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关系史上的重要人物与时刻

合集下载

近代中法关系史稿

近代中法关系史稿

近代中法关系史稿说起近代中法关系,那可就像一场充满意外和惊喜的大戏。

法国就像一个有点浪漫又有点小傲娇的伙伴,在近代的国际舞台上与中国开始了一场独特的互动。

最初,法国像一个好奇的探险家,对神秘的东方古国中国充满了窥探欲。

他们带着自己的传教士、商人,就像一群带着新奇小玩意的小商贩,想要在这个庞大的东方市场占得一席之地。

那些传教士们,像是一群文化的小蜜蜂,嗡嗡嗡地在中国大地上传播着西方的宗教文化,不过有时候也像一群乱入别人家花园的小昆虫,引起了一些小混乱。

后来呢,法国又像是一个看到宝藏就想伸手的贪心孩子。

在列强瓜分中国的浪潮中,也跟着掺和一脚。

他们在中国夺取租界,就像在一块大蛋糕上强行划走一块属于自己的地盘,那架势仿佛这块蛋糕是专门为他们准备的。

可是啊,中国也不是好欺负的软柿子。

中国人民就像一群沉睡后觉醒的雄狮,开始反抗。

法国在这个过程中,就像一个不小心踢到铁板的调皮孩子,时不时被中国人民的反抗打得有点懵。

在文化交流方面,法国的文化像一阵带着香水味的风,吹到了中国。

法国的文学、艺术就像漂亮的花蝴蝶,在中国的知识青年中飞舞,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

很多中国的青年学子开始学习法语,仿佛在寻找打开西方神秘大门的一把精美钥匙。

而到了战争时期,中法两国又像是两个同坐一条船的乘客。

在二战等国际事件中,虽然各自有各自的小心思,但有时候也不得不互相依靠。

法国在欧洲战场上的表现像个时而英勇时而有点狼狈的骑士,而中国在亚洲战场上则像一个顽强抵抗的硬汉。

再看外交舞台上,两国的外交官就像两个下棋的棋手。

有时候法国下一招妙棋,占点小便宜,有时候中国也会来个出其不意的反击,让法国外交官挠挠头。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中法两国逐渐认识到彼此的价值,就像两个吵过架后又重新发现对方闪光点的小伙伴。

开始在贸易、文化、环保等多方面进行合作,这时的中法关系就像两个一起搭伙赚钱、分享快乐的好兄弟。

总之,近代中法关系就像一部情节跌宕起伏的小说,充满了欢笑、泪水、冲突和和解,是一段既有趣又值得回味的国际关系历程。

中法关系的历史与现状

中法关系的历史与现状

中法关系的历史与现状
中法关系可以追溯到两国建交以来的历史。

中法建交时间为
1964年,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合作与交流。

在历史上,中法关系经历了起伏,但总体来说是友好的。

在政治方面,中法两国在国际事务中保持着密切的沟通与合作。

两国在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组织中有着广泛的合作。

双方
在气候变化、反恐、非洲问题等国际事务中保持着密切的合作。

在经济方面,中法两国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

中国是法国在亚
洲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而法国也是中国在欧洲的重要贸易伙伴之一。

双方在能源、航空、金融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合作。

同时,法国
也是中国在欧洲的重要投资目的地之一。

在文化交流方面,中法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

两国在
教育、科技、艺术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合作。

每年都有大量的学生和
游客在两国之间进行交流访问,增进了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然而,中法关系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例如在一些敏感的政治问
题上,两国之间存在分歧。

同时,中法在贸易、投资等经济领域也
存在一些摩擦与竞争。

但总体来说,中法关系在历史上与现状上都是友好与合作的,两国都希望能够进一步加强双边关系,推动中法关系不断向前发展。

中法关系

中法关系

中法关系回顾与思考摘要:新中国成立后,法国成为与中国建交最早的西方大国,从此中法关系成为中国对外关系的重点之一。

但随着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中法关系正在发生着悄无声息的变化。

因此,有必要从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等多角度多层次对中法关系进行分析。

关键词:中法关系民族文化一、中法关系源远流长中法两国的最初的接触在13世纪中叶。

1248年和1253年,法王路易九世两次派出修士隆儒麦尔和德·卢布鲁克到蒙古。

1477年,马可·波罗游记在欧洲出版后也传到了法国。

他描述的东方这一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使欧洲人惊讶万分,几乎动摇了他们对世界的看法。

16世纪末,欧洲传教士来华人数逐渐增多。

1610年,法国耶稣会士尼古拉·特里高来华传教。

1685年,法王路易十四向中国增派5名文化造诣颇深,精通天文数学的传教士,他们受到康熙皇帝的信任和器重。

在18世纪,有100多法国传教士在华活动。

他们通过书信、汇报等方式向法国介绍了大量关于中国历史、地理、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在法国启蒙思想家中引起巨大震动。

到18世纪初,中国大量工艺品也逐渐传人欧洲,在欧洲掀起了一股历时数十年的“中国热”。

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强行侵人中国腹地,使中国陷人一个世纪的混乱和灾难。

新中国成立后在东西方冷战的背景下,中国与世界的交往受到极大限制。

1964年,戴高乐总统不顾西方反华势力的阻挠,并实现中法建交。

两国关系史由此揭开新的篇章。

1964—1988年,中法关系快速发展在两国领导人打破两极格局、奉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不受制于人的战略思想指导下,两国的友好合作得到顺利发展,双方高层交往增多。

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法关系进入了良好的发展时期。

1989—1993年,在此期间,苏东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终结。

当时的法国领导人误判形势,认为中法关系已失去战略意义。

一系列的不友好行为随之出台,诸如向台出售武器等,使两国关系曾一度变冷。

高考热点07 中法建交60周年(讲义)(原卷版)

