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培养模式转变_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内容_王晓玲
论文——如何转化学困生
如何转化学困生发布:王晓玲时间:2010-5-9 10:20:25 来源:宁夏灵武教育信息网点击:918讨论:1如何转化学困生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
可我们常常听见一些教师在抱怨,某某学生简直就是“蠢货”“笨蛋”。
这种简单的把后进生看成是智力低下的行为,往往也证实了教师的简单粗暴。
可是作为教师不可能只教优生而把差生扫地出门,所以我们要转化后进生。
我班有个学生叫×××。
我刚接这个班时,他上课无精打采,要么搞小动作,要么影响别人学习,提不起一点学习的兴趣;下课追逐打闹,喜欢动手动脚;作业不做,即使做了,也做不完整,书写相当潦草……每天不是科任老师就是学生向我告状。
于是,我找他谈话,希望他能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学习为重,按时完成作业,知错就改,争取进步,争取做一个他人喜欢、父母喜欢、老师喜欢的好孩子。
他开始是一副爱理不理的样子,后来口头上答应了。
可他又一如既往,毫无长进,真是“承认错误,坚决不改”。
此时我的心都快冷了,算了吧,或许他是根“不可雕的朽木”。
但又觉得身为班主任,不能因一点困难就退缩,不能因一个后进生无法转化而影响整个班集体,必须面对现实!我内心一横:不转化你,誓不罢休。
他无进步,或许是他并没有真正认识自己的错误,没有真正要做个他人喜欢的人的念头。
为了有针对性地做工作,我决定先让他认识自己的错误,树立做个受人喜欢的人的思想。
于是我再次找他谈话,谈话中,我了解到他心里十分怨恨二年级的班主任老师。
我心里一喜,让他认识错误的机会来了。
我轻声问他:“你为什么会恨那个老师?”他不好意思地回答:“因为她常常批评我。
”我顺着问:“老师为什么会常在课堂上批评你,你知道吗?”他说:“因为我常违反纪律,没有按时完成作业,书写也不工整……”“你已经认识了自己的错误,说明你是一个勇于认错的好孩子,但是,这还不够,你觉得应该怎样做才好?”“想改正错误吗?想做一个受他人欢迎的孩子吗,你要怎样做才好呢?”“我今后一定要遵守纪律,团结友爱,认真完成作业……”“那你可要说到做到哟!”“好!”后来,他无论是在纪律上,还是在学习上,都有了明显的进步。
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教育模式转变
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教育模式转变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传统的大学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为了更好地适应这种变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正在逐渐取代传统的教学模式。
本文旨在探讨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教育模式转变的意义、实施方法和效果,以及面临的挑战和解决策略。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的意义1.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个方面。
这种教育模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增强他们的竞争力。
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这种教育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的挑战。
3.增强师生互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这种教育模式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增强教学效果。
三、实施方法1.改革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更加灵活、互动的教学方式,如讨论式教学、案例式教学、项目式教学等。
这些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2.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评价体系:评价体系是教育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学生为中心的评价体系应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个方面。
同时,评价体系应该注重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3.加强学生参与度: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要求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如课堂讨论、小组合作、项目实践等。
这些活动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4.加强教师培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和教育素养。
因此,学校应该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新的教育模式。
四、效果和挑战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教育模式转变带来了显著的效果和挑战。
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要注重“两个转变”,抓好“三个要素”
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要注重“两个转变”,抓好“三个要素”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
传统的课堂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综合素质教育成为了重点。
在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我们要注重“两个转变”,抓好“三个要素”,以期培养出更具综合素质的优秀大学生。
我们要注重的是“两个转变”。
第一个转变是理念转变。
过去,我们对教育的理念是注重学生的知识学习和考试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需要一个新的理念,即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而不仅仅是学生的知识水平。
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大学生。
第二个转变是方法转变。
以往的教育方法多是一味灌输知识,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在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我们需要采用多种教育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学校所学的知识能够得到有效的运用,也才能真正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我们要抓好的是“三个要素”。
第一个要素是专业素养。
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
无论是理工科还是文科,学校都应该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并结合实践,让学生在专业领域内获得全面的素质提升。
第二个要素是综合能力。
大学生不仅需要具备专业能力,还需要具备综合能力。
综合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等,是一个人在社会中立足的基本要素,也是综合素质教育的重点培养对象。
第三个要素是社会责任感。
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需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懂得为社会做出贡献,并通过实践活动去体验和锻炼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幼儿教育“四个变”助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
幼儿教育“四个变”助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
1. 教育理念的转变:随着社会的发展,幼儿教育的理念也在不断变化。
