 微观粒子间的联系,认识了构成物质的分 子和原子(离子)
单元设置目的 :
1、引导学生在分子、原子的基础上,由微观 复归宏观,去认识物质的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