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素材库-民国大师
李叔同—高考作文素材总结积累— 民国文人学者2

[李叔同]李叔同(1880~1942),祖籍浙江平湖,生于天津。
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
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1913年受聘为浙江两级师范学校(后改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
1915年起兼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并谱曲南京大学历史上第一首校歌。
1918年6月30日晚,李叔同正式出家,不是带发修行的居士,而是入山苦修。
他只带了简单的生活用品,其他一概不带。
为弘扬佛法,他置生死于不顾。
1937年底,厦门轰炸不断,众人劝他避难,他却集众演讲,尽一己之力,渡劫众生。
1942年10月13日晚安详西逝,圆寂于泉州不二祠温陵养老院晚晴室。
一、人物生平【风流才子变身一代高僧】“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一曲《送别》唱到今天,激起人们多少往日情怀!这首名歌的曲作者,是美国音乐家福斯特;而词作者,便是我国近代艺坛上的一位杰出的先驱人物:李叔同,也就是后来的弘一法师。
李叔同曾经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创始人之一,正如他的弟子——著名画家丰子恺所说,他是我国最早出国学文艺的留学生之一;是最早提倡话剧,最早研究油画,也是最早研究西方音乐的艺术教育家之一。
他终身的“艺事”——书法,更是达到极高的境界,被誉为20 世纪中国十大书法家之一。
这位20世纪初瑜亮一时的艺术家,中国现代艺术启蒙教育的先驱者,不啻如流星划过夜空,却想不到于1918年,“五四”运动前夕,斩断世情俗怨,从此芒鞋布衲,托钵空门。
由风华才子到云水高僧,由峰而谷,这一极具戏剧性的转折,怎不令人愕然、惘然?在一本“纪念册”里,留有他年轻时饰演“茶花女”的倩影,也印着他安样圆寂于陋室绳床的情景。
关于李叔同先生皈依佛门的缘起,众说纷纭,但无论在俗、出家,李叔同的“尘缘”实际上从未断过,且十分认真执着和彻底。
作文素材之民国大师·10刘文典

作文素材之民国大师纵横语文教研室10.刘文典一、人物简介 (3)人物事件1:恃才自傲 (3)人物事件2:太上教授 (3)人物事件3:尊重学问 (4)人物事件4:“观世音菩萨”理念 (4)人物事件5:宁以义死,不苟幸生 (4)人物事件6:爱国 (5)人物事件8:违背承诺,该打 (5)二、作文文段 (6)话题1:战火中的宁静 (6)话题2:狂傲与担当 (6)三、适用话题 .................................. 7目录10. 刘文典一、人物简介刘文典,生于1889年,卒于1958年,字叔雅,中国文学史家,民国大学者。
在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下,刘文典1913年赴日求学,1916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安徽大学校长、清华大学国文系主任。
终生从事古籍校勘及古代文学研究和教学,著作有《淮南鸿烈集解》《庄子补正》《三余札记》等。
在民国大师中,刘文典的狂生掌故,常被人们奉为佳话。
但是在狂与傲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刘文典对待世事人情的无虚伪、不矫情、不失赤子之真,是对学术的承担,是独立之精神,是自由之思想。
人物事件1:恃才自傲刘文典学贯中西,思想学问博大精深,是当之无愧的学术大师。
但恃才自傲,狷介无比。
他说中国懂得庄子的共有两个半人,一个是庄子本人,另外一个就是他。
如此自夸,非信口开河。
他连搞新文学的沈从文都看不起,在西南联大时,有一次大家躲避日军飞机袭击纷纷奔逃,沈从文经过刘文典时,刘文典大怒,骂道:“陈寅恪跑是为了保存国粹,我跑是为了保存《庄子》;学生跑是为了保存文化火种,可你这个该死的,什么用都没有,跟着跑什么跑啊!”人物事件2:太上教授刘文典非常崇拜陈寅恪,却非常看不起沈从文。
他说:“西南联大真正的教授只有陈寅恪,他应该拿四百块,我应该拿四十块,朱自清应该拿四块钱,沈从文连四毛都不应该给。
现在沈从文都成教授了,那我是什么?太上教授。
”人物事件3:尊重学问刘文典并不是一概狂傲,对学问如渊似海精通十四种语言的陈寅恪先生敬重有加,不敢有半点造次。
高考作文素材积累之人物素材萧红:文艺、小众素材(10个角度,运用示例)

萧红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和张爱玲等并称为“民国四大才女”。
她是哈尔滨人,19岁离家出走,辗转中国,一路南奔,逝世于香港。
2022 高考全国乙卷文学语段,选用她的作品《“九一八”致弟弟书》;2019高考浙江卷文学语段,来自《呼兰河传》的节选。
《2022全国乙卷《“九一八”致弟弟书》,选择题到底哪项错?错在哪》。
文章中介绍了萧红短暂而传奇的一生。
了解萧红的生平,对做高考题有帮助,也可以顺带积累优质作文素材。
有关萧红的作文素材,角度多多,内涵丰富。
比如:乡土与家园童真与童趣梦想与信仰亲情与温暖爱情与背叛自由与民主命运与抗争困难与逆境世俗与人性民生与悲悯坚守与创新萧红才华出众,却命运悲苦,多情善感,却频频遇人不淑,被人称为最有才的“渣男收割机”。
无论是和她订婚的妈宝男汪恩甲,还是鼓励她毅然逃婚的伪进步青年、表哥陆哲舜,还是后来粗暴的丈夫萧军和软弱的端木燕良,都有负于萧红。
甚至陪伴她最后时光的骆宾基,因为后来接受了萧红《呼兰河传》版税,也一度被怀疑他照顾萧红的动机不纯。
尤其是萧军,除了对她屡屡家庭暴力,还多次出轨背叛她。
最离谱的一次可谓节操全无,萧军婚内出轨许粤华。
许粤华是谁?她是萧军朋友、翻译家黄源的夫人,又是萧军妻子萧红的好友闺蜜。
兔子不吃窝边草,萧军却来者不拒,负了妻子,也愧对朋友。
萧红是想怎么活就怎么活,萧军是想怎么乱就怎么乱。
萧红一生遇到的男人中,鲁迅是真正给萧红精神慰藉的,他于萧红而言,是精神偶像,也是文学贵人。
萧红和萧军经常到鲁迅家中做客,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给了他们无私的关怀和帮助。
1935年,鲁迅支持推介萧红,萧红发表成名作《生死场》,从此名噪文坛。
几个有关萧红的作文素材运用示例。
2022 全国甲卷作文“大观园试才题对额”素材运用示例宝玉给亭子起名为“沁芳”,可谓是独抒性灵,他不接受正统经学的教化和熏染,当然也没有被禁锢住自由烂漫的灵魂,在他的内心,始终住着个孩子,保持着纯粹与美好。
作文素材之民国大师·09王国维

