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线摄影体位方向、 步骤和定位投照

合集下载

乳腺钼靶拍片体位及检查方法

乳腺钼靶拍片体位及检查方法

定位片
钢丝插入后拍片 手术后病理证实,导管内癌
病理:腺纤维瘤 平片 定位片 钢丝定位片 病例二
99734 细小钙化定位 病理:腺管型腺病伴 小叶增生 平片 定位片 钢丝定位片 标本 病例三
89864 局限浸润结构扭曲 病理:小叶癌 平片 定位片 钢丝定位片
乳腺X线立体定位检查技术的开展,为乳腺微小病变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准确率很高,误差在0.5mm以内。此两种新技术方法的应用,为更早期的发现乳腺癌 ,提高诊断正确率提供了必要的技术保证。
乳后间隙
胸大肌
一个合格的乳腺斜片 (外侧斜)应包括乳 后间隙,及部分胸大 肌影。
侧位: 亦称内外位,X线架旋转90度,将胶片置于乳房外侧,X线束自内向外投照。与正位结合为定位片。
下方6点病变采用侧位拍片
上方12点病变采用侧位拍片
内侧斜位: 将胶片置于乳房内下方,X线束以45度角。自外 上方向内下方投射。包括内上象限病变较为理想。
乳导管造影术:利用40%-60%水溶性碘制剂,用细针经乳头注入导管内。立即拍片。
01
适用于任何有乳头溢液的患者。对于某些乳腺癌的患者,虽无乳头溢液亦可考虑做乳腺导管造影检查。但对急性乳腺炎的患者不宜做此项检查。
01
方法 患者取坐位或卧位,75%酒精常规消毒乳头乳晕区。用磨钝的细针插入溢液的导管内,回吸液体后注入造影剂,一般注入0.5-2ml左右,迅速拍片。
乳腺属软组织照像范畴,很特殊。许多人为因素直接影响照片质量,如:软组织可变性大、投照位置选择不当、组织包括不全、而误诊。甚至病变根本没有包括在照片内,出现假阴性诊断。总之,以上几种投照方法是乳腺摄影常用的位置,究竟以哪种位置最合适,应根据病变位置灵活应用,原则上是:病变部位应明确被包括在胶片内;病 变部位尽可能贴近胶片。

X线摄影之摆位

X线摄影之摆位

脊椎摆位
分阶段、小片盒投照 颈椎、胸椎、胸腰椎结合处、腰椎、腰荐
关节 侧位和腹背位
咽喉侧位
胸部摆位
侧位
左或右侧卧,牵制平行前拉,后肢后拉,头颈自然伸展, 支撑胸骨
投照范围从肩前到第一腰椎 投照中心在第五肋间 厚度以第十三肋骨处的厚度为准
背腹位/腹背位
仰卧/俯卧,前肢前拉,肘头外展,后肢自然摆放, 脊柱拉直,胸椎与胸骨上下在同一垂直平面
投照中心:眼和耳连 线的中点
检查下颌关节时,张 嘴斜位
背腹位/腹背位
仰卧或俯卧保定,硬腭平行与摄影床 投照中心:眼耳连线之间的头部中线 背腹位更易于获得对称的头部影响
四肢骨及关节摆位
肩关节内外侧位
侧卧保定,患肢在下 将患肢向下、向前拉,使肩关节在
胸骨和气管的腹侧 头颈向背侧屈曲,对侧肢后拉,但
不能使身体旋转 X线投照中心对准肩峰
肱骨内外侧位
患犬侧卧,患肢在下 患肢前拉,对侧肢屈曲后拉远离X线
投照中心,头颈向背侧屈曲,后肢 固定 X线中心束对准肱骨骨体中部 该体位易于评价肱骨和肘关节,但 对肩关节的穿透力往往不足
肱骨前后位
肘关节内外侧位
3种:侧位120°、屈 曲侧位45°、最大屈 曲侧位
X线摄影之摆位
X线摄影方位名称
常用摆位
背腹位/腹背位 (左)右侧位/(右)左侧位 内外侧位/前后位或后前位、背掌位或背拓
位 其他:斜位、应力位、负重位、轴位、水
平X线投照
摆位时需要明确的事项
摆位选择 保定 投照范围 投照中心 测厚
头部摆位-侧位
侧卧保定,头部的矢状 面与摄影床平行
投照范围从肩前到第一腰椎 投照中心在第5-6肋间隙 胸廓的厚度以第十三肋骨出的厚度为准

X线摄影体位方向 ppt课件

X线摄影体位方向 ppt课件
近似平行的摄影方向称为轴方向。
X线摄影体位方向
二、摄影步骤
❖ X线摄影机的性能了解 在投照前必须彻底掌握机器的性能及使用方 法;并充分熟悉机器额的最高使用限度及其 规格表(包括最高千伏、毫安和最长时间的 相互关系),以免超过机器的最高使用量而 致损坏。
X线摄影体位方向
❖ 申请单的了解 接到申请单后,必须详细了 解被检者的性别,年龄以及投照部位和检查 的目的。
❖ 听眦线(OMBL) 外耳孔中点与眼外眦的连线 ❖ 听鼻线 鼻前棘与外耳孔中点的连线 ❖ 听眉线(SML) 外耳孔中点与眶上缘或眉间的连线 ❖ 耳垂直线(ARL)通过外耳孔中点与听眶线垂直的
线。
X线摄影体位方向
(四)、摄影体位
❖ 包括:立位、坐位、仰卧位、俯卧位、侧卧位、斜位 ❖ 右前斜位:被检者身体右侧朝前倾斜紧贴探测器,射线从左
❖ 胶片的选择 选择胶片的尺寸,应根据检查部 位的实际大小来决定,不宜过大或过小。
❖ 投照位置确定 一般采用常规位置投照,遇有 特殊病例需要特殊位置投照。
X线摄影体位方向
❖ 胶片标记的位置 将铅字标记放在暗盒适当部 位,以不影响诊断范围为准,最好是靠近边 缘处。
❖ 滤线器的选择 一般厚度超过12cm者,如脊 柱,胸腹部等部位投照,都需采用滤线器。 对婴幼儿和儿童的腹部、脊柱等部位投照, 原则上也采用滤线器。
X线摄影体位方向
(二)、解剖学的基准线
❖ 垂直线 与人体水平线垂直的线 ❖ 水平线 人体直立下,与地面平行的线 ❖ 正中线 将人体左右等分的线 ❖ 矢状线 与水平线相交,与正中线平行的线 ❖ 前额线 与矢状线垂直相交,将人体前后分开
的线
X线摄影体位方向
(三)、X线的基准线
❖ 人类学基准线 (ABL) 眶下缘与外耳孔上缘的连线, 即听眶线

