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一代廉吏于成龙》有感
于成龙观后感
于成龙观后感于成龙观后感篇一历史电视连续剧《一代廉吏于成龙》给人们留下了许多意味深长的思考。
于成龙廉洁勤政的高尚品德、浩然正气的人格力量和爱民如子的人格魅力,深深地震撼了观众的心。
人们赞誉该剧虽言历史,却关现实。
历史在塑造一个优秀灵魂的同时,也在启迪今天的党员干部能像于成龙那样廉洁勤政、一心为民、一生为民。
你为的是天下,想的是社稷,苦了自己;你穿的是旧衣,吃的是粗米,从不在意;你爱的是百姓,恨的是贪吏,一身正气;你流的是热泪,熬的是心血,勤政不息。
回想着《长歌行》中那坚定而又悲怆的旋律,于成龙的形象在人们的脑海间总是挥之不去。
清康熙年间,新任福建按察使于成龙到任后,发现前任官员草菅人命,造成了一起所谓通海通匪的冤假错案,使当地上万平民锒铛入狱,乃至田园荒芜、怨声载道、社会动荡不安。
要改变现状,必须重审旧案,开释无辜,同时减轻民众军粮徭役的沉重负担,促进生产发展。
于成龙不顾自身安危,运用种种计谋,向驻节福建、权倾朝野的康亲王坦诚进言,与骄横偏执、心理阴暗的勒春、喀林等官僚周旋斗法,拯妇孺老弱于水火,救受害无辜于囹圄,终于以其刚正直拗的人格魅力和清廉俭朴的操守,感化了康亲王及一应同僚,战胜了重重困难,使一方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于成龙再一次因政绩卓著而升任直隶巡抚,依依难舍而踌躇满志的他悄然踏上新的旅程。
于成龙以天下为家,而百姓是天下的主人。
因此,他为天下大事考虑,实际是为百姓安危幸福考虑。
他名为官,实为仆,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为老百姓谋福利上。
越是困难,越是危险,越是需要负责任的时候,他越是走在最前面。
他为了百姓,可以放弃自己的所有,甚至可以把自己的性命抛之脑后。
他全身心地想着老百姓,全身心地为着老百姓而丝毫不计较个人利益。
于成龙能做到如此清正廉洁,是他严于律己的结果。
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官吏,能做到于成龙这样,尤其不容易。
而于成龙却做到了,而且做的非常好。
这是因为于成龙的忘我,他的淡泊名利,严正无私,心无杂念,一心为天下百姓。
电视剧《于成龙》观后感5篇
电视剧《于成龙》观后感5篇于成龙从小在山西长大,多次考试后,直到四十多岁才开始入仕为官。
下面是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于成龙观后感春节回家,大年初一起来吃完饭,坐在沙发上,看着老爸在看的电视剧—《于成龙》,一开始是为了打发时间,觉得就是结合当下的热点出的电视剧。
但后来慢慢地看入迷了。
一口气就把四十集看完了。
此电视剧的的主要内容是:从广西罗城县县令,到合州、黄州、武昌、福州、直隶、两江,三获卓异,智斗地头蛇,平叛造反,平反冤案,扫除贪官。
二十几年的仕途生涯,清正廉洁,被称为一代廉吏。
看完本电视剧之后有一下几点感想。
一是人不光要我品德好,还要有能力。
于成龙有一个外号叫"于青菜",说的是他清正廉洁,饭菜基本是青菜萝卜,无论做到多大的官也是如此。
但光清正廉洁是当不了有作为的官的,在罗城智斗恶霸,在黄州平叛,在福州平反冤案,在直隶和两江打击贪官,是他足智多谋,知行合一的现实体现,否则早就成了刀下鬼。
但如果没有高尚的品德,他又不可能有那么大的勇气勇闯敌营,舌辩康亲王,刀斩康熙亲外孙赫里。
是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给了他无限的勇气。
二是即使有足够的能力也要有舞台。
于成龙在做官之前,已经四十多了,已经经过几十年的知行合一的锻炼,能力已经显现,但当贵族额尔齐圈了他们的地时,他差点就被砍头,还好被及时救下。
直到他做官,有了舞台,才不断展示自己的实力。
三是有一个好老师是多么的重要。
他的老师刑济堂,学富五车,有思想,有深度,教会了于成龙等人一辈子受用的做人做事的道理,近则齐家,远能治国。
教出了陈廷敬、于成龙、柳晋阳等一大批胸怀天下的治世能人。
在当代,一个人难得有一个自己称得上一辈子的老师,但我们又很需要有这样的老师作为自己的人生导师,真可谓,朝闻道,夕死可矣。
四是有一帮生死之交是多么的重要。
当于成龙从山西到广西赴任,曾经是五品大员的周瑞,讨着饭,几千里的路,赶到罗城投奔于成龙,为其几十年的仕途出谋划策,不求名利,甘愿吃青菜萝卜。
百姓心中有杆秤清官干吏有榜样:一代廉吏于成龙心得体会【精选】
百姓心中有杆秤清官干吏有榜样:一代廉吏于成龙心得体会近日,院组织全体干警集中收看了电视剧《一代廉吏于成龙》。
看完后我很受触动,剧中于成龙面对强豪权贵的正气凛然和面对普通百姓的爱戴之情以及刚直不阿的性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那个等级分明的封建社会,官与民之间是一个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老百姓只是统治阶级实现自身统治的工具,毫无道德尊严可言。
而一个下层官吏,即使有远大的政治抱负,有济世匡时之才,没有一个明君的眷顾也只能郁郁终身。
于成龙是幸运的,他生逢治世之初,社会百废待兴,虽然他耿直的性格得罪了不少人,但得到了明君康熙帝的关注和支持,使得他能为百姓殚精竭虑,留下“天下廉吏第一”的传世美名。
纵观于成龙的一生,他卓著的政绩和廉洁清贫的一生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他秉公办案、公正廉明的作风也给我们法官树立了榜样。
为官之道。
于成龙44岁出仕,67岁卒于任上。
二十三年间,他心系百姓,他所任的地方均得到了有效的治理。