作文素材之民国大师纵横语文教研室09.王国维一、人物简介 (3)人物事件1:王国维的辫子 (3)人物事件2:沉湖自尽 (4)人物事件3:“三重境界” (4)人物事件4: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6)人物事件5:严肃、认真、谦逊、务实的治学态度6二、经典语句 (7)三、名家评价 (8)四、作文文段 (8)话题1:勇气 (8)话题2:死亡与永恒 (9)话题3:耐住寂寞 (9)话题4:读书 (9)话题5:理想 (10)话题6:奋斗 (10)话题7:收获 (11)五、精选范文 (11)静水流深,方能致远 (11)莫逞高论,修道立德在自身 (12)秉承“六不”做学问 (14)花开无声,方显人生 (16)六、适用话题................................. 17 目录09. 王国维一、人物简介王国维(1877-1927),浙江海宁人。
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并称为清华四大导师。
王国维早年追求新学,接受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的影响,把西方哲学、美学思想与中国古典哲学、美学相融合,研究哲学与美学,形成了独特的美学思想体系,继而攻词曲戏剧,后又治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
郭沫若称他为新史学的开山,其实不止如此,他平生学无专师,自辟户牖,成就卓越,贡献突出,在教育、哲学、文学、戏曲、美学、史学、古文字学等方面均有很深造诣,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留下了广博精深的学术遗产,被誉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的结束人,最近八十年来学术的开创者”。
人物事件1:王国维的辫子王国维在受西学浸染极深的清华校园里,头戴白棉布瓜皮小帽,穿长袍,勒条粗布腰带,典型的冬烘先生模样,而且,他顶着一条辫子(那是在辛亥革命后重新续起来的)。
王国维的辫子留得不合时宜,却也并非是为忠君而留——溥仪的辫子已经剪掉了。
看来,保存一点对传统文化的纪念,作为与现实生活抗衡的文化品格象征,才是这条辫子存在的意义。
高考备考作文素材之梁启超:启蒙民智,超卓人生

高考备考作文素材之梁启超:启蒙民智,超卓人生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饮冰室主人等。
广东新会人。
中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学术大师,有中国近代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匠之称。
梁启超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十一岁中秀才,十六岁中举人,二十二岁公车上书,二十四岁参与戊戌变法,三十岁成为报界巨子,辛亥革命时在政坛叱咤风云,“五四”之后又投身教育,著书立说,成为国学大师……他一生置身于风云变幻的政治海洋,却始终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忧国爱国,与时俱进。
他真正达到了儒家所述的人生理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几乎堪称完人。
年少得志1873年2月23日,梁启超出生于广东省新会县茶坑乡一个半耕半读的家庭。
祖父和父亲都无缘于科举进士,梁家的希望便都寄托于他。
“汝自视乃如常儿乎?"祖父梁维清从梁启超只有两岁的时候,便开始这样训斥他。
梁启超也当真是神童,六岁便读完"四书五经”,九岁能写千字文章,吟诗作对的本领更是令人惊叹。
1884年,梁启超赴广州应考,中秀才,时年十一岁,“童子秀才”由此得名。
1885年,梁启超进入名噪一时的广州学海堂读书深造。
学海堂和菊坡精舍、粤华书院、粤秀书院、广雅书院一起,号称广东五大书院。
五年苦读,梁启超“四季大考皆第一"。
1889年,十六岁的梁启超在广州参加乡试,中第八名举人,被誉为“岭南奇才”。
正考官李端棻非常欣赏梁启超的才华、见识及胆略,将堂妹李蕙仙许配给他。
一夜之间,梁启超既获功名,又得爱妻,这意味着梁启超将官运亨通,前程似锦,但他后来却选择了一条与传统功名利禄背道而驰的人生道路。
拜入康门在梁启超人生道路的选择上,康有为是一位关键人物1890年,十七岁的梁启超在同学陈干秋的引荐下拜会了三十三岁的广东南海人康有为。
初次见面两人竟从早上八点聊到晚上七点。
此前梁启超接受的是传统教育,康有为给他打开了一扇西学的大门,立宪、维新、变法,这是一条全新的道路。
作文素材之民国大师·08黄侃

作文素材之民国大师纵横语文教研室08.黄侃一、人物简介 (3)人物事件1:黄侃的“为徒之道” (3)人物事件2:读书雅趣 (4)人物事件3:“三不来教授” (6)人物事件4:气坏胡适 (6)人物事件5:穿“布衣钉鞋”的教授 (7)人物事件6:未出任何著作的大师 (7)人物事件7:孝子 (7)二、适用话题 (8)三、高考链接.................................. 8 目录08. 黄侃一、人物简介黄侃(1886-1935),著名语言文字学家。
1905年留学日本。
1914年后,曾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大学等学校任教授。
黄侃在经学、文学、哲学各个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尤其在传统“小学”的音韵、文字、训诂方面更有卓越成就,人称他与章太炎、刘师培为“国学大师”,称他与章太炎为“乾嘉以来小学的集大成者”“传统语言文字学的承前启后人”。
人物事件1:黄侃的“为徒之道”国学大师黄侃生性孤傲,桀骜不驯,一些生活问题也为时人所诟病,但在对老师的态度上,他有着独特的“为徒之道”,与平时判若两人。
黄侃师从章太炎后,对其十分恭敬。
在他眼里,章先生饱读诗书,过目成诵,论及学问,简直无所不能。
在黄侃面前,人们不能做出对章太炎的不敬之举,哪怕只是发发牢骚也不行。
如果有人编排章先生,被黄侃听到了,他就会怒发冲冠,大声争辩,完全不顾及场合、身份。
他将章先生的笔墨视如珍宝,每当作文后得到章先生的批阅,必定将其文字装裱起来珍藏。
知道他这一“癖好”后,章先生有时会特意写几幅字、几首诗送给黄侃。
每当得到这样的“重礼”,黄侃都兴奋得手舞足蹈,反复摩挲,很长时间都不舍得释手。
黄侃在34岁那年,偶然得到机遇,拜刘师培先生为师。
别人都觉得那时他已经名满天下,比刘先生有过之无不及,完全没必要屈尊谒其门下,甚至章太炎都觉得他大可不必如此。
黄侃却执意为之,到刘家行磕头拜师之礼。
他说:“我要学习的《三礼》是刘先生的家学,要是不拜师,我怎么能学到正统的学问呢?这就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吧。
高考作文素材-民国大师冯友兰

