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的生成和排放培训课件

合集下载

尿的形成和排出课件ppt课件

尿的形成和排出课件ppt课件
——肾单位
皮质 髓质 肾盂
每个肾包括大约100万个肾单位。
4
皮质
髓质 输尿管
肾盂
5
入球小动脉
出球小动脉
肾小球 肾小囊
肾小体
肾小管
6
练一练
(肾小球1) (入球小动4脉) (出球小动5脉)
(肾动脉6 )
(肾小2 囊)
(毛细8血管) 7肾 静 脉
(肾小3 管)
7
三、尿的形成过程
1、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形成 原尿
成成分分 蛋蛋白白质质 葡萄葡萄糖糖 尿素尿素
甲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8 8
00..11 0.003.03
乙乙 0.003
00..11 0.003.03
丙丙 0 0
00
2 1.80
尿水酸 0.09002 0.09802 0.9065
无无机盐机盐 0.720.9 0.720.9 1.10<0.9
2.甲的蛋白质为8,而乙为0.03。这是由于血浆中的
大分子蛋白质不能滤过肾小球
15
巩固练习
下表为尿液、血浆、原尿三种液体的成分(克/100毫升)。请 回答:
成分 蛋白质 葡萄糖
甲8
0.1
乙 0.03 0.1
丙0
0
尿素 0.03 0.03 1.80
水 无机盐
90
0.72
98
0.72
96
1.10
3.乙的葡萄糖为0.1,而丙的为0。这是由于 原尿中的
葡萄糖被肾小管全部重新吸收
四、尿的排出
11
四、尿的排出
尿液 肾脏 肾盂
输尿管 膀胱 尿道
体外
尿液的形成是连续的,但排出是间歇的。 五、排尿的意义: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培训课件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培训课件
原尿


√ √ √
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
葡萄糖、尿素等小分子物质可以滤过到肾小囊腔,形
成原尿。 1/16/2021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
11
请结合图3.4-2看教材68页最后一段,然后回答: 肾小管起什么作用?原尿和尿液有什么区别?
原 尿
细长的肾小管
1/16/2021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
A.入球小动脉 B.肾静脉
C.肾动脉 脉
1/16/2021
D.肺动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
肾小管
18
尿液
12
滤过作用
重吸收作用
哪些成分 全部或部 分被肾小 管重新吸 收回血液?
1/16/2021
肾单位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
肾小管
肾小管周围的
毛细血管
13
➢原尿与尿液成重分吸比收作较用
单位:克/100毫升
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的 水和部分无机盐等物质被重新吸收回到血液中。
(剩下的物质经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 )
初中生物 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第四章
第一节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
——尿液的形成
1/16/2021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
1
一 、肾 观察肾的结构
皮质 髓质
肾盂 输尿管
1/16/2021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
2
➢肾的微细结构(肾单位)
肾小体 肾小管

肾单位
1/16/2021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
3
➢肾小体结构
1/16/2021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
入球 小动脉 出球 小动脉
肾小球 肾 小 体
肾小囊

尿的生成和排出课件

尿的生成和排出课件
有效滤过压
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 肾小球滤过的动力是有效滤过压。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转运功能
重吸收
重吸收是指肾小管上皮细胞将原尿中 的物质转运到小管上皮细胞间隙或小 管液中,并经由淋巴管或血循环重新 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分泌
排泄
排泄是指机体将废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对于维持机体的内环境稳态具有重 要意义。
尿量过少
少尿是指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 ,常见于休克、脱水、肾衰竭等

