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当代大学生幸福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当代大学生幸福观
【论文摘要】:作为90后的当代大学生,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享受着经济飞速发展的成果,但幸福感却没有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相应提高甚至在下降,这不得不引发我们的思考。在当今高校,部分大学生过多追求物质幸福而忽略了精神幸福,存在着病态的幸福观。培育当代大学生幸福观,使高等学校自身功能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是高等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论文关键词】;当代大学生幸福观高等教育幸福感
叔本华认为:“如果人因此一味追求财富,心灵上就会一片空白,结果是对任何其他事物的影响更麻木不仁。他们的理智的高度幸福既然无能为力,就只有沉迷在声色犬马中,任意挥霍,求得片刻的感官享受。”哈佛大学校长德鲁·福斯特认为,幸福是人生的主题,是人类的根本追求。一所大学的精神所在,是它要特别对和未来负责,而不完全或哪怕是主要对现在负责。幸福是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得到同时满足时的和谐感,是人的身心健康和谐与人格充盈的完美状态。
一、什么是幸福
什么是幸福?不同的学生对幸福的理解是不同的。有的学生认为,幸福就是睡觉睡到醒,门门不挂科;有的学生认为,幸福就是找一个漂亮的女朋友;还有的学生认为,幸福就是在知识的海洋里不断充实自我。由于处于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生活境遇中的人对幸福的理解以及对幸福的感受,往往存在着显著差异。因此,学术界至今对“幸福”也没有一个权威的、统一的定义。然而,“幸福”本身也是存在共性特征的,即对个人具有重大意义的欲求得到实现后获得的一种主观感受和美好的心理体验。
首先,幸福是一种主观的感受。
幸福的获得虽然要以一定的外界条件为基础,但最终是出于人自身的感受和态度。人们是根据自身认同的观念来感受幸福的,外界的物质标准并不能衡量幸福的程度,而强加的价值观念也无法让人产生幸福的体验。费尔巴哈说:“一个陈腐的真理是:我们并不把经常不断享受的东西感受为幸福,并加以珍重,一个陈腐的真理是:为了认识某种东西是幸福,最好我们先丧失了这种东西”。在很大程度上,幸福是基于主体价值观念的主观感受。
其次,幸福是人性受到全面肯定。
人性即人区别于动物、物质、神的社会属性,以及其必不可缺的属性、心理属性,是各要素的协调统一。反映在幸福问题上,幸福不只意味着对人的自然属性、心理属性、社会属性需要的肯定和满足。实际上,由于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单一纯粹的自然属性、心理属性和社会属性,所以,对于某一属性需要的满足,都具有整体的效果。正因为如此,马斯洛说:“个人是一个一体化的,有组织的整体”,“不存在诸如肚子,嘴或生殖器的需要,而只有这个人的需要,并且是约翰?史密斯而不是他的肚子要吃东西,并且,感到满足的是整个人,而不仅仅
是他的一部分”。幸福的体验如是:某一属性需要的缺失,都意味着整个人的缺失;而某一属性需要的满足,也具有整体的效果。
二、当代大学生幸福感缺失的原因
一项调查显示,我国目前约有3000万青少年存在心理问题,其中,中小学生中有心理障碍者为%~32%,大学生中有心理障碍者为16%~%,并且大学生中有心理障碍者呈现上升趋势。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必须端正幸福观。当前,高校偏重于以意识形态为主的,而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幸福教育被忽视,提升大学生的幸福感成为大学生和所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关注的问题之一。
第一,当前高校的本身的局限性。首先,现行教育过分重视分数,不关心人的需求,学生丧失了独立的主体地位和意识,变成学习的工具。其次,学校教育市场化、职业化、产业化,教育功利主义日渐抬头。这样的教育使学生成为教育的奴隶,脱离了人,教育也就不能称之为是教育了。在现有的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实质上无法脱离应试教育模式的教育体制下,片面重视智育、忽视德育,片面强调学校教育的整体性,扼杀学生的个别差异性,无法顾及学生的幸福观和全面素质。
第二,家庭教育的辅助功能正在丧失。家庭对一个人的生活方式、文化背景、心理氛围、教育理念等诸多方面的影响,是终身挥之不去的。当前大学生的父母大多为接近50岁的中年人,其事业正在上升阶段,自身的幸福还在创造过程中,有时工作中的挫折和不顺心往往干扰家庭生活气氛,甚至给子女的幸福观教育带来负面影响,更不用说顾及子女的幸福教育。这也使得大学生的幸福观有所缺失。
第三,社会的不良现象消解了大学生的幸福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贪污腐败、贫富差距过大、分配不公、社会信任危机、道德滑坡、潜规则的大量存在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大学生普遍的相对剥夺感和不公平感,大大降低了大学生的幸福感。因为这样的“不公”往往不是知识能力、勤奋和努力等个人因素导致的,而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社会机会和规则的不平等、权力腐败、竞争环境不容乐观等外部因素,这就使大学生的不公平感更强。这对于还在就学、价值观还没完全稳定、未来道路还不确定的大学生来说,无疑会使他们的信心严重受挫,甚至对社会产生反感和抱怨,更不用谈什么“幸福”了。
第四,当代大学生自身的幸福观认知的局限性。首先,对幸福的定位有误,大学生幸福感缺失的最根本原因是没有把握幸福的真正内涵,而是一味地向曲解了的幸福看齐,往往从外在条件考量,如金钱、地位、权力等。其次,幸福与否和人的欲望是息息相关的。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大学生,面临着社会、生活、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的多样化,受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特别是近年来西方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思潮的影响,价值观出现紊乱,加上青年学生社会阅历浅、经验不足,对事物的分辨能力不强,很容易受外界干扰,在很多时候,不知所从。
三、提升大学生幸福感的有效对策
第一,重视大学生的幸福观教育,幸福观教育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无论是学校领导、各工作部门、教师,还是学生本
人,都应高度重视大学生幸福观教育。教育大学生处理好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关系,构建追求幸福的知识基础,提高感知幸福和创造幸福的能力,加强德福一致观教育,把理论与实际、教育与实践结合起来,使大学生在接受幸福观教育的过程中更好地实现理论和知识的内化,并正确地外化为实际行动。必须把学校的主阵地作用与家庭的基础作用以及社会的保障作用紧密结合起来,有效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系统教育机制,为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创设良好的环境氛围。
第二、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增强大学生对社会的信心
社会要提供一个相对公平正义的环境。孔子说过“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维护并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是为了促进并实现个人在心理方面和谐的重要环节,也是让个人幸福得到实现的重要的外部保障。当前我国社会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政府官员的腐败大大降低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信心,以及社会的一些不公使大学生的心态从愤怒到无所谓再到麻木,这对于他们的生活观和价值观有很大的负面影响,需要开展和创新社会的管理模式,尽量提供公平公正的社会氛围,在良好的环境下自然会心情舒畅、乐观向上,自我满足感和自豪感也会大大提高。
四、结语
新时期大学生思想引领着社会思想,是未来社会的潮流,因此大学生幸福观代表着未来社会幸福观发展的基本趋势。对幸福的感知和创造是一种能力,加强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对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和作用。从长远看,学生幸福的自我生成能力,有赖于教育给予学生必要的知识技能,使他们具有从事某种职业活动的基本条件;有赖于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子女、学生、公民等多种角色意识,能够参与社会生活,达到社会和谐;有赖于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活目标,使他们能够超越现实的功利而不至于被功利所累。
2012级会计四班
3许丹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