冯友兰人物简介人物简介1939年前后,陈立夫以国民政府教育部长身份三度训令西南联大必须遵守教育部新规定,联大教务会议决定致函抗辩。
抗辩函的执笔者即冯友兰先生,冯教授说得不卑不亢:“部中重视高等教育,故指示不厌其详,但准此以往,则大学将直等于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一科,同人不敏,窃有未喻。
”陈寅恪纪念王国维的雄文,为学者立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境界,而冯友兰的这篇雄文,则被后人赞为铭刻了一所大学“力争学术自由,反抗思想统制”的光荣品质。
其另一雄文《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被公认为最能彰显西南联大的精神及其特殊历史意义。
碑文有言:“联合大学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获民主堡垒之称号,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此碑永存,而它所代表的学术自由精神在当今学术界却日渐消逝了。
然而,20世纪的学者中,受到见诸文字批判最多的也是冯友兰,谈起20世纪的中国哲学,唯一绕不过去的人还是冯友兰。
一个事实是,外国人因有冯友兰而知中国哲学。
李慎之曾经评价说,冯友兰是一位可超而不可越的人。
只有站在他的肩上,才能看得更远。
就如坎坷动荡的近代中国的命运一样,冯友兰的一生,坎坷与矛盾并生,苦难与责任共存。
冯友兰开始写《中国哲学史新编》时已80多岁,年老多病,“耳目丧其聪明,为书几不成字”,150多万字的著作,一字一句,全由老人口述,助手笔录而成。
他的最后15年,一切都围绕着《中国哲学史新编》的写作。
写作中间多次生病住院,他甚至说:“现在治病,是因为书未写完。
等书写完了,再生病就不必治了”。
冯友兰是拼着性命在写这本他人生最后的大书。
书成后4个月,他安然而去。
高中语文教材中收录冯友兰先生的《人生的境界》,文中将人生的境界分为四等: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人生的作业古代先哲庄子曾经发出过“人生如白驹过隙”的感叹,形容人生短暂。
但是如何让自己的人生有意义,则因人而异。
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完成好人生的作业至关重要。
民国大师

仕途
1907年,随张之洞入阁,外交部外郎; 1910上海,南洋公学教务长; 1915年北京大学教授,讲授英国文学。
北大岁月
“北大顶古怪的人物,恐怕众口一词的要推
辜鸿铭了吧。……他生得一副深眼睛高鼻 子的洋人相貌,头上一撮黄头毛,却编了 一条小辫子,冬天穿枣红宁绸的大袖方马 褂,上戴瓜皮小帽 ……(周作人) “我记得第一天他老先生拖一条大辫子,是 用红丝线夹在头发里辫起来的,戴了一顶 红帽黑缎子平顶的瓜皮帽,大摇大摆地上 汉花园北大文学院的红楼,颇是一景。”
约法三章
“我有三章约法,你们受得了的就来上我的
课,受不了的就趁早退出:第一章,我进 来的时候你们要站起来,上完课要我先出 去你们才能出去;第二章,我问你们话和 你们问我话时都得站起来;第三章,我指 定你们要背的书,你们都要背,背不出不 能坐下。”
中国人的精神
“中国人的精神第一个就是绅士性(gentle),绅士 性并不是天性软弱,也不是脆弱屈服,而是没有 强硬、苛刻、粗鲁和暴力。真正的中国人可能是 粗卑的,但粗卑之中并没有粗野;真正的中国人 也许是丑陋的,但他的丑陋却并不可怕;真正的 中国人也许是庸俗的,但庸俗之中并没有侵略性; 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愚蠢昧的,但愚昧之中却并 没有荒唐;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狡黠的,但在他 的狡黠之中却并没有邪恶。”
“他辫子的炫耀,很足以显露他整个人的性
格。他为人刚愎,度着与人对抗的生活, 众人所承认者,他则否认;众人所欢喜者, 他则不欢喜;众人所承认者,他则藐视。 与众不同,即是他的快乐和骄傲;因为剪 辫子是流行的,所以他便留辫子,倘若人 人都留辫子,我相信剪辫子的第一人,一 定是辜鸿铭。”
爱国者
天子万年,百姓花钱;万寿无疆,百姓遭
2020届高考材料作文模拟《关于“10位民国先生”》题解及范例

2020届高考材料作文模拟《关于“10位民国先生”》题解及范例【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60分)自古以来,先生是一个称谓,一种修为,也是一份崇敬,一种精神。
民国时期,那些杰出的人物不论男女都被尊称为“先生”。
一百多年来,国民意志之接力及薪火相传,有赖先生。
上述十位先生,不仅照亮了历史的天空,更灿烂了中华的文化。
请你任选其中的两到三位综合立意,在班级读书报告会上,推介他(她)们的道德品质、人生经历、精彩言论或作品风格……以凸显他(她)们的民族风骨与人格魅力。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请结合本单元所学论证手法,写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命题方向】本题为学生提供“十大民国先生”的真实影像,要求考生萃取其思想精华,借鉴他(她)们的民族风骨与人格魅力,为同辈的成长提供样本试题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选择组合,展示人文积淀。
人文底蕴类作文重在考查考生的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是新课标核心素养中特别强调的一项。
本题旨在鼓励考生以时代精神继承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感受文化魅力,思考文化传承,增强文化自信,以培养家国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
能力方面重在考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借鉴什么样的民族风骨与人格魅力,传承什么样的文化;如何继承,如何践行。
【解题】本题沿用2017年全国新课标I卷的作文题型,是带有明确写作任务的新材料作文题型。
材料提供了“梁启超”“蔡元培”等10位“民国先生”的真实画像,特别能唤起莘莘学子对其音容笑貌的美好回忆。
“不仅照亮了历史的天空,更灿烂了中华的文化”是对其历史作用的准确定位;“任选其中的两到三位”是选材的数量限制;“推介他(她)们的道德品质、人生经历、精彩言论或作品风格……”是限定写作范围及重心;“在班级读书报告会上”是对交流对象的显性规定和表达方式的隐性要求;“凸显他(她)们的民族风骨与人格魅力”是写作本文的终极目的要求。
整个试题限制与开放并存,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促进个人、班级、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既继承传统,又超越传统。
高考作文素材-民国大师蔡元培人物简介

