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代饮食文化文献综述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综述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综述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其中饮食文化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传承至今。
中国饮食文化以其丰富多样的菜肴、独特的烹饪技巧和餐饮礼仪在世界范围内享誉盛名。
本文主要将对中国饮食文化进行概述,带您一起了解中国的传统饮食。
中国的烹饪技法独具特色,其主要分为八大菜系,即川菜、粤菜、湘菜、鲁菜、闽菜、苏菜、浙菜和徽菜。
每一种菜系都有其独特的风味与特色。
川菜善于辣味的烹调,粤菜讲究原汁原味的保持,湘菜则以辣味和麻味为主。
而鲁菜、闽菜、苏菜、浙菜和徽菜则在烹调技巧、食材选择以及口味调配上各有特色。
这些菜系的独特之处使得中国的菜肴丰富多样,无论是清淡口味还是浓郁口味,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口味的美食。
除了菜系的区别,中国各地还有许多具有代表性的特色小吃和名族菜肴。
包括北京的北京烤鸭、四川的火锅、上海的小笼包、广东的早茶、山东的煎饼果子等。
这些小吃和名族菜肴是中国饮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国不同地域的独特风味。
中国饮食文化中也有许多重要的餐饮礼仪。
在中国,饮食礼仪被视为社交文化中的重要一环。
例如,宴会时主人安排座位时讲究地位的高低,就餐时需要按照传统的规范顺序进行,来宾需要学会使用筷子等。
这些餐饮礼仪体现了尊重和礼貌的价值观,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所在。
总而言之,中国饮食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其特点包括丰富多样的菜肴、独特的烹饪技巧和餐饮礼仪。
中国饮食文化将营养与美食相结合,将烹饪技巧与餐饮礼仪相融合,体现了中国人民对饮食的深刻理解和追求。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上,中国的饮食文化都具有独特的魅力,成为人们交流和沟通的桥梁,也成为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宋代饮食史的综述
宋代饮食文化是中国饮食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在宋代,随着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发达,饮食文化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饮食品种丰富多样,烹饪技艺精湛,食文化内涵丰富。
对宋代饮食史的综述:
1.饮食业的繁荣:宋代都市饮食业空前繁荣,特别是在都城东京汴
梁等地。
餐饮市场发达,各类饮食店铺林立,包括酒楼、茶坊、面馆、肉铺、鱼市等,服务种类丰富,满足了不同社会阶层的需求。
2.饮食观念:宋代时期,人们开始注重饮食的营养和口感,追求美
味佳肴,形成了“饮食为乐”的观念。
此外,宋代还强调饮食的保健作用,人们开始注重食物的搭配和烹饪方法,以达到养生的目的。
3.食品种类与烹饪技术:宋代食品种类繁多,既有传统的肉类、鱼
类、蔬菜、水果,也有来自海外的调料和食材。
烹饪技术上,宋代厨师擅长火候掌控和调味搭配,形成了独特的烹饪风格。
例如,“南食”、“北食”、“川菜”等地方菜系在宋代开始形成并发展。
4.饮食习俗:宋代的饮食习俗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不同地区的人
们有不同的饮食习惯,如江南地区的人们喜欢吃米饭和鱼类,而北方地区的人们则喜欢吃面食和羊肉。
此外,宋代还有许多节日和庆典活动,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人们在这些节日中会举行特殊的饮食活动。
5.饮食文化:宋代的饮食文化内涵丰富,包括食谱、食疗、食礼等
方面。
人们注重饮食的审美价值,追求食物的色、香、味、形的和谐统一。
此外,宋代还出现了许多关于饮食的诗词、画作和工艺品,反映了人们对饮食文化的热爱。
中国饮食文化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中国饮食文化论文参考文献一、中国饮食文化论文期刊参考文献[1].中国饮食文化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标准研究.《思想战线》.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5年2期.于干千.程小敏.[2].中国饮食文化的民族传统.《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2年5期.余世谦.[3].清代中国饮食文化西传的内容及途径.《广西社会科学》.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1年12期.杜莉.[4].使中国味飘向世界的若干思考.《中国食品添加剂》.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08年z1期.孔令会.邢晓阳.甘羿.[5]."后非典时代":SARS事件对中国饮食文化走向的现实与历史意义. 《商业经济与管理》.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3年10期.赵荣光.[6].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目标导向的公共选修课教学改革以《中国饮食文化》课程教学实践为视角.《教育教学论坛》.2015年36期.胡纯秋.李李.胡传来.博庆丽.刘开永.阮亮.王国秀.[7].高职高专中国饮食文化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学园》.2015年11期.李志霞.[8].浅析中国饮食文化与美学从《舌尖上的中国》引发的美学思考.《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013年11期.许蕴璇.[9].“中国饮食文化”项目课程设计与实践探讨.《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11期.李付娥.[10].研究性教学模式在《中国饮食文化》课程中的应用.《企业文化(中旬刊)》.2014年10期.何燕燕.二、中国饮食文化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1].中国饮食文化的民族学研究.被引次数:12作者:孙补卿.民族学民族大学2004(学位年度)[2].中国饮食文化英译的文化移植策略.作者:林晓芝.英语语言文学天津理工大学2009(学位年度)[3].论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播与认同——以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为例. 作者:胡梦楠.新闻学郑州大学2014(学位年度)[4].面向韩国大学生的中国文化影像课设计——以“中国饮食文化”为例. 作者:汉语国际教育山东大学2012(学位年度)[5].论近世中西文化视域下中国饮食文化之新变.被引次数:3作者:徐焱.食品贸易与文化江南大学2008(学位年度)[6].对外汉语教材中饮食文化内容探析.作者:魏碧玉.汉语国际教育湖南师范大学2015(学位年度)[7].《舌尖上的中国》饮食文化编码研究.作者:吕娟.新闻学河北大学2013(学位年度)[8].中国饮食文化在《喜福会》,《灶神之妻》,《灵感女孩》中建构的第三空间.作者:沙莎.英语语言文学南京理工大学2010(学位年度)[9].中国饮食文化的翻译.作者:刘志高.法语语言文学中南大学2010(学位年度)[10].从文化角度谈中式菜单英译.被引次数:4作者:张乐辉.