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是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的重要依据,它明确了体育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原则和要求,指导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实施。
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提出,体育课程是一门普及性课程,它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体质、身心健康、良好的体育素质和良好的运动惯。
要坚持以学生的身心发展为目的,将体育课程教学同学生的综合发展融为一体,把学会爱自己、爱别人、爱社会、爱祖国等价值观融入到体育教学中。
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规定,要把课程设置与学生的实际状况相结合,以科学的体育教学思想为指导,贯彻青少年体质发展的原则,将体育活动作为健康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把体育课程教学实践作为普及体育素质的重要途径。
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还提出,要推广新的体育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实施素质教育,强调体育课程教学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团体合作和社会实践。
在体育课程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研究惯,增强体育素质。
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指出,体育课程教学要坚持多样化的原则,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把体育课程教学与学生的全面发展融为一体,以实现体育课程教学的质量提高和学生体质的健康提高为目标。
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是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的重要依据,它明确了体育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原则和要求,指导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实施。
它强调体育课程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素质,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倡导以学生的身心发展为目标,坚持多样化的原则,以实现体育课程教学的质量提高和学生体质的健康提高为目标。
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大纲
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大纲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大纲在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中,教学大纲是一项重要的指导性文件。
它规定了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标准,对于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和促进全民健身具有重要意义。
一、体育教学目标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大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
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和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和技能,提高身体协调能力和运动能力,增强体质和身体素质。
此外,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大纲也强调了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意识。
通过多样化的体育活动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培养他们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以及通过体育活动提高身心健康。
二、体育教学内容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大纲规定了体育教学的内容范围。
其中包括了传统体育项目如田径、篮球、足球、排球等,以及其他体育活动如健美操、太极拳、游泳等。
这些项目的选择和安排旨在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兴趣,同时也考虑了学生的身体状况和能力水平。
此外,体育教学大纲还强调了体育教育的综合性和多样性。
除了传统的体育项目,还应该融入体育文化、体育健康知识等内容,让学生了解体育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意义,培养他们的体育文化素养。
三、体育教学方法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大纲提倡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还应该注重实践活动和体验式学习。
通过组织体育课外活动、体育比赛和体育文化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提高。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
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和指导者。
他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培养学生的领导才能和组织能力。
四、体育教学评价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大纲规定了体育教学的评价标准。
评价应该综合考虑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技能和体育意识等方面。
评价不仅仅以成绩为唯一标准,还应该注重学生的进步和参与程度。
此外,体育教学评价还应该注重个体差异和多元化。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近几年来,我国体育高等教育在众多事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各高校体育机构已经被视为体育发展和提升教育事业质量的重要支点,有效地推动了社会发展。
近年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取得了突出的成就,特别是学校体育课程教学的改革,更是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鉴于此,为了引导学校体育教学科学有序发展,按照中央精神,特制定本《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一、总则1、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分制度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生体育活动管理条例》以及中央有关体育教育的规定,制定本纲要。
