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的起源与特点》难点分析

合集下载

古代词牌名称及其特色介绍

古代词牌名称及其特色介绍

古代词牌名称及其特色介绍一、词牌的定义与起源1.词牌是指古代词的音乐谱式,包括词的格律、韵脚、字数、节奏等。

2.词牌起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是文人墨客进行创作的重要依据。

3.词牌分为“令”、“引”、“近”、“慢”等不同类别,其中“令”指短曲,“引”指延长曲调,“近”指近代曲调,“慢”指缓慢的曲调。

二、古代著名的词牌及其特色1.《水调歌头》:又名《水调》,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曲调优美,词句豪放,多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满江红》:源于唐代,曲调激昂,节奏紧凑,多表现豪情壮志。

3.《念奴娇》:源于唐代,曲调悠扬,词句柔美,多表达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4.《声声慢》:源于宋代,曲调缓慢,词句凄美,多表达忧伤情绪。

5.《青玉案》:源于唐代,曲调清新,词句雅致,多描绘自然景色。

6.《乌衣巷》:源于唐代,曲调古朴,词句含蓄,多表达对往事的回忆。

7.《凤凰台上忆吹箫》:源于唐代,曲调优美,词句华丽,表达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8.《长相思》:源于唐代,曲调婉转,词句细腻,多表达离别之情。

9.《相见欢》:源于唐代,曲调欢快,词句热情,多表现喜悦心情。

10.《如梦令》:源于唐代,曲调梦幻,词句深情,多表达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三、词牌的创作与运用1.词牌创作要求遵循一定的格律、韵脚、字数和节奏,体现音乐与文学的完美结合。

2.词牌在创作过程中,文人墨客可根据自己的情感需求,对曲调进行变奏、改编,使词牌更具个性化和独特性。

3.词牌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广泛运用,如诗词、戏曲、小说等,成为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词牌的价值与影响1.词牌是古代音乐、文学艺术的瑰宝,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

2.词牌丰富了古代文学的题材和表现手法,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经验。

3.词牌在现代仍具有一定的研究和欣赏价值,对于弘扬民族文化、提高人们审美情趣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古代词牌名称及其特色介绍,涵盖了词牌的定义、起源、著名词牌及其特色、创作与运用以及价值与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唐宋词研究自考复习资料

唐宋词研究自考复习资料

唐宋词研究自考复习资料篇一:唐宋词研究自考复习资料07564唐宋词研究(课程代码:07564)复习资料个人融合大纲整理,仅供参考目录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二、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第一编词学论略(一)学习目的与要求(二)课程内容(三)考核知识点(四)考核建议第二编唐五代名家词(一)自学目的与建议(二)课程内容(三)考核知识点(四)考核要求第三编成北宋名家词(一)学习目的与要求(二)课程内容(三)考核知识点(四)考核建议第四编南宋名家词(一)自学目的与建议(二)课程内容(三)考核知识点(四)考核要求三、有关表明与实行建议(一)《唐宋词研究》自学考试大纲的目的和作用(二)《唐宋词研究》自学考试大纲与教材的关系(三)《唐宋词研究》教材与主要参考书(四)关于自学建议和自学方法的指导(五)对社会助学的要求(六)对考核内容和考核目标的表明(七)关于考试命题的若干规定第三章题型举例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唐宋词研究》就是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山大学主考官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的一(一)课程性质和特点门必修课,内容包含词学基础、唐五代名家词、北宋名家词、南宋名家词四个部分。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就是为了并使自学应考者系统地自学唐宋时期词的发展史,把握住其间诸多名家的代表性作品,以对名家名作的钻研为基础,介绍名作的基本内容、名家的创作特色及在此基础上构成的词史发展的规律和特色。

(二)课程的基本目标本课程的设置目的是协助学生在写作唐宋名家词的基础上,掌控词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以及词的发展历程。

通过自学提高学生对作品内涵的认知、对重点作家艺术特征的把握住。

通过训练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以及作品分析能力,并使学生掌控词作艺术分析的方法,学会对作家展开艺术特色的总结。

为今后专门从事有关方面的教学与文化传播奠定稳固的基础,也为更高层次的自学以及学术研究奠定稳固的基础。

本课程的学习要能够贯彻理论基础与具体作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作品,在具体作品分析的基础上总结艺术规律。

