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市达孜县中考语文一轮基础复习:专题20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中考语文 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精品文档25页
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一、文言实词归纳:(基本篇目)1、基本字词归纳(一)文言实词:文言实词的基本词汇和现代汉语词义相同,但由于历史的发展和语言的变化,不少文言实词在词义上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有的已经不用,所以掌握一定的文言实词,有助于扫除文言文阅读上的障碍。
①古音通假即通假字,文言文里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来使用的现象叫通假。
有两种情况:一是本有其字而不用,用另一个同音字代替。
如《愚公移山》中“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中的“厝”通“措”,放置之意。
二是本无其字,有音无字,用同音字表示。
通假的方式包括同音通假(“说”通“悦”,高兴之意),双声通假(“亡”通“无”,没有之意),和迭韵通假(“徧”通“遍”之意)。
通假现象在文言中普遍存在,在复习时要进行系统的汇总,便于掌握。
②古今异义由于语言的发展变迁,不少文言词汇的词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词形完全相同而古今意义有别的双音词,在现代为双音词而在古代为偏义词或短语的语言现象。
例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为与外界隔绝之地;今义为没有出路的境地。
《曹刿论战》中“可以一战”中的“可以”古义是两个词,可以凭借之意,今义是一个词,表示许可或可能。
③古今词义变化词义的变化,大致有三个途径:一是词义的扩大。
例如“江”和“河”在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现在可以指任何的江河,词义扩大了;二是词义的缩小。
例如“臭”在古代是“气味”的意思,现在专指不好闻的气味,词义缩小了;三是词义的转移。
例如“涕”在古代指“眼泪”,而现在却指鼻涕了,词义发生了转移。
④一词多义在古汉语中,同样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用法,不同的读音,表达不同意义。
例如:名——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醉翁亭记》(命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陋室铭》(出名,著名)不能名其一处也。
初中语文中考文言虚词知识讲解(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
中考语文文言虚词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等五类。
考纲规定的“常见文言虚词”是指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名称速记排列:之乎者也,因为所以,何则而与焉,与其乃且若)。
一、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1.介词介词是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的前面,合起来表示时间、处所、原因、方式、对象等意义的词。
对介词的考查,通常是结合对文句的理解进行的。
引出行动的工具、方法、凭借;例如:“以、因”,意思为“拿、凭借、依据”,①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因以讽谏。
(《张衡传》)引出动作的对象;例如:“于、与、因、为、乎”,意思为“同、跟、给、替、对、对于、向、通过”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师说》)②欲呼张良与俱去。
(《鸿门宴》) 引出动作的原因;例如:“于、以、为”,意思为“由于、因为”①业精于勤而荒于嬉。
(《进学解》)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引出动作的时间、处所:例如:“于、乎、自、从、缘”,意思为“在、从、到、沿着”①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阿房宫赋》)②生乎吾前。
(《师说》)③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桃花源记》)2.代词代词是代替别的词或词组、句子,以表示人或事物以及动作、状态、数量等的词。
在语境中辨析某一代词具体的指代对象是考查的重点。
(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吾、予、余、我;①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项脊轩志》)②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鸿门宴》)③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游褒禅山记》) 第二人称:女、汝、若、尔、而、乃、子;①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女”通“汝”)(《诗经·静女》)②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③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诗经·氓》)④某所,而母立于兹。
(“而”通“尔”)(《项脊轩志》)第三人称:之、其、彼、厥、渠;①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一轮复习人教版全国通用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教案
———————————————————————专题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全国新课标卷Ⅰ、卷Ⅱ对虚词的考查一直没有单独设题,而是糅合在翻译题和断句题中。
《考试大纲》列出的18个常见文言虚词无疑是考查的重点,但翻译题与断句题中涉及的虚词往往超出这18个虚词的范围。
在不同的语境中,一个虚词有时意义差别不大而用法迥异,如“与”,同样译作“和、跟、同”时,既可作连词也可作介词;有时用法相同而意义不同,如“之”,同样作代词时,所指代的对象却不相同。
所谓“理解用法”,就是辨识词性,看它是用作连词还是介词、助词还是代词等。
1.代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代词是代替别的词或词组、句子,来指代人或事物以及动作、状态、数量等的词。
常见的代词有“而”“何”“其”“若”“焉”“之”等。
用作代词的这些汉字,有许多还兼具其他的词性和用法。
如“而”还用作连词,“其”还可用作副词,等等。
在特定语境中应首先辨识某一虚词是不是代词,确认是代词后,再辨析它指代的具体对象。
2.介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介词是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的前面,组成介词结构来表示时间、处所、原因、方式、对象等意义的词。
常用的介词有“以”“为”“因”“于”“与”等。
3.副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副词是用来修饰或限制动词和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情态、否定等意义的词。
