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石》课堂教学实录与评析2篇

合集下载

《搭石》教学实录与反思

《搭石》教学实录与反思
拓展教学资源
可以积极寻找和拓展更多的教学 资源,如相关文献、实物资料、 网络资源等,为学生提供更加丰 富的学习内容和素材。
THANKS
谢谢
03
CHAPTER
教学效果评估
学生作品展示
01
0203Βιβλιοθήκη 作品呈现学生们通过小组合作,成 功搭建出形态各异的石头 造型,充分展示了他们的 创意和动手能力。
技巧运用
在搭建过程中,学生们能 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物理知 识和结构原理,确保作品 的稳定性和美观性。
团队协作
学生们在小组内分工明确 ,协作紧密,共同完成作 品,体现了良好的团队合 作精神。
搭石的种类
介绍不同种类的搭石,如独木桥、 石板桥、跳石等,让学生了解各种 搭石的特点和适用场景。
搭石的建造方法
详细讲解搭石的建造步骤和方法, 包括选址、准备材料、搭建过程等 ,让学生了解如何搭建一座稳固的 搭石。
示范操作
现场示范
在教室或操场等场地进行实地示范, 展示搭石的搭建过程,让学生更加直 观地了解搭石的建造方法。
《搭石》教学实录与反思
汇报人: 2023-12-22
目录
CONTENTS
• 引言 • 教学实录 • 教学效果评估 • 教学中的问题与挑战 • 教学反思与启示 • 结论与展望
01
CHAPTER
引言
目的和背景
传承中华文化
提升学生身体素质
通过《搭石》这一传统民间游戏,使 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
通过游戏过程中的身体活动,锻炼学 生的身体素质和协调能力。
05
CHAPTER
教学反思与启示
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教学内容安排
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安排基本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但在一 些细节的处理上还需进一步完善,如部分环节的衔接不够 自然,导致学生思维跳跃较大。

王玲湘老师搭石课堂实录精选6篇

王玲湘老师搭石课堂实录精选6篇

王玲湘老师搭石课堂实录精选6篇王玲湘老师《搭石》课堂实录篇一教师在教学中作为孩子“学习的引领者”,引导孩子去“寻找美,发现美,欣赏美,感受美。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给孩子提供一个宽松、自主,富有想象力的学习舞台,让孩子用他的眼睛看世界,让孩子按他的理解来感知课文,用他的方式来展示学习收获,本案例中通过情景创设和教师的语言渲染,让孩子在感受“搭石”这一生活中的寻常事物所蕴含的不寻常的美的同时,受到心灵的启迪和情感的熏陶,并能在生活中的平凡事物上发现美。

片段一:师:刘章爷爷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说明搭石和与搭石有关的事情让作者觉得很美,你从哪里感受到美呢?生:我从这里感受到美"家乡老人心很善良,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面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才肯离去。

"师:你感受到什么?生:我看见老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见到不平稳石块,一定会放下东西,摆好石块,才肯离去。

我从老人身上感受到他们一心想着别人。

师:我们来模仿老人找搭石吧!老人遇到什么急事?生:小孙子得病了,需要找医生。

生:老伴得病了,需要找医生。

生:乘车去给儿子做事情,晚了就坐不上车了。

师:可是看到搭石不稳会怎么想,怎么做,怎么说,表情是什么样子?谁来表演一下?生模仿老人的样子摆搭石,语言朴实,动作形象,真实再现了一位好心老人搭石过程。

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片段二师:谁来读读你发现的美。

生:我发现的美是: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如此的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

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师:你确实发现了美。

我们先来看看几个美的词语,出示“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谁想读读这几个词语。

生读。

师:谁来说说你对这两个词语的理解。

生:“清波漾漾”让我看见了清清的水面上微波在荡漾着。

(师做动作便于学生理解。

《搭石》教学实录

《搭石》教学实录

《搭石》教学实录《搭石》教学实录1爱是明媚的阳光,给人以暖和;爱是盛开的鲜花,给人以芳香:爱是潺潺的溪流,滋润万物的成长;爱是熊熊的火炬,点燃生命的盼望。

爱是理解,是宽容,还是力气。

有关爱的主题在前六册教材中已有所涉及,义务训练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组再次安排了“人间真情”的专题,是为了连续引导学生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到人与人相互关爱,生命才更有意义,人生才更幸福。

捧读《搭石》,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映入眼帘:秋凉在即,人们细心选择平坦方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翻细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觉搭石不稳,准时调整,满足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轻波漾漾,人影绰绰,布满了诗情画意;假如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谈家常;若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学情分析】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肯定会剧烈地感染着学生的心,激发他们和善的人性美,使他们布满为他人奉献的热望。

这也正是“搭石”于悄悄无闻中凸现出的精神。

城市的孩子几乎无人知晓什么是搭石,读悟、探究的兴趣应当更深厚。

学生在本册第一单元的学习中强化了“边读边想象,从生动的描写中想象画面”,即“变话为画”的阅读方法。

教学本课,应留意连续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多体会,深刻体会人与人之间纯真美妙的感情,再由课文内容想开去,联系自己读过的和身边发生的感人故事,感悟相互关爱带来的欢乐和幸福,使学生在情感上有所促动。

同时,四年级学生已会运用查字词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

教学本课,应引导学生通过体会重点词句感悟课文内容。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悄悄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2、学习认真观看、生动描写的方法,培育留心观看、专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体会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教学过程】一、复习课文,导入新课师:教师在黑板上写个词,大家来读一读。