X线摄影步骤[终稿]

X线摄影步骤[终稿]

X线摄影步骤1.阅读会诊单:接受会诊后,认真核对患者姓名、年龄、性别,了解患者病史,明确投照部位和检查目的。

2.摄影位置的确定:一般部位用常规位置进行投照。

如遇特殊病例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加照其它位置,如切线位,轴位等。

3.摄影前的准备:做好投照前的工作,对获得良好的X线照片起着重要的作用,头颅、胸部、四肢等部位的检查,无需特殊准备。

投照腹部、下部脊柱、骨盆和尿路等部位平片时,应询问患者近期是否做过钡餐检查、;投照前一日晚口服泻剂;摄片前透视观察腹部,肠道内如有积粪和钡剂,可做清洁灌肠,如有积气,可注射垂体后叶素(孕妇禁用)等驱气剂。

4.胶片尺寸的选择及放置:应以患者检查部位的大小及临床的要求来选择胶片的尺寸。

胶片与肢体的关系,应以投照方式,要求范围适当放置。

5.照片标记的安放:X线片上各种标记都很重要,如无标记或不对,容易发生交叉错误造成医疗事故,标记不清也能造成工作不便,标记号码应放在相应位置。

6.衣着的处理:投照前嘱患者暴露被摄部位,去掉一切影响X线穿透力的物质,如发夹、金属饰物、膏物和其他敷料等。

衬衣为丝织品和毛织品者应脱去,换上专为患者准备的衣服,对衣服的更换与否应以检查部位而决定。

7.摆位置对中心线:依照部位及检查的目的,按标准位置摆好体位,尽量减少患者的痛苦,根据投照位置,交中心线对准被摄部位,并校对胶片位置是否包括要求投照的肢体范围。

8.肢体厚度的测量:一般投照用千伏值系根据肢体的厚度而决定,因此必须正确的测量体厚,测量时,注意体厚尺寸的游标与尺的横杆平行,测量所摄部位的最厚处,胸部测量应在平静呼吸情况下测量部位平第六胸椎处。

9.训练呼吸动作:投照胸部,头部等位置易受呼吸运动的影响,在摆位置前,做好呼气、吸气或屏气动作的训练,要求患者完全合作。

10.选择焦~片距离:按部位要求选择好管球距胶片的距离。

11.选定曝光条件:根据投照部的位置、体厚、生理、病理情况和机器条件,选择大小焦点、千伏、毫安、时间(秒)。

X线投照规范

X线投照规范

头颅后前位摄影体位患者俯卧于摄影台上,两肘弯曲,两手放于身体两侧或头旁。

踝部下方垫以沙袋,将足稍抬高,可使患者较舒适。

头颅正中面对台面中线并垂直于台面,前额和鼻紧靠台面,使听毗线与台面垂直。

暗盒上缘超出头颅,下线包括下颌骨,或将鼻根放在暗盒中心。

中心线; ①对准枕外隆凸下方3cm处,与暗盒垂直。

②向足侧倾斜15o~20o角,通过鼻根射入暗盒。

用途常规位置。

如观察前额和眼眶病变,应以中心线向足侧倾斜摄影。

头颅前后位摄影体位患者仰卧于摄影台上,两臂放于身旁,头颅正中面对台面中线并与之垂直。

下颌稍内收,使听毗线与台面垂直,左右两侧外耳孔与台面距离相等。

暗盒上缘超出头顶,下线包括下颌骨。

中心线对准眉间,与暗盒垂直。

用途常规位置。

适用于患者意识不清而不宜于俯卧位摄影者,或同时需要检查内耳等部位者。

头颅侧位摄影体位患者俯卧于摄影台上,头侧转,被检测紧靠台面。

对侧前胸用沙袋垫高,肘部弯曲,用前臂支撑身体,头颅矢状面与台面平行,瞳间线与台面垂直,头颅摆成完全侧位。

暗盒上级超出头顶,下级包括下颌骨,或将枕外隆凸与眉间的连线中点放于暗盒中心。

中心线对准外耳孔前上方各2.5cm处,与暗盒垂直。

用途常规位置。

枕骨和颞骨岩部前后位(Towne位)摄影体位患者仰卧于摄影台上.两臂放于身旁。

头颅正中面对台面中线,并与之垂直,下颌内收,使听毗线与台面垂直。

为使患者较为舒适.可用一棉垫垫于枕骨处。

暗盒上缘与头顶相齐,下级低于下颌骨,或将枕外隆凸对暗盒中心上方约5cm处。

中心线向足侧倾斜30o角,对准眉间上方约11cm处,从枕外隆凸下方射出。

用途对检查枕骨和额骨岩部等部位的病变很有价值。

颅底颌下顶位(颅底位)摄影体位患者仰卧于摄影台上,头颅正中面对台面中线。

背部用沙袋垫高,髋关节和膝关节弯曲,使腹部肌肉松弛。

头尽量后仰,使头顶与台面接触,听呲线尽量与胶片平行。

前额用棉垫和沙袋顶住,使头颅保持后仰姿势。

暗盒上缘超出前额部,下线超出枕外隆凸。

第二节X线摄影方向、摄影体位的基本知识及基本概念

第二节X线摄影方向、摄影体位的基本知识及基本概念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第二章 X线检查基本知识及基本概念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第二章 X线检查基本知识.根据X线摄影方向命名 前后位 后前位 左侧位 右侧位 右前斜位 左前斜位 左后斜位 右后斜位 轴位 切线位 2.根据被检者姿势命名 前弓位 蛙形位 3.根据体位设计者的姓氏命名 柯氏位 瓦氏位 许氏位 梅氏位 4.跟据被检者肢体的功能命名 颞下颌关节的张口位 闭口位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第二章 X线检查基本知识及基本概念
第二节 X线摄影方向、摄影体位的 基本知识及基本概念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第二章 X线检查基本知识及基本概念
一、X线摄影方向:X线摄影时,X线中心线 投射于被检肢体的方向 1. 矢状方向 前后方向(anteroposterior;A-P) 后前方向(posteroanterior;P-A) 2.冠状方向 左右方向(left right;L-R) 右左方向(right left;R-L)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第二章 X线检查基本知识及基本概念
3.斜方向 左前方向 右前方向 左后方向 右后方向 4.水平方向 5.轴方向 上下方向 下上方向 6.切线方向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第二章 X线检查基本知识及基本概念
二、X线摄影体位 :X线检查时被检者身体的姿势 (一)基本体位 站立位 坐位 仰卧位 俯卧位 侧卧位 斜位 侧卧水平正位 仰卧水平侧位

