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大众传播的受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传播类专业课辅导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
第十章 大众传播的受众
主讲:刘蒙之
第一节 “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
一、“大众”的概念与特点
(一)大众的概念 伴随着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而出现的一个特定
概念。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类进入大众社会。工业
革命、资产阶级革命以及大众传播发展的结果,过 去的传统社会结构、等级秩序和统一的价值体系被
操纵,精英也易受大众的压力和影响;
现代大众社会的特点:中间社会群体衰退、人际 关系淡漠和孤立性、社会权力的集中性、大众传播 导致的文化均一和流动性。
第一节 “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
孔豪瑟触及到现代社会的许多重要课题,但其精 英史观(精英是历史主宰、大众软弱无力易受操纵) 是错误的。 该理论并非一个严密的理论体系,是一种看问题 的视角和方法,把现代社会作为原子化的大众社会, 对理解现代社会有帮助。
第一节 “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
2、里斯曼的大众理论 主要从人的社会性格或社会适应方式的变化来
说明大众社会的成因。随着社会人口的增加,人们
的社会适应方式从“传统型”到“内向型”到“外 向型”的变化,现代人的行为具有过多“趋同”倾 向,社会成员的自主性降低、均质性增加,成为无 个性的一般大众。
第一节 “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
第一节 “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
在高度合理化的大企业组织面前,他们常常抱 有一种失落感或无力感,这使得他们对政治不感兴
趣,而在业余生活中则“逃避”到大众传媒提供的 消遣或娱乐领域。也就是说,这种白领阶层虽然在 人口中占的比重不断增加,但在本质上是被排斥在 统治势力之外的:他们与蓝领劳动工人一起,构成 了美国社会中的“大众”。 密尔斯认为,大众的状态以及他们与上述居支 配地位的权力精英的矛盾,是美国各种社会病理现 象产生的重要原因。
的目标或价值,并且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稳定性。
2、群集(crowd):集合状态下的人群。规模虽大于 小群体,但通常局限于一定的物理空间之内;群集通常具 有匿名性、情绪性、暗示性和感染性,能够从事一定的集 合行为。群集一般是由临时参加或卷入事件、活动的人们 组成的,不具备成为稳定的社会构成体的条件。
第一节 “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
第一节 “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
适应这种公司文化的外向性的人没有信仰和原 则;他们随波逐流,见风使舵。他们更关注别人是 否喜欢他们,而对个人独立性并不在意。里斯曼指 出,外向性人格不仅是商业世界的特点,而且是当 代中产阶级的特征。
第一节 “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
3、孔豪瑟的大众理论 现代大众社会具有双重性质,大众易受精英的
第一节 “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
所谓社会性格就是个人看待世界与人们的思想, 这些思想影响个人的动力和满足感。他同时全面地分 析了顺从的公司文化的特点。他认为,美国人格已经 从内向性向外向性转变,内向性的人具有内化了的基 本价值观,这些基本价值观是性格坚强的父母和长辈 向他们灌输的。
第一节 “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
第一节 “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
1、米尔斯的大众理论 战后美国的大众社会理论:50年代始,主要考
察美国当代各种社会病理现象。
米尔斯:新中产阶级即白领阶层蓝领一起构成 了美国社会的“大众”。大众的状态以及他们与权 力精英的矛盾,是美国各种社会病理现象产生的重 要原因。
第一节 “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
米尔斯认为,在现代社会,随着大企业的增多和组 织官僚化的程度越来越高,过去那种以农场主和中小企 业家为主体的“旧中产阶级”已经衰落,代之而起的是 以管理人员、专业和事务人员、推销人员为主的“新中 产阶级”,即白领阶层。 白领阶层不但不拥有任何资产,而且仅仅作为大企 业组织这架机器上的零件,机械地承担着“非人格化” 的作业或服务。
