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教案
课文《有的人》教案
课文《有的人》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有的人》。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旨。
(3)分析课文中不同人物的特点和表现。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方式。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有的人》的朗读和理解。
2. 分析课文中不同人物的特点和表现。
3. 探讨课文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有的人》。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旨。
(3)分析课文中不同人物的特点和表现。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对课文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价值观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分析课文内容。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课文中不同人物的特点和表现,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诗歌,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向学生介绍课文《有的人》的作者和背景。
2. 朗读课文:(1)让学生跟随老师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僻词语的读音和理解。
3. 理解课文内容:(1)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主旨。
(2)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不同人物的特点和表现。
4. 分析课文:(1)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不同人物的特点和表现。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
5. 探讨社会现象和价值观:(1)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发现和思考社会现象。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课文中所反映的价值观的理解和体会。
《有的人》公开课教案设计
《有的人》公开课优秀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有的人》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方式。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思维。
1.2 教学内容诗歌背景介绍:《有的人》是由中国著名诗人艾青创作的一首抒情诗。
诗歌结构分析:诗分为四个部分,通过对比手法展现了不同人的生命态度和价值追求。
诗歌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师对诗歌背景、结构和主题进行讲解。
互动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创作实践法: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展示自己的创造力。
2.2 教学手段投影仪:用于展示诗歌文本和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
互联网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提供更多关于艾青和《有的人》的信息。
诗歌读本:提供纸质或电子版的诗歌读本,供学生阅读和参考。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活动3.1 导入环节教师通过展示艾青的图片和简介,引起学生对诗人的兴趣。
提问学生对诗歌的认知,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意义。
3.2 诗歌讲解环节教师逐句讲解诗歌,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3.3 分组讨论环节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和自己的感受。
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互相交流意见和想法。
3.4 诗歌创作环节学生根据对《有的人》的理解和感受,创作自己的诗歌。
学生互相展示作品,进行评价和讨论。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讨论参与度、诗歌创作和表达能力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师对学生的诗歌创作进行评价,给予反馈和建议。
4.2 教学反馈学生填写教学反馈表,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评价和建议。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教学调整和改进。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参考资料5.1 教学资源艾青诗歌读本:《有的人》以及艾青的其他作品。
投影仪和电脑设备:用于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5.2 参考资料艾青的传记和评论文章,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有的人》教案优秀5篇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有的人》教案优秀5篇《有的人》教案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感情地朗诵诗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比照手法的运用,体会这种用法的好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鲜明的爱憎情感,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死亡的道理。
教会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明白自己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诵读诗歌,体会情感。
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比照手法的运用。
1课时多媒体课件一、词语铺垫导入,揭示新课1、词语铺垫。
丑陋渺小鸿毛卑微唾弃灭亡美丽伟大泰山崇高爱戴永生2、本单元我们已学过关于鲁迅的哪些文章?你了解到鲁迅先生是怎样一个人?生简单汇报。
3、揭示课题,板书,齐读。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纪念鲁迅的文章,著名诗人臧克家于1949年写的经典诗篇《有的人》〕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指三名学生朗读,检查学生是否读通顺、正确。
2、根据朗读表现,简单评价。
及时指导字音,呵在诗中读啊的音。
呵平时读———笑呵呵,还可以读—————呵斥,呵在这应该读第———四声。
试着读好这一句。
三、范读引领,指导朗读1、听读录音。
〔今天,我帮大家请来了一位老师。
听,他来啦!〕2、教师教给方法,指导学生划分节奏,读好停顿和重音。
〔教师示范第一小节,指名练习第二小节,自由完成三到七小结。
〕3、学生自由展示朗读,把握节奏。
4、齐读,慢慢读出诗的味道。
读出了诗的味道!我相信你们已经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
四、比照品读,理解内容,体验情感1、可是诗歌的魅力不仅仅表现在它有明显的节奏,更表现在它独特的写法上。
请同学们默读这首诗,看看你能发现什么?〔生默读体会〕2、生汇报发现:比照的写法,读出相应诗句。
再读读,还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说出每小节中还有比照,2、3、4小结比照的是有的人对人民的不同态度;5、6、7小结比照的是有的人的不同结果;其实这两局部内容之间又是一一对照的。
〕3、根据学生汇报的适时出示插图和文字,图文对照,男女生比照朗读。
《有的人》语文教学教案
《有的人》语文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有的人》。
(2)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朗读和鉴赏能力。
(3)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
(2)培养学生珍惜和平、追求进步的精神风貌。
(3)培养学生尊重历史、铭记英雄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有的人》的背诵与默写。
(2)诗歌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
(3)诗歌中修辞手法的分析与运用。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抽象意象的理解。
(2)诗歌情感表达的把握。