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东北财经大学2007(学位年度)三、相关中国饮食文化论文外文参考文献[1]DevelopmentoffoodgrademediaforthepreparationofLactobacilluspla ntarumstarterculture.YukiSawatariTomomiHiranoAtsushiYokota 《TheJournalofGeneralandAppliedMicrobiology》,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066[2]Microbiotadynamicsrelatedtoenvironmentalconditionsduringthefer mentativeproductionofFenDaqu,aChineseindustrialfermentationstarter.. XiaoWeiZhengZhengYanNout,M.J.RSmid,E.JZwietering,M.HBoekhout,TJianShuHanBeiZhongHan《InternationalJournalofFoodMicrobiology》,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4[3]Hygienicfoodhandlingintention.AnapplicationoftheTheoryofPlanne dBehaviorintheChineseculturalcontext.. LiBaiJinTangYinshengYangShunlongGong《FoodControl》,被SCI收录SCI.2014[4]PotentialofLABstartercultureisolatedfromChinesetraditionalferm entedfoodsforyoghurtproduction.. XueHanLanweiZhangPengYuHuaxiYiYingchunZhang 《InternationalDairyJournal》,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42[5]StarterculturefermentationofChinesesauerkraut:Growth,acidifica tionandmetabolicanalyses. TaoXiongXiaoLiQianqianGuanFeiPengMingyongXie《FoodControl》,被SCI收录SCI.2014[6]IdentificationoflacticacidbacteriainsaltedChinesecabbagebySDSP AGEandPCRDGGE.. HongYeunYangHeeSeokLiJingMeiHanSeonKyeongChangHaeChoonKimHaeYeong 《JournaloftheScienceofFoodandAgriculture》,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42[7]Comparisonofdifferentfrozennaturalfoodsonsurvivalandgrowthofju venileChinesehorseshoecrabTachypleustridentatus(Leach,1819):implicati onsonlaboratoryculture.. HuMengHongWangYouJiCheungSiuGinShin,P.K.S.《AquacultureResearch》,被SCI收录SCI.20134[8]PredominantbacteriadiversityinChinesetraditionalsourdough.. GuohuaZhangGuoqingHe《JournalofFoodScience》,被SCI收录SCI.20137/9[9]Theantecedentsofconsumersatisfactionandloyaltyinfastfoodindust ry.AcrossnationalcomparisonbetweenChineseSwissconsumers 《InternationalJournalofQuality&ReliabilityManagement》,被EI收录EI.20137[10]TheeffectsofthermalamplitudeonthegrowthofChineseshrimpFennero penaeuschinensis(Osbeck,1765).TianXDongS《Aquaculture》,被SCI收录SCI.20062/4四、中国饮食文化论文专著参考文献[1]中国饮食文化区域性特征、演进规律及认识方法.赵荣光,20072007年自然环境与民俗地理学中日国际学术研讨会[2]现代信息技术有效融入“中国饮食文化”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赵守来,2007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7年年会[3]五味调和:中国饮食文化的和谐美.刘征宇,2009第二届国际和圣柳下惠学术研讨会[4]和中国饮食文化的精髓.王赛时,2009第二届国际和圣柳下惠学术研讨会[5]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看中国饮食文化研究.谭志国,20052005食文化与食品企(产)业发展高层论坛[6]中华饮食文化及食疗文化探源.许敬生,2010第四届国学国医岳麓论坛——中医治末病与亚健康暨第二届亚健康经络调理学术研讨会[7]论茶为“国饮”——兼议中国茶道.田耘,2006第九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8]发扬和继承中国饮食文化积极发展我国传统食品加工机械.李瑞年.赵汝修,19922000年全国包装和食品机械及相关技术发展研讨会[9]中医养生理论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影响.霍力为.刘凯,2014广州2014年中医药学术年会[10]饮食文化与饮食产业实践的关系.林乃燊,20052005食文化与食品企(产)业发展高层论坛。
关于中国饮食民俗的文献综述
关于中国饮食民俗的文献综述摘要饮食民俗是物质生活民俗之一,它在满足人们生理需要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在精神层面的需求,从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
关于我国饮食民俗的研究视角主要是从饮食民俗的分类,饮食民俗的发展,饮食民俗的成因,饮食民俗的特征几个方面来分别加以考察。
本文亦将针对这几个方面对以往的一些研究成果进行综合考察与分析,以便得出自己的结论与观点。
关键词中国;饮食民俗;文献综述;文化饮食民俗是物质生活民俗之一,它在满足人们生理需要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在精神层面的需求,从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
关于饮食民俗概念的界定,目前学术界有着较为统一的观点,即是指饮食品种、饮食方式、饮食特性、饮食礼仪、饮食名称、饮食保存和饮食禁忌以及在加工、制作和食用过程中形成的风俗习惯及其礼仪常规。
回顾以往文献,关于我国饮食民俗的研究视角主要是从饮食民俗的分类,饮食民俗的发展,饮食民俗的成因,饮食民俗的特征几个方面来分别加以考察。
本文亦将针对这几个方面对以往的一些研究成果进行综合考察与分析,以便得出自己的结论与观点。
一、饮食民俗的分类中国饮食民俗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传承惯制在不同的时间和场所各有不同。
陈光新在《中国饮食民俗初探》中将中国饮食民俗分作年节文化食俗、地方风情食俗(含居家饮膳食俗、人生仪礼食俗、饮食市场食俗、地区乡土食俗)、宗教信仰食俗、少数民族食俗四个类型,这种分类方法的缺陷在于各种类之间交叉面太大,具体考察的时候概念不容易区分。
林继富在《饮食民俗谫论》中建议将饮食民俗分为日常民俗、节日民俗、宗教民俗三大类,这种分法虽然各种类之间的排他性较强,但是忽略了我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文化大国在饮食民俗方面的地方性与民族性。