金坛区部编版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8课《美丽文字 民族瑰宝》第3课时教学设计

金坛区部编版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8课《美丽文字 民族瑰宝》第3课时教学设计

金坛区部编版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8课《美丽文字民族瑰宝》第3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美丽文字民族瑰宝》是部编版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8课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欣赏各种美丽文字,认识到文字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传承历史和智慧的重要工具。

通过学习,让学生对文字产生敬畏之情,培养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汉字书写和阅读能力,对文字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文字的起源、发展以及各种美丽文字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此外,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和敬畏之情还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汉字的起源、发展过程,认识和欣赏各种美丽文字;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民族文化认同感;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增强对民族文化的敬畏之情。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识和欣赏各种美丽文字;2.难点:理解文字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提高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美丽文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各种美丽文字的特点;3.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美丽文字的认识和感受;4.比较法:引导学生比较不同文字的优美之处。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各种美丽文字的图片或实物;2.准备相关背景资料,如汉字的发展历程、民族文化等;3.准备黑板、多媒体设备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美丽文字的图片,如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引导学生关注文字的美感。

教师简要介绍汉字的发展历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汉字的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小篆等演变而来的过程。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不同文字的特点和美感。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美丽文字的认识和感受。

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

4.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游戏,如“美丽文字猜猜看”,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第一章: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1.1 诗歌背景:了解词牌《永遇乐》的起源和发展,掌握《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创作背景。

1.2 作者简介:介绍南宋词人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特点,分析其词风。

第二章:诗歌结构分析2.2 诗歌结构:分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层次结构,包括上片和下片的主题和情感变化。

第三章:词语解析3.1 重点词语:挑选出《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重点词语,进行解释和分析。

3.2 炼字:分析词人如何运用炼字技巧,表达情感和意境。

第四章:情感主题分析4.1 诗人的感慨:从诗歌中提炼出诗人的感慨,理解其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

4.2 怀古之情:分析诗人对古代英雄的怀念,以及对当时政治形势的忧虑。

第五章:教学设计5.1 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目标。

5.2 教学重点和难点: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讲解和辅导。

5.3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包括导入、讲解、互动、总结等环节。

5.4 教学评价:制定教学评价标准,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和反馈。

第六章:教学方法与策略6.1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问答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感悟诗人的情感。

6.2 教学策略:运用对比、联想、情境教学等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果。

第七章:课堂活动设计7.1 朗读感悟:组织学生朗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7.2 图片展示:展示与诗歌相关的图片,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诗歌内容。

7.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情感等,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第八章:作业设计与反馈8.1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写作、翻译、填词等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8.2 作业批改:及时批改学生的作业,给予鼓励和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九章:评价与反思9.1 教学评价:定期进行教学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太常引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太常引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课时教学设计课题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单元 3 学科语文年级九学习目标1、在诗歌的比较中,了解词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体会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

2、在把握大意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把握词的艺术表现规律,理解词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基调。

3、了解词的起源、发展和流派,比较同一流派词人在创作风格上的差异。

4、背诵默写本词。

重点1、在诗歌的比较中,了解词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体会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

2、在把握大意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把握词的艺术表现规律,理解词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基调。

3、了解词的起源、发展和流派,比较同一流派词人在创作风格上的差异难点1、在诗歌的比较中,了解词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体会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

2、在把握大意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把握词的艺术表现规律,理解词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基调。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背诵带“月”的诗词。

今天我们来学习辛弃疾的《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板书课题。

背激趣讲授新课展示学习目标:1、在诗歌的比较中,了解词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体会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

2、在把握大意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把握词的艺术表现规律,理解词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基调。

3、了解词的起源、发展和流派,比较同一流派词人在创作风格上的差异。

4、背诵默写本词。

作者简介: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

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他写的许多词都跟当时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有关。

他的词题材广阔、内容丰富、意境高远、风格以豪放悲壮为主,继承和发展了苏轼的豪放派词风,成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

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辛弃疾的经历:22岁之前,参加北方反抗金人的义军,英勇杀敌的读读笔记明确目标壮举。

柳永蝶恋花教学教案

柳永蝶恋花教学教案

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的基本内容,了解柳永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通过学习本诗,引导学生领悟爱情的真谛,培养正确的爱情观。