常用的副词有“乃”“其”“且”“则”等。
4.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连词是连接词与词、短语与短语,或者句子与句子的词。
常用的连词有“而”“且”“以”“则”“与”等。
5.助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助词是依附在别的词、短语或句子上,表示某种语法意义、表达某种语气或起调节音节作用的词。
常见的助词有“之”“乎”“者”“也”“所”等。
6.兼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兼词指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词,常见的有“焉”“诸”“盍”“叵”等。
如:“青麻头伏焉”,“焉”是“于之”之义,释为“在那里”;“投诸渤海之尾”,“诸”是代词“之”和介词“于”的合音词,“诸”就是“之于”之义;“盍各言尔志”,“盍”就是“何不”的意思;“居心叵测”,“叵”就是“不可”之义。
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阅读理解专题45 文言文阅读之虚词(知识梳理+练习)(含答案)
专题45 文言文阅读之虚词(原卷版)【考点解读】《新课标》对文言文的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这意味着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自主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能够运用注释、工具书等辅助手段,把握文言文的大意。
2、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学生要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基础知识,通过阅读和思考,感悟文言文的内涵和韵味,并能够在实际情境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3、背诵优秀诗文一定的篇目。
中考通常会考查规定范围内的文言文背诵篇目,以检验学生的记忆和理解程度。
4、能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能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
这要求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文言文所表达的主题、情感,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篇章结构等。
5、能阅读课外浅易文言文,大致理解其内容。
中考文言文阅读不仅局限于课本内容,还会涉及课外的浅易文言文,考查学生迁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总之,课程标准对文言文的要求旨在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素养,使学生能够在中考中准确理解、分析和解答与文言文相关的题目。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是中考的必考内容,凡是考查文言文的中考试卷,都会直接或者间接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有的直接命题,有的通过文言文翻译考查。
文言虚词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主要的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
虚词种类有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代词七类。
实词注重词义的理解落实,虚词注重词义与用法的比较辨析。
虚词虽然比实词数量少,但难度大。
因为一个虚词往往具有多种意义和用法,难以把握。
所以对教材中出现的常用的文言虚词,一定要在弄清其出现的语境的基础上,分析结构,确定用法,联系语境,理解含义,然后代回句中检验,看句意是否连贯、顺畅。
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学会举一反三,这样才能形成解决课外文言虚词问题的迁移能力和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虚词有16个:“之、其、而、然、则、乃、以、于、焉、何、为、若、且、虽、乎、者”。
中考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ppt课件)
而
记忆顺口溜:
8
其
(一)代词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也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9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 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其
13
以
(三)动词“以”还可作动词(属于实词)用,可译为“认为”。(四)通假字
“以”通“已”
记忆顺口溜:
14
于
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从”。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同”“给”“到”等。
15
于
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可译为“被”。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作“比”。表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
22
代词
表疑问,相当于“什么”
表疑问,相当于“谁”“哪一个”“哪里”
表疑问,相当于“怎么”“怎么样”
表疑问,相当于“为什么”“何故”
副词
表示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相当于“乃”“即”可译作 “是”、“就是”。
连词
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便”“那么”
其
10
其
记忆顺口溜:
11
以(一)介词 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12
以
(二)连词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致”‘“因而”。有时相当于连词“而”。如:
16
为
2023-2024学年西藏达孜中学中考语文全真模拟试卷含解析
2023-2024学年西藏达孜中学中考语文全真模拟试卷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
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
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1.下列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为一位负责任的校长使他始终关注着学生的健康成长。
(删掉“使”)B.在距离地面1500—2000米处,水汽含量跟地面相比降低了一倍。
(将“降低”改为“减少”)。
C.难道我们能否认获得诺贝尔奖的屠呦呦不是中国人的骄傲吗?(删掉“不”)D.中德两国元首同意巩固并建立中德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