无尿
无尿是指24小时尿量少于100ml ,常见于严重肾衰竭、休克等。
排尿异常
尿频
尿频是指排尿次数增多, 但每次尿量较少,常见于 尿路感染、前列腺炎等。
尿急
尿急是指突然产生的强烈 排尿欲望,难以控制,常 见于尿路感染、前列腺炎 等。
自主神经系统
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 感神经,它们通过调节膀胱括约肌 和逼尿肌的活动来控制排尿过程。
03
尿的成分与健康
尿液的成分分析
尿液的化学成分
尿液中含有多种化学物质,如尿素、 尿酸、肌酐等代谢废物,以及盐类、 药物代谢产物等。
尿液的物理特性
尿液的外观、气味、比重、渗透压等 物理特性也可以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 。
尿潴留
尿潴留是指尿液无法正常 排出,常见于尿道狭窄、 前列腺增生等。
尿液成分异常
血尿
血尿是指尿液中混有血液,常见于尿路结石、肾 炎、膀胱癌等。
蛋白尿
蛋白尿是指尿液中蛋白质含量过高,常见于肾炎 、肾病综合征等。
脓尿
脓尿是指尿液中混有脓液,常见于尿路感染等。
谢谢您的聆听
THANKS

第八章-尿的生成与排放PPT课件

第八章-尿的生成与排放PPT课件

盆神经
膀胱逼尿肌收缩
阴部神经 感受器(+)
后尿道
尿潴留
尿道内括约肌 (-)
外括约肌 (-)
排尿
.
尿频
54
Na-K交换
顺电-化 K+
学梯度
.
34
• 泌H+与泌K+呈负相关 • 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要排出一不份 • 对不能进食的病人适当补K,以免低K血症。
• 思考:酸中毒时血钾升高还是降低?
.
35
第二节 影响尿生成的因素
• 一、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 (一)肾血流量的改变 • 1.自身调节:不依赖肾外神经支配,肾血流
(一)肾小球滤过的物质基础—充足的肾血 浆流量
• 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 当动脉血压为80~180mmHg时,肾血流量 和肾血浆流量可保持相对稳定,不随动脉 血压的变化而变化。
.
10
(二)肾小球滤过的结构基础—滤过膜及其通透性 1.结构
.
11
2.滤过膜的通透性特征
• 机械屏障
半径<2.0nm能自由通过 半径在2.0-4.2nm,滤过量逐渐降低 半径>4.2nm不能通过
.
16
.
17
.
18
(三)肾小球滤过率
• 肾小球滤过率:每分钟两肾生成的超滤液 的量。
• 正常成人约为125ml/min。
.
19
二、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
•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小管液流经 肾小管和集合管时,水和溶质被上皮细胞 重新吸收入血的过程。
• 原尿和终尿的比较: • 原尿量
=125ml/min×60min/L×24h÷1000=180 L,终尿1.5L,约99%的水被重吸收

初一生物《尿形成和排出》课件

初一生物《尿形成和排出》课件

初一生物《尿形成和排出》课件1. 尿的重要性和功能尿是人体新陈代谢废物和过多水分的主要排泄物,对维持体内正常生理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尿的主要功能包括:•排除代谢废物:尿液中含有尿素、尿酸等代谢产物,排泄这些废物有助于维持体内酸碱平衡和新陈代谢平衡。

•清除过剩水分:通过尿液排出体内过剩的水分,维持体内水分平衡。

•调节体内离子平衡:尿液中含有各种离子,如钠、钾、氯等,通过调节尿液中离子的浓度,帮助维持体内离子平衡。

2. 尿的形成过程尿的形成主要发生在肾脏中,经过以下几个步骤:2.1. 滤过在肾小球中,由于毛细血管内血压的作用,使得水分和溶解在其中的多种溶质通过肾小球的滤过膜,进入肾小球囊内形成初尿。

2.2. 重吸收初尿通过肾小管系统,经过肾小管壁的重吸收作用,使得一部分有用的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等被重新吸收到血液中,以保证体内重要物质的保留。

2.3. 分泌同时,肾小管壁也对一些废物和过剩物质进行分泌作用,将它们排泄到尿液中。

例如,肾小管能分泌尿酸、某些药物等。

2.4. 浓缩和稀释通过肾小管的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将初尿进行浓缩和稀释,以调节尿液的浓度和体液的稳定。