从过去的以教师为中心,到现在的以孩子为中心,更加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这种转变要求幼儿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良好的教育理念,能够因材施教,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2. 教育方法的转变:传统的幼儿教育方法主要是讲授式教学,而现在的教育方法更加多元化,包括游戏式教学、情境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
这种转变要求幼儿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3. 教育资源的转变:随着科技的发展,教育资源也在不断丰富和更新。
现在的幼儿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多媒体等资源进行教学,这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也可以提高教学效果。
这种转变要求幼儿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4. 教育评价的转变:传统的幼儿教育评价主要是通过考试成绩来评价孩子的学习效果,而现在的教育评价更加注重过程和结果的结合,强调孩子的全面发展。
这种转变要求幼儿教师要改变评价观念,注重对孩子的全面评价,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1/ 1。
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要注重“两个转变”,抓好“三个要素”
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要注重“两个转变”,抓好“三个要素”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任务。
要注重“两个转变”,抓好“三个要素”,努力打造高素质人才。
一、注重“两个转变”1. 转变培养目标。
传统的大学教育注重知识传授和学术研究,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在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应注重转变培养目标,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置于教育的重要位置,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实现从知识传授型教育向素质培养型教育的转变。
二、抓好“三个要素”1. 抓好课程建设。
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课程建设,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设置与综合素质教育相关的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
2. 抓好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主要实施者,要建立符合综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师资队伍,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教师,引导教师积极参与综合素质教育,注重教学方式和手段的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抓好评价机制建设。
评价机制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保障,要建立符合综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评价机制,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引导学生发展,激励学生成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结语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任务,要注重“两个转变”,抓好“三个要素”,打造高素质人才。
只有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希望各大学和教育部门能够重视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加强相关工作的研究和实践,努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和条件。
【2000字】。
转变学校管理方法,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 教学
转变学校管理方法,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教学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育方式也在不断地改变和创新。
传统的学校教育管理方法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中小学生的需求,需要转变学校管理方法,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和教学。
本文将从学校管理、教师教学和学生需求等方面阐述如何转变学校管理方法,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和教学。
一、学校管理方法的转变传统的学校管理方法通常是以教育行政管理为主,注重规章制度和纪律管理,忽视了对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关注,导致学生在学习上的选择权、自主权和发展权利得不到充分保障。
应该在学校管理方法上进行转变,强调学校教育的多元化、个性化和灵活化。
学校管理应该以服务学生为中心。
学校是为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而存在的,管理方法应该围绕学生的需求来进行。
学校管理者应该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政策和措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管理应该重视师生关系。
教师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引路人,学校管理者应该加强对教师的管理与培训,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水平,帮助他们更好地引导学生。
学校管理者也应该尊重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给予他们更多的自主权和教育创新的空间。
学校管理方法应该注重学生参与与反馈。
学校管理者应该建立起多种形式的学生参与机制,充分发挥学生在学校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听取学生的建议和意见,及时调整学校管理政策,提高管理的民主性和科学性。
教师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体,他们的教学方法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长发展。
需要转变教师的教学方法,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教师应该重视个性化教学。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其学习能力和学习方式也是不同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实施个性化教学,帮助学生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
教师应该积极开展课堂互动。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为中心的,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现在,教师应该转变教学方法,注重课堂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主动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
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要注重“两个转变”,抓好“三个要素”
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要注重“两个转变”,抓好“三个要素”【摘要】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实现优质教育需要注重“两个转变”和抓好“三个要素”。
转变单一能力培养为全方位素质提升,让学生拥有综合才能;采用多元化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
培养核心素养、提升实践能力和强化创新意识是教育的三大要素。