X线拍摄常用体位

X线拍摄常用体位

1.胸部后前位片检查胶片尺寸:14Ⅹ17.根据身高大小灵活选用。

投照体位:患者背向球管站立于平板面前,前胸紧贴平板,双手背放在髂骨上,肩部下垂、上臂内旋(拉开肩胛骨),头稍后仰,下颌置平板上缘之上。

中心线:对准胸5水平射入胶片,深吸气后闭气曝光。

显示:胸部正位像,包括两侧胸廓、肺野、肋膈角、纵隔、心脏及横膈。

2.胸部侧位检查14Ⅹ17平板投照体位:患者侧立平板前,患侧紧贴平板,两臂屈肘高举、交叉抱头、前、后胸壁置于平板内缘,上缘包括颈7。

中心线:经胸5高度胸壁前后中点垂直射入,深吸气后闭气曝光。

显示:胸部侧位片像、主要观察心脏后方肺组织,前肋膈角,结合正位确定病变部位,对纵隔显示较好。

3.心脏正位片14Ⅹ17平板投照体位:同胸片正位片。

中心线:对准胸6水平射入,平静呼吸下闭气曝光。

胶位片距:180-200cm(远达、减少放大)。

4、右前斜位14Ⅹ17平板投照体位:患者位于平板前,面向平板,向左后旋转、右肩紧贴平板,身体冠状面与平板成45~550角,左手高举抱头,右肘弯曲、平板上缘达右肩部上2.0cm。

中心线:经左腋后线胸5-6高度垂直射入,曝光前服钡剂两口,待服第2口钡后闭气曝光。

距离:150cm.5.左前斜位14Ⅹ17平板投照体位:患者位于平板前,面向平板,向左后旋转,左肩贴近平板,身体冠状面与平板成55-650角,右手高举抱头,左肘弯曲,平板上缘超过左肩1.5cm.中心线:经右腋后线相当于胸5-6垂直射入,平静呼吸下闭气曝光。

距离150cm。

6.腹部仰卧位前后位(正位)14Ⅹ17平板投照位置:患者仰卧摄影台上,正中矢状面与台面垂直并与台面中心线重合,平板下缘超出耻骨联合下5cm。

中心线:经剑突与耻骨联合上缘连线的中点垂直射入,深吸气后曝光。

距离:90cm..7、腹部站立前后位胶片:平板立前后位片体位:患者面向球管站立于平板前,腰背部紧贴平板,身体正中矢状面与垂直25并重合于平板中心线,两手放于两侧,下缘包括耻骨联合。