(3)修辞手法的创新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歌《有的人》的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鉴赏:(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2)学生阐述对诗歌情感表达的理解。
5. 创意写作:(1)学生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2)分享写作成果,进行评价和反馈。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学生的朗读、讨论和写作表现。
(2)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2. 作业完成情况:(1)诗歌背诵和默写的完成情况。
(2)创意写作的质量和创新性。
3. 综合评价:(1)学生对诗歌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的理解。
(2)学生对修辞手法的掌握和运用。
五、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1)诗歌《有的人》的文本展示。
(2)诗歌背景资料的图片和文字。
(3)修辞手法的案例分析。
2. 教学素材:(1)相关诗歌的选篇。
(2)诗歌朗诵视频或音频资料。
六年级语文上《有的人》教案
六年级语文上《有的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其表达效果。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学会通过查阅资料,拓展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学会欣赏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操。
明白“为人民服务”的深刻含义,努力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其表达效果。
2.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有的人”所代表的不同阶层和社会现象。
深刻领会作者通过对比的手法,表达的对人民的深情厚谊。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背景及课文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查找生字词,并尝试理解课文大意。
3. 合作探究:小组内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 练习巩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课堂练习。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四、课后作业:1. 抄写生字词,巩固记忆。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巩固所学知识。
3. 单元测试:通过单元测试,了解学生对课文知识的掌握程度。
4. 学生自评:鼓励学生自我评价,提高自我认知。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音乐、视频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富有情感的教学环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对比教学:运用对比手法,分析课文中“有的人”之间的差异,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社会现象。
八年级语文《有的人》教案
八年级语文《有的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3)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通过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提高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中对不同人生价值的思考和反思。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诗歌结构和韵律特点的分析。
(3)象征意义和修辞手法的理解。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象征意义的解读。
(2)诗歌修辞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诗歌的原文和相关背景资料。
(2)教学PPT或黑板。
(3)相关练习题和答案。
2. 学生准备:(1)预习诗歌,了解作者和背景。
(2)准备笔记本,记录重点内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相关诗歌,激发学生的兴趣。
(2)提问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引起思考。
2. 朗读与背诵:(1)让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气和节奏的把握。
(2)指导学生正确地背诵诗歌,加强记忆。
3. 分析诗歌结构与韵律:(1)引导学生观察诗歌的结构,了解每一句的数量和韵律。
(2)讲解诗歌的韵律特点,如押韵、对仗等。
4. 解读象征意义:(1)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如“有的人”、“人生价值”等。
(2)分析这些词语和意象所代表的象征意义。
5. 分析修辞手法:(1)引导学生识别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解释这些修辞手法的效果和作用。
五、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1.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重点。
(2)强调诗歌的朗读和背诵的重要性。
3. 作业布置:(1)要求学生默写诗歌,巩固记忆。
(2)布置相关练习题,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六、教学过程(续)6. 小组讨论:(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诗歌中的主题和情感。
课文《有的人》教案
课文《有的人》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有的人》。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要信息。
(3)分析课文中不同人物的特点和作者的表达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课文中不同人物的情感变化,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能力。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生中的挫折,培养学生的乐观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分析课文中不同人物的特点和作者的表达手法。
(3)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隐喻和象征手法的理解。
(2)对课文主题的深入解读。
三、教学方法:1. 自主阅读法: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3. 写作练习法:让学生通过写作,提升写作能力。
4.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和事件,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有的人》。
2.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有的人》的作者、背景及课文主题。
(2)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阅读:(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阅读过程中,教师进行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2)教师参与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案例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不同人物的特点和作者的表达手法。
(2)学生通过分析,理解课文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
5. 写作练习:(1)教师布置课后写作任务,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创作。
初中语文《有的人》教案(诗歌)
初中语文《有的人》教案(诗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有的人》。
(2)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意义和内涵。
(2)学会欣赏诗歌,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中表达的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2)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诗歌《有的人》的内容和主题。
(2)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难点:(1)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观点。
