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供应量和经济的关系
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的联系综述

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的联系综述货币供应量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经济学家对于这个问题有不同的看法。
有些人认为,货币供应量直接影响经济增长,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它只是一种间接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一些不同的观点,以便了解货币供应量和经济增长之间的真实关系。
首先,我们需要定义什么是货币供应量。
货币供应量是指在市场中可以用于买卖的货币的总量。
这个量包括所有的货币形式,例如现金、存款和其他债务。
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可以是由金融机构的行为和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所影响的。
接下来我们来进一步探讨货币供应量和经济增长之间的联系。
从宏观角度来看,经济增长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国家的GDP 增长的速度。
通常情况下,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货币供应量有着一定的相关性。
这是因为在货币供应量增加的情况下,市场中会有更多的现金可用于购买商品,推动经济的增长。
但这并不意味着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可以始终促进经济增长。
实际情况更为复杂。
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还取决于其他因素。
一方面,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可能会导致通货膨胀的风险。
如果市场中的货币量大大增加,而商品供应量并没有相应增加,那么商品的需求就会增加,从而推高物价,导致通货膨胀。
有些人认为,通货膨胀是货币政策失败的标志,因为它会削弱国家的购买力和经济发展。
另一方面,货币供应量的增长也可能会导致利率下降,进而推动经济活动。
如果政府和金融机构政策能够有效地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就能获得这些好处,促进经济活动。
货币供应量增加,政府可以为企业和个人提供更多低息贷款,从而促进商业发展。
这种方法可以增加企业的现金流量,降低成本,增加投资并提高利润,最终推动经济的增长。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货币供应量可以影响物价而不是经济增长,而物价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
比如说,当通货膨胀率高时,消费者通常会降低购买力。
企业也能够通过提高产品价格来减轻通货膨胀对于经济的影响。
货币供应量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货币供应量对宏观经济的影响货币供应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境内流通的货币总额。
货币供应量的增减对宏观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货币供应量对物价水平、经济增长和稳定、利率与通胀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货币供应量与物价水平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对物价水平起着直接影响。
当货币供应量增加时,市场上的流动性增强,人们手中持有的货币增多,这时人们更容易购买商品和服务,因此总需求增加,市场上的物价也会上涨。
相反,当货币供应量减少时,人们手中持有的货币减少,购买能力减弱,导致总需求减少,物价水平下降。
因此,货币供应量的波动会对物价产生明显的影响。
二、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和稳定货币供应量的合理增长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和稳定。
适当的货币供应量能够提高市场的流动性,刺激消费和投资,扩大国内生产总值(GDP)。
通过货币的有效流通,市场活力增加,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从而提升了人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
同时,合理控制货币供应量可以缓解通货膨胀风险,维护物价稳定,防止经济过热和泡沫的产生。
三、货币供应量与利率与通胀之间的关系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对利率和通胀存在一定的关联。
当货币供应量过多,市场上的货币过剩,人们会倾向于将多余的货币存入银行,这时银行的存款量增加,导致银行体系内部资金供应充裕,利率下降。
反之,当货币供应量不足,市场上的货币紧缺,人们会更倾向于提高消费或进行投资,从而推动利率上升。
通常情况下,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容易引起通货膨胀,进而推动利率上升。
四、货币供应量对外汇市场的影响货币供应量的变动还会对国际汇市产生一定的影响。