王玲湘老师《搭石》课堂实录(优秀3篇)

王玲湘老师《搭石》课堂实录(优秀3篇)

王玲湘老师《搭石》课堂实录(优秀3篇)《搭石》课堂实录篇一题记:似乎还沉浸在刚才那美美的掌声中,却发现一位年轻的男老师走上了讲台,噢,这就是郭昶,今天的他,穿了一身黑色的西装,非常精神,里面是一件粉色的衬衫,仿佛在诉说着他对美的追求。

今天,他要和我们分享的是《搭石》。

老师们,跟我一起走进他的课堂,感受他的教学风采吧:搭石(第二课时)郭昶(奉化实验小学)师:今天,我们要走进一个小山村,继续领略那里的风光。

齐读课文。

师:昨天同学们提了很多问题,还带着问题读课文,把课文读通了,现在,谁来告诉大家,你主要从课文的哪几个段里读懂了课文。

生:我从课文的第一段读懂了什么是搭石。

师:这样吧,同学们再大声地读读课文第一段,想想什么是搭石?生大声朗读。

师:读得非常认真。

生: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一生再读。

师:听了刚才两位同学的介绍,你明白了吗?师:老师也明白了,听老师来介绍一下。

如果老师说错了,你会不会大胆地提出建议。

师:师介绍,漏掉“根据水的深浅”读。

生:老师漏掉“根据水的深浅”生:老师漏掉了“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这样,不是要掉到溪里去了。

生:老师漏掉了“平整”这样会掉下去了。

生:老师漏掉了“方正”生:老师把这些漏掉了,就不能体现家乡人的细心。

师:谢谢大家的提醒,所以,我们不要疏忽这些字眼,漏掉的字词点红。

请一生读。

再请一生读。

师:这一段看上去很平淡,但它是很严密。

课件出示“根据水的深浅、平整方正、二尺左右的间隔、横着”看着这些词,你能说说什么是搭石了吗?请一生说。

师评:能用自己的话说,也不错。

再请一生说。

师:刚才通过学习,了解了什么是搭石,也感受到了这一段写得非常准确。

我相信,解决了这一问题,其他很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自己再读读第一自然段吧。

生大声读师:课文对搭石还有这样的介绍,屏幕展示“搭石,构成了家乡一道风景”。

请一生读师:你有什么问题?生:搭石是一件事情,为什么会是家乡一道风景?生:风景是非常美丽的,可搭石一点都不美丽。

王玲湘老师《搭石》课堂实录优秀4篇

王玲湘老师《搭石》课堂实录优秀4篇

王玲湘老师《搭石》课堂实录优秀4篇《搭石》课堂实录篇一《搭石》教学反思《搭石》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是被誉为农民诗人草根诗人的现代作家刘章的作品。

本文语言质朴纯真又简约韵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而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如搭石一般于默默无闻中凸现。

根据学校安排,我准备参加家长走进课堂活动,我选定了《搭石》这一课,并进行了认真的备课。

当我捧读课文,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映入眼帘: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序,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两个人面对面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著乡村的生活气息。

使我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到一种看得见的美和看不见的美在文本中和谐共生。

根据本文特点,结合新的课程理念,本课在教学时我注重以人为本,以读为本。

采取情境体验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搭石,构成家乡的一道风景。

这一主题,教学中以学生自读自悟为基础,注重引导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体验、感悟,在读中积累、内化,在读中欣赏、升华。

把美这条主线,贯穿于课堂始终。

(一)以风景为主线这篇课文文字并不艰深,但其间传递的情感却是丰富的。

这正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想象的空间。

新课伊始,由课题引入什么是搭石?让学生从图文中领略出搭石的美,领略到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并领悟到乡亲们摆搭石是为别人着想,是心灵美。

然后,我请学生带着找找人们走搭石的情景,静静地默读课文,抓住一群人走搭石,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和老人与年轻人走搭石三个板块,勾勒成三幅画面,很自然地引导学生理解搭石在作者眼里为什么是一道风景。

(二)、以欣赏为前提读书是师生,尤其是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

读什么是搭石那一段,我通过引读脱鞋绾裤让学生读出搭石为人们带来的方便。

搭石教研评课记录(3篇)

搭石教研评课记录(3篇)

第1篇一、背景为了提高我校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我校开展了“搭石”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以“搭建知识桥梁,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主题,旨在通过评课活动,发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促进教师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二、活动过程1. 教师展示本次教研活动邀请了两位教师进行课堂展示。

第一位教师讲授的是《搭石》一课,第二位教师讲授的是《石桥》一课。

两位教师分别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2. 同伴互评在课堂展示结束后,各位教师进行了同伴互评。

首先,评课教师对两位教师的课堂展示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认为他们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课堂氛围活跃。

(1)肯定方面:①教师对教材把握准确,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设计合理。

②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③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教师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改进方面: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②课堂提问应更加具有针对性,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③教学评价应更加多元化,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3. 教研总结在同伴互评的基础上,教研组长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

他指出,本次活动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中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同时,他也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1)加强教材研究,深入挖掘教材内涵。

(2)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

(3)提高课堂提问质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活动反思1.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优点(1)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2)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

2.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不足(1)对教材把握不够深入,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2)课堂提问针对性不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能力有待提高。