未来,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将不断发展,但关键在于重视“两个转变”和抓紧“三个要素”,这是提高教育水平的关键所在。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两个转变,三个要素,全方位素质提升,多元化教学方式,核心素养,实践能力,创新意识,未来发展,提高素质教育水平。
1. 引言1.1 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作为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综合素质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注重学术能力的提升,更关注学生的人文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在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不仅是学校的责任,更是社会的需要。
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传统的教育模式注重学生的学科学习,但在实际应用中,学生需要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综合素质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培养跨学科的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具备更强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综合素质。
在当今社会,除了专业知识和技能,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还包括道德素质、社会责任感等方面。
通过综合素质教育,学生可以更好地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操、自律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为未来做好准备。
1.2 “两个转变”和“三个要素”的关键作用“两个转变”和“三个要素”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理念和关键要素。
我们要关注的是“两个转变”。
第一个转变是从单一能力培养转变为全方位素质提升。
传统的教育模式注重学生在某一方面的专业技能培养,而现代社会要求大学生具备全面发展的素质,包括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沟通能力等。
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要注重“两个转变”,抓好“三个要素”
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要注重“两个转变”,抓好“三个要素”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作为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实施者和受益者,大学生本身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要注重“两个转变”,抓好“三个要素”,才能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一、关于“两个转变”1. 价值观念转变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对于大学生的教育往往是以知识为核心,注重学科专业知识的传授和学术研究的训练。
而在今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升级,已经不能局限于知识的传授,更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社会责任感等。
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需要实现从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2. 教育方式转变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教育方式也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更需要借助现代科技手段,采用多种形式、多种途径进行教学。
也需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发展规律,通过引导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能够获得全面的发展。
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需要实现从教师主导向学生主体的转变。
二、关于“三个要素”1. 素质教育课程的安排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需要在课程安排上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未来发展的需要。
应该设置一些切实有效的综合素质教育课程,如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素质拓展等。
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力,为未来的就业和发展奠定基础。
2. 校园文化建设学校作为大学生成长的重要阵地,其文化建设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校可以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讲座、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和艺术素养培养。
可以加强社团建设,给学生提供更多发展的平台,让他们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3. 课外实践活动的推动课外实践活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参与各种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科研实习等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国开(山东)00240-创新教学-形成性考核三-参考资料答案
创新教学-形成性考核三-辅导资料
说明:如果课程题目是随机的,请按CTRL+F在题库中逐一搜索每一道题的答案
特殊说明请仔细:课程的题目每学期都可能更换,所以请仔细核对是不是您需要的题目再下载!!!!
第1题
【单项选择题】
教学活动的出发点是()
A. 教材
B. 教法
C. 教师
D. 学生
正确答案是:学生
第2题
【单项选择题】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核心是()。
A. 教学手段
B. 教师的教学方式
C. 教学内容
D. 学生的主动参与
正确答案是:学生的主动参与
第3题
【单项选择题】
当代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是()。
A. 建构学生完满的精神世界
B.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C.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品质
D.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正确答案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第4题
【单项选择题】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
A. 课堂教学
B. 小组研讨
C. 实践活动
D. 课外活动
正确答案是:课堂教学
第5题
【单项选择题】
校本教学研究的主体是( )。
A. .教师
B. 校长
C. 专职科研人员
D. 教育专家
正确答案是:.教师
第6题
【单项选择题】在掌握知识与培养智力、发展能力这一对矛盾中,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
教学改革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
教学改革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教育体系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教学改革作为教育体系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尤为重要。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学生需求的变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日益受到关注。