钟敬文在《民俗学概论》中的分类方法是比较可取的,他针对我国各地区、各民族的饮食习惯五花八门的特点,选择了其有代表性的部分,将我国的饮食民俗分作了日常食俗、节日食俗、祭祀食俗、待客食俗和特殊食俗几个大类。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论文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论文摘要: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悠久的历史。
本论文通过对中国饮食文化的概论,从饮食的起源、发展、特点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中国饮食文化。
一、引言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国家,其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
饮食作为人类基本的生活需求之一,不仅体现了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更体现了其独特的精神文化内涵。
中国饮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为世人所津津乐道。
本论文将从饮食的起源、发展、特点和影响等方面对中国饮食文化进行探讨。
二、饮食的起源中国饮食文化源于中国古代的农耕文化。
中国人古代以农业为主,饮食与农作息息相关。
古人认为“民以食为天”,饮食文化在中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在种植业的基础上,中国人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烹饪技艺和餐桌礼仪,并发展出独特的食谱。
三、饮食的发展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从古代至今,中国饮食文化经历了“粗食淡饭”、“繁香甘旨”、“富丽堂皇”等不同的时期。
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的进步,中国饮食文化逐渐走向多元化,吸收了外来的烹饪技艺和饮食文化,并融合为独特的中国风味。
四、饮食的特点中国饮食文化有着独特的特点。
首先,中国饮食注重食材的新鲜和自然。
其次,中国饮食强调色香味俱全,讲究菜品的色泽、香气和口感。
再次,中国饮食强调饮食的平衡,追求饮食的营养均衡和搭配合理。
最后,中国饮食重视餐桌礼仪,讲究餐饮文化的文雅和庄重。
五、饮食的影响中国饮食文化对世界各国饮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中国的烹饪技艺和菜品已经传播到世界各地,并逐渐融入当地的饮食文化中。
中国的“夜市文化”、“茶文化”等也在国际社会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同时,中国饮食文化也受到了外来饮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中外交融的饮食风格。
六、结论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精神内涵。
通过对中国饮食文化的概论,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唐宋元明清的饮食文化论文素材
唐宋元明清的饮食文化论文素材一、唐代饮食文化唐代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历史时期之一。
在唐代的宫廷,宴席极为盛大,各种珍馐美味应有尽有。
据史书记载,唐代宴席上常见的菜肴有:酿豆腐、烤肉、糖炒栗子、油炸馒头等。
同时,唐代还流行饮用香茗,茶叶的种类和制作工艺也逐渐丰富起来。
唐代的饮食文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宋代饮食文化宋代是中国饮食文化发展的黄金时期。
宋代时,名厨之间的厨艺交流得到了重视,各种技法愈发熟练。
宋代的饮食文化注重口味的轻淡和养生保健,注重兼顾营养和美味。
在宋代,人们开始注重饮食的搭配和调味,各种酱汁和调料的制作也日趋丰富。
同时,烹饪技法也有很大的创新,如煮、炖、煨、炒、炝等。
三、元代饮食文化元代饮食文化充满了浓厚的蒙古族特色。
蒙古族有独特的奶制品食用习俗,如乳酪、奶油等成为元代饮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蒙古族的烧烤文化也深刻地影响了元代的饮食,羊肉、牛肉等被广泛食用。
此外,元代还有一种特殊的煮食方式,即锅巴煮食法,这在当时的汉族饮食文化中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四、明代饮食文化明代的饮食文化进一步发展和繁荣。
明代是一个食材多样化的时期,海鲜的使用比例明显提高,各种蔬菜水果也逐渐被人们接受。
明代的宴席一直以来都非常丰盛,各种创意菜肴层出不穷。
此外,明代的餐桌礼仪也日渐完善,人们开始注重餐饮的文化内涵。
文人雅士们在明代也对饮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出现了一批文人厨师。
五、清代饮食文化清代饮食文化呈现出了既有宫廷风格又有民间特色的独具魅力。
清代宫廷的贡菜琳琅满目,比如“佛跳墙”、“清汤园”等都是知名的清宫菜肴。
同时,清代的民间饮食也是多样化的,不同地区有各自特色的传统菜肴,比如四川的麻辣火锅,广东的早茶等。
此外,清代的饮食文化中还有许多有趣的习俗,如庆典酒席上的排场和酒令等。
总结:唐宋元明清五代的饮食文化中,每个时期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从唐代的丰盛宴席,到宋代注重养生保健,再到元代的蒙古特色和煮食方式,明代的多样化菜肴和餐饮礼仪,以及清代宫廷与民间的多元发展,这些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不仅仅是食物的味道和口感,更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展现。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论文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论文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论文篇1中国饮食文化特色,然而不同的文化背景,有着不同的饮食观念和饮食习俗,最终形成不同的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它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和积累过程中,中国人从饮食结构、食物制作、食物器具、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民俗,最终创造了具有独特风味的中国饮食文化,成为世界饮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西方的一些国家汇集着各国的移民,深受各国饮食文化的影响,博采众长,并结合自已的饮食习惯,形成精巧专维、自成体系的饮食文明。
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
一、饮食结构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多样,气候条件丰富,动植物品类繁多,这都为我国的饮食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我们的祖先们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不断选育和创造了丰富多样的食物资源,使得我国的食物来源异常广博。
从先秦开始,中国人的膳食结构就是以粮、豆、蔬、果、谷类等植物性食料为基础,主、副食界线分明。
主食是五谷,副食是蔬菜,外加少量的肉食。
据《武林旧事》记载的一次盛宴便列举菜肴有200多道,其中,以猪、鸭、鱼、虾等物经烤、煮等诸多工艺制作成的有41道,有42道果品和蜜饯,有20道多类蔬菜,有29道各类鱼干,有17种饮料,还有59道点心等。
所涉及的食物种类繁多,天上地下水生陆长和各种生物几乎无所不食,形成了令人眼花缭乱的饮食构成。
可见,在南宋时期中国的饮食文化趋于成熟。
据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