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货币供应量过多,相对于其他国家或地区货币的价值下降,其汇率就会贬值。
而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货币供应量不足时,相对于其他货币的价值上升,其汇率就会升值。
因此,货币供应量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货币的汇率水平具有重要影响。
综上所述,货币供应量作为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工具,其变动会对宏观经济产生广泛的影响。
货币供应与经济增长

货币供应与经济增长现代经济学认为,货币供应是决定经济增长和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货币供应是指经济体内的货币总量,包括现金、支票存款、电子货币等。
货币供应的变化不仅影响着投资、消费和汇率等方面,也会影响到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的速度。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讨论货币供应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1. 货币供应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可以促进投资和消费。
投资和消费的增加又可以刺激经济增长。
一般来说,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会导致通货膨胀。
但是,如果经济增长足够强大,通货膨胀的影响会被抵消。
货币供应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
1.1 刺激投资和消费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可以刺激投资和消费。
当经济体内的货币总量增加,人们的购买力提高,市场需求增加,企业和个人的投资、消费也会增加。
这种情况下,经济体内出现了一种正循环,即货币投入促进产出,产出增加又促进市场需求。
1.2 改善债务负担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可以改善企业和个人的债务负担。
债务负担包括贷款利息、还款本金等支出,这些支出对经济体内的流动性有着直接的影响。
当货币供应量增加,企业和个人的债务负担将减轻,这将促进投资和消费的增加。
1.3 增加货币需求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会导致市场上货币的总量增加,进而促使货币需求增加。
当货币需求增加,市场上的货币供需关系将发生变化,货币的价值也会发生变化。
这种情况下,货币供应对货币价值的影响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经济体内的贸易和流动性。
2. 如何调整货币政策以促进经济增长货币政策是国家管理货币供应的方式。
如果国家政府对货币供应实施合适的控制,可以促进经济的增长和稳定。
但是,如果国家政府的货币政策调整不当,将会导致通货膨胀或者货币紧缩,从而影响经济的发展。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货币政策,可以帮助国家政府来调整货币供应来促进经济的发展。
2.1 降低利率当国家政府降低官方利率时,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借贷成本也随之下降。
这样一来,企业和个人的借款成本也会降低,促进投资和消费。
货币供应量控制对经济的影响

货币供应量控制对经济的影响货币是现代经济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货币供应量即是指一定时期内所有货币总和,包括流通货币、存款货币等。
货币供应量的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国家经济的发展。
那么,货币供应量控制对经济的影响是什么呢?一、影响经济的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货币供应量控制对经济的第一个影响就是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当货币供应量过多时,市场上的货币数量增加,导致购买力增强,物价会上涨,这就是通货膨胀。
反之,当货币供应量较少时,市场上流通的货币数量减少,购买力降低,物价下降,这就是通货紧缩。
因此,货币供应量的控制能够有效地影响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保持经济的稳定。
二、影响利率和汇率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也会对利率和汇率产生影响。
当货币供应量过多时,银行存款增加,银行贷款供应相应增加,导致市场利率下降;同时,货币贬值,汇率下降。
反之,当货币供应量较少时,货币升值,汇率升高,利率上升。
因此,货币供应量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利率和汇率的变化,这对于国际贸易和金融市场的调节非常重要。
三、影响经济增长和就业货币供应量控制也可以影响经济增长和就业。
当货币供应量过多时,企业借款成本降低,投资和生产增加,促进经济增长;同时,企业利润增加,能够扩大就业。
反之,当货币供应量减少时,企业借款成本上升,投资和生产减少,导致经济增长放缓,就业减少。