高考热点07 中法建交60周年(讲义)(原卷版)

高考热点07 中法建交60周年目录一中法关系的演化历程1二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3三近代中国的外交历程5四现代中国的外交原则6一中法关系的演化历程1、近代中法关系二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1、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学问拓展】对古代中外交往的生疏?1.(2022·海南卷)敦煌悬泉置遗址(驿站)出土的汉简记载,该驿站有官卒徒御37人、传马40匹和传车10多辆。

在当时敦煌郡东西300千米的地面上有9座类似的机构。

简文中有“郡当西域空道,案厩置九所……”的记录。

这反映了()A.亭传邮驿是古代官方的交通机构B.丝绸之路是中外交往的主要通道C.边疆稳定是基层治理的有效成果D.道路畅通是政令统一的重要基础2.(2023·浙江卷6月)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自魏晋有户调之制,北朝因之,及唐而有租庸调之名。

租者田租,即今之田赋;庸者力役,若不役,出绢而当庸直;调则户税,各随乡土所出,岁输绢绫纯绵,其无蚕桑之处,则输布麻。

惟田赋不计亩而计丁或户,则与均田制度相辅而行,盖必人皆授田,始可按丁征租也。

均田制度以户籍为本,籍既失实,欲不废而不能矣。

逮唐之中叶,均田制度坏,租庸调亦不能复行,改为两税法矣。

——摘编自万国鼎《中国田制史》材料二我国是世界蚕丝业的发源地,栽桑养蚕、缫丝织绸是我们先祖的宏大创造。

丝绸作为我国传统的特色产品,早在张骞开拓“丝绸之路”之前,就已出口国外。

至明代,随着地理大发觉和太平洋航路的开通,欧洲一些国家如西班牙、葡萄牙开头消灭在东方,以中国丝绸为主要贸易品,贩运至第三国,从事赚取超额利润的大规模的“三角贸易”。

——摘编自顾国达《近代中国的生丝贸易与世界市场》材料三 “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与参与国共享其进展阅历和资源,以实现经济现代化和改善人民生活的一个途径,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将为全部相关方带来共赢的结果。

因此,“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向世界供应的全球经济公共产品。

中法建交 精彩之笔--40年回眸

中法建交 精彩之笔--40年回眸

中法建交精彩之笔--40年回眸作者:张锡昌1964年1月27日,中法建交,轰动国际社会,堪称现代国际关系史上的精彩之笔,也是我外交生涯中亲历的最为激动人心的事件。

40年弹指一挥间,回顾中法关系走过的高低错落的历程,给人以有益的启迪。

着眼世界全局、从战略高度审视和处理两国关系,是中法关系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的有力保证。

40年前,中法建交本身对双方来说都是着眼世界全局的战略决策和战略行动。

从根本上说,中法建交是戴高乐谋求超越“集团政治”、在美苏把持的国际体制之外寻求事实上的盟友、冲击两极格局的战略行动。

中国从建立最广泛的国际反霸统一战线的战略高度出发,在“第二中间地带”突破同法国的关系,也是一项高屋建瓴的战略决策。

从蓬皮杜到希拉克的历届法国政府从世界全局着眼,高度重视发展对华关系。

希拉克从推动世界多极化、强化欧中“两极”关系的战略高度,探索深化中法关系的新路子。

他摒弃20世纪90年代前期法国在人权、台湾等问题上对华的短视行为和错误作法,积极推动法中、欧中全面伙伴关系的建立。

中国三代领导人始终全局在胸,从长远的战略观点出发看待和处理中法关系,扩大共识,深化合作。

中国新一届领导集体从推动多极化和迎接全球化挑战、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战略高度积极充实和发展中法全面伙伴关系。

这种面向未来、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型关系,不仅为在长期稳定的基础上扩大和深化两国在各个领域的多层次、高质量的互利合作开辟了新路子,而且将对国际新格局的形成产生积极影响。

这是中法关系趋于成熟和稳定的重要标志。

独立自主是中法之间基本的共同点,也是中法关系最重要的政治基础。

20世纪60年代,中法在各自阵营内扮演类似的角色:一个是在全球范围向美国霸权挑战的不驯服的盟国;一个是不听从指挥棒直至公开脱离苏联轨道的“大家庭成员”。

这正是促成中法建交的基本因素。

在法国,独立自主已形成举国上下的共识和基本国策。

40年来,法国五易总统,尽管历届总统政治色彩不一,外交风格各异,但戴高乐开创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却是一脉相承的。

中法建交60周年应注意的事项

中法建交60周年应注意的事项

中法建交60周年应注意的事项中法建交60周年,是中法两国关系中的重要里程碑,也是对两国友好合作深化的一个重要时刻。

在这个特殊的时刻,我们应该注意的事项有很多,首先是要回顾中法建交60年来的历史和发展,其次是要展望未来中法友好合作的前景,还有就是要共同努力,推动中法关系不断发展,造福两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

首先,我们要回顾中法建交60年来的历史和发展。

中法建交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64年1月27日,这一天标志着中法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自那时起,中法两国的交往不断加深,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展开了广泛合作。

在过去的60年中,中法两国之间的友好合作不断发展,不仅带动了两国经济的发展,也为两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因此,我们要回顾这一过程,深刻认识中法友好合作的历史成就,铭记中国和法国两国人民为此付出的努力,这也将成为历史的宝贵财富,为中法关系今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其次,我们要展望未来中法友好合作的前景。

中法两国都是具有悠久历史和文明的国家,拥有丰富的文化传统和创造力。

在当今世界格局深刻变化的背景下,中法两国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不仅符合两国的共同利益,也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因此,我们应当展望中法友好合作的未来,深入探讨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合作前景,共同制定中法友好合作的发展规划,为中法友好合作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最后,我们要共同努力,推动中法关系不断发展,造福两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

中法两国地处世界东西两端,具有广阔的合作空间和巨大的合作潜力。

在新的历史时期,中法两国应该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不仅有利于两国人民的福祉,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因此,我们要共同努力,推动中法关系不断发展,为两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谋福祉,为维护世界的和平稳定和共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总之,中法建交60周年是中法两国关系中的重要里程碑,也是对两国友好合作深化的一个重要时刻。

萨科齐上台后的中法关系及其未来走向.