(将“巩固”和“建立”交换位置)2.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一生只能写故乡主题的作家,存在两种可能:一是成为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那样一辈子都在故乡生活的作家,二是成为逃离故乡定居的繁华都市、一辈子在书房里依赖故乡记忆写作的作家。
作家一旦开始用“美图秀秀”式的写作方式来写故乡主题,通常也就到了的时候。
海明威说过,辛酸的童年是对一个作家最好的历练。
而童年的痛苦记忆,往往与故乡又有着的联系。
新生代的写作者,是没有故乡的人,所以年轻作家更喜欢写科幻、玄幻、穿越、都市等题材的作品,而对故乡题材。
A.灯红酒绿江郎才尽千丝万缕敬而远之B.灯红酒绿捉襟见肘盘根错节嗤之以鼻C.柳暗花明捉襟见肘千丝万缕嗤之以鼻D.柳暗花明江郎才尽盘根错节敬而远之3.汉字积累―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隘.口(ài) 与日具增孤僻.(bì)兴致勃勃B.砚.台(yàn)韬光养晦热忱.(chén) 不言而谕C.忌讳.(huì) 笑容可掬鄙薄(bǐ) 煞有介事D.称.职(chēn) 安之若素许诺.(nuò) 顶礼膜拜4.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天灾人祸跟前,人只是大自然中的微小蜉蝣,什么都不值一提。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PPT文档79页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56、极端的法规,就是极端的不公。 ——西 塞罗 57、法律一旦成为人们的需要,人们 就不再 配享受 自由了 。—— 毕达哥 拉斯 58、法律规定的惩罚不是为了私人的 利益, 而是为 了公共 的利益 ;一部 分靠有 害的强 制,一 部分靠 榜样的 效力。 ——格 老秀斯 59、假如没有法律他们会更快乐的话 ,那么 法律作 为一件 无用之 物自己 就会消 灭。— —洛克
中考备考之初中语文常见文言文虚词和实词用法及意义详解
中考备考之初中语文常见文言文虚词用法及意义详解1、之“之”可以作代词,多为第三人称代词;也可以作动词,是“到”“往”的意思。
“之”作代词、动词时是实词,这里只说明其作虚词时的用法及意义。
“之”为虚词时常作助词。
①结构助词,译为“的”。
例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②结构助词,放在主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例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③音节助词,用来调整章节,无意义,一般不翻译。
例如:公将鼓之。
久之,日似瞑,意暇甚。
怅恨久之。
④结构助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如:何陋之有?宋何罪之有?⑤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以“以”作动词时,是“认为”的意思,如“皆以美于徐公” 。
下面着重讲“以”作虚词时的用法。
(1)介词①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 、“由于”。
例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前一个“以”表原因,因为;后一个“以”表目的,来)②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 、“按照” 、“依靠”等。
例如: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凭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按照)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依靠)③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 、“拿” 、“用”等。
例如:屠惧,投以骨。
(把)徐喷以烟(用)以衾拥覆。
(拿)(2)连词①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 。
例如:无从致书以观。
属予作文以记之。
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杀之以应陈涉。
以光先帝遗德。
②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致” 、“因而” 。
例如: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以伤先帝之明。
③有时相当于连词“而” ,表修饰。
例如:俯身倾耳以请。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3、于“于”为介词,主要用法有:①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可译为“在” 、“从” 。
2025届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技巧阅读考点3— 虚词用法及意义 课件(共59张PPT)
俯身倾耳以请(相当于“而”)
3. 动词
作动词,译为“以为、认为”
例: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
愚以为宫中之事(与“为”结合) (《出师表》)
实战训练
徒以有先生也 屠惧,投以骨 卷石底以出
因为 把 相当于“而”
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受任以来,夙夜忧叹 属以作文以记之 虽不能察,必以情
用 凭借 表示时间或地点的界限 用来 按照
于
1. 引出处所、时间、范围,可译为“在、从、到”
例:①骈死于槽枥之间 (在) (《马说》) ②百里奚举于 市 (从)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③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到) (《愚公移山》)
2. (对,对于) (鱼我所欲也) ②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对 ) (《出师表》) ③告之于帝(向) (《愚公移山》)
例:已而夕阳在山 (《醉翁亭记》)
俄而雪骤 (《咏雪》)
实战训练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敏而好学
{朝而往,暮而归 杂然而前陈者
{夺而杀尉 学而时习之
{而不知人之乐 而吾以捕蛇独存
( 表并列 ) ( 表修饰 ) ( 表顺承 ) (表转折 )
以
(1)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例: ①咨臣以当世之事(用、拿) (《出师表》) ②人多以书假余(把) (《送东阳马生序》) 以君为长者(把……当作) (《唐雎不辱使命》) ③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马说》)
4. 表修饰
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
例: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愚公移山》) 执策而临之 (《马说》)
5. 表递进,相当于“而且”。
中考语文23个文言虚词用法总结,收藏
结构助词,用在定语与中心语之间,可译为“的”。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燕雀怎么能知道鸿鹄的远大志向呢?