(2)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诗歌,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介绍诗歌《有的人》的作者及其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欣赏:(1)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2)让学生谈谈对诗歌的感悟和欣赏。
5. 情感共鸣:(1)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的人生哲理。
(2)分享自己的感悟,进行情感交流。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四、作业布置:(1)背诵诗歌《有的人》。
(2)写一篇关于诗歌《有的人》的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诗歌的内容和意义,以及是否培养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
2. 情境教学: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诗歌中的情感。
3.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诗歌的深层含义,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
《有的人》教学设计方案教案教学设计
《有的人》教学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有的人》。
(2)理解诗歌的内容,分析诗歌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3)学会欣赏诗歌,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学会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2)培养学生尊重历史、缅怀先烈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诗歌《有的人》。
(2)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隐喻和象征手法的运用。
(2)如何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歌的作者、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有的人》,激发学生的思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歌的字面意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和象征意义。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分析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
5. 情感体验:(1)学生通过朗读、表演等方式,体验诗歌的情感。
(2)教师引导学生缅怀先烈,培养尊重历史的情感。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四、作业布置:1. 抄写并背诵诗歌《有的人》。
2. 写一篇关于《有的人》的读后感。
五、板书设计:《有的人》作者:X背景:X主题:缅怀先烈,尊重历史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情感体验是否到位,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抄写和背诵诗歌的情况,以及对读后感的质量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有的人》教案【三篇】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有的人》教案【三篇】导读:本文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有的人》教案【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有的人》教案二【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哲理性的深刻的内涵,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
2、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运用的特点。
【教学设想】1、通过请学生将诗歌中的“有的人”具体化的做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在合作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诗歌,理解诗歌包含的深刻哲理。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鲁迅,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曾经这样评价鲁迅先生:请同学们齐读这段话——“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
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强,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一连五个“最”,论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的不可替代的地位。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于上海。
“赶快收殓,埋掉,拉倒”,“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他最后的遗言。
然而,我们真能忘记他吗?事别十三年,诗人臧克家依然写下了《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二、听录音,朗读1、师:请同学们听录音。
生:听录音。
2、师:请同学们评价一下,这个人读得怎么样?生:学生有可能的答案有:感情处理得比较好语速把握恰当语气语调抑扬顿挫重音恰倒好处读出了诗歌的层次等等读出了对前者的恨,对后者的爱师:诗歌重朗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
仅仅*听朗读录音是远远不够的。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根据你对诗歌的理解,设计朗读。
生:自由朗读。
师:请同学朗读。
生:读。
(两位读完以后)请大家评价一下他们的朗读。
3、师:找出了他们朗读中的优缺点,肯定对大家有所帮助。
下面,我们齐读这首诗。
师:很好。
要想更好地诵读,还必须深刻领悟诗歌内容。
下面,以各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研读各小节,而后在班级交流心得。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有的人》课教学设计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有的人》课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使学生能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有的人》的主要内容和思想内涵,掌握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引导式阅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与尊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文学审美目标: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韵味和美感,理解诗人的创作手法和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1.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诗歌的主题和作者情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诗歌的主旨。
通过文本解读,让学生了解课文涉及的主要事件和人物形象,并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分析诗歌中描述的不同人物和他们的行为表现,了解他们背后所代表的价值观和精神风貌。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主题,即探讨人生价值的选择和人生的意义。
让学生思考并理解作者对“有的人”的评价背后所蕴含的深层含义。
通过具体词句的解析,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从而进一步理解课文所要传达的主题和意义。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
通过分享一些社会上的热点事件或人物,引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和探讨,进而引出课文主题。
同时提出问题激发兴趣:“你心目中认为的人生是怎样的?”引导学生自由发表观点。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艺术魅力。
在朗读过程中,要求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韵律和感情色彩,增强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让学生概括课文大意并简单表述自己的感受。