期间,为掌握第一手治政资料,他常常深入到田间、地头,与百姓亲谈农事;为侦破杀人凶案,他冒着生命危险,扮作商人、乞丐到贼巢查探。
他问政于民,注重调查研究,思路明晰,从不主观臆断。
这些做法即使在现在也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就作为一名法官来说,我们承担着党和人民的重托,担当着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任,我们是公正的象征,手中的权力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安定。
工作中,我们要心系群众,敢于担当,注重调查,认真审慎地办好每一起案件。
要注重不断学习政治理论和法律业务知识,努力提升自身的审判业务水平,多办案,办好案,切实对得起“法官”这个称谓。
百姓之道。
于成龙44岁怀着“此行绝不以温饱为志,誓勿昧天理良心”的抱负,到遥远的边荒之地广西罗城为官。
他在任上时刻把百姓的安宁冷暖放在心上,克己奉公,勤于理政,即使离开任所到别处为官,仍对百姓们的苦楚心如火焚、彻夜难眠。
于成龙这种心怀百姓冷暖,时刻为了百姓的思想,在那个“皇权至上,官府为大”的封建年代是难能可贵的。
《于成龙廉吏》学习心得体会
《于成龙廉吏》学习心得体会《于成龙廉吏》是一部以历史题材为背景的电视剧,通过描绘主人公于成龙的廉洁奉公、勇于正义的精神形象,展现了中国古代廉政与反腐的斗争。
观看这部电视剧,我深受启发,也有了一些学习心得体会。
首先,这部电视剧让我明白了廉政的重要性。
于成龙是一个忠于职守、廉洁奉公的官员,无论面对多么巨大的压力和诱惑,他都能坚守自己的准则。
而且,他还通过坚决打击腐败分子,净化政治环境,为百姓谋福利。
这使我认识到,廉政不仅是个人的品质问题,更是社会生活中的基本要求和价值追求。
只有维护廉洁政治,才能保持社会的公平公正,让国家、政府和公务员在人民心中享有良好的声誉。
其次,这部电视剧还让我看到了一个廉政官员的坚持与成果。
于成龙在剧中一直遭受各种打击和困难,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不为任何人和事动摇。
他清正廉洁,勇于直面腐败问题,敢于揭露真相,最终成功地维护了正义和法律。
通过观看他的故事,我认识到成为一名廉洁官员并不容易,但只要心怀正义和真理,始终坚守自己的底线,一定能成就一番事业并取得一定的成果。
此外,剧中的于成龙还展现了一个官员的责任与担当。
作为一个廉政官员,他不仅要守住自己的廉洁底线,还要尽职尽责地为百姓服务。
他帮助群众解决疾苦,反映民间疾苦,代表最底层的人民发声,成为人民的守护者和代言人。
通过观看这一点,我认识到作为一名公务员,不仅要有一颗廉洁的心,更要有一份为民服务的情怀和担当,要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为人民的福祉负责。
最后,观看《于成龙廉吏》让我认识到廉政与反腐斗争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
各级政府和公务员要时刻保持警惕,高度重视廉洁政治建设,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严肃查处腐败分子,努力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这需要从政府机构的改革、政务公开、职业道德教育等多个方面入手,形成廉洁风气和良好作风,确保政治清明、廉洁高效。
总之,观看《于成龙廉吏》让我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廉政与反腐的重要性。
作为一个公民,我要时刻保持对廉政的关注,支持反腐斗争,自觉遵守法律法规,自觉抵制腐败行为。
电视剧一代廉吏于成龙观后感
电视剧《一代廉吏于成龙》观后感
最近观看了中央电视台播放的电视剧《一代廉吏于成龙》,深受启发,感慨万分。
于成龙是清朝康熙年间的廉吏,曾任直隶巡抚,康熙二十三年,病卒于两江总督任上,逝后仅存旧衣、粗米、咸菜和数本书卷,观者无不唏嘘叹息,数万百姓长街号哭,为他送葬。
一个封建社会的官吏,死后为什么会有那么多老百姓自发地流泪痛哭,为他送行?究其主要原因是因为于成龙为官时,时刻把老百姓的冷暧挂在心上,心里装着老百姓,装着大多数人的利益,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心忧天下,人民心中有杆称,称得出贪官污吏,也称得出公仆廉吏,为官者好坏优劣,自有人民评判。
300多年前的封建官吏于成龙,在“三年知州府,十万雪花银”的时风下,尚能廉洁自律,心系百姓,视金钱如粪土,而在当今社会主义历史条件下,以绝大多数人谋利益为已任的中国共产党人和国家的各级党政干
部,则更应牢记宗旨,从严律已,多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当好“三个代表”。
然而,时下中国仍处于腐败现象的高发阶段,并有“大案要案多,窝案串案多,高干腐败多”等特点,因而反腐败问题仍是关系到亡党亡国的大问题,是一场严肃的政治斗争。
多年来中央十分重视反腐败工作,并采取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措施,开展反腐败斗争。
今年,中央又提出反腐败要标本兼治,加大治本力度,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这是中央总结多年反腐败工作经验基础上提出来的,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尤其是党政干部,要按照中央的要求,积极参与反腐败斗争,同时要学习“廉吏们”的高风亮节,自省、自律、自警、自励,谨记电视剧中于母对于成龙的教诲:“无论你官做多大,一定要爱民如子,不可胡作非为,欺负百姓。