萨科齐上台后的中法关系及其未来走向.

萨科齐上台后的中法关系及其未来走向关键词:中法关系经济文化领导因素1964年1月27日,中法双方同时发表建交公报,中法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从此中法关系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

我们回首建交初期那个年代,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总统戴高乐将军凭着超凡的洞察力,与新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法国也成为历史上第一个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的西方国家。

在中法建交的46年里,不管是政治交流、文化交流还是两个的贸易往来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尤其是希拉克出任法国总统的时期,中法两国关系全面升温,两国联系日益加大,这一段时间也称为是中法两国关系的“蜜月”。

但是,2005年萨科齐总统上台后,中法关系疏离,甚至一度陷入僵局。

法国一改希拉克时期对美国大唱反调的做法,全力修复因伊战争恶化的法美关系,并追随美国向中国施压,奉行“淡化中国”的原则。

出现了一系列损害中国利益,伤害中国人民感情的事件。

2008年月,奥运圣火在巴黎传递受阻,法国政府反应冷淡;2008年5月,中国汶川大地震,正当全世界都在为中国伸出援助之手的时候,法国政府却反应慢了很多;而使得两国关系真正跌入谷底的是2008年12月6日,法国总统兼欧盟轮值主席萨科奇**,这一事件将中法关系带入了僵局。

由于在2008年法国政府的所作所为,导致了中国和法国两国的关系降到了冰点,也导致了中法两国的经济贸易文化等交流出现了阻碍,也导致了中国政府的外交报复,取消了第十一届中欧峰会,而在2009年1月,中国总理温家宝第一次出席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并顺访瑞士、英国、德国、西班牙等国,但唯独避开欧盟的另一强国法国,这也说明中法两国当时的情况。

所以很多专家学者认为中法两国的关系处于最低谷,并且短期内不会反弹。

但是谁也没有想到,在2009年4月1日,在举世瞩目的伦敦峰会的前夕,中法两国外交部共同发布《中法新闻公报》,决定适时举行高层接触与战略对话,促进双边各领域合作,推动中法关系和谐稳定发展。

随后,在伦敦参加峰会的国家主席胡锦涛会见了法国总统萨科奇。

中国近代史各个重要时间段

中国近代史各个重要时间段

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1840年-1842年鸦片战争1841年5月广州三元里人民痛击英国侵略者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鸦片战争结束19世纪40-50年代中国无产阶级产生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签订1851年金田起义太平天国建立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颁布1856年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互相残杀1856-1860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8年清政府分别与英、法、美、俄签定《天津条约》1859年洪仁玕向洪秀全进呈《资政新篇》1860年清政府分别与英、法、俄签订《北京条约》1861年北京政变1861年总理衙门成立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19世纪60-70年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1883-1885年中法战争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定19世纪90年代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1898年戊戌变法1900年义和团运动高潮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1年《辛丑条约》签定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1911年黄花岗起义1911年保路运动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1912年(民国元年)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清帝退位1913年二次革命1915年护国运动开始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1916年袁世凯恢复帝制失败1917年张勋复辟失败1917年护法运动开始1919年5月4日五四爱国运动爆发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1922年初香港中国海员大罢工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4年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实现1925年孙中山逝世1925年五卅惨案、五卅反帝爱国运动爆发1926年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1927年3月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胜利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1927年7月国民革命失败1927年4月蒋介石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1927年8月7日八七会议1927年8月湘赣边秋收起义1927年8月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1927年底广州起义1928年4月井冈山会师1928年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1932年一.二八事变、十九陆军抗战1932年伪满洲国成立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1935年1月遵义会议1935年中共中央发表八一宣言1935年10月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到达陕北1935年一二.九运动1936年10月红军第二、四方面军长征到达甘肃会宁等地,长征结束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1937年八一三事变1937年9月凇沪会战1937年平型关大捷1937年秋中国共产党陕北洛川会议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杀1938年春台儿庄战役1938年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1940年3月汪精卫伪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1940年百团大战1941年皖南事变1942年中国共产党开始整风1945年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1945年中共和谈代表毛泽东等飞抵重庆,重庆谈判开始1945年双十协定签字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召开1946年6月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人民解放战争开始1947年6月人民解放军开始全国规模的反攻1948年9月辽沈战役开始1948年11月淮海战役开始1948年11月平津战役开始1949年春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召开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国民政府覆亡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开展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1950年中苏签定<<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1952年土地改革基本结束,彻底废除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制度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抗美援朝胜利1954年4月至7月日内瓦会议1955年万隆会议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1956年我国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三大改造完成)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中国第一个生产载重的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1958年党中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1961年春党和政府全面调整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生产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1967年1月全国各地掀起夺取党政各级领导权"一月风暴"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69年11月12日刘少奇逝世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1971年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1971年10月25日我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得到恢复1971年7月基辛格访华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发表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文化大革命"结束1978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1979年中美建交1980年中共中央为刘少奇恢复名誉,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经济特区1980年8月12日刘少奇追悼会在首都人民大会堂召开1982年颁布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1982年底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基本结束1990年中国首次成功举办亚洲运动会------------------------------------------------------------------------中国古代近代史复习纲要:《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资料(简答/论述题)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简答题1、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危机的表现?清朝乾隆后期也出现前朝的“周期律”,开始由盛而衰。