因此,货币供应量控制对于经济增长和就业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四、影响财政收支平衡货币供应量控制还会影响财政收支平衡。
当货币供应量过多时,由于购买力上升,会导致国内需求增加,民众购买力增强,进口商品增多,从而导致贸易逆差和财政赤字。
反之,当货币供应量减少时,购买力降低,贸易逆差和财政赤字可能会得到缓解。
因此,货币供应量的控制对于财政收支平衡的调节也非常关键。
总结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货币供应量的控制对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
控制货币供应量可以稳定物价、调节利率和汇率、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缓解财政收支压力,然而,如何控制货币供应量,需要考虑到经济增长、汇率、通货膨胀、财政收支平衡等多个因素的综合影响,需要政府机关和央行不断地制定和调整合理的货币政策,才能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稳定。
国债、货币供应量、经济增长三者的关系

国债、货币供应量、经济增长三者的关系一、国债与货币供应量的关系分析国债是政府借款的形式之一,可以用来满足政府财政收支的需要,但同时也会影响货币供应量,从而影响经济的运行。
因此,国债与货币供应量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1. 国债的发行会扩大货币供应量。
国债的发行需要建立在银行体系之上,银行通过向政府购买国债来提供资金,而这种形式的资金又会变成货币流通,从而增加货币供应量。
但是,如果国债发行过快,货币供应量会增加得过多,从而造成通胀的压力。
2. 国债的偿还会缩小货币供应量。
国债债务到期需要归还本息,这就需要政府去使用其它渠道筹集资金进行偿还。
这种资金的来源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政府进行财政储蓄或者国有资产出售等方式来筹资,二是政府通过银行体系发行债券来吸收货币。
这样偿还国债的过程会缩小货币供应量,同时也会降低通货膨胀的风险。
3. 国债的高风险会影响货币供应量。
在国债市场上,不同的国债价格会不同,而价格则受到供求关系、各种风险因素的影响。
高风险的国债往往不被市场接受,这就会降低其价格,进而造成市场对货币供应量的看法也会产生影响。
4. 国债的优惠政策会影响货币供应量。
为了刺激国债市场,政府可能会提供一些优惠政策,例如税收优惠、高利率等。
这样一来,吸引了更多的投资者购买国债,从而扩大了货币供应量。
5. 国债的利率变动会影响货币供应量。
政府在发行国债过程中通常会提供利率,而这个利率水平的高低也会对货币供应量产生影响。
一般情况下,利率越高,购买国债的收益也就越高,这就会吸引更多的购买者,从而扩大货币供应量。
二、经济增长与货币供应量的关系分析货币供应量是一个经济体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样也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
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会直接影响经济增长的幅度和速度。
1. 货币供应量过多会导致经济过热。
货币供应量的过多会造成经济的通货膨胀,使得经济的生产成本上升、物价水平高涨,从而影响决策者和市场对未来经济增长的预期。
这会导致资本市场波动,甚至引发金融危机等问题,对经济增长造成较大的影响。
货币供应量对经济的影响

货币供应量对经济的影响随着全球经济不断发展,货币的供应量日益增长。
货币供应量对经济的影响是微妙而复杂的,这是经济学家们长期以来一直在研究的领域。
在本文中,将探讨货币供应量对经济的影响,并侧重于探讨货币供应量的不同形式和政策在经济中的作用。
货币的供应量包括各种形式的货币,例如现金、存款、债券等。
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会对整个经济产生一系列的影响。
首先,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会导致通货膨胀。
因为一旦货币供应量增加,就会导致货币稀释和贬值。
这意味着每个货币单位的购买力会下降,因此价格会上涨。
通货膨胀可能会导致社会不稳定,因为人们会看到价格上涨而感到不满和不安。
其次,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会影响经济的利率水平。
利率是借贷市场的核心。
如果货币供应量增加,银行将拥有更多的现金,因此,银行可以将更多的贷款发放给顾客,从而降低利率。
相反,如果货币供应量下降,银行不得不收回贷款,从而使贷款难以获取,提高利率。
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上。
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控制通货膨胀和经济的发展。
再次,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会影响经济增长。
一般来说,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有助于提高经济增长。
因为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会促进投资、消费和创新。
但是,如果货币供应量的增加过快,通货膨胀就会越来越严重,经济就会陷入不稳定状态。
与之相反,货币供应量下降会使得经济增长缓慢,或者可能导致经济衰退。
最后,货币供应量还会影响货币汇率。
随着货币供应量的变化,货币的外汇汇率也会变化。
如果货币供应量增加,则该国货币的汇率可能会下降,因为外国投资者会认为货币贬值,并转而购买其他货币。