”于母的这句颇含哲理的话,值得我们党员干部深思。
精选一代廉吏于成龙观后感-《于成龙》观后感精选
【心得体会】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于成龙》观后感精选,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于成龙》观后感精选于成龙是个大器晚成的人,但是于成龙身上的优点至今仍然是我们应该好好学习的。
于成龙在1639年(明崇祯十二年)曾经参加过乡试并中副榜贡生,副榜贡生相当于备取生,不算中举,所以于成龙始终在参加科举考试,直到顺治十八年(1661年),已经44岁的于成龙,不顾亲朋的阻拦,怀着“此行绝不以温饱为志,誓勿昧天理良心”的抱负,接受清廷委任,到遥远的边荒之地广西罗城为县令。
于成龙为官清廉,爱民如子,刚到罗城县花自己俸禄为百姓买的耕地牛,不仅如此于成龙能任事,敢担当,短短几年时间,他将一个荒凉偏远,盗匪横行名不聊生的罗城县治理的风生水起,政绩过人,这就是于成龙仕途的起点,虽然起点极低,但是于成龙从没抱怨,而是一直做着自己该做的事,百姓的事就是自己的事,《于成龙》观后感精选做实事就是于成龙的一个很大的优点,其实于成龙的成功不仅仅是自己的能力,厚积而薄发,其实跟当时的环境也有很大关系。
首先于成龙出生比较低,出生在农村,多次科举都没有被提名,最后可以说最高学历也就是副榜贡生,45岁开始正式走上仕途也是因为当时社会动荡严重缺官,所以当时已经45岁的于成龙入京参加选官。
按照当时的惯例,吏部负责官员把相关职位写成签条并密封,让候选者随机抽取,职位好坏,全凭运气。
当时就是抽了个被人认为是下下签的罗成知县。
其实我觉得是于成龙运气好而不是运气差,如果要是抽到了别的地方也不可能进步的那么快,到了罗城所做的事情都是大事。
于成龙在事业上可以说是如履平地,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于成龙的仕途发展的相当迅速,为官仅仅23年就从一个小小的七品知县一直到了两江总督、兵部尚书。
这不仅和于成龙自身的能力有关,当时康熙皇帝可是一代明君,能知人善用赏罚分明,大清王朝就是在康熙在位时真正的开始,而且于成龙遇到的上司都是很出色的上司,都很看重于成龙,于成龙的仕途发展虽然很难以置信,但是却是有目共睹的,因为从来没有一个连科举都考不上人居然能做到两江总督和兵部尚书,于成龙的发展也和他的老师有很大关系,他的老师也是他的岳父,他的老师一直在教导他如何做官,如何为人民服务,所以于成龙的仕途发展和他的老是有很大的关系。
为官之道在于做人做仆:一代廉吏于成龙观看体会
为官之道在于做人做仆:一代廉吏于成龙观看体会电视连续剧《一代廉吏于成龙》虽是旧剧,但看过之后却是心绪难平,于成龙一心为民,被康熙誉为“天下廉吏第一”。
剧中,于成龙从广西罗城任知县到升任湖北黄州同知、武昌知府、福建按察使、布政使、直隶巡抚、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使、两江总督,官致一品。
他所到之处,贪官污吏、恶霸匪首皆受到惩处,老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安居乐业。
其所治理之地政通人和,政绩彪炳。
于成龙的为官之道, 真是值得我们思考学习。
一、要做官,先做人。
于成龙为官之前,就是个仁义孝贤正直之人。
电视剧虽没有演他为官之前的生活,但是仅他上任之前的几个镜头,就足以说明他为官前的为人。
赵秉章劝他去吏部送礼,他说, 如果那样做了官,一辈子也不安生,可见他不跟风,不媚俗, 有自己做人做事的底线。
听说罗成凶山恶水,盗贼横行仍说服老母同意他离家上任,可见他胸怀大志,有不畏艰险之心。
辞母抛妻别子离家的画而虽在近二十集的电视剧中仅有十几分钟,但足见其是个孝子贤夫慈父。
他离家上任,乡亲们纷纷岀门相送,可见他在乡邻之中也有人缘,有威信。
赴任广西,六千多里,到任后便死了两名家仆,侍从朝卿却仍忠心追随,足见于成龙的人格魅力。
而我们作为法院的一名干警,也要先为人,守住我们做人的底线,才能当一名好法官。
二、名为官,实为仆清顺治十八年,于成龙赴任广西罗城知县,开始了他20 余年的为官生涯。
北溟公于成龙名为官,实为仆,他是百姓的公仆,他心系百姓,时刻谨记为百姓谋福利。
为了百姓,他亲力亲为、兴办义学、越界擒贼、不畏权贵。
可自己却粗茶淡饭,自甘淡泊,一生奔波在外,苦了自已也帮不了家人。
儿子从山西老家大老远来探望他,回去时,身为官员的他却没有什么东西给儿子带回去,只有侍从弄到的几斤粟子和半个板鸭。
为官如此,怎能不受百姓爱戴?回想自己,蜜罐里泡大的80后,虽父母不刻意娇宠,但也确实没吃过苦,从城市到县城,心里有落差,虽已适应,但有时仍心生抱怨。
一代廉吏于成龙观后感范文
一代廉吏于成龙观后感一代廉吏于成龙观后感范文《廉吏于成龙》智慧地表达了中国百姓对于清廉为政的向往。
看看下面的观后感范文吧,也许对你有帮助哦。
一代廉吏于成龙观后感篇140集的电视连续剧《于成龙》在央视一套播完了。
这是一部优秀的反腐倡廉历史剧,讲述清朝第一廉吏于成龙勤政廉洁、为民办事、为国尽忠的故事。
有时一晚连播三集,我不顾劳累也要坚持看完。
我边看边思考,于成龙一介书生,45岁才出仕,最后官至一品,两江总督兼兵部尚书,死后又得康熙加封。
他出身平民,没有背景,朝中无人,不请客送礼,不朋党营私,一生中却三次被推举为"卓异",其中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有三条值得思考:一是打铁还还需自身硬。
于成龙所做之事,皆是公事、民事,没有一件是私事、亲事。
于成龙的所作所为,在今天看来不可思议,他的生活俭朴到极点,长年吃素不开荤,有"于青菜"之称,像个"苦行僧"。
他不按常规出牌,经常顶撞上司甚至不执行皇帝的命令。
比如在黄州力排众议,坚持剿抚并用招安刘君孚;又如在福建公然对朝廷的禁海令表示异议不执行;更有甚者,竟然先斩后奏,惩治了朝廷的外甥、江宁大将军赫里。
