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名家事例领悟写作真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名家事例领悟写作真谛
现在的一些中学生为什么怕写作文?究其原因,要么是因为缺少生活经历,无写作材料;要么是因为感情和思想贫乏,没有写作冲动;要么是因为不能持之以恒,没有养成写作的习惯。

而一些名家写作事例对这些中学生来说应该是有一些启发作用。

一、深入生活,用心感悟为有源头活水来
美国著名作家杰克伦敦,出身贫寒,青少年时代流浪各地,报童、工人、水手这些最底层的职业,他都干过,为了获得第一手的创作材料,他广交朋友,工人、农民甚至无家可归的流浪汉,都是他家的座上客,请他们吃饭,和他们聊天,向他们请教,并及时将谈话的内容记录下来。

为了创作一篇揭露资本家残酷剥削工人的作品,他伪装成落魄的穷汉躲到贫民窟里,白天,他出没于工人家庭和难民收容所,和难民们一起排队领面包,和他们谈话。

晚上,就躲在安静处,拿起笔将看到、听到和想到的一切都记下来。

三个月后,他提着满满一箱的资料回到美国,由此诞生了著名的特写《深渊中的人们》,并轰动当时的欧美国家。

据说,杰克伦敦所积累的大量创作素材,有些只要稍加整理,即可成为风格独特、个性鲜明的短篇小说或特写,而且脍炙人口。

大自然是一个丰富的课堂,孩子在这个课堂里,既能体验到快乐,又能接触到世间万物,并能直观地感受事物。

这是仅依靠读书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实践产生真知,要引导学生抓住实践的机会,去体验丰富多彩的生活,感受人们的喜怒哀乐。

法国作家福楼拜是莫泊桑
的老师,他曾以眼前经过的一辆牛车为题,叫莫泊桑写出七篇不同的散文,莫泊桑开始感到很为难,福楼拜让他观察:早上和晚上拉车牛的神态是否一样?赶牛车的人酒足饭饱和饿着肚皮时对牛的态度是否一样?饿着肚子的牛上山岗和饱着肚子的牛上山岗的状态是否一样他举出许多细节,要求莫泊桑对这些细节加以观察,莫泊桑如醍醐灌顶,连声说着好写!好写!
由此可见,对写作人来说,生活的体验是何等的重要!只有亲身感受到的人、事、物,写到文章中才有血有肉,才能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美丽的花朵,根植于肥沃的土地;杰出的艺术,来源于丰富的生活。

二、边读边写,读有所悟向思想更深处漫溯
一代伟人毛泽东酷爱读书,只要读书必动笔,或另外用稿纸、书签和笔记本作摘记,这种习惯一直保持到晚年。

在湖南师范学校求学时,从老师处借到《伦理学原理》,读着读着,就情不自禁地在书上动笔墨做起记号,不仅对全书用毛笔逐字逐句地圈点,而且还打上了单杠、双杠、三角叉子等符号。

这本约10万余字的书,读完后他写下的批语竟达12000字,整本书可以说被批注得面目全非。

艾思奇所写的《哲学与生活》,毛泽东不仅读了多遍,还作了3000字的摘录。

为了写《实践论》和《矛盾论》,他在延安找了所有能找到的马列哲学著作等相关读物,如果延安没有,他还请人在外地专门买来给他研读,边读边思边作详细的批注。

史学家司马光用苟有可取,随手记录的方法,写下了巨著《资
治通鉴》,三十余年,坚持不懈写读书笔记。

列宁读书,字里行间,都看到他画着五颜六色的记号,书页的空白处,经常看到他写的评语。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怎样做好这个吸收工作,为写作打基础,阅读是重要的一环,而动笔墨式的阅读,实际上是一种研究性阅读,是一种以主动探究为核心的阅读,这是一个动态的思维过程。

边看文章,边联系自身的实际,运用已有的生活、知识储备,与文本直接深入地对话,对文本进行理解、感悟、阐释、发现和点评,圈点勾画,让自己的思维留下轨迹,打上烙印,让自己的情感得以表达,从而获得自我发展。

这是一种主动阅读、思考阅读、深度阅读、个性阅读,更是一种写作,甚至是创作。

日积月累,长此以往,一定获益良多。

让学生养成阅读习惯,养成写读后感、写批注的习惯,让思维活跃,让心灵放飞,那么写起作文就得心应手了。

三、聚沙成塔,坚持练笔积跬步以至千里
著名作家高玉宝没上过一天的学,却特别爱好文学创作,一个没有上过学的人怎么写作?他在战争之余,将那些有用的资料,用瓦片、废纸等随时记下来,自己一生的曲折故事就这样日积月累地记在上面。

开始每写一句话,十有九个字不会写,都要请教同志们,好几天也写不出几句话来,经常因不会写的字而停笔,或用画图来代替。

就是在这种情况之下,凭借着他的勤奋和执着,长期积累素材,他仅用1年零5个月的时间,就写出了《高玉宝》这篇20多万字的自传体长篇小说草稿。

托尔斯泰有个随身笔记本,这个百宝囊随着他走遍了全莫斯科的图书馆,访遍了所有对他写作有帮助的人,记了一本又
一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