三、大众社会理论与传播学研究 现代社会是一个“拷贝支配”的社会。原因是环 境的扩大和社会生活的间接化。人们与大多数重要的 “实物”不可能保持实际接触,只能依靠传媒提供的 第二手信息——“拷贝”。现代人处在“拷贝”的洪水 的包围之中,无法躲避其影响。
第一节 “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
“拷贝的支配”也会转化为“心理的暴力”,拷 贝过程中存在两条“抽象的原理”: 利润原理。拷贝收集、制作和提供是作为营利活 动来进行的。传媒为了迎合受众,提供大量刺激人的 原始需求的拷贝。
第一节 “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
(三)战后美国的大众社会理论 二战后苏美对峙,美国经济进入繁荣,1945-
1965年,乐观主义弥漫于美国的社会思想中,经济学
家认为不可能再出现戏剧性的下降趋势。战后婴儿潮 促进了消费的增长。 同时,社会结构参与率上升,特别是宗教活动, 传教方式从“谴责、批评和歧见”而转入传布“爱, 快乐,勇气,希望,信仰和善意。”告诉人们舒适的 生活史上帝的旨意。
打破,社会成员失去了统一的行为参照系,变成了
孤立的、分散的、均质的、原子式的存在,即所谓 “大众”。大众是一种新的未组织化的社会群体。
第一节 “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
(二)大众特点: 规模的巨大性——人数上超过其他社会群体
分散性和异质性——分布于社会各个阶层,具有
不同的社会属性 匿名性——成员之间互不面识 流动性——大众的范围依对象问题而时有变化, 其成员是流动的。
个人的思考能力和责任能力,降低了一般大众的
“本质合理性”,扩大了大众与精英人物之间的 社会差距。
第一节 “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
2、 一般大众陷于异化感、不安感和绝望感,容易 引起情绪上的躁动。“民主化”赋予了一般大众参与政 治的机会与权利,而大众传播又为权力精英提供了操纵 大众的手段,如果大众情绪受到别有用心的精英集团的 利用,就会引发具有极大破坏力的大众行动。 3、这时期的大众社会理论着眼于产业化和资本主 义大众民主制的内在矛盾,分析大众的“异化”及其社 会结果,并试图说明法西斯体制出现的社会原因。
第一节 “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
大卫·里斯曼分析了群体社会和大众社会,研究了改变 其中的美国人性格。他认为,美国人的性格随着社会结构 和经济结构的变化而变化。 美国人在后现代社会中发现自己处于一种新的悖论之 中:顺从的个人处于一群互不联系的人们中。在书中里斯 曼描述了社会性格的类别:传统性,内向性,外向性。
第一节 “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
无组织性——缺乏自我意识和自我约束,不能作 为一个主体而自主行动,大众行为主要在外部力 量的刺激和动员下形成。 同质性——统一的行为倾向,容易受到外部力量 的操作和影响。
第一节 “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
(三)大众与其他概念的区别 1、群体(group):通常保持着面识关系,拥有共同
第一节 “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
目的在于考察美国当代的各种社会病理现象。现 代社会,“新中产阶级”即白领阶层兴起,“旧中产 阶级”衰落。白领阶层机械地承担着“非人格化”的 作业或服务,失落感和无力感,对政治不感兴趣,业 余生活中逃避到大众传媒提供的消遣或娱乐领域。本 质上被排斥在统治势力之外,与蓝领劳动工人一起, 构成了美国社会的“大众”。
第一节 “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
大众的状态以及他们与少数权力精英的矛盾是 美国各种社会病理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现代人的 行为具有过多的“趋同”倾向,社会成员自主性的 降低和均质性的增加,成为无个性的一般大众。
第一节 “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
大众社会具有双重性质:非精英的大众容易 受到精英的操纵,精英人物又容易受到非精英大 众的压力和影响。中间社会群体的衰退、人际关 系的淡漠和孤立性、社会权力的集中性、大众传 播导致的文化的均一性和流动性是现代大众社会 的主要特点。
第一节 “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
(四)评价大众社会理论: 把现代社会作为原子化的大众社会来把握。主
要问题:精英史观。把权力精英看作是历史的主导
者,而大众是软弱无力、一盘散沙式的存在,只能 被动地接受权力精英的操纵。 意义:独特视角有助于理解现代社会。触及到 了现代社会的许多重要课题。
第一节 “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
乏 历史感,自我义务的服务意识的平庸集合体。
第一节 “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
早期的贵族主义观点: 认为大众是一群受到暗示和感染机制支配、无