所有这些,有多少人不理解,有多少人反对,有多少人参劾,但他都有惊无险。
这是为什么?个中原因主要就是他做的事都是为百姓、为国家、为江山社稷。
这也印证了那句名言:"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廉则吏不敢慢,公则民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
"正是由于他自身正、自身清、自身硬,才使他干起事来充满自信,一往无前。
二是一个好汉三个帮,有一个团结战斗的团队。
于成龙廉洁从政,和官场的不良风气是格格不入,每到一地都是惊心动魄,纵有天大的本事,单枪匹马也是难以成事的。
但于成龙有"福气",有一个同心同德干事的团队。
这个团队和他一样,不图名图利,不贪财爱财,甘于清贫、坚持操守。
像幕宾师爷周先生、刀笔小吏柳晋阳、神勇捕头雷翠亭、忠实管家石玉林、石玉兰兄妹等。
观看《廉吏于成龙》心得体会
观看《廉吏于成龙》心得体会《廉吏于成龙》是一部描写中国古代廉政官员的电视剧,通过这部剧,我深刻体会到了廉政的重要性和廉洁的力量。
以下是对于这部剧的观后感。
《廉吏于成龙》以宋朝做背景,主要讲述了身为廉洁官员的于成龙在一个腐败的官场中,坚持正义与清廉,并通过一系列行动改变了整个官场的局面。
剧中通过于成龙与其他官员、地方豪强和平民百姓之间的斗争,展示了一个廉政官员的形象和作为。
于成龙作为剧中的主人公,通过他的言行举止和为人处事的风格,树立了一个廉政官员的正面形象。
他以身作则,坚守原则,决不为权力和利益所动摇。
他勇敢地揭露腐败的行为,打击贪官污吏,并始终保持自己的廉洁本色。
他的行为不仅让其他官员感到震撼和敬佩,也让百姓群众对政府重建信心,他倡导的新风尚也在整个官场中蔓延开来。
在剧中,我们可以看到于成龙和其他官员之间的博弈和斗争,这也展示了官场的残酷和复杂。
面对贪污腐败的现象,于成龙并没有退缩,而是毫不畏惧地站出来坚决对抗,他通过调查取证、引导舆论以及借助法律手段等多种方式,逐渐打破了一切的阻碍,最终使腐败官员无所遁形。
此外,在剧中也展示了于成龙与地方豪强和平民百姓之间的关系。
于成龙在处理地方发展、民生问题上始终秉持公平公正的原则,他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代表着正义和公平。
他积极推动农田水利建设、减免民粮租税等举措,受到了百姓的拥戴和尊敬。
于成龙与地方豪强的对决也反映出他对于权势和势力的抗衡,无论面对怎样的压力,他都能坚守自己的原则。
从这部剧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廉政官员的责任和担当。
没有廉政与清廷,官员就容易被诱惑,导致腐败、权力滥用等问题的产生。
而有了廉政官员的存在,才能保证政府的公信力和人民的利益,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同时,我也深刻认识到廉政官员的行为对于整个社会的影响。
于成龙在剧中的行动不仅仅改变了官场,也影响了整个社会。
廉洁的力量是巨大的,它可以振奋人心,唤起社会的良知。
一个廉政官员的行为会激励其他官员向他看齐,也将带动更多的人行善秉公。
《一代廉吏于成龙》观后感
《一代廉吏于成龙》观后感廉政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委员会的重要指示工作,而近期一代廉吏于成龙电视剧的热播让我们感受很多。
下面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一代廉吏于成龙篇一历史电视连续剧《一代廉吏于成龙》给人们留下了许多意味深长的思考。
于成龙廉洁勤政的高尚品德、浩然正气的人格力量和爱民如子的人格魅力,深深地震撼了观众的心。
人们赞誉该剧虽言历史,却关现实。
历史在塑造一个优秀灵魂的同时,也在启迪今天的党员干部能像于成龙那样廉洁勤政、一心为民、一生为民。
“你为的是天下,想的是社稷,苦了自己;你穿的是旧衣,吃的是粗米,从不在意;你爱的是百姓,恨的是贪吏,一身正气;你流的是热泪,熬的是心血,勤政不息。
”回想着《长歌行》中那坚定而又悲怆的旋律,于成龙的形象在人们的脑海间总是挥之不去。
于成龙首先是一个能吏。
在电视剧中,有一个画面十分感人。
一个官吏对着于成龙说:“私开官仓是要杀头的。
”于凛然正气地说:“五马分尸也要开仓!”那种为民请命敢作敢为的气魄,让人振奋。
他乔装迷路人摸进匪徒聚集的破庙,一举端掉匪窝,真是大快人心。
他严于律己,不为富贵所动。
于成龙的官阶虽越升越高,但生活却更加艰苦了。
他带头实践“为民上者,必躬先俭朴”。
去直隶,他“屑糠杂米为粥,与同仆共吃”,在江南是“日食粗粝一盂,粥糜一匙,侑以青菜,终年不知肉味”。
江南人民因而亲切地称他作“于青菜”。
总督衙门的官吏在严格的约束下,“无从得蔬茗,则日采衙后槐叶啖之,树为之秃”。
他天南地北,宦海20余年,只身天涯,不带家眷,只一个结发妻阔别20年后才得一见。
他的清操苦节享誉当时。
卒后居室中只看到“冷落菜羹……故衣破靴,外无长物”。
身为“治官之官”,于成龙始终把整顿吏治放在工作的首位。
针对各属贿赂公行,请客送礼之风,他从利用中秋节向他行贿的官员开刀,惩一儆百。
他赴任江南,入境即“微行”访于民间,面对“州县各官病民积弊皆然而江南尤甚”的状况,很快颁布了《兴利除弊约》,其中开列了灾耗、私派、贿赂、衙蠹,旗人放债等15款积弊,责令所“自今伊始”,将所开“积弊尽行痛革”。
2024年观看《廉吏于成龙》心得体会(2篇)
2024年观看《廉吏于成龙》心得体会近期,支部____去于成龙故居学习,经过参观、交流使我感触很深,颇受教育。
于成龙是清朝乾隆年间天下第一廉吏,他为官几十载,一贫如洗,两袖清风,为官不图财,知足常乐,始终保持着为官廉洁的高风亮节。
他以关爱平民百姓为已任,为解百姓生活之难,慷慨解囊,洒尽自己一生的为官奉禄,资助穷人。
