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勘探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地震原理分析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地震的基本原理和成因。
2. 掌握地震波的传播特性和地震观测方法。
3. 分析地震发生时地表的振动现象。
二、实验原理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突然释放的一种地质现象。
当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地壳发生断裂,产生地震波,从而引起地表振动。
地震波分为纵波(P 波)和横波(S波),它们在地球内部和地表传播,导致地震发生。
本实验通过模拟地震波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分析地震波的传播特性和地震观测方法,进而了解地震的基本原理和成因。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 地震波模拟装置:包括地震波发生器、地震波接收器、信号放大器、示波器等。
2. 实验数据记录纸、笔。
3. 实验指导书。
四、实验步骤1. 连接实验装置,确保地震波发生器、接收器、放大器和示波器等设备正常运行。
2. 在地震波发生器处产生地震波,调整地震波发生器的参数,模拟不同震级的地震。
3. 观察地震波接收器接收到的地震波信号,记录地震波的特征参数。
4. 将地震波信号输入示波器,观察地震波的波形,分析地震波的传播特性和振动现象。
5. 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地震波在地球内部和地表的传播规律,探讨地震成因。
五、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1. 记录地震波发生器产生的地震波参数,如震级、频率、振幅等。
2. 记录地震波接收器接收到的地震波信号,包括时间、振幅、频率等。
3. 将地震波信号输入示波器,观察波形,记录波形特征。
4. 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地震波的传播特性和振动现象。
六、结果分析1. 地震波在地球内部和地表的传播速度不同,P波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速度依次降低,S波在固体中传播速度大于液体和气体。
2. 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振幅逐渐减小,说明地震波的能量在传播过程中逐渐消耗。
3. 地震波在接收器处产生振动,振动的振幅与地震波的能量成正比。
4. 地震波在地球内部和地表的传播规律与地震成因密切相关。
七、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地震的基本原理和成因,掌握了地震波的传播特性和地震观测方法。
地震勘探原理
《地震勘探原理》课程设计一、实验目的通过课程设计主要训练学生对地震资料进行常规构造解释的实际能力。
二、解释方法1、工区建立在这一步,将用ProjectExplorer建立和激活一个GeoGraphix Discovery工区。
工区的建立包括为工区命名、进行说明、分配存储位置(在计算机上或在网络硬盘驱动器上)、规定数据库和地图坐标系统(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及任意初始南北和东西范围(边界)。
我们一般习惯把Discovery工区放在一个文件夹下,这样可方便进行工区管理。
首先在桌面上点击GeoGraphix Discovery图标建立一个工区,按以下步骤使用ProjectExplorer:。
ProjectExplorer窗口打开。
如果是第一次启动ProjectExplorer,只有实例工区列出。
进入ProjectExplorer>>File>>New>>Home通过浏览器确定你所建的新文件夹,点击确定按钮,点击下一步按钮,直至完成。
然后从菜单条选File >>New>>Project。
出现New Project Wizard(新工区向导)的工区对话框,或者在ProjectExplorer窗口左侧中,选择你所建工区,按右键使用Activate命令。
即可激活工区,如下图一般来说,地球科学解释工作流程的第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就是确定一个勘探/开发区和建立一个项目工区文件2、资料加载数据输入是任何软件操作运行非常重要的一步,如果没有输入数据那么后面的步骤都无法进行。
点击图标,然后点击File >> Import >> Spreadsheet。
出现Open对话框, 选择Excel文件,核对后点击分别导入井头数据、井斜数据、分层和时深数据。
点击calculate计算后点击viever即可得到下图(输入井)对话框,找到指定文件,全部选择并打开即下图3、合成记录制作点击图标,首先选择3D,后选择Interpretation>>Interpretation Manager菜单,利用Add按钮选择第一步所形成的hxl3d.3dx文件。
勘探地震理论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模拟勘探地震过程,加深对勘探地震理论的理解,掌握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学会使用地震勘探仪器进行数据采集和处理。
二、实验原理地震勘探是利用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传播的特性,通过观测地震波在地面上的反射和折射,来推断地下地质结构的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实验中主要模拟了以下原理:1. 地震波传播原理: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传播时,会受到介质性质的影响,产生反射、折射、绕射等现象。
2. 地震波记录原理:通过在地面布置地震检波器,记录地震波在地面的反射和折射,从而获得地下地质结构的图像。
3. 地震资料处理原理:对地震资料进行预处理、反演、解释等,以揭示地下地质结构。
三、实验设备1. 地震检波器:用于记录地震波在地面的反射和折射。
2. 地震信号采集系统:用于采集地震检波器记录的地震信号。
3. 地震资料处理软件:用于处理地震资料,包括预处理、反演、解释等。
四、实验步骤1. 实验准备:将地震检波器按照一定的间距布置在实验场地,连接地震信号采集系统,确保系统正常运行。
2. 数据采集:启动地震信号采集系统,触发地震波源,记录地震波在地面的反射和折射。
3. 数据预处理:对采集到的地震数据进行去噪、滤波、静校正等预处理操作。
4. 反演解释:利用地震资料处理软件对预处理后的地震数据进行反演解释,揭示地下地质结构。
5. 结果分析:分析反演解释结果,评估地下地质结构的可靠性。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数据采集本次实验采集了地震波在地面的反射和折射数据,经过预处理后,数据质量较好,无明显噪声干扰。
2. 反演解释结果通过对预处理后的地震数据进行反演解释,揭示了地下地质结构,包括地层厚度、断层位置、岩性分布等。