中法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历史意义

中法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历史意义

中法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历史意义中法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历史意义真是个有趣的话题,咱们一起来聊聊。

首先啊,大家都知道,中法这对“老朋友”从历史上看,关系可谓千丝万缕。

想想看,从鸦片战争那会儿开始,中法就已经有过交集。

虽然当时的气氛有点紧张,但谁能想到,现在的关系已经变得如此亲密呢!这就像是老邻居,虽然早年间有些小摩擦,但日子久了,彼此之间的理解和支持就愈发深厚。

要说这次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真的是相互欣赏的结果。

中国在崛起,法国也在寻找新的机遇,咱们两个一拍即合,成了“战略伙伴”,简直太妙了!说到战略伙伴,这里面的意思可不仅仅是表面上的合作那么简单。

你想啊,经济、文化、科技,这些都成了咱们共同进步的桥梁。

比如,中国的高铁技术,简直是火得不行,法国也很想搭上这班车。

于是,双方一拍即合,开启了合作的新篇章。

想象一下,未来咱们的城市里,高铁飞驰而过,真的是风景如画。

再说了,法国的葡萄酒、奶酪,那也是一绝。

中法之间的文化交流,就像是把美味的食物搅拌在一起,真是让人垂涎欲滴。

谁不想在阳光下,喝着香醇的红酒,享受那种惬意的生活呢?这战略伙伴关系还有个神奇的地方,那就是让双方在国际事务中更有发言权。

中法两国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里,可是少不了彼此的支持。

就像是在一个大家庭里,谁要是遇到麻烦,另一方立马就会站出来说:“嘿,我帮你!”这种相互支持的感觉,真是让人心暖啊。

在全球化的今天,单打独斗可不行,大家都需要团结合作。

这种伙伴关系让中法在全球舞台上更加引人注目,发出更强的声音。

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不是一蹴而就的。

背后可是经历了无数的磕磕碰碰和磨合。

比如,双方在一些问题上的立场不同,也曾经让谈判变得有点棘手。

但是,嘿,正是这些挑战,让双方的关系愈发牢固。

就像攀岩一样,越是艰难的路,攀上去后的风景越是壮丽。

这种经历,增进了双方的信任和理解,让咱们在很多领域里更加默契。

说到这里,肯定有朋友会问,这种伙伴关系对普通人有什么好处呢?大家可能没注意到,中法的合作给我们生活带来了不少好处。

欧战爆发后的中法关系研究——1939-1943年

欧战爆发后的中法关系研究——1939-1943年
同样,吴景平的《抗日战争时期急转直下的中法关系》中也将中法关系的转折点放在1940年。吴景平认为中法关系演变过程应以法国战败,被德国攻占为界,并认为前期双方关系比较融洽,之后就出现了急转直下的变化。
杨元华在其著作 《中法关系史》中也探讨了在抗战爆发时期中国与法国之间的种种联系。他认为在战争爆发初期,驻法大使顾维钧受重庆政府的外交训令,积极在法国开展外交活动争取中国借道印度支那运输军用物资,但对于法国来说允许中国军用物资过境势必会引起日本的不满,所以法国并没有给予中国多大的便利,也驳回了国民政府请求的军用物资过境,只是不阻止私营公司的货物运往中国。1939年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战场爆发,法国更加集中兵力以对付德国,在远东殖民地也更加忌惮日本的态度,“1939年9月,欧战爆发,法国对德宣战。法国政府即宣布德国制造的商品为敌货,不准由越南通过......但印度支那法国殖民当局节外生枝,借口军事需要,仍然扣压德制机器不放。” 直到1940年6月巴黎陷落,主和派领袖贝当上台担任法国总理,并将政府迁至维希。而在这一阶段,法国与中国的关系也在法西斯政权的影响下,双方逐渐走向了破裂。
既然有双政府的存在,那双方之间就会擦出更加微妙的火花。对此,也有一些学者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王文隆先生在他的《重庆政府与戴高乐政权的双边关系》一文中,主要研究了1941年到1943年之间,重庆政府与维希政府,以及与法国的戴高乐政权之间的联系。他认为重庆政府尚未和维希政府断交之前,为了避免丧失在越南的便利,与之维持着表面的和谐关系,事实上双方却并不完全相信彼此。一是没有在各自的首都派遣使节,二是在电报通讯上双方都试图封锁各自的对外通讯电台,以免情报外泄。对于戴高乐政权,重庆政府考虑到和维希还处在官方的建交关系中,所以只暗地里通过民间的国民党作为中间人与之联系,而双方之间的合作也是建立于在彼此利益的前提下。重庆方面希望可以从戴氏那边获得更多有关越南的军事情报,而戴氏则希望国民政府可以承认其合法性,并能相互达成协作。而后由于维希将在华权益让与南京伪政府,重庆正式宣布与维希断交。断交之后的国民政府也追随英美,承认戴高乐政权。国民政府在维希和戴高乐政权之间都有着联系,正是这种双边关系的存在,体现出国民政府战时外交上的灵活性。

奥朗德执政以来的法国外交及中法关系

奥朗德执政以来的法国外交及中法关系

2013.6CONTEMPORARY WORLD49当代世界法国总统奥朗德执政一年来,展现出与前任总统萨科齐不同的外交风格和政策,在低调中积极进取,在聆听中更趋务实,在合作中寻求独立。

