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克《呐喊》之我见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作家背景

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人生坎坷多难,他将这些人生经历充分融入到了画作当中。他的画作通常表达的是对于性的抗拒和对于生命的忧愁。他所创作的画中人物常常是正对观众,睁大着双眼,表现出了极大的恐惧和孤独。

1863年,爱德华·蒙克在挪威的南部出生,他的母亲拥有较为良好的艺术素养,父亲是一位军医,有着丰富的学识。在蒙克5岁的时候,母亲因病去世,自此,他的生活开始逐渐被疾病与死亡所占据。母亲的去世使得父亲日渐消沉,蒙克的童年承受了亲人死亡的巨大打击。在他成长到13岁的时候,姐姐也因为肺病离开了人世,然后,妹妹又被诊断出患有精神病。在26岁的时候,父亲也离开了他,次年哥哥去世。可以说蒙克的青年时期就已经充分地体验到了失去和死亡的痛苦。

二、对《呐喊》的解析

爱德华·蒙克最出色的画作就是《呐喊》。画作呈现的是一个用双手抱着自己的头、大声尖叫的人,画面中的人物站立在长桥之上,仅有一个大致外形轮廓,如骷髅一般。长桥的笔直延伸和蜿蜒扭曲的沙洲与海湾呈现出鲜明的对比。头顶的天空色彩为醒目的红黄交织,线条惊悸骚动,像一条流淌着鲜血的河,和漩涡形状的海湾与深蓝色的河流相互呼应,就像一个深不见底的恐怖漩涡。画中的色彩与线条似乎在随着主角的尖叫呐喊而颤动,带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而画中其他的行人却对主角内心的恐惧毫无感觉,冷漠前行。

由此可以看出,画中主角和行人完全是处在两个世界和两个完全不一样的心理状态。主角内心的恐惧只有自己能感受得到,不能被世人所理解,因此这样的恐惧与痛苦是非常深沉以及难以排解的。通过蒙克的自述,能够进一步体验到这种情感:“天空变成血一样的红色……在深蓝色的峡湾和城镇里,血腥的云彩像火一样……我感到害怕和颤抖,我觉得我在这个景观中听到了永无止境的呐喊,我想我听到了一声尖叫。我画了这张照片,画得像真正的血一样。所有的颜色都在尖叫。”由此可见,蒙克所描绘的并非客观存在的东西,它是艺术家内心潜意识中恐慌和焦虑的表现,受到自然场景中某个特征的启发。

《呐喊》是他的“冻结生命”画组中最杰出的一幅,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在首次看到这幅画的时候,笔者对于设计还只处于初步认知阶段,并没有对各艺术流派和主义有深入的了解,但是看到画的第一眼,就似乎感受到了作者想要表达的强烈的情感。这样的感受与任何知识理论以及学术研究都没毫无关系,它只与生活相关。只要是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以及感受过世界动荡的人,就会对《呐喊》有所触动。在追捧一些做作的、矫揉的古典写实作品时,这样粗糙但充满力度的笔伐极大地冲击了笔者的世界观,让笔者对艺术的看法发生了巨大转变。《呐喊》是充满魅力的,蒙克把自己对于生命的体验完全呈现在画作之中,直击观者的灵魂,叫醒了沉迷于物质享受中的世人,刺痛了人们的内心。