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被污染。
音节助词,用在时间词或某些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实在意义,不译。如: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河曲智叟笑着阻止愚公说。
②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醉翁亭记》)——纷纷地摆在前面的,是太守在举行宴会。
③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早晨进山,傍晚回城。
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而且”,或不译。如: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喝得很少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
表示商量语气,可译为“还是”。如:吾其还也。(《左传•烛之武退秦师》)——我们还是回去吧。
连词
表选择关系,可译为“或者”“还是”“是……还是……”如:其然乎?其不然乎?——是这样呢?还是不是这样?
表假设关系,可译为“假如”“如果”。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假如他们学业(还)不精通,德行(还)有不具备的,(那就)不是(他们的)天资太低下,而是(他们的)思想不象我那样专注罢了。
表转折,可译为“却”“但(但是)”“可是”“然而”等。如: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可以贴近去玩弄。
表因果,可译为“因而”“因此”“所以”,或不译。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醉翁亭记》)——四季的景色不同,因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连词
表修饰,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着”“……地”,也可不译。如:
中考语文考点20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全国通用)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是文言文阅读的重要考点。
其中,“文中的”这一限制条件表明,中考主要考查考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文言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综观近几年中考试题可知,从总体上来看,对文言虚词的考查着眼于应用。
题型上一般为客观选择题,要求考生辨析加点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异同或正确与否。
题干多表述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或不相同)的一项是”。
形式一般为“四组八句”,多是从文言语段和教材中各选取一个句子组成一个选项。
除这种形式外,也有“四组八句”都选自所给文言语段的情况。
虽然文言虚词的意义较多,用法灵活,但是考生如果能在平时积累的基础上,寻求规律,抓住重点和难点,形成一定的推断技巧,就能正确答题。
另外,考生要立足教材,结合经典例句,进行归纳整理,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一、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乙)李光地字晋卿。
年四岁,能以炭摹地上灯字影。
稍长,力学,有通才。
尝举家陷贼,挟以邀金,欲杀者屡,终不惧。
间即取书读,贼大奇之。
其伯父日燝①,募死士袭破贼寨拔以归。
光地少无声色之好,衣食裁取粗给,经年不奏丝竹,门馆寂寥,无有私谒。
(《安溪县志》)[注]①日燝,李光地伯父的名字,燝,音同“景”。
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俯身倾耳以.请以.其境过清B.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告之于.帝,帝感其诚C.光地少无声色之.好岂能为暴涨携之.去D.其.伯父日燝其.真不知马也【答案】B【分析】A.以:连词,来/介词,因为;B.于:介词,向/介词,向;C.之:结构助词,的/代词,它,代石兽;D.其:代词,他的/恐怕,表推测;故选B。
【学习实践】中考语文 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
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一、文言实词归纳:(基本篇目)、基本字词归纳(一)文言实词:文言实词的基本词汇和现代汉语词义相同,但由于历史的发展和语言的变化,不少文言实词在词义上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有的已经不用,所以掌握一定的文言实词,有助于扫除文言文阅读上的障碍。
①古音通假即通假字,文言文里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来使用的现象叫通假。
有两种情况:一是本有其字而不用,用另一个同音字代替。
如《愚公移山》中“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中的“厝”通“措”,放置之意。
二是本无其字,有音无字,用同音字表示。
通假的方式包括同音通假(“说”通“悦”,高兴之意),双声通假(“亡”通“无”,没有之意),和迭韵通假(“徧”通“遍”之意)。
通假现象在文言中普遍存在,在复习时要进行系统的汇总,便于掌握。
②古今异义由于语言的发展变迁,不少文言词汇的词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词形完全相同而古今意义有别的双音词,在现代为双音词而在古代为偏义词或短语的语言现象。
例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为与外界隔绝之地;今义为没有出路的境地。