实际上,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
我国的主食以稻米和小麦为主,另外小米、玉米、麦荞、土豆、红薯和各种苕类也占有一席之地。
除了米线之外,各种面食,如馒头、面条、油条以及各种粥类、饼类和变化万千的小吃类使得人们的餐桌丰富多彩。
西方人秉承着游牧民族、航海民族的文化血统,以渔猎、养殖为主,以采集、种植为辅,荤食较多,吃、穿、用都取之于动物,连西药都是从动物身上取料炼制而成的。
关于传统饮食文化的参考文献
关于传统饮食文化的参考文献
以下是一些关于传统饮食文化的参考文献:
1. 基于春节与宴请的清代中国饮食文化浅谈,这是一篇期刊论文,可以作为研究清代节日饮食文化的参考。
2. 上海与中国近代饮食文化,作者赵荣光在文中探讨了上海以及中国近代的饮食文化,对于了解近代中国饮食变迁有很大帮助。
3. 关于中国饮食文化的传统与创新——中国饮食文化研究20年的省悟,这篇文章由赵荣光撰写,对中国饮食文化的传统和创新进行了深度分析。
4.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主题相关的文献,包括多篇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为研究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
中西饮食内容文献综述
中西饮食内容文献综述中西饮食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餐桌文化、食材选择、食品加工方法、膳食结构和饮食模式等方面。
本文综述了相关文献,以探讨中西饮食的异同之处。
一、餐桌文化差异中餐强调的是“以饮食为先”,认为饮食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
因此,中餐在餐桌文化上,非常注重饮食仪式和礼仪。
例如,在家庭聚餐时,中餐通常采用“宴请”的方式,将餐桌布置的非常精致,以体现主人的热情和敬意。
而西餐则更加注重的是饮食的品味和品质,强调菜品的创意和口感,比较注重个人的品味和态度。
西餐通常采用正式的用餐方式,包括使用特定的餐具和烛光等元素来营造浪漫和高雅的用餐氛围。
二、食材选择差异中餐普遍喜欢使用海鲜、肉类、豆腐、蔬菜等原料,注重清淡口味、保留原汁原味。
而西餐则更加注重烹调技巧和创意,使用更多的大块肉类和乳制品,强调口感和香气。
从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量来看,中餐相对更加健康,因为它更加注重均衡的膳食结构。
三、食品加工方法差异中餐通常采用煮、炒、炸等烹调技巧,强调的是色、香、味的统一性。
而西餐则更加注重烤、烤、腌、炖等烹调方式,强调的是肉类的鲜香和烤制后的酥脆口感。
四、膳食结构差异中餐的膳食结构是以主食、配菜和汤为主的,注重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平衡摄入。
而西餐的膳食结构则以肉类、蔬菜、面包和沙拉为主,注重蛋白质的摄入,但同时也会摄入较多的脂肪和糖分。
五、饮食模式差异中餐的饮食模式是以三餐为主,注重定时定量的饮食习惯。
而西餐的饮食模式则更加灵活,通常在早餐、午餐和晚餐之外还会有一些小吃和零食。
综上所述,中西饮食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餐桌文化、食材选择、食品加工方法、膳食结构和饮食模式等方面。
通过学习和比较中西饮食的异同之处,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持健康和营养,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享受美食和饮食文化。
文献综述
中国饮食的翻译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跨文化交际的一项重要内容。
因此,在跨文化翻译中,饮食文化翻译是翻译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具有跨文化性质以及传播文化的历史性意义。
文章对中餐菜名的英译策略、方法等进行探讨,力求在最大限度保留中餐菜名文化要素的前提下,以外国友人乐于接受并容易理解的方式将中餐菜名恰到好处地翻译出来。
本文以传统美食翻译的本质为基础,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在饮食文化翻译中常见的问题,探讨翻译的优化策略,最后归纳出针对这方面的有效方法。
近现代研究中国饮食文化的兴起并非在中国,也不是以华人为中心力量率先开展起来的。
严格的说,它是由日本学者率先开始并以日本学者为主力队伍的,后来有海外华裔学者和部分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欧美学者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研究。
日本研究中国饮食的学者中最著名的是青木正儿,田中静一等人。
美国的中国文化历史研究中,最著名的是哈佛大学张光直教授主编的《中国文化中的食物》,该书由十位美国学者分头撰写。
包括爱德华.谢夫EdwardH.Schafer ,Michael Freeman Frederrick Mote, Jonathan Spence 美国加州大学教授尤金.N.安德森 E.N.Adnerson代表作《中国食物》1998年问世。
Frederick Simoons著有《中国食物:文化和历史的探寻》讲述了中外饮食文化交流的重要足迹。
海外学者罗晓健也曾致力于北京,福建等地的美食翻译。
Jack Goody 《西方里的东方》The East in the West《烹饪,美食与阶级》Cooking ,Cuisine,Class北京为了迎接2008奥运,针对菜单翻译问题,向社会各界征集对《中文菜单英文译法》的意见,,收录了2700多条菜单及酒水的英文,另外,还专门组织了专家研究讨论有关菜名的翻译,旨在让国外旅客更方便地了解中国饮食文化。
菜名实际上是一国文化的体现,老外对中华饮食文化的了解很大一部份就是从中国菜中体现出来的,如果外国人能明白我们的一些菜名的寓意,或是把这些菜名弄明白,实在是在学习一门艺术,他们定会因此而更了解和喜欢中国。
中西方餐桌礼仪的文献综述[合集五篇]
中西方餐桌礼仪的文献综述[合集五篇]第一篇:中西方餐桌礼仪的文献综述Literature ReviewIn the past few years, a lot of studies have been done and published on the reasons of table manners’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From the past literature reviews, we may see that this field of study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and many people, not only scholars, but also some foreign trade clerks, have been involved in the study.Manners in every country are different.What is polite in China may not be polite in other countries.Realizing this point will help us enjoy western food with your foreign friends.My research will focus on this topic and analyze the reasons of the differences.In accordance with the former researchers' studies, there are three reasons that caused the differences.They are cultural background,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customs.Different nations or regions have different culture.In terms of the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 we will mainly introduce two aspects.They are religious beliefs and values.Most Chinese believe in Buddhism, Confucianism and Taoism.The Buddhist advocates “mercifulPurdue beings” and “harmony”.Westerners mostly believe in Catholicism or Christianity, and believe that God created man(Zhang Wenjuan, 2009)and the western culture is self-centered, the boundary between people is clear.And also Zhang Wenjuan pointed out in her paper that “thousand of year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he Chinese Buddhism makes Chinese table mann ers modest.”