三、画作中体现“恐惧”的原因之探析

在这件作品中充斥着一种令人惶恐的恐惧,那么到底是什么让蒙克感受到这样极度的恐惧呢?不仅是因为他的人生经历以及精神方面的问题,还因为他继承了父亲那种近乎偏执的信仰。首先,蒙克并非是一个坚定的基督教徒。他只是在父亲的影响下对基督教存在一种粗糙的理解,在他心中基督教属于律法主义,用来惩罚有罪的人,但实际上基督教的教义应该是普度众生,主张人通过对基督的虔诚祈祷可以得到永生。蒙克因为存在对基督教的理解偏差,所以对于《圣经》中叙述的地狱充满了极度的恐惧,内心的欲望、败坏的行为以及恶劣的品行都增加了他内心的负罪感。蒙克非常清楚地表达出了自己对异性和性的迷茫以及兴趣,因此在他心中肯定是有着强烈的负罪感的,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带给他恐惧的原因,加之《圣经》里还用了大量篇幅对人类偷食禁果所受的惩罚进行描述。父亲传达给他的思想就是人一旦犯了错误,就不会被宽恕,死后就要进去地狱。其次,蒙克从小就疾病缠身,死亡无时无刻不在支配着他的生活,地狱的恐惧笼罩了他的人生。蒙克的恐惧感是多么的紧迫,是多么的具体,是多么的强烈。在此基础上,从深层次来欣赏和感受此作品,不能仅欣赏《呐喊》绘画的技艺和技术,更要深刻地体会到蒙克想要表达的强烈恐惧。

第二个原因就是蒙克矛盾的精神世界,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西方美术研究】

蒙克《呐喊》之我见

殷王芳颖

摘要:《呐喊》,或翻译为《尖叫》,是挪威著名画家爱德华·蒙克于1893年所创作的作品,而这幅画自诞生之日起就成为了表现主义绘画中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2012年5月3日,在纽约苏富比印象派及现代艺术专场拍卖上,1895年版的《呐喊》拍卖成交价约1.1亿美元,打破了当时的拍卖交易记录。正因如此,《呐喊》所涉及的一些故事、一个和死亡及痛苦纠缠一生的天才画家蒙克的故事,再一次进入人们的视野。

关键词:表现主义;蒙克;《呐喊》

80

2019·04

其一,现实社会中新的科学理论或者其他因素随时都会动摇蒙克已有的信仰。从他的作品《圣母》中就可以观察出:他所创作的圣母与他人不同,给人一种有妖精气息的感觉,主要是画面的四周画满了精子。这些边框上画的精子表现出蒙克尝试用科学的精神和理念在思考圣母感孕这一人类自然行为,同时非常突出地显示出蒙克开始质疑《圣经》关于神性的相关描述,这种质疑神性的描述与现有的科学理念背道而驰,深深地动摇了蒙克原有的信仰,冲击了蒙克的精神思想。

其二,蒙克长期压抑,内心被束缚得太紧太沉重,而蒙克更想获得自由,摆脱束缚,追求心灵解放。同时尼采等否定上帝的言论,给蒙克带来了崭新的思想世界和剧烈的冲击。他无法彻底放弃基督徒的信仰,但他又非常渴望摆脱宗教的压力,他在这两种想法中不断摇摆不断犹豫不断疑惑。父亲自小在他身上留下的深深的宗教烙印,使得蒙克在追求“自由和解放”时,同时产生痛苦和快乐两种强烈对比的感受,痛苦是源于思想和内心矛盾引起的焦虑,但逃离传统束缚又给他带来更多的快感,他无法轻易放弃,两种矛盾思想在蒙克体内不断碰撞,最后达到大爆发的临界点。

其三,蒙克的画不是画他眼睛看到的,是画蒙克的人生经历,那些色彩和线条是能打动蒙克的眼睛和心灵的,所以能从蒙克的画中感到他的感觉。就如常人一样,蒙克会遇到身边的亲人生老病死,他常常会沉浸在怀念亲人的悲痛中无法自拔,痛苦万分。他会常常思考死亡这个主题,又恐惧死亡这个主题,在现实生活中他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各种死亡的场景,会被各种死亡暗示所影响。我们可以从《呐喊》这幅画中的情绪读出他的恐惧,画中的天空被蒙克处理成血红色的天空,非常贴切清晰地表达了蒙克的恐惧。

蒙克绘制的《呐喊》数量高达四件之多,如此多数量的画作都是他呕心沥血之作。这些画作来自于他痛苦的亲身经历,主要是蒙克身体的病痛和童年的不幸;来自于他内心深处的痛苦,主要是宗教信仰给他带来的折磨和困扰。这些焦虑和恐惧心理都被蒙克在《呐喊》中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四、呐喊之我见