普通X线投照体位

普通X线投照体位

普通X线投照体位四肢X线摄影【适应证】1.外伤。

2.感染。

3.肿瘤和肿瘤样病变。

4.先天性畸形。

5.关节病变。

6.骨骼生长障碍。

7.全身性骨疾患。

【禁忌证】X线四肢摄影检查基本上没有特殊的禁忌证。

所以,下文中除特别交待外,将不再列出禁忌证。

【摄影前准备】1.认真核对X线摄影检查申请单,了解病情,明确检查目的和摄影部位。

对检查目的、摄影部位不清的申请单,应与临床医师核准确认。

2.根据检查部位选择适宜尺寸的胶片与暗盒。

3.X线照片标记(包括病人片号、日期、照片的序号、体位左右标记等)要齐全,核准无误。

4.开机预热,拟定并调整摄影条件。

5.清除病人检查部位可能造成伪影的衣物等。

6.针对检查部位,准备适当的防护物品。

一、上肢X线摄影(一)手——后前正位【操作方法及程序】1.病人在摄影台旁侧坐,曲肘约90度。

2.手掌紧贴暗盒,五指自然分开,第3掌骨头置于暗盒中心。

3.摄影距离为90~100cm。

4.中心线经第3掌骨头垂直射入暗盒。

【注意事项】1.为防止手的移动,可考虑用沙袋固定前臂。

2.照片影像应包括腕关节及指端。

3.单独检查2~5指的某一指正位时,均采用此体位,用片大小酌情而定。

(二)手——掌下斜位【操作方法及程序】1.病人在摄影台旁侧坐,曲肘约90度。

2.第5掌骨和指骨内侧贴近暗盒,手内旋,使手掌冠状面与暗盒成45度角。

3.五指均匀分开,稍弯曲,指尖触及暗盒。

4.摄影距离为90~100cm。

5.中心线经第5掌骨头垂直射入暗盒。

【注意事项】1.为防止手的移动,可考虑用沙袋固定前臂。

2.照片影像应包括腕关节。

3.检查拇指和示指时,采用拇指侧靠片的侧位;检查3~5指侧位采用小指侧靠片。

(三)腕关节——后前正位【操作方法及程序】1.病人侧坐于摄影台旁,肘部弯曲,约成90度。

2.手呈半握拳,腕关节置于暗盒中心,腕部掌面紧贴暗盒。

3.摄影距离为90~100cm。

4.中心线经尺骨和桡骨茎突连线中点垂直射入暗盒。

【注意事项】1.为防止腕部移动,可考虑用沙袋固定前臂。

X线拍摄常用体位

X线拍摄常用体位

X线拍摄常用体位Work hard in everything, everything follows fate!1.胸部后前位片检查胶片尺寸:14Ⅹ17.根据身高大小灵活选用..投照体位:患者背向球管站立于平板面前;前胸紧贴平板;双手背放在髂骨上;肩部下垂、上臂内旋拉开肩胛骨;头稍后仰;下颌置平板上缘之上..中心线:对准胸5水平射入胶片;深吸气后闭气曝光..显示:胸部正位像;包括两侧胸廓、肺野、肋膈角、纵隔、心脏及横膈..2.胸部侧位检查14Ⅹ17平板投照体位:患者侧立平板前;患侧紧贴平板;两臂屈肘高举、交叉抱头、前、后胸壁置于平板内缘;上缘包括颈7..中心线:经胸5高度胸壁前后中点垂直射入;深吸气后闭气曝光..显示:胸部侧位片像、主要观察心脏后方肺组织;前肋膈角;结合正位确定病变部位;对纵隔显示较好..3.心脏正位片14Ⅹ17平板投照体位:同胸片正位片..中心线:对准胸6水平射入;平静呼吸下闭气曝光..胶位片距:180-200cm远达、减少放大..4、右前斜位14Ⅹ17平板投照体位:患者位于平板前;面向平板;向左后旋转、右肩紧贴平板;身体冠状面与平板成45~550角;左手高举抱头;右肘弯曲、平板上缘达右肩部上2.0cm..中心线:经左腋后线胸5-6高度垂直射入;曝光前服钡剂两口;待服第2口钡后闭气曝光..5.左前斜位14Ⅹ17平板投照体位:患者位于平板前;面向平板;向左后旋转;左肩贴近平板;身体冠状面与平板成55-650角;右手高举抱头;左肘弯曲;平板上缘超过左肩1.5cm.中心线:经右腋后线相当于胸5-6垂直射入;平静呼吸下闭气曝光..距离150cm..6.腹部仰卧位前后位正位14Ⅹ17平板投照位置:患者仰卧摄影台上;正中矢状面与台面垂直并与台面中心线重合;平板下缘超出耻骨联合下5cm..中心线:经剑突与耻骨联合上缘连线的中点垂直射入;深吸气后曝光..距离:90cm..7、腹部站立前后位胶片:平板立前后位片体位:患者面向球管站立于平板前;腰背部紧贴平板;身体正中矢状面与垂直25并重合于平板中心线;两手放于两侧;下缘包括耻骨联合..中心线:垂直于平板中心;深呼气后曝光..胶片距:90cm8、骨盆前后位片胶片:平板..体位:患者仰卧摄影床;正中矢状面与床面垂直;并置于正中线上;下至伸直足尖向上并拢;两侧髂前上棘与床面平行;下缘包括坐骨..中心线:经两侧髂前上棘连线中心与耻骨联合上缘连线的中点垂直射入;平静呼吸曝光..9、腰椎前后位片胶片:平板体位:患者仰卧摄影床;正中矢状面垂直台面并与正中线重合;双髋、膝关节屈曲;足平踏床面;上肢置于身旁;平板上缘包括胸12椎体;下缘包括骶椎..中心线:对准腰3脐上2.5-3cm垂直射入;深呼气后闭气曝光..胶片距:90cm10.腰椎侧位片胶片:平板投照体位:患者侧卧摄影台;两上臂屈曲;向前上举起;抱于头的两侧、髋、膝屈曲;冠状面垂直;棘突后缘置台中线外5cm处;上包胸12;下包上部骶骨..中心线:对准:腰3垂直或者向足侧倾斜5-100射入;深吸气后闭气曝光..胶片距:90cm.11.腰椎斜位片胶片:平板投照体位:患者仰卧摄影台;身体平直..然后对侧抬高被检侧在下;身体冠状面与台面呈450角;髋膝屈曲支撑身体;棘突后缘垂直于胶片中线外约4cm处;上包胸12;下包部分骶骨..中心线:对准:腰3垂直射入;平静呼吸闭气曝光..12.胸椎前后位正位胶片:平板投照体位:患者仰卧摄影摄影床;正中矢状面垂直并对准剑突颈静脉切迹;臂下垂置身旁;下肢伸直;上包颈7;下包腰1..中心线:对准胸6胸骨柄切迹至剑突的中点垂直射入;平静呼吸闭气曝光..13.胸椎侧位胶片:平板投照体位:患者侧卧摄影床;臂屈曲抱头;膝髋屈曲;冠状面垂直床面;棘突垂线距台面中线外5cm;上包颈7、下包腰1..中心线:对准胸7垂直射入;膈上胸椎深吸气后闭气曝光..膈下胸椎时深呼气后闭气曝光..14.颈椎前后位片胶片:平板投照体位:患者站立平板前;正中失状面垂直台面;且与台中线垂直.. 27头稍向上仰;听鼻线垂直台面;上包对耳孔;下包颈颈静脉切迹..中心线:向头侧倾斜100甲状软骨平面射入;平静呼吸闭气曝光..15.颈椎侧位胶片:平板投照体位:患者侧立平板前;下颌上仰听鼻线与冠状面垂直;两肩尺量下垂;片盒长轴与矢状面平行;上包对耳孔;下至胸骨切迹..中心线:经甲状软骨处;颈前后缘中点射入;深吸气后闭气曝光..16.颈椎斜位胶片:平板投照体位:患者俯卧;右前斜时面向左侧旋转;左侧台高;头和身保持统一解剖位置..