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性文章的教学策略

合集下载

基于叙事视角的散文教学策略

基于叙事视角的散文教学策略

基于叙事视角的散文教学策略作者:蔺建昌来源:《语文天地·高中版》2018年第04期散文题材包罗万象,表现手法不拘一格,散文的这种“散”给语文教师确定教学内容带来困难,导致散文教学内容混乱和错位。

在小说叙事中,叙事视角指叙述时感知观察故事的角度,即观察故事的“意识”是谁。

小说是作者虚构的,小说中的叙述视角并不等于作者的视角。

但是散文则不同,散文中的第一人称视角就是作者自己,也就是说散文中的一切,都是通过作者这个“我”的第一人称视角去感知观察的。

受叙事视角理论的启发,散文的核心特征就是散文中的一切材料都是通过“我”这个“视角”去见去闻去思去感的,抒发的是“我”一个人真实独特的主观感受。

因此,散文阅读教学绝不能绕开“我”这个视角去解读文中的材料和内容,只有通过“我”这个视角去看作者之所看,去感作者之所感,才能最大程度贴近作者的心灵世界。

一、抒情散文教学借用叙事视角的概念来讨论抒情散文似乎不太恰当,但抒情散文中的人、事、景、物无不是透过“我”这个视角去观察感受思考的,我们可以仿照叙事视角的概念把其命名为“抒情视角”。

抒情散文写景状物是常见的手法,如朱自清《荷塘月色》对月下荷塘之景的描写;郁达夫《故都的秋》中对北平秋景的描绘。

这一类散文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把作者“我”绕开,直接赏析文中的景物描写、艺术手法等。

比如教《荷塘月色》,只分析朱自清写了哪些景物,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等;教《故都的秋》就让学生概括作者描绘了哪几幅北平秋景图。

这些教学方法都差不多把文中的景物描写当作客观物象去赏析了,其实早已偏离了散文文体的核心特征。

抒情散文中的景物,无不是作者“我”所看所闻所感所思的对象,体现作者个人的感悟与思考,所以对抒情散文中的景物赏析不能去探讨写了什么景物,景物有什么特征,用了什么手法等,而要问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怎么看的,怎么听的等。

总之,教师要带着学生通过作者“我”的视角去看去闻去感去思作者笔下之物,去体认作者从他笔下的人事景物中感受和思考到的情思。

记叙文叙事的策略和方法

记叙文叙事的策略和方法

记叙文叙事的策略和方法作者:卢凤伦来源:《新课程·中旬》2014年第11期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在写叙事类作文时,常常感觉无事可写,时常听一些学生这样说:“每逢作文,我常常感到无话可说,只好东拼西凑。

”如果作文没有真实生活经历为基础,常编一些虚假的事,那么作文缺乏了真情实感,也就不能打动读者。

那么写好叙事类作文有什么策略和方法呢?一、平常要注重材料的收集1.从生活中获取经验材料(1)多观察,勤积累在教学中向学生强调观察、积累的重要性,并且予以具体指导,怎样观察、怎样积累。

①观察方法指导。

首先观察人,观察人的外貌、形态和行为,由表及里,洞察人的心理活动和个性特点。

其次观察社会。

观察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特别要观察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协作,相互之间密切关心的主流关系。

最后观察自然。

观察自然环境、自然风光、壮丽山河、动物植物,以及变幻无穷的大千世界的所有一切。

②要求学生随身备个小本本,留心自己的学习、生活,留心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把直接观察到的内容记录下来,以便作文时有材料可用。

(2)用心体悟生活能够完整地叙事,不但需要有丰富的经验,还需要有深刻的体验。

指导学生接触现实生活,体悟现实人生,引发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情感和思考,对于拓展学生的生活视野、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有重要作用。

(3)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热点我们身边每天都会发生大量的新闻,关注它们,追踪它们,也许它们就能成为记叙文叙事时的素材。

2.从阅读中获取文字材料阅读是一种资源,是吸收知识的过程,是记叙文叙事的基础。

教师可以从读的兴趣中引导学生,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

既要把课本阅读好、理解透彻,又要让学生多读课外书籍。

在平时我鼓励学生广读博览,着意培养学生多读书的习惯,使学生从书中吸取智慧、开阔眼界、丰富知识、积累素材,学生有了大量的语言积累。

对学生而言,记叙文叙事素材俯首可拾,很多就在学生身边。

二、课堂中训练学生说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叙事的表达能力(1)注重提高学生对说话训练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学习口语自觉性和训练说话能力的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说话态度,在课堂上采用一定的方式、方法,为学生创造一切可以“说”的机会,提供环境,让学生练“说”。

叙事性教学设计方案

叙事性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小石潭记》中的生字词和文学常识。

(2)理解文章内容,感受柳宗元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手法。

(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文章主旨,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引导学生运用叙事性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通过角色扮演,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热爱生活。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

(3)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感受柳宗元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手法。

2. 教学难点:从不同角度分析文章主旨,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1. 教师播放《小石潭记》的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文章的意境。