蔡元培人物简介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曾化名蔡振、周子余。
浙江绍兴山阴县人。
著名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
前清举人,1892年为翰林,1894年补翰林院编修,后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
1902年与章炳麟等发起组织爱国学社和爱国女学,创办《俄事警闻》(后改为《警钟日报》),提倡民权,鼓吹革命。
1904年组织光复会,次年加入同盟会。
辛亥革命后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发表《对教育方针之意见》,批判封建教育制度。
提出修改学制、男女同校、废除读经等改革措施。
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积极支持李大钊等倡导的新文化运动,实行教授治校。
1927年任国民党政府大学院院长,后任中央研究院院长。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倡导抗日。
1932年与宋庆龄等人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积极组织爱国民主抗日运动。
抗战爆发后,主张对日抗战,支持国共合作。
上海沦陷后,移居香港。
1940年3月5日病逝。
一百多年来,北大的校长走马灯似地换了不少人。
但是只要一提起北大校长,让人首先想起的还是蔡元培校长。
在北大昔日的历史传统和今日的格局气象中,蔡元培更内化为一种象征与启示,堪称风采依旧,因为有后来者“以口为碑,以心为碑,以文为碑”。
一、改造北京大学1917年1月,在黎元洪政府教育总长范源濂的敦请和孙中山的劝促下,出身翰林的前清举人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
北京大学的前身,是1898年百日维新期间创立的京师大学堂。
当时,许多学生继承着清末老爷式的作风,只想混个毕业资格,作为升官发财的敲门砖。
少数肯读书的,也多抱着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把读书当做求取功名利禄的捷径,对学术研究并无兴趣。
至于教员,不学无术、混饭度日的大有人在。
这就是他就任之前北大的校风。
蔡元培到校后,第一次发表演说,即指明:“大学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的阶梯。
”为贯彻这一方针,他提出“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提倡民主精神,推广近代科学文明,广泛调整科系及课程设置,扩充文、理科各系,随后又沟通文理,合为一科,设置研究所,改年级制为学分制。
作文素材之民国大师·04冯友兰.pdf

作文素材之民国大师纵横语文教研室04.冯友兰■人物简介 (3)■人生的作业 (4)■学术自由和精神自由 (5)■适用话题···················5目录04. 冯友兰■人物简介1939 年前后,陈立夫以国民政府教育部长身份三度训令西南联大必须遵守教育部新规定,联大教务会议决定致函抗辩。
抗辩函的执笔者即冯友兰先生,冯教授说得不卑不亢:“部中重视高等教育,故指示不厌其详,但准此以往,则大学将直等于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一科,同人不敏,窃有未喻。
”陈寅恪纪念王国维的雄文,为学者立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境界,而冯友兰的这篇雄文,则被后人赞为铭刻了一所大学“力争学术自由,反抗思想统制”的光荣品质。
其另一雄文《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被公认为最能彰显西南联大的精神及其特殊历史意义。
碑文有言:“联合大学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获民主堡垒之称号,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此碑永存,而它所代表的学术自由精神在当今学术界却日渐消逝了。
然而,20世纪的学者中,受到见诸文字批判最多的也是冯友兰,谈起 20 世纪的中国哲学,唯一绕不过去的人还是冯友兰。
一个事实是,外国人因有冯友兰而知中国哲学。
李慎之曾经评价说,冯友兰是一位可超而不可越的人。
只有站在他的肩上,才能看得更远。
就如坎坷动荡的近代中国的命运一样,冯友兰的一生,坎坷与矛盾并生,苦难与责任共存。
冯友兰开始写《中国哲学史新编》时已80多岁,年老多病,“耳目丧其聪明,为书几不成字”,150 多万字的著作,一字一句,全由老人口述,助手笔录而成。
他的最后15年,一切都围绕着《中国哲学史新编》的写作。
写作中间多次生病住院,他甚至说:“现在治病,是因为书未写完。
民国时期的名人故事作文素材

民国时期的名人故事作文素材《民国名人的那些事儿》嘿,咱今儿就来讲讲民国时期那些大名鼎鼎的人物和他们的故事,这可是写作文的绝佳素材呀!比如说徐志摩,这位大才子那可是浪漫得很呐!他追求爱情的故事那叫一个轰轰烈烈。
为了林徽因,不惜和妻子离婚,这勇气也是没谁了!咱就得佩服他这种为了爱情不顾一切的劲头,虽然在当时那可是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呢。
你想想,放现在,这徐志摩肯定也是热搜常客呀,那话题度绝对杠杠的!还有张爱玲,这可是个奇女子。
文笔犀利得能扎到人心里去。
她写的那些爱情故事,可真是让人读了心里又甜又酸。
她的人生经历也是相当曲折,感情路上也是磕磕绊绊。
她的故事告诉我们,有才华的人也不一定能把自己的生活过得一帆风顺呀!要是她活在现在,估计也是个超级大网红,粉丝那肯定多得吓人。
再说说杜月笙。
这家伙,那可是上海滩的大亨啊!黑白两道都吃得开。
他的故事那叫一个传奇,从一个小混混一步步走到了大佬的位置。
那手段,那气魄,啧啧啧,让人不得不佩服。
想象一下,要是把他的故事拍成电影,那得多精彩呀!孙中山先生那就更不用说了,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
他为了推翻封建帝制,那是付出了一生的努力呀!他的故事那是充满了热血和理想,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敬仰。
这些民国时期的名人啊,他们的故事丰富多彩,有浪漫的爱情,有传奇的经历,有伟大的理想。
从他们身上,我们能学到很多东西,比如勇气、坚持、才华、爱国……把他们的故事写进作文里,那肯定能让咱的文章变得精彩绝伦。
所以啊,小伙伴们,以后写作文的时候可别忘了这些民国时期的名人故事素材哦。
让我们一起跟着这些名人的脚步,在文字的世界里遨游,感受那个时代的独特魅力吧!。
高考作文冷门素材

