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代表 科学发展观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
第一、要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

我国经济生活中存在一些问题,最突出的是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竞争力不强、地区发展不协调、城镇化滞后、所有制结构不合理,这些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当前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需要优化生产力布局、产业结构以及产品结构,合理配置资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长期商品短缺的局面得到根本改变,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现在,总量不足的问题已经大大缓解,但结构性矛盾突出,已经到了不调整就不能发展的关键时期。

第二,要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

改革开放是强国富民的必由之路,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必须依靠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

不改革、不进行体制创新,很多问题的解决就没有出路。

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市场取向的改革,进一步消除影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使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迈出实质性步伐,给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第三,要正确处理速度和效益二者的辩证关系,走既有较快速度、又有较高素质的发展路子,以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正确处理速度和效益的关系,必须更新发展思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一是要保持较快的增速;二是要保持合理的结构,必须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三是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总结历史经验,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有利于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有利于增强人们对经济发展前景的信心。

如果经济大起大落,不仅会打乱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而且会造成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和损失。

(二)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也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必要条件。

社会发展不仅包括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而且包括社会就业、社会保障、社会公正、社会秩序、社会管理、社会和谐等,还包括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以及社会结构、社会领域体制和机制等方面的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事业,理所当然地包括这些方面的发展和进步。

随着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精神文化、健康安全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长,更加要求社会与经济共同发展。

如果社会发展滞后,经济也难以实现持续较快发展。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不断推进社会全面进步,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物质文明是一切事业发展的基础,政治文明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起着保障的作用,精神文明则提供价值导向、思想武器和智力支持。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历史时期,我们党强调把促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完整目标,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丰富和深化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三)坚持城乡协调发展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决策。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8亿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实现全面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全国的现代化。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

应当看到,我们党历来重视“三农”问题,但由于种种原因,城乡差距仍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

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统筹城乡发展,必须更加注重加快农村发展,关键是要抓好四个环节。

一是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

农业是基础产业,又是弱势产业,要承担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

加快农业、农村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光靠市场调节不行,还必须通过国家宏观调控加强扶持和保护,这是世界各国通用的做法。

国民收入分配要适当向农业倾斜,通过税收政策、财政转移支付政策等,加强对农业、农村的支持,要进一步落实对农民“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

中国目前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几个仍向农民征收农业税的国家之一。

美国国民收入来自农业的仅占4%,而给农业的财政补贴却占9%;德国农业税占财政收入的1.7%,而对农业的投资占7%。

二是农业和农村自身要加快发展,推进城镇化。

要继续实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科技进步,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素质和效益。

推动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三是城市发展要和农村发展相协调,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

要把更多的财力等社会资源用于带动农村发展,更好地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创造条件。

四是统筹推进城乡改革,消除体制性障碍。

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制度、户籍管理制度、义务教育制度和税收制度等,逐步形成有利于城乡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体制和机制。

(四)坚持区域协调发展
统筹区域发展,就是要继续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逐步扭转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实现共同发展。

国家要从宏观政策上支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

根据我国当前区域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中央明确提出了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布局:坚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这是一个把握规律、统揽全局的重大决策。

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不仅关系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也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民族的长治久安。

(五)坚持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发展观,是20世纪50年代后西方国家工业化经济迅速增长,出现了世界性的环境恶化、人口膨胀等危机之后,人们经过反省和探索,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探讨的人类发展的一种新思路、新理论。

1981年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R·布朗出版的《建设一个持续发展的社会》是第一部系统论述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代表作。

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

全书以“共同的问题”、“共同的挑战”、“共同的努力”三篇概括了当前人类发展所面临的严重危机,指出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出路之所在。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标志着可持续发展思想被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组织所承认和接受,从而开辟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可持续发展时代。

从系统科学的角度来看,可持续的发展就是资源、环境、经济、人、社会五大子系统相互协调、共同进步的发展。

系统、完整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在人与资源方面,保持资源永续利用;在人与环境方面,建立生态文明;在经济与社会方面,提高生活质量。

这三个方面互为条件、相互影响。

保持资源的永续利用能促进生态文明的建立,而生态文明的建立又反过来保护了自然资源,使自然资源更好地永续利用。

以上两者最终促进了生活质量的提高,生活质量的提高意味着包括生产力在内的各方面能力的提高,意味着人们更有能力维护生态平衡,更有能力保证资源的永续利用。

三方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割裂开来,否则可持续的发展就不可能实现。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崭新的发展思想和发展战略。

它的目标是保证社会经济具有长时期持续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质是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这是基本国情。

特别是
要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克服单纯的增长观。

二是要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目标,加大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全社会提倡绿色生产方式和文明消费,形成有利于低投入、高产出、少排污、可循环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机制,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全面建设节约型社会;三是要以科技进步为支撑。

三要进一步转变经济体制。

主要是推进以下几项改革:一是深化财税、金融和投资体制等改革,从体制上解决产业结构趋同、增长方式粗放、低水平扩张的问题。

二是消除城乡分割的体制性障碍,有序推进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引导生产要素在城乡间合理配置,加快城镇化进程,逐步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

三是深化社会领域的改革,推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体制改革,切实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

四是推进劳动就业和社会分配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制,为解决收入差距问题创造条件。

四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主要职能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四个方面。

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全面、正确地履行政府职能。

——经济调节。

就是对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进行总量调控,并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经济调节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同时通过制定规划和政策指导、发布信息以及规范市场准入,引导和调控经济运行;而不是靠行政审批管理经济,更不是政府直接干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

——市场监管。

就是依法对市场主体及其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完善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的市场监管体系,依法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等违法行为。

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实行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社会管理。

就是通过制定社会政策和法规,依法管理和规范社会组织、社会事务,化解社会矛盾,调节收入分配,维护社会公正、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

加强社会管理,必须加快建立健全各种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

加强安全工作,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职能的重要方面。

各级政府要把加强安全生产和公共安全工作摆到重要位置,列入重要议程,常抓不懈,防患于未然。

——公共服务。

就是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社会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发布公共信息等,为社会公众生活和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和创造条件,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

今后还必须适应新形势,进一步改进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的方式方法,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

同时,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把更多的力量放在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人民生活问题上。

要继续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加快政企分开,政府该管的事一定要管好,不该由政府管的事要坚决交给企业、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五要进一步转变各级干部的工作作风。

首先,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

其次,要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只有密切联系群众,我们才能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最终体现到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上,体现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上。

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注意在实践中形成新思路,在群众中寻求新办法,着力解决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

其三要切实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坚决克服主观主义、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

要紧密联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坚持讲实话、出实招、办实事、务实效,把工作的着力点真正放到研究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大问题上,放到研究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紧迫问题上,放到研究解决党的建设中的突出问题上,坚持以求真务实精神去抓落实,并在抓落实的实践中不断提高坚持求真务实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又是一项艰巨的实践任务,关系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

我们既要有紧迫感和责任感,又要看到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把积极进取精神同科学求实态度很好地结合起来。

要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主要内涵和基本要求,把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统一到中央的决策和要求上来,自觉地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各项工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