3. 尿的排出过程在尿形成完成后,尿液通过以下路径排出体外:1.肾盂:尿液从肾小管汇聚到肾盂,形成肾盂尿。

2.尿输送管:肾盂尿经过输尿管流入膀胱。

3.膀胱:膀胱是容纳尿液的器官,尿液在膀胱中暂时储存。

4.尿道:尿液从膀胱经过尿道排出体外。

4. 尿的调节尿的排出需要受到神经和内分泌的调节。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调节作用:•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主要有抗利尿素葡萄糖素(ADH)和醛固酮,它们能够增加肾小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尿量,保持体内水分平衡。

•血液渗透压和容量感受器:当血液渗透压过高或血容量不足时,感受器将产生相应的信号,促使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水分重吸收,减少尿量。

•神经调节:神经系统对尿液的排出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如刺激膀胱收缩排尿。

5. 相关疾病与健康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中,如果出现功能异常或疾病,可能会导致一系列健康问题:•尿道感染:尿道感染是指细菌感染引起的尿道炎症,其主要症状包括尿频、尿急、尿痛等。

尿的生成与排出 ppt课件

尿的生成与排出 ppt课件

2019/11/25
14
• 尿生成的过程
1、肾小球滤过--原尿的生成 2、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 3、肾小管和集合管分泌与排泄---终尿形成
第二节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一、滤过膜及其通透性 二、有效滤过压 三、肾小球滤过率与滤过分数 四、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 肾小球滤过的概念
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血浆中 的水、小分子溶质及少量小分子蛋白质 通过滤过膜进入肾小囊腔内,形成原尿 的过程。
2019/11/25
33
3、K+的分泌与K+-Na+交换
• 终尿中K+绝大多数由远曲小管和集合管排出, K+顺着Na+主动重吸收所形成的管内为负的(电位 差)电梯度被动扩散入管腔,所谓K+-Na+交换。
4.H+-Na+交换与K+-Na+交换的 关系
两者相互竞争,即 H+-Na+交换增多时, K+Na+交换减少;K+-Na+交换增多时, H+-Na+ 交换减少。
三、肾小球滤过率与滤过分数
(一)肾小球滤过率(GFR)
1、概念: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的原尿量 与体表面积有关 (1.73m2----125ml/min)
(二)滤过分数(FF)
滤过分数=肾小球滤过率/肾血浆流量×100% 肾血浆流量=肾血流量x55%
四、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滤过膜的通透性及面积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第三节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和分泌功能
一、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功能 二、肾小管与集合管的分泌功能 三、影响肾小管与集合管重吸收和分泌的因素
一、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功能

《尿的生成与排放》PPT课件

《尿的生成与排放》PPT课件
反馈抑制→
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恢复正常
意义:维持肾小球滤过率的相对恒定。
(三) 肾血流的神经体液调节
肾交感神经 E 和NE 血管紧张素 II
肾血管收缩 ↓
肾血流量↓
正常:肾血流量在自身调节下保持相对恒定 以维持泌尿功能;
应急 :在神经体液调节下,肾血流量减少,
以 维持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
第二节
重吸收量 重吸收率保持恒定
渗透性利尿时可打破球-管平衡
二. 神经-体液调节
(一) 肾交感神经
(1)促进入球小动脉收缩 GFR (2)刺激近球细胞释放肾素 (3)促进近端小管与髓袢对 NaCl 和水分
的重吸收
(二)抗利尿激素(ADH)
1. 来源 :
下丘脑视上核与室旁核合成与释放,经下丘脑垂体
束,贮存于神经垂体.
2.球外系膜细胞: 吞噬功能
3.致密斑: Na+ 感受器
四、肾脏的血液供应
(一). 肾血液循环的特点 血流量大 :
1200 ml/min 20-25%心输出量。
分布不均 :
大部分分布于皮质 (94% )
两次毛血管网: 肾小球毛细血管网压力低----利于滤过 肾小管周毛细血管网压高----利重吸收
2. ADH的作用:
1) 增加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使水的重吸 收增多。
2) 增加髓袢升支粗段对 NaCl的重吸收及内髓集合管 对尿素的通透性。
3) 促进血管收缩。
4. ADH 分泌的调节
(1)血浆晶体渗透压↑
(2) BP↓
例:大量出汗
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 视上核和室旁核 ADH
压力感受器(-)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水通透性