奥朗德提出“战略经济伙伴”、“经济外交”等新理念,出访了欧非亚美地区的35国(萨科齐执政第一年出访不到30国),法外交在保持连续性的基础上出现了一些新变化。

外交上的三个新变化第一,对美国、德国等传统盟友由过于倚重转为保持相对的“独立性”。

奥朗德虽重视发展跨大西洋关系,但明显采取了与前任不同的对美政策。

上台伊始即确定了从阿富汗撤出全部军队的时间表。

法国将继续留在北约,但是,是“有条件的”,尤其对美国在欧洲部署反导系统持保留态度。

法对即将进行的欧美自贸区协定谈判态度消极,担心一旦达成协定,将对农业、知识产权,尤其是音像产品造成强烈冲击。

在欧盟内部,法国恢复了“行动自由”,由倚重法德轴心转为平衡与各成员国的关系,法德热度锐减。

奥朗德表示要“重新调整”欧盟发展方向,提出与德国紧缩政策截然相反的“促进经济增长战略”,法德轴心固然重要但不应形成“垄断”。

第二,以武力和军事干预应对周边威胁。

在叙利亚问题上,要求总统巴沙尔下台,在国际社会中率先承认叙反对派“全国联盟”为唯一合法政权,要求欧盟与法国共同行动,在2013年5月底前解除对反对派的武器禁运。

在非洲,法国直接出面,借马里、中非等国分裂和恐怖分子制造动乱之际,出兵进行军事干预。

尤其在2013年1月,法国发动代号为“非洲山猫”的军事行动出兵干涉马里局势,派出4000人的地面部队,与马里政府军和非洲维和部队共同打击反政府武装和伊斯兰极端势力。

第三,打出“外交为经济服务”口号,开展“经济外交”。

为使法国经济尽快走出欧债、经济危机的困扰,提振信心和活力,奥朗德提出外交为经济服务,旨在增强出口与竞争力,实现贸易平衡,寻求外资以增加就业的“经济外交”。

法在上述三个方面做出调整的主要原因是:(一)保持外交上的“独立性”以维护国际影响力。

中国与法国的历史和现实关系

中国与法国的历史和现实关系

中国与法国的历史关系和现实关系秦顾正(04212732)(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南京 211189)摘要:中国与法国在建国后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法国是中国的全面战略合作伙伴。

虽然在中法建交的50年中有过波澜,遇过挫折,但中法关系总体依旧不断发展向上。

关键词:中国法国外交法兰西共和国(法国),对于中国而言其原先与其他欧洲各国并无明显差别之处,但在新中国成立后,法国是第一个同新中国正式建交的西方大国,彼此国家元首访问也是中国与西方大国外交的第一次,打破了西方资本主义对我国的封锁。

因而,中法关系具有特定的历史意义。

此外,法国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同时又是经济军事大国,因此中法关系也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一、清朝时期(1912年及以前)当时法国是帝国主义列强,而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两国的国家性质决定了两国关系。

鸦片战争后,1844年中法在广州签署《中法五口通商章程》(又称《黄埔条约》),此后于1856年和1859年与英国组成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1885年中法战争爆发。

1900年,法国参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总的来说,中法关系在当时是侵略与反侵略关系。

二、中华民国时期(1912-1949)在这段时期里,主要是一战二战,中法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均在同一战线。

一战时期,中国派遣大量劳工赴欧,在法国的有3万多人,这也是中国成为一站战胜国的重要原因。

从1919到1920年间,中国大批青年学生留法勤工俭学,回国后留法勤工俭学学生群体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在中国的初步传播,并且将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与中国的实际状况相结合。

蔡和森和周恩来对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在华的初步传播上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二战时期,两国均国土沦陷,是反法西斯战线的最前沿,战后两国也都成为了联合国常任理事国。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现在)(1)错失机遇亡羊补牢(1949-1963)新中国诞生不久,从1950年1月到3月,西方国家如挪威、瑞典、丹麦、芬兰、瑞士先后予以承认并建立了外交关系。

中法关系大事记2

中法关系大事记2

1998年9月24—26日,利奥内尔·若斯潘总理访华。若斯潘此行的主要目的是促进法国与中国的贸易联系。中法两国签署了财政议定书、中法关于信息新技术的行动纲领、两国政府关于知识产权的合作协定、中国科技部与法国国家电力公司合作协议以及14项商务协议,总金额为3.45亿美元,内容涉及水处理、金融、环保等方面。两国中法还决定发表关于成立农业及农业食品合作委员会的声明。
1998年4月6—7日,朱镕基总理访问法国。这是他当选总理后首次访法,与法国总统、总理、议会议长就国际问题与双边关系举行会谈。双方对建立“全面伙伴关系”后两国在各个领域的合作感到满意。希拉克总统表示赞赏中国在亚洲金融危机中“负责任、有勇气”的态度,承诺人民币不贬值,使危机免于进一步的恶化。他还表示,法国支持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并继续大力促进。
2003年6月1—2日,胡锦涛主席赴法国埃维昂参加“八国峰会”之外的南北国家领导人的“非正式对话”,并与希拉克总统单独会面。两位领导人都认为,中法“全面伙伴关系”不断巩固和充实,双方在各领域的合作也形成了高质量、多层次的良好局面;两国在一系列重大国际问题上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和机构中保持了密切磋商、协调和合作。今后,双方将保持更密切的高层交往,完善双边战略对话和磋商机制,鼓励和支持两国有实力的企业深化合作。两国元首还就伊拉克战后重建、朝鲜半岛局势、解决巴以冲突等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交换了意见和看法。
2002年11月29日,巴黎中国文化中心正式挂牌成立。这是中国在西方国家投资建立的第一个文化中心。当日,正在法国访问的李岚清副总理与法国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法兰西共和国政府关于设立文化中心及其地位的协定》。
2002年9月26—28日,朱镕基总理相隔4年再度访问法国。中法双方就深入发展中法“全面伙伴关系”及重大国际问题交换看法。访问期间,两国签署《中法政府间文化合作协定》。

