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蒙古族历史典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文素材]蒙古族历史典故
蒙古族历史典故
蒙古族在古代称为蒙兀,属于外邦国家。
蒙古族就是一个充满智慧的国家,在历史上
也留下了许多智慧人士的痕迹,他们无一不是为历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下面是关于蒙古
族历史典故的内容,欢迎阅读!
蒙古族的历史典故
蒙古族历史悠久,蒙古的称谓最早见于唐代,那时只是蒙古众多部落中的一个部落的
名称。
这个部落的发祥地在额尔古纳河东岸一带,以后逐渐西移。
各部落之间竞相掠夺人口、牲畜和财富,形成了无休止的部落战争。
13世纪初,成吉斯汗统一了蒙古地区诸部落,建立了统一的蒙古贵族政权。
1219年西征,版图扩大到中亚地区和南俄。
1271年,改蒙
古国号为元。
1279年,灭南宋,统一全中国。
1368年元朝灭亡。
自元代以来,蒙古族人
民在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天文历算、文化艺术、医学等各个方面都做出
了重大贡献。
1947年5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内蒙古自治区,成为中国建立最早的一个自治区。
以后又相继成立了9个自治州、县:
甘肃省北蒙古族自治县(1950年7月29日)
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1954年6月23日)
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1954年7月13日)
新疆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1954年9月10日)
青海河南蒙古族自治县(1954年10月16日)
吉林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1956年9月1日)
黑龙江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1956年12月5日)
辽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1958年4月1日)
辽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1958年4月7日)
蒙古族的习俗
见面要互致问候,即便是陌生人也要问好;平辈、熟人相见,一般问:“赛拜努”
(你好),若是遇见长者或初次见面的人,则要问:“他赛拜努”(您好)。
款待行路人(不论认识与否),是蒙古族的传统美德,但到蒙古族人家里做客必须敬重主人。
进入蒙
古包后,要盘腿围着炉灶坐在地毡上,但炉西面是主人的居处,主人不上坐时不得随便坐。
主人敬上的奶茶,客人通常是要喝的,不喝有失礼貌;主人请吃奶制品,客人不要拒绝,
否则会伤主人的心。
如不便多吃,吃一点也行。
献哈达也是蒙古族的一项高贵礼节。
献哈达时,献者躬身双手托着递给对方,受者亦
应躬身双手接过或躬身让献者将哈达挂在脖子上,并表示谢意。
蒙古族待客十分讲究礼节和规矩。
例如,吃手把羊肉时,一般是将羊的琵琶骨带肉配
四条长肋送给客人。
如果是用牛肉待客,则以一块带肉的脊椎骨加半节肋骨和一段肥肠送
给客人。
招待客人最隆重的是全羊宴。