分析课文内容。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包括他们的行为表现、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等。
通过对人物的深入分析,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通过分析作者的描述方式、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等文学技巧,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理解诗歌通过对比的手法展现不同的价值观念,引导其深入思考人生价值的选择和人生的意义。
《有的人》教案设计范文
《有的人》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有的人》。
(2)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诗歌,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3)运用诗歌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人民的深情厚谊,培养爱国情怀。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珍惜美好生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有的人》的朗读与背诵。
(2)诗歌主题思想的理解。
(3)诗歌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深层含义的把握。
(2)诗歌表达技巧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及其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激发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节奏和韵律。
(2)学生思考:诗歌分为几个部分?每部分的主题是什么?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欣赏:(1)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美感,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2)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诗句,交流感受。
5. 创意写作:(1)学生尝试运用诗歌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创意写作。
(2)教师批改并给予反馈,鼓励优秀作品。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学生朗读、讨论、分享的表现。
(2)学生创意写作的成果。
2. 作业评价:(1)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2)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诗歌《有的人》。
2. 写一篇关于诗歌《有的人》的读后感。
3.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分析其意象和表达技巧。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背景资料,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3.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探索欲望。
《有的人》公开课教案设计
《有的人》公开课优秀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诗歌的基本知识。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引导学生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1.2 教学内容诗歌的定义与特点诗歌的形式与结构诗歌的鉴赏方法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基本知识和鉴赏方法。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分享自己的观点。
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创作诗歌,提高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2.2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使用PPT、视频等辅助教学,提供丰富的视觉和听觉资源。
网络教学:利用网络平台,让学生欣赏更多优秀的诗歌作品。
第三章:教学过程与步骤3.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话题,引起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好奇心。
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认知和感受。
3.2 诗歌知识讲解教师讲解诗歌的定义与特点,形式与结构。
学生跟随教师的讲解,理解并掌握诗歌的基本知识。
3.3 诗歌鉴赏实践教师展示一首优秀的诗歌,引导学生进行鉴赏。
学生分享自己的鉴赏心得和感受。
3.4 学生诗歌创作教师给予学生创作诗歌的题目和指导。
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展示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课堂表现评价教师观察并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互相鼓励和学习。
4.2 诗歌鉴赏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理解程度进行评价。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鉴赏水平和思维方式。
4.3 诗歌创作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诗歌创作进行评价,关注其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互相学习和提高。
第五章:教学拓展与延伸5.1 诗歌创作比赛组织一个诗歌创作比赛,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才华。
邀请家长和教师担任评委,给予学生公正的评价和鼓励。
5.2 诗歌朗诵活动组织一个诗歌朗诵活动,让学生通过朗诵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邀请家长和教师参加,共同欣赏学生的朗诵表演。
5.3 诗歌作品展览组织一个诗歌作品展览,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诗歌创作。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有的人》教案【三篇】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有的人》教案【三篇】《有的人》教案一教学设想学习这首诗,要能够理解诗歌的深刻含义,理解使用的对比手法。
在讲清重点章节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实行朗诵。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在一篇纪念革命英雄张思德的文章中,毛主席指出:“(死)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
”指出死的意义有轻有重。
人都有生和死。
对待生和死,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态度。
活着的人,有的活得崇高、伟大;有的活得无耻、卑微。
(举例说明)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诗人臧克家的诗歌名篇《有的人》。
二、作者介绍以及背景介绍1.作者:臧克家,诗人,生于1905年,山东诸城人。
他的诗作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
主要作品收在《臧克家文集》中。
2.写作背景:1949年全国解放后,臧克家由香港回到北京。
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这位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
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
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抒发自己由纪念鲁迅所引起的无限感慨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3.释题:学生自读副标题后明确:“有的人”这个题目包含了诗中所写的两种人:即作者歌颂、赞美的是以鲁迅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作者揭露、批判的是一切*。
联系诗的副标题,我们能够看出这首诗是以歌颂、赞美为主旋律的。
这首诗主要采用对比的写法,也就是把揭露和批判作为歌颂与赞美的一种反衬,在鲜明的对比中,抒发作者的感情。
三、初读全诗,整体感知诗歌内容1.播放朗读带。