抗日战争时期及战后初期的中法关系_黄庆华

抗日战争时期及战后初期的中法关系_黄庆华

抗日战争时期及战后初期的中法关系Ξ黄庆华 内容提要 有关战时及战后初期中法关系,中外学者已从不同角度,于国际关系论著中加以评说,但鉴于大都并非专题研究,论述不免欠全面、深入。

其实,这一时期的中法关系相当曲折、复杂,实非线性分析与研究所能诠释。

本文在参考中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考察中法间几次重大事件,重点梳理这一时期的两国关系,客观评价印度支那对中法关系的影响及两国关系的性质。

关键词 印度支那 蒋介石 戴高乐 日本 美国本文所探讨的“二战及战后初期的中法关系”,主要是指1940年6月法国沦陷至1946年5月中国受降军队向法国远东军交防并全部撤出印度支那这段时间的两国关系。

其间,影响中法关系的核心,主要是日本占领时期及日本投降后的印度支那。

二战期间,中法两国同是遭受法西斯侵略的国家。

战争初期,抗战救亡已使两个国家无暇相顾,加之各种复杂的国际关系,特别是中法“南京”和“维希”两个傀儡政府之间及其与日本的合作,使两国间并非十分密切的关系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①战争后期,因某些利益关系,戴高乐和蒋介石之间开始建立联系,并积极谋求军本文为笔者所承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法建交始末》(07BZS024)之阶段性成果。

Ξ①有关抗战初期中法关系,以及中国寻求法国给予军事合作等问题,见陈三井:《近代中法关系史论》,台北:三民书局1994年版,第241-255页。

事和政治等方面的合作,两国关系逐渐恢复。

有关戴高乐与蒋介石各自所追求的利益、他们之间建立关系和寻求合作的动机等,有必要在论述这一时期两国关系之前,做些简单的介绍。

戴高乐毕业于法国圣西尔陆军军官学校,深受殖民主义思想影响,是一名比较典型的老帝国派军人。

①1940年6月中,法国的半壁江山沦于德寇,第三共和国政府支离破碎、几近灭亡。

6月16日,戴高乐获知停战派元帅贝当(Phillipe Petain ,1856-1951)组阁并准备向德国求和的消息之后,即于次日飞往英国,在海外组织“自由法国”,继续抗德斗争。

第一个与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的西方大国是

第一个与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的西方大国是

第一个与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的西方大国是1964年1月27日,中国和法国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

法国成为和新中国建交的第一个西方大国,这件事情在当时引起了非常巨大的反响,被称为“外交核爆炸”。

那么,法国为何能成为和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呢?第一,法国在1950年代后期外交政策的转向。

二战后期,法军在盟军的帮助下解放了国土。

法国成立了法兰西第四共和国政权。

到了1958年后,法国又成立了第五共和国政权。

第四共和国和第五共和国针对中国的外交认识是有很大不同的。

第四共和国时期,法国奉行亲美外交政策,其具体做法包括:派出法军到朝鲜战场参战,派出法军介入越南抗法救国战争。

对新中国采取不承认的态度。

由于意识形态的分歧,法国经常把中国和苏联放在一起相提并论。

即便中国想在中法关系上取得突破,法国方面迫于美国的压力都没有任何实质性的举动。

但到了第五共和国时期,法国外交出现了重大转变。

戴高乐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支持在欧洲建立以法国为主导的政治经济体系,反对美国霸权和北约军事组织。

支持非殖民化运动,奉行相对积极的第三世界政策。

在中国问题方面,戴高乐认为,决定国家外交走向的应该是国家利益,而不是意识形态。

随着中国通过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等一系列国际会议在国际舞台上发声,中国的国际地位日渐提升。

戴高乐认为,中国是重要的国际力量,法国的一些外交政策离不开中国的支持。

在越南战争的问题上,法国希望通过中国的力量制约美国,期待越南战争问题能得到较好地解决。

这种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对中国的重视,给中法两国1964年建交奠定了基础。

第二,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1950年代后期是一个多事之秋。

中国和苏联的关系逐渐恶化,这使得中国同时面对美苏两国超级大国的压力,为了能在对外交往中找到更多的朋友,中国把外交突破点转移到欧洲和第三世界国家。

对于中国来说,法国在欧洲有绝对的影响力,一旦中法在外交上取得重大突破,这对于中国和西欧国家的交往是非常有帮助的。

新中国成立后的中法关系历史学考研

新中国成立后的中法关系历史学考研

新中国成立后的中法关系历史学考研一、中法建交的历史背景新中国成立于1949年,这一事件给世界格局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在此之后,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也成为重要的议题之一。

中法关系作为中国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不同阶段的发展和变化。

二、中法关系的起步阶段新中国成立后,中法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1954年,中法两国正式建交,为两国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这一阶段,中法两国互派大使、签署了多项合作协议,为双边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中法关系的曲折发展然而,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中法关系也经历了一些曲折和挫折。

文化大革命期间,中法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几乎中断,双方关系陷入低谷。

直到1970年代末,中法关系才逐渐恢复正常,并开始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四、中法关系的稳定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法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法两国加强了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双方高层互访频繁,经贸往来不断增加,文化交流更加深入。