(3)教学评价单一,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够。

搭石课堂实录教案2篇

搭石课堂实录教案2篇

搭石课堂实录教案2篇Teaching plan recorded in the classroom搭石课堂实录教案2篇前言:课堂实录是教师将自己或他人执教的优质课堂尽可能详细地记录下来,并加上教学后记或听课评价的一种教育实用文体。

本教案根据小学语文课堂实录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小学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搭石课堂实录教案2、篇章2:搭石课堂实录教案篇章1:搭石课堂实录教案课前交流:师:老师的家乡是个风景美丽的地方。

那里不但有各种各样的水果,而且新疆还被誉为“歌舞之乡”。

今天,老师要表演一个具有新疆民族特色的舞蹈——维吾尔族舞蹈。

(课件出示新疆风景图片,配音乐,老师表演新疆舞。

精彩的表演赢得学生、听课老师的阵阵掌声)一、情境导入,引出课题师:同学们刚才领略了老师的家乡新疆的美丽风光。

今天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

(课件出示情境图)同学们看——(轻音乐起)这个小山村是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他的家乡是个美丽的地方。

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

但作者每每忆起家乡,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平凡而美丽的搭石。

师:看老师板书课题(生看)师:齐读课题。

生:(齐读)21.搭石——师:像老师这样读,21.搭石——(声音干脆利落)生齐读:21.搭石——二、整体感知,初识搭石师:请同学们翻开书103页。

昨天,老师要求同学们预习了课文,现在同学们再来自由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什么是搭石?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听明白了吗?(生自由读课文3分多钟)师:同学们读课文特别认真,什么是搭石?谁来用课文的句子回答。

《搭石》名师教学实录

《搭石》名师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与要求
01 知识与技能
学生应掌握石头的选择、搭配和堆叠等基本技巧 ,了解石头堆叠的艺术特点和审美标准。
0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践操作、小组合作和成果展示等方式,培 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0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感受石头堆叠的乐趣和美感,培养学生 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鼓励学生敢于尝试、勇 于创新。
感受。
思维能力
本课的教学设计有助于培养学生 们的思维能力,引导他们从多个 角度思考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
05
教学效果评价与反思
教学效果总体评价
教学目标达成度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 的参与,教学目标得到了有效达成。
学生参与度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较高,积极发言、讨论, 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
课程内容
课程涵盖了石头的选择、搭配、堆叠技巧以及作品欣赏 与评价等方面,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感受石头的魅力和 堆叠的乐趣。
名师教学背景
名师资历
本次课程的主讲老师具有多年的教学经验,对《搭石》课程有深入的研究和独特的见解,曾指 导学生在多个石头堆叠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
教学风格
老师注重启发式教学,善于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索,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梳理结构
引导学生梳理课文结构,划分段落并概括段意,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品读课文,感悟情感
精读重点段落
指导学生精读重点段落,深入品 味语言文字的魅力,体会作者的 思想感情。
小组合作探究
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课文中的 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提高学生 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搭石》教学实录及自评

《搭石》教学实录及自评

《搭石》教学实录及自评作者:余勇来源:《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8年第9期【课堂实录】一、自主感悟——寻找美师:同学们,在刘章爷爷家乡这条无名的小溪上,一排排搭石是那么普通,那么不起眼,但就是这小小的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搭石》。

让我们用上节课的学习方法——“抓关键词语体会美,想象画面读出美”,自读课文第3~4自然段走搭石的部分,把你认为最能体现美的词语和句子做上记号,边读边想象画面。

二、交流品味——欣赏美1.一行人走搭石生:我喜欢的词语有“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师:你有一双能发现美的眼睛。

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几个词语,谁来说说“协调有序”是什么意思?生:配合默契。

师:课前你查了字典,这是一种很好的预习习惯。

来,自己读一读课文,在文中找一找这是怎样的协调有序?师:是啊,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有人跌入水中吗?生:(摇头)没有。

师:该是有人在指挥吧?生:也没有。

师:没有人指挥,没有人跌入水中,他们的动作配合得如此默契而有序,这就叫——生:(齐)协调有序。

师:我们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了词语。

师:就这样,每当上工、下工,总有一行人协调有序地走过搭石,我们总能听到——生:(齐)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

师:在清澈的溪水中总能看到——生: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师:结合这些理解,你能想象出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吗?生:每当上工、下工,人们走搭石的时候,有一种踏踏的有节奏的美感,像一首乐曲。

生:大家配合得协调有序,从来不会踩到或者挡住别人。

生:他们的影子倒映在溪水中像一幅美丽的画。

师:这样的美景,如诗如画!让我们来美美地读一读。

课件出示: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师:读得真好,你把我们也带到了画里。

还有谁想读一读?从你们跃跃欲试的表情看,大家都想读。

《搭石》课堂教学实录与评析

《搭石》课堂教学实录与评析

《搭石》课堂教学实录与评析一、教学背景本次授课的教学内容为“搭石”,是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提高动手能力和耐心的重要手段。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会搭一些基本的石头构造、提高动手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扎实基础。

考虑到小学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发展水平等方面限制,我们注重通过情境创设、参与多样交互活动方式等多元手段激发学生动手兴趣,提升学习效果。