(2009)Different table manners reflect different national heart in different culture, such as, chopsticks in China, knives and forks in West.So the tablemanner is the reflection of national cultural identification.(Dong Baojun, 2005)Otherwise, different values can cause the difference of table manners.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value is the core of culture.As a result, every country or society has their own value.To some extent, table manners are an epitome of a country’s value.Clyde Kluckhohn thought, value is “a concept of individual or collective possess which is dominant or recessive, it has national characters.The concepts affect people’s choices among the various behavior patterns, methods and goals.”(2005)In China, collectivism is th e guiding value.But in western countries, they emphasize on individualism, self-worth and respect.The sharp contrast values also give expression to the table manners.(2005)Just as Chinese often share a plate of food together, while westerners often eat food in their own plate.As to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China and the West obviously have their different history.In China, the table manners could date back to Zhou Dynasty;table manners have shaped quite complete system.After being highly praised by Confucius, table etiquette became the important part of powerful country.From Qing Dynasty, the modern table manners gradually shaped.(Dong Baojun, 2005)What’s more, the western etiquette also has a long history.The western table manners originated from Merovingian Dynasty in France.It is developed from the spirit of knight during the 11th century to 12thcentury;banquet became the center of western feudalism.In 13thcentury, it gradually had access to family and friendship.(Margaret Visser, 2007)With respect to the custom, the eating process usually consists of three parts.They are before dinner, in the dinner, after dinner.There are some etiquettes which should be observed during the whole process.Before dinner, we need to notice the arrival time, seatingarrangement, order dishes and so on.In the dinner, we also need to know usage of napkin, usage of tableware, special tips and some drinking etiquette.After dinner, Chinese and westerners also have different ways of paying the bill.The westerners usually give tip to server.The usual amount to tip is between 15% and 20% of the total amount of the bill.(Hao Han, 2007)But Chinese usually don’t give tip to server.Based on all the above discussion, I have chosen “an analysis on the reason of table manners’ differences be 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for my research, and as the topic of my thesis.And it is believed that, from what has been discussed, it is still developing on the etiquette.Learning and using the right etiquette will not only step up our impression, but also promote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people who come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have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Bibliography [1]PostElizabeth.西方礼仪集萃[M].齐宗华译.北京三联出版社,1991.[2] MargaretVisser.餐桌礼仪:文明举止的起源,发展和含义[M].刘晓媛译,北京新星出版,2007.[3] 董保军.中外礼仪大全[M].民族出版社,2005.[4] 段洁.餐桌礼仪与口才[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5] 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6]浩瀚.礼仪英语情景会话模板[M].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7] 林莹,毛永年.西餐礼仪[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8]曲蒙.国际礼仪指南[M].文汇出版社,2006.[9]孙美玲.餐饮礼仪[M].陕西旅游出版社,珠海出版社,2009.[10] 王琪.现代礼仪大全[M].地震出版社,2005.[11] 张文娟.现代商业:中西方餐桌礼仪存在的差异[J].现代商业杂志出版社,2007.第二篇:浅析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浅析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海外教育学院 121280028 郑徐娇摘要:餐桌礼仪是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中国饮食民俗的文献综述