中法关系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和积极向上的发展轨道。

五、中法关系的深化合作21世纪以来,中法关系进一步深化合作。

两国在全球治理、气候变化、反恐、联合国事务等重大国际问题上保持密切沟通和协调。

经贸合作持续扩大,人文交流更加密切。

双方还积极推动科技、教育、旅游等领域的合作,进一步加深了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六、中法关系的未来展望当前,中法关系正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全球形势的快速变化,中法两国需要进一步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各种挑战。

中法两国在构建更加紧密的全球伙伴关系方面有着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责任。

未来,中法关系有望在更广泛的领域和更深层次上实现更加全面、稳定、持久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的中法关系经历了起步阶段、曲折发展、稳定发展和深化合作等不同阶段。

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化,为两国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展望未来,中法关系有望进一步发展,为促进世界和平与繁荣作出更大贡献。

30年来中法战争研究述评

30年来中法战争研究述评

30年来中法战争研究述评●王远志中图分类号:E297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451(2009)01-0180-06作 者:王远志,南京政治学院硕士研究生中法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也是中法和中越关系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

这次战争由于传统上“法国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的历史评价而广受史学界的关注和争论。

但是,与中国近代史上其他几次战争的研究相比,对这场战争的研究还比较薄弱,而且受特定历史因素的影响,研究工作还时起时落。

改革开放30年来,史学界对这场战争的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

本文对此作一简要述评。

一、研究的概况30年来史学界对中法战争的研究,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是前所未有的。

这一时期的研究视野愈益扩大、论题愈益深化,突破了过去研究限制,形成了多角度、全方位的研究特色。

(一)出版了一批高质量的学术专著和论文集 如:陈书麟的《中法战争》[1],刘子明的《中法战争始末》[2]。

在中法战争与各地的关系及具体战役研究方面,有田心的《中法战争与云南》[3]与郑剑顺的《甲申中法马江战役》[4]。

人物研究著作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继施宣圆、吴树扬的小册子《刘永福》[5]之后,廖宗麟的《抗法名将刘永福》[6]及其扩写本《民族英雄刘永福》[7],对刘永福这位战功赫赫的黑旗军首领的战斗历程作了深入研究。

李峰的《曾纪泽与中法越南交涉》[8]论述亦颇有深度。

《中法战争史热点问题聚焦》[9]从清末以来有关中法战争论著中筛选出65个有争议的重要学术问题分门别类,浓缩了争论各方代表性的观点,书末附有一个比较完整的中法战争史论著索引,计收入1000多个条目。

《中法战争诸役考》[10]是中国第一部中法战争史专题研究著作,首次利用尚未刊布的法国原始档案和撰述,结合中越文献资料,辨析、考证了山西、基隆、淡水、镇海4次战役前后经过的有关史实。

广西中法战争史研究会编辑出版了《中法战争史论文集》[11]。

浙江有关方面还编有《中法战争镇海之役11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2]。

萨尔科齐时代的中法关系

萨尔科齐时代的中法关系

萨尔科齐时代的中法关系雅克·希拉克总统时代,中法关系定位在“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刘海星、高峰,2004)。

有媒体称,中法关系进入了建交以来的“金秋蜜月”(徐瑞芳,2004)。

但是,2007年尼古拉·萨尔科齐上台以来,中法摩擦一再发生,两国关系跌入1989年以来的最低谷。

两国一贯亲密的友好关系为何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发生巨大变化?萨尔科齐时代的到来意味着中法关系将会走入低谷吗?通过研究,本文对萨尔科齐总统执政时期的中法关系所发生的变化和未来走向作出了详尽的分析和合理的推测。

标签:国家利益;萨尔科齐总统;中法关系2007年5月当选为法国总统的尼古拉·萨尔科齐高举改革的大旗,开始了在爱丽舍宫的政治生涯。

高喊与过去“彻底决裂”(郑秉文,2008)的萨尔科齐上台后对对华政策做了调整。

2007年11月访华,签订200亿欧元的商业合同,低调谈论中国人权拒绝会见达赖喇嘛。

但是,几个月后的2008年3月25日,萨尔科齐却宣布可能抵制北京奥运会开幕式。

11月,正当中国和欧洲各国领导人准备齐聚波兰商谈如何应对金融危机的时候,任欧盟轮值主席的萨尔科齐又高调宣布将于12月会见达赖。

中法关系陷入低潮。

但,峰回路转,2009年,20国伦敦峰会期间,胡锦涛主席会与法国总统萨尔科齐进行了会晤,“希望双方共同开创中法关系的新局面”(苏丽闲,2009)。

2009年2月7日,法国前总理让-皮埃尔·拉法兰来中国访问。

2009年4月20日,法国国民议会议长贝尔纳·阿夸耶访华,并带来了萨尔科齐写给胡锦涛主席的亲笔信,邀请胡锦涛主席访问法国。

至此,中法关系近一年的冰冷状态开始慢慢升温。

回顾这一年多的中法关系,不难发现,萨尔科齐政府对华政策有所改变,但,中法关系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和竞争对手关系不会改变。

中法之间暂时的摩擦并非偶然2007年底,萨尔科齐以国家元首身份首次访华,签订了200亿欧元的商业合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邱丽 2012-10-14中法关系史上的重要时刻Grands événements dans l’histoire de relation sino-française 1)中法交往史上的康熙皇帝和路易十四L’empereur Kangxi et le Roi Louis XV1678年,一封来自中华帝国的书信在欧洲引起了轰动。

这封信是当时正为康熙皇帝效力的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写给欧洲耶稣会士们的,他在信中说,中国皇帝强烈希望了解世界,并且尤其喜欢学习西方的科学知识,因此他呼吁欧洲各国能派遣更多的传教士来华。