因为本诗不存有语音方面的疑难,所以,要求学生在听的同时,注意诗歌的朗读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然后齐读全诗。
3.思考讨论:这首诗能够分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学生讨论后明确:全诗能够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节):以鲜明的对比评价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
《有的人》 教学设计 教案
《有的人》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和主题,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2. 帮助学生掌握诗歌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通过诗歌的学习,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价值和意义,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的意义和主题,体会作者情感。
2. 掌握诗歌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表达的作者情感的理解。
2. 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诗歌的意义和主题。
2. 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诗歌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
3. 使用情感引导法,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价值和意义。
五、教学准备:1. 教材:《有的人》诗歌。
2. 教学多媒体设备。
3. 相关资料:关于作者的背景资料,相关诗歌的分析资料。
教案内容:1. 引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诗歌朗读: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意义和主题,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情感表达。
4. 词语分析:分析诗歌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表达方式。
5. 修辞手法分析:分析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修辞手法。
6. 情感引导: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义和主题。
8. 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关于人生价值和意义的短文。
9. 课后反思: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回顾上节课的情感引导,让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分享自己的发现。
3. 小组分享: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介绍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4. 总结修辞手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分享,总结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并解释其在诗歌中的意义。
《有的人》教学设计(优秀8篇)
《有的人》教学设计(优秀8篇)苏教版《有的人》教案篇一一、复习导入师:我们从课外阅读当中知道了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生:乐观、幽默……师:1936年,鲁迅先生逝世,有很多人纪念他。
今天,我们就走进——有的人。
二、析题1、出示课题(小黑板)师:(念)师:这题目有什么不一样?生:没有主语师:是吗?生:题目下方有一个“纪念鲁迅有感”师:这个是什么?生:小标题师:同意吗?(生摇头)师:小标题是怎么样的?生:小标题概括故事内容、时间的。
师:不知道吧,那我告诉你们,这个是副标题。
(板书),齐读,那题目就是正标题,这副标题是对正标题的补充。
我们什么时候碰到过?生:写读后感的时候。
师:对,我们在写读后感的时候,会在题目下方写上读哪篇文章有感。
(再读课题)师:读的时候,正、副标题要有所区别。
(又读课题)三、研读学习提示,明确学习要求师:翻开课文,看学习提示,谁能最快找到有关这篇课文的学习信息。
生:结合自己对鲁迅的了解,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和从中得到的启示。
师:你是读了这句话,那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信息?生:读这篇课文我们有三个任务:一、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二、结合对鲁迅的了解,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三、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师:你有了自己的想法,真好。
师:学习这篇文章有三个任务是:生:(齐读学习提示)师:这一段不仅告诉我们学习任务,还告诉我们什么?师(引导):怎么理解这首诗?生:只要结合对鲁迅的一些了解。
师;对,这个是学习方法。
第三个任务是——生齐读三,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师:还得到什么信息?生:这首诗的作者是……师:遇到问题了(板书:臧藏)师:这个“臧”与“藏”读音有联系吗?可能读什么?生:zàng 生:cáng师:怎么办?生:查字典师:谁找到了?(师走到那位学生旁边)你怎么查到的?(陈果熠)生:我是一下翻到zàng的音,找到的,它念zāng。
师:哦,刚才我为什么叫你们猜测一下?我们用什么规律来猜测的?生:形声字师:对,形声字。
《有的人》教案范文
《有的人》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有的人》。
(2)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诗歌的艺术魅力,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中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表达。
(2)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激发对诗歌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有的人》的朗读和背诵。
(2)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表达。
(2)诗歌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1. 教材:选用《有的人》诗歌原文。
2.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歌《有的人》的作者、背景及意义。
(2)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朗读诗歌(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2)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解析诗歌内容(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表达。
(2)学生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4. 欣赏诗歌艺术(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学生举例分析,体会诗歌的美感。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学生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创作,进行拓展训练。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诗歌《有的人》。
2. 写一篇关于诗歌《有的人》的读后感,不少于200字。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创作一首类似的诗歌,展示自己的文学才华。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朗读、讨论和分享。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是否按时完成课后作业,包括背诵、读后感和创作。
有的人教案(优秀9篇)
有的人教案(优秀9篇)《有的人》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领会诗歌所表达的阶级感情和深刻哲理2、学习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树立高尚的人生观3、理解对比的写法4、了解诗中议论的特点5、有感情的朗读全诗教学设想:1、计划学习两课时2、在学生感悟的基础上理解内容第一教时教学过程:一、导语我们学习过鲁迅先生的文章,知道鲁迅先生怀着对祖国前途的深沉的忧虑、怀着对祖国人们的赤诚的爱,始终站在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前列,用自己的笔,与帝国主义的附庸、与封建势力的余孽、与一切人民的敌人做不妥协的斗争。