1.潘玉良(民国的是非常容易写出美度的)❤❤中国著名女画家、雕塑家,民国六大新女性画家之一(其余五人为方君璧、关紫兰、蔡威廉、丘堤、孙多慈),其余五人大多出自名门望族,只有她出身最贫寒,一岁丧父,两岁丧姊,八岁丧母,后被舅舅收养,14岁时,被舅舅卖入青楼,后遇恩人潘赞化。
在潘赞化的全力支持下,一个女人不畏低微的出生锤炼出艺术上一等一的才华,在精神气度与秉赋上,值得我们宝贵、善待与尊重。
玉良在留学近九个年头后回国,一度确实也在老师刘海粟及同学徐悲鸿执办的美院当过教授,并且出版画册,举办展览。
可是,对这个当初被卖入青楼的女子,即使她学成回国人们也不原谅她。
就是有人要拿她的历史来毁损她,有人要在她的画展上写污言侮辱她,她已高价卖掉的作品也有人拿刀去划开它。
缺乏艺术眼光的人,甚至置疑她的作品是否为她亲手所画,她需要当场作画来证明自己的真本事。
人性的卑污,在如何对待玉良这个不幸的女人身上,是凸显到极致的。
1937年,42岁的玉良再次返身去法国,此次一去40年,直至82岁终老,她再没回过中国。
玉良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国家再返法国后,便将余下的生命全投入在绘画上了。
因为她不入法国籍——过去的人总认为入外籍等同于不爱国,也不与画廊签约出售自己的作品——过去的人也认为金钱会玷污艺术的纯洁性,她的生活一直在清苦里徘徊,靠零星卖点小画与朋友的接济过活,住得简陋,吃得简单,穿得随便。
为了省一省开支,她尽量买最便宜的颜料与画布,画画的时候也尽量画得薄一些,条件十分艰苦。
而她后半生在法国与他国所获得的各项艺术殊荣,包括法国国家金质奖章、法国“自由艺术协会国际沙龙”银质奖、法国文化教育一级勋章、比利时金质奖章……等等奖励是多么沉甸甸。
在民国与新中国时期,能得世界这么多殊荣的中国艺术家,大约就只有潘玉良一个人了。
使用话题:磨砺,包容,卑微与伟大,坚持,放下……2.尼克·胡哲(一尊活的雕塑)❤❤❤塞尔维亚裔澳洲籍基督教布道家,“没有四肢的生命”(Life Without Limbs)组织创办人。
高考作文素材—民国人物

高考作文素材“民国学人风度”多维解读与运用【素材一】陈寅恪——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陈寅恪海外留学18年,既未获得学士学位,也没有可以炫耀的博士桂冠,但这并不阻碍他成为名闻遐迩的学者。
他享有“盖世奇才”的美誉,精通近20个国家的语言,在语言学、史学、佛学等多领域都有极高的造诣。
“文革”时成为“孤独销魂人”,含冤离世。
没有博士头衔的陈寅恪,却被称为清华园中的“活字典”“教授的教授”。
36岁即和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出任清华国学探讨院四大导师。
陈寅恪上课有“三不讲”,幽默风趣,听课的教授远比学生多。
先生具有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不吃日军面粉,拒绝台湾供应的优厚待遇。
在大灾难面前,陈寅恪始终恪守着民族的史学传统:“国可以亡,史不行断,只要还有人在书写她的历史,这个民族的文化就绵延不绝。
”在严酷的抗战环境中,陈寅恪坚韧地为后世留下了他对中国唐代历史的系统探讨。
“家亡国破此身留,客馆春寒却似秋”,在几乎没有参考书籍的状况下,陈寅恪撰写了两部不朽的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在国际汉学界具有广泛影响的《剑桥中国史》提到陈寅恪时,赐予了异乎寻常的褒奖:“说明这一时期政治和制度史的其次个大贡献是宏大的中国史学家陈寅恪做出的,他提出的关于唐代政治和制度的观点,远比以往发表的任何观点扎实、严谨和令人信服。
”建国后沉醉于学术探讨的陈寅恪,拒绝出任中国科学院历史探讨所二所所长一职。
他说:“我的思想、我的主见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的碑文中。
”陈寅恪在碑文中表达了这样的思想:读书治学,只有摆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
陈寅恪认为,包括他和王国维在内的任何人,在学术上都会有错,可以商议和争辩,但假如没有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意志,就不能发扬真理,就不能探讨学术。
在这个意义上,他说:“我要请的人、要带的徒弟,都要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不是这样,即不是我的学生。
”晚年双目失明的陈寅恪耗费整整10年时间完成85万字的巨著《柳如是别传》,这部“痛哭古人,留赠来者”的书,展示了百年中国的一位高校者的大手笔。
高中素材积累:民国大师们的家教精编版

高中素材积累:民国大师们的家教精编版MQS system office room 【MQS16H-TTMS2A-MQSS8Q8-MQSH16898】高中素材积累:民国大师们的家教钱基博乃一代国学大师,是学者、作家钱钟书的父亲。
钱基博对儿子管教极严,钱钟书十六岁时,还痛打一顿。
1926年秋至次年夏天,钱基博北上清华任教,寒假没回无锡。
此时的钱钟书正读中学,没有温习课本,而是一头扎进了小说的世界。
等父亲回来考问功课,钱钟书过不了关,于是挨了打。
1929年,钱钟书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后,钱基博还时常写信给他。
一封信中说:“做一仁人君子,比做一名士尤切要。
”随后一封信则表示:“现在外间物论,谓汝文章胜我,学问过我,我固心喜;然不如人称汝笃实过我,力行过我,我尤心慰。
”希望钱钟书能“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我望汝为诸葛公、陶渊明;不喜汝为胡适之、徐志摩”。
钱基博对当时的新文化运动保持距离,埋首国学,他这样告诫钱钟书,不过出于一个儒者的文化立场。
梁启超有九个子女,在他的教育、引导下,个个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甚至还产生了“一门三院士”的佳话。
这“三院士”是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古学家梁思永、火箭控制系统专家梁思礼。
另外,四儿子梁思达是经济学家,次女梁思庄是图书馆学家,三女儿梁思懿是社会活动家。
梁启超对于子女的爱,是全方位的,不仅在求学,而且在为人处世,甚至理财、时政等诸多方面,皆以平和、平等的态度展开。
阅读《梁启超家书》,就会了解在写给孩子们的信中梁启超教育子女的表现堪称典范。
写信时,梁启超毫不掩饰自己的爱。
1927年6月的一封信中,他写道:“你们须知你爹爹是最富于感情的人,对于你们的爱情,十二分热烈。
你们无论功课若何忙迫,最少隔个把月总要来一封信,便几个字报报平安也好。
”在求学这一方面,梁启超根本不看重文凭,而是强调打好基础,掌握好“火候”。
他对梁思庄说:“未能立进大学,这有什么要紧,‘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基越筑得厚越好。
2020高考作文素材大家小传自学成才的历史学家钱穆(6页)