本文将探讨教学改革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以及其对学生的影响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什么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是一种倾听学生需求、关注学生发展、关注学生体验的教学方法。
它强调教师应该把学生放在教学中心地位,重视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方式相比,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主体性和积极性,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的特点1. 注重个性化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注重培养学生个性的发展。
它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注重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
2. 强调学生参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强调学生的参与性。
它鼓励学生在学习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发言、表达观点、提出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
3. 培养综合素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它不仅关注学科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对学生的影响1.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和成就感,从而提高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
2. 发展学生创造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它通过提供开放性问题和探究性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它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制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并自主评价和调整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学习独立性。
个性化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新模式
个性化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新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变化,个性化教育成为教育界热议的话题。
个性化教育强调根据每个学生的需求和特点,量身定制教学方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文将探讨个性化教育的定义、实施方式以及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
一、个性化教育的定义个性化教育是一种学生中心的教育模式,旨在满足每个学生的发展需求。
它强调学生的差异性,注重培养学生的特长和潜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教育中得到充分发展。
个性化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兴趣、性格、学习方式和学习节奏。
传统教育模式往往采用集体化和标准化的教学方法,无法充分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
而个性化教育通过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宜的学习环境和资源,促进学生充分发展。
二、个性化教育的实施方式个性化教育的实施方式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的个性化。
首先,课程设置需要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和未来发展方向来制定。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志向选择感兴趣的学科和专业。
学校可以提供多样化的课程选择,让学生能够自由地发展。
其次,教学方法需要因材施教。
老师应根据学生的需要和特点,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个别辅导等方式,提供有针对性的学习支持。
最后,评价方式需要多样化。
个性化教育注重全面发展,因此评价应该更加综合和多元化。
除了传统的考试评价,可以引入项目制评价、实践表现评价等方式,更加准确地反映学生的能力和潜力。
三、个性化教育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个性化教育对学生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首先,个性化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进行学习,能够更加专注和投入。
同时,学生在个性化教育环境下能够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其次,个性化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潜能和创造力,个性化教育充分发掘和培养学生的特长和创造力。
学生在个性化教育环境中有更多机会进行创造性思考和实践,培养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新技术与教学方式的转变学校变革的核心
三、我国学校体育发展方式转变的具体措施
4、完善场地设施建设。加大对学校体育设施的投入,完善各类场地设施,满 足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需求。此外,加强体育场馆的管理和维护,确保其长期稳 定地服务于学校体育事业。
四、我国学校体育发展方式转变 的优势和意义
四、我国学校体育发展方式转变的优势和意义
1、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体育发展方式的转变,将更加注重学生的身心 健康和全面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 能力和创新精神。
我国学校体育发展方式转变:现 状、挑战与未来
我国学校体育发展方式转变:现状、挑战与未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学校体育事业也得到 了长足的发展。然而,在取得一定成绩的我国学校体育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为 了更好地推动学校体育事业的持续发展,本次演示将围绕“我国学校体育发展方 式转变”进行论述。
基本内容
以某所应用新技术进行教学方式改革的学校为例,该校引进了一系列新的教 学设备和软件,如智能教学系统、在线课程平台和虚拟实验室等,同时对教师进 行了专业培训,使其能够更好地应用新技术进行教育教学。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 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都得到了显著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也得到了大 幅提升。这个案例的成功经验表明,新技术与教学方式的转变对于学校变革具有 重要意义。
关键词:学校体育、发展方式、 转变
一、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现
虽然我国学校体育事业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政策 支持不足。尽管国家对学校体育事业给予了一定的,但在政策扶持力度、资金投 入等方面仍有待提高。其次,社会认可度不高。受传统观念影响,社会对学校体 育的重视程度仍有待提高。此外,师资力量不足、场地设施不完善等问题也制约 了学校体育的发展。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转变教师教学方式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转变教师教学方式摘要:近年来,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出引发了一股热潮。
学生核心素养不仅反映了我国教育发展的方向,也为教师的教学实践、教师的教学方式指明了道路。
以学生核心素养的视角看,我国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有三个着力点,一是变教师中心为学生中心,二是变重学科知识为重能力素养,三是变重学习结果为重学习过程。