3. 结果分析(1)地层厚度:根据反演解释结果,确定了地下不同地层的厚度,为地层划分提供了依据。
(2)断层位置:根据地震波在断层处的反射和折射特征,确定了断层的位置和性质。
(3)岩性分布:根据地震波在岩性界面处的反射和折射特征,确定了不同岩性的分布情况。
课程设计报告(模板)
《地震勘探课程设计》报告院系班级学生学号指导教师完成日期2014年3月12日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目录一、课程设计目的 (3)二、课程设计的容 (3)三、课程设计原理 (3)四、工区数据 (4)五、课程设计步骤 (5)1、建立工区 (5)2、资料加载 (8)3、层位标定和层位追踪 (10)4、断层解释 (13)5、构造图绘制 (14)六、心得体会 (15)一、课程设计目的地震勘探解释课程设计是我们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和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训练环节,通过上机实际操作,训练我们对地震资料进行常规构造解释的实际能力,最终使我们达到:学会利用地震解释软件来进行地震数据的加载,地震层位的标定,地震层位的追踪对比,在地震资料上分析和解释各种断层,以及地震构造图的编制方法。
同时,还要学会综合地震地质资料对构造解释结果进行分析,进而对含油气有利地带进行评价和预测,最终编制成果报告。
二、课程设计的容本次课程设计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具体表现,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通过对地震资料解释软件Discovery的使用,追踪解释层位数据;二、通过surfer软件学习成图。
使学生对地震常用的解释软件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能为毕业后从事地震勘探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地震解释课程设计是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训练环节。
通过实验主要训练学生对地震资料进行常规构造解释的实际能力,具体要使学生达到:1.了解人机联作的基本知识;2.初步学会地震解释软件的操作流程(工区建立、资料加载、合成记录制作、层位标定、层位追踪、断层解释、断点组合);3. 进一步巩固和掌握地震资料解释的基本功;4.初步学会地震成果的地质分析;5.初步学会编写地震资料解释文字报告;6. 尽量利用所学的知识和得到的成果图写出建议钻探的井位及其依据。
三、课程设计原理地震资料解释是将地震信息转换成地质信息。
地震勘探原理课程设计报告精选文档
地震勘探原理课程设计报告精选文档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地震勘探原理课程设计报告班级:学号:姓名:指导老师:日期:目录 Contents前言 (1)一、工区概况 (1)1、工区位置 (1)2、勘探概况及石油地质特征 (2)3、T1层位地震地质层位特征 (2)4、钻井深度及地震层位的相应关系 (2)5、地震剖面资料描述 (2)二、完成工作量 (3)三、成果(资料)解释 (4)1、层位标定 (4)2、地震反射时间剖面对比解释 (4)3、断层识别解释 (5)4、上数据 (5)5、断层平面组合 (5)6、勾绘T0等值线 (6)7、空间校正,将等T0图转换为真深度图 (6)8、解释两张图并作报告 (6)四、成果分析 (7)五、体会和建议 (8)前言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地震勘探原理在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中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对地震勘探原理较好的掌握将使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能运用地震勘探方法进行矿产资源勘查,工程地质勘查, 地质灾害调查等方面的工作,为进一步深造及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通过学习地震勘探原理, 初步学会如何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解决专业中的问题, 提高分析问题,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训练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思维方法, 渗透学科前沿问题,懂得所学的基本理论的意义及价值。
地震勘探原理课程设计则是将理论知识运用与实际,通过对地震课设的学习,我们将掌握以下内容:1、地震剖面的对比解释;2、绘制等t0构造图,包括断点组合,等值线的勾绘等;3、绘制真深度构造图的一种方法,即将等t0构造图转换为真深度构造图;4、地震成果的地质分析;5、编写解释文字报告。
一、工区概况1、工区位置本区位于黑龙江省松辽盆地北部龙南油田(大庆市泰康县境内),地震测线南起,北至,西起,东至,工区南北长,东西宽,面积约平方公里。
地球坐标为东经124?18'—124?24'北纬46?09'—46?14'原点位置:原点坐标:x=5115246,y=主测线方位角90?,联络线与之正交,测网密度为*。
地震勘探原理课程设计
地震勘探原理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掌握地震波的类型、传播特性和应用;2. 使学生掌握地震勘探中反射、折射和衍射等关键概念,了解地下构造的识别方法;3. 引导学生了解地震勘探数据采集、处理和解释的基本流程。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地震勘探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分析地震剖面图,识别地下构造;2. 提高学生运用地震勘探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解释的能力;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能在小组讨论中提出见解并倾听他人意见。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地球科学和资源勘探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2. 引导学生关注资源勘探领域的国家战略和环保要求,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保意识;3. 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地震勘探原理的相关知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课程目标旨在使学生掌握地震勘探的基础知识,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对地球科学的热爱,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为实现课程目标,教学过程中将注重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以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1. 地震勘探基本原理:地震波的类型与传播特性,地震波的反射、折射和衍射现象,以及地震勘探的应用领域。