2020高考作文素材精编大家小传自学成才的历史学家钱穆民国时期的大师们是怎么成为大师的?换句通俗的话说就是“大师成功术”秘籍是什么?想了解?好。
我们选一个样本考察一下。
富贵子弟不选,他们有钱有闲,聘名师,上名校,留学比你进城还容易,他们的成功平常人学不来。
高学历学霸不选,他们一路读到国外名校博士,直接站在学术的顶端傲视群氓,他们的成功经历太过平静,起不了启示鼓舞的作用。
作家诗人不选,他们成功主要靠才气,天分大于勤奋,也没有样本的意义。
这样一扒拉,再在剩下的大师中选择,有一位大师很符合我们样本的要求:自学成才的历史学家钱穆。
钱穆,出生于无锡县一个破落的大家族,小时候刚吃的饱饭,到十二岁父亲去世后,一家人立即陷入贫困之中。
钱穆中学肄业后坚持自学,终成一代大家。
按照钱穆当时的情况,他成为大师的可能性很小。
所以,他的成功,有样本意义。
好,我们从他的成才之路上看看有什么值得借鉴的。
家庭很重要孩子成才的起跑线其实是父母,是家庭。
十月怀胎已经决定了孩子是赢是输。
民国大师们多数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就是例证。
钱穆的祖父、父亲都是秀才,良好的家庭文化熏陶使他启蒙早,接触传统典籍早。
母亲虽然不识字,却是一位传统中国妇女。
据钱穆回忆,“先父母对子女,从无疾言厉色。
子女偶有过失,转益温婉,冀自悔悟。
”家庭成员温良恭俭让,没有吵闹,没有幺蛾子,上下同心。
生在这样的家庭真的很温馨。
七岁,钱穆被送到私塾读书。
十岁,无锡出现新式学堂,钱穆即转去小学上学。
常州开办新式中学后,钱穆又和大哥一起考进中学。
十二岁时父亲去世,临终对钱穆遗言只有一句话,“汝当好好读书。
”家里生活困难。
一些亲戚劝母亲,让大哥辍学做工。
钱穆母亲哭着说了一句很有名的话:“我当遵先夫遗志,为钱氏家族保留几颗读书种子”。
哪怕是穷到年夜饭都是家族施舍来的地步,钱穆兄弟仍然继续学业。
如果不是辛亥革命爆发,钱穆读的南京私立钟英中学遣散师生,钱穆的学业还将继续。
这就是家庭出身的区别。
民国时期的名人故事作文素材

民国时期的名人故事作文素材《趣谈民国名人故事》民国时期,那可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时代,涌现出了许多大名鼎鼎的人物。
今儿个就来和大家唠唠这些名人的故事,可都是作文的好素材哦,听我慢慢道来。
先来说说徐志摩吧,这哥们儿那可是个情种。
他和林徽音的那段故事,那叫一个缠绵悱恻。
徐志摩为了林徽音,那是不顾一切啊,写诗写得情意绵绵。
不过呢,他有时候也挺逗的,追人家姑娘的时候,那可是绞尽脑汁。
这种为爱疯狂的劲儿,放在现在也是个妥妥的“痴情种”。
咱写作文的时候,把他这劲儿一写,那感情分不得蹭蹭往上涨啊?还有张作霖,这位东北大佬,那可是霸气侧漏。
张作霖虽然是个军阀头子,但他也有可爱的一面。
据说他说话特别直爽,有啥说啥,一点都不做作。
有一次他开会,有人在那磨磨唧唧地说话,他直接来了一句:“你能不能痛快儿点,别像个娘们儿似的。
”这话一出来,全场都乐了。
用他的故事写作文,能把他的豪爽和果断展现得淋漓尽致,让文章瞬间变得有血有肉。
再说说张爱玲,这可是个才女。
她的小说写得那叫一个细腻,把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得入木三分。
她的生活经历也挺有意思的,感情之路那叫一个坎坷。
不过她可没被打倒,还是继续写她的小说。
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写进作文里,那不得让老师眼前一亮啊。
还有梅兰芳大师,他在京剧界那可是响当当的人物。
他的扮相俊美,唱腔婉转,迷倒了一大片观众。
梅兰芳的故事里不仅仅有艺术成就,还有他在抗日时期的坚定立场。
咱写作文的时候,把他的艺术追求和民族气节一写,那这文章的深度不就有了嘛。
这些民国时期的名人,他们的故事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星星,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
把他们的故事作为作文素材,那文章肯定精彩。
咱写作文的时候,别老是写那些老套的东西,多挖掘挖掘这些有意思的名人故事,让作文变得鲜活起来。
民国时期的名人故事那可是多得数都数不过来,咱今儿个就先唠到这儿。
大家可得好好利用这些素材,让自己的作文变得丰富多彩。
哈哈,下次再碰到作文题目,咱就不用愁没东西写啦!。
2023届高考作文写作素材:致敬大师——沈尹默、谭其骧、陶行知、齐白石、童第周