二、教学过程1. 活动准备在开展本节课之前,老师先让学生们自己收集一些石头,为了满足课堂需求,学生在搜集过程中也开始了对石头性质、特征等基本意识的了解。

2. 互动环节a)情境创设在教学之前,老师先通过情境创设引导学生探索问题、思考方法。

首先老师给学生们讲述一段关于一个小动物搬家的小故事,小动物在有限的石头数量上搭起了自己的家园,随后老师带领学生们一起探讨小动物如何搭石头、石头的形态、数量、颜色、大小等特点。

b)具体操作在引导学生有了一定的认识后,老师向学生展示一些搭石样例,并手把手教学生如何搭石头、如何拼接石头、如何合作等多层次操作,相信在这样过程中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搭石”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c)知识运用在学生掌握搭石的基本操作技巧之后,老师可以根据课程安排,让学生们进行一些小比赛或合作石头搭建任务,更好地将“搭石”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收获实践经验和快乐心情。

3. 教学评析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了情境创设与实践操作的衔接,通过情境引导和实践检验,使得小学一年级学生们更好地体验“搭石”的奇妙之处,也正因为如此,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难点。

例如,“搭石”的过程需要耐心和动手能力,在这方面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表现得较为有限。

通过这次课堂教学,了解到学生在认知、动手、协作等方面的限制,老师要在随后的教学过程中针对性地加强相关训练和引导。

4. 总结本节课虽然只是关于“搭石”的简单教学,但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小学数学教育中的复杂性与科学性,学生需要通过实际练习掌握数学知识、技能,需要通过具体活动认知数学规律、方法。

《搭石》实录

《搭石》实录

《搭石》实录第一篇:《搭石》实录《搭石》教学实录【教材分析】《搭石》是人教课标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组的一篇精读课文。

捧读这篇课文,我一次次被乡亲们的淳朴、善良所感动。

这是一种怎样的人际关系!铺石,理所当然;敬老,理所当然;谦让,理所当然;一心为他人着想,还是理所当然。

这一个个理所当然,触动了多少人的故乡情结。

这淳朴的民风,这潺潺流淌的小溪,这记忆深处的搭石,怎能不激起作者对故乡的赞美之情?我小心翼翼地呵护着这些文字,研读文本,观看视频,解读同行的看法,走进作者。

从一个个细节中感受到了平凡中透出的深意,朴素中闪烁着的美好思想。

从而找到适合自己教授本文的切入点。

【学情分析】我们班的学生,不仅有三年的小学语文学习经历,而且进行了大量的课外阅读。

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与同龄孩子相比,相对强一些。

他们不仅能借助工具书理解词句,还能联系上下文对关键词句谈出自己的感受。

有的还会自觉地圈点勾画好词好句。

基于上述原因,我决定将教学重点放在:教孩子通过抓关键词句做批注的方法,来感悟文本的美。

这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对我更是一个挑战。

我只能全力以赴的备课,充分摸透每个孩子的实际水平,认真研讨,博采众长,方能实现所定目标。

【教学目标】1.认识“谴、绰”等7个生字。

会写“洪,涨”等11个生字。

正确读写“暴发、猛涨、俗语、平衡、联结”等词语。

联系上下文理解“协调有序、唯独、人影绰绰”等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地朗读课文。

3、学会运用通过抓关键词句做批注的方法来感悟搭石所蕴含的美。

4.学会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表达美。

【教学重难点】学会通过抓关键词句做批注的方法来感受搭石所蕴含的美。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练习题卡【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正确规范的默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第1 3 4 5自然段。

3、通过抓关键词句做批注,来感受搭石所蕴含的美。

重点从“无论、只要、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伏、理所当然”等词去体会。

小学语文四年上册《搭石》课堂实录 教学实录 三篇

小学语文四年上册《搭石》课堂实录 教学实录 三篇

《搭石》课堂教学实录精选(一)一:导入:师音乐,我的家乡在一个美丽的小山村,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

但最让我难忘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走入21课__搭石。

(板书)二:新课师:请同学们翻开书103页,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想一想什么是搭石?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师:刚才同学们读课文很认真,你知道了什么是搭石吗?谁用课文的句子来说说。

生:进入秋天,天气变凉以后,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师: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怎么过小溪呢?谁也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一说。

生: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绾裤。

(出示幻灯)师:“绾”是个生字,什么意思呢?生:卷起来的意思。

师:请你再读这句话,细细品位,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师:那就是说,如果小溪里没有搭石,人们出工就必须生:脱鞋绾裤师:人们收工就必须——生:脱鞋绾裤师:人们赶集就必须——生:脱鞋绾裤师:人们访友就必须——生:脱鞋绾裤。

师:一句话,人们来来往往都必须——生齐:脱鞋绾裤师:一次又一次的脱鞋绾裤啊,你体会到了什么?师:不便、麻烦甚至是辛苦,那还大多是在夏天啊,到了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就必须靠搭石过小溪了。

了解了这些,我们再来读读什么是搭石。

(生齐读“进入秋天,……,这就是搭石”)师:读了课文,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生回答)。

师:大家说的都非常好,课文第二自然段就有一句写搭石很美的句子,能找到吗?一起读读.(板书:家乡的一道风景)师:为什么说搭石构成里家乡的一道风景吗?让我们再一次走入课文,请大家默读课文2.3.4自然段,边读边想象画面,画出让你感受到美的句子.三:品悟师:相信一副副美丽的画面已经呈现在你们的脑海中了,谁来说说那些句子让你感到美?生:“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搭石教学实录(6则)

搭石教学实录(6则)