尤其是他身为地方父母官,不顾丢官杀头之风险,为民作主鸣不平,敢于直谏,刚正不阿,深得百姓的称赞和拥戴,令世人敬佩。
从廉吏于成龙的身上,结合工作实际,我感悟到了以下几点:一、牢固树立____思想,确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奋斗目标。
二、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身素养。
学习,可以充实一个人的内涵,可以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增强一个人在现今社会中的竞争能力,促进一个人的全面发展。
当一个人有了自己追求的目标,才能去努力学习,才具备了要去学习的动力,才可以发自内心学习;有了理论和实践经验,才能够很好的学习;有了坚定的意志,才能够坚持不懈的学习。
只有提高自身的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通过学习力的提高为创新提供源泉,不断飞跃,不断发展。
在这个知识爆炸的社会,学习的速度要大于知识变更的速度,只有这样,才能不被社会淘汰。
只有通过坚持不懈的学习,拓宽自己的思路,改变对事物的看法,改变自己的主观认识,辨证、全面的看待问题,提升自己的人生价值、理想和抱负,用真心渴望实现的目标来激励自己,转变思想观念,发挥自我才能、创建美好人生,最终促进企业发展。
三、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2024年观看《廉吏于成龙》心得体会(2)《廉吏于成龙》是一部以成龙为主角的电影,讲述了一个廉洁勤政的普通官员的故事。
通过观看这部电影,我深受启发和感动。
下面是我对这部电影的心得体会。
首先,这部电影展现了真正的廉洁勤政的官员形象。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贪官污吏的消息,这让人们对官员们产生了极大的不信任感。
【观看《一代廉吏于成龙》有感】
【观看《一代廉吏于成龙》有感】观看《一代廉吏于成龙》有感《一代廉吏于成龙》其实在2000年就问世,那个时候本人还在读初中,对此剧十分热衷,每集必看,情到深处,心情澎湃,热泪盈眶,久久不能自已,那个时候心里就觉得于成龙就是一个好官、清官,做官就就应当做于成龙。
时隔16年,我已作为一名国家工作人员,今年重新拜看此剧,竟然依然觉得如此令人震撼,气神激荡。
于成龙(1617-1684) 字北溟,号于山,清山西永宁(今吕梁离石)人。
谥“清端”、赠太子太保。
于成龙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举副榜贡生,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出仕,历任知县、知州、知府、道员、按察使、布政使、巡抚和总督、加兵部尚书、大学士等职。
在20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举“卓异”,以卓著的政绩和廉洁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爱戴和康熙帝赞誉,以“天下廉吏第一”蜚声朝野。
观看此剧后,我认为于成龙有以下两点才成就他“天下廉吏第一”。
一是他有种为国效力、为老百姓做事的愿望。
所以,他心中装的是国家社稷和老百姓的安危幸福,这就造就了他名为官,实为仆的境界。
其实,他45岁才当官,在那个年代,可以算是老龄人。
当时他上任的第一站是广西罗城,而当时的罗城由于常年战乱,城乡残破不堪,又加上匪患猖獗,百姓极端疾苦。
但是,他不顾亲朋的阻拦,抛妻别子,带着他的愿望毅然赴任。
正是因为他心中装着天下和百姓,使得他为官20多年,总是把全部精力放在为老百姓谋福利上,甚至为了老百姓把自己的性命都抛之脑后,丝毫不计较个人利益,那种为民请命敢作敢为的气魄,让人振奋,正是如此,于成龙受到老百姓如此的爱戴和敬仰。
二是他有颗严于律己、坚定如山的心。
于成龙从“芝麻官”罗城县令到一品大员两江总督,官职越来越高,但是生活却越来越清苦。
良好的品质容易形成,难的是面对各种诱惑能够一辈子坚持到底,不改初心。
正如时人范郁鼎评价于成龙所言:“其节操至死不变”。
观念激荡,需常洗心灵之垢;物欲诱惑,应常敲警示之钟。
电视剧一代廉吏于成龙观后感.doc
电视剧一代廉吏于成龙观后感(二)作者:方友近期观看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在黄金档播出的电视剧《于成龙》,感触颇深。
看着于成龙躹躬尽瘁,殁于任上的镜头,我的心似乎在滴血,内心呼唤着:于成龙真乃一代廉吏。
这部电视剧讲述于成龙在出仕前刻苦学习祖国优秀传统文化,以修齐治平、知行合一、义不辞难为价值追求;出仕后,在23年的从政生涯中,跨越广西、湖北、福建、直隶、两江等省区,从七品知县到封疆大吏,坚持以民为本、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勤政爱民、勇于担当、三举卓异的从政实践,刻苦廉洁、刚直不阿、一尘不染的人格魅力,深得各地民众爱戴和各省督抚的器重,康熙帝盛赞为”古今廉吏第一”.本剧通过其为民做主、为民请命、为民除害、为民造福的一系列生动故事,再现这位”吏者之师”的感人风范。
“于青菜”“于大胆”“于青天”这些美称并非空穴来风,他罗城治盗丶湖北平匪丶福建平冤丶直隶救灾、两江惩恶,从一个边远山陲的小小县令,一步步成长为封疆大吏,他爱民如子,勤于政务,廉洁奉公,刚直不阿,一尘不染的好品质深受百姓爱戴,赢得康熙帝最高褒奖”古今廉吏第一”.当观看于成龙与康熙帝在上书房一次推心置腹的交谈这一幕,感动的泪水在眼眶里打转,他与康熙帝简直是惺惺惺相惜,英雄所见略同。