尿的生成与排出优秀课件

尿的生成与排出优秀课件
4.当膀胱内压达到6.86kPa(70cm H2O)以上时,便出现 明显的痛感以致不得不排尿。
2024/7/23
尿的生成与排出优秀课件
(二)神经支配
2024/7/23
尿的生成与排出优秀课件
1.盆神经:骶2~4节段发出副交感神经,使膀胱逼尿 肌收缩,尿道内括约肌松驰。促进排尿。
2.腹下神经:由胸11~腰2段发出交感神经,使膀胱 逼尿肌松驰,尿道内括约肌收缩。阻抑尿的排放。
醛固酮的作用机制
醛固酮入胞浆后,生 成特异性mRNA,由内质 网合成多种醛固酮诱导蛋 白,包括 ① 管腔膜Na+通 道蛋白数目增加;② 增加 ATP的生成量;③ 增强基 底侧膜Na+泵的活性。
2024/7/23
尿的生成与排出优秀课件
(五) 远端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受于血管升压素水平的调节
远端小管继续和集合管胞
尿的生成与排出优秀课件
这种由大量饮入清水引起 尿量增多的现象称为 水利尿
水利尿是由于大量水的 摄入引起血浆晶体渗透压 降低,使ADH合成和释
放 减少的缘故。
2024/7/23
尿的生成与排出优秀课件
②循环血容量和动脉血压
位于左心房和胸腔大静脉的容量感受器可感受循环 血量的刺激,反射性地调节ADH的释放
2024/7/23
尿的生成与排出优秀课件
(四)排尿异常 1.尿频:常见膀胱炎、尿道结石; 2.尿潴留:尿道阻塞、腰骶段排尿中枢破坏; 3.尿失禁:婴幼儿,低度中枢与高级中枢中断,
脊髓横断。
2024/7/23
尿的生成与排出优秀课件
第四节 尿液及其排放
一、尿液
(一)尿量
1.正常:1.0~2.0L/d,平均1.5l/d;

尿液的生成与排放—尿生成的调节(生理学课件)

尿液的生成与排放—尿生成的调节(生理学课件)
机体在运动、高温、失血、呕吐、腹泻、缺氧、剧痛等应激状态下,引起交感神经兴 奋,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引起少尿或无尿。
三、体液调节
(一)抗利尿激素( ADH) 1. 作用及作用机制
来源: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分泌。 作用:
①提高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 ②增加内髓部集合管对尿素的通透性 ③增强髓袢升支粗段对NaCl的重吸收 机制:
第八章 肾的排泄功能
目录
contents
01 尿的生成过程 02 尿生成的调节 03 尿液贮存与排出
目录
contents
01 尿的生成过程 02 尿生成的调节 03 尿液贮存与排出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渗透性利尿;抗利尿激素的作用及分泌调节;醛固酮的作用及分泌调节; 熟悉:球-管平衡; 了解:心房钠尿肽。
技能目标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临床相关案例的能力,能够解释糖尿病患者多尿、甘露醇利尿的原因。 能够为患者做泌尿系统疾病健康指导的意识和基本能力。
素质目标
具有辩证唯物主义的生命观和整体观。 具有健康的体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肾内自身调节
(一)小管液的溶质浓度
循环容量 血容量↑ →容量感受器兴奋→ADH释放↓ →水的重吸收↓ →尿量↑
其他因素 恶心、低血糖、疼痛、血管紧张素Ⅱ:刺激ADH分泌→尿量↓ 心房钠尿肽:抑制ADH分泌→尿量↑ 乙醇:抑制ADH分泌→尿量↑
三、体液调节
(二)醛固酮
来源:肾上腺皮质球状带。 作用:
①醛固酮:促进远曲小管、集合管重吸收Na+排出K+ (保Na&液调节
(三)心房钠尿肽( ANP )
来源:心房 作用:促进NaCl和水的排出(利尿、排钠、降压) 机制:

尿的生成和排出课件

尿的生成和排出课件

肾功能障碍与尿液生成
急性肾衰竭
慢性肾病
由急性肾损伤引起的肾功能丧失, 可能导致尿液生成障碍。
肾功能逐渐下降,可能影响尿液 生成和水平衡。
肾结石
堆积在肾小管或尿管中的物质阻 碍尿液生成和排放。
尿道感染及其危害
尿道感染症状 危害 预防
尿频、尿急、尿痛、尿中有血、尿滴沥、尿失禁 等。
容易引起膀胱感染、肾盂肾炎等严重疾病。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戒烟限酒、多饮水、及时 排尿等。
催Hale Waihona Puke 剂的应用催尿剂是一类药物,可增加尿液的排出量。
利尿机制
通过调节肾脏的滤过、再吸收和分泌功能实现增加尿液量。
应用范围
常用于治疗水肿、高血压和肾功能不全等疾病。
药物分类
根据作用机制分为利尿酮酸类、袢利尿剂和噻嗪类利尿剂等。
远曲小管
主要负责物质的分泌,将废物和 过剩物质排出。
集合管
将多个肾小管的尿液根据需要进 一步浓缩或稀释。
肾小管的再吸收和分泌功能
1
再吸收功能
近曲小管可再吸收大量的水和溶质,确保体液的稳定。
2
分泌功能
远曲小管对多种离子和药物具有分泌作用。
3
协同作用
两种功能相互协作,维持体液的正常成分和浓度。
尿道的结构和功能
尿道的构成
尿道由膀胱颈部、前尿道和外尿道括约肌组成。
尿液排放
通过尿道将尿液从膀胱排出体外。
尿液的存留和排放时间
尿液在膀胱中存留的时间和排放的频率因人而异。
尿检的常规方法介绍
尿常规
1. 检测尿液的颜色、酸碱 度和透明度。
2. 检测尿液中的蛋白质、 糖、酮体、胆红素和亚 硝酸盐等物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布
肾皮质的外、中层
皮质的近髓层
占单位总数 85%~90% (%)
10%~15%
肾小球体积 较小
较大
入、出球小 入球小动脉>出球小动脉 动脉口径
差异甚小
出球小动脉 形成的毛细血管网全部缠绕 形成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网
分支
在皮质部肾小管周围
和U形直小血管
髓袢
短,只达外髓层
长,达内髓层,甚至达乳头 部
作用
概述
• 肾脏解剖结构 • 肾脏的血液循环 • 肾脏的功能
1/16/2021
尿的生成和排放
1
肾脏解剖结构
1/16/2021
尿的生成和排放
2
肾单位是肾脏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1/16/2021
尿的生成和排放
3
皮质肾单位和近髓肾单位
1/16/2021
尿的生成和排放
4
皮质肾单位和近髓肾单位
皮质肾单位
近髓肾单位
1/16/2021
尿的生成和排放
9
肾脏的功能
• 肾脏的主要功能: • (1)泌尿功能
• 肾小球滤过
• (2)内分泌功能
• 肾素、促红细胞生成素、VD3的代谢、前列腺素。
1/16/2021
尿的生成和排放
10
肾脏的泌尿功能
肾小球的滤过 肾小管的物质转运
1/16/2021
尿的生成和排放
11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1/16/2021
尿的生成和排放
15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 衡量肾小球滤过能力的指标:
• 肾小球滤过分数:( filtration fraction,FF)
=肾小球滤过率/肾血浆流量 =125/660 =19%(1/5)
1/16/2021
尿的生成和排放
16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 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1.肾小球毛细血管压 动脉血压﹤80mmHg→滤过↓→尿少 动脉血压40-50mmHg→滤过为0→无尿
血浆胶体渗透压在滤过 过程中不断升高,最终动 力与阻力相等,有效滤 过终止。
1/16/2021
尿的生成和排放
14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 衡量肾小球滤过能力的指标:
• 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
每分钟两肾生成的原尿量
125ml/min 180L/24h 180/3L=60次/24h
尿的生成
尿的浓缩、稀释
1/16/2021
尿的生成和排放
5
肾小球旁器
• 主要分布于皮质肾单位
①球旁细胞:合成、储存和释放肾素。
②致密斑:感受小管液中NaCl含量变化并将信息传 递至球旁细胞,调节肾素释放。
③球外系膜细胞:有吞噬和收缩功能。
1/16/2021尿的生成和排放 Nhomakorabea6
肾脏血液循环的特点
1.肾血流量大,主要分布在皮质
• 肾小球滤过膜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基膜 肾小囊脏层上皮(足细胞)
机械屏障 电学屏障
1/16/2021
尿的生成和排放
12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肾小球有效滤过压