2、本纲要适用于全国所有普通高等学校的体育教学及体育课程教学指导。
二、目的本纲要的宗旨在于通过更准确地定义、提出和实施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进一步提升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激发学生运动潜能,构建理想的文化素质,提升社会运动参与率,增强学校体育教学质量改革的力度,推进全民健身运动,助推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原则1、以学生身心健康为宗旨,以学生发展为核心,把实施体育课程教学指导作为最终的目的。
2、注重以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为主,紧扣学生体育课程教学,注重学生体育与社会实践交往。
3、积极引入科学的教学体系,以改革的创新的思路,实施科学的体育教学模式,推动体育课程及教学改革。
4、注重体育课程教学和体育活动的完整性,切实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
5、采取“正规化、系统化、综合化”的指导思路,实施“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主体”的体育教学管理。
四、体育课程的内容与教学要求1、体育课程的内容普通高校的体育课程内容包括三部分:有氧运动、室内体育和田径体育。
其中,有氧运动包括跑步、游泳、太极拳、跆拳道等;室内体育包括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等;田径体育包括足球、排球、田径等项目。
2、体育课程教学要求(1)加强学生体育课程教学质量管理。
学校要严格落实课程质量监控制度,加强体育教师的教学质量管理,实施体育课程建设的统一跟踪考核,真正实现“学分制”的质量追求。
山东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大纲
山东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大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
根据这一精神2002年8月教育部先后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办法》,从此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一、课程性质与目标定位《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指出:体育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必修课程。
紧紧围绕育人的宗旨,把体育理论知识、技能与健身健康知识和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把学习体育技能和身体锻炼作为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主要手段,把与之相关的体育运动知识、培育健康的心理和培养健全的人格结合到课程教学中。
通过体育教育使全体学生的运动参与意识增强,运动技术技能提高,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全面得以促进。
体育课程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本课程的正确认识,提高学生的运动参与意识。
使学生能自觉地、积极地、经常地参与身体锻炼;其次是丰富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提高学生的运动打桩技能,使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合理有效的健身方法、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锻炼效果的评价方式等,用科学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并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掌握二——三项自己较为喜欢的运动项目和锻炼方法,为今后的锻炼打好基础。
其实,体育教育使学生提高其运动参与意识和运动技术技能,都是实现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手段,学校体育的根本目的还是为了学生“身心适”的健康促进。
身心健康和健全人格培养目标主要由三个三级目标构成,即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性目标。
即健康三维观。
身体健康目标是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和锻炼,使学生在耐力、力量、柔韧及协调性等主要素质方面得到提高;在形态机能方面达到较为理想的标准和要求;掌握健身原理与方法及有关的保健、营养及卫生等知识,为达到身体健康目标服务。
黑龙江省《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实施现状分析
H i nj n rv c. n y of d h lt nH p rvd frne nodro mpe n e N w O tn> el gi gPo i eA dt n e o i . o eopo ie ee c e l o a n rti t suo t r e i r ti meth < e u ie t l
. 1 三基型”课程模 式 注重的是让学 生掌握体 1 程 设 置 、课程 结 构 、课程 内容 与教 学方 法 、课程 建 1 . “ 育基础 知识 、基本技术 、基本 技能 。教学 的 目的是要 设 与 课程 资 源 的开 发 、课 程 评价 七个 方 面 ,对普 通 增强学 生体 质 ,让学生学会 利用体育健 身知识 ,增强 高 校体 育 课程 教 学做 出了 明确规 定 。本文 客观 地 分 体质 ,以原班级教学为主 。多以原教学班 为教 学单位 , 析了 《 新纲要 》 在黑龙江省 的实施 现状 、 存在 的问题 , 能够发 挥教师 的主导作 用 ,促进 体育教 学规范 , 培养 并 探 讨其 对 策思 路 ,以使 其能 够 在黑 龙江 省 更加 顺 学 生的集体 主义 精神并 注重 调动学 生学 习的积 极性 , 畅地得 以实施 。 重视 因材施 教 ,以基本技能练 习和竞技运动 技术为主
s u t e .. ur uu cnetnH i nj gPoic nvr t sA dakte us o f o t t o vrec t c r、PE c rc l o t e o gi rv e iesi . n s et no ne n egn e r u i m ni l n a n U ie hq i c nc
第 3 卷 第 4期 0 21 0 2年 8 月
哈 尔 滨 体 育 学 院 学 报
《全国高等职业(专科)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修订】
《全国高等职业(专科)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最新修订】-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全国高等职业(专科)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试行)(讨论稿)高等职业(专科)院校(以下简称高职高专)体育课程在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具有不可替代性。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高职高专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重大问题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53号)文件精神,特制定本纲要。
本纲要是国家对高职高专院校在体育课程的基本要求,是高职高专院校制订体育课程教学大纲和对体育课程建设与评价的主要依据。