他告诉皇上,自己是贫苦人家出身,勤俭习以为常,还说”上有所好,下便投其好”.皇上便引用李商隐两句诗:历贤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说自己虽比不上殷周古代明君圣贤,但时时警示自己,勤政爱民,奉行节俭,这样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并视于成龙为知已。
看一个家族有没有希望,主要观其后代是否勤劳节俭,励精图志。
当他们清醒地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控制自己的欲望,并孜孜不倦地为之奋斗,让希望之光普照大地之时,便是其灿烂辉煌的美好人生。
观电视剧《于成龙》,还可体会到凡成大事者,必先历经磨难,苦其心志,强其体魄,并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永往直前的精神。
剧中再现了于成龙赴广西罗城县就任时艰难困苦的情景,和家人分别无异于一场生离死别,典卖田产一百两银子作为赴任的盘缠,如同破釜沉舟,背水一战。
观看电视剧一代廉吏于成龙有感
观看电视剧一代廉吏于成龙有感观看电视剧一代廉吏于成龙有感“快点,快点!你最爱看的电视剧来了。
”“以前你都看韩剧呀!自从干起纪检工作,看电视的‘口味’都变了。
”加班回家,就听到“家长”的“抱怨”。
最近一直追剧《一代廉吏于成龙》,作为一名扎根基层的纪检人,颇有感触,受益匪浅。
电视连续剧《一代廉吏于成龙》,塑造了清朝初期“一代廉吏”于成龙勤政廉政的高大形象。
于成龙是清代著名的清官,他从政二十四年拒贿保清廉、身居要职保清贫的事迹,实为感人。
百姓交口称颂他居官清正,康熙皇帝称其“天下廉吏第一”。
《一代廉吏于成龙》故事发生在百姓身边,件件与百姓的利益相关,显得平实亲切,一代廉吏于成龙也正是这样一位受人们爱戴的“百姓官”。
电视剧中有一个画面让我很有感触。
一个官吏对着于成龙说:“私开官仓是要杀头的。
”于凛然正气地说:“五马分尸也要开仓!”那种为民请命敢作敢为的气魄,让人振奋。
他乔装迷路人摸进匪徒聚集的破庙,一举端掉匪窝,就地正法歹徒,真是大快人心。
于成龙集刑民行大权一身,立审执捆绑进行,办案效率短平快,社会效果极好,非常大块人心,案件处理公正无私,得民心,顺民意。
反观当下,《一代廉吏于成龙》是一本古为今用的“好教材”,“打铁还需自身硬”,一代廉吏于成龙也印证了这句话。
他能铲污吏、灭贪官、剿匪徒,因为他心中装有国家社稷。
他之所以赢得同僚的敬佩、百姓的爱戴,就是因为他清正廉洁、公而忘私、两袖清风。
虽然该剧讲述的是清朝官吏的故事,但在今天仍具有深刻的启示。
是非明于学习,名节源于党性,腐败止于正气,坚定在于信念。
权利滋生腐败,对权力渴望越厉害,腐败欲望就越强,一旦得到了权利,肆无忌惮胡乱用权,既祸国又殃民,利用权力办私事,办完私事办公事。
办好公事,是你职责所在,办一件利己损人之事,将会不得人心。
而作为当代纪检人,可以说和于成龙一样身为“治官之官”,更应该“引以为鉴,予以贯之”。
学习他始终把整顿吏治放在工作的首位,在为百姓做事的同时,也能很好地惩治统治者中的腐败。
历史教育篇《一代廉吏于成龙》观后感
历史教育篇《一代廉吏于成龙》观后感【一代廉吏于成龙观后感】一:于成龙(1617-1684年),山西永宁人,顺治十八年入仕,康熙二十三年逝于任上。
为官二十四年,廉名传天下,康熙帝曰:“咸称居官清正,实天下廉吏第一”,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清官。
新编历史京剧《廉吏于成龙》再现了三百多年前大清王朝被乾隆皇帝尊誉为“天下廉吏第一”的于成龙在福建清明廉政,勤政爱民的感人政绩和清官形象,于成龙是后世为官者永远效仿的楷模。
舞台大幕拉开,已年逾花甲、衣饰简朴、风尘仆仆赴任福建按察使的于成龙,踏上福建城郊之地时,被一路百姓无端以通海通匪之莫须有罪名,捕之入狱,大为疑惑和不满。
他怒斥福建藩司勒春和福州绿营守备喀林的蛮横和胡作非为。
于是他上任伊始,一不拜上司、二不访官绅,三不会宾客,而一头扎进案卷堆,把臬司衙门的陈年卷宗翻个底朝。
实地勘察,亲临人满为患的四大监狱,惊骇通海通匪的巨案累及万千,造成民不聊生,农桑凋敝,田园荒芜。
于是他毅然上访权倾朝野钦命驻节福州的康亲王,请求重审重判前任臬司的定案。
终使众多冤案昭雪,大快民心。
于成龙,虽为封建社会的一吏官,但仍然有很多的东西值得今天的人们学习。
最值得学习的是他为民服务的思想和廉洁的品德。
让我们在一次回顾历史上的于成龙:他有一种为国效力、为民做事的愿望。
于成龙少有大志,自幼过着耕读生活,受到较正规的儒家教育。
已44岁的于成龙,不顾亲朋的阻拦,抛妻别子,怀着"此行绝不以温饱为志,誓勿昧无理良心"的抱负,接受清廷委任,到遥远的边荒之地广西罗城为县令。
此种精神值得学习。
他能很好地体察民情,以人为本做好工作。
于成龙在福建上任伊始,就做了一件为民称颂的好事。
当时一清廷为对付台湾郑氏的抗清势力,实行了"海禁"政策。
当地统治者不顾连年兵祸,民不聊生,动辄以"通海"罪名兴起大狱,使许多沿海渔民罹难。
于成龙在审阅案卷时,发现每案被拟极刑的就达数十人或上百人之多,甚至殃及妇女孺子。
观看《廉吏于成龙》心得体会
观看《廉吏于成龙》心得体会《廉吏于成龙》是中国创作的一部历史题材影片,该片以清朝时期著名廉吏于成龙的故事为背景,展现了一个正直廉洁、执法公正的官员的形象。
在观看这部电影后,我对于于成龙及其所代表的价值观和廉政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
在接下来的4500字的心得体会中,我将从剧情、角色、主题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首先,电影通过生动的剧情和细腻的情节描写,成功地将于成龙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他来自一个贫苦的家庭,从小就受到正直诚信的熏陶。