另一方面,如果货币供应量下降,该国货币的汇率可能会上涨,因为其他国家的外汇投资者将看到该国货币的价值有增长潜力。
总的来说,货币供应量对经济的影响极其复杂,它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而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的调节来影响货币供应量。
因此,货币政策的制定应该是基于深入研究和理解,以保持经济的稳定和增长。
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

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货币供应量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由中央银行向市场投放的货币数量。
在现代经济中,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
这种关系一直以来都是经济学家所关注的焦点之一。
本文将深入探讨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讨论相应的政策建议。
货币供应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货币供应量是决定如何分配资源的重要因素之一。
适当的货币供应量可以刺激经济增长,但过多的货币供应量则会导致通货膨胀。
从长远来看,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将导致价格稳定性的下降,而这将对经济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货币供应量增加会导致利率下降,促进了投资和消费,有利于经济增长。
但当货币供应量过多时,通货膨胀将导致实际收入下降,消费者在购买商品和服务时面临不断增加的成本。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也受到影响,因为他们将不得不提高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以弥补其自身成本的增加。
这种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会导致人们对货币的信任程度下降,从而导致消费和投资的减少。
货币供应量的控制如何控制货币供应量并从而满足经济的需求,是金融政策制定者一直在探索的问题。
常见的方法是通过利率政策调节货币供应量。
当货币供应量过多时,中央银行可以提高利率,以鼓励人们储蓄而不是消费,从而降低通货膨胀的风险。
相反,当货币供应量短缺时,降低利率可以刺激消费和投资,促进经济增长。
此外,中央银行还可以通过直接向市场投放货币,控制货币供应量。
这种行为通常是在金融危机或经济萎缩时采取的,其目的是增加市场上的资金供应,从而提高经济活动的规模和速度。
但是,这种政策应该十分慎重,否则,超量的货币供应量可能会导致高通胀率或资产泡沫。
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近年来,很多人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导致了与经济增长的放缓。
他们认为,当货币供应量增长过快时,货币贬值便会发生,这将导致通货膨胀,进而减缓经济增长。
事实上,货币供应量的增长是否导致经济增长放缓,还存在着争论。
一些研究表明,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可以刺激经济增长,但是如果增长过快,将导致通货膨胀和增长的减缓。
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从 1 9 9 6年 开 始 , 货 币供 应 量 指 标 被 货 币
的监 控 指 标 具有 重 大 的政 策借 鉴 意 义。本 文
的展开 基 于 对 以下 问题 的探 究 :货 币供 应 量
当局 采 纳 为监 测 的 中介 目标 。 自此 货 币 供应 量 在 货 币政 策 的 , 也 被纳 入 了货 币范 围内 。 目前 我 国
货 币供 应 量被 划 分 为 以下 几 个层 次 ,详 见表
1 。
表 1 我 国货 币 供 应 量层 次 划分结 构一 览
M0 =通货 ( 流通 中的国家纸币 ) ;
MI = M0 +企 业 活期 存 款 +政府 部 f ] 存 款 +农 村 及 其他 存 款 ;
定期存单等
从 实 证 角 度 , 国内 大量 学 者 针 对 货 币 总
量与 经济 增 长关 系进 行 了研究 。黄先 开 、 邓述
资料来源 : 杜亚斌 : 《 货币、 银行业 和货 币政 策》 。 江苏 , 南 京大学网络教育出版社 , 2 0 0 8 , 第2 0 3页 。
上 述指 标结 构 中 M0是流 通 中 的现金 , 可 直 接作 为 支付 工 具 在 市场 上 流 通转 让 ,来影 响 市场供 求关 系变化 。MI 反 映居 民和企 业 可 变 现 资金 松 紧变 化 ,体 现 了经 济 中 的现 实 购 买力 , M1甚 至 被 认 为 是 经 济 周 期 的先 行 指 标 ,由于 活期 存 款 具有 随时 转换 成 现 金 货 币
慧对 1 9 8 0 — 1 9 9 7的季 度 数 据 进 行 O S L检 验 ,
货 币供 应量 与经 济增长关系研究
粱 力
摘要 : 自我 国货 币调 控机 制 改革 以来 , 央 行 以货 币供 应 量为 中介 目标 的贷 币 政策 框 架 在 稳 定 物价和 反 经济 同期 方 面发 挥 了重 要作 用 。但 随着 经 济环 境 变 化 , 货 币供 应 量作 为调 控 名义 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货币供应量和经济的关系货币供应量和经济的关系货币供应量和经济是密切相关的,货币供应量通过影响cpi,GDP等手段间接的影响经济的发展,而国家的宏观调控又通过利率来影响货币供应量,达到调控经济,避免经济过冷或过热。
