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社会论文完整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品德与社会论文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
如何让学生源于生活回归生活
襄阳市襄州区小集小学杨丽莉
【摘要】《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品社课应该生活化。
也就是说儿童品德的形成应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感悟。
在教学中一定要立足生活,贴近生活,并让学生参与其中,使他们在学后还能行为行为回归升华到生活中去。
让学生从原有的生活经验入手,在课程中进行整合,使学生有一个学习、融入、吸纳、提升的过程,丰富拓展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最终回归生活。
【关键词】生活化经验品德行为? 习惯升华提高回归
品德是一个人走向成功至关重要的因素。
每个人的成长道路,都会与其品性、习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因为在社会这个群体组织里,个人品德决定着大家对自己的认可程度,从而形成大家对自己的期待和认识,无形中就确立了你在群体中的价值和地位。
品德、习惯的重要性,不仅仅体现在职场上,也表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譬如对于朋友、对于家庭、对于社会,由好品德、好习惯塑造形成的良好形象会让个人赢得广泛的尊重,成为事业及其它方面向上的阶梯。
好的品德、习惯会有着极强的公众影响力。
在现实生活中,好的品德、习惯处处体现出价值,会令家庭和睦、邻里互敬、朋友帮扶、同事友爱……可以说,优良品德,是一个人的修养,表现出了无穷魅力。
表现在小事及细节方面,体现出谦让、关爱、诚实、勤劳等品质。
既然品德、习惯对于一个人、一个社会是如此重要,那么如何让在孩子们也能有好品德、好习惯,走出去都能体现好素质,甚至影响一生呢?我觉得这与《品德与社会》课怎么上有着重要关系。
《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品社课应该生活化。
也就是说儿童品德的形成应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对生活的认识、对生活的感悟。
只有来自于孩子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不是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不是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
正如曾经有人说过的“告诉我,我会忘记;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与,我才会明白。
”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立足生活,贴近生活,并让学生参与其中,教师身教重于言传,使他们在学后还能将升华后的行为回归到生活中去。
一、立足生活需要,确定教学目标
品德与生活课标指出:“教学活动在内容上既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提倡和鼓励教师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意义的内容。
” 品德与社会课标也指出:“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实际的密切联系。
”所以我们在确定学习目标时,要把握教材的观点,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起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动态生成学习目标。
要确立情感目标、行为与习惯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
也就说教学最终目标是要指导儿童的实际生活,解决儿童在生活中面临的问题,提升儿童的生活能力。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导向和归宿,教学要回归儿童生活,必然要求不仅根据教材,而且更需要根据儿童的实际生活状况、身心特点和发展需
求来确定具体教学目标。
比如我在教学五年级下册《善待他人》一课时,考虑到我所在的学校都是当地的农村孩子。
和城里孩子相比,他们缺少家长的指导和对他人的关心,缺少欣赏的眼光,宽阔的胸怀和对他人的赞美。
对交通法规也缺乏了解,在实际的生活中接触交通标志的机会也相对较少,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这样很容易发生危险。
虽然学校、老师也经常就此问题进行教育,但对于接触不到这些知识的孩子来说则收获甚微。
借助这节课,我想从细微之处入手,告诉学生要对人友好,不要嘲笑、伤害身体有缺陷的学生,要善于发现他人的长处并给以真诚的赞美。
让学生学会常见的交通标志,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指导他们认识常见的交通手势,学会遵守交通规则。
所以这堂课的目标不仅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补充更多学生不常能看得到的一些交通知识,更要面向学生的未来生活,让他们在头脑中时常紧绷“安全”这根弦,为今后的生活做好铺垫。
努力让行为规范从生活中来,在经过修正后再回到生活中去。
二、选取素材要源于生活
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应让学生从各种活动中、从生活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进行学习,反对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
现在的新课程教材配有大量富有情趣、童趣的图片等课程资源,但不管怎么说展现在学生面前的还是一些无声无息的材料,对于孩子来说,他们还是喜欢使图中人物、文中的内容变得有血有肉。
就要我们教师做个有心人,探寻学生生活中的矛盾或焦点,设计成类似的情境(小品、生活情境剧);把一些小故事拍成录像;一些学生一时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做成动画等,供学生探讨、解决,以实现激活学生生活、保证活动的指向性和有效性的目的,并以此充分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社会性品质的作用。
因此,在教学中应关注学生切身的生活体验,与学生展开面对面的对话,使学生不停地在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中体验、感悟、成长。
比如《善待他人》这课中,通过真实的故事引导学生认识到女孩为什么会腿瘸腿瘸又意味着什么,她此后的生活将面临着什么等等,进一步认识到残疾带给个人、家庭的伤害,懂得身体健康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幸福。
只有拥有健康的体魄,我们才能高高兴兴出门,快快乐乐做事。
还有一段学生放学回家的录像,录像中行走过程中几人并排走、看书聊天、不按规定路线行走结果出了车祸,对身体造成伤害等等,是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课堂中,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很快找到了错误所在。
可是正确的做法是什么样的呢?在学生说的基础上,老师再进行概括、提炼,并播放正确行走的方式,使学生在原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有一个再认知的过程,从而提升他们的认知经验。
我想,这几个镜头,将会在这个班级学生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也会极力避免这种危险的发生。
做到“高高兴兴上学,平平安安回家。
三、品社课堂活动要生活化
《品德与社会》课程基于案例、基于生活、基于情境、基于问题,适宜开展活动学习。
教学,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让他们的心灵变得敏感起来,细腻起来。
美国教育教学
中流行这样一句话:我听了,我忘了。
我看了,我知道了。
我做了,我懂了!这句话很明白地告诉我们:作为《品德与社会》的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学生,不能让学生成为听众,应组织他们多看,多做,多参与合适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反复亲历体验的过程。
《善待他人》中,我采用视频的方法带领学生认识藏有交通标志的漫画,仔细观察交通图标,联系交通路线说说自己的发现,将认识交通标志与实际交通状况联系在一起进行学习、指引,学生很快明白了这些交通标志的实际含义和应注意事项。
认识了交通标志——这些马路上不会说话的指挥官,还要懂得识别马路上真正的指挥官——交通警察的手势,从而懂得意思,服从指挥。
当交通警察站在学生面前时,他们那种兴奋劲儿就别提有多高兴了!交警现场演示交通手势,学生学做并弄清楚这些手势分别代表的意思。
这种手把手的学习,寓教育于活动之中,使学生有了真正实际的收获。
这比老师空口说白话来的具体、实在,不仅拓宽了学生学习的空间,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将是非常深刻、终身难忘的。
四、学以致用,回归生活
教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这是学习的最终目的。
而真理是在实践中才能体验其价值和科学的,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
儿童的一贯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回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学校思品教学产生怀疑,薄弱了教育的引导功能。
品德与社会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是怎么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
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怎样的评价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课上的认识。
做到学以致用,回归生活。
总之,围绕品社生活化这一理念,我努力把生活引进德育课程中,因为我们面对的学生是活生生的,要让学生“动”起来,接受“活”的教育,闪烁“活”的思维。
在“动”中去体验,在“动”中获得真知,培养能力,养成勇于创新、勇于探索的品质,也让课堂成为学生发展个性的舞台,在学习中掌握知识、体验快乐。
让学生从原有的生活经验入手,在课程中进行整合,使学生有一个学习、吸纳、提升的过程,丰富拓展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最终回归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