以下是关于中国饮食民俗的文献综述:
1.文献《中国饮食文化概论》(作者:林汉达):该文献描述了中国饮食文化
的起源、发展和特点。
它介绍了中国饮食的历史渊源、地域特色、传统饮食习惯和仪式等方面,对中国饮食民俗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2.文献《中国饮食历史与文化》(作者:王明志):该文献系统地研究了中国
饮食的历史发展过程,从古代到现代,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进行比较分析,揭示了中国饮食民俗的演变和多样性。
3.文献《中国饮食文化传统》(作者:李德毓):该文献着重探讨了中国饮食
文化的传统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它深入研究了中国人对食物的认识和对饮食的态度,分析了饮食与社会、宗教、思想等方面的关系,揭示了中国饮食民俗的文化内涵。
4.文献《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域差异》(作者:郑允元):该文献通过对中国不
同地区的饮食文化进行比较研究,揭示了中国各地方的饮食传统和习惯的差异。
它分析了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民族文化等因素对饮食民俗的影响,展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多样性。
5.文献《中国菜系与饮食文化》(作者:王珣):该文献以中国菜系为切入点,
介绍了中国各个菜系的特点和发展历程,并通过对菜系的研究,探讨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形成和演变。
它还深入剖析了中国人对食物的口味偏好和养生观念。
这些文献都是关于中国饮食民俗的重要参考资料,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和维度阐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多样性。
研究者可以通过阅读这些文献,深入了解中国饮食民俗的历史、地域特色和文化意义。
饮食文化的研究综述
10加工一周超学号38摘要:中国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很值得研究的一个方面。
本文就近些年来,国外和国内关于中国饮食文化的研究进行一个简要的梳理和概括,从而使大家能够从更多的方面去了解并弘扬中国的饮食文化。
关键词:中国饮食文化一.专著类1(日)中山.时子主编徐建新译的《中国饮食文化史》,在这本书中,作者主要介绍了中国饮食文化在世界上的地位,中国人的饮食思想以及与佛教、道教等宗教的关系,中国人的饮食体系,中国饮食文化的民族特色,中国及其周围地区的饮食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本书撰写论文的诸先生都是当今日本中国学研究和食文化界享有盛名的权成人土.文章虽短,但简洁馆炼、面面俱到,可谓今日日本学术界对中国食文化各项研究的精华。
[1]2.赵荣光著的《中国饮食文化概论》,这本书《中国饮食文化概论》对《中国饮食文化》一书的节略和改写。
共20章,70余万字,他主要讲述了饮食文化学科的的范畴、研究内容、发展过程、阶段特征以及20世纪70年代末至2002年间饮食文化研究的批量成果等。
同时,还探究了饮食文化研究落后的历史原因。
这本书对中国的酒文化、茶文化、饮食民俗、筷子文化、饮食思想、传统食礼等方面否做了探究,内容十分丰富。
[2]3.逯耀东《肚大能容:中国饮食文化散记》。
这本书虽然只是作者的读书笔记及探访饮食的随笔,但是已向社会文化领域迈步,尽管还不成体系,却将过去中国对饮食文化的探讨从掌故提升到文化层次。
[3]4.施连方编著的《趣谈中国饮食文化》(第一辑)。
这本书从中国历史、饮食起源与定义和文化内涵方面对中国饮食文化做了一定的探讨。
其中还谈了许多和我们现实生活有关的饮食习惯与文化,涉及面很广,也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二论文类1.季鸿克的《〈三礼〉与饮食文化》,在这篇文章里,作者不仅系统地阐述了先秦时代上层社会的饮食名物制度和吉、凶、军、宾、嘉五个方面的饮食礼仪,列举了对后世影响很深的王室食官制度,并深入讨论了儒家礼学的伦理基础。
中国饮食文化综述5篇
中国饮食文化综述5篇第一篇:中国饮食文化综述中国饮食文化综述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添加酒乃天地之间尤物。
虽也进入肚腹,却不能充饥,不能解渴,只作用于人的心神。
心神经酒一滋润,一刺激,便产生莫名其妙的变化,莫可名状的诡谲,向外表现为言和行,便不同寻常了。
因此,人世间有了酒,人类的生活便丰富多彩了,人类的历史便斑中国古人将酒的作用归纳为三类:酒以治病,酒以养老,酒以成礼。
几千年来,酒的作用远不限于此三条,起码还包括:酒以成欢,酒以忘忧,酒以壮胆。
斓多姿了,茫茫尘寰便增添许多有趣的风景,短短人生便增添许多悠长的滋味。
酒,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已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而是一种文化象征,即酒神精神的象征。
在中国,酒神精神以道家哲学为源头。
庄周主张物我合一、天人合一、齐一生死。
庄周高唱绝对自由之歌,倡导“乘物而游”、“游乎四海之外”、“无何有之乡”。
庄子宁愿做自由的在烂泥塘里摇头摆尾的乌龟,而不做受人束缚的昂头阔步的千里马。
追求绝对自由、忘却生死利禄及荣辱,是中国酒神精神的精髓所在。
因醉酒而获得艺术的自由状态,这是古老中国的艺术家解脱束缚获得艺术创造力的重要途径。
“志气旷达、以宇宙为狭”的魏晋名士、第一“醉鬼”刘伶在《酒德颂》中有言:“有大人先生,以天地为一朝,万期为须臾。
日月有扃牖,八荒为庭衢。
”“幕天席地,纵意所如。
”“兀然而醉,豁尔而醒。
静听不闻雷霆之声,孰视不睹泰山之形。
不觉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
俯观万物,扰扰焉如江汉之载浮萍。
舌尖上的中国-文献综述
舌尖上的中国-文献综述《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深入了解中国食文化的纪录片,该片从中国当地的不同行业、地域、民族、时令等多个角度展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多彩。
本文主要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分析《舌尖上的中国》所呈现的内容,探讨中国的食文化,了解其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前的文化,早期的饮食文化主要是通过传统的祭祀、宴会、贺喜等活动来展现。
从商代开始,饮食文化开始出现了一些初级的特征。
春秋战国时期,饮食文化开始具有了一些独特的文化特征,比如讲究食材的新鲜、时令,讲究器具和环境的装修等等。
汉代时期,饮食文化达到了极致,宴席上烹饪技艺的提高和规范化,让饮食文化成为当时的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