2. 学生分享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二)课堂讨论1. 教师提出问题:文章中柳宗元对小石潭的描写有哪些特点?2. 学生分组讨论,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3. 教师点评并总结,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修辞手法、描写手法等。

(三)角色扮演1. 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取一个角色进行扮演。

2. 学生准备台词,进行角色扮演,其他学生观摩并评价。

3. 教师点评并总结,强调口语表达和表演能力的重要性。

(四)分析文章主旨1. 教师提出问题: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 学生分组讨论,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3. 教师点评并总结,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主旨和情感。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学生掌握的知识点。

2.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体会。

四、教学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师应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学生参与度、合作意识、表达能力等。

拉波夫语篇分析英语叙事文体模式的教学策略

拉波夫语篇分析英语叙事文体模式的教学策略

学法指导摘要:本文探讨拉波夫语篇分析模式在英语阅读叙事文体中的运用,旨在探索出更为有效的教学策略,从而提升学生的英语阅读素养能力及应考能力。

关键词:拉波夫语篇分析模式;英语;叙事文体一、拉波夫语篇分析模式研究价值美国语言学家拉波夫(bov,1927-)是社会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

主张把语言放到社会中去研究,建立起一套富有特点的社会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为语言学研究方法多样化起了促进作用。

目前,备受语言学界推崇的建立语料库及进行数据化量化分析等做法无不源于拉波夫的定量分析法。

拉波夫提出了著名的叙事文体六组分析模型,把完整的叙事分成六个部分,分别是点题(Abstract)、指向(Orientation)、进展(Complicating Action)、评议(Evaluation)、结果或结局(Result or Resolution)和回应(Coda)。

每个部分可通过不同的问题表证来阐述。

二、拉波夫语篇分析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笔者在高中阅读理解叙事文体专题复习中,运用了拉波夫语篇分析模式进行教学,收到效果良好。

本文选用了2020年广州市统测阅读理解语篇,以拉波夫叙事分析模式为理论依据,对其进行具体分析。

该篇阅读理解主要记叙了上周日,Iris一家突然遭遇了沙尘暴,而Iris的爸爸去田里看家畜还没回来,Iris急忙呼喊爸爸回家,又一遍遍地按汽车喇叭好让父亲听到。

最终父亲平安找到了车,一家人躲过了沙尘暴。

整个故事按照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展开,是典型的叙事结构,符合拉波夫叙事分析模式的六要素。

1.点题点题是叙述者在叙述前对整个故事的概要总结,让读者知道“What was this about?”或“What was the narration(of the story)about?”Iris一家住在风沙很大的地方,每天不得不用头巾蒙住嘴,才不会吸入灰尘,在空气很糟糕的日子里,他们呆在家里帮妈妈把湿床单盖在窗户上,防止风沙进入。

叙事性文章的教学策略

叙事性文章的教学策略

的经 过 。 然后告诉他们这其实是大 有深
写 反映了旧 中国劳动妇女 的严酷 生 存 .
状况 一 。
个语文老师决不能让学生 湮没
在故事 的迷 雾 中 而 应 该 拨 云 见 日 让


意 的 :子 弹 从 背 部 入 的 细 节 。 表 明 卫 队 是
从背后射杀学生 的 驳斥了说请愿者是 .

暴徒”
定 不妙 . 即使 是 活着 , 也 比死 强 不 了 多少 。 能够想到这一 点 对这个故事来说 已经 足
金 先 生 的 《小 狗 包 弟 》, 借 一 条 小 狗 被 自
风景 也就错过了欣 赏 学 习 的机会 错



的美丽是需要 品悟 的 所 以 教师在 与学


己送 到医院解 剖 反映那 个特殊年代的 .
过 了 成 长 。 我 在 讲 《为 了 忘 却 的 记 念 》一
生共读文本时 一 定要唤醒学生 因过重 .
所 支撑出来 的世态万 象 人文风 景 足 以


语 文教材中不乏叙事性文章 每篇 .Βιβλιοθήκη 教师如 不充分利用 不仅是愚蠢的 而且


让 我们读 出思 想 读 出情感 读 出美丽



叙事性 文章都 有特定 的意义 。 语 文教学
也是严 重失职 的。
沿 着文 字勾画 出来 的人 文路线 图寻 宝 .
就 是要把 学生 由外在 的故事 引 向它 背
有位老师启

一 个硬 汉 子 的形 象 借 以 表达 海 明威 的 .
给 读 者留下 想 象 的空 间 :而 调 动读 者想 象
发 孩 子 思 考 :其 实 . 我 们 每 个 人 都 应 有

《叙事要有详略》写作教学设计

《叙事要有详略》写作教学设计

《叙事要有详略》写作教学设计作者:卓道琴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21年第08期【教材分析】《叙事要有详略》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的写作指导课。

第四单元的课文叙事详略得当,让学生抓住中心选材、详略得当地进行写作是学习的关键。

好的选材对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写作能力有极大帮助,是学生必走的一步台阶。

通过学习如何选材及组织材料,学生能在生活中选择恰当的素材,组织语言准确地表达中心和情感,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有一定的写作基础,通过本单元写作训练,学生学会围绕中心安排详略,进而提高写作水平。