2023届高考作文写作素材:致敬大师——沈尹默、谭其骧、陶行知、齐白石、童第周以秋为期,凌云纵笔——2023“咏秋”练笔展示沈尹默沈尹默,字中、秋明,号君墨,别号鬼谷子。
祖籍浙江湖州,1883年生于陕西兴安府汉阴厅〈今陕西安康市汉阴县城关镇民主街〉,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教育家。
早年留学日本,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北平大学校长、辅仁大学教授,《新青年》杂志编委。
与兄长沈士远、弟沈兼士合称"北大三沈"。
他以书法闻名,民国初年,书坛就有"南沈北于"之称。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书坛有"南沈北吴"之说。
与李志敏合称"北大书法史两巨匠",著名文学家徐平羽先生,谓沈老之书法艺术成就,"超越元、明、清,直入宋四家而无愧"。
已故全国文物鉴定小组组长谢稚柳教授认为:"数百年来,书家林立,盖无人出其右者"。
已故台北师大教授、国文研究所所长林尹先生赞沈老书法"米元章(米芾)以下"。
白毫扫过处,铁书银钩展荡气回肠之姿;笔酣墨饱时,一气呵成落笔如云烟。
数百年来,书家林立,无出其右者。
他是书法史上的巨匠,把一生心血熔铸于书法创作,是学者,是思想者,是举世无双的大书法家,不染俗气,始终如一。
(何睿斐)于“雕虫小技”之中见匠心制作。
您是雄鹰,自由的翱翔在笔下那片洁白的天空,载着中国传统文化于新旧之中披荆斩棘。
七十年的只争朝夕,洗去了尘世的俗气;千万种艰难险阻,挡不住对新未来的向往。
您是现世米芾,当代二王。
(赵家浚)浩渺尘世,沧海一粟,您生而有光,难做一蛞;行舟渡海,日月隐踪,您孑然而立,踽踽而行;擦过尘埃,燃起野火,您生而有翼,挥斥方遒。
化古开今,通透行于笔法婉转,躬耕弦歌,明朗阐释书法奥秘,一撇一捺写出民族傲骨,一横一竖展尽华夏锋芒。
(周景怡)既是“学术泰斗”,更有“书法人生”,在碑学帖学间张扬古雅风与书卷气;既然“俗在骨”,那便“练在心”,每日临帖泼墨挥毫,终成书法大家;即使“近视千度”,仍可“执笔运腕”,以神遇而不以目取,惊为天人!是您,唤醒现代之书法根魂,是您,奉献书法之后生滚滚,是您,以恒久努力带动了中国书法文化复兴!沈先生,您是学者,思想家,更是令人景仰的书法家!(刘盎希)学贯古今,力挽狂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节中的民国大学与大师游宇明一、我们为什么要研究民国的大学与大师民国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时代,一方面战火纷飞,物价飞涨,民不聊生;另一方面这一时期文化、科学相当繁荣,大师辈出。
我每次读有关民国大学和民国大师的著作,几乎都会热血沸腾,深为民国大学的坚守和民国大师的精神气度感动。
我对民国大学和民国大师非常感兴趣,多年来写下了大量有关民国大学和民国文人的文字,月内将由浙江大学出版社结集出版,书名叫《不为繁华易素心.民国文人风骨》。
我的这些写民国文人的作品在国内有一定影响,承蒙报刊看重,2011年11月24日的《北京日报》、2012年第1期《杂文月刊》和《湘声报》等都发表了专题评论。
二、民国的大学(一)民国大学教授对校内事务有充分的发言权民国大学的重大事项主要由教授会和评议会决定。
教授会是由全体教授、副教授组成的议事机构,评议会则由校长、教务长和教授会选出的教授代表组成。
我们不妨以清华大学为例,看看教授会、评议会干些什么。
1926年4月15日,清华教职员会议三读通过了《清华学校组织大纲》,大纲设了两个重要的权力机关,一为评议会,一为教授会。
教授会的职权是:1、选举评议员及教务长;2、审定全校课程;3、议决向评议会建议事件;4、议决其他教务上公共事项;5、讨论决定由评议会以三分之二通过提出对本组织大纲之修正案。
评议会,则由校长、教务长及教授会互选出的评议员共7人组成,校长为主席,职权范围是:1、规定全校教育方针;2、议决各学系的废立与变更;3、议决校内各机关的废立与变更;4、制定校内各种规则;5、委任财务、训育、出版、建筑四种常设委员会委员;6、审定预算决算;7、授予学位;8、议决教授、讲师与行政部各主任之任免;9、议决其他重要事项。
此外,各系的主任,也由该系教授、教员于教授中推举,任期二年。
甚至出任院长和校长的人选也得事先征询评议会的同意。
由此可见,教授会、评议会掌控了学校的教育方针和人、财、物之权力。
评议会职权中的第一、二、三、六项,评议会必须征求教授会的意见,如果被教授会以三分之二否决,就要复议。
也就是说教授会对评议会的权利是有制衡的。
我们不妨看一次教授会的具体的开会情况。
1926年4月19日晚上,在清华的科学馆212号教室,清华历史上的第一次教授会如期举行。
到会的教授有47人,占了教授会人数的78%,而且发言非常热烈。
比如选举教务长的过程。
会场上由余日宜教授与赵元任教授建议:在第一次和第二次票选时,通过者须超过三分之二多数,而第三次票选半数通过就可以。
另有陈福田教授主张采用不记名投票方式,大家都赞成。
结果,梅贻琦在第三次投票时获得33票,成为清华有史以来第一位民主选出的教务长。
接着,教授会和评议会不断开会,设计各学系的设立,选举系主任,研究课程大纲。
后人从清华名教授吴宓留下的日记中,可以看到赵元任、陈寅恪、李济、金岳霖等中国大牌教授如何频繁私下聚会,讨论学校事务,商量各种难题的处理方法。
做学问的人并非只是对学问感兴趣,当他们的意见可以对校内权力运行发生相当影响,他们的“参政议政”意识会非常强烈。
(二)民国大学课堂教学非常自由。
民国课堂的教学自由出乎人们的想象,一是教同一门课的教师可以选用不同的教材;二是老师教课的方法充分自由,没有谁来干涉;三是许多时候考试完全由任课老师说了算。
当年的暨南大学办在上海,马来西亚作家温梓川曾是那所学校的学生。
据他回忆:翻译家钟作猷早年在暨南大学教英文,他选用的教材是牛津大学出版的《黄金库》诗选,他教课几乎天天读诗,有时也选一些小泉八云的诗歌讲义发给学生作补充读物。
碰到他高兴,还会选译郁达夫的小说与徐志摩的诗歌,叫学生对照读,看有什么地方译错没有。
由于教学内容极其丰富,方法灵活多变,深受学生欢迎。
钟作猷去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后,接替他的是戏剧家顾仲彝。
非常奇怪的是,早在学生时代就因自编、自导、自演《朝鲜亡国恨》、《云南起义》、《中国魂》等戏剧名噪一时的顾仲彝却不选戏剧做教材,而要选《伊利亚随笔集》和莎士比亚乐府,并且在课堂里完全不谈戏剧。
著名戏剧家洪深当时也在暨南大学教英文,与顾仲彝不同,洪深最喜欢用戏剧做课文。
他教英文简直像演戏,声音又特别抑扬顿挫,仿佛是在舞台上念台词,有动作,有表情,把学生们迷死了,上课时教务部门非得给他安排科学馆的大教室才行,就是大教室也常常挤得水泄不通。