二、教学重点:1. 诗句的理解与背诵。

2. 分析柳永的词风特点。

3. 领悟诗歌所表达的爱情观。

三、教学难点:1. 诗句中的意境转换。

2. 柳永词风的独特性。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词义、词风等。

2. 讨论法:分组讨论诗句的意境、爱情观等。

3. 欣赏法:欣赏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

五、教学准备:1. 课件:包括诗歌全文、注释、译文、相关图片等。

2. 视频资料:关于柳永的生平介绍。

3. 分组讨论的准备。

第一章: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1.1 诗歌背景介绍1.2 柳永生平简介1.3 柳永的词人地位及影响第二章:诗歌内容解析2.1 诗句逐句解析2.2 诗句意境分析2.3 诗歌主题探讨第三章:诗歌艺术特色分析3.1 词牌特点讲解3.2 韵律节奏分析3.3 柳永词风特点总结第四章:诗歌鉴赏与欣赏4.1 诗歌朗诵示范4.2 学生朗诵练习4.3 诗歌意境感悟第五章:爱情观讨论5.1 诗歌中所表达的爱情观5.2 学生分组讨论5.3 各组代表发言,总结爱情观六、诗歌创作背景扩展6.1 宋代词坛的风貌6.2 柳永与其他词人的对比6.3 柳永词作的历史影响七、词牌《蝶恋花》的渊源7.1 《蝶恋花》词牌的起源7.2 《蝶恋花》词牌的韵律特点7.3 柳永在《蝶恋花》词牌上的创新八、诗歌情感分析8.1 情感脉络的梳理8.2 情感背后的社会意义8.3 诗歌情感对现代读者的启示九、词作风格分析9.1 柳永词作的美学特征9.2 柳永与其他词派的区别9.3 柳永词作的艺术价值十、课堂总结与作业布置10.1 诗歌主旨的强调10.2 学生对本课的反馈与疑问10.3 作业布置:背诵诗歌并写一篇短文,谈谈对诗歌中爱情观的理解和感悟。

《望海潮》ppt课件

《望海潮》ppt课件

读一读之三读—析景象,理手法
思 考
上阕从哪些方面表现了杭州的形胜
与繁华?
东南形胜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三吴都会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分
繁华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词意: 钱塘江岸、江潮壮美。 意象: 云树、堤沙、怒涛、霜雪、天堑 意象特点: 绕:环绕,参天绿树环绕江堤,“绕”字
评点
“归思”是点。用“秋 雨”、“雁声”来烘托 来染。
评点
先写秋景,刻意渲染旅途黄 昏萧条、寂寞、悲凉,结句 为“点”睛之笔。凸现了客 居异乡的游子日暮途穷、离 愁肠断的心境。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首句点明春行的最初的立足点。接着转入西湖初 春景色的铺叙、渲染,先借春水和云气一展西湖 的春容;颔联以早莺和新燕渲染西湖初春的盎然 生机;颈联从花和草渲染西湖初春的美丽迷人景 色。尾联点明作者的足迹经转到“白沙堤”。
思考: 《望海潮》中“点”与“染”分别是什么?
柳 永
1、了解宋词的基础知识:调、阙、句式、韵 律等; 2、分析意象,推敲词语,运用联想和想象, 感悟词的意境美。 3、感受宋初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正确评价 作者的写作目的。 4、掌握诗中点染、点面、铺陈的表现手法
知识回顾—词
1、词的起源: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并在 宋代发展到高峰。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 是诗的一种,所以又称“长短句”“诗余”“曲 子词”等。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临江仙 夜登小阁 忆洛中旧游》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临江仙 夜登小阁 忆洛中旧游》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课时教学设计课题临江仙·夜登小阁单元 3 学科语文年级九学习目标1、在诗歌的比较中,了解词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体会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

2、在把握大意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把握词的艺术表现规律,理解词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基调。

3、了解词的起源、发展和流派,比较同一流派词人在创作风格上的差异。

4、背诵默写本词。

重点1、在诗歌的比较中,了解词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体会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

2、在把握大意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把握词的艺术表现规律,理解词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基调。

3、了解词的起源、发展和流派,比较同一流派词人在创作风格上的差异。

难点1、在诗歌的比较中,了解词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体会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

2、在把握大意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把握词的艺术表现规律,理解词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基调。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出示: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杨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译文:滚滚长江向东流,不再回头,多少英雄像翻飞的浪花般消逝,争什么是与非、成功与失败,都是短暂不长久,只有青山依然存在,依然的日升日落。