一、课程性质第一条体育课程是高职高专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达到增强体质(体能)、掌握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促进体育素养与健全人格养成,提高职业准备水平为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高职高专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
第二条体育课程是寓体育知识技能学习掌握与运用、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教育、职业综合素质养成教育于体育学习活动之中的教育过程,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高素质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二、课程目标第三条基本目标通过体育课程学习,培养学生体育兴趣,掌握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至少熟练掌握一项体育运动的基本技战术;全面发展体能素质;养成自觉参与锻炼的行为习惯,提高终身体育锻炼能力;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良好的人格特征、积极的竞争意识以及团队合作态度。
第四条发展目标发展目标是在实现基本目标的基础上,针对学有余力的同学及高职高专的专业特性制定的。
通过课程学习,能够制定科学合理的体育运动处方,具有较高的体育文化知识素养、体育运动技能水平和体育观赏能力,形成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与提高终身体育的能力。
结合今后从事职业的职业资格标准,利用体育的手段,掌握发展职业体能的方法,了解常见职业性疾病的成因与预防与体育康复的方法,促进良好职业综合素养的形成。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目标评析——对《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修订的思考
山东体育 学院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S h a n d o n g I n s t i t u t e o f P h y s i c a l E d u c a t i o n a n d S p o t s
t h e e x p e c t a t i o n o f t h e s o c i e t y“ me n t l a h e a l t h ”: “ s o c i a l a d a p t a t i o n ”t a r g e t i n i d e o l o g y p e n e t r a t e s i n t o s o c i e t y a n t i c i p a t e d r e s u l t s , k i l l i n g t h e r e s u l t i n g i n d i v i d u a l i t y a n d o r i g i n a l i t y .An d f r o m t h e r o l e o f t h e
心理健 康 ” 目标 能一定程 度上 体现 个体 、 社会 的 “ 身心健 康 ” 需要 , 需要 通 过课 外补 充 才 能满 足 社会期 待 的“ 身心健 康 ” 要 求; “ 社 会 适 应 ”目标 在 思 想 意 识 上 先入 为主 地 渗 入 社会 预 期 性 结 果, 抹 杀 了其结果 产 生 的 个性 与 首创 性 。 并从 学 生 的 学 习评 价 、 体 育课 程 的 学科 地 位 、 以 及
s t r uc t l o n S u mma r y ’ ’
鲍 军超
B AO J u n—c h a o
广东省高职院校实施《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CHEN Lv—b o
( e a m n o h s a E u a o f u n dn d s yT c ncl ol e G a gh u5 0 0 C ia D pr et f yi l d ct no a g o gI ut eh ia C l g , u n zo 5 0, hn ) t P c i G n r e 1
Absr t:Usngt e me h d fltr t r e iw ,e p r n e ve n t ac i h t o s o i a u e r ve e x e tit r iwi g,q si n ie n e tg to ue to nar si v sia in,t spa e n e tg tst e hi p ri v siae h
第2 9卷 第 6期 20 0 9年 1 1月
广州体育学 院学 报
J u a fGu n z o p r Unv ri o r lo a gh u S o iest n t y
V0. 9 No 6 12 .
No e. 09 v 20
广 东省 职 实施 《 国 普 通 高 等 学 校体 育 课 程 高 院校 全 教 学指 导 纲 要》 的现 状 调 查 与 对 策 研 究
Re e r h n t m p e e a i n o s a c o he I l m nt to f“t a h n ui a e o ln o e c i g g d nc uti e f r PE
c r iul r un r r d t s a o lg s a d un v r ii s i u rc a f de g a ua e tc le e n i e ste n Chi o na”
学校体育学——第四章体育教学内容与手段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作为旧中国历史上一次 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对体育教育的变革也产生了 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1922年公布实行新学制,1923年确定了“新学制课 程标准纲要”。纲要’’规定,各级各类学校 的··体操科”改为·体育科”体育教学内容中也完全 剔除了兵式体操,而改为游戏、田径、球类和体操 等,初中还包括生理卫生,高中包括卫生法和健身 法
第二,使学生较全面、系统地学习并掌握中等学 校体育教学、课外体育锻炼、课余运动训练和竞 赛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第三,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学 生运用理论指导学校体育工作的实践能力。
学校体育学教材的基本内容4篇16章。
第一篇,学校体育概论。主要阐述我国学校体育的 发展概况和学校体育的功能与目标。
四、高等学教体育教学指导纲要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 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是国家教委正式颁发 的高等学校体育教学的指导性文件。。
(一)制定《指导纲要》的依据 指导纲要是依据国务院颁布的<高等教育管
理职责暂行规定》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在 总结我国高校体育课程建设和高校体育改革 实践经验基础上制定的。
的意义,它是构成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索。
体育教学内容是体育教师教学的直接依据。
体育教学内容应该是在充分研究和依据了学 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已有体育水平的基础上 选择和确定的。
二、我国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发展历史 的回顾与借鉴
区别于中国传统教育的近代西方教育体系是 本世纪初在中国开始形成的。体育教学也由 此而生。