中心线:向足侧倾角100经甲状软骨平面射入;平静呼吸闭气曝光..17.髋关节前后位正位胶片:平板体位:患者仰卧;下肢伸直;患侧股骨沟置台面中心;;平板中线射入..中心线:髂前上棘与耻骨联合上缘连线的中点下5cm为入射点;垂直射入..造影检查部位静脉肾盂造影检查常规需要了解病史;临床诊断及检查目的..造影检查前的准备:查对姓名;床号等;造影剂名称;浓度;准备好造影用具及压迫器等..造影前拍腹部平片胸10-耻骨联合一张..注射造影剂前令患者解小便;以及压迫..查对药品;浓度、剂量、常用者为泛影葡胺成人用量20-40mg步骤:患者仰卧屈膝;腹部放松;压迫球置耻骨联合上2cm;加压注意压力不要过大;讲清道理;力争患者配合..静脉内注射造影剂快速;一般选择肘静脉;此过程中密切注意病人有无不良反应..注射完后;根据需要可选5、7、15、30分钟各点片一张;此过程医师需要在场;每片过目;显影满意后即可终止检查;也可根据病情适当延长时间..将药品、剂量、拍片时间记于申请单背面..肾盂、肾盏显影良好后;拍全尿路片..特殊情况;应由当班医生决定;是否加照输尿管片;斜位或侧位片..2、逆行肾盂造影一、膀胱镜检查;输尿管插管由泌尿科操作..二、注射造影剂之前;常规拍腹部平片;明确导管头端所在位置以脊柱为标志描述..三、注入造影剂之前应排气气泡形成假象;缓慢注入;压力不可过高或过量5-10ml;以免剧痛或溢流;影响胶片质量..摄完一张胶片后;立即观察;如不满意;可即时补充注药或换位拍片..四、记录两侧造影剂名称、浓度、剂量..3、食道钡餐检查一、患者准备:1、吞咽困难者;查前四小时禁饮食..2、疑有喷门病变者;检查当日禁饮食..3、除去有碍透视的衣物及饰品..二、医生准备1、了解病史;尤其是吞咽困难的程度..2、明确检查目的及要求..3、调好钡剂膏状或糊糊状;编码及日期..4、讲明要求;力争配合;消除恐惧..5、调整拍片条件..三、检查方法:1、先作胸腹部透视;注意纵隔、心脏、两肺、横隔及胃泡情况..2、透视与拍片相结合..3、患者口含钡剂站立于造影机上;嘱多次吞钡;注意观察:①钡剂延咽部通过的情况;咽部大小;充盈的对称情况及特征..梨状隐窝的排空情况;多轴位观察..观察钡剂沿胸段食道通过情况;食道的位置、压迹、舒张度、外形改变等..喷门区情况:裂孔随呼吸的变化、膈壶腹段的走形、钡剂入胃的形态、方向及方式..食道各段要正、侧、斜多轴位观察其形状、位置、食道壁有无压迹、轮廓;柔软度及黏膜皱襞等改变..可疑区可再吞钡重复观察;也可大量吞咽稀钡液、呃气等..观察食道充盈情况可取卧位观察..需观察管壁及胃泡时、可服发泡剂;如小苏打3-4g;再服枸橼酸2-3g..检查过程中;发现可疑;药片片拍片时要注意解剖标志4、胃肠道钡餐一、查前准备:1、钡剂准备:调制钡剂稀糊状;编排号码;给好机器条件..2.扼要了解病史;症状、临床诊断及检查及检查重点要求;有关体征如包块的部位、大小等;作到心中有数;重点观察..若有出血史;应在出血停止五天后为妥..3.了解病人空腹状况;未准备好者可暂缓检查;以免影响准确性..4、去除腰腹部的饰物等..5、准备一包产气粉成品;用10ml温开水咽下..二、检查步骤:透视与拍片相结合..1.嘱患者咽钡一口;放倒检查床令患者左右翻滚2-3次;仰卧位观察胃黏膜及胃壁情况..2.令患者再服钡2-3口;观察胃底充盈度及食道钡剂通行状况..3.府卧位观察胃底黏膜像、胃体及胃窦部充盈像..4.立位并左右斜位观察胃全貌..三:检查方法及注意事项:1、常规胸腹部透视:观察心、肺、纵隔及腹部胃有无潴留有无异常..①膈下有无游离气体、肠道气液平面;结合病史、症状符合空腔脏器穿孔者;钡餐检查是禁忌症..②有无钙化及肿块影;肝脾情况..③胃泡大小、形态有无液平及肿块..④胃肠道有无异常高密度影..⑤以10ml温开水口服产气粉一包成品;大约3g..2、常规造影检查:让患者含一口稀钡约15ml..食道:吞咽一口稀钡;正位自颈段食管下咽部观察钡头;转动体位;多轴位观察..右前斜观察胸腹段;了解钡剂通过情况;管壁、管腔轮廓;舒张度、蠕动、粘膜皱襞等..疑有病变者、待胃、十二指肠查完后;再用稠钡剂作重点检查及拍片..钡剂通过贲门入胃的情况:正常者钡剂入贲门后基本沿胃小弯缘下降散开;贲门黏膜皱襞呈星芒状..若潴留液多时;钡剂呈“飘雪花”状下降;若幽门梗阻胃内残留多时;钡较乱不易附着于黏膜面;勿勉强行检查;应下胃管抽出;再做..注意:“钡流”异常:如贲门部肿块;钡从胃底大弯侧呈分流状或喷射状;贲门狭窄时通过受限;上方食道扩张;钡逆流等..胃:钡剂入胃后沿胃小弯散开;此时把床放在水平位;嘱病人翻滚2-3次;使胃黏膜均匀涂抹;观察胃黏膜正常胃小弯侧黏膜呈与胃小弯平行规则的纵行皱襞、大弯侧稍粗大不规则弯曲或呈锯齿状、胃窦部黏膜呈横、纵行至幽门管呈收集状;钡剂未进入十二指肠前;尽快拍摄黏膜像..再次喝钡两口约30ml;俯卧位观察胃体及胃窦部充盈像;重点观察蠕动波;胃壁柔软度;龛影;充盈缺损等;变换至仰卧位;再次观察胃体、胃窦黏膜以及胃底充盈状况..需看胃窦黏膜;可右侧抬高..注意:此段时间要快;避免十二指肠药物重叠;难以观察..站立喝钡;观察胃全貌;发现问题;重复再次观察..十二指肠:俯卧位十二指肠充盈;观察其蠕动、轮廓分布及走形情况..小肠:可采用连续喝钡;每次间隔5-10分钟;喝钡约300ml;再次观察小肠的充盈、分布、走行、动度;变换体位可观察黏膜状况..5、钡剂灌肠检查①术前准备:检查前2-3天进流食..检查前一天多饮水;术前一晚服缓泻剂番泻叶50g泡水或酚酞0.2g..检查前12小时禁饮食..习惯性便秘或服缓泻剂无效者;于检查前作温水灌肠;直至无粪便排出..②钡剂的配置:70%-80%;250ml钡200g+水200-240ml+食用胶若干;双球囊注气约500-800ml.③方法及步逐:肛门插管;先用液体石蜡油涂抹导管头端;令病人放松;左侧卧位;张口呼吸;从肛门插入;深约10-15cm;变换为仰卧位;头低足高约10-15度..慢慢注入钡剂;乙状结肠充盈后夹管;转动体位观察肠曲..连续灌钡至钡头到达结肠脾屈;注气500-800ml;并嘱患者左侧抬高;利用气体促使钡剂充盈结肠肝曲及升、盲结肠拔管..床位放平;转动病人;使要观察的结肠气钡分布均匀;多轴位观察; 重点观察肠壁的分布、柔软度;黏膜状况等;并进行必要的点片..如行低张造影者;检查前肌肉注射654-210-20ml;步逐同前..T形管造影病人准备:术前作碘过敏试验;阴性者可做..准备20ml注射器一支;50ml注射器一支;76%泛影葡胺10-20ml..给病人讲述检查过程及注意事项;取得配合..造影剂准备:抽取76%泛影葡胺10ml+生理盐水30ml;即19%泛影葡胺40ml..。