《搭石教学实录》搭石教学实录(一):一、激情导入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这一块块、一排排搭石吗?(记得)这一块块搭石,它们是那么普通、那么平凡,它们到底具有怎样的魔力使作者刘章钟情于它,为它痴迷呢?这节课,让我们再一次走进第二十一课《搭石》(多媒体出示课题),再一次走进刘章的家乡,去感受那里淳朴的民风,体验那里完美的民情。

(板书课题)教师用准确、凝练、简洁的语言,引起学生对文本的好奇,从而也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

二、研读交流师:(简笔画)在家乡这条无名的小溪上,一排排搭石构成了家乡一道道美丽的风景。

那里的景美,人更美。

景美在何处?人又美在哪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在课文中找一找吧。

同学们能够把找到的相关句子画出来,读一读,再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自己的体会。

(学生自学探究,教师深入到学生中了解学生对课文理解的状况)简单的几笔勾勒出一个小山村的情景图,那里不仅仅展示的是教师的基本功,而且是透过简单的画面唤起学生表象。

这篇课文,主要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更重要的是人性之美。

教师唤起学生的表象的同时,设置疑问景美在哪里?人美在哪里?让学生进入文本,去发现美,感受美,体验美。

这是顺情而导,由情而发,自然衔接。

在那里教师还注重学习方式的提示,强调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师:在刚才的学习过程中,老师发现大家不但能自己认真读课文,画句子,而且能够主动地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成员交流。

此刻,谁想说一说你的发现和感受?阅读是个性化的过程,学生对文本是怎样理解的,是他们自己体验出来的,而不是靠教师的讲解、告诉和琐碎的追问。

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简单,只是用引领的方式提出了一个整合性问题谁想说一说你的发现和感受?,这和传统的做法不一样,传统的语文教学,总是老师提出几个具体的关键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教师解读替代了学生的解读,学生是教师的附庸,那样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潜能,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学生也不可能真正的走进文本。

教研组评课搭石记录(3篇)

教研组评课搭石记录(3篇)

第1篇一、会议背景为了提高我校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我校教研组于2021年10月20日开展了“搭石”公开课评课活动。

本次活动由语文教研组主办,旨在通过评课活动,帮助教师发现教学中的不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活动主题本次评课活动的主题为“搭石”,由我校语文教师王老师主讲。

本次公开课旨在通过阅读《搭石》一文,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审美情趣。

三、活动过程1. 课堂展示王老师以“搭石”为题,通过精美的图片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接着,王老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思考文章的主题思想。

在阅读过程中,王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方法,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课堂上,王老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拓展延伸等,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同时,王老师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他们充分的肯定和鼓励。

2. 教师反思课后,王老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反思,总结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王老师认为,本次公开课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得较好:(1)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过程流畅,课堂气氛活跃。

(2)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教学方法多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而,王老师也认识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1)对教材的挖掘不够深入,未能充分挖掘文章的内涵。

(2)课堂提问过于简单,未能有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课堂评价不够具体,未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3. 教研组评课在教研组评课环节,各教研组成员对王老师的公开课进行了点评。

以下是部分教研组成员的评课意见:(1)张老师:王老师的课堂氛围非常好,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但在课堂提问方面,可以更加深入,引导学生思考。

(2)李老师:王老师的教学方法值得学习,但要注意教材的深度挖掘,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刘老师:王老师的课堂评价不够具体,建议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关注,给予他们针对性的评价。

部编版《5.搭石》课堂教学实录(两篇)

部编版《5.搭石》课堂教学实录(两篇)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5.搭石》课堂教学实录(一)【教材分析】:《搭石》这篇课文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序,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两个人面对面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著乡村的生活气息。

【设计理念】:根据本文特点,我的设计主要体现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地进行语文训练,全面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本着使阅读者披文入情,透过文字触摸到语言的深层内涵的阅读理念,引导学生透过文字想象画面,体会课文浓郁的生活气息,与作者情感交融,在自主阅读中收获感悟,挖掘语言文字的内涵,调动阅读的兴趣。

【学习目标】:1、认识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结合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体验等方法,理解“协调有序”等重点词句,体会搭石上蕴含的美,感受乡亲们的美好情感,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学习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乡亲们纯朴、善良、老幼相敬的可贵品质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感情。

【学习难点】:理解为什么说“搭石”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感情。

【课堂教学实录】:一、文本导入,引出搭石1、从课文情境入手,引出课题。

师:(出示情境图)同学们看——(潺潺流水声)这个小山村是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他的家乡是个美丽的地方。

(轻音乐起)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

但作者每每忆起家乡,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平凡而美丽的搭石。

(点评:在导入环节,情境图,轻音乐配以教师的深情的描述,一下子把学生带到了课文那洋溢着浓郁生活的美的意境之中,同时巧妙地引入了课题,由课题引入新课的学习,自然而富有美感。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小学语文课堂实录 搭石教学实录9篇

小学语文课堂实录 搭石教学实录9篇

小学语文课堂实录搭石教学实录9篇搭石教学实录 1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搭石》,它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六组的一篇课文。

本组课本围绕“爱”这一专题编排,。

本文正是一篇乡土头土脑息浓重的文章,它通过淳厚感性的笔触把我们带入了乡下人们秋凉摆搭石、路人修搭石、人们和谐有序走搭石、相互忍让过搭石的一幕幕画面,表现了人们纯朴、勤奋、老幼相敬的难得品格和同心专心为他人着想的优美情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人、故乡事无穷而深刻的吊唁之情。