建立教材纲要体系涉及到下列几个问题: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解读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解读作者:孙志成来源:《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0年第07期中国学校教育和学校体育改革的日益深化,推动了学校体育课程的变革,2001年出版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可以说是这场变革的标志和产物。
在顺向、封闭的系统中,以本质主义及其认同性思维起点运行了近百年的中国高校体育课程,随着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和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新纲要》)的颁布与实施,在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和健康第一思想指导下的体育课程改革具有了新的视野与选择。
《新纲要》对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课程评价等做出了明确规定,并于2003年新学年开始在中国所有普通高校中施行。
在推行过程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同时也引起了种种猜疑,因此,我们要始终坚持少争论、多理解、勤思考、重实践的基本态度和做法,使时下《新纲要》的实施能够顺利快速地进行。
一、关于《新纲要》的创新点新、旧“纲要”都是国家的意志和行为,在性质上没有差别,但在创新思想上,《新纲要》在五个方面表现出了它的与时俱进:第一,将大学体育课程的性质界定为“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突出了体育课程身心参与、从事练习并承受运动负荷的实践课程特征。
中国的学校无论是大学还是中小学,彼此间差距相当大,指导纲要的制定者们显然知道这一点,故放宽了要求,兼顾了差异,但是推广这种具有革命性的改革的做法值得商榷。
总体来讲,它首先试点,然后推广,试点的学校多是重点院校,这给在地方院校的推广工作无形中增加了阻力;另外,改革工作从第一线全面开始,但作为师资来源的师范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明显落后于改革实践,改革的外部管理环境落后于改革实践,致使在第一线的广大教师,不论长幼都很难把握《新纲要》的精神实质。
第二,将课程目标层次化,从根本上否定了以往“进了大学门就按一个标准培养人”这一陈旧的教学模式,褒扬了以人为本、承认并尊重学生个体差别、区别对待、因材施教等诸多新的教育理念。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各类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通知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各类主
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通知
教体艺厅[2004]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有关高等学校:
为了进一步深化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改革,加强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培养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体育教育人才,我部组织有关高等学校起草了《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课程纲要》)。
《课程纲要》是我部关于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的指导性教学文件,它是各有关学校制定课程教学大纲、组织教学、开展教学评估、实施教学管理和教材建设的重要依据,也是我部对体育教育专业点进行教育、教学评估的重要依据。
《课程纲要》所列的课程门类,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教体艺[2003]7号)中列出的主干课程为准,其他课程的教学大纲及教学要求等,各校应参照《课程纲要》的精神制定。
《课程纲要》列出的各项内容,是按照必修课程的内容确定的,不含选修课程的内容。
《课程纲要》列出的教学基本内容,是课程教学的重要依据。
课程教学大纲、教材内容的排列体系和具体的教学安排等,各校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课程纲要》自2005年新学年开始执行。
各校在执行过程中有何意见和建议,请及时告我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
请将此件转发到所属有关高等学校。
教育部办公厅
二○○四年九月二十九日。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内容涉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及教学重点。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出台,为全国中小学校的体育
教育工作提供了有力的引导和支持,保证了普通高校体育教育的体系化、系列化和规范化。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将体育教育作为高等学校教育体
系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积极探索体育课程开发与教育质量改善有效方式,开展体育课堂教学、体育实践和体育文化活动,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重点突出了体育教学的定位,牢
固树立“增强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培养学生科学文明、乐观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理念,旨在营造学生健康、民族有文化、团结友爱的良好氛围,更好地发挥留学生素质、引领学生迈向成功的发展方程。
在体育教学的实施中,《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着重强调
要回归体育本质,以实际教学为主,增强锻炼,强化理论学习,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教育服务。
让体育教育走深走实,走出一条素质教育与体育教育完美结合的教学路。
总之,《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的体
育教育环境提供了有力的指导,有效推动了体育教育的发展,促进体育课堂教育改革,更好地助力了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全国普通高等职业(专科)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试行)
全国普通高等职业(专科)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试行)高等职业(专科)教育培养的是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高职高专学生身心和谐发展,造就具有高技能高素质的应用型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和国务院批准发布实行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精神,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精神,大力开展学生阳光体育活动,以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为基础,在总结近几年来高职高专院校体育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特制定本纲要。