这种家庭教育让他在成长过程中树立起了坚定的价值观,对于公正和廉洁的追求有着不懈的努力。
在电影中,他被调往边防地区任职,面对各种腐败和黑暗势力的挑战,他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原则和底线,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廉洁。
其次,电影通过塑造于成龙的形象,传递了廉政精神和理想信念的重要性。
于成龙在电影中面对各种诱惑和压力,但他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绝不动摇。
他敢于与腐败势力斗争,敢于揭露不法行为,以自身的行动引领他人。
他的廉政精神和理想信念给了周围的人以希望和力量,也为后人树立起了榜样。
再者,电影通过于成龙的故事传递了官员的廉政责任和使命感。
于成龙在电影中始终将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最高责任,他始终心系百姓,尽职尽责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他面对的每一个案件,都是对于他的一次考验,他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公正廉洁的行为,为人民争取了正义和福祉。
电影中的于成龙身体力行地将廉政责任和使命感具体化,让观众深刻地感受到一个官员对人民的责任。
此外,电影还通过于成龙的形象揭示了社会的腐败和黑暗,对人们进行了深刻的警示。
在剧中的延江市,贪污腐败现象严重,而于成龙的到来为这个地方带来了一缕阳光。
他抽丝剥茧,揭开了腐败势力的面纱,让观众看到了社会的黑暗面。
通过于成龙的奋斗和努力,电影表达了对于腐败和黑暗的批判和不满,呼吁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要树立起正义和法治的观念,共同营造廉洁清正的社会氛围。
最后,电影在情感层面上给观众带来了深刻的触动和感受。
《一代廉吏于成龙》观后感
《一代廉吏于成龙》观后感《一代廉吏于成龙》观后感(通用5篇)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从中我们可以吸收新的思想,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
到底应如何写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代廉吏于成龙》观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代廉吏于成龙》观后感 1电视剧《一代廉吏于成龙》,该剧情节跌宕,扣人心弦。
虽然十年前央视播放时也看过,但这一次看得更细,更用心,观后感慨颇深。
于成龙廉政亲民的品性,穿越了时空的隧道,传递着对正气的称颂和美德的褒奖,在于成龙身上集中体现了民族传统美德和廉政文化的丰富内涵,虽然三百多年过去了,时代发生了巨大变迁,但于成龙精神仍有现实意义。
于成龙生活在封建王朝官场,但他自甘淡泊,清正廉洁,不爱钱、不收受礼品、不纳妾、不住毫宅、不吃宴会,布衣粗食、节俭清苦、简朴出行、秉公办事,与老百姓忧乐与共。
在罗城六年,他布衣草鞋,把自己完全融入当地民众之中。
临别罗城,出现了百姓追送数十里,哭而还的感人情景。
他没有当官的架子,做官的排场,他心中装着百姓,百姓的利益高于一切。
他舍死忘生,为百姓日夜操劳,乡间问贫、田间耕作、深入匪巢、缉捉盗贼、平反冤案、救助孤儿。
他不畏权势、嫉恶如仇,严整吏治、革除积弊。
他不允许增收火耗、勒索民众、不允许馈赠上官,对官僚权贵犯法亦严惩不贷。
他自己长年忍受离母别妻抛子的生活和精神孤独,从山西老家乡下到广西罗城上任七年,随后升调湖北黄州,十多年没回过一次老家。
他老母思儿心切,叫孙子走了两月步行数千里去湖北看望他,但他整天忙于公务,儿子也只住了几天就回山西。
他两袖清风,无东西可让儿子带回去给老母和妻子。
于成龙于任上病逝,人们在他的寝室看到的只是“青灯布幔,冷落菜羹”,“故衣破靴,外无长物”,故被康熙皇帝褒誉为“天下廉吏第一”。
于成龙能做到如此清正廉洁,是他严于律己、淡泊名利,严正无私,心无杂念的结果。
而作为一名法官更应有廉洁自律的毅力,因为几千年的文明传承,廉洁奉公已铸成我们民族的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始终在不同的时代中熠熠生辉。
于成龙的廉洁故事读后感
于成龙的廉洁故事读后感摘要:一、引言二、于成龙的廉洁故事概述三、故事中的廉洁品质解读四、故事对我们的启示五、结论正文:【引言】在我国历史的长河中,许多清正廉洁的官员为人民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近期阅读了关于于成龙的廉洁故事,深感启发。
于成龙是清朝时期的一位著名清官,他的廉洁奉公、为民造福的事迹传颂千古。
本文将围绕于成龙的廉洁故事,分析其背后的廉洁品质,并探讨对我们现实生活的启示。
【于成龙的廉洁故事概述】于成龙,字振甲,号雨金,清朝康熙年间江南道监察御史。
在他的为官生涯中,始终秉持清正廉洁的原则,坚决抵制腐败现象。
他曾在任职期间,明确规定官员不得借公事之机谋取私利,严禁下属送礼行贿。
而他本人也从不接受馈赠,以实际行动践行廉洁自律。
【故事中的廉洁品质】1.坚决抵制腐败:于成龙在任职期间,严格要求自己和下属做到廉洁奉公,坚决抵制腐败现象。
他对腐败行为深恶痛绝,坚决予以查处,保证了政府部门的公正与效率。
2.自律自省:于成龙不仅要求他人廉洁,更以自律自省的态度,时刻警醒自己。
他曾在家中设立“自省室”,每日三省吾身,以确保自己的行为符合道德规范。