全羊宴包括荐骨、四肢、肋骨、胸椎、羊头,有的
地区还要加羊心、羊肝、直肠和羊肚。
制法是将全羊的各部位倒入大锅,水温上升后,再
加入一定量的熟嗜酸奶文火煮开,并经常翻动。
肠、肚、心、肝和燎好的羊头另锅煮烂。
另配调料。
开宴时将煮熟的各部位放入大盘子里,尾巴朝外,羊头上要刻有象征吉祥如意
的“十”上桌。
食用时主人要请客人切羊荐骨,或由长者先动刀切割,然后大家才同吃。
姑娘在出嫁之前,娘家人须煮羊胸脯肉给姑娘吃,以此表示送别。
烤全羊过去多用来进行
祭典或祭敖包时才用,现在已成为盛大节庆或迎接贵宾用的一种特殊菜肴。
蒙古族的服饰
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4个主要部分,妇女头上的装饰多用玛瑙、
珍珠、金银制成。
男子穿长袍和围腰,妇女衣袖上绣有花边图案,上衣高领,仍与蒙古族
相似。
妇女喜欢穿三件长短不一的'衣服,第一件为贴身衣,袖长至腕,第二件外衣,袖
长至肘,第三件为无领对襟坎肩,钉有直排闪光纽扣,格外醒目。
蒙古族有团结互助的风尚,节日有春节、端午节、火把节、中秋节等。
蒙古族善于歌舞,民歌分长短调两种。
他
们最喜欢的舞蹈叫“跳乐”,众人围成一圈,一边舞蹈,一边击掌高歌。
近几年与内蒙古
的亲戚来往增多,开始举办“那达慕”盛会,吸引四方之客前往参加。
蒙古族的节庆
传统节日有“白节”、祭敖包、那达慕、草原上勇敢者的游戏:打鬃节等。
蒙古族民间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是相当于汉族春节的年节,亦称“白月”,传说与奶
食的洁白有关,含有祝福吉祥如意的意思。
节日的时间与春节大致相符。
除夕那天,家家
都吃手把肉,也要包饺子、烙饼,初一的早晨,晚辈要向长辈敬“辞岁酒”。
在锡林郭勒盟民间除过年节外,还在每年的夏天过“马奶节”。
节前家家要宰羊做手
把羊肉或全羊宴,还要挤马奶酿酒。
节日的当天,每个牧民家都要拿出最好的奶干、奶酪、奶豆腐等奶制品摆上盘子里,用以招待客人。
马奶酒被认为是圣洁的饮料,献给尊贵的客人。
那达慕大会:每年夏秋季牧闲时举行。
“那达慕”在蒙语中有娱乐或游戏之意。
内容
有摔跤、赛马、射箭、舞蹈,以及物资交流等。
除此之外,解放后,又增添了不少新内容,如田径、球类比赛、文艺演出、图片展览、放映电影、交流生产经验等,成为蒙古族人民
喜爱的盛会。
鲁班节,是云南省通海县西城的一带蒙古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四月初二举行,为期一天。
居住在这里的蒙古族人民从其他兄弟民族那里学会了建筑技术。
他们修建的房屋,不仅造型别致、美观,而且经久耐用,颇受附近各族人民的称赞。
为了纪念和庆祝在
土木建筑方面取得的成就,他们就把农历四月初二定为鲁班节。
节日这天,外出修建的泥、木、石匠,无论路途远近都要赶回家里来欢度节日。
各村寨都要杀猪宰羊,搭台唱戏。
人
们还把檀香木雕刻的鲁班像拾着,敲锣打鼓,游直各村寨,然后,大家汇集场上,唱歌跳舞。
他们最喜欢的舞蹈叫“跳乐”。
跳时,先由男青年作为先导,他们怀抱龙头四弦琴,
边弹边跳,后面的人群群分成两行,有时围成圆圈有时互相穿插,队形多变,且歌且舞,
场面十分活跃。
节日后,各村寨忙着收小麦、油菜籽,犁田插秧。
干完这些农活后,工匠们又成群结
队外出承包建筑。
蒙古族的食俗
蒙古族富有特色的食品很多,例如烤羊、炉烤带皮整羊、手把羊肉、大炸羊、烤羊腿、奶豆腐、蒙古包子、蒙古馅饼等。
民间还有:稀奶油,蒙古族常备奶制品;奶皮子;煺毛
整羊宴,是蒙古族传统宴客菜,祭祀活动时也常用;熟烤羊,内蒙鄂尔多斯地区风味菜肴;白菜羊肉卷;新苏饼,蒙古族民间传统糕点;烘干大米饭,蒙古族风味小吃。