江上白发隐士,早已习惯于四时的变化,和朋友难得见了面,痛快的畅饮一杯酒,古往今来的纷纷扰扰,都成为下酒闲谈的材料。

这是明代文学家杨慎在四川泸州创作的一首词。

词的上阕通过历史现象咏叹宇宙永恒、江水不息、青山常在,而一代代英雄人物却无一不是转瞬即逝。

下阕写词人高洁的情操、旷达的胸怀。

把历代兴亡作为谈资笑料以助酒兴,表现了词人鄙夷世俗、淡泊洒脱的情怀。

全词基调慷慨悲壮,读来只觉荡气回肠、回味无穷,平添万千感慨在心头。

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首《临江仙》,看它又抒发怎样的情呢?板书课题。

听激趣讲授新课展示学习目标:1在诗歌的比较中,了解词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体会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

(五四制)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四课《美丽文字 民族瑰宝》教学设计

(五四制)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四课《美丽文字 民族瑰宝》教学设计

(五四制)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四课《美丽文字民族瑰宝》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美丽文字民族瑰宝》是五四制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四课的内容。

本课通过介绍中国各民族文字的起源、发展和特点,使学生了解和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材内容丰富,图文并茂,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有趣的故事,引导学生认识和尊重各民族的文化传统。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其他民族的文化了解不多,对于文字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可能存在认知盲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了解和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各民族文字的起源、发展和特点,认识汉字的演变过程,了解其他民族文字的独特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学会尊重和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中国各民族文字的起源、发展和特点,认识汉字的演变过程。

2.难点:引导学生认识和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文字的魅力。

2.案例教学法:精选典型案例,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各民族文字的特点。

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4.问答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激发学生的思维,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情况,设计教学活动。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搜集相关资料,准备课堂分享。

3.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案例材料、图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汉字的演变过程,引导学生了解汉字的发展,激发学生对文字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各民族文字的案例,如藏文、蒙古文、维吾尔文等,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各民族文字的特点。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学习教案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学习教案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学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选自《中国古代文学》教材第四章“诗歌的发展”,具体包括先秦诗歌的起源,汉魏六朝诗歌的转型,唐宋诗歌的鼎盛以及元明清诗歌的传承与发展。

详细内容涉及《诗经》的成书及其艺术特色,楚辞的浪漫主义风格,建安七子的诗歌创作,唐诗的繁荣与流派,宋词的抒情特色,以及元明清诗歌的社会背景与艺术成就。

二、教学目标1. 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掌握各个时期诗歌的艺术特点。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审美水平。

3. 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唐诗的流派及其艺术特色,宋词的抒情手法。

教学重点:先秦诗歌的起源,汉魏六朝诗歌的转型,唐宋诗歌的繁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PPT课件。

学具:教材,《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辅助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先秦时期诗歌的场景,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起源,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新课:(1)先秦诗歌:介绍《诗经》的成书背景、艺术特色,楚辞的浪漫主义风格。

(2)汉魏六朝诗歌:讲解建安七子的创作特点,分析诗歌转型的原因。

(3)唐宋诗歌:阐述唐诗的繁荣与流派,宋词的抒情特色。

(4)元明清诗歌:介绍各个时期诗歌的社会背景与艺术成就。

3.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一首自己喜欢的古代诗歌,分享感受。

4. 例题讲解:以唐诗为例,分析其艺术特色及鉴赏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模仿唐诗的风格,创作一首诗歌。

六、板书设计1. 先秦诗歌:起源,《诗经》,楚辞。

2. 汉魏六朝诗歌:建安七子,诗歌转型。

3. 唐宋诗歌:唐诗繁荣,流派,宋词抒情特色。

4. 元明清诗歌:传承与发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首自己喜欢的古代诗歌,阐述其艺术特色。

2. 答案要求:结构清晰,观点明确,不少于3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程度,调整教学方法。