一、说教学目的(1)准确、流畅、有情感地朗读课文,感觉乡亲们冷静无闻、无私奉献的精力,并使学生从中受到熏染、熏陶。

(2)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身边事物的习惯。

二、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乡亲们纯朴、勤恳、老幼相敬的可贵品质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感情。

教学难点则是理解为什么说“搭石”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感情。

三、说教学方法、学法在阅读教学中,方法的设计至关重要。

根据新课程基本理念,针对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在本文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以“读”为主线,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体会文中美好的情感。

四、说教学基本流程对于本文教学,我设计的教学流程一共分为四个部分:一、谈话导入,创设情境;二、整体感知,初识搭石;三、细读课文,体会情感;四、课外拓展,谈自己身边的事。

在谈话导入、创设情境的环节中,针对孩子的情况,我提了最简单的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接着再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第二个环节是整体感知,初识搭石。

在这一环节中,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词,读通句子,并让学生思考:什么是搭石?学生自由读课文后,认读生字词,接着再交流问题“什么是搭石?”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句子读一读,使学生理解“搭石”的特点及作用。

第三个环节是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在这一环节中,我重点围绕“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句话,抓住“与学生一起寻找美”展开教学,使学生理解搭石之美的真正含义。

搭石教育教学案例分析(2篇)

搭石教育教学案例分析(2篇)

第1篇一、教学背景《搭石》是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通过讲述发生在家乡的一件小事,展现了家乡人民美好的品质。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家乡人民的善良、勤劳和谦让,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 能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 学会运用联想和想象,描绘家乡的美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家乡人民的美好品质,培养热爱家乡、关爱他人的情感。

- 体会生活中的美好,学会关爱他人。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图片展示家乡美景,引导学生回忆家乡的情景,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然后,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课文主题。

2. 自主学习教师引导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学生画出自己认为美好的句子,并简要说明理由。

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 合作探究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小组成员共同探究以下问题:- 课文描绘了哪些家乡的美景?- 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课文中的哪些词语或句子体现了家乡人民的美好品质?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4. 情感体验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谈自己对家乡的认识和感受。

然后,让学生谈谈自己在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类似搭石的情况,以及自己是如何处理的。

5. 总结全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主题,强调家乡人民的美好品质。

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关爱他人,传递美好。

6. 作业布置1. 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 课后收集家乡美景的图片或文字,制作成手抄报。

四、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2. 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3. 教师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家乡人民的美好品质。

4. 教师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关爱他人。

搭石评课教研记录(3篇)

搭石评课教研记录(3篇)

第1篇一、教研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改革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我校开展了以“搭石”为主题的评课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评课,分析课堂教学中的优点与不足,探讨如何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果。

二、教研主题本次教研活动以《搭石》一课为例,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课:1. 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2. 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实施;3.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应用;4. 教师的专业素养与课堂管理;5. 学生的学习效果与评价。

三、教研过程1. 观摩课堂教学首先,由授课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展示。

授课教师以《搭石》一课为例,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了解搭石的历史、文化内涵以及搭石的意义。

课堂上,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等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 教学反思在观摩课堂教学后,授课教师进行了教学反思,分析了本节课的优点与不足。

以下是授课教师的教学反思:(1)优点1. 教学目标明确,符合课程标准;2. 教学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生活;3. 教学方法多样,注重启发式教学;4. 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

(2)不足1. 教学时间分配不够合理,部分教学内容讲解时间过长;2. 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课堂纪律有待加强;3. 教学评价方式单一,未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3. 教研讨论在观摩课堂教学和教学反思的基础上,教研组全体成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以下是讨论的主要内容:(1)关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教师们认为,授课教师能够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并在课堂上较好地达成。

但在教学过程中,还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学到知识。

(2)关于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实施教师们认为,授课教师能够结合教材内容,设计出富有创意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在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学内容讲解时间过长,导致课堂节奏较慢。

建议教师优化教学设计,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搭石》课堂教学实录与评析2篇

《搭石》课堂教学实录与评析2篇

《搭石》课堂教学实录与评析2篇The record and comment on the classroom te aching of "the stone"《搭石》课堂教学实录与评析2篇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课堂实录是教师将自己或他人执教的优质课堂尽可能详细地记录下来,并加上教学后记或听课评价的一种教育实用文体。

本教案根据小学语文课堂实录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小学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搭石》课堂教学实录与评析2、篇章2:《搭石》教学实录一、激情导入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这一块块、一排排搭石吗?(记得)这一块块搭石,它们是那么普通、那么平凡,它们到底具有怎样的魔力使作者刘章钟情于它,为它痴迷呢?这节课,让我们再一次走进第二十一课《搭石》(多媒体出示课题),再一次走进刘章的家乡,去感受那里淳朴的民风,体验那里美好的民情。

(板书课题)教师用准确、凝练、简洁的语言,引起学生对文本的好奇,从而也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

二、研读交流师:(简笔画)在家乡这条无名的小溪上,一排排搭石构成了家乡一道道美丽的风景。

那里的景美,人更美。

景美在何处?人又美在哪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在课文中找一找吧。

同学们可以把找到的相关句子画出来,读一读,再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自己的体会。