因此,他得到了广大人民的崇敬与爱戴,当然也遭来了阶级敌人的攻击与谩骂。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一篇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一三周年而作的诗歌——《有的人》。
二、熟读全诗1、教师范读,学生划节奏,标重音,悟语气。
2、教师指导、学生齐读。
三、感悟诗歌内容,思考以下问题。
(不急于寻求统一答案)1、“有的人”具体指什么人?诗歌既然为纪念鲁迅而作,为何题目却是《有的人》?2、诗人写出了这两种人各自的什么特点?3、全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4、诗人写此文有什么深意?四、在激起学生求知欲的基础上介绍诗人及其创作背景。
臧克家:祥见注释。
从“中华民国”这块招牌高高挂起之后,看到、亲身经历了旧军阀、新军阀的种种罪恶残暴的迫害,也悲愤地目睹了地主阶级和一切达观贵人为非作歹、欺压群众、视人民如草芥的种种情况,他们利用他们的走狗作吹鼓手,替他们歌功颂德,同时,还想在石头上刻上自己的名字,为自己树碑立传,以期“流芳百世”。
鲁迅活着的时候,和逝世之后,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国民D反动派,怕他、恨他,发动攻势“围剿”他,造谣侮辱、中伤他,连他的坟头都怕得要命。
而人民呢,尊敬他、爱他,把他作为自己的代言人,作为阶级斗争的勇士、文化的旗手伟大的民族英雄。
1949年全国解放,臧克家回到北京,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的纪念日,全国第一次公开隆重纪念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诗人目睹了人民群众的纪念盛况,深切追忆鲁迅先生,于是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之情和着以前郁积胸中的感情一起迸发,就写下了《有的人》这首诗歌,抒发了自己的无限感慨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课文《有的人》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课文《有的人》优秀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9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课文《有的人》的基本内容,理解作者通过对比手法表现出的不同人生观和价值观。
2. 过程与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解读课文的过程中,学会对比和分析。
通过对课文的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认识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课文《有的人》的阅读与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分析课文中的对比手法,引导学生从中体会到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让学生预习课文《有的人》,了解作者背景及课文内容。
准备相关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拓展教学。
2.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介绍课文《有的人》的作者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
自主学习: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对比手法,引导学生从中体会到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对比手法在课文中的作用。
3. 第二课时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
拓展教学:分享与课文相关的资料,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实践演练: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课文中所表达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理解。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2. 结合自己的生活,谈谈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 选择一篇与课文主题相关的文章,进行阅读和分析,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有的人》的理解程度,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后作业进行评估。
2. 学生朗读和表达能力的提升,通过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进行评估。
3. 学生合作探究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通过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进行评估。
《有的人》语文教学教案
《有的人》语文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有的人》。
(2)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象征意义。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朗读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革命先烈的崇敬和敬仰之情。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白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有的人》的朗读和背诵。
(2)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象征意义。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象征意义的理解。
(2)诗歌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歌《有的人》的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歌中的生词和难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修辞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学生发表对诗歌主题思想和情感态度的理解。
(2)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的崇敬之情,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回答问题的积极程度。
2. 朗读与背诵: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诗歌的能力。
3. 理解与分析:学生对诗歌主题思想、象征意义和修辞手法的理解程度。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诗歌《有的人》。
2. 写一篇短文,谈谈对诗歌主题思想和象征意义的理解。
3. 收集其他有关革命先烈的诗歌或故事,下节课与同学分享。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内容。
2. 运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3. 利用案例分析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
4.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七、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小集体备课共案设计
《乡下孩子》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本文是一首反映农村孩子童年生活的歌。
全诗共四个小节,第一小节写乡下孩子幼小时生活在爸爸妈妈怀抱里生活的情景;第二小节写乡下孩子在田野里欢快游戏的情景;第三小节写劳动给乡下孩子带来的乐趣。
最后一小节是对乡下孩子在农村广阔天地里幸福成长的赞美。
第二、三小节是课文的重点,理解上的难点是语意上的省略与跳跃。
课文配有插图,可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展开丰富想象,帮助他们突破难点,理解课文内容。
学情分析:学生对诗歌很感兴趣,在上课前已有不少同学能熟练朗读这首诗歌。
教学时主要引导学生图文结合,展开想象,在朗读、想象中体验乡下孩子丰富多彩、幸福愉快的童年生活。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0个字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乡下孩子丰富多彩、幸福愉快的生活,培养热爱农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3.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观察、启发他们想象,来理解课文内容。
3.了解乡下孩子丰富多彩、幸福愉快的童年生活,培养学生农村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3—4)
1.出示课文录像:
请小朋友看一段录像,看谁看得最仔细,最认真!等会老师要请小朋友来说说,你都看到了些什么?