是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动力减去阻力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
1/16/2021
尿的生成和排放
13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 滤过平衡:
尿的生成和排放
1/16/2021
尿的生成和排放
7
肾血流量自身调节
• 排出外来神经和体液因素影响,肾血流量在一定 的平均动脉压范围内保持恒定的现象
自身调节的机制: 肌源学说 管-球反馈
1/16/2021
尿的生成和排放
8
肾血流量的神经体液调节
神经调节 :以交感神经为主,肾交感神经 活动加强时,引起肾血管收缩,肾血流量 减少。 体液调节: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等,使肾 血管收缩;前列腺素、一氧化氮等,则使 其舒张。
正常成人安静时每分钟约有1200mL血液流过两侧肾, 相当于心输出量的1/5~1/4。94%供应肾皮质,约5% 供应外髓,其余1%供应内髓。
2.两套毛细血管网,血压差异大
肾小球毛细血管网的血压高---有利于滤出;
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网的血压低 ---有利于重吸收 3.肾血流量相对稳定
当肾动脉血压在80~180mmHg之间变动时,肾血 流量能保持相对稳定。
中的葡萄糖浓度达到180mg/100ml时,有 • 一部分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就已达到 • 极限,葡萄糖就不能被全部重吸收,尿中 • 开始出现葡萄糖的最低血糖浓度称为肾糖阈。
1/16/2021
尿的生成和排放
23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排泌
•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排泌功能: • 排H+ • 排NH4+ • 排K+
急性肾小球肾炎→肾小球毛细血管阻塞→滤过面积↓ →滤过↓→尿少 肾病→滤过膜糖蛋白↓→血浆蛋白滤过↑→蛋白尿
1/16/2021
尿的生成和排放
18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物质转运功能
重吸收 排泌
1/16/2021
尿的生成和排放
19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物质转运功能
•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
• 重吸收方式: • 被动重吸收 • 主动重吸收:原发性和继发性
1/16/2021
尿的生成和排放
24
影响肾小管和集合管转运功能的因素
• 肾小管管腔液中溶质的浓度 • 渗透性利尿 • 球管平衡: • 近端小管对水及溶质的重吸收可随肾小球滤过率
的变化而改变----定比重吸收
1/16/2021
尿的生成和排放
25
尿液的浓缩和稀释
• 尿渗压>血渗压--------高渗尿------尿浓缩
如:大量出汗、呕吐、腹泻→缺水
• 尿渗压<血渗压--------低渗尿-------尿稀释
如:大量输液、饮水→多水
• 尿渗压=血渗压--------等渗尿------肾功能↓
如:肾衰
• 尿液的浓缩和稀释,关键取决于:
• 肾髓质渗透压梯度
• 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血液中抗利尿激素
(1/16/A202D1 H)的浓度
1/16/2021
尿的生成和排放
20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
• Na+的重吸收:
1/16/2021
尿的生成和排放
21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
• Na+的重吸收:
Na+ Cl-
1/16/2021
尿的生成和排放
22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
• 葡萄糖的重吸收与排出: • 重吸收属继发性主动转运,仅限于近端小管 • 肾糖阈:近端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有一定限度。当血浆
2.囊内压 输尿管阻塞→囊内压↑→滤过↓→尿少
3.血浆胶体渗透压 大量注射生理盐水→血浆胶渗压↓→滤过↑→尿多
1/16/2021
尿的生成和排放
17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4.肾血浆流量 中毒性休克→交感神经兴奋→肾血浆流量↓→血浆胶体渗透 压上升↑→有效滤过段↓→滤过↓→尿少 5.滤过膜面积和通透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