(对应教材章节:第一章 地震勘探概述)2. 地震数据采集:地震数据采集方法、设备与流程,包括地震源、地震仪、数据采集系统的操作与使用。
(对应教材章节:第二章 地震数据采集)3. 地震数据处理:地震数据处理的基本流程,包括预处理、噪声压制、波形整形、速度分析等。
(对应教材章节:第三章 地震数据处理)4. 地震数据解释:地震剖面图的识别与解释,包括断层、褶皱、岩性变化等地质构造的识别。
(对应教材章节:第四章 地震数据解释)5. 实践活动:运用地震勘探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解释的实操训练,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讨论。
(对应教材章节:第五章 地震勘探软件应用与案例分析)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共5个课时。
地震勘探方法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模拟地震勘探过程,验证地震勘探方法的原理和效果,了解不同地震勘探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为今后油气勘探和地质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二、实验背景地震勘探是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通过人工激发地震波,利用地下介质弹性和密度的差异,分析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规律,推断地下岩层的性质和形态。
目前,地震勘探方法主要包括反射波法、折射波法、地震测井等。
三、实验内容1. 实验设备(1)地震波源:模拟地震波发生器,产生频率、振幅可调的地震波。
(2)检波器:模拟地震波接收器,用于接收地下反射回来的地震波。
(3)数据采集系统:用于记录地震波信号,并进行实时处理。
(4)数据处理软件:用于对采集到的地震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2. 实验步骤(1)设置实验参数:根据实验要求,设置地震波源频率、振幅、地震波传播速度等参数。
(2)激发地震波:启动地震波源,产生模拟地震波。
(3)采集地震数据:将检波器放置在地表,接收地下反射回来的地震波。
(4)数据记录:将采集到的地震数据传输至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实时处理。
(5)数据处理:对采集到的地震数据进行去噪、偏移、解释等处理,分析地下地质结构。
3. 实验结果(1)反射波法:通过分析地震剖面,可以识别出地下不同层位的反射界面,判断地层性质和厚度。
(2)折射波法:通过分析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路径,可以确定地下介质的波速和密度。
(3)地震测井:通过分析地震波在地下不同层位的传播特性,可以确定地层岩性和孔隙度。
四、实验分析1. 反射波法:反射波法是地震勘探中最常用的方法,具有以下优点:(1)技术成熟,应用广泛。
(2)可以识别地下不同层位的反射界面,判断地层性质和厚度。
(3)数据处理方法较为简单。
2. 折射波法:折射波法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以下缺点:(1)适用范围有限,要求下层波速大于上层波速。
(2)数据处理方法较为复杂。
3. 地震测井:地震测井具有以下优点:(1)可以确定地层岩性和孔隙度。
长江大学(武汉)地震课程设计报告书
长江大学地震勘探原理课程设计: 汪昊班级:勘工(卓越)21301班学号: 201300550目录....................1、实验目的.................... ....................2、实验容.................... ....................3、软件介绍.................... ................4、主要步骤及软件操作.............. ....................5、成果分析.................... ......................6、体会......................1、实验目的:《地震勘探原理》课程设计是地球物理,应用物理,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教学中一个重要的实践性训练环节。
通过课程设计主要训练学生对地震资料及进行常规构造解释的实际能力,具体要使学生达到:(1)加强对地震勘探基本原理的理解和认识;(2)了解地震数据、测井数据加载方式;(3)熟悉地震资料解释的流程和方法;(4)熟悉同相轴的追踪和断层的识别;(5)了解地震资料解释的基本成果。
2、实验容:(1)学习discovery软件的功能特色,掌握discovery软件的基本操作;图1 GeoGraphix Discovery软件(2)建立工区,完成地震、测井等数据的加载;(3)熟悉地震资料解释的基本流程与方法,合成地震记录制作;(4)层位标定与追踪对比,着重学习层位、断层的解释与追踪及速度场、等T0图、深度构造图的绘制;(5)初步学会地震成果的地质分析;(6)掌握编写地震资料解释文字报告的方法与能力。
3、软件介绍:本次地震解释使用软件为GeoGraphix Discovery - GESXplorer、PRIZE、SeisVision、Data Manager、GMAplus。
tesseral地震勘探课程设计
tesseral地震勘探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特别是tesseral地震勘探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2. 学生能够描述地震波的类型、传播特性以及在地球内部探测中的应用。
3. 学生能够掌握地震数据采集、处理和解释的基本流程。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tesseral地震勘探方法,分析和解读地震数据,以识别地下构造和资源。
2. 学生能够运用相关软件工具,对地震数据进行初步处理和可视化。
3. 学生能够在小组合作中有效沟通,共同完成地震勘探项目。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培养对地球科学探索的兴趣和热情,增强对自然现象的探究欲望。
2. 学生能够认识到地震勘探在资源探测、环境保护和灾害预防中的重要作用,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保意识。
3. 学生通过地震勘探项目的实践,培养科学思维、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地球科学领域的专业课程,结合实际地震勘探技术,以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为主。