令人鼓舞的是,没过几年,在欧洲正如日中天的“太阳王”路易十四便派出了好几位博学的耶稣会士前往中国,从而在两位帝王之间发生了一次特殊的接触。

En 1678, une lettre venant de la Chine a fait grand bruit en Europe, c’est M. Nan Huairen, jésuite belge, qui a écrit cette lettre aux jésuites européens, il a écrit dans sa lettre, l’empereur chinois voulait bien connaitre le monde surtout les connaissances scientifiques, d’où son appel a`plus d e jésuites européens, Heureusement, quelques ans plus tard, le Roi Soleil Louis XV a envoyé plusieurs jésuites en Chine, ce qui devenait un lien bien spécial entre les deux dirigeants.尽管欧洲曾有许多传教士渴望前往中国,但由于种种原因,很少有政府对该项事业进行资助,而能做到这一点的,唯有当时的欧洲第一强国——法国。

Malgré le fait qu’il y avaient de nombreux jésuites qui voulaient venir en Chine, peu de gouvernements les subventionnaient pour les raisons de toutes sortes, sauf la France, la première puissance européenne.听说康熙十分喜爱西方科学,路易十四给中国皇帝准备了丰厚的礼物,包括当时欧洲最先进的天文仪器,如带测高望远镜的四分象限仪、水平仪、天文钟,还有一些数学仪器,装满了大大小小30个箱子。

康熙皇帝留下路易十四派遣的传教士中的白晋和张诚在宫里担任自己的科学顾问,向他们学习和了解科学知识,同时还慷慨的允许他们在中国传教。

En entendant que Kangxi aimait la science occidentale, Louis XV a préparé b eaucoup de cadeaux pour lui, y compris les instruments astronomiques les plus avancés et des instruments de maths qui ont été placés dans plus de 30 valises. Pourtant l’empereur Kangxi a nommé Bai Jin et Zhang Cheng conseiller scientifique dans la cité int erdite pour obtenir plus de savoir sur la science, de plus il leur a permis aussi de prêcher en Chine.有趣的是,1693年,康熙又任命白晋为自己的特使,要求他动身回法国招募更多的传教士来华。

康熙还让白晋带了300多卷中文书,作为赠送给路易十四的礼物。

Cependant en 1693, Kangxi a fait commissaire de Bai Jin en lui demandant de recruter plus de jésuites en Chine, de plus il lui a faitencore emmener plus de 300 volumes de livres chinois comme cadeau pour Louis XV.300多年前,身居凡尔赛宫的“太阳王”路易十四与紫禁城中的康熙皇帝,二人虽然从未谋面,但他们对异域文明的强烈兴趣却开启了中法两国交流的大门。

1643年即位的路易十四,在许多方面与康熙都有相似之处。

两人都是幼年登基,都迅速带领自己的国家从动荡走向了强盛,并且都偏好文化艺术。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两位君主对于科学与艺术都怀有浓厚的兴趣,对本国文化发展与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

康熙爱好书法、哲学,对生活万物充满好奇;路易十四有极好的音乐天赋,喜爱表演艺术,引入欧洲著名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使法国成为欧洲文化中心。

Il y a plus de 300 ans, Louis XV et l’empereur Kangxi ont tous une passion pour la civilisation exotique, ce qui a ouvert la porte de communication sino-francaise, les deux dirigeants ont des points communs, ils sont montés sur le trône quand ils étaient petits et ont tous conduit leur pays de l’agitation à la prospérité, de plus ils sont tous intéressés par la culture et l’art, ce qui joue un rôle bien important dans la communication de deux pays. L’empereur Kangxi a dmirait bien la calligraphie, la philosophie et était curieux pour tout, alors que Louis XV aimait bien l’art de spectacle en introduisant les écrivains, artistes, scientifiques connus en France et a fait le centre culturel européen de la France.2)中法建交史上的毛泽东和戴高乐Mao Zedong et Générale de Gaulle1964年中法两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是战后国际关系史上一个重要事件,也是中法两国各自对外关系的一个突破,为全世界所瞩目。

周荣耀认为,有三个客观因素是实现这个突破的基础:第一,由于中法两国有着相似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同是地区大国和二战的战胜国,两国皆有遭受外敌入侵的经历,珍惜经过流血牺牲换来的独立的地位,均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因而在许多重大问题上,戴高乐的法国同毛泽东的中国几乎采取了完全一致的行动;第二,中法两国在经济上有互补性,二战后,法国失去了许多海外市场,而中国是一个新的大市场,中国刚走出三年经济困难的困境,迫切需要开拓对外经济合作,双方有着强烈的经济需求;第三,促使两国建立外交关系这一重大历史实践离不开毛泽东和戴高乐的个人作用,即历史人物的特殊作用。

En 1964, l’établissement de relation diplomatique au niveau d'ambassadeur consiste un grand événement après la Guerre. Il y a tr ois bases pour cet événement :1) La Chine et la France partage presque la même position et influence internationale, elles sont toutes une puissance importante et les vainqueurs de la Seconde Guerre Mondiale, elles sont investies aussi dans l’histoire, donc elles ménagent bien l’indépendance au prix de nombreuses vies en appliquant unepolitique d’indépendance et d'autonomie ;2) Du point de vue économique, la Chine et la France sont complémentaires, après la Guerre la France a perdu de nombreux marchés étra ngers pourtant la Chine est un grand marché nouveau, alors que le dernier venait de sortir de la difficulté économique et elle a bien besoin d'échanges commerciales aves les autres, d’oùle besoin mutuel de deux pays;3) Mao et De Gaulle ont tous joué un rôle bien important.毛泽东和戴高乐在他们为各自的民族和国家奋斗的一生中,有以下共同点:第一,毛泽东和戴高乐一样,都是历史伟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