视理性和法律的“暴徒”,会使迄今由少数贵族阶
层说创造的文明遭到破坏,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和 民主制度的危机。工业革命和大众传播造成了一种 缺乏历史感、自我意识和义务意识,只有强烈欲望 和权利意识的平庸者的集合体——大众。
第一节 “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
对于美国生活的文化批评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 这个时代是美国的灵魂探索的时代。当世俗的问题变 得愈来愈重要,美国开始进行内向的意识形态审视。 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异的美国社会:外在的力量与内在 的无能为力的情绪交织在一起。
第一节 “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
在这一时期,社会学家撰写了一系列有关“新中 产阶级”的著作,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的新现象,其 重要者,有大卫·里斯曼的《孤独的人群》(1950)、 赖特·米尔斯的《白领阶级》(1951)和威廉·瓦特的 《组织人》(1956)。这一流行的社会文化学的繁荣 表面在美国的阶级阶梯中形成了一个中间阶层,成为 美国市民社会的中流砥柱。
第一节 “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
大众的崛起将会对少数社会精英形成压迫, 从而引起道德的颓废和国家的没落。早期的大众 社会论充满了正在失去权力和影响力的贵族阶级 对崛起的大众的仇视心理和偏见。
第一节 “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
(二)对法西斯极权主义的批判
1、 产业化的发展,人们的活动越来越变得具有功 能合理性,功能合理性却大大压抑和剥夺了一般
第一节 “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
(五)大众社会成立有六个基本条件: 1、产业化的大量生产和大量消费的存在。
2、社会的平权化或民主化的发展。
3、大众传媒的发达和大量信息、娱乐产品的提供. 4、生活水平的全面提高。 5、传统的中产阶层的衰退和以白领为主的“新中产 阶层”的扩大。 6、社会组织中的官僚化的发展。
第一节 “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
3、公众(public):社会上围绕共同关心的公共事务 或问题,通过公开、合理的讨论而形成的能动的社会 群体,他们是社会公共利益的维护者,其行为是理性 的。卢梭曾把公众称为民主政治的基础,认为公众的 意志——“公意”代表了共同体的最高意志。公众主要 是一个政治概念。
第一节 “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
二、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与变化 (一)早期的贵族主义观点 (二)对法西斯极权主义的批判 (三)战后美国的大众社会理论 (四)如何评价大众社会理论
理斯曼1950年与同事合著的书《孤独的人群》, 是对现代行为的社会学研究,假定了“自我支配型” 和“他人支配型”两种人格的存在。 理斯曼认为二战后美国社会的特征是将人的个体 推向“他人支配”,最明显的例子是现代郊区,个人 都寻求他们邻居的赞同,害怕被社群抛弃。
第一节 “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
这种生活方式产生了一种强制的影响,迫使人们 抛弃对各自生活的“自我支配”,迫使人们接收社群 的喜与不喜、思维和目标。讽刺的是,这种现象造成 了每一群人之间的紧密联系,但却不能真正满足个人 对友谊的渴望。该书被认为是研究美国人性格的里程 碑。理斯曼成为著名的公共知识分子和社会学家,是 现在所谓“公共社会学”的早期代表之一 。
这些基本观念的核心,如清教主义传统的虔诚, 勤奋和节俭,在他们身上起着陀螺仪的作用。内向性 的人们的行为都受到这一切固定的价值标准所指示。 这种充满自信,自力更生的人格在19世纪的美国人中 占了主要地位。
பைடு நூலகம்
第一节 “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
然而,在20世纪中期,一种新的外向下的人 格取代了它。在大的等级的公司里,善于交朋友和 影响别人的人善于获得提升的机会,而那些粗俗的 对个人名声并不在乎的个人主义者却吃不开。
第一节 “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
(一)早期的贵族主义观点 时代背景:保守的政治家和资本家对工业革命和
工人和社会大众的立场感到恐惧。
1、19世纪法国托克威尔《美国的民主制》认为阶 级的平等化是打着人民旗号的多数人的专制。
2、勒朋用群集理论来解释大众行为, 认为他们
是被传染机制和暗示支配的无理性暴徒。 3、奥特加1930 年《大众的造反》 认为大众是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