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文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的生成来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的生成来源

价值观自信是价值主体对自身价值立场和价值追求的坚定信心和虔诚信仰,并为之自觉坚守、弘扬和践行。价值观本身属于文化范畴,是影响文化性质和文化方向的决定性要素。因此,从根本意义上说,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是实现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核心和灵魂,是释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功能的先决条件和根本基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的生成来源的认识和把握,有助于有的放矢地增强民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和尊崇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凝聚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文化软实力。

一、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正确指引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主流意识形态,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过程中起到了思想基础、价值引领和行动指南的作用。随着帝国主义对近代中国的野蛮入侵及其文化冲击,支撑中国传统社会的价值体系日渐式微,进口的西方价值体系出现水土不服,而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先进的思想武器,崇尚“民主”“自由”“平等”“公正”等

愿景,正好填补了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价值真空和理论空白,由此开启了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现代化构建历程,成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及其价值重塑的思想源泉。

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普遍传播及有效再造,为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重建和中国话语体系的独立提供了契机,促进了中国精神文化领域的主动、自觉、自信。毛泽东曾经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中的动力因素和价值意义,探讨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向问题,从历史维度、理论维度、现实维度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际地位、中国精神主动、中华文明复兴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历史根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

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底蕴和文化沉淀,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奠定了牢固的基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自信,尤其是在“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方面的价值自信,同样离不开祖先和先辈遗留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持,不可避免地带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烙印,需要从中国历史传统中寻找文化源头和精神动力。

世界文明发展历史表明,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命体征和生命力量的反映,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创造并延续自己数千年的灿烂文明,根源于广博而深沉的中国精神文化的维系。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必须以对维系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优秀传统文化的自我体认和自我肯定为前提。

现代社会的价值元素的显现和塑造,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不存在天然矛盾和必然对立,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互补性和兼容性,优秀传统文化能够直接契合和有效适应现代社会的文化发展和价值追求。

三、现实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

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的自信,无论是在事实判断层面还是价值判断层面的话语底气,归根到底都来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持续性、理论的先进性、制度的优越性、文化的创造性。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伟大业绩,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追求,不仅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必要的理论准备和一定的物质基础,而且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

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接力探索中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取得了开创性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就: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位一体”(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发展形态。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伟大实践不断发展,有效促进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文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使中国焕发出了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生机活力,创造了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都罕见的伟大的发展奇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践证明,“中国道路”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过去西方对于中国模式不具备可持续性、需要借助西化方式走出困境的论调不攻自破。

四、国际视野: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积极吸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特定文化范畴的内在规定性,是中华民族本土优秀文化和世界其他民族优秀文化的共同结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必然通过世界民族文化交流而展现出来。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过程,是一个内生与外生双重并举的文化演进过程,不同民族文化的会通、吸纳与融合贯穿整个中国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华民

族文化在与世界其他民族优秀文化不断交流与碰撞、冲突与包容、吸纳与融合的过程中,已经成为世界文明和文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精神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得益于开放性地吸收和包容性地借鉴世界不同民族及各个时代的文化精华。

中华文明与其他民族文明,在文化形态上存在鲜明的差异性,但在文化价值上也存在相通相融的同一性,有相互吸收和借鉴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特征,决定其能够融会贯通中外优秀文明成果,既反映中华文明的价值取向,又反映不同文明之间所承载的共同价值。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吸收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必然涉及如何正确处理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关系问题。对于西方文化及价值观既不能武断否定和拒斥,也不能全盘认同和移植,而应当在批判的基础上进行吸收和借鉴,实现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超越。自由、平等、民主、文明等价值观,不是西方现代化的价值代名词,更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利话语权,而是反映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共同成果。这是马克思主义者应该秉持的文化认知和文化态度。

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最根本的、最核心的价值理想,需要平衡“文化借鉴”与“文化自信”的辩证统一关系。只有积极吸纳包括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在内的人类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有益经验和优秀成果,着力打造和构建融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的价值话语体系,才能终结西方价值观的全球话语霸权,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价值评判、价值引导、价值整合等方面的国际话语权,从而增强中国文化的生存力、竞争力和自信力。(弘利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