立足于《呐喊》前,观者不由自主地被画面所打动,那是一种切肤之痛感同身受的动容。细观画中的人物,其被一种焦躁感深深包围,即将被夺去生命,让人的悲悯之心油然而生,这就是蒙克对于生命状态的描绘,对失去生命时无能为力的一种表达。画中殷红的残云、尖叫的人、虚弱的身体,整个给人以疏离感。蒙克不相信爱情和友谊,在残酷的现实生活中,这些美好的情感极易被粉碎,让人无法捉摸,同时蒙克也追求着美好的情感,希望能得到爱情和友谊的滋润,然而现实是残酷的,蒙克一生都没能逃离悲惨命运。从《呐喊》中看到蒙克的画布上永久定格的脆弱生命,能深深感受其对命运的恐慌,让人忍不住和他一起呐喊,如何才能拯救这脆弱的生命,如何才能摆脱多舛的命运。

《呐喊》中尖叫、萎缩、枯柴般的人是蒙克对自己的刻画,也深深刻画了每一个被苦难折磨的人。那尖叫的人身形扭曲,是一个被死亡、病痛、爱欲撕裂的老者,是一个在阴影中随风漂泊的孩子,是一个被世人隔离垂死的病人。画中的笔触粗犷,如旋涡般奔腾着,那些搅动的黄色表达出作者热烈而忧郁的性格,有力的笔触仿佛是作者羸弱跳动的心脏。

五、结语

《呐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但它仍被我们这个时代所瞻仰,它虽然创作于一个多世纪前,但仍没有被遗忘,它被世界之人瞻仰,不分种族,不分地域。中国人站在《呐喊》前因其深深感怀,德国人站在《呐喊》前也为其动容,挪威人同样产生感动。《呐喊》是生活的写照,只要是真实生活的人们都会被它深深打动。蒙克是一个脆弱而又孤独的人,其生活简朴,创作却是殚精竭虑的,不依附权贵,不畏惧权贵。《呐喊》不需要用学术性的标榜来评价,但是其仍具有当代性的意义,无论是在艰苦的生活中、矛盾的思想中,还是在多桀的命运中,不愿随波逐流的人们都会发自内心地呐喊。

《呐喊》是现代主义的代表作,影响了后期一大批的画作风格,蒙克被推为现代表主义的先驱,引起了现代表现主义的艺术潮流。但蒙克认为他是孤独的,他的画是画他的生活经历,不是画他看到的,他画的色彩和线条是打动他的心灵的,他永远独自存活在他自己的世界里。他与其他现代主义画家最大的区别就是他只从自己的精神世界审视自己的画作,从不在乎其他人的看法,他绘画是为了释放他被禁锢的灵魂。

蒙克认为,艺术作品只能产生于人生,艺术是通过人的眼睛、头脑、内心和神经所创作出来的。蒙克极具偏执狂的气质,具有极度扭曲倾斜的主观意识,内心深处有火样的激情,这些都被他的画作表达出来。

蒙克的一生是独特而悲痛的,他是一个整日同梦魇、死亡、疾病相伴的人。但这样的残败的生活却并未让蒙克落入尘埃,有这样悲痛的童年、噩梦般的人生,被疾病、癫狂、死亡追赶一生的人,仍能在泥泞的沼泽地中开出花来。他的人生被思想的困惑、宗教的束缚和追求自由的矛盾重重缠绕,这些都是他创作的源泉,也是成功路上付出的悲痛代价。

参考文献:

[1]李静.线条与色彩的呐喊——

—论蒙克的版画艺术语言[J].小说评论,2011(S1).

[2]丁建国.关于生命、爱与死亡的诗:从“生命”组画探究蒙克的生命哲学[J].新美术,2013(3).

作者单位:

中北大学

8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