学生已有一定的阅读量,对生活也有初步积累,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写出真切的生活体验,并借此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

如:学《阿长与〈山海经〉》这篇课文,可以引导学生对比自身生活,寻找身边的“阿长”与自己的“《山海经》”;学《台阶》这篇课文,也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父亲的形象,易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进而引导学生对生活片段进行筛选和取舍,写出感人的文字。

【教学目标】1.了解详略的特点,掌握详略的写法,突出文章中心。

2.恰当地运用艺术手法,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围绕文章中心安排详略。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选择详写的方法,并加以运用。

【教法学法】课堂本着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教学过程主要采用教师指导点拨、学生合作探究,师生共同学习的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寻找生活片段,反思生活,安排详略进行写作,表现真情实感,完成教学目标。

【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利用PPT课件和“导学提纲”,增强直观性,趣味性;为支持学生的学,则使用小组讨论、分享展示、互动互助的学习形式,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增强自主性、互动性、实效性。

【教学过程】一、讲述故事,导一导法国巴黎艺术馆里,陈列着一座伟大的文学家巴尔扎克的雕像,奇怪的是:他的雕像却没有手。

他的手呢?是被艺术家罗丹用斧头砍去了。

例谈叙事性作品教学

例谈叙事性作品教学

叙事性作品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比例。

修订后的语文课标在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中,对叙事性作品的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阅读叙事性的文学作品,可以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那么在小学阶段如何指导学生阅读叙事性作品呢?笔者进行了以下一些探索。

一、了解事件梗概,把握主要内容叙事性作品主要是通过事件的叙述和具体环境的描绘来塑造人物形象的。

新课标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要了解事件梗概。

了解事情的梗概即大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对学生来说就是要能说出课文大致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情感的基础。

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了解事件的梗概,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呢?1.借“六要素”概括我们知道,叙事性作品通常包括六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教学中,引导学生把“六要素”弄清楚,再连起来说一说,即可以大体把握主要内容。

如在教学《船长》一文时,我要求学生在读文的基础上说一说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学生很快梳理出事情发生的时间是“1870年3月17日夜晚”,地点是“‘诺曼底’号轮船从南安普敦开往斯恩西岛的途中”,主要人物是“哈尔威船长”,故事的起因是“客轮被撞,遇到危险”,故事的经过是“哈尔威船长镇定自若地指挥人们乘救生艇脱险自救”,故事的结果是“坚守岗位,以身殉职”。

随着学生的回答,我逐步出示了一组关键词:遇险、自救、殉职。

我引导学生借助这组关键词把事情连起来说一说。

有的学生这样说道:“1870年3月17日夜晚,‘诺曼底’号轮船在从南安普敦开往斯恩西岛的途中,被‘玛丽’号巨轮猛烈撞击即将沉没,哈尔威船长镇定自若地指挥60名乘客和船员安然脱险,而他自己却随着客轮一起沉入深渊以身殉职。

”借助这样的方法,学生从整体上了解了事情的梗概,大体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额尔古纳河右岸》的叙事策略分析

《额尔古纳河右岸》的叙事策略分析

《额尔古纳河右岸》的叙事策略分析《额尔古纳河右岸》是普希金1877年发表的长篇叙事散文,这篇文章以俄国最重要的河流额尔古纳河的右岸为背景,展现出的国家的历史文化,以及普希金独有的叙事策略。

在这篇文章中,普希金运用着诸多的叙事策略,使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具体可以分为三大层面:一、超文本结构《额尔古纳河右岸》由一系列的关联性章节组成,每一章节都彼此关联,从而形成一个超文本结构,使文章具有更强的叙事效果。

通过超文本结构,普希金精彩地讲述了额尔古纳河右岸那一带重要的历史事件,引发观众对这一地区的兴趣及思考。

在故事情节中,主题思想也以超文本结构的形式展开,把历史时期与古老传说紧紧地联系起来,使其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多重叙事此外,普希金还融入了多重叙事的手法,以几个不同的叙述者来叙述故事,让文章变得更加生动。

多重叙事的使用使故事变得多样化,让读者可以从不同角度体会故事,从而更好地了解普希金对故事情节内容的理解。

三、回忆性叙事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中,普希金运用了回忆性叙事的手法,让故事情节充满了生动的回忆感,使文章更加有说服力。

普希金使用回忆性叙事,不仅让读者能够了解到普希金自己的思想,而且还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额尔古纳河右岸的文化背景。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普希金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中使用的叙事策略,不仅能够令文章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还能够让读者更加生动地理解文章中的故事情节。

普希金的叙事策略,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又让文章更加有说服力,让读者容易接受文章中介绍的历史背景知识,也可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普希金的文化思想。