另外教师还要转变评价方式等来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
关键词:核心素养;教师;教学方式一、核心素养理念全面引领教学方式的转变近年来,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前进,学生核心素养作为人才培养的一个新方向被广泛热议。
学生核心素养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学生掌握适应社会所需的基本能力和品质,重视学生解决问题所需的判断力、思维力等。
我国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定义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起来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人格品质与关键能力”。
核心素养的提出与我国当前的新课改的理念要求也是相适应的。
在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曾提到,“为了每一个孩子的终身发展”,“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注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
我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提出:“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学生“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其目的就是要打破“知识本位”的牢笼,促进学生素养和能力的提升,让其实现真正的学习。
而这与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是分不开的。
教师的教学方式更是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影响着其思维力、创造力的发展。
因此,我们必须把学生核心素养与教师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用学生核心素养的理念促进我国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改变以往知识中心的思想,从重视知识传递走向重视知识建构。
在教学中开展发现学习、合作探究学习,重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及其思维能力的发展,逐步走向以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
转变学校发展方式的关键要素
转变学校发展方式的关键要素转变学校发展方式的关键要素转变学校发展方式的关键要素转变发展方式是新时期新阶段学校面临的紧迫战略任务,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进入新时期新阶段提出的新课题——转变学校发展方式,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反映了对学校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是实现学校新的发展目标的重要举措。
转变学校发展方式,就是要从外控式发展向自主式发展转变,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从同质化发展向特色化发展转变,从简单的经验模仿向创新发展转变,从局部发展向整体发展转变。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如何通过转变学校发展方式,推进学校的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引起各方面的广泛关注。
转变学校发展方式,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进入新时期新阶段提出的新课题。
要真正实现学校发展方式转变,关键在于深刻理解转变学校发展方式的内涵,熟练掌握转变学校发展方式的途径,把转变学校发展方式的各项要求切实落到实处。
内涵和意义借用经济发展方式的概念,我们可以把学校发展方式界定为实现学校发展的方法、手段和模式。
从基本内容看,它不仅包含学校数量增长、规模扩大等方面,还包括结构调整、内涵提升、质量提高、办学效益增加等方面。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
这一政策要求指明了学校发展的方向目标,突显了转变学校发展方式的重要现实意义。
首先,转变学校发展方式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学校发展方式的转变,其鲜明特征在于:关注教育的可持续性,教育结构调整、优化和升级,实现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要等。
其次,转变学校发展方式反映了对学校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
学校发展方式的转变,要求用现代的、新的发展方式取代传统的、旧的发展方式。
再其次,转变学校发展方式是实现学校新的发展目标的重要举措。
不少地方和学校先行一步,坚持走内涵发展、优质发展、可持续发展之路,围绕“特色鲜明,质量一流”的目标,努力开展转变学校发展方式的实践探索,值得肯定。
试析高职教学从“教师中心”到“学生中心”的转变
试析高职教学从“教师中心”到“学生中心”的转变【摘要】高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师中心教学模式的局限性,需要转变为学生中心教学。
学生中心教学是以学生为核心,积极参与和主导学习过程的教学方式。
学生中心教学的重要性在于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能力。
实施学生中心教学的方式包括设置任务型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其优势体现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师需要转变为学生中心教学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热情。
高职教学向学生中心转变必要,未来发展的方向是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职教学、教师中心、学生中心、转变、教学模式、局限性、定义、重要性、实施方式、优势、教师、转变、必要性、发展方向1. 引言1.1 高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高职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思考。
传统的教师中心教学模式在高职教育中仍然占主导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主导者的角色,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知识和信息的状态。
这种教学模式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缺乏主动性和创造力,无法充分发挥个体潜能。
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可能与实际需求脱离,无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技能,造成教育与就业之间的鸿沟。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对于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至关重要,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无法满足这方面的需求。
高职教学需要转变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新意识,让学生成为具有实践能力和创造力的应用型人才。
1.2 教师中心教学模式的局限性教师中心教学模式过于侧重师生的上下关系,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着主导者的角色,学生则成为被动接受者,缺乏参与和思考的机会。
这种单向传授的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教师中心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和需求,造成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单一化。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2018.No26124摘 要: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关键点。