X线投照规范

X线投照规范

3 .第1 肋弓及颈旁软组织均应包括在照片内。

(三)颈椎——侧位【操作方法及程序】 1 .病人侧立于立位摄影架前,人体正中矢状面平行于摄影架面板,外耳孔与肩峰连线置于暗盒中线。

2 .头部后仰,下颌前伸,使上门齿咬合面与乳突尖端连线与水平面平行。

3 .双肩尽量下垂,必要时辅以外力或持重物向下牵拉。

4 .胶片上缘包括外耳孔,下缘包括肩峰。

5 .使用滤线器或滤线栅摄影。

6 .摄影距离为100 ~150cm 。

7 .中心线呈水平方向,经甲状软骨平面颈部前后缘连线的中点,垂直射人暗盒。

8 .由摄影技师认真填写检查申请单的相关项目和技术参数,并签名。

【注意事项】 1 .去除颈部及耳部金属饰物。

2 .根据X 线机性能,尽量加大摄影距离,以减小影像放大。

3 .照片包括外耳孔、第7 颈椎及颈部前后缘软组织。

4 .外伤危重病人只能采取仰卧水平侧位摄影。

应尽量减少头的搬动,必要时应有临床医生帮助,避免在检查时加重损伤(四)颈椎——后前斜位【操作方法及程序】 1 .病人面向立式摄影架前站立,身体旋转,被检侧前胸靠近面板,对侧远离。

使人体冠状面与摄影架面板约呈55 o ~ 2 .头部偏转呈侧位姿势,下颌略前伸,上肢尽量下垂。

3 .颈椎椎体序列置于暗盒长轴中线。

4 .暗盒上缘包括外耳孔,下缘包括第 1 胸椎。

5 .使用滤线器。

6 .摄影距离为100 ~150cm 。

7 .中心线经甲状软骨平面颈部中点垂直射人暗盒。

8 .由摄影技师认真填写检查申请单的相关项目和技术参数,并签名。

【注意事项】 1 .去除颈部及耳部金属饰物。

2 .尽量加大摄影距离,以减小放大失真。

3 .照片包外耳孔、第7 颈椎及颈部前后软组织。

4 .此位置亦可采取俯卧位摄影或选择前后斜位。

5 .特别注意左右标志准确,它代表着照片中所显示的是哪侧的椎间孔。

(五)颈、胸段——正位【操作方法及程序】 1 .病人仰卧于摄影台上,人体正中矢状面垂直台面,并与暗盒中线重合。

X线摄影体位方向、 步骤和定位投照

X线摄影体位方向、 步骤和定位投照
。从足侧向头侧倾斜角度称为向头侧倾斜; 反之则为向足倾斜。
实用文档
4. 水平方向 X 线束(中心线)与地面平行呈水平 方向射入被检部位时,摄影方向称为 水平方向。
5. 轴方向 X 线束(中心线)与被检者的组织、 器官长轴平行或近似平行的摄影方向
称 为轴方向。
实用文档
二、 摄影步骤
1、X线摄影机性能了解
X线摄影体位方向、 步骤和定位投照
刘欣
实用文档
一、摄影体位方向
(一)解剖学姿势 人体直立,两眼向前方平视,两下肢并
拢,足尖向前,两上肢下垂至躯干两侧, 掌心向前。(在摄影工作和阅拍片时,无 论被检者处于何种体位,都依标准姿势作 为定位的依据。)
实用文档
(二)解剖学的基准线 1 . 垂直线 与人体水平线垂直的线。 2 . 水平线 人体直立下,与地面平行的线。 3 . 正中线 将人体左右等分的线。 4 . 矢状线 与水平线相交,与正中线平行的线。 5 . 前额线 于矢状线垂直相交,将人体前后分 开的线。
实用文档
⑵ 左前斜位 :被检者身体左侧

前倾斜紧贴板面或台面。右

°
远离板面或台面,冠状面与 板
面或台面倾斜一定角度。如:
胸部第二斜位,倾斜60°观 察
实用文档
(3)右后斜位:被检者身体右
后倾斜,背侧朝向板面 台
面;左侧远离板面或台 ,
使冠状面与台面形成一 角
度。
实用文档
侧 或台 面, 定角
(4)左后斜位:被检者身体左
内旋位,向外做旋转 为外
旋位。
9. 内收、外展位:当关节沿冠状面活动,关
面方
节组成骨向正中矢状
实用文档
(五)摄影方向 1. 矢状方向