自1877年发表至今,《额尔古纳河右岸》一直受到读者的关注,它的叙事方式更加唤起读者的思考,让读者能够深刻理解额尔古纳河右岸的历史意义及普希金的文化思想。

普希金对叙事的把握,使《额尔古纳河右岸》成为俄罗斯文学中的经典。

小学语文叙事性作品的解读策略

小学语文叙事性作品的解读策略

小学语文叙事性作品的解读策略
叙事性作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不可无视。

语文新课标对每个学
段学生的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第一学段〔1~2年级〕学生阅读
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
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要求第二学段〔3~
4年级〕的学生能够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
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能够与他人交流自己
的阅读感受;要求第三学段〔5~6年级〕的学生要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
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一、叙事性作品的问题设计
二、叙事性作品的体裁
叙事性作品是通过生活事件表达和具体环境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以
叙事为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学语文教材中常见的有童话、寓言、神话、
故事、小说……这些文章特点鲜明,故事引人入胜,情节一波三折,人物
形象鲜活生动,内涵丰富。

三、叙事性作品的研究
四、叙事性作品解读策略
1.句词结合
2.赏读篇章
写作与阅读密不可分。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充
分结合了起来,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赏析能力及习作能力。

3.类文比照
总之,教师在讲授叙事性作品时,应深度解读文本,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阅读能力与习作能力,以及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

不同体裁的文章用不同的教法

不同体裁的文章用不同的教法

叙事性文章教学应注意哪几点?1.通过语言文字,理解思想内容。

◆叙事性作品的思想内容蕴含在语言文字之中。

◆重视朗读指导,要求学生背诵精彩段落。

2.理清作者的思路。

3.学习叙事性作品的语言。

(1)通过语言文字,理解思想内容。

◆叙事性作品的思想内容蕴含在语言文字之中。

因此,教学叙事性作品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抓住重点词句,使学生感受人或事的形象。

语言文字指的是对表现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有突出作用的词句和段落。

如表现人物行动和心理活动的深刻生动的词句,人物的个性化的语言,作者的精辟的议论和抒情性的语句等。

◆重视朗读指导,要求学生背诵精彩段落。

叙事性作品的教学,只靠理解语言文字是不够的,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去体会和感受。

感受的最有效方法就是朗读。

要引导学生多读,在朗读中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同时进一步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教师应该在课堂上落实朗读训练,让各种形式的朗读出现在课堂上;提高朗读效率,使学生每次朗读都有一定的目的,这样才能有效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进而为阅读欣赏作好铺垫。

(2)理清作者的思路。

★意义: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思路分类:纵向思路、横向思路。

★理清作者的思路方法:从理解课文的层次结构入手。

有的可按时间来分,如《一定要争气》有的可按故事发展的阶段来分,如《飞夺泸定桥》有的可按事件的性质归类来分,如《李时珍》有的按空间位置的转换来分,如《海滨小城》有的可按总分关系来分,如《威尼斯的小艇》★文章不同,理清思路的方法也不同:一是借助审题、释题。

结合课文,举例说明:《观潮》。

二是抓关键词。

结合课文,举例说明:《我的战友邱少云》课堂练习:【文字案例4】学生阅读《富饶的西沙群岛》,理清本文作者的思路。

(3)学习叙事性作品的语言。

小学生学习语言循序渐进的过程是怎样的?低年级:应把识字和词句的教学放在重要的位置。

对于课文中一些生动形象的语句要多通过指导朗读帮助学生理解、掌握。

另外,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回答回答、复述等活动中,运用这些词句,从而丰富语言的积累。

三年级语文上册作文《那次玩得真高兴》教案

三年级语文上册作文《那次玩得真高兴》教案

三年级语文上册作文《那次玩得真高兴》教案教案名称:那次玩得真高兴一、教学目标:1. 学习并掌握叙事类作文的写作技巧。

2. 能够独立构思,完成一篇关于“那次玩得真高兴”的作文。

3. 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习叙事类作文的写作技巧,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的描述。

难点:如何生动、具体地描述游玩的过程和感受。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一次他们印象深刻的玩耍经历,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

(二)讲解主题解释本次作文的主题“那次玩得真高兴”,让学生明白要写的是自己曾经玩得很开心的一次经历。

(三)教授写作技巧1. 讲解叙事类作文的基本结构:开头(引入)、正文(详述)、结尾(总结)。

2. 强调在描述过程中要注意时间和地点的变化,以及人物的行为和心理活动。

3. 指导学生如何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四)写作实践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独立完成一篇以“那次玩得真高兴”为主题的作文。

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写作中遇到的问题。

(五)作文点评选取几篇有代表性的作文进行点评,分析其优点和不足,引导学生自我反思和互相学习。

(六)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回家后再次修改自己的作文,并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四、教学评价:通过课堂练习和作文批改,评估学生对叙事类作文写作技巧的掌握情况,以及他们在实际写作中的应用能力。

五、教学反思:教师需要关注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多阅读优秀的作文作品,从中吸取灵感和经验。

小学语文叙事的教案

小学语文叙事的教案

小学语文作为国民必修课程,将学生的语言表达与思维能力认知为学习目标,其中叙事是其中重点之一。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叙事,我们需要设计一份小学语文叙事的教案,本文将对此进行详细讲解。