学生特点:学生为高中年级,具备一定的物理和数学基础,对科学探究有较高的兴趣。
教学要求:教师需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学习成果,使教学设计和评估更具针对性。
二、教学内容1. 地震勘探原理:包括地震波的产生、传播、反射和折射等基本概念,重点关注tesseral地震勘探技术的工作原理和特点。
教材章节:第一章 地震勘探基础2. 地震波类型与传播特性:介绍纵波、横波和面波等地震波的类型,分析它们在地球内部传播的特性和应用。
教材章节:第二章 地震波及其传播3. 地震数据采集与处理:讲解地震数据采集的设备、方法和技术,以及数据处理的基本流程和软件工具。
教材章节:第三章 地震数据采集与处理4. 地震数据解释与应用:通过实际案例分析,使学生掌握地震数据解释的方法,了解其在资源勘探、环境保护和灾害预防等方面的应用。
地震勘探原理课程设计
地震勘探原理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地震波的产生、传播和接收,地震数据的采集、处理和解释,以及地震勘探在石油、地质勘探等领域的应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描述地震波的类型、产生原因及其在地球内部的传播特性。
2.解释地震数据采集、处理和解释的基本方法。
3.分析地震勘探在石油、地质勘探等领域的应用及其重要性。
4.运用地震勘探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地震波的产生和传播:介绍地震波的类型、产生原因,以及在不同地质条件下的传播特性。
2.地震数据采集:讲解地震仪器的使用、地震数据的采集方法及其质量控制。
3.地震数据处理:介绍地震数据预处理、地震资料解释的基本方法和技术。
4.地震勘探应用:探讨地震勘探在石油、地质勘探等领域的应用实例及其意义。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讲授法:讲解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应用。
2.讨论法:学生针对地震勘探中的实际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地震勘探的成功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地震勘探的原理和方法。
4.实验法:安排地震数据处理和解释的实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地震勘探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资料。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地震勘探参考书籍,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4.实验设备:配置地震数据处理和解释所需的计算机、软件等实验设备,确保学生能够进行实际操作。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教学评估将采用多元化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以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具体评估方式如下: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小组讨论等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成都理工大学《地震勘探原理》实验一
地震勘探原理 实验一(4学时)
一、实验目的
编制和运行C 程序,通过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进一步理解薄层调谐作用的特点以及和地震分辨率的关系。
二、主要内容
1.计算薄层顶、底产生的反射波的叠加波形结果,反射波用雷克子波表示。
2.求叠加波形的最大振幅。
3.给定不同的薄层厚度,重复1和2的计算,最终形成振幅—厚度关系。
厚度从0开始,每1.6米计算一个振幅结果,共计算40个振幅结果。
4.用Excel 软件绘制振幅—厚度关系图。
5.用不同频率的雷克子波重复上述计算,绘图分析结果。
三、薄层模型及参数、雷克子波公式
厚度:H=0,1.6,3.2,…….,60.8,62.4 (单位:米)
1、模型1
V 1=3000,V 2=3464.1, V 3=4000
2、模型2
V 1=3000,V 2=3464.1, V 3=3000
3、雷克子波
2
222()
()(12)ft b t f t e ππ-=- 频率:f = 40,50,65Hz , 时间采样间隔:Δ=0.25ms , 子波长度:[2()]W L f =∆
四、实验报告内容
本实验结束后要求写出实验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实验目的及内容
2、基本原理阐述
3、实验结果分析
4、程序及其附图。
《地震勘探原理》实验三
地震勘探原理实验三(4学时)
一、实验目的
通过编制C语言程序,了解水平层状介质情况下反射波时距曲线二阶、三阶近似方程和均方根速度近似的特点和差异。
理解地震检波器组合的方向特性曲线、频率特性曲线。
二、主要内容
1、编制二层水平层状介质情况下反射波时距曲线二阶和三阶近似方程C语言计算程序,第一层参数:V1 = 1000m/s,h1 = 500m,入射角范围为0~40°;第二层参数:V2 = 1500m/s,h2 = 700m。
用二阶近似方程、三阶近似方程、精确方程计算反射波时距曲线,用均方根速度近似的双曲线方程计算反射波时距曲线,将四种计算结果绘制在同一张图上,并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参考图见附图1)。
2、编制地震检波器简单线性组合的方向特性曲线C语言计算程序,将检波器组合个数分别为2,3,4的方向特性曲线绘制在同一张图上(参考图见附图2),并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
3、编制地震检波器简单线性组合的频率特性曲线C语言计算程序,将组内相邻检波器时差分别为0.01、0.002、0.005的频率特性曲线绘制在同一张图上(其中检波器组合个数为7,频率范围为0~200Hz,参考图见附图3),并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
三、实验报告内容
本实验结束后要求写出实验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实验目的及实验内容
2、基本原理阐述
3、实验结果分析
4、程序及其附图
5、实验体会
附图1 二层水平层状介质二阶和三阶近似方程
反射波时距曲线对比图
附图2 检波器简单线性组合的方向特性曲线图
附图3 检波器简单线性组合不同时差的频率特性。
地震资料课程设计报告