苏幕遮范仲淹的教案

苏幕遮范仲淹的教案

苏幕遮·范仲淹的教案第一章:词的背景与作者简介1.1 词的起源与发展1.2 宋代词人及其作品特点1.3 范仲淹生平简介1.4 《苏幕遮》词的背景与创作意义第二章:词的文学特点及词牌格律2.1 词的文学特点2.2 《苏幕遮》的词牌格律2.3 词的节奏与韵律2.4 词的抒情性与意象美第三章:词句解析3.1 词的开头与结尾3.2 词中的意象与象征3.3 词的抒情与议论3.4 词的修辞手法第四章:词的意境与情感表达4.1 词的意境创造4.2 词的情感表达方式4.3 《苏幕遮》的情感分析4.4 词的情感与意境的关系第五章:词的审美鉴赏与传承5.1 词的审美标准5.2 词的鉴赏方法5.3 《苏幕遮》的审美价值5.4 词的传承与影响第六章:词的比较学习6.1 比较《苏幕遮》与其他宋词作品6.2 分析《苏幕遮》的独特之处6.3 了解不同词人的风格差异6.4 词的比较学习对深入理解词的作用第七章:词的创作实践7.1 词的创作基本原则7.2 学习《苏幕遮》的构思与写作技巧7.3 词的写作实践指导7.4 学生创作分享与讨论第八章:词的文化影响8.1 词在宋代文化中的地位8.2 词对后世文学的影响8.3 词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8.4 词的文化价值与当代意义第九章:词的批评与研究9.1 词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9.2 《苏幕遮》的批评视角9.3 词的学术研究方法9.4 词学研究的新趋势第十章:综合活动与拓展10.1 组织词的朗诵与表演活动10.2 参观词人纪念馆或文学遗址10.3 开展词创作比赛或研讨会10.4 词的拓展阅读与推荐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词的背景与作者简介解析:了解范仲淹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对于深入理解《苏幕遮》至关重要。

需要重点关注范仲淹的政治生涯、文学成就以及《苏幕遮》的创作背景。

重点环节二:词的文学特点及词牌格律解析:词的文学特点和词牌格律是掌握《苏幕遮》的基础。

需要重点掌握词的抒情性、意象美、节奏与韵律以及《苏幕遮》的词牌特点。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包括诗词、成语、典故、历史人物等。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承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诗词的起源、发展和主要流派3. 成语的来源、结构和运用4. 传统文化中的典故及其意义5. 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和贡献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特点、发展历程等。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诗词、成语、典故、历史人物等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的内涵。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感悟。

4. 实践活动法:引导学生参与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如吟诵、书写、绘画等。

四、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第二课时:诗词的起源、发展和主要流派3. 第三课时:成语的来源、结构和运用4. 第四课时:传统文化中的典故及其意义5. 第五课时: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和贡献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提交的作业,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实践活动表现: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吟诵、书写、绘画等。

4. 单元测试:进行单元测试,检验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六、教学资源1. 教材:《语文》、《历史》等相关教材2. 参考书籍:关于传统文化、诗词、成语、典故、历史人物的参考书籍3. 网络资源:相关网站、博客、论坛等4. 视频资源:关于传统文化、诗词、成语、典故、历史人物的纪录片、讲座等5. 实践活动材料:吟诵、书写、绘画等所需材料七、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一个问题或者故事,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2. 讲解知识点:讲解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概念、特点、发展等。

3. 案例分析:分享相关的诗词、成语、典故、历史人物等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的内涵。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感悟。

《柳永词两首》解析

《柳永词两首》解析



柳 永

一、解题
《雨霖铃》词牌名,也写作《雨淋 铃》。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因在雨中 闻铃声而思念杨贵妃,故作此曲。曲 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
写作背景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 坎坷,更多的时日跟歌伎们一 起,过着依红偎翠,浅斟低唱 的生活。他深深了解歌伎们的 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 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 映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 《雨霖铃》便是其中的一首, 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 时与一位红颜知已缠绵悱恻、 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四、了解大意
上阕主要写饯行时难舍难分的惜别场
面,抒发离情别绪。
•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 • 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
雨初歇。
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
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
•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 兰舟催发。
• 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 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 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 出发。
• 作者在词中全面、细致地描绘了古都杭州的繁 华与美丽,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杭州风物的惊叹、 赞美与艳羡之情。
环境美丽、 经济繁荣、 生活安定的 都市生活图 景
东南形胜
三吴都会
钱塘自古繁华
1、从地理位置上看 2、从历史传统上看 3、从自然景观上看 4、从市井面貌上看 5、从百姓生活上看
自然风光之美 都市繁华之美 民生安乐之美
冷落清秋节!
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
•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 晓风残月。
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 哪能经受得了! • 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 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
•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 虚设。
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 残月了。 • 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 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语文《12 词四首》优质课说课稿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语文《12 词四首》优质课说课稿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语文《12 词四首》优质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词四首》是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本节课共包括四首词: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辛弃疾的《太常引·人日idge》。