本论文论述了新课程理念下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改变,从学习中介要素的侧重点改变,课堂学习方式的改变,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等方面对主题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学习方式;核心素养;改革;学生2016年9月13日,北师大举行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
这项历时三年,权威出炉的研究成果,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表现、落实途径等做了详细阐释。
一、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方法(一)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借助一系列的学习中介要素,以达到优化组合的目的学习是全面的,不能单靠某一中介要素进行。
要全面学习,需要言语和非言语形式紧密结合,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大作用。
中介因素包括语言、工具、价值、人际关系、形象。
1.语言语言这一中介要素历来很受人们重视。
语言是训练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核。
所以,我们必须十分重视学生口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多说话,伴随回忆、想象、分析、综合等系列的思维活动,在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同时,促进思维的发展,创新能力的提高。
2.工具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杜晓丽(重庆两江新区翠云小学校)当代工业社会,工具和技术的使用显得越来越强有力。
熟悉和使用工具的能力已经影响了这一时代几乎所有人的学习。
因此,教师要合理使用学具,如小棒、三角圆片、立体模型、各种图片等,让学生在拼拼摆摆、剪剪贴贴的使用中去亲身感受、思考操作,让大脑两个半球协同参与。
学生在积极动手的过程中积极动脑,一种潜在的创新意识就极易发挥出来,迸发创新的火花。
3.价值学习要素中最重要的是价值,价值是任何创新学习的酶。
如果重视价值这一学习要素的作用,儿童就会主动开展创新学习。
以往对儿童强迫和命令式教学的特性严重阻碍了儿童的身心发展。
我们应该让儿童享有人的价值和尊严,不应当服从于人;要充分鼓励儿童自主学习,积极探索创新,获得成功的满足感和愉悦感,实现自我,超越自我。
教育的变革与学生能力培养
教育的变革与学生能力培养近年来,教育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不仅是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发生了改变,更是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本文将探讨教育的变革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影响,以及如何适应这一变革。
一、教育的变革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传统的教育模式几乎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传统的教育注重的是知识的灌输和记忆,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更加注重能力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因此,教育也必须跟随时代的步伐,进行革命性的变革。
教育的变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课堂教学方式的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的传授和口头表达,而现代的课堂教学更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主动学习。
例如,教师可以采用小组讨论、教学游戏等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2. 教学内容的改变:传统的教学内容主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而现代的教学内容更注重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是死记硬背知识点。
3. 教育评价的改变:传统的教育评价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主,而现代的教育评价更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教育评价应该多角度、全面地评价学生的能力,包括学术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
二、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各方面能力,使他们具备在现代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传统的教育模式难以满足这一需求。
只有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他们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2. 提高学生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更加坚强和自信。
3.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是现代社会的核心竞争力,只有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至关重要。
三、适应教育变革的方法教育的变革对学生能力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应该积极适应这一变革,提高自身的能力水平。
深化小学课改转变育人模式
深化小学课改转变育人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小学课改也在不断深化。
作为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我们都希望能够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为孩子们打造更加丰富多彩的成长环境,培养他们全面发展的能力。
本文将从深化小学课改、转变育人模式等方面展开探讨。
一、深化小学课改小学课改是教育系统的一项重要改革,旨在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深化小学课改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注重学生主体地位。
传统的教育模式注重教师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
深化小学课改需要将学生放在教育的核心位置,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2.推进课程改革。
小学课程改革是深化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我们需要重视跨学科整合,打破学科壁垒,促进知识的综合应用和交叉融合。
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采用项目化、任务型、探究性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3.优化教学资源。
深化小学课改需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
建设数字化教室、打造网络教学平台、发展移动教学应用等,为学生提供更加便捷和多样化的学习途径。
二、转变育人模式传统的育人模式主要以灌输教育为主,教师在课堂上起着主导作用,学生则被动接受。
通过深化小学课改,我们希望能够转变育人模式,实现育人方式的多元化和个性化。
1.注重情感教育。
作为小学生,他们的情感世界正在形成,情感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和家长都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关怀,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人际交往能力。
2.倡导素质教育。
传统的教育过分追求学生的知识积累,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我们应该转变育人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素质,使他们在未来的竞争中更加具有优势。
3.重视个性化教育。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的兴趣、能力、特长各不相同。