《曹刿论战》中“可以一战”中的“可以”古义是两个词,可以凭借之意,今义是一个词,表示许可或可能。
③古今词义变化词义的变化,大致有三个途径:一是词义的扩大。
例如“江”和“河”在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现在可以指任何的江河,词义扩大了;二是词义的缩小。
例如“臭”在古代是“气味”的意思,现在专指不好闻的气味,词义缩小了;三是词义的转移。
例如“涕”在古代指“眼泪”,而现在却指鼻涕了,词义发生了转移。
④一词多义在古汉语中,同样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用法,不同的读音,表达不同意义。
例如:名——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醉翁亭记》(命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陋室铭》(出名,著名)不能名其一处也。
文言虚词的作用和意义
文言虚词的作用和意义
虚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词类,它在句子中起到连接、修饰、补充等作用。
虚词的使用丰富了句子的结构,使其更加严谨、精确,同时也增加了句子的层次感和韵律美。
虚词可以起到连接句子成分的作用。
例如,“之”、“者”、“乎”等虚词可以连接名词和动词,使句子更加完整。
比如,“吾之志也,乃天下之治也。
”这句话中的“之”起到连接“吾”和“志”的作用,使句子的意思更加明确。
虚词可以起到修饰句子成分的作用。
例如,“皆”、“尽”、“甚”等虚词可以修饰形容词或动词,增强句子的表达力。
比如,“皆大欢喜”、“尽快完成”、“甚善良”等,这些修饰词使句子的意思更加丰富。
虚词还可以起到补充句子信息的作用。
例如,“若”、“如”、“虽”等虚词可以引出条件、比喻、让步等句子结构,使句子更加复杂多样。
比如,“若有所思”、“如此美好”、“虽然如此”等,这些补充词让句子更加充实。
虚词的使用给文言文增添了独特的魅力和美感。
它们通过连接、修饰、补充等作用,使句子更加丰富、精确,表达更加准确。
因此,学习和理解虚词的作用和意义对于掌握文言文的阅读和写作都是非常重要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拉萨市达孜县中考语文一轮基础复习:专题20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 (共5题;共10分)1. (2分)下列各句中加线的“之”字的意思不同于其他的一项()A . 人莫知之B . 臣有骏马欲卖之C . 愿子还而视之D . 臣请献一朝之贾2. (2分)为划线的词选择正确的义项。
(1)扶苏以数谏故()A . 因为B . 所以C . 按照D . 用、拿(2)吴广以为然()A . 可是B . ……的样子C . 这样D . 正确、对3. (2分)下面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A .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B . 要离之刺庆忌也C . 专诸之刺王僚也D .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4. (2分)下列各项中“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 . 前人之述备矣B . 览物之情C .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D . 属予作文以记之5. (2分)下列划线字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 有仙则名(出名)无案牍之劳形(劳累)断肠人在天涯(形容悲痛到极点)燕然未勒(刻石记功)B . 揽明月(摘取)弄扁舟(小船)酣高楼(尽兴地喝酒)斯是陋室(这)C . 鸿儒(大)调素琴(弹)阅金经(佛经)孔子云(说)D . 山不在高(在于)有龙则灵(就)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丝竹之乱耳(的)二、填空题 (共5题;共25分)6. (4分)辨析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
息:①去以六月息者也________②生物之以息相吹也________为:①其名为鲲________②化而为鸟________之:①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________②鹏之徙于南冥也________其:①其名为鹏________②其视下也________③其正色邪________而:①化而为鸟________②怒而飞________7. (5分)解释下列“之”的不同含义。
①宋之丁氏________ ②有闻而传之者________③国人道之________ ④闻之于宋君________⑤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________ ⑥得一人之使________8. (4分)辨析面的多义词,分别作解释。
而:①家无井而出溉汲________②有闻而传之者________③而顷刻两毙________于:①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________②非得一人于井中也________若:①求闻之若此________②若屈伸呼吸________9. (6分)连词“而”一般表示四种关系:A.并列;B.修饰;C.顺承;D.转折。
下列各句中的“而”各表示什么关系,请将序号填在横线上。
①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________②溪深而鱼肥。
________③水落而石出者。
________④临溪而渔。
________⑤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________⑥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________10. (6分)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字。
①学而时习之 ________ ________②温故而知新________ ________③不亦君子乎________④吾十有五而志于学________三、文言文阅读 (共5题;共52分)11. (1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张元传(节选)张元,年六岁,其祖以夏中热甚,欲将元就井浴。