一、教学目标1.在了解什么是叙事的基础上,认识并掌握叙事的归纳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叙述。

2.通过多次练习,提高学生感性认识、作练习。

3.鼓励学生用生活中的小事情作为故事素材,培养他们的情感表达能力。

二、教学过程1.导入用老师或学生的故事来引导学生对叙事的认识,老师可以先讲述一个简单的故事。

学生可以尝试追踪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等要素,以及讲述过程中需要包含哪些要素。

2.讨论在全班讨论的情境下,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什么是叙事?•叙事有哪些要素?•你喜欢听或读什么样的故事?讨论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故事的基本要素,并激发他们的思考。

3. 故事的讲解要求学生以固定的算法方式讲述故事,例如 She (人名)在 an Apple Store(地点)买了一部新手机,but(线索)iPhone的盗版版本,so(反转)她懊悔不已,决定退货,and(高潮)她最终退了手机。

这样的算法可以让学生了解故事在讲述中的起承转合,并可以导致其积累讲述的技巧。

4. 时间、地点、人物、动作(事件)学生完成讲述算法并掌握事件的基本要素后,可以开始告诉故事的关键部分。

这里的重点在于时间,地点,人物和动作的描绘。

老师可以用示范方法来帮助学生,例如给出一个图片或一个视频,让学生以老师提供的要素来构造一个故事,并让其他学生对该故事进行评价。

这种方式有助于学生沉淀和查漏补缺。

5. 情感表达情感表达是叙事的关键,也是刻画每个人的心灵深处的重要手段。

老师可以让学生讲述自己或其他人的故事,然后让他们尝试用语言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

这种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知自己的情感,并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三、教学反思本篇教案的设计主要是贯穿了“导入——讨论——讲解——练习——反思”的过程,力求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掌握自己的表述能力,进而增进他们的语言能力。

叙事性散文阅读教学设计

叙事性散文阅读教学设计

叙事性散文阅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通过阅读叙事性散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叙事写作能力。

一、教学准备1. 教材:选取一篇适合学生水平的叙事性散文作为教材,例如《城南旧事》或《我的母亲》等。

2. 多媒体设备:准备电脑或投影仪,方便展示教材和相关素材。

3. 活动准备:准备讨论和写作活动所需的素材和资料,如图表、问题等。

二、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一幅插图或短视频,引起学生对故事的兴趣,启发他们对叙事性散文的探索。

2. 阅读理解2.1 预测问题向学生提出一些预测问题,激发他们对文章主题和情节的猜测,并激发阅读的兴趣。

2.2 教师读文教师朗读散文的开头部分,注意语音语调的变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3 学生自主阅读提供足够的时间给学生阅读整篇散文,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做标记或记录关键信息。

3. 交流讨论3.1 开放问题教师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根据他们的回答引导进一步探索散文的细节和主题。

3.2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思考,一起探讨散文的情节、人物形象等。

3.3 整体讨论安排一个整体讨论环节,引导学生对散文的整体结构和主题进行归纳和总结。

4. 叙事写作4.1 分析写作要素与学生一起分析散文的叙事要素,如情节、人物、环境等。

引导他们了解散文写作的核心要素。

4.2 写作练习给学生几个写作练习,让他们以散文的形式叙述一个真实或虚构的故事,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4.3 互评和修改学生之间交换作品,进行互相评价和修改,提高写作能力。

5. 总结反思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和反思,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体会和收获。

三、教学评估1. 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讨论和互动环节的积极程度和参与度,给予适当的评价和鼓励。

2. 阅读理解评估通过对学生阅读的标记和问题的回答等进行评估,了解他们对散文的理解程度。

3. 写作评估对学生的写作作品进行评估,包括叙述能力、情节构建、语言表达等方面。

小学叙事性作品教学“三部曲”

小学叙事性作品教学“三部曲”

小学叙事性作品教学“三部曲”作者:戴红稳赵汝丹来源:《广西教育·A版》2021年第06期【摘要】本文針对小学叙事性作品教学效率不高的现象,建议教师从夯实基础、目标引领、操作方法三方面学习文学叙事知识,了解叙事性作品的特点;研读课标,宏观把握叙事性作品各学段的学习要求;依据学段特点,探寻叙事性作品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叙事性作品基础目标操作方法教学方法【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21)21-0029-03叙事性作品占据小学语文教材的“半壁江山”。

关于小学叙事性作品的学习,尽管语文课程标准有明确的要求,但是小学叙事性作品教学效率整体不高,尤其是在教育欠发达地区。

其主要表现在相当数量的小学生毕业了,在口头或书面表达上还不太会清晰叙述简单的事件、阐明浅显的事理;原因涉及学校、社会、家庭多个方面,主要原因是教师教学本身出现了问题。

对此,本文提出了夯实基础、目标引领、操作方法的小学叙事性作品教学“三部曲”,旨在引领教师学习文学叙事知识,把握叙事性作品的特点;领悟课标,宏观把握各学段叙事性作品的学习要求;依据学段特点,探寻叙事性作品的教学方法。