深化小学课改需要重视个性化教育,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途径和兴趣拓展空间,帮助他们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潜能。
转变育人方式,,提高教育质量
转变育人方式,,提高教育质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在教育活动中的具体体现,是教育发展新的价值取向,深刻反映了当今时代发展的趋势与教育的本质特征。
以人为本的教育质量观改变了传统教育中只重视知识传授,而忽视人的能力培养、人格养成和全面发展的倾向,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育人质量作为評价教育质量的核心要素,明确了内涵发展和质量提高的新要求,开拓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境界。
内涵发展、质量提高的根本途径是转变教育发展方式,关键环节是转变育人方式。
要以转变人才培养观念为前提,以转变教育教学方式为重点,以转变学校管理模式为支撑,以转变教育評价制度为关键,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坚守教育的本位价值和基本原则,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推动教育全面、健康、持续发展。
转变人才培养观念转变育人方式,要求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树立全面发展观念、人人成才观念、多样化人才观念、终身学习观念和系统培养观念,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多样化发展和全过程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造适合人才成长的教育。
适合每个学生成长需要的教育,应该是能够体现多样性、个性化的教育,应该能为每个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智力水平、不同性格和志向的学生提供相适应的学习和成才机会。
适合每个学生成长需要的教育,要求在教育发展中既要尊重教育规律,更要尊重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既要重视学生的知识学习,更要重视他们的能力培养、人格修养和身心健康;既要关心学生当前的表现,更要关心他们长远的发展;既要面向全体,更要区分层次、尊重个性。
注重面向人人,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使教育能够满足每一个学生成长的需求和发展的期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发展研究2012.5专题·教育发展方式转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但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我国各级各类教育的质量存在着突出问题,表现为:学生总体发展水平不高,片面发展严重,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
由于过度追求升学率,导致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身心健康受到严重损害,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严重不足,各级各类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这种以分数为本的教育导致了人的异化而不是人的解放,使学生素质不能适应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变革的要求、不能满足国际竞争的要求。
[1]这种现实与目前科学发展观所倡导的内涵发展、协调发展、以人为本等基本要求相违背。
因此,迫切需要我国的各级各类教育转变发展观念,注重内涵发展,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而要达成这些目标,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体制,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正是基于这种判断,《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体制,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2]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牵涉面很广,几乎涵盖教育事业的方方面面,其中核心是学生培养模式问题。
可以说,学生培养模式是整个教育发展方式乃至人才培养体制中最为核心的内容。
“学生培养模式”是一个颇具中国特色的概念,目前学者们的看法不尽相同。
本文认为,学生培养模式,简言之,就是解决培养什么人、用什么培养人和如何培养人的问题,是学生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培养方式的总称。
其中,“培养什么人”主要涉及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用什么培养人”主要涉及培养内容,一般以课程的形式体现;“如何培养人”主要涉及培养过程、方式、方法,主要是指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的考核评价方式等。
[3]可见,学生培养模式改革就是要在学生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培养质量保障制度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与尝试,从而真正提高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实际上,关于学生培养模式的改革问题早已引学生培养模式转变: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内容笮王晓玲范魁元王晓玲/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北京100875)范魁元/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研究所博士后(北京100875)摘要:提高教育质量、注重内涵发展是我国当前和今后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任务。
其中,学生培养模式是影响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环节。
但目前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培养模式尚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培养目标定位不清、课程内容繁难偏旧、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相对落后、学生培养质量保障制度不健全等,离实现教育内涵发展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
学生培养模式转变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到多重利益主体,其中教师、学校和政府是影响学生培养模式转变的最重要的责任主体,因此,学生培养模式的转变必须从教师、学校和政府三个层面着手进行。
关键词:学生培养模式;教育发展方式转变;教师;学校;政府6--DOI:10.14121/ki.1008-3855.2012.05.003起人们的重视,国家和地方层面的相关规定和要求并不少见,相应的研究文献连篇累牍,一些地方也探索出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但总体而言,实践层面上的成效并不显著,究其原因,与人们对学生培养模式内涵的理解不够全面不无关联。
一提及“学生培养模式改革”,人们通常的想法就是,那是课堂、学校等微观层面的问题,教师、校长、学校等教育主体负有主要责任,而政府只能提供硬件条件保障并进行宏观行政管理。
本文认为,这种传统的学生培养模式改革观是狭隘的、片面的,实际上,政府对于提升学生的培养质量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本文揭示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未来的改革策略。
一、教师层面教师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最终践行者,也是与学生接触最直接、关系最密切的教育主体,其教育行为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升。
在教师的所有教育行为中,教学活动是最核心的方面,也是最能体现教育行业的技术性和专业性的活动。
教师采用何种方式实施教学活动将直接影响到教育的结果,即学生培养的质量。
客观地讲,当前我国教师教学方式的现状不容乐观。