3.为民造福:于成龙始终秉持“民本”思想,关心民生,致力于解决百姓疾苦。
他在任职期间,减轻赋税,整顿治安,发展经济,为民众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
【故事对我们的启示】1.树立廉洁意识:于成龙的廉洁故事告诉我们,无论身处哪个岗位,都应该树立廉洁自律的意识,坚决抵制腐败现象。
2.强化道德修养:我们要以于成龙为榜样,加强道德修养,做到心中有民、行事公正,成为人民群众信任和尊敬的公仆。
3.为民办实事:政府工作人员应当时刻关注民生,致力于解决百姓的实际问题,为民众谋福祉。
【结论】于成龙的廉洁故事是我们学习的典范。
通过阅读他的故事,我们不仅能感受到他坚定的廉洁信念,还能从中汲取到为民服务的智慧。
《于成龙廉吏》学习心得体会
《于成龙廉吏》学习心得体会《于成龙廉吏》是一部自喻为宣传廉政、正视黑暗面、发扬积极向上的小说,作者以周密的情节和生动的形象刻画了一个廉洁勇敢的廉吏形象,告诉我们一个人应该如何做一个廉洁的公务员。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受启发,下面是我的一些学习心得和体会。
第一、真正的廉洁是道德追求的结果。
在小说中,于成龙被塑造成一个依法办事、清正廉洁的公务员形象。
他遵守政治纪律,不搞利益交换,不接受贿赂,不动用职权谋求私利;他遵守法律法规,严格执行法律程序,不以个人意志扭曲公平正义;他尊重职业道德,真心为人民服务,心系百姓利益,不以权力凌驾于民众之上。
在他的身上,廉洁不仅仅是一种岗位要求,更是一种道德追求和内在修养,他用行动诠释了廉洁的真谛。
通过阅读,我深刻认识到,一个人的廉洁不仅仅是在岗位上要做到不贪不腐,更是要从内心深处去追求真正的道德境界。
廉洁不仅仅是一种行为准则,也是一种人生态度。
一个真正廉洁的人,不仅要守法,更要守德,不仅要身体力行,更要思想自律。
我们不能只关注自己的形象问题,更要从根本上把握廉洁的本质,追求真正的道德境界。
第二、正确的价值观是防止腐败的关键。
在小说中,无论是于成龙还是其他角色,他们的廉洁都离不开正确的价值观。
而导致腐败的最大原因就是价值观的扭曲。
一个人如果只追求个人私利,不顾他人利益,那么他就很容易滑向腐败的深渊。
然而,一个人如果拥有正确的价值观,能够坚守道义,就会对诱惑产生免疫力,不被物质世界所迷惑,不受外界干扰。
于成龙正是以自己的行动展示了一个廉洁公务员应该具备的正确价值观:不谋私利,为人民服务,秉公执法,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诱惑和考验。
只有正确的价值观可以让我们抵制恶势力的诱惑,守住自己的灵魂底线。
教育引导广大公务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预防腐败的关键所在。
只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牢记自己的使命和责任,才能真正做到廉洁奉公,运用自己的权力为人民谋利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看《一代廉吏于成龙》有感
《一代廉吏于成龙》其实在2000年就问世,那个时候本人还在读初中,对此剧十分
热衷,每集必看,情到深处,心情澎湃,热泪盈眶,久久不能自已,那个时候心里就觉得
于成龙就是一个好官、清官,做官就就应当做于成龙。
时隔16年,我已作为一名国家工
作人员,今年重新拜看此剧,竟然依然觉得如此令人震撼,气神激荡。
于成龙(1617-1684)
字北溟,号于山,清山西永宁(今吕梁离石)人。
谥“清端”、赠太子太保。
于成龙明
崇祯十二年(1639年)举副榜贡生,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出仕,历任知县、知州、知府、道员、按察使、布政使、巡抚和总督、加兵部尚书、大学士等职。
在20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举“卓异”,以卓著的政绩和廉洁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爱戴和康熙帝赞誉,
以“天下廉吏第一”蜚声朝野。
观看此剧后,我认为于成龙有以下两点才成就他“天下廉吏第一”。
一是他有种为国效力、为老百姓做事的愿望。
所以,他心中装的是国家社稷和老百姓
的安危幸福,这就造就了他名为官,实为仆的境界。
其实,他45岁才当官,在那个年代,可以算是老龄人。
当时他上任的第一站是广西罗城,而当时的罗城由于常年战乱,城乡残
破不堪,又加上匪患猖獗,百姓极端疾苦。
但是,他不顾亲朋的阻拦,抛妻别子,带着他
的愿望毅然赴任。
正是因为他心中装着天下和百姓,使得他为官20多年,总是把全部精
力放在为老百姓谋福利上,甚至为了老百姓把自己的性命都抛之脑后,丝毫不计较个人利益,那种为民请命敢作敢为的气魄,让人振奋,正是如此,于成龙受到老百姓如此的爱戴
和敬仰。
二是他有颗严于律己、坚定如山的心。
于成龙从“芝麻官”罗城县令到一品大员两江
总督,官职越来越高,但是生活却越来越清苦。
良好的品质容易形成,难的是面对各种诱
惑能够一辈子坚持到底,不改初心。
正如时人范郁鼎评价于成龙所言:“其节操至死不变”。
观念激荡,需常洗心灵之垢;物欲诱惑,应常敲警示之钟。
面对如今的现实情况,
价值观念纷杂多样,诱惑更是多如牛毛,我想我们的反腐倡廉不仅需要严格的制度,更离
不开廉政文化的教育,只有每个国家工作人员自觉筑起一道“防腐墙”,那么任他多少糖
衣炮弹也不能攻克。
于成龙的品质和人格就如此剧主题曲那样:你为的是天下,想的是社稷,苦了自己;
你穿的是旧衣,吃的是粗米,从不在意;你爱的是百姓,恨的是贪吏,一身正气;你流的
是热泪,熬的是心血,勤政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