具体体现在通过“烹、膳、食”,推崇色、香、味、形俱佳的全新的美食观念。
唐代时期,由于国家的文化繁荣,八大菜系开始形成。
宋元时期,饮食文化逐渐形成了以四川、山西、福建、浙江、广东等菜系为主的九大菜系;明清时期,则有了以徽、鲁、苏、粤、川、闽、浙、湘等菜系为代表的“八大菜系”。
《舌尖上的中国》所展现的中国饮食文化《舌尖上的中国》通过镜头的展现,展现了中国各地的不同菜系、传统烹饪方法、食材源头、规矩和礼乐。
在银川的羊肉泡馍、四川的火锅、广州的早茶、千层肚这些美食的背后,是地方文化、历史、文学等多种元素的交织和融合。
影片呈现的饮食文化,不仅反映出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多元文化的特点,而且也深刻体现了中国人对饮食的热爱和重视。
从一碗小米粥到大盘酱肉,中国人在庆祝和宴请时,都有自己特带的美食,这个美食可以产生情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同时也通过饮食传统,传递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国饮食文化的意义中国的饮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传承、演变具有深远的影响,而且在反映中国社会、人民、生活等方面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饮食文化存在的意义不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而更重要的是为了表达人们的情感,反映人们的文化和人文精神。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综述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综述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
中国饮食文化以其丰富多样的口味、营养丰富的食品和独特的烹饪技巧闻名于世。
以下综述将从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渊源、特点、地域差异、餐桌礼仪和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播等几个方面来进行介绍。
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中国。
在古代,饮食被视为一种仪式,具有祭祀和纪念祖先的意义。
中国饮食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实际了解中国历史的商代和周代。
在这个时期,饮食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礼仪和文化象征。
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之一是注重对食物的烹饪技巧和烹饪方式的精细研究。
中国烹饪技艺博大精深,有八大菜系,分别是川菜、鲁菜、粤菜、苏菜、闽菜、浙菜、湘菜和徽菜。
每个菜系都有其独特的口味和烹饪风格。
中国的烹饪技巧非常注重对食材的处理和调味品的使用,以突出原材料的风味和口感。
中国饮食文化还具有鲜明的地域差异,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饮食习惯和特色菜肴。
北方的菜肴以面食和煎炸为主,如饺子、面条和炒饼等。
南方的菜肴以米饭和煮炖为主,如粤菜和闽菜等。
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食材和烹饪方法,形成了多元而丰富的中国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也非常注重餐桌礼仪。
在中国,吃饭被视为一种社交活动和对客人的好客之举。
在正式的餐桌上,有着严格的礼仪和规定。
例如,在用餐过程中,必须保持姿势优美,文雅有序,尊重他人,注重分享和沟通。
还有一些特殊的餐桌礼仪,如对长辈的尊重,对主人的赞美和感谢等。
中国饮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具有重要的影响力,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使者之一、中国的美食已经传遍世界各地,且受到了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喜爱。
中国餐馆遍布世界各地,传统的中国菜肴也成为了全球美食界的一部分。
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播不仅仅限于菜肴的传播,还包括烹饪技巧、餐桌礼仪和中国茶文化等。
在总体上,中国饮食文化以其丰富多样的口味、精巧的烹饪技巧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中国人民对于食物和饮食的重视可以追溯到古代,饮食被视为一种文化载体和精神寄托。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综述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综述中国饮食文化概论综述姓名:周源学号: 08011405指导老师: 张小强日期: 2013年4月中国饮食文化概论综述中国饮食文化概论综述周源摘要:本文通过对文献的统计、收集与分析, 从中国饮食文化的基本特点和主要表现出发, 以饮食和文化的互融关系为主线,对饮食文化的概念、研究内容及基本状况、饮食文化的区域性、饮食文化的层次性、中国饮食民俗、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等几个方面进行概述, 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当前学术界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中国饮食文化、区域性、层次性、饮食民俗、文化差异1饮食文化概述1.1 饮食文化概念“饮食文化”是一个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哲学的普泛的概念,是介于狭义和广义的“文化”二者之间而又融合两者的一个边缘不十分清晰的文化范畴。
普遍理解为:饮食文化是指食物原料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即由人们饮食生产和饮食生活的方式、过程、功能等结构组合而成的全部食事的总和[ 1 ]。
总言之, 它一般具有人类共通性、民族性、阶级性、历史性、地方性、传承性、变异性、集中性等特点[ 2 ]。
周全霞认为中国的饮食文化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层次性、地域性和宗教性特征[3 ]。
1.2 饮食文化研究内容及现状饮食文化的研究内容有:饮食文化是关于人类(或一个民族)在什么条件下吃、吃什么、怎么吃、吃了以后怎样等等的学问。
因而它由食物原料(生产、开发、选择、分类等)、加工技术和制作工艺、保藏、保鲜、饮食商业见, 但这些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部分。
关于食虫文化, 杨世诚认为[11], 昆虫是重要的食物资源, 具有营养价值高、繁殖速度快、食用方法多样特点。
目前中国食用昆虫开发利用主要在于昆虫菜肴和昆虫蛋白这两个方面。
食花文化是中国云南地区独有的饮食文化, 云南民谚“云南十八怪中”就有“鲜花当蔬菜”这一说, 是云南白族等少数民族世代摸索和传承所产生的饮食文化。
我国饮食文化研究综述
2001~2011年我国饮食文化研究综述我国饮食文化研究始于20世纪初,但其热潮直至20世纪80年代初才兴起。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持续进行,饮食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一大瑰宝在中国国内发展建设和对外交流展示中显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因此,国内越来越多的学者逐渐关注和重视饮食文化的研究,并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这些研究成果既有共同点,也存在分歧,因此非常有必要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归纳,以指导后续进一步深入研究。