蒙古族牧民视绵羊为生活的保证、财富的源泉。
日食三餐,每餐都离不开奶与肉。
以
奶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查干伊得”,意为圣洁、纯净的食品,即“白食”;以
肉类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乌兰伊得”,意为“红食”。
蒙古族除食用最常见的牛奶外,还食用羊奶、马奶、鹿奶和骆驼奶,其中少部分做为
鲜奶饮料,大部分加工成奶制品,如:酸奶干、奶豆腐、奶皮子、奶油、稀奶油、奶油渣、酪酥、奶粉等十余种,可以在正餐上食用,也是老幼皆宜的零食。
奶制品一向被视为上乘
珍品,如有来客,首先要献上,若是小孩来,还要将奶皮子或奶油涂抹其脑门,以示美好
的祝福。
蒙古族的肉类主要是牛、绵羊肉,其次为山羊肉、骆驼肉和少量的马肉,在狩猎季节
也捕猎黄羊肉。
羊肉常见的传统食用方法就有全羊宴、嫩皮整羊宴、煺毛整羊宴、烤羊、
烤羊心、炒羊肚、羊脑烩菜等70多种。
最具特色的是蒙古族烤全羊(剥皮烤)、炉烤带
皮整羊或称阿拉善烤全羊,最常见的是手把羊肉。
蒙古族吃羊肉讲究清煮,煮熟后即食用,以保持羊肉的鲜嫩,特别是在做手把羊肉时,忌煮得过老。
但内蒙东部蒙汉杂居地区的蒙
古族也喜食煮时加佐料,并把肉煮成酥烂的手把羊肉。
有些地区的蒙古族还喜将羊腰窝的
肉切成大片,挂糊油炸成炸肉片,民间称为“大炸羊”。
牛肉大都在冬季食用。
有做成全
牛肉宴,更多的是清炖、红烧、做汤。
还食用骆驼肉和马肉,油炸驼峰片蘸白糖,视为上肴,有经验的厨师还善于把牛蹄筋、鹿筋、牛鞭牛尾烹制成各种食疗菜肴。
为便于保存,
还常把牛、羊肉制成肉干和腊肉。
在日常饮食中与红食、白食占有同样重要位置的是蒙古族特有食品――炒米。
西部地
区的蒙古族还有用炒米做“崩”的习俗。
用炒米做“崩”时加羊油、红枣、红、白糖拌匀,捏成小块,就茶当饭。
未经蒸炒的糜子多用来与肉丁煮成粥,糜粉可以烙饼;面粉制作的
各种食品在蒙古族日常饮食中也日渐增多,最常见的是面条和烙饼,并擅长用面粉加馅制
成别具特色的蒙古包子、蒙古馅饼及蒙古糕点新苏饼等。
西部阿拉善、鄂尔多斯的蒙古族
也有用面粉做成馓子状的“章汝”的习惯。
东部的哲里木盟盛产荞麦,用荞麦粉烙制的煎
饼是当地较有特色的一种食品。
蒙古族每天离不开茶,除饮红茶外,几乎都有饮奶茶的习惯,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
煮奶茶,煮奶茶最好用新打的净水,烧开后,冲入放有茶末的净壶或锅,慢火煮2―3分钟,再将鲜奶和盐对入,烧开即可。
蒙古族的奶茶有时还要加黄油,或奶皮子,或炒米等,其味芳香、咸爽可口,是含有多种营养成分的滋补饮料。
有人甚至认为,三天不吃饭菜可以,但一天不饮奶茶不行。
蒙古族还喜欢将很多野生植物的果实、叶子、花都用于煮奶茶,煮好的奶茶风味各异,有的还能防病治病。
大部分蒙古族都能饮酒,所饮用的酒多是白酒和啤酒,有的地区也饮用奶酒和马奶酒。
蒙古族酿制奶酒时,即先把鲜奶入桶,然后加少量嗜酸奶汁(比一般酸奶更酸)作为引子,每日搅动,3―4日待奶全部变酸后,即可入锅加温,锅上盖一个无底木桶,大口朝下的木桶内侧挂上数个小罐,再在无底木桶上坐上一个装满冷水的铁锅,酸奶经加热后蒸发遇冷
铁锅凝成液体,滴入小罐内,即成为头锅奶酒,如度数不浓,还可再蒸二锅。
每逢节日或
客人朋友相聚,都有豪饮的习惯。
马奶酒是鲜马奶经发酵制成,不需蒸馏。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