地震资料课程设计报告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地震的基本概念、地震发生的原因及影响、地震的预测与防范等知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掌握地震的基本知识,提高对地震灾害的认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1.了解地震的定义、类型和等级;2.掌握地震发生的原因及影响;3.了解地震的预测方法及防范措施。
4.学会使用地震相关仪器和设备;5.能够分析地震资料,判断地震趋势;6.具备一定的地震救援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增强学生对地震灾害的认识,提高防范意识;2.培养学生关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情感;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地震的基本概念、地震发生的原因及影响、地震的预测与防范等方面的知识。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地震的基本概念:地震的定义、类型、等级及其区别;2.地震发生的原因及影响:板块构造学说、地震带分布、地震波等;3.地震的预测方法:地震前兆、地震监测、地震预测技术;4.地震的防范措施:地震应急预案、地震逃生技巧、地震救援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具体方法如下:1.讲授法:讲解地震的基本概念、地震发生的原因及影响、地震的预测与防范等知识;2.讨论法:分组讨论地震案例,分析地震的特点及应对方法;3.案例分析法:分析地震实例,让学生了解地震灾害及应对措施;4.实验法:进行地震逃生演练,让学生掌握地震逃生技巧。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地震学基础、地震防范手册等;2.参考书:地震研究、地震灾害应对等;3.多媒体资料:地震发生及应对的视频、图片等;4.实验设备:地震模拟仪、逃生器材等。
以上教学资源将有助于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地震知识,提高防范意识。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地震勘探课程设计总结
地震勘探课程设计总结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应用,通过学习,学生应能:1.描述地震波的特性及其在地球内部传播的过程。
2.解释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包括地震波的接收、记录和解释。
3.分析地震剖面图,识别地震相,推断地下地质结构。
4.评价地震勘探技术在油气勘探、地质工程等领域的应用。
5.认识到地震勘探技术在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地震勘探基本概念:地震波、地震剖面、地震相等。
2.地震勘探原理:地震波传播理论、地震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
3.地震剖面图解释:地震剖面图的构成、地震相的识别与解释。
4.地震勘探应用:油气勘探、地质工程、地震监测等。
5.地震勘探技术发展:地震勘探技术的进步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1.讲授法:系统讲解地震勘探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地震勘探案例,提高学生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
3.实验法:让学生参与地震数据处理和地震剖面图解释的实验,增强实践操作能力。
4.讨论法:学生就地震勘探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展开讨论,培养创新思维。
四、教学资源1.教材:《地震勘探原理与应用》等。
2.参考书: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外阅读资料,拓展知识面。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课件,直观展示地震勘探技术和应用。
4.实验设备:配置地震数据处理软件和实验设备,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综上所述,本课程将围绕教学目标,采用科学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旨在提高学生的地震勘探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平时表现:通过课堂参与、提问、讨论等环节,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2.作业:布置适量的作业,评估学生对地震勘探原理和应用的掌握程度。
3.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和问题解决能力。
地震勘探实习课程设计
地震勘探实习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掌握地震波的类型及其在岩石中的传播特性。
2. 学生能够描述地震勘探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的基本流程。
3. 学生能够解释地震剖面图,识别常见的地质结构。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操作地震勘探设备,进行实地数据采集。
2. 学生能够运用专业软件对地震数据进行处理,绘制地震剖面图。
3. 学生能够分析地震剖面图,推断地下地质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地球科学探索的兴趣,增强地质环境保护意识。
2. 学生通过团队合作完成实习任务,培养团结协作、共同探究的精神。
3. 学生在实地勘探中,培养勇于实践、敢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课程,结合理论知识,通过实地操作,培养学生地震勘探技能。
学生特点:学生为高年级本科生,已具备一定的地质学基础和地震勘探理论知识。
教学要求:教师需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上述具体的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1. 地震勘探原理:地震波传播理论、反射折射定律、波动方程。
教材章节:第三章“地震波传播理论”2. 地震数据采集:数据采集方法、设备操作流程、采集参数设置。
教材章节:第四章“地震数据采集与处理”3. 地震数据处理:数据预处理、地震资料分析、地震剖面图绘制。
教材章节:第五章“地震数据处理与分析”4. 地震剖面图解释:地质结构识别、断层判断、岩性分析。
教材章节:第六章“地震剖面图解释与应用”5. 实习操作:分组进行实地地震勘探,操作设备进行数据采集,使用专业软件处理数据,绘制地震剖面图,分析地下地质结构。