本纲要是国家对高职高专学生在体育课程方面的基本要求,是新时期各普通高职高专院校制订体育课程教学标准和教学大纲,并对体育课程建设和评价的依据。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第一条:高职高专体育课程(全称为体育与职业体能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健康水平、完善与职业岗位相适应的身体素质储备、提升体育和职业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职高专院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
第二条:高职高专体育课程具有公共性特点,面向高职高专院校的所有学生,关注他们在全面发展体能、提高体质健康水平的基础上,通过对运动项目的选择和学习,培养运动爱好和专长,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提高体育实践能力,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高职体育课程同时具有职业专门性特点,学生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与身体锻炼,在体育基本素养和身体运动能力全面提高的基础上,结合高职高专教育特征与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针对职业岗位标准,利用合理的体育手段,促进职业专门性身体技能和身体素质的发展,达到发展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的目的,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的创设
而且还要满足师生开展 各种 课余体育活动 的需要 。因此 ,仓设体育教 学物理环境 ,必须要从学校教育和学 校体育 的整体需求 出发 ,以最大 限度地发挥其教学 、休闲 、娱乐 、审美等方面的综合功能。 旧 《 纲要 》的课程 目标 以 “ 增强体 质 ,传 授三基和 思想 品德教 育” 为三大基本任 务,其 中 “ ’ 增强体质 ”和 “ 传授三基”排在三大
一
件 ,比如说在选择体育信息基础 设施时尽量选 择最新 的设备,充 分体 现 当前体育学科最新成果的图书和器具。
3 创设社会心理教学环境的措施
体育 教学的 心理 环境 是体育 教学 中无形 的 、动 态的软环境 。文 明 、和谐 、活泼 向上的体 育心理环境 ,对陶冶学生的情操 ,净化他们 的心 灵 , 养他们 的审 美情趣以及养成他们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 习 培 惯有 着重要 的意义 相 对于体 育教学的物理 环境而言 ,体育教学心理
任务的前两位 ,所以在旧 《 纲要 》指导下 ,高校物质环境的建 设是完 全为了满足这两方面的要求而创没 。对比新 《 纲要 》的 “ 运动参与 、 运 动技能 、身体 健康 、社会适应”五大领域 ,新 《 纲要 》把 “ 运动参 与”和 “ 社会适 应”作为高校体育教学 目标的一部分 。所 以在创 设新 的体 育教学 物理环境时 一定要 充分重视新纲 要的两个新领域。首先 , 体育物质环境 的建 设一定要以满足学 生的体 育需求和以激发学生的体 育参 与为指导 ,努 力建设符合 大学生 身心特 点的体 育教学物质环境 , 以激发学生 的运动参 与为主要 目的 , 当提 高体育教学场馆和没施的 适 种类和可参 与性 ,让每个学生 都能在体 育课上体会到体育的魅力 ,激 发 每个学生 的体育参 与积极 性 。另外 ,在 选择体 育教学场 馆和设 备 时 ,还应考虑到社会适应这一要求 。这就要求在对体 育教学物质环境 的选择要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 。尽量选择 一些较 为新 颖的物质 条
_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各类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_解读
3d建模岗位职责3D建模岗位的职责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3D建模技术在各个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
3D建模岗位的职责也因此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探讨3D建模岗位的职责,并提供一些实际案例作为说明。
1. 理解需求并协同工作作为一个3D建模师,首先需要理解客户或团队的需求。
这涉及与客户和团队成员进行有效的沟通,并确保对项目的设计要求有清晰的理解。
3D建模师需要明确其所负责的任务,并与其他相关岗位紧密合作,以确保项目进展顺利。
举例来说,一位3D建模师可能需要与建筑师合作,将建筑设计转化为精确的3D模型。
他们需要准确捕捉建筑物的细节,并确保最终的模型与实际设计一致。
因此,3D建模师需要充分理解建筑师的意图,并与他们合作以实现最佳结果。
2. 使用3D建模软件进行设计3D建模岗位的核心职责是使用专业的3D建模软件来创建高质量的模型。
这需要熟练掌握相关软件,例如AutoCAD、SketchUp、Blender 等。
3D建模师需要了解这些软件的各种功能和工具,并能够根据项目的需求灵活运用。
举例来说,一位汽车设计师可能需要使用3D建模软件来创建新车型的外部和内部模型。
他们需要使用软件的细分功能来增加模型的细节,并运用纹理和材质功能来增强模型的真实感。
因此,3D建模师需要不断学习和掌握新技术,以提升自己的设计能力。
3. 优化和改进设计除了初始的3D建模任务,3D建模师还承担着不断优化和改进设计的责任。
他们需要时刻关注设计的实用性和性能,并根据反馈和需求作出相应的修改。
例如,一个游戏环境的3D建模师可能会遇到性能瓶颈,需要对模型进行优化以提高游戏的流畅性。
他们需要通过减少多边形数量、使用低分辨率纹理等方法来减轻计算负荷,同时保持游戏画面的质量。
因此,3D建模师需要具备对美学和性能的敏感性,并能够在二者之间做出平衡。
4. 解决问题并提供技术支持3D建模师不仅需要在设计阶段提供技术支持,还需要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
这可能涉及到模型的错误或不一致性,软件的故障,以及与其他部门的协调等。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使当代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批准发布实行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精神,在总结高等学校体育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特制定本纲要。
本纲要是国家对大学生在体育课程方面的基本要求,是新时期普通高等学校制订体育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体育课程建设和评价的依据。
一、课程性质第一条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
第二条体育课程是寓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
二、课程目标第三条基本目标基本目标是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基本要求而确定的,分为五个领域目标。
1. 运动参与目标: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并基本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基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能够编制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欣赏能力。
2. 运动技能目标:熟练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掌握常见运动创伤的处置方法。
