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的形象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羽的形象分析
乌骓马、天龙戟、巨鹿之役、鸿门宴、垓下之围、霸王别姬、自刎乌江——历史中的霸王项羽让历代文艺家咏叹不绝。项羽以“力拔山兮气盖世”的一代枭雄形象活跃于历代戏曲舞台上。
我国戏曲历史上,在唐代出现了歌舞戏,项羽形象首次以配角出现在《樊哙排君难》中。宋代杂剧中则出现了《霸王中和乐》《霸王剑器》《诸宫调霸王》等剧目。元代是我国戏曲发展的一个高峰,出现了《霸王举鼎》《霸王垓下别虞姬》等反映项羽形象的剧目,项羽勇武、孤傲的舞台形象开始慢慢清晰。
明代中期的《千金记》是一部影响以后项羽舞台形象的重要剧目。《千金记》主要选取了“起兵江东”、“鸿门会宴”、“别姬自刎”三个片段,成就了项羽的悲情英雄形象。清代项羽戏曲形象代表作是篇幅巨大的《楚汉春秋》,共十本二百四十出。《楚汉春秋》不仅丰富了项羽的血性男儿形象,而且增加了项羽与虞姬的爱情故事,更加凸显了项羽的悲壮色彩。
一代京剧宗师梅兰芳先生改编的《霸王别姬》将虞姬由配角发展成为主角,以虞姬的绝美与凄凉来反衬项羽的自傲与不羁。“八千子弟俱散尽,乌江有渡孤不行。难见江东父老等,罢,不如一死了残生!”将项羽不愿苟且偷生的铮铮铁骨刻画得淋漓尽致。
建国以来,项羽形象一直活跃于各地方舞台及各地方剧种,但大都受《霸王别姬》的影响,难有突破。2009 年,国家话剧院演
出的话剧《霸王歌行》以叙述的形式刻画了一个不爱江山爱美人、集侠骨与柔情于一身的完全不同于传说的项羽形象。2011 年,济南京剧院演出的《重瞳项羽》亮相第六届中国京剧艺术节,让人耳目一新。《重瞳项羽》以全新的视角,诠释了一个固守信义孝悌而不擅权谋、敢于担当又铁血柔情的项羽形象。济南京剧院的《重瞳项羽》为诠释一个真挚、重义、深情、顶天立地的悲情英雄,进行了全方位的创新,使千年霸王戏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而项羽的文学形象最开始被人熟知是因为大历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在这篇传记中,司马迁评价项羽“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然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司马迁将项羽与舜帝相比,大有称赞项羽有为王者的霸气,而与陈涉相比又有不可否定的领导突击能力。也正是这样的比较和评价,在研究项羽时大多数人都将项羽定位为一个推翻暴君的霸主。而对于项羽乌江自刎的行为更是让人众说纷纭,如胡曾诗云:争帝图王势已倾,八千兵散楚歌声。乌江不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这首诗既有对项羽自刎的惋惜,又有肯定项羽宁死不渡江的高洁品质。再有王安石的“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弟子今犹在,肯为君王卷土来?”也是在争议项羽的自刎,在思考这位英雄面临乌江时的艰难抉择。从这些作品中不难看出不管是文人还是政客都是将项羽定义成英姿焕发、号令群雄但是又充满悲剧色彩的英雄,
为项羽的失利感到惋惜和遗憾。
随着时间的演变文学作品中项羽的形象开始出现了改变,如张爱玲在《霸王别姬》中将霸王塑造成了一个在一思及刘邦尽得楚地心中不满绝望而会怅然泪下,柔情万千的君主形象,颠覆了一贯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形式。张爱玲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手法将项羽这个霸主柔情的一面展现出来,让人长驱直入项羽的内心世界,体会那颗脆弱而又碎羽的心。他不可一世,想用暴力一统天下,这样强势的他却会为心爱的虞姬写下“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样令人惘然的词,或许英雄都难过美人关,但是这个为了心爱的女人而心碎的霸主却让人心里生疼,深深震撼。继张爱玲之后人们也开始着重在项羽的内心和爱情描写,如《莺啼序·霸王卸甲》写到虞姬与项羽难分难舍的别离,还有观望满目疮痍的山河时的苍凉与悲戚,着重写的也是项羽悲情柔和的一面,诗里的项羽不在是暴戾的霸主,而是面对失败和生死别离满心惆怅的普通人。
由以上文字可以看出,后世的文学形象和舞台形象主要是以真挚、重义、深情、顶天立地的悲情英雄为主。而这与历史上的项羽并不完全一样。
《史记》中,司马迁在当时就完整清晰给了我们一个他眼中的项羽形象。几千年来,对于项羽,人们眼中始终保存粉司马迁的观点和印记。但是不可否认,这个形象是不完全客观的。其实,在《高祖本纪》里刘邦就列出了项羽十大罪状虽说刘邦青定带有他的主观偏见,但从项羽真实的历史记录上看确有其事但在这些描述中,司马迁流露出的
是对项羽豪、霸、威的敬佩油然而生,人的生命是可贵的,在今天我们看来这些罪状都是一个残暴成性的人所为,丝毫没有所谓的敬佩之情,我们看到的只有项羽的暴戾。在《项羽本纪》之中,许多的细节也值得我们探讨。钜鹿之战后,章邯率军投降了项羽,但“项羽乃召晾布、浦将军计日‘秦吏卒尚众,其心不服,至关中不听,事必危,不如击杀之,而独与章邯、长史欣、都尉璐人秦。’于是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这是项羽一生中最大的暴行,仅因为一点疑虑就坑杀二十万人,当时秦末由于苦役和战乱,人口已不足两千万,项羽一念之间就使中国百分之一的人消逝,足见项羽的暴戾。但是,这个分析却给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故意漏掉了。几个例子,我们就可以看出项羽的暴戾,而不仅仅是司马迁笔下的西楚霸王。
由此就可以看出,后世文学与舞台上的项羽的形象与历史上的项羽并不完全一样。
而不一样的原因就在于历史的选择。在经过时间的沉淀后,项羽身上人性的光辉更深的影响着人们对他的认识,从而让人有意识的忽略其身上的缺点,更突出的表现其优点。因此,后世舞台和文学作品中更多的表现项羽真挚、重义、深情、顶天立地的悲情英雄的一面。而忽略其它方面。因此,后世文学和舞台上的项羽形象与真实的项羽并不完全一样。
而对于那些戏说历史,乱改历史的作品,我并不认同。文学作品可以不完全按照历史事实来,这完全符合文学作品的艺术要求。但文学作品也不能完全否定历史,那样就不是改编了,而是再创作。历史
剧的改编应以真实的历史为基础来进行。这不仅是对自身严谨的要求,更是对社会,对历史真相的负责。
现如今,网络、大众传媒极为普遍,很多人的知识都来自这些传媒。因此,更要严谨的对待历史剧的改编。不然,就会误导那些知识的接收者,使他们将戏说的历史当做真实的历史来对待,这很不利于我国文化的传承。因此,应谨慎对待历史,不可肆意妄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