目前,货币供应量仍是我们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2008年11月份102.4 2.40 %106.3 102.2 2.20 %106 102.9 2.90 %106.9 2008年10月份104 4.00 %106.7 103.7 3.70 %106.4 104.6 4.60 %107.3 2008年09月份104.6 4.60 %107 104.4 4.40 %106.7 105.3 5.30 %107.7 2008年08月份104.9 4.90 %107.3 104.7 4.70 %107 105.4 5.40 %108 2008年07月份106.3 6.30 %107.7 106.1 6.10 %107.4 106.8 6.80 %108.3 2008年06月份107.1 7.10 %107.9 106.8 6.80 %107.6 107.8 7.80 %108.6 2008年05月份107.7 7.70 %108.1 107.3 7.30 %107.7 108.5 8.50 %108.8 2008年04月份108.5 8.50 %108.2 108.1 8.10 %107.8 109.3 9.30 %108.8 2008年03月份108.3 8.30 %108 108 8.00 %107.8 109 9.00 %108.7 2008年02月份108.7 8.70 %107.9 108.5 8.50 %107.6 109.2 9.20 %108.5 2008年01月份107.1 7.10 %107.1 106.8 6.80 %106.8 107.7 7.70 %107.7通过比较CPI图和货币供应量增长图,我们可以看出M1和cpi具有明显的相同趋势,通过查阅资料我们知道货币指标与物价具有显著的相关性,而且在检验货币与物价的相关性时M1指标效果更佳,也就是说M1与CPI之间的相关程度更高。
M1的多少直接影响物价和CPI,从而影响经济。
M1具体多少,那还要看该国的货币需求。
我国并不偏好M2,但是我国货币政策的效果可以通过观察M2数量来调控,即M2与货币目标的相关性较高。
从图上还能看出,cpi滞后M1一段时间,隐藏在背后的经济学原理显而易见。
货币供应过快要在CPI 上得以体现,还需要总需求膨胀这个催化剂。
如果经济一直在低位增长水平,供应过快的货币没有转入实体经济运行中,而大部分停留在银行体系里,或者在体现在资产价格的上涨上,那么通胀有压力,但难以转化为物价的普遍性上涨;只有经济复苏造成总需求膨胀,通胀才会真正显现出来。
这里引入一个公式MV=PY,M为货币量,v为货币流通速度,p为商品价格,y 为产出水平,当经济糟糕时,人们对经济发展不乐观,会导致v下降,由于货币是中性的,M并不影响Y的数值,从而即使宏观调控下M上升,P也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
这里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在08年股市高位时国家的调控并没有阻止经济的高通胀,因为人们对经济预期过高导致的过度投资,而09年国家的刺激计划在实施了几个月后才见成效,也是这个原因。
由于宏观经济政策的相机抉择机制,M1-M2增速差往往是CPI的先行指标:当价格总水平过高时,央行会收紧流动性,抑制通胀;而当价格总水平回落过度危及实体经济运行时,央行会扩张信贷,激活经济。
M2和CPI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且M2与CPI之间的长期关系显著正相关,由于M2是潜在的购买力,M2增长与下一年的CPI有着极高的相关性。
经济增长率、货币供应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三者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
长期内,货币供应增长对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具有正面效应,而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不影响货币供应量。
2 货币供应量和GDP的关系查阅资料我们了解到,广义货币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是衡量一国经济货币化程度的重要指标。
一般来说,该比值越高,经济货币化程度越高,金融业越发达;反之,则经济货币化程度越低,金融业越落后。
根据国际经验,该比值在一国发展初期一半是增加的,到达一定程度后,货币化将被证券化所代替,表现为稳定或者下降的趋势。
该比值最优为1.15:1,最高界限为2:1。
广义货币与国内生产总值比值越大,说明二者的依赖性越强。
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更依赖于广义货币增加量的增长,广义货币的增加也更依赖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从而广义货币对经济的推动作用进一步增大,也致使国家的货币政策实施较难把握。
广义货币与国内生产总值比值越大,国家经济的风险越大。
发行的货币是国家的负债,广义货币与国内生产总值比值越大,说明随着国内生产总值逐年增加,国家负债也逐年越多,从而会扩大潜在的金融信用风险和通涨风险;同时也说明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偏快,在这种情况下,将增加中长期通货膨胀压力,不利于宏观金融稳健运行。
通过对广义货币与国内生产总值数量关系和增长关系的计量分析可知,广义货币与国内生产总值具有显着的相关性,广义货币对国内生产总值具有显着的积极影响作用,则由此可判断,若要促进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通过广义货币的增长来实现是一个方面的有效途径,对于我国当前“保增长”的战略目标具有一定的现实操作指导意义。