3. 身体健康目标:能测试和评价体质健康状况,掌握有效提高身体素质、全面发展体能的知识与方法;能合理选择人体需要的健康营养食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健康的体魄。
4. 心理健康目标:根据自己的能力设置体育学习目标;自觉通过体育活动改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运用适宜的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在运动中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感觉。
5. 社会适应目标: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第四条发展目标发展目标是针对部分学有所长和有余力的学生确定的,也可作为大多数学生的努力目标,分为五个领域目标。
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大纲(一)2024
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大纲(一)引言概述: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大纲是作为高等学校体育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旨在规范高等学校体育教学的内容、方法和评价标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文将对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大纲的内容进行详细阐述。
正文:一、体育教学大纲的制定背景1.1 体育教学大纲的重要性1.2 体育教学大纲的制定过程1.3 体育教学大纲的主要目标二、体育教学大纲的核心要点2.1 体育课程的设置2.2 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2.3 体育教学方法的创新2.4 体育教材的选择与开发2.5 体育教学评价的方法与标准三、体育教学大纲的实施与管理3.1 体育教学大纲的推广与落实3.2 体育教学大纲的培训与教师队伍建设3.3 体育教学大纲的监测与评估3.4 体育教学大纲的修订与更新3.5 体育教学大纲的与国际接轨四、体育教学大纲的影响与效果评价4.1 体育教学大纲对学生的影响4.2 体育教学大纲对教师的影响4.3 体育教学大纲对学校的影响4.4 体育教学大纲的效果评价方法4.5 体育教学大纲的改进与优化五、未来发展方向与展望5.1 体育教学大纲的创新与发展5.2 体育教学大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5.3 体育教学大纲与社会需求的结合5.4 体育教学大纲的适应性和灵活性5.5 体育教学大纲的完善与更新总结: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大纲的制定和实施,对于推动高等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过阐述体育教学大纲的背景、核心要点、实施与管理、影响与效果评价以及发展方向与展望,可以进一步加深对其内容的理解,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全国普通高等职业(专科)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试行)
全国普通高等职业(专科)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试行)全国普通高等职业(专科)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试行)高等职业(专科)教育培养的是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高职高专学生身心和谐发展,造就具有高技能高素质的应用型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1-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和国务院批准发布实行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精神,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精神,大力开展学生阳光体育活动,以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为基础,在总结近几年来高职高专院校体育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特制定本纲要。
本纲要是国家对高职高专学生在体育课程方面的基本要求,是新时期各普通高职高专院校制订体育课程教学标准和教学大纲,并对体育课程建设和评价的依据。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第一条:高职高专体育课程(全称为体育与职业体能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健康水平、完善与职业岗位相适应的身体素质储备、提升体育和职业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职高专院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
第二条:高职高专体育课程具有公共性特点,面向高职高专院校的所有学生,关注他们在全面发展体能、提高体质健康水平的基础上,通过对运动项目的选择和学习,培养运动爱好和专长,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提高体育实践能力,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高职体育课程同时具有职业专门性特点,学生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与身体锻炼,在体育基本素养和身体运动能力全面提高的基础上,结合高职高专教育特征与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针对职业岗位标准,利用合理的体育手段,促进职业专门性身体技能和身体素质的发展,达到发展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的目的,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纲要》自2002年新学年开始先在教育部直属高校中施行,以取得经验。
2003年新学年开始在全国所有普通高校中施行。
各地、各校在施行中有何意见和建议请及时告我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
已经施行《纲要》的学校即不再施行教体〔1992〕11号文件。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使当代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批准发布实行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精神,在总结高等学校体育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特制定本纲要。
本纲要是国家对大学生在体育课程方面的基本要求,是新时期普通高等学校制订体育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体育课程建设和评价的依据。
一、课程性质第一条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
第二条体育课程是寓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
二、课程目标第三条基本目标基本目标是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基本要求而确定的,分为五个领域目标。