一、夯实基础:学习文学叙事知识,了解叙事性作品的特点(一)学习文学理论和阅读文学作品,积累文学叙事知识“功夫在诗外”,教学效率的提升,功夫不在课堂,而在教师学科专业功底。

教师专业功底厚实,在课堂上才有知识底蕴。

学习文学理论和阅读文学作品,积累文学叙事相关知识,是教师教好叙事性作品的前提、基础。

中等师范学校出身的小学语文教师,在过去,受特定历史时代背景、人才培养方案等多种因素局限,虽然他们都非常优秀,但是文学素养不够厚实。

初始学历是专科和“三本”的小学语文教师,文学基础仍不够扎实。

他们均需要入职后不断地充电,学习文学系列课程,如文学理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外国文学,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关注什么是文学叙事,以及文学作品如何叙事等。

四年级记事作文教案

四年级记事作文教案

四年级记事作文教案叙事指以散文或诗的形式叙述一个真实的或虚构的事件,或者叙述一连串这样的事件。

按照一定的次序讲述事件,即把相关事件在话语之中组织成一个前后连贯的事件系列。

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关于四年级记事作文教案,供大家参考。

四年级记事作文教案1一、教学目标1.通过知识回顾、样例分析等方式,掌握将事件叙述完整、清楚的方法。

2.通过写作练习、交流总结等方式,掌握将事件叙述得生动具体的方法,写好事情的经过。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通过知识回顾、样例分析等方式,掌握将事件叙述完整、清楚的方法。

2.通过写作练习、交流总结等方式,掌握将事件叙述得生动具体的方法,写好事情的经过。

教学难点:掌握将事件叙述得生动具体的方法,写好事情的经过。

三、教学策略本课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法、启发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并与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结合,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本节课会运用任务驱动的方式,讲练结合,帮助学生掌握将事件叙述清楚明白、生动具体的方法。

2.写作部分相对独立,又要与阅读教学相互配合,本课充分利用课内、外教学资源,所选材料立足教材及课外名著,促进阅读与写作的结合。

3.写作素材为电视剧《西游记》中剧情,一方面学生较为熟悉,方便写作;另一方面,写作内容有意思,能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

4.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自主思考、写作、交流,教师适当点拨,授之以法。

四、教学过程(一)设计活动,话语导入导语:入学以来,我们一直认真观察、体验初中生活,用文字去记录生活的丰富多彩。

这是一种良好的习惯,也是我们在写作之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

但是,同学们在记事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希望大家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能有所提高。

同学们,你们看过电视剧《西游记》吗?这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完成一个任务,就是将电视剧《西游记》中的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情节用文字呈现出来。

【设计意图】明确本课学习目标,创设情境,设计活动,引入新课。

例谈叙事性文章的教学策略

例谈叙事性文章的教学策略

国! 这句话贯穿全篇行文线索 ,这 进 而 把 这 种表 达 方 法 借鉴 到 自己平 时 句话在文 中一共出现 了三次 ,每 出现 的记事文章中 ,为提高学生的写作水

次 作 者 所 要 表达 的思 想 情感 就 会 强
平奠定 基础 。
在教材中 占据着重要位置 。对于这类 上一 层 。在教 学 时 ,教 师 就可 以 引导

然支持我买书看这件 事的描写 ,使一 看 到 老班 长 的所 作所 为 , 自 己会 怎 样 纸上。在教学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从
文 中最 能打动 自己 的关 键 词句 ,赏 析 , 品 味 ,从 而 对 作者 的表 达 技 巧 有进 一 步 的 了解 。在 教 师 的鼓 励 和 支 持 下 , 物 语 言动 作 描 写 等 地 方真 切 地 体 会 到 了这 样 表 达 的好 处 ,也更 进 一 步 地 认 识 到 了母亲 的伟 大 ,提高 了学 习效 果 。 在 这 个 教 学过 程 中 ,教 师 主 要 引 导 学 生 就 文 本 中独 特 的 表达 形式 进 行 赏析 体 味 ,使 学 生 真 正 领会 到叙 事 性 自 己想说 些 什 么 ,从 而 引 发 学 生强 烈 的 内心感 受 ,感悟 到文 本 所 要 表达 的 情感 。 在 阅读 教 学 中 ,让 学 生 尽 快 融入 对 话 ,在 这 个 对 话 的过 程 中进 行 心 与
作 表 达技 巧 。

让 学生 从 文 中找 出描 写老 班 长 动作 言
把 握叙事线索 ,理清 行文脉络
如在 教学 慈 母情 深 一课 时,
文 章就 是 通 过 在艰 苦 条 件 下 ,母 亲 仍
行 的句 子 ,仔 细 揣 摩 ,并 想 象 一 下 , 假 如 自己 是 小 梁 或 者 另 外 两 个 病 号 ,

小学语文第三学段不同文体教学的基本策略

小学语文第三学段不同文体教学的基本策略

小学语文第三学段不同文体教学的基本策略王小毅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特性,不同的特性有不同的教法,这是文本教学的基本常识。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