传统的教学方式以知识的传授为核心,以讲授法为主导,把学生看作接纳知识的容器,没有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独立性,难以培养出高质量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这表明,在基础教育阶段,教师教学方式的改进尤为迫切。
之所以会出现上述状况,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我国长期以来片面、过度追求升学率,致使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结果教师的教学活动完全围绕着“考试”这一指挥棒而展开,死记硬背、题海战术、加班加点等现象普遍存在,学生成为“被发展”、“被学习”的对象,身心健康受到严重损害。
二是教师缺乏相应的教学技能。
教学技能是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是教师的教学知识、教学能力和教学伦理的综合体。
教学技能的范畴很广,但总体而论,在各级各类教育中,教师较为欠缺的教学技能主要有:教师个体的教学认知(主要指教师个体对于教学活动诸要素、诸环节的认知水平);课程知识(教师所教的课程和教材所包含的知识);教学知识(用于指导教学活动的相关学科知识,如课程与教学论、学习理论、教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等)和教学技术工具(如多媒体技术、教具等教学仪器设备)。
这些教学技能是影响教师教学活动效果的关键变量,教师只有具备并不断优化自己的专业智能结构,掌握最新的教学技术工具,才能胜任教学活动,享有高度的专业自主权。
当然,教师仅仅了解这些知识和技能是不够的,还必须将其内化为个体的“教学智慧”,也即只有将这些潜在的教学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教学生产力的时候,教师个体的教学技能才能对课堂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也才能有效地开展教学。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认为,要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教师就要在教学方式上实现彻底转变。
首先,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
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由学生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实践创新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人,教师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合作者,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提问或学习活动中可能出现的某些情况提供示范、建议和指导,引导学生大胆阐述并讨论各自的观点,让学生认识已获结论的有效性,并对结论进行总结评价。
其次,加强教师培训,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升其教学素养。
加强教师培训是为转变教学方式提供人力支持与智力支持的重要举措,也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内涵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
目前,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亟待加强,培训内容、方法、师资状况亟需改进,尤其是缺乏关于教学心理学、学习心理学、学习理论、教学评价理论等方面的知识培训以及实战操作策略指导。
因此,在今后的教师教学技能培训中,应采取措施设法将上述知识内化为教师的个体智慧,从而使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而不是简单地模仿或照搬别人的做法。
再次,提高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活动的有机整合。
目前,现代信息技术在促进教与学、教师与学生关系转变等方面发挥的作用不甚理想,为此,应以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为抓手,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育质量。
7--二、学校层面学校是教育的基本单位,是任何一项教育改革的具体执行者,其办学方向、办学条件、管理水平、队伍建设等都会对学生培养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
结合上述关于学生培养模式内涵的论述,相比较而言,在学校层面,学校提供给学生何种培养内容(即课程)、持有何种学生评价观应该是对学生培养模式改革影响最为重要的两个方面。
前者涉及学生培养模式中“用什么培养人”的问题,而后者涉及到“培养什么人”的问题。
首先,从当前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课程设置状况来看,“应试教育”的倾向依然比较严重,特别是在基础教育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现象十分普遍,学生课业负担过重。
这种状况与我国当前和今后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
说到底,课程内容是为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服务的,然而,在当前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课程设置中,课程内容与学生培养目标之间不仅尚未形成合力,反而呈现出分道扬镳的迹象。
以基础教育为例,从本质上讲,基础教育的最大特性就是“基础性”,即为学生的身心成长、知识技能等打好基础,不仅包括科学文化基础,更重要的是思想道德基础,应教学生学会做人,为社会成员未来生存与发展提供条件。
它要保证的是所有学生都能受到基本的教育,因此,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不能只关注升学率,关注分数,还应关注学生是否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状态。
然而,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却呈现出两种明显有悖于基础教育“基础性”的现象:一是课程设置“多多益善”,有追求“大而全”的倾向;二是课程内容被赋予了专业性特征。
这不仅与《纲要》中提倡的“严格执行课程方案,不得增加课时和提高难度”相违背,而且与国外基础教育课程内容倡导的“浅而广”恰好相反,由此导致基础教育阶段学科分量不断加大、深度不断加深。
总之,基础教育的课程内容已少有“基础性”的特征,而是更多地侧重于选拔功能,“难、繁、深、多”的内容和要求越来越偏离学生发展的基础,使学生失去了部分本可自由支配的时间来满足其兴趣、爱好、特长和个性的发展,这是以牺牲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代价的。
一定意义上说,这种弊端正是学生负担日益加重以至厌学、厌世等不良品格出现的根源。
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我们的学校不能成为文化的孤岛,把学生整天关在教室里面“死读书”、“读死书”,而要让学生主动关心社会问题,要把个人的发展和整个国家的发展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为此,未来各级各类学校的课程设置应体现以下几种倾向:一是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二是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各种课外及校外活动,增加实习锻炼的机会;三是加强学生社团建设,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和公益事业;四是充分利用学校自身的资源,开发校本课程、选修课程等。
换言之,在完成国家规定的课程教学内容之外,强化实践课程、活动课程、校本课程、选修课程、实习课程等在课程设置中的比例。
可见,要改革我国的学生培养模式,必须对“课程”这一载体实行综合化改革。
其次,从学生评价的观念来看,现在许多学校依然奉行“分数至上”的谬论,“好学生就是考试成绩好的学生”的观点仍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
从根本上讲,这是由我国学校质量评估制度不健全(如评估指标体系不健全、评估程序不规范等)造成的。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强调将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办学效益的重要指标,致使学生的学业成绩成为政府评价学校乃至学校评价学生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而忽视了学生发展的其他指标,如近视新发病率、学生生活技能与实践能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