运动参与目标: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并基本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基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能够编制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欣赏能力。
运动技能目标:熟练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掌握常见运动创伤的处置方法。
身体健康目标:能测试和评价体质健康状况,掌握有效提高身体素质、全面发展体能的知识与方法;能合理选择人体需要的健康营养食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健康的体魄。
心理健康目标:根据自己的能力设置体育学习目标;自觉通过体育活动改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运用适宜的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在运动中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感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纲要》自2002年新学年开始先在教育部直属高校中施行,以取得经验。
2003年新学年开始在全国所有普通高校中施行。
各地、各校在施行中有何意见和建议请及时告我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
已经施行《纲要》的学校即不再施行教体〔1992〕11号文件。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使当代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批准发布实行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精神,在总结高等学校体育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特制定本纲要。
本纲要是国家对大学生在体育课程方面的基本要求,是新时期普通高等学校制订体育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体育课程建设和评价的依据。
一、课程性质第一条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
第二条体育课程是寓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
二、课程目标第三条基本目标基本目标是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基本要求而确定的,分为五个领域目标。
运动参与目标: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并基本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基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能够编制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欣赏能力。
运动技能目标:熟练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掌握常见运动创伤的处置方法。
身体健康目标:能测试和评价体质健康状况,掌握有效提高身体素质、全面发展体能的知识与方法;能合理选择人体需要的健康营养食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健康的体魄。
心理健康目标:根据自己的能力设置体育学习目标;自觉通过体育活动改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运用适宜的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在运动中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感觉。
社会适应目标: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第四条发展目标发展目标是针对部分学有所长和有余力的学生确定的,也可作为大多数学生的努力目标,分为五个领域目标。
运动参与目标: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能独立制订适用于自身需要的健身运动处方;具有较高的体育文化素养和观赏水平。
运动技能目标:积极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发展自己的运动才能,在某个运动项目上达到或相当于国家等级运动员水平;能参加有挑战性的野外活动和运动竞赛。
身体健康目标:能选择良好的运动环境,全面发展体能,提高自身科学锻炼的能力,练就强健的体魄。
心理健康目标:在具有挑战性的运动环境中表现出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
社会适应目标: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主动关心、积极参加社区体育事务。
三、课程设置第五条普通高等学校的一、二年级必须开设体育课程(四个学期共计144学时)。
修满规定学分、达到基本要求是学生毕业、获得学位的必要条件之一。
第六条普通高等学校对三年级以上学生(包括研究生)开设体育选修课。
四、课程结构第七条为实现体育课程目标,应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校外的体育活动有机结合,学校与社会紧密联系。
要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体育锻炼、校外(社会、野外)活动、运动训练等纳入体育课程,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
第八条根据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和体育课程的自身规律,应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可以打破原有的系别、班级建制,重新组合上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
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运动实践教学中注意渗透相关理论知识,并运用多种形式和现代教学手段,安排约10%的理论教学内容(每学期约4学时),扩大体育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第九条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努力倡导开放式、探究式教学,努力拓展体育课程的时间和空间。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应具有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自由度,营造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氛围。
第十条应把校运动队及部分确有运动特长学生的专项运动训练纳入体育课程之中。
对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及个别高龄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以康复、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
五、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第十一条确定体育课程内容的主要原则是: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