(学生自学探究,教师深入到学生中了解学生对课文理解的情况)简单的几笔勾勒出一个小山村的情景图,这里不仅展示的是教师的基本功,而且是透过简单的画面唤起学生表象。

这篇课文,主要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更重要的是人性之美。

教师唤起学生的表象的同时,设置疑问“景美在哪里?人美在哪里?”让学生进入文本,去发现美,感受美,体验美。

教研组搭石评课记录(3篇)

教研组搭石评课记录(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为了提高我校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我校教研组于近日组织开展了“搭石”一课的教学研讨活动。

本次活动以“关注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主题,旨在通过评课活动,使教师们更好地理解教材,把握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活动过程1. 教学展示本次教研活动由我校青年教师王老师执教《搭石》一课。

王老师以生动活泼的语言、丰富的教学手段,将学生带入了一个充满趣味的教学情境。

课堂上,王老师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2. 评课环节在评课环节,教研组全体教师积极参与,各抒己见。

以下是部分教师的评课内容:(1)王老师的课堂氛围活跃,教学手段丰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王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如合作意识、探究精神等。

(2)王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善于运用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生动。

同时,王老师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王老师的课堂设计合理,教学环节紧凑,时间把握得当。

在教学过程中,王老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和提高。

(4)在教学过程中,王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展示等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发言、乐于表达。

(5)王老师的课堂评价方式多样,既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又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这种评价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活动总结本次教研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

以下是本次活动的几点体会:1. 关注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2. 丰富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教师应善于运用多媒体技术、小组合作、探究交流等方式,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 注重课堂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搭石》课堂教学实录与评析2篇The record and comment on the classroom te aching of "the stone"《搭石》课堂教学实录与评析2篇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课堂实录是教师将自己或他人执教的优质课堂尽可能详细地记录下来,并加上教学后记或听课评价的一种教育实用文体。

本教案根据小学语文课堂实录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小学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搭石》课堂教学实录与评析2、篇章2:《搭石》教学实录一、激情导入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这一块块、一排排搭石吗?(记得)这一块块搭石,它们是那么普通、那么平凡,它们到底具有怎样的魔力使作者刘章钟情于它,为它痴迷呢?这节课,让我们再一次走进第二十一课《搭石》(多媒体出示课题),再一次走进刘章的家乡,去感受那里淳朴的民风,体验那里美好的民情。

(板书课题)教师用准确、凝练、简洁的语言,引起学生对文本的好奇,从而也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

二、研读交流师:(简笔画)在家乡这条无名的小溪上,一排排搭石构成了家乡一道道美丽的风景。

那里的景美,人更美。

景美在何处?人又美在哪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在课文中找一找吧。

同学们可以把找到的相关句子画出来,读一读,再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自己的体会。

(学生自学探究,教师深入到学生中了解学生对课文理解的情况)简单的几笔勾勒出一个小山村的情景图,这里不仅展示的是教师的基本功,而且是透过简单的画面唤起学生表象。

这篇课文,主要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更重要的是人性之美。

教师唤起学生的表象的同时,设置疑问“景美在哪里?人美在哪里?”让学生进入文本,去发现美,感受美,体验美。

这是顺情而导,由情而发,自然衔接。

在这里教师还注重学习方式的提示,强调“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师:在刚才的学习过程中,老师发现大家不但能自己认真读课文,画句子,而且能够主动地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成员交流。

现在,谁想说一说你的发现和感受?阅读是个性化的过程,学生对文本是怎么理解的,是他们自己体验出来的,而不是靠教师的讲解、告诉和琐碎的追问。

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简单,只是用引领的方式提出了一个整合性问题“谁想说一说你的发现和感受?”,这和传统的做法不一样,传统的语文教学,总是老师提出几个具体的关键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教师解读替代了学生的解读,学生是教师的附庸,那样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潜能,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学生也不可能真正的走进文本。

问题应该让学生自己读出来。

生:我找到的美是在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师:从这句话中你能感受到什么?生:我能感受到这是一位很为别人着想的老人。

师:从哪可以看出来呢?生:因为句子中说“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就是说老人无论自己有什么着急的事,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就一定会把搭石摆好。

所以我说这是一位很为别人着想的老人。

师:有理有据,说的不错。

从这个场景中,你还看出了什么?生:我感觉这是一位很善良的老人。

师:理由呢?生:因为这位老人宁可自己先不赶路,也一定要把搭石摆好。

从这我能看出这位老人非常善良。

阅读是对话的过程,当学生要把自己的体验交流出来的时候,教师要认真的倾听,并且从倾听中捕捉信息,恰当地评论、点拨,引发学生深度地思考。

师:那请同学们看这两句话。

(多媒体出示)1.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2.上了点年岁的人,怎样急着赶路,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

师:谁能读一读这两句话?(指名读)师:能说一说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吗?哪句话描写老人摆搭石的场面更适合?生:第一句话更合适。

师:为什么?生:因为第一句话中,有无论,只要,一定,这些关联词语,而且后面还说“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

师:“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生:这是因为老人怕搭石不稳,从这也可以看出老人很为别人着想。

师:从你的发言中老师也可以看出你是一位读书认真,并且善于思考的孩子。

谁能再读一读描写老人认真搭石的句子?(指名读)师: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生:我觉得他读得一般。

我觉得在读的时候,应该把那几个关联词语读得重一些。

师:哦?那你能为大家读一读吗?(生读)师:读得确实不错。

师:透过句子,我仿佛看见了在瑟瑟的秋风中,一位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放下包裹,俯身搭石的情景。