笔者以“饮食文化”为主题词检索《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获得9100多篇相关文献,而2001~2011年就有7100多篇相关文献,显然近十年是我国饮食文化研究快速发展的十年。
本文通过较为全面的文献调查,就2001~2011年间我国饮食文化研究状况进行评析,以期对饮食文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有所裨益。
笔者经过梳理发现,目前我国饮食文化研究的文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饮食文化的基础理论研究(一)饮食文化的定义研究关于饮食文化的定义,贾岷江、王鑫将目前国内学者的研究分为狭义和广义两大类(《扬州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狭义的饮食文化专注于饮食的精神方面。
毛丽蓉认为,所谓餐饮文化指的就是通过食物、烹饪以及餐具、就餐的形式等体现出来的价值观念、习惯方式和被人们普遍接受、沿袭相传的各种习俗[1]。
广义的饮食文化则同时关注饮食的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
巢夫认为,餐饮文化包括:观念文化——围绕餐饮活动所产生的一切思想、观念和认识等观念形态的东西;制度文化——直接用以规范企业群体以及职工个人行为准则的一种文化现象,亦称为“行为文化”;环境文化——包含着企业外部与企业内部的诸多内容;伦理文化——在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情感的表达方式及其行为规范,以及烹饪文化、面食文化、小吃文化、药膳文化、烹具文化、器皿文化、食俗文化、服务文化[2]。
张少飞认为,中国饮食文化的内涵包括:饮食物质文化、技术文化、意识文化,以及养生文化、艺术文化与社会文化等方面[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清代饮食文化文献综述
[摘要]清代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封建社会的特定的政治经济决定了其饮食文化,其中皇宴文化最具代表性和特殊性。
清代宫廷礼仪理所当然地突出皇帝的尊严,带有浓重的封建色彩。
清代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封建社会的特定的政治经济决定了其饮食文化,其中皇宴文化最具代表性和特殊性。
清代宫廷礼仪理所当然地突出皇帝的尊严,带有浓重的封建色彩。
清代皇帝一日只吃两餐。
早膳多在早6时开始,有时也会推迟到早8时。
晚膳多在12点至午后2点。
用现代观念看,这应算是午餐。
两次正餐之后,如果饿了各加一顿小吃。
清宫御膳主要由三种地方风味及菜系组成。
满族菜是从小吃惯了的民族口味,各种肉类及野味、粘食饽饽、蘸酱菜等都是皇帝后妃难舍的美食;入主中原后,清宫沿袭了明代宫廷饮食特色,膳食逐渐以山东风味为主;到了乾隆年间,由于数次南巡,苏杭菜点受到赏识并在宫中流行起来。
清代帝后们饮食喜好各异。
例如:乾隆皇帝的膳食粗细搭配、粮菜互补、十分合理;光绪皇帝喜食海味菜,鱼翅、海参、海蜇、海带等原料烹制的菜肴每餐必备;慈禧喜食的菜肴有烧猪肉皮、清炖鸭舌和鸭掌、西瓜盅等,还喜食小窝头、炸三角等点心;溥仪对西餐颇感兴趣,曾在紫禁城内设置西餐厨房。
清宫筵宴名目繁多,从年初吃到年尾。
除元旦、万寿(皇帝生日)、冬至三大节日筵宴之外,还有庆祝征战胜利的凯旋宴、笼络臣民的千叟宴、皇帝大婚宴、公主下嫁宴、招待朝鲜使臣和西藏贡使及蒙古王公等的除夕宴、皇太后圣寿宴、皇后千秋宴、各嫔妃的生辰筵宴、皇子皇孙的成婚礼宴、宗室家宴。
此外还有各种节令宴等。
注重养生保健康,追求长生不老。
乾隆皇帝经常服用龟龄酒、松龄太平春酒、健脾滋肾状元酒,晚年还常吃“八珍糕”。
慈禧中年后开始饮如意长生酒,此酒除风祛湿,化食止渴,疏通血脉,强筋壮骨,是保健佳品。
清代初年,宴无定制。
后妃、皇子、亲王、郡王及文武廷臣一经皇帝"钦定",即可入宴。
康熙年间,清代宫廷增设专门管理饮膳的机构和人员,不仅对皇帝饮膳、筵宴设立专档,还将重要的筵宴定为制度,如除夕、元旦、上元、端阳、中秋、七夕、重阳、冬至、万寿、大婚等宴载入《大清会典》,编入《大清通礼》,列为法定宴日,对与宴进酒事宜也都有专门记载。
清朝皇帝平时进餐称进膳或传膳。
皇帝进膳,除宴会以外,都是单独摆桌,菜、汤都各有碗盖,临时才打开。
制作饮食,各有专门机构。
各种茶水和用牛奶、奶油、盐、茶熬制的奶茶,由御茶房供应,各样点心有饽饽房制作,正餐饭菜由御膳房供应,晚点,在宫内别有承办之处。
每天正餐两顿,冬季,上午六、七点左右进膳,下午一点半左右进"晚膳",晚上六点左右进晚点。
每一餐如何预备,都一一开列清单,呈报内务府大臣画行照办。
除夕、元旦是皇帝家宴的日子。
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十二月三十日除夕,是乾隆继位以来首次筵宴。
自下午两点开始摆设宴度。
乾清宫正中地平南向面北摆皇帝金龙大宴桌,左侧(地平上)面西座东摆皇后金龙宴桌。
乾清宫地平下,东西一字排开摆设内廷主位宴桌。
西边头桌:贵妃,二桌纯妃,三桌海贵人,裕常在;东边二桌林妃,三桌嘉妃、陈贵人。
另设陪宴若干桌。
下午3点半左右,乾清宫两廊下奏中和韶乐,乾隆帝弘历御殿升座。
乐上,后妃入座,筵宴开始。
先进热膳。
接着送皇后汤饭一对盒。
最后送地平下内庭主位汤饭一盒,各用份位碗。
再进奶茶。
后妃,太监总管向皇帝进奶茶。
皇帝饮后,才送皇后奶茶及内庭主位奶茶。
第三进酒馔。
总管太监跪进"万岁爷酒",皇帝饮尽后,就送皇后酒,妃嫔等位酒。
最后进果桌。
先呈进皇帝,再送皇后、妃嫔等。
宴毕,皇帝离座,女乐起,后妃出座跪送皇帝还宫后,才各回住处。
清朝统治者源于白山黑水间的东北大地,其饮食习惯是在东北形成的。
东北满族淳朴的食风、简单的饮食方式随着清朝皇室入关,也带到了北京城。
入关之初,满族贵族初次登上统治地位,需要本民族的武装力量维护刚刚取得的权利。
因此,用民族传统意识和民族传统风俗加强民族凝聚力,是清统治者的当务之急。
清统治者一方面钦定中国传统的儒学、理学为“正学”,使其在文化思想领域占据统治地位,稳定和笼络汉族知识分子;另一方面又积极地制定一系列防止汉化的措施,其中就包括服饰、发式、礼仪、饮食等方面,以此来加强满族八旗官兵的凝聚力,来保持与皇室的向心力。
无论是清宫廷筵宴,还是皇帝赏赐有功之臣,清宫廷饮食大多保留满族传统,饮食原料、物料仍以东北特产的粮肉蛋菜为主。
每到年底仍例关外风俗行“狍鹿赏”:向满、蒙、汉八旗军的有功之臣颁赐东北野味。
届时,北京城内分设关东货场,专门出售东北的狍、鹿、熊掌、驼峰、鲟鳇鱼,使远离家乡故土的八旗士兵和眷属身在异地,也能够吃到家乡风味。
正如《北京竹枝词》中所写到的一样:“关东货始到京城,各路全开狍鹿棚。
鹿尾鲤鱼风味别,发祥水土想陪京”。
但是,清代宫廷生活在北京这块土地上,必然要受到北京风土人情、饮食时尚的影响。
而且,清王朝统治者与历代封建统治者一样,亦有着王天下者食天下的强烈愿望,对天下的美味食品倾注了极大的热情。
清初的顺治、康熙两朝,在以故乡“关东货”为主要饮食的同时,也效法明代宫廷以“尝鲜”为由,按季节征收天下贡品:江南的鲜鱼虾蟹,两广的瓜果蜜饯,山东的苹果,山西的核桃,直隶的蜜桃、鸭梨,陕甘的花皮瓜,新疆的奶子葡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江苏镇江的鲥鱼之贡。
鲥鱼是生活在今江苏南京、镇江一带季节性很强的鱼种,每年春季溯江而上,初夏时洄游生殖。
宋《食鉴本草》中载,“鲥鱼年年初夏时则出,月余不复有也”。
因此鲥鱼身价倍增,成为江南特产。
自明代列为进贡皇宫的贡品,清代初期仍沿此俗。
第一网鲥鱼就要送皇帝尝鲜,宫廷即在桃花盛开的时候举行“鲥鱼盛会”,届时皇帝赐文武百官一同品尝。
鲥鱼味道鲜美,但运送鲥鱼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
鱼打涝上来后,用冰船和快马分水、旱两陆运送抵京,并在沿途设冰窖、鱼场保鲜。
镇江到北京约三千里路程,官府限定二十二个时辰(四十四小时)送到,宫廷早已做好烹制准备,鲥鱼一到,既举行盛会。
因此,为争取时间,送鱼人在途中马歇人不歇,只准许吃鸡蛋充饥。
常常是“三千里路不三日,知毙几人马几匹?马伤人死何足论,只求好鱼呈圣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