紧扣课程的主要目标,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作为确定课程内容的基本出发点,同时重视课程内容的体育文化含量。
选择性与实效性相结合。
学校应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地域、气候、场馆设施等不同情况确定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应力求丰富多彩,为学生提供较大的选择空间。
要注意课程内容对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实效性,并注意与中学体育课程内容的衔接。
科学性和可接受性相结合。
教学内容应与学科发展相适应,反映本学科的新进展、新成果。
要以人为本,遵循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既要考虑主动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也要考虑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学生所用,便于学生课外自学、自练。
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
弘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汲取世界优秀体育文化,体现时代性、发展性、民族性和中国特色。
充分反映和体现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制定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的内容和要求。
第十二条教学方法要讲究个性化和多样化,提倡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助活动,努力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不仅要注重教法的研究,更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和练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
六、课程建设与课程资源的开发第十三条体育教师是课程教学的具体执行者和组织者。
学校应当在上级行政部门核定的教师总编制内,按照体育课程教学计划授课、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以及完成培养优秀体育人才训练的任务,配备相应数量合格的体育教师。
第十四条体育教师要与时俱进,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业务素养。
学校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体育教师定期接受教育培训,不断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逐步提高学历水平,从而提高体育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以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
第十五条体育教师在强化培养人才职能的基础上,逐步加强学校体育科学研究的职能和社会服务(含社区体育)的职能,开展经常性的科学研究和教育教学的研究,不断推广优秀教学成果。
第十六条学校应当按照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及有关规定进行规划和建设,创造条件满足体育课程的实际需要,采取措施延长体育场馆、设施的开放时间,提高对各项体育设施的利用率。
第十七条要建立、健全体育课程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教师培养聘任制度;各类教学文件和教师、学生考核资料须归档立案;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管理系统;建立体育场馆设施、器材的管理系统;逐步实现体育课程管理的科学化、系统化和计算机网络化。
第十八条各校应根据本纲要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制订教学大纲,自主选择教学内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改革和试验,加强教学过程控制,防止以改革之名行无政府主义之实的不良现象发生。
根据体育课程的实际情况,为确保教学质量,课堂教学班人数一般以30人左右为宜。
第十九条体育课程教材的审定工作由教育部全国高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统一规划与组织。
本着“一纲多本”的原则,博采众长编写高质量的教材。
未经全国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审定通过的体育课程教材,各地、各高校均不得选用,以杜绝质量低劣的教材进入课堂。
第二十条因时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是课程建设的重要途径。
如:充分利用校内外有体育特长的教师、班主任、校医、家长、学生骨干等,开发人力资源。
充分利用校内外的体育场馆设施,合理布局,合理使用有限的物力和财力,开发体育设施资源。
做好现有运动项目的改造和对新兴、传统体育项目的利用,开发运动项目资源。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广播、电视、网络等)获取信息,不断充实、更新课程内容。
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和节假日,开展家庭体育、社区体育、体育夏(冬)令营、体育节、郊游等各种体育活动,开发课外和校外体育资源。
充分利用空气、阳光、水、江、河、湖、海、沙滩、田野、森林、山地、草原、雪原、荒原等条件,开展野外生存、生活方面的教学与训练,开发自然环境资源。
七、课程评价第二十一条体育课程评价包括对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和课程建设等三个方面。
学生的学习评价应是对学习效果和过程的评价,主要包括体能与运动技能、认知、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意表现等,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定等方式进行。
评价中应淡化甄别、选拔功能,强化激励、发展功能,把学生的进步幅度纳入评价内容。
教师的教学评价内容主要包括教师业务素养(专业素质、教学能力、科研能力、教学工作量)和课堂教学两个方面,可通过教师自评、学生评价、同行专家评议等方式进行。
课程建设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课程结构体系、课程内容、教材建设、课程管理、师资配备与培训、体育经费、场馆设施以及课程目标的达成程度等,采用多元综合评价的方式进行。
评价过程中,应重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反应,重视社会有关方面的评价意见。
第二十二条体育课程建设的评价由教育部组织进行。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应根据教育部有关规定制定评价方案,定期表彰和奖励有突出贡献的个人和成绩优秀的单位。
教育部在四年一次的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上进行全国性表彰和奖励,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八、附则第二十三条本纲要适用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
普通高等学校体育类专业不适用本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