(放录像,学生欣赏)。
2.交流:(农田、小河、五颜六色的野花、小朋友在采野花、喂猪、挖野菜)
说得真好,说明小朋友看得很细心,那么看了这段录像,你们感觉怎么样?(景色很美、小朋友很开心)
3.是呀,我们乡下农村的景色是那么美,小动物是那么可爱,乡下的孩子们生活更是多姿多彩,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一下乡下孩子的幸福生活(贴课题)——指名读——齐读
二、初读(4)
1.请大家闭上眼睛听,边听边展开想象的翅膀,等会把你的感受告诉老师。
2.播放配乐朗读——生说自己的感受。
3.打开书自己大声地读读课文,你特别喜欢的那个小节多读几遍。
指名学生读自己最喜欢的小节——生评价。
三、细读
1.学习第一节:(10)
(1)乡下孩子在他们的爸爸妈妈眼里是什么样的呢?
谁来读第1小节?(出示)
老师听出来了,真是个可爱的孩子。
(2)请大家自由读读第一小节,看哪个小朋友能最先完成这个填空:
示:乡下孩子是_______________,
是_______________。
指名回答——齐说。
(3)小朋友,闭上眼睛(音乐起)此刻你就躺在妈妈的怀里,尽情享受着妈妈的慈爱,妈妈轻轻拍着你的背,给你讲故事,你悄悄给妈妈讲学校里发生的事情,给妈妈唱学过的歌儿……
(音乐停),小朋友,这时候你感觉怎么样啊?(学生说)
是呀,在妈妈的怀里,孩子多象一只欢快的小黄鹂呀!
(4)(音乐起)请小朋友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你趴在爸爸背上,爸爸带你来到田野里逮蚂蚱,捉蝴蝶,来到鱼塘边钓鱼,你感觉怎样?——学生说
对呀,和爸爸在一起的时光是多么快乐呀,刚才老师还看到有的小朋友边想边露出了笑脸,多灿烂呀,真象那盛开的野菊花,美极了!
(5)让我们伴着音乐再次感受乡下孩子们的生活是多么幸福(贴“幸福”)
——拿起书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读第一小节。
2.学习第2、3节(15)
(1)乡下孩子的生活可有趣啦!请小朋友自由读读2、3小节,看看他们平时都做些什么?
(2)指名一对小伙伴读(评价)——生回答,师相机画出。
(3)假如你是乡下孩子,在这些事中你最喜欢做什么?为什么?
你能把这句话读好吗?还有谁也喜欢读的,一起读读。
(4)小朋友,(师指图)除了课文上的这些事,你还想做些什么呢?
(采野花、拾稻穗、割青草、逮蚂蚱……)
(5)采了野花,拾了稻穗、割了青草有什么用呢?你能照着课文里的样子也来说一说吗?
出示:采一束野花,____________________。
拾一把稻穗,____________________。
割一篮青草,____________________。
捉几只蚂蚱,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朋友看着图自己练练看,指名说。
(6)刚才我们是一句一句说的,现在你能连起来说两三句吗?
说的真好,相信小朋友会把第2、3小节读得更好,让大家仿佛看到乡下孩子们那有趣(贴)的生活——齐读。
3.学习第四小节(3)
(1)听了小朋友刚才的朗读,老师真想马上到田野里听听小鸟的歌唱,闻闻花草的芳香,做一回乡下孩子,快乐地生活在大自然中。
你想吗?
请读读最后一小节,用你的朗读来告诉大家。
齐声有感情朗读第四小节。
(2)出示“旷野”词卡,师述:“旷野就是空旷的原野。
”指名读好词语。
(3)农村虽然没有城市繁华,但是这里有阳光,有旷野,孩子们多快乐呀。
谁再来读第四小节。
——男女生比赛读。
四、再读,背诵(4)
1.乡下美,乡下的孩子更可爱