这些词都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通过学习这四首词,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古代词的发展历程,欣赏到词的魅力,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学基础,对词这一文学体裁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理解上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如对一些生僻词的理解,对古代社会风俗的了解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词的相关知识,掌握四首词的作者、背景及词的特点;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四首词的主题、意象、表现手法等;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的魅力,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热爱,提高文学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四首词的主题、意象、表现手法的分析;2.重点:通过分析,理解词的特点,欣赏词的魅力;3.难点:对一些生僻词的理解,对古代社会风俗的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词的图片、音频等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同时,采用课堂讨论、小组分享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课堂导入:以一首现代词作为导入,激发学生对词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四首词,了解词的背景,感受词的魅力;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四首词的主题、意象、表现手法等,教师进行指导;4.课堂分享:各小组代表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其他学生进行评价、补充;5.总结提升:教师对四首词进行总结,强调词的特点,引导学生热爱中国古代文学;6.课堂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人间词话》教案

《人间词话》教案

《人间词话》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间词话》的作者王国维及其文学地位。

2. 通过阅读《人间词话》,使学生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知识,提升文学素养。

3.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

4. 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

二、教学内容:1. 作者简介:介绍王国维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2. 词的起源与发展:讲解词的起源、发展历程及其文学特点。

3. 《人间词话》的主要观点:梳理《人间词话》中的重要观点,如“词境说”、“词心说”等。

4. 词人及其词作:介绍《人间词话》中涉及的主要词人及其代表作品。

5. 词的审美鉴赏:分析《人间词话》中的词作,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古典诗词。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作者简介、词的起源与发展、词的审美鉴赏等内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人间词话》中的词作,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

3.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词作的感悟和理解。

4. 写作练习法:鼓励学生创作诗词,提升文学表达能力。

四、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作者简介和词的起源与发展。

2. 第二课时:讲解《人间词话》的主要观点。

3. 第三课时:分析词人及其词作。

4. 第四课时:讲解词的审美鉴赏。

5. 第五课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写作练习。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写作练习:评估学生在写作练习中的创作能力和文学素养。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如观点阐述、交流互动等。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掌握《人间词话》的主要观点。

2. 分析《人间词话》中的词作,领会其意境和情感。

3. 了解词的起源、发展历程及其文学特点。

难点:1. 对《人间词话》中深奥观点的理解和把握。

2. 欣赏和评价古典诗词的方法和技巧。

3. 创作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境。

七、教学准备:1. 教材:《人间词话》及相关诗词作品。

古代诗歌发展史教案

古代诗歌发展史教案

编号:__________ 古代诗歌发展史教案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老师:___________________教案日期:_____年_____月_____日古代诗歌发展史教案目录一、教学内容1.1 古代诗歌的起源1.2 诗经与楚辞1.3 先秦诗歌1.4 汉代诗歌1.5 魏晋南北朝诗歌1.6 唐代诗歌1.7 宋词1.8 元曲二、教学目标2.1 知识与技能2.2 过程与方法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教学难点与重点3.1 难点3.2 重点四、教具与学具准备4.1 教具4.2 学具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5.2 课堂讲解5.3 互动环节5.4 课堂练习5.5 小结与作业布置六、板书设计6.1 板书内容6.2 板书结构七、作业设计7.1 作业内容7.2 作业要求八、课后反思8.1 教学效果评价8.2 教学改进措施九、拓展及延伸9.1 相关文学作品推荐9.2 诗歌创作活动安排教案如下:一、教学内容:1.1 古代诗歌的起源:从原始社会的歌谣开始,介绍古代诗歌的起源和发展。

1.2 诗经与楚辞:讲解诗经和楚辞的特点及其在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

1.3 先秦诗歌:分析先秦时期的诗歌作品,如《离骚》、《九歌》等。

1.4 汉代诗歌:介绍汉代诗歌的繁荣,以及著名诗人如屈原、司马相如等。

1.5 魏晋南北朝诗歌:探讨魏晋南北朝诗歌的新特点,如山水田园诗派的兴起。

1.6 唐代诗歌:分析唐代诗歌的鼎盛时期,以及著名诗人如李白、杜甫、王维等。

1.7 宋词:介绍宋词的发展历程,以及著名词人如苏轼、李清照等。

1.8 元曲:讲解元曲的特点及其在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2.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掌握各个时期诗歌的特点。