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周:地震勘探原理学习及讨论;第二周:地震数据采集方法学习及设备操作训练;第三周:地震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学习;第四周:地震剖面图解释及实习操作;第五周:实习总结与成果汇报。
教学内容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地震勘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地震勘探实验报告
地震勘探实验报告学院:专业班级: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年月日地震勘探一、实验目的和要求1.实验目的:(1)初步了解地震野外工作方法技术和装备;(2)学会浅层反射地震勘探野外观测系统的设计和最佳窗口的选择;(3) 学会熟练地使用和维护地震仪器和设备;(4) 了解地震工作设计的原则和方法;(5) 利用地震仪探测风化基岩面深度;二、实验原理和内容1.实验原理:利用人工方法引地壳震动(炸药,可使震源震动),再用精密仪器按一定的方式记录地面上各接收点的振动信息利用对原始信息经一系列加工处理观测后的成果资料推断地下地质构造的特点。
2实验内容:(1)了解工区地质、地球物理概况;(2)浅层地震仪原理、操作步骤和维护方法;(3)测线布置及观测系统设计;(4)浅层地震反射波野外采集技术;三、实验仪器设备Geopen24道地震仪、铁锤、检波器、电缆线、测线、主机一台。
如图(1)四、实验步骤与操作方法1)打开采集软件,设置参数,如图(2)所示2)激发震源,然后收集地震波的传播图像。
如图(3)3)观察波形好坏,可以通过‘增益’来控制显示。
如图(4)4)进行满覆盖次数观测,储存数据,待会实验室室内处理。
五、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数据处理流程如下:1、预处理:预处理是数据前的准备工作,也是数据处理的基础工作。
是把野外采集的数据磁带转换成处理系统所能接受的共中心点CMP道集所涉及的全部处理过程。
2、滤波:利用有效波与干扰波频谱特征的不同来压制干扰波、突出有效波的数字处理方法成为数字滤波。
包括:褶积滤波、递归滤波、低通滤波、高通滤波、带通滤波、扇形滤波、时空域滤波、频率-波数域滤波等。
3、反褶积:消除激发信号在传播过程中所受滤波作用的处理方法成为反褶积也叫反滤波。
反褶积就是设法消除子波的影响,达到提高地震资料分辨率的目的。
4、数度分析:是指从实际资料中求取叠加速度的过程。
5、动校正:把反射波时间t校正到炮检中心点自激自收时间0t。
地震勘探课程设计报告
三维地震勘探课程设计报告项目:地震资料综合解释姓名:陈绩学号:0802030416指导老师:朱仕军专业:勘查技术与工程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2011/6/28—2011/7/8目录第一章目的第二章资料情况及底层情况说明第三章说明解释三个层位的波形特征第四章成果图地质图分析第一节综述第二节第一层(A层)自动追踪所得成果图及其分析第三节第二层(B层)自动追踪所得成果图及其分析第四节第三层(C层(顶界面))自动追踪所得成果图及其分析第五章结论第一章目的地震勘探的生产工作主要有三个基本环节即野外工作、室内资料处理和地震资料解释。
野外工作主要是通过布置测线、人工激发地震波来记录地面振动情况。
室内资料处理就是对原始资料进行各种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工作等,以获取各种资料。
地震资料解释的任务就是经计算机处理得到地震剖面。
地震剖面上的许多现象可以反映地下的真实情况。
本次课程设计的主要任务是对于所给定的一个3D地震资料去解释一个复杂的地质演变过程,来解释勘探远景区得优点。
实习中使用三维偏移数据来建立复杂的物理模型,并利用该模型来描述典型的北海地区地层层序。
本次所采用的时间切片剖面技术去实现解释。
课程设计工作表明垂直切片和综合测井都需要建立一个正确的解释。
本次课程设计就是由对解释的三个层位了解其波形特征,并追踪而后由得到成果图,对工区的地质状况给出合理的地质解释。
最终用于确定钻井的井位。
为了在这些钻井位置中决定最佳井位。
需要利用地震和测井数据来解释BRENT 和STATJFORD沙层的构造解释特征和区域展布。
我们的目的是为了找到整个工区中钻探的最佳位置。
第二章资料情况及地层层说明本次所采用的资料是北海的3D偏移剖面资料。
地震解释课程设计的资料全部来自于油田的实际的地震,测井钻井和石油地质资料。
本次实习采用的资料是北海地区的地震资料,其地震数据是根据北海一典型地质构造,用物理模型模拟得到的三维数据体。
该构造根据主测线垂直构造走向原则布设,所有测线均由计算机统一处理成偏移剖面本次所用的资料会给我们展示垂直和水平剖面之间的联系以及两者对于解释复杂地质结构的共同作用。
地震勘探课程设计
地震勘探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地震勘探的基本概念,掌握地震波的类型及其在地球内部传播的原理。
2. 学生能够描述地震勘探在油气资源探测和地质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3. 学生能够掌握地震数据采集、处理和解释的基本流程。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分析地震事件,识别地震波形图上的地质结构特征。
2. 学生通过案例学习,能够设计简单的地震勘探方案,并进行初步的数据解释。
3. 学生能够运用地震勘探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备初步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地球科学研究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
2. 学生通过学习地震勘探的实际应用,认识到科学技术在资源勘探和国土安全中的重要性,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他们在实际勘探项目中沟通协作的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地球科学领域选修课,旨在通过地震勘探的实际应用,让学生深入了解地球物理勘探技术。
学生特点:高中生具备一定的物理知识和地理知识,对科学探究有好奇心,具备初步的独立思考和分析能力。
教学要求:课程应结合实际案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参与讨论,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达到上述具体的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1. 地震勘探基本原理- 地震波的类型与传播- 地震波的反射、折射与透射- 地震勘探的应用领域2. 地震数据采集- 采集设备与工作原理- 数据采集方法与过程- 采集数据的质控与评估3. 地震数据处理- 数据预处理与滤波- 地震资料的解释与分析- 地震剖面图的绘制与识别4. 地震勘探应用案例- 油气资源勘探案例- 地质灾害防治案例- 地震构造研究案例5. 地震勘探方案设计与实践- 设计原理与方法- 方案制定与优化- 数据解释与分析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周:地震勘探基本原理第二周:地震数据采集第三周:地震数据处理第四周:地震勘探应用案例第五周:地震勘探方案设计与实践教材章节关联:《地球物理学》第三章 地震勘探《地质学》第十章 地震勘探与地质构造教学内容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实际案例,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地震勘探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地震勘探学野外课程设计