”然而,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是众多教师都习惯用一种套路去教所有的课文,既违背了文本体式的内在规定性,又违背了文体学习的内在规律,使教学高耗而低效。

笔者以为,小学语文教学应该倡导这样一种基本的思维方法:依据学段的不同要求,遵照文体的不同特征,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

本文试着粗浅地谈淡第三学段不同文体教学的基本策略。

一、叙事性作品的教学策略叙事性作品,顾名思义就是以叙事功能为主的一种文学作品。

叙事者,讲故事也。

叙事就是用语言尤其是书面语言表现一件或者一系列真实或者虚构的事件。

我以为,那些故事性强的文学作品就是叙事性作品。

一般地说,这类作品由“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构成,或叙事写人,或叙事抒情,或叙事寓理。

这类课文怎么教呢?《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的“阅读目标与内容”中,对叙事性作品的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因此,叙事作品教学的基本策略是:一是阅读文本内容,概括事件梗概,理解表达顺序;二是获得情感体验,简单描述最打动你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你的爱与恨、崇敬、向往、同情的感受;三是学习表达方法,明白为什么是这样表达,而不是那样表达。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教材中安排的叙事作品主要有童话、散文、小说、戏剧、叙事文言文等。

即使都属于叙事作品,也要在教学中体现其个性。

(一)童话教学策略。

所谓童话,是指按照内心的欲望或者幻想的逻辑,用散文写出来的故事,在现实生活的逻辑中是不可能发生的。

童话文本的教学应注重以下几点:1.整体把握。

语文小学一年级叙事文写作指导

语文小学一年级叙事文写作指导

叙事文是一种讲述故事或经历的文体,通过描述事件的发生过程、人
物的心理活动和情节的发展变化,使读者产生情感共鸣和形象感受。

对于
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可以从他们身边的小事开始,以简单、有趣的方式
编写叙事文。

以下是一些建议和指导:
1.选择一个熟悉的主题:小学一年级的学生生活充满了各种有趣的经历,可以选择其中一个主题作为叙事文的内容。

比如,他们的家庭活动、
学校里的游戏、与朋友一起的冒险等。

2.确定故事的结构:故事应该包含开头、中间和结尾三个部分。

开头
介绍主题和人物背景,中间描述事件的发生和发展,结尾总结故事并得出
结论。

3.描述人物和事件:通过描述人物的外貌特征、性格特点和行为举止,使读者对人物产生共鸣。

同时,描述事件的细节和顺序,增强叙事的连贯
性和逻辑性。

4.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考虑到小学一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使用简
单明了、容易理解的语言很重要。

使用短句、简单的词汇和直接的描述方式,让学生能够轻松理解和阅读。

5.培养情感共鸣:通过描述人物的情感变化和心理活动,使读者能够
与人物产生情感共鸣。

例如,描述人物在困难面前的坚持、努力和成长。

叙事散文备课教案模板范文

叙事散文备课教案模板范文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叙事散文的基本特点,掌握叙事散文的写作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优秀叙事散文作品,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感悟人生,提升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1. 叙事散文的基本特点。

2. 叙事散文的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1. 如何在叙事中融入情感和哲理。

2. 如何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提升叙事效果。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叙事散文的定义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生分享自己阅读过的叙事散文作品,引发讨论。

二、阅读与分析1. 教师挑选一篇具有代表性的叙事散文作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作品的结构、人物、情节、语言等要素。

3. 教师点评学生的分析,强调叙事散文的写作技巧。

三、写作指导1. 教师讲解叙事散文的写作技巧,包括:a. 明确主题,突出中心思想;b. 精心构思,合理安排情节;c. 深入挖掘人物内心,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d. 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2.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尝试撰写一篇简短的叙事散文。

四、课堂展示与评价1. 学生自愿展示自己的作品,其他同学进行点评。

2.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

五、总结与拓展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叙事散文的写作技巧。

2. 学生课后阅读更多叙事散文作品,提升自己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和分析叙事散文作品,使学生掌握了叙事散文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技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感悟人生。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继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提升文学素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叙事性文章的教学策略
汉语有丰富的故事资源,这不需要多讲。

故事的价值并不止于故事本身,它是一个意义的世界。

语文教学就是要把学生经由故事引向它背后的意义世界。

下面是我在叙事性文章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第一,叙事性文章的教学首先应该关注人情世故,关注人的生存状态。

巴金先生的《小狗包弟》,借一条小狗被自己送到医院解剖,反映了那个特殊年代的世态,同时巴金也毫无情面的解剖了自己,拷问了自己的灵魂。

鲁迅先生在《祝福》中通过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反映了旧中国劳动妇女的严酷的生存状况。

一个语文老师决不能让学生淹没在故事的迷雾中,而应该拨云见日,让学生通过故事洞见时代的本质。

第二,叙事性文章的教学必须关注人性。

伟大的作品并不着力追求曲折离奇的情节,而是通过情节的展开,淋漓尽致地去描绘人。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没有复杂的情节,它用传神的笔触刻画了桑地亚哥的风采、神韵,塑造了一个硬汉子的形象,借以表达海明威的人生哲学——人可以被消灭,却不可以被打败。