2.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2课《词四首》说课稿2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2课《词四首》说课稿2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2课《词四首》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词四首》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本节课的内容包括四首著名的词作品。

这些词作品既有古风的韵味,又富有深刻的意境,能够让学生更好地领略到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

在教材中,这四首词作品被安排在了一起,旨在让学生通过对比学习,把握不同词人的创作风格和情感表达。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和诗词鉴赏能力,他们对于古典诗词不陌生。

然而,对于这首词作品,他们可能对作者的生平、创作背景了解不多,因此在欣赏词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

此外,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以及词人的情感表达也需要引导学生去深入挖掘和理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四首词作品,掌握作者的生平背景和创作风格。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学习,学生能够分析不同词人的创作特点和表达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领略到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培养对诗词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四首词作品的背诵和理解,作者的生平背景和创作风格。

2.难点: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以及词人的情感表达。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讲授法、提问法、小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音频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授与提问:教师对四首词作品进行逐一点评,引导学生关注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词人的情感表达。

在讲授过程中,教师适时提问,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3.对比学习: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不同词人的创作特点和表达手法。

4.背诵与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背诵四首词作品,巩固所学知识。

5.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部编人教五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词三首》说课稿含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五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词三首》说课稿含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五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词三首》说课稿含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21古诗词三首》是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三首经典的古代诗词。

这些诗词分别是李白的《静夜思》,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以及杜甫的《绝句》。

这些诗词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通过学习这些诗词,学生可以领略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培养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在教材的处理上,我会注重对诗词的深入解读,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同时,我也会引导学生通过诗词来了解古代社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此外,我还会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感受到不同诗人不同的风格和表达方式。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词基础,他们可以通过阅读和理解简单的古诗词。

然而,由于古诗词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学生可能会在理解上遇到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他们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诗词,理解诗词的基本意思和意境。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分析诗词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学生能够掌握解读古诗词的方法和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诗词,学生能够领略到古代文化的魅力,培养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诗词,理解诗词的基本意思和意境。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通过分析诗词的语言和表达方式,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表演等手段,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2.对比分析法: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感受到不同诗人不同的风格和表达方式。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诗词的图片,引导学生对诗词产生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古诗词鉴赏知识专题讲座PPT

古诗词鉴赏知识专题讲座PPT
节奏
古诗词的节奏感表现在语言的抑扬顿挫、句式的变化和音节的安排上,能够引 导读者的情感共鸣,增强诗歌的表达效果。
02 古诗词鉴赏技巧
意象与意境的把握
意象
在古诗词中,意象是作者用来表达特定情感和思想的物象, 如“月”常代表思乡之情,“柳”常代表离别之意。
意境
意境是古诗词中通过意象所营造出的情感和氛围,如“静夜 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营造出一种寂静、清 冷的意境。
山水田园
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出对自 然美的热爱和向往,如王之涣的《登 鹳雀楼》。
03 古诗词中的文化内涵
历史背景的解读
历史事件
古诗词中常常涉及到一些历史事 件,通过对这些事件的解读,可 以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变
迁。
时代背景
不同时期的古诗词反映了不同的时 代背景,通过了解时代背景可以帮 助理解诗词的主题和思想。
如杜甫的“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离别之情
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表达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
思乡之愁
如李白的“静夜思”,表 达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主题思想的提炼
咏史怀古
边塞军旅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和评价,表达 出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和思考,如杜牧 的《赤壁》。
通过对边塞生活和战争的描述,表达 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向往,如 王昌龄的《出塞》。
历史人物
古诗词中经常出现历史人物的描写, 通过对这些人物的解读,可以了解 他们的生平事迹和历史地位。
传统文化的体现
民俗风情
古诗词中经常描绘各种民俗风情, 这些描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当时
社会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
哲学思想
古诗词中经常蕴含着各种哲学思 想,这些思想反映了当时社会的

大学古谱诗词音乐教案

大学古谱诗词音乐教案

教学对象:大学音乐专业学生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古谱诗词的起源、发展及特点;2. 通过学习古谱诗词,培养学生对古典音乐的理解和欣赏能力;3. 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提高音乐素养。