我国的货币供应量与GDP 增长率具有较强的相关性。
货币的长期周期性变动与相应的货币收入(或国民收入)的关系是比较密切的和稳定的。
另外,根据图表,我们可以得出,M1增长率与GDP 增长率之间的变化具有大致相似的同增同减的长期趋势,即它们具有长期的一致性。
虽然数据不能明确看出具体规律,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当经济波动较大时一定伴随着货币供应量的较大的波动。
GDP增长与通货膨胀是一对孪生兄弟,经济增长过程往往伴有周期性通货膨胀,这和货币量增加有密切关系,发展中国家要发展到发达国家,从长期看,物价的上涨是个必然的过程。
从短期看,主要原因是货币供应量超过了流通中需要的纸币符号价值量,通货膨胀就在所难免。
通货膨胀是价格持续上涨,或者说是货币不断贬值的过程。
3 货币供应量和同行拆解利率同行拆解利率数据:月份当月(%) 2010年08月份 1.62 2010年07月份 1.67 2010年06月份 2.31 2010年05月份 1.67 2010年04月份 1.34 2010年03月份 1.40 2010年02月份 1.52 2010年01月份 1.16 2009年12月份 1.25 2009年11月份 1.25 2009年10月份 1.30 2009年09月份 1.27 2009年08月份 1.21 2009年07月份 1.32 2009年06月份0.91 2009年05月份0.85 2009年04月份0.86 2009年03月份0.83 2009年02月份0.87 2009年01月份0.90货币环比增长率-20.00%-15.00%-10.00%-5.00%0.00%5.00%10.00%15.00%20.00%25.00%2008年1月3月5月7月9月11月2009年1月3月5月7月9月11月2010年1月3月5月7月月份增长率M2M1M0利率的高低,能反映一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状况,利率的变动,又将影响所有宏观经济变量如国民生产总值、物价水平、就业水平、国际收支、经济增长率等等。
国家宏观调控往往通过调控利率来控制货币供应量达到调控经济的目的,利率的多少在一定程度控制了货币的供应量,当货币供应量过多时,国家调高利率,当货币供应量过少时,适当降低利率。
总体来说,货币的供应量与同行拆借利率是基本负相关关系的,并且有一定的滞后性,利率高时往往预示着市场货币供应量大,通过高利率使后几个季度的货币供应量减少。
但个别月份会出现比较明显的差异,其中的原因可能比较复杂。
股市、楼市、货币的流通速度和国际的金融形势等都会对利率产生影响。
2009年6月,可能是因为IPO 的重启,市场需要更多的资金,使M1上升,随后导致了利率的上升。
2010年2月,可能是人行在1月上调了存款准备金率,使市场货币减少,导致了M1的下滑。
本小节以同业拆借来谈,是由于利率是同业拆借市场的资金价格,是货币市场的核心利率,也是整个金融市场上具有代表性的利率,它能够及时、灵敏、准确地反映货币市场乃至整个金融市场短期资金供求关系。
当同业拆借率持续上升时,反映资金需求大于供给,预示市场流动性可能下降,当同业拆借利率下降时,情况相反。
因此通过以上数据来讨论利率与经济的关系是科学的。
2008—2009年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数个百分点,按2009年末的存款余额计算,相应增加金融机构贷款130000多亿。
又如从1996年6月以来7次降息,存款平均利率累计下调5.73个百分点,贷款平均利率累计下调6.42个百分点,减少企业利息支出2400亿元。
从货币供应量的增长与经济增长率的对比关系来看,广义货币(M2)1998~2000年分别增长15.4%、14.7%、12.3%(含股民保证金为14%),狭义货币(M1)分别11.9%、17.7%、16.0%。
1998~2000年GDP的增长分别为7.8%、7.1%、8.0%,无论是M0、M1还是M2都是大幅度超出经济增长率的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与资本市场这些利率和贷款的实际关系证明了上述结论。
西方经济学家关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与资本市场关系的研究很多,归纳起来有两类:一类是通过研究货币供给对投资的影响来揭示货币传导机制与货币资本市场的关系;另一类则是通过研究货币供给对消费的影响来揭示货币传导机制与货币资本市场的关系。
主要的理论之一:托宾的Q理论。
按照托宾的理论,在存在资本市场的条件下,货币供给的变动会通过利率结构的变动而改变货币与真实资产的相对吸引力,从而使资产发生明显替代,最终导致投资以及收入的变化,即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传导机制为M——r——q——I——Y。
式中M为货币供给;r为货币利率;q为真实资产的当期证券市场价格与当期重置成本的比率;I为真实性投资;Y为真实产出。
当货币供给M增加引起货币利率r的下降,使公众的资产偏好转向证券市场,从而引起真实资产的市场价格上涨,即q值上升,从而会刺激真实投资I的增长,进而会带动Y的增加。
积极的货币政策能刺激市场的投资,有效地刺激实质经济的发展。
总结:1996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正式把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直接决定着货币政策的效果。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中介目标——货币供应量到最终目标——经济增长之间是否存在传导障碍更是引起了广泛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