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里写到苏比屡次想被警察逮捕,都未能如愿。

忽然,他听到教堂里传来赞美诗的声音,随着庄严神圣的乐曲,他的被扭曲的人性一下子苏醒了。

这些故事都放射着人性的光芒,一个理想的课堂应当是教师和学生都沐浴在人性的光辉中,而教师理所当然是这样的课堂的设计者,引导者。

第三,叙事性文章的教学必须融入激情。

经典叙事性文章都是包含感情的,阅读者决不可以置身事外,做客观冷静的解读。

而要做到不置身事外,教师首先必须进入角色。

在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的时候,江洲司马连青衫都湿了,你怎么可以无动于衷呢?在学习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的时候,艾青对保姆的深挚的爱和感激,超过了对他的亲生父母,对此,你又怎能不受感染?忽视感情,造成课堂沉闷,像一潭死水,其结果决不仅仅是课堂不活跃的问题,而是很容易造成学生精神的畸形发展,使学生的情感素质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叙事性文章有如此丰富的情感资源,一个教师如不充分利用,不仅是愚蠢的,而且也是严重失职。

第四,叙事性文章的教学必须进入细节。

语文教学长期以来忽视细节。

凌空蹈虚,搞宏大叙事,这种情况只能培养粗枝大叶的人。

语文之美,故事之美在于细节。

错过了细节,也就错过了语文最美的风景,也就错过了欣赏、学习的机会,错过了成长。

我在讲《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时,特别引导学生体会这一段:“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

同去的张静淑君想去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

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的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鲁迅先生为什么不厌其详地描写三位爱国学生被残杀的经过呢?其实是大有深意的:弹从背部入的细节,表明卫队是从背后射杀学生的,驳斥了说请愿者是“暴徒”的流言,张静淑、杨德群救助中弹的刘和珍却被射杀、张静淑连中四弹以及杨德群受伤后又被猛击两棍的细节,则说明了卫队的暴行“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

以上主要从教学内容方面谈的,在教学方法上,还应特别强调调动学生的想象和体验。

深刻理解一个故事,是离不开想象力的。

想象一个故事,就是想象一种生活。

比如莫泊桑的《项链》,从借项链,到戴项链,丢项链,赔项链,哪一个环
节能离开想象?正是有路瓦栽夫人那样的虚荣,才会有借项链;路瓦栽夫人戴上项链在舞会上出尽风头,以至忘乎所以,才会有丢项链的事情发生;而以路瓦栽夫妇的好面子,丢了项链是决不会赖帐的,于是才会有赔项链,而对于一个他们这样的家庭,赔项链又谈何容易!他们为此付出了十年艰辛,这真是一朝风光,十年辛苦,故事承载的意义何其深刻!
会讲故事的高手决不把故事的来龙去脉都说透,而是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而调动读者想象的过程,不仅是使故事完整的过程,还是一个创造意义的过程。

《红楼梦》中写宝玉挨打之后,黛玉的眼睛肿的像桃似的,这一个“眼睛肿得像桃似的”的细节,足以让读者想象到,黛玉不仅哭得伤心,而且哭了很久。

鲁迅先生的《孔乙己》的结尾部分,并没有明确告诉读者孔乙己是死是活,只写了孔乙己一直欠着酒店十九个钱,而孔乙己是从不拖欠酒账的。

我们完全有理由想象到,孔乙己的结局肯定不妙,即使是活着,也比死强不了多少。

能够想到这一点,对这个故事已经足够了。

一个语文老师必须把学生引入想象,否则故事就会只是一个机械的过程,只有运用想象,才可以复活故事,复活故事背后的意义。

关于体验,它强调阅读者必须把自己摆放到阅读过程中去。

前面说的融入感情,是从教学内容方面说的,其实从教学方法上讲,也必须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

故事高手总是把读者引入一种生活,特别是一种有意义的生活。

对这种生活,你不能仅仅停留在认识层面,而更需要一份“切己体察”。

《廉颇蔺相如列传》里有一段负荆请罪的故事,表现了蔺相如的宽容大度和以国事为重的高风亮节。

宽容之类的美德,不仅仅是一个认识问题,更是一个感受、领会、体验的问题。

一个人认识到宽容不如体验到宽容,因为认识对象是外在于人的,只有体验到的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

语文教学长期偏重理性、认识,忽视人的感受、体验,不知错过了多少美丽的风景,错过多少成长的机缘。

总之,故事里承载着人情、人性,包含着丰富的人文资源。

语文教师必须把学生引向美丽的人文世界。

当然这种引导应当是自然而然的,是从故事自然引申的,而不是像过去那样硬性拔高;而调动学生的想象、体验恰恰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方式。

只有让学生想象、体验故事,故事才有可能真正进入学生的心灵;故事只有进入学生的心灵,才有可能促成学生言语、思维和精神的同步发展。

2007-12-20
该文刊于《河北教育(基教版)》2008年6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