地震勘探学野外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地震勘探学的基本原理,掌握地震波的类型、传播特点及其在岩石中的反射、折射现象。
2. 学生能够描述野外地震勘探的主要流程、方法及设备功能。
3. 学生能够解释地震勘探数据,识别并分析地下构造的基本特征。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操作野外地震勘探设备,进行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
2. 学生能够运用地震勘探原理,设计简单的野外勘探方案,解决实际问题。
3. 学生能够通过团队合作,有效沟通,完成野外地震勘探任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地震勘探学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地球奥秘的欲望。
2.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认识到地震勘探工作对环境的影响,并在实践中采取相应措施降低负面影响。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他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自信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结合地震勘探学野外实践特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课程目标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地震勘探学的基本知识,提高实践技能,培养他们热爱科学、保护环境的情感态度。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学习成果,为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明确依据。
二、教学内容1. 地震勘探学基本原理:地震波传播、反射、折射现象,包括纵波、横波的特性及其在岩石中的传播差异。
教材章节:第二章 地震波及其传播原理2. 野外地震勘探设备:介绍地震勘探常用的设备,如地震仪、震源、检波器等,及其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
教材章节:第三章 野外地震勘探设备与操作3. 野外地震勘探方法:包括地震反射、折射、地震资料处理和解释等,着重讲解实际操作流程。
教材章节:第四章 野外地震勘探方法4. 数据采集与处理:野外数据采集技巧、数据处理流程,以及如何分析地震勘探数据。
教材章节:第五章 地震数据采集与处理5. 地震勘探实践:结合实际案例,设计野外勘探方案,进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章节:第六章 地震勘探实践教学内容按照教学大纲安排,循序渐进地组织,确保学生能够系统掌握地震勘探学的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勘探原理课程设计报告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地震勘探原理课程设计报告班级:学号:姓名:指导老师:日期:目录 Contents前言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地震勘探原理在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中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对地震勘探原理较好的掌握将使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能运用地震勘探方法进行矿产资源勘查,工程地质勘查, 地质灾害调查等方面的工作,为进一步深造及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通过学习地震勘探原理, 初步学会如何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解决专业中的问题, 提高分析问题,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训练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思维方法, 渗透学科前沿问题,懂得所学的基本理论的意义及价值。
地震勘探原理课程设计则是将理论知识运用与实际,通过对地震课设的学习,我们将掌握以下内容:1、地震剖面的对比解释;2、绘制等t0构造图,包括断点组合,等值线的勾绘等;3、绘制真深度构造图的一种方法,即将等t0构造图转换为真深度构造图;4、地震成果的地质分析;5、编写解释文字报告。
一、工区概况1、工区位置本区位于黑龙江省松辽盆地北部龙南油田(大庆市泰康县境内),地震测线南起93.3,北至99.9,西起439.5,东至443.3,工区南北长6.6Km,东西宽3.9Km,面积约23.5平方公里。
地球坐标为东经124?18'—124?24'北纬46?09'—46?14'原点位置:439.5/99.3主测线方位角90?,联络线与之正交,测网密度为0.3*00.3Km。
区域构造位置:本区位于齐家—古龙凹陷和龙虎泡大安阶地两个构造的交汇处,在龙虎泡构造向南延伸倾伏的鼻状构造上。
2、勘探概况及石油地质特征本工区勘探程度较高,从“五一”型地震仪到模拟磁带仪、直到数字地震仪勘探都在这里进行过。
1986—1987年在工区内完成了2×4Km测网的数字地震详查工作,1991—1992年在此地区进行了1×2Km测网的高分辨率地震勘探工作,工区内现有四口深井。
我们小组将研究其中G13与G36两口深井。
龙南油田主要储层为葡萄花油层和黑帝庙油层。
沉积相研究表明葡萄花油层属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是层状岩性—构造油藏。
3、T1层位地震地质层位特征龙南油田T1层位反射:相当于姚家组顶面反射,T1反射波为3个强相位,其反射能量强,连续性好,容易追踪对比,采用第三相位作图。
4、钻井深度及地震层位的相应关系本工区内共有四口井:G13井、G36井、G38井和G40井,各井在地震剖面上位为:G13井,在97.5测线的195 CDP点G36井,在98.7测线的167 CDP点G38井,在441.0测线的175 CDP点G40井,在440.4测线的345 CDP点5、地震剖面资料描述采样间隔:1 ms;道间距:25m;最小跑检距:50m 最大炮检距:1525m;采样基准面:120m二、完成工作量我们小组成员五人,分别为胡威、金达年、张建勇、郭远智、刘续刚。