X线摄影体位方向

X线摄影体位方向
X线摄影体位方向、 步骤和定位投照
.
❖ 一、摄影体位方向 ❖ 二、摄影步骤 ❖ 三、十字定位投照法
.
(一)、解剖学姿势
❖ 人体直立、两眼向前方平视,两下肢并拢, 足尖向前,两上肢下垂至躯干两侧,掌心向 前。(在摄影工作和阅片、拍片时,无论被 检者处于何种体位,都应依照标准解剖学姿 势作为定位的依据。)
❖ 摆位置 根据摄影部位和检查目的,用标准位 置摆放好,通常将检查部位放置与暗盒中心, 并以最舒适的位置投照,尽量减少被检者的 痛苦
.
❖ 曝光机后期处理 以上步骤完成后,调节校 正控制台上各种曝光条件,然后曝光,投照 完毕后对图像进行黑白、对比度等图像后处 理,根据被检部位等正确裁剪图像大小,并 做好左右标记,最后保存发送至报告台。
❖ 听眦线(OMBL) 外耳孔中点与眼外眦的连线 ❖ 听鼻线 鼻前棘与外耳孔中点的连线 ❖ 听眉线(SML) 外耳孔点与听眶线垂直的
线。
.
(四)、摄影体位
❖ 包括:立位、坐位、仰卧位、俯卧位、侧卧位、斜位 ❖ 右前斜位:被检者身体右侧朝前倾斜紧贴探测器,射线从左
.
(五)、摄影方向
❖ 矢状方向:前后位(AP);前后位(VD);背腹像 (DV)
❖ 冠状方向:左右向(LR);右左向(RL) ❖ 斜方向:背腹斜方向;腹背斜方向。从足侧向头侧
倾斜角度称为头侧倾斜;反之则为向足斜位。 ❖ 水平方向:X线束与地面平行呈水平方向射入被检
部位时,摄影方向称为水平方向。 ❖ 轴方向: X线束与被检者的组织,器官长轴平行或
.
(二)、解剖学的基准线
❖ 垂直线 与人体水平线垂直的线 ❖ 水平线 人体直立下,与地面平行的线 ❖ 正中线 将人体左右等分的线 ❖ 矢状线 与水平线相交,与正中线平行的线 ❖ 前额线 与矢状线垂直相交,将人体前后分开

X线检查技术

X线检查技术

脊柱骨
脊柱骨:脊柱的范围大,部位深, 椎体数目多,有生理弯曲存在。摄 影时要注意:①矫正生理弯曲,尽 量减少影像失真;②除第1、2颈椎 外,其他颈椎、胸椎、 腰椎、骶骨
前后位、侧位的位置摆法基本相同, 中心线均取所摄位置的中心;
③下部脊柱摄影前要清除肠内容物及 排尿;④脊柱多采用前后位和侧位, 必要时须加摄斜位片。如外伤、脊椎 病等;⑤拍摄脊柱片时必须深吸气后 曝光;⑥必须用滤线设备吸收散射线。
另外,头颅骨摄影时要用滤线栅,吸收 散射线,提高摄影效果。由于新的检查 技术的出现(CT、MR),使许多传统 的头颅位置不用或少用,如:颌下顶位、 眼眶位、鼻骨、颞骨、乳突、鼻窦的一 些摄影和位置等,本节不再述。
头颅后前位
病人取俯卧位。两肘弯曲,头部正中面 对台面中线,听眦线与台面垂直,该位 置可在眼眶内显示双侧的颞骨岩部和内 听道。
第1和第2颈椎前后位
病人取仰卧位。此位置能从口腔 中显示寰椎、枢椎和寰枢关节及 齿状突影像。
第3至第7颈椎前后位
病人取仰卧位。
颈椎侧位
病人取立位。颈部长轴与暗盒长 轴平行,头部向后仰。中心线对 准第4颈椎。
胸椎前后位
病人取仰卧位。身体正中面 对台面中线。中心线对准胸 骨角—剑突联线中点。
膀胱前后位
病人以仰卧位。身体正中面对台面 中线。暗盒上缘与髂骨嵴相齐,下 缘超过耻有联合下缘。中心线对准 暗盒中心。
膀胱左、右斜位
病人取仰卧位。身体正中面对台面中 线。然后将身体向左或向右倾斜,使 躯干与台面成45°。暗盒上缘与髂骨 嵴相齐,下缘超出耻骨联合下缘。中 心线对准暗盒中心。
膀胱侧位
摄影位置方法简单,但应用最广, 至今仍是不可缺少的检查方法。常 规位置是胸部后前位、侧位,心脏 大血管的后前位、侧位和左右前斜 位。