元固不肯从。
祖谓其贪戏,乃以杖击其头曰:“汝何为不肯浴?”元对曰:“衣以盖形,为覆其亵④。
元不能亵⑤露其体于白日之下。
”祖异而舍之。
南邻有二杏树,杏熟,多落元园中。
诸小儿竞取而食之。
元所得者,送还其主。
村陌有狗子为人所弃者,元即收而养之。
其叔父怒曰:“何用此为!”将欲更弃之。
元对曰:“有生之类,莫不重其性命。
若天生天杀,自然之理。
今为人所弃而死,非其道也。
若见而不收养,无仁心也。
是以收而养之。
”叔父感其言,遂许焉。
未几,乃有狗母衔一死兔,置元前而去。
【注释】①谦谨:谦虚谨慎。
②微:稍微,稍稍。
③释典:释,释迦牟尼的简称,后泛指佛教。
释典,佛教的典籍。
④亵:指家居所穿的便服。
⑤亵:轻慢,亲近而不庄重。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字。
①元固不肯从()②祖谓其贪戏()③诸小儿竞取而食之()④遂许焉()(2)下列各句中的“以”与“其祖以夏中热甚”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 乃以杖击其头B .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C . 吾欲辱之,何以也D . 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衣以盖形,为覆其亵。
②今为人所弃而死,非其道也。
12. (18分) (2018九上·肇庆月考)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岳阳楼记范仲淹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属予作文以记之________②先天下之忧而忧________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览物之情,得无异乎?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下面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中的“忧”不仅是为君王的安危而担忧,也为国家、百姓而担忧。
B . “微斯人,吾谁与归?”表达了作者无法找到“古仁人”的无奈。
C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既表达作者的生活态度,也表达了作者的政治抱负。
D . 文中的“览物之情”既指“满目萧然”的悲情,又指“心旷神怡”的喜悦之情。
13. (6分)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五柳先生传陶渊明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期在必醉②环堵萧然③短褐穿结④以此自终(2)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①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②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3)联系文章内容填空文中“ ________”一句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
这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
他有三大志趣,分别是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
(4)陶渊明“好读书”却又“不求甚解”,这矛盾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14. (6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以大易小()②故不错意也()③休祲降于天()④长跪而谢之曰()(2)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①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3)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唐雎是一个怎样的人?(4)面对领土争端,唐雎以正确的方式使自己不辱使命,且使不可一世的秦王“长跪而谢”,针对目前的“钓鱼岛”争端,你有什么看法?若你身为我国与日本进行谈判的外交官,你打算怎样做?15. (11分) (2017八上·卫辉期中)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列小题(一)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谳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选自郦道元《三峡》(二)立庵前,指点两峰。
庵僧谓:“天都①虽近而无路,莲花可登而路遥,只宜近盼天都,明日登莲项。
”余不从,决意游天都。
挟澄源②、奴子③仍下峡路,至天都侧,从流石蛇行而上,攀草牵棘,石块丛起则历块,石崖侧削则援崖。
每至手足无可着处,澄源必先登垂接。
每念上既如此,下何以堪?终亦不顾。
历险数次,遂达峰顶。
惟一石顶壁起犹数十丈,澄源寻视其侧,得级,挟予以登。
万峰无不下伏,独莲花与抗耳。
--选自徐弘祖《游黄山日记后》【注】①天都:与下面的莲花都是山峰名。
②澄源:云游赠人的法号。
③奴子:奴仆。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 虽乘奔御风虽:虽然。
B . 晴初霜旦霜:名词做动词,下霜。
C . 良多趣味良:实在,真。
D . 回清倒影清:形容词做名词,清波(2)把语段(一)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