我们小组的工作任务是分析解释龙南油田93.3、93.9、94.5、95.1、95.7、96.3、96.9、97.5、98.1、98.7、99.3、99.9及439.5、440.1、440.7、441.3、441.9、442.5、443.1测线的地震剖面共19张剖面图,并作T1层位等T0构造图及T0层位真深度图,解释层位为T0层,其中分析钻井两个,为G13与G36,并作过井剖面与骨干剖面对比。
地震剖面图长度分别为:93.3测线剖面长度:3.6Km93.9测线剖面长度:3.6Km94.5测线剖面长度:3.6Km95.1测线剖面长度:3.6Km95.7测线剖面长度:3.6Km96.3测线剖面长度:3.6Km96.9测线剖面长度:3.6Km97.5测线剖面长度:3.6Km98.1测线剖面长度:3.6Km98.7测线剖面长度:3.6Km99.3测线剖面长度:1.8Km99.9测线剖面长度:0.6Km439.5测线剖面长度:6.6Km440.1测线剖面长度:6.6Km440.7测线剖面长度:6.0Km441.3测线剖面长度:6.0Km441.9测线剖面长度:5.4Km442.5测线剖面长度:5.4Km443.1测线剖面长度:5.4Km三、成果(资料)解释1、层位标定首先我们在地震剖面图上找出G13与G36两井,分别是97.5测线195 CDP点与98.7测线167 CDP点。
我们在97.5测线地震剖面图与98.7测线地震剖面图上画出两井所在的CDP道的直线,再根据钻井及地震层位对比表查出两井反射时间大小,1330ms与1355ms,从而在地震剖面图上确定钻井在T1层位上所在点,找到该点所在信号较强的同相轴,进而确定T1层位同相轴,进行层位标定。
2、地震反射时间剖面对比解释时间剖面的对比就是在地震反射时间剖面上,根据反射波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的特征来识别和追踪同一反射界面反射波的过程。
波的对比又称为波的相位对比或同相轴对比。
反射波的识别对比三个标志为:①强振幅;②波形的相似性;③同相性。
时间剖面的对比方法:1、通观全局,做到心中有数。
对比工作开始之前,首先要收集和分析工区的地质、测井及其他物探资料,了解采集和处理的方法及因素,做到心中有数,如工区内区域构造类型、断层类型等;2、从主测线开始对比。
在一个工区有多余的地震剖面,应首先从主测线开始对比工作,然后从主测线的反射层引伸到其他测线上去。
所谓的主测线是指垂直构造走向,横穿主要构造,并且信噪比高、反射同相轴连续性好的测线,它还应有一定的长度,最好能经过钻探井位;3、重点对比标准层;4、相位对比。
一个反射界面在地震剖面上往往包含有几个强度不等的同相轴,选其中振幅最强、连续性最好的某个同相轴进行追踪,这叫做强相位对比,有时反射层无明显的强相位,可对比反射波的多个或全部相位,这称为多相位对比;5、波组与波系对比;6、利用偏移剖面进行对比;7、剖面间的对比。
我们在确定井位与T1层位之后,进行了剖面对比。
对比解释地震剖面,先做出过井剖面,再做出井字形骨干剖面,检查是否闭合,再对骨干剖面进行加密,得到等T0剖面与真深度剖面图的底图。
对比的各反射标准层应在所有交点上闭合,闭合差应不大于10毫秒。
3、断层识别解释断层构造在含油区是普遍存在的一种构造,在水平叠加时间剖面上的识别标志有反射波同相轴发生错段、反射波突然消失或反射波组的突然增多或减少、标准反射同相轴发生分叉、合并、扭曲、强相位转换等现象、反射同相轴产状突变,反射凌乱或出现空白带、特殊波的分析等等。
在本次课设中,我们主要是利用波组的变化来分析断层。
波组是指三、四个数目不等的同相轴组合在一起形成的,或指比较靠近的若干界面所产生的反射波组合。
本次课设T1层位同相轴与其他两个强同相轴构成一个波组。
根据同相轴波组的错断分析断层,并确定断点、求得水平断距。
另外,对断层的识别不能只局限于一个波组,更要联系上下组成波系,从大局着手,从而得到更准确的结果。
4、上数据做一张测线底图,画好网格,比例尺为1:12500并标上坐标数据。
在地震剖面图上每隔150m取一个t0值,此外所有断点交点都要读数,并将这些数据标注在底图相应位置上。
5、断层平面组合所谓断层平面组合是在平面图上将同一断层相同盘上的断点连接起来。
为此,需要先把同一层位的全部断点投影到平面图上,并在平面图上标出断层上下盘中断点的位置、断开层位、落差、地层产状、隆起高点和凹陷中心点的位置等。
然后把平面图上属于同一条断层的断点,按照断层的延伸方向,在平面图上连接起来。
同一断层的上升盘(或下降盘)应位于断层面的同一侧,同一断层在互相平行的侧线上性质相同(同正断层或逆断层),产状相似或有规律地变化。
同一时期的构造运动形成的断层,其断开层位应基本一致,或有规律地变化。
同一断块内,地层产状变化应有规律。
6、勾绘T0等值线在做这一步骤的时候我们已将各个测量点数据都标注在测线地图上,并标注了井位与断层断点断距,将断层平顶面组合,连接起来,接下来开始勾绘等值线。
勾绘等值线是将图上有相等时间值的点以10ms为间距连接起来。
勾绘等值线一般从易到难,从低到高或从高到低先绘出大致轮廓,如构造的高点和低点、构造轴线等,然后在逐一考虑构造细节。
在断块区分块勾绘。
勾绘过程中,我们按照平面勾绘出的等值线所反映的构造形态、范围、高点位置及幅度的特征应与各剖面上相应的特征一致;勾绘的等值线应符合构造规律两个原则进行工作。
7、空间校正,将等T0图转换为真深度图构造图是指用等深线(或等时线)及其他地质符号表示地下某一层面起伏形态的一种平面图件。
它反映了某一地质时代的地质构造特征,是地震勘探最终的成果图件,是钻探提供井位的主要依据,因此,绘制构造图是地震勘探中十分重要的工作。
在前面我们已经绘好等T0图,这一步就是利用空间校正,将等T0图转换为真深度图。
我们在一张等T0清绘的成果图上取相邻两条等T0线每相隔1-2cm做一条两线斜线的近似公垂线,从较高数值的等T0线向较低数值的等T0线测量其长度,查询指导书19页空校表,得到相应的s 与h,s及按测量顺序取该长度作点,单位为mm,h即该点深度,单位为m。
作出所有的点后,以一10m为间隔连接出等深度线。
连接原则同等T0线,两者近似平行。
如经过断层则将断层向着空校方向进行平移。
8、解释两张图并作报告两张图做出来后,我们的工作就以接近尾声了,接下来是进行成果分析并写课程设计报告。
四、成果分析工区整体北东高、南西低,西部陡、东部和南部缓,圈闭不发育北东两断层分割构造鼻但并不彻底,T1层位最高为-1880m,最低为-2010m。
断层发育总共5条,分别,是西部断层编号为①,大致为东西走向,探知延伸长度约为1120m;中部断层编号为②,大致为南北走向,断层延伸长度2500m;东部断层编号为③,断层走向为西南方向,工区内断层延伸为2250m;西南部断层编号为④,走向方位为西北方向,延伸长度2500m;东南部断层为⑤,走向方位为西北方向,断层探知延伸长度为1000m。
五、体会和建议通过这次课设,我对地震勘探资料解释的原理和方法有了一定的体会,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对地震资料解释室内解释的流程和处理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并把在理论课上学到的地震勘探原理和知识在陈老师的指导下应用于剖面处理工作中,和组员一起,分工明确的进行了一次室内资料解释处理。
从解释剖面到最后的的等T0图、真深度图绘制,都是在全组同学团结协作的前提下顺利进行的。
我不仅巩固了自己的理论知识,更体会到作为地质工作者在以后工作中应有团队意识。
?在本次设计中虽然只是学会一些最基本的解释方法,但遇到问题知道如何分析问题,找原因并逐步排除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