教学重点:1. 古谱诗词的起源与发展;2. 古谱诗词的音乐特点及演唱技巧。

教学难点:1. 古谱诗词的音乐特点及演唱技巧的掌握;2. 古谱诗词的审美内涵的挖掘。

教学过程:一、导入1. 介绍古谱诗词的起源和发展,让学生了解古谱诗词在音乐史上的地位;2. 播放一段古谱诗词的演唱片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古谱诗词的起源与发展1. 讲解古谱诗词的起源,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让学生了解古谱诗词的发展历程;2. 介绍古谱诗词的音乐特点,如曲调、节奏、旋律等。

三、古谱诗词的音乐特点及演唱技巧1. 讲解古谱诗词的音乐特点,如曲调、节奏、旋律等;2. 分析古谱诗词的演唱技巧,如呼吸、发音、咬字等;3. 分组练习,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演唱古谱诗词。

四、古谱诗词的审美内涵挖掘1. 讲解古谱诗词的审美内涵,如情感、意境、文化等;2. 分析古谱诗词中的经典语句,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情感和意境;3. 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对古谱诗词进行二次创作。

五、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总结古谱诗词的音乐特点及演唱技巧;2.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学习古谱诗词,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如提问、回答问题、小组讨论等;2. 演唱表现:评价学生在演唱古谱诗词时的表现,如音准、节奏、情感等;3. 审美内涵挖掘:评价学生在挖掘古谱诗词审美内涵方面的表现,如对情感、意境的体会和二次创作等。

课后作业:1.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谱诗词,进行演唱练习;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对古谱诗词进行二次创作,如改编歌词、创作曲调等;3. 阅读有关古谱诗词的书籍,进一步了解古谱诗词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词的起源与特点》难点分析
这篇文章是从著名词学家夏承焘先生和他的弟子吴熊和先生的一本词学普及读物《读词常识》中的第一章节选来的。

《读词常识》是一本影响相当大的词学著作,不仅深受一般词学爱好者的好评,就是词学专家,如唐圭璋、张中行等,也大都给予极高的评价。

为什么呢?
作为一代大家,作者深谙词学三昧,因此持论中肯,本色当行。

此其一。

作者有着深厚的学术根基和深刻的词学见解,却没有学究冬烘之气。

他们的讲解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令人感到举重若轻。

此其二。

他们也知道,对于浩博的词学世界,一般读者并非什么都需要。

因此,他们知道什么该讲,什么不该讲;什么该详细地讲,什么该简略地讲;什么必须讲,什么可讲可不讲。

也就是说,在内容的确定上,这本书是合适的。

此其三。

而所有这些特点,在这篇课文中,都有充分的体现。

作为一篇普及性的学术著作,本文立论严谨,持之有故,基本上每一个观点或结论都有充足的材料作为依托和支撑。

如,为了说明词是“来自民间的”这一观点,作者不仅在第7段中以敦煌曲子词为例,从数量、作者和风格的角度进行了恰如其分的分析阐述,而且在第8段中进一步摆出了《教坊记·曲名表》中的许多曲名,从而令人信服地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这充分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养和扎实的考据。

从结构上来看,文章紧紧扣住词的“音乐性”的特点来展开阐述,每一部分的阐述都为后面的内容打下基础,可谓环环相扣,层层展开,虽然文章涉及的内容相当繁杂,头绪繁多,但作者抓住了“音乐性”这一最显著的特点来阐述,从而纲举目张,有条不紊,给人一种举重若轻的感觉,充分显示了一代词学大家的文章风度。

这在课文分析中有所涉及,此不赘述。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文章语言很有分寸。

如在第2段中,作者认为词“完全是当时一种新兴的歌诗,在各方面保有自己的特点,并从发展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立的传统”,但却又绝不否认词“和前代的乐府诗有着历史的继承关系”。

又如第7段中,在论述“词的产生最早还起于民间”这一观点时,对于《河传》和《杨柳枝》两调所产生的社会层面是否是民间,作者很谨慎地用了“可能就是”四个字;而谈到敦煌曲子词,作者则言之凿凿地说道:“它以充分、坚实的证据证明民间创作是词的最早来源”。

这样的语言,宽严适度,客观实在,充分体现出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文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