老师的课如何教,也一切悉听尊便。
民国史作家傅国涌有一篇文章介绍:清华大学外文系主任王文显是剧作家,也教的是戏剧。
王文显讲课的方法是照他编的讲义在课堂上读,年年照本宣科,从不增删,不动感情,给人的印象“仿佛是长老会的牧师在主持葬礼”,下课钟声一响,他马上离开。
王文显的学生、著名电影导演张骏祥晚年说:“回想起来,他那份讲稿倒是扎扎实实,对于初接触西方戏剧的人来说,是个入门基础。
”吴宓上课则是另一种风采,温源宁说他“讲起课来就像罗马舰船上的划浆奴隶在做工”,讲课涉及到的引文,别人都是照着参考书朗读,或抄在黑板上,而他总是背诵出来,讲解什么问题,他会像军训教官一样,“第一这个”、“第二这个”……有条不紊,虽然有些枯燥,但不会言不及义。
他上课很有个人见解,也有可能说得不对,但不会言之无物。
他不绕着问题走,而是直截了当把脚踩到问题上去。
叶公超讲课最有意思。
他上课从不讲解,只让坐在前排的学生,由左到右,依次朗读课文,到了一定的段落,他大喊一声“Stop”,问大家有问题没有。
没人回答,就让学生一直朗读下去。
有人偶尔提一个问题,他断喝一声:“查字典去!”这一声吼大有威力,从此天下太平,相安无事。
那时在学生中最叫座的是张申府的逻辑学,张申府的逻辑课很少讲逻辑,而是骂蒋介石,简直成了热门的政治论坛。
张申府用一口并不浓重的河北中部口音讲课,听课的人很多,拥护的来听,反对的也来听,不但课堂中挤满了人,连窗口也站着人。
民国时期的考试也不像后来那样追求整齐划一。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钱玄同在北京大学、北京师大做教授。
钱玄同的课上得特别好,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深入浅出,条理清晰,不带书和纸,只带一支粉笔,而讲每一个字的起源,从甲骨、钟鼎、大小篆、隶,源源本本,手写口谈,把演变的经过,旁及各家学说,讲得清清楚楚。
张中行他们读书时,曾以口才给老师排名次,结果是胡适第一,钱玄同第二,钱穆第三。
钱玄同上课如此认真,对点名、考试却轻描淡写。
据他的学生回忆:钱玄同每次上课,从不看学生是否缺席,而是用笔在点名簿上一竖到底,算是该到的学生全到了。
钱玄同对待考试也很有意思,学校规定要期考,钱玄同期考却不阅卷。
学校只好刻个‘及格’二字的木戳,一份考卷封面印一个,只要曾答就及格。
有时,钱玄同也会阅卷,不过他是按点名册的先后,六十分、六十一分这么批下去,如果选这一课程的学生是四十人,最后一个就得一百分,四十人以上呢?重新从六十分开始。
(三)民国大学官员积极延揽优秀教学人才。
梅贻琦先生说过:“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学是培养人才的,它自己首先得有人才。
北大校长蔡元培、清华校长梅贻琦、南开校长张伯苓都是延聘人才的典范。
比如为了聘请陈独秀出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蔡元培去陈独秀所住的旅馆跟他商量,碰上陈独秀午睡,他就搬个小凳坐在门口等他醒来。
为了延揽人才,梅贻琦曾主动到陈寅恪家里商讨聘请中国文学教授事宜;敢于当面与蒋介石对骂的刘文典被迫离开安徽大学,梅贻琦随即请他担任了清华国文系主任;工学院院长顾毓琇也是梅贻琦亲自邀请的。
据说,抗战时,梅贻琦常到顾宅,无需打招呼,顾如不在,他就自己做东西吃,宛如回到自己家里。
张伯苓当年为了留住教经济学的何廉教授,专门为他设立一个研究所。
20世纪30年代叶企孙提携华罗庚更是传为佳话。
某次,熊庆来看到华罗庚一篇论文,觉得写得特别好,推荐给理学院院长叶企孙。
叶企孙认真看了华罗庚写的3篇论文,觉得是个人才,决定将其调来。
当时调华罗庚来算学系,阻力极大。
一是华罗庚只念过初中,是浙江金坛县(现归江苏)中学的勤杂工。
二是华罗良腿有残疾,走路时必须左手执拐,右脚先迈,左脚得在空中划一个圆圈才能落地。
叶企孙力排众议,坚持将华罗庚调来,他说:“我希望大家认真看看华罗庚先生的论文再说话。
他来清华后,我们曾经交谈多次,每次我都颇受教益。
以我个人的判断,不日之后,华罗庚会成为我国数学界闪亮的星辰,我们清华会引以为荣的。
至于他的残疾,这正是华罗庚的骄人之处。
有人说他走路是‘圆和切线的运动’,是的,华罗庚先生就是为数学而生。
我们清华大学应该为拥有这样一位独特的人物而倍感自豪!”在叶企孙的支持下,华罗庚当上了算学系的助理员,任务是整理图书报刊、收发文件、代领工具、绘制图表等。
不久,叶企孙又破格提升他为教员,几年之后又送他到英国留学,华罗庚从此走向了国际数学舞台。
(四)民国教授特别关心学生。
民国时期也是国家危机四伏的时候,教授们的责任感、使命感极其强烈,他们将培育人才视作知识报国的一个重要环节。
沈从文先生曾在西南联大任教,他在联大开过三门课:各体文习作、创作实习和中国小说史。
各体文习作是中文系二年级必修课,其余两门是选修。
沈从文教《创作实习》时经常给学生布置作文,然后认认真真批改,在学生作业后面写很长的读后感,有时会比原作还长。
这些读后感有时评析本文得失,有时从这个习作说开去,谈及有关创作的问题,写了读后感,还会介绍学生去看一些与他们所写作品相近似的中外名家的作品。
这些书都是沈先生亲自找来,带给学生的。
他每次上课,走进教室时,总要夹着一大摞书。
学生习作写得较好的,沈先生就做主寄到相熟的报刊发表,邮费他自己承担,经他的手介绍出去的稿子不计其数,汪曾祺在1946年以前写的作品几乎全部是沈从文先生寄出去的。
沈先生讲《中国小说史》,有些资料不容易找到,他就自己用毛笔抄,筷子头大的小行书抄在云南竹纸上。
这种竹纸高一尺,长四尺,并不裁断,抄得了卷成一卷,上课时分发给学生。
沈从文这种对学生的关怀,在其他老师身上同样有所体现。
1945年美国在日本投放了两个原子弹。
由于看到了原子弹在战争中的巨大威力,这一年年底,蒋介石先生找了吴大猷、曾昭伦、华罗庚到重庆去。
这三位学者,吴大猷是物理学家,曾昭伦是化学家,华罗庚是数学家。
蒋准备给他们一个大礼堂和十万美元,要他们做一个原子弹。
吴先生说原子弹是研究的,不能只在一个大礼堂炼一个弹,应该先派人出国考察一下科技。
46年他们三位教授带了五位研究员,这五位研究员是朱光亚(物理)、唐敖庆和王瑞诜shēn (化学)、孙本旺(数学)和李政道。
事实上研究员应该是大学毕业生。
可是李政道那个时候一年级在浙大,45年二年级转到云南昆明西南联大,不够学历,后来在吴大猷的极力推举下,李政道得以赴美留学,并在50年代与杨振宁一起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三、民国的大师(一)民国大师普遍很有骨气。
民国虽然也出现过周作人、沈启无、钱稻荪这样的汉奸文人,绝大多数文人却非常有骨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