多么善良,多么可亲的老人啊!让我们一齐来感受一下吧!师引读:上了点年岁的人,生齐读。

教师出示两个不同的句段,让学生对比分析,设计意图是让学生体验描写的具体和用词的精妙,这是在训练学生理解语言的基本能力,同时让学生抓住关键的语句,体会老人的人性美、人格美、无私美,这样孩子的感情世界就会得到升华。

然后引导学生读出这样的感受,这里充分体现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完美结合。

师:你还在课文中的哪些地方发现并感受到了美?生:我在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发现了美。

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语。

搭石,原本就是天然石块,踩上去难免会活动,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

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

如果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面的人没处落脚,就会掉进水里。

这句话中的“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说明人们走搭石时都想着后面的人,我觉得这也是家乡人的一种美。

师:对,心中有他人也是一种美。

谁还愿意说一说你找到的美?生:我找到的美也在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象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师: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怎样的美?生:我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了一种协调有序的美。

因为这是一行人一起过搭石,所以他们在走的时候必须是“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就是说谁的步子也不能出差错,这样才能配合默契。

师:对,这是一种和谐的美。

(板书:和谐)从这句话中,你还有别的发现吗?生:从这句话中,我感受到了声音美。

师:声音美?声音美在哪?生:踏踏的声音,象轻快的音乐。

师:你能模仿一下过搭石的声音吗?(学生模仿)师:好象不够轻快,听着有点沉重的感觉呢。

试着轻快一些。

(学生再次模仿)师:踏踏的声音,真象一个个快乐的音符,谱出了家乡一首首动听的歌谣。

师:你还能感受到这句话中蕴涵的其他美吗?生:还有画面美。

“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师:清波漾漾,人影绰绰,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

(播放音乐,师读句子)师:谁愿意把你脑海中浮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生: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一个美丽的小山村,上工,下工的人们排着整齐的队伍,从搭石上协调有序的依次而过的情景。

他们走得很整齐。

生:我的脑海中想象的是一阵微风吹来,水面上微波荡漾,人影绰绰的那副很美的画面。

师:谁愿意把大家带到那美好的画面中?(指名读)师:你读得太美了。

谁还愿意试一试?师:同学们仿佛已经陶醉其中了。

你还在课文中的哪些地方发现了美?生:我在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发现了美。

经常到山里的人,大概都见过这样的情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这句话是说两人同时过桥的时候,谁也不会抢着过,而是让对方先走。

我觉得这也是一种美。

师:对,美还体现在互相谦让中。

(板书“谦让”)生:“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从这句话中我感到家乡的人彼此都非常友善。

这个环节仍然是研读交流阶段,还是让学生自己来寻找美、发现美、体验美。

美就在文本之中,就在字里行间,走进文本,读出文本,这才是阅读教学的境界。

学生用自己的眼睛来发现,用自己的心去体验,每个学生的发言都洋溢着自己的个性。

比如学生发现了画面美、声音美、协调美、谦让美、友善美。

美在不同的孩子的眼里有着不同的解读,而这些是从文本中读出来的,不是靠教师讲解和琐碎的追问才发现的。

在师生的对话的过程中,教师点拨性和激励性的语言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例如教师的引读时机恰到好处,中间又穿插了教师有情有色的配乐范读,把文字之美跃然与耳,情文并茂。

师:有道理。

或许,乡亲们的友情就在这彼此相遇时的拉家常中形成了。

谁还找到了课文中的美?生:“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师:这句话中有一个成语,谁找到了?生:理所当然师:理所当然?说一说这个词是什么意思?生:理所当然就是天经地义,理应如此的意思。

师: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这句话中的“这”指什么呢?生:指年轻人背老人过河。

师:那你怎么理解这句话?生:这句话的意思是在我的家乡只要年轻人遇见老人过搭石,就一定会背老人过去,人人都这么做,是一件很平常的事。

师:在一个村庄,如果人们把年轻人背老人过搭石看成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的话,那你认为,在这个村子里还有哪些事会是理所当然的呢?生:刚才说的那几件事,老人摆搭石,人们过搭石时互相谦让,这些在家乡可能都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课文中没有写到的事情呢?想象一下。

生:高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背刚上学的小孩过搭石肯定是理所当然的事。

生:谁家遇到什么困难了,大家一起帮助她,也应该是理所当然的事。

生:即使俩个人之间发生了一些矛盾,也绝不会大声吵架,我想这可能也是理所当然的事。

“理所当然”是文章的关键语句,这个词语也是最能体现人性美的点睛之笔,只有教师很好的解读了教材,才能驾驭教材,才能抓住关键所在.读课文就是要做到“咬文嚼字”,不仅要理解字面的含义,还要透过字面理解引申义,以及把这个词放在整体的语境中,联系上下文去体验,并且还要注意用好这个词。

理解、积累、体验、运用是语文词语教学的基本要义。

此环节的处理没有停留在词语教学的表面,而是还做到了通过抓住关键词,让学生体验到人性的善美,把词语教学和生活感受密切的联系在一切,有助对文本的整体把握,使学生的情感再次得到升华。

师:对,正是这些理所当然的事,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在搭石这道风景中,我看到了老人躬身搭石,你看到了什么呢?(多媒体出示)生:我看到了一行人协调有序过搭石生:我看到了年轻人伏身背老人过搭石生:我看到了两人相遇过搭石时互相礼让师:所以说,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