X线摄影体位

X线摄影体位

胸锁关节后前斜位摄影体位患者俯卧于摄影台上,两手放于身旁。

身体正中面或脊柱对暗盒或台面中线。

下颌前伸,支撑头部,使肢体更靠近暗盒。

胸锁关节放于暗盒中心。

中心线向被检侧(左或右)倾斜15”~20”角,经第3胸椎左或右侧射至暗盒中心;左右两侧分别摄影,暗盒用铅橡皮遮挡。

用途常规位置。

胸锁关节侧位摄影体位患者侧立于摄片架前,两足分开,使身体站稳。

头稍向后仰,两臂在背后交叉,胸部向前挺出,两肩尽量后倾.胸骨颈切迹对暗盒中心。

中心线对准胸锁关节,与暗盒垂直。

用途常规位置。

膈上肋骨后前位摄影体位患者站立于摄片架前,面向暗盒,两足分开,使身体站稳。

身体正中面或脊柱对暗盒中线。

头稍抬高。

暗盒上缘超出肩部,下颌置于暗盒上缘,使胸部更能靠近暗盒。

两肘弯曲,手背放于髋部,两臂和肩部尽量内转,使肩胛骨影像不与肋骨重叠.中心线对准第4胸椎,与暗盒垂直。

用途常规位置。

膈上肋骨前后位摄影体位患者站立于摄片架前,背向暗盒,两足分开,使身体站稳。

两手上举抱头,然后将身体向被检测转45o角,使被检侧腋背部紧靠暗企。

将脊柱至胸腔外侧缘的中点对暗盒中线,暗盒上缘须超过肩部。

中心线对准胸骨颈切迹,通过第2胸椎间隙,与暗盒垂直。

用途用以检查腋部肋骨的病变或外伤。

膈上肋骨前后斜位摄影体位患者站立于摄片架前,背向暗盒,两足分开,使身体站稳。

两手上举抱头,然后将身体向被检侧转45o角,使被检侧腋背部紧靠暗盒。

将脊柱至胸腔外缘的中点对暗盒中线,暗盒上缘超过肩部。

中心线对准胸骨颈切迹,通过第2胸椎间隙,与暗盒垂直。

用途用以检查腋部肋骨的病变或外伤。

膈上肋骨后前斜位摄影体位患者站立于摄片架前.面向暗盒,两足分开,使身体站稳。

两手上举抱头,或将健侧手臂上举,被检侧肘部弯曲,手腕放于髋部,手臂及肩部尽量内转。

然后将身体向被检侧转45o角,使被检侧的胸腋部靠近暗盒,并将脊柱至胸腔外侧缘中点对暗盘中线,暗盒上缘须超出肩部。

中心线对准第3胸椎,通过胸骨颈切迹,与暗盒垂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左右向(L R);右左向(R L)。 3. 斜方向
背腹第一斜方向(D V: RAO);背腹第二 斜方向(D V: LAO);腹背第一斜方向( V D: LPO);腹背第二斜方向(V D: RPO)
。从足侧向头侧倾斜角度称为向头侧倾斜; 反之则为向足倾斜。
精品课件
4. 水平方向
水平
X 线束(中心线)与地面平行呈
精品课件
2、申请单的了解
接到申请单后,必须详细了解被检者 的
性别、年龄以及投照部位和检查的目的。
3、胶片的选择
选择胶片的尺寸,应根据检查部位的 实
精品课件
4、投照位置确定
一般都用常规位置投照,遇有特殊病 例需
用特殊位置投照。
5、照片标记的位置
将铅字标记放在暗合适当部位,以不 影响
精品课件
6、滤线器的选择
许多体位利用此法投照,简单准确、 快速
合理。
精品课件
谢谢!
精品课件
称为
方向射入被检部位时,摄影方向
水平方向。
5. 轴方向
织、
X 线束(中心线)与被检者的组
器官长轴平行或近似平行的摄影
精品课件
二、 摄影步骤
1、X线摄影机性能了解
在投照前,必须彻底了解机器的性能 及其
使用方法;并应充分熟悉机器的最高使用 限
度及其规格表(包括最高千伏、毫安和最 长
时间的相互关系),以免超过机器的最高
X线摄影体位方 向、 步骤和定位
投照
刘欣
精品课件
一、摄影体位方向
(一)解剖学姿势 人体直立,两眼向前方平视,两下
肢并拢,足尖向前,两上肢下垂至躯干两 侧,掌心向前。(在摄影工作和阅拍片时, 无论被检者处于何种体位,都依标准姿势 作为定位的依据。)
精品课件
(二)解剖学的基准线
1 . 垂直线 与人体水平线垂直的线。
心,并以最舒适的位置投照,尽量减 少被
检者的痛苦。
10、曝光及后期处理
以上步骤完成后,调节校正控制台上 各种
精品课件
三、十字定位投照法
床面十字定位:在摄影床纵向中心近头侧
画一直线,与床面中心线相交并成直角。调
整X线管垂直床面,对准床面十字中心,移
动床下滤线器,使X线管中心线、床面十字
线 、床下滤线器与胶片中心在同一直线上。
与外眦
连线。
3 . 听鼻线
线。
鼻前棘与外耳孔中点连
4 . 听眉线(SM精品L课)件 外耳孔中点与眶上
5 . 耳垂直线(ARL) 通过外耳孔中

的与听眶线垂直的线。
6 . 眼窝中央线(IPL) 从正面看
左右眼
(眶间线)
窝中点的连线。
7 . 眼窝下缘线(IOL)
左右眼
精品课件
从正面看
(四)摄影体位
1. 立位 2. 坐位 3. 仰卧位 4. 俯卧位 5. 侧卧位
侧朝向板面或台
后倾斜,
离板面或台面,
面;左侧
台面形成一定角
使冠状面
度。 精品课件
者身体左侧 侧朝向板面或台 离板面或台面, 台面形成一定角
(4)左后斜位:被检
后倾斜,背
面;右侧远
使冠状面与
精品课件
度。
7. 屈、伸位:四肢关节沿冠状轴活动,形

之间的角度减小
关节的骨与骨
近时体位为屈曲
和两骨相互接
的角度增大,使
2 . 水平线 人体直立下,与地面平行的线。
3 . 正中线 将人体左右等分的线。
4 . 矢状线 的线。
与水平线相交,与正中线平行
5 . 前额线 后分
于矢状线垂直相交,将人体前
开的线。
精品课件
(三)X线的基准线
1 . 人类学的基准线(ABL) 眶
下缘
与外耳孔上缘的连线,即听眶线。
2 . 听眦线(OMBL) 外耳孔中点
6. 斜位 ⑴ 右前斜位 : 被检者身体右
侧朝
或台面。左侧
前倾斜紧贴板面
冠状面与板
远离板面或台面,
精品课件
面或台面倾斜一
身体左侧朝 或台面。右侧 冠状面与板 定角度。如: 倾斜60°观察
⑵ 左前斜位 :被检者
前倾斜紧贴板面
°
远离板面或台面,
面或台面倾斜一
胸部第二斜位,
精品课件
体右侧
(3)右后斜位:被检者
⑴ 曝光条件包括大小焦点、千伏、毫安、 时间和焦—片距等的适当选择。
⑵ 在机器上调节各项曝光条件,如能养 成
在摆位置前先行 调节曝光条件的习惯,
则对患者很为有利。因在很多部位投 照
时,所摆成的位置并不舒服,被检者
往往
精品课件
9、摆位置
根据摄影部位和检查目的,用标准位 置
摆好。通常都因将检查部位放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与暗 盒中
一般厚度超过12cm者,如脊柱、腹部、 骨盆和头颅等部位投照,都需采用滤线器。 对婴幼儿和儿童的腹部、脊柱、骨盆和头 颅等部位投照,原则上也采用滤线器。
7、衣物的处理
在投照前嘱咐被检者脱去影响X线穿 透力的物质或衣服,如发夹、金属物、膏药
等。如衣物为丝织或毛织品也应脱去。
精品课件
8、曝光条件的决定
位; 相反关节
精品课件
关节组成骨远
8. 内旋、外旋位:四肢以自身的纵轴为轴

转运动,向内旋转为
做旋
内旋 位,向外做旋转为外
旋位。
9. 内收、外展位:当关节沿冠状面活动,

精品课件
(五)摄影方向 1. 矢状方向
前后向(A P);后前向(P A);腹背向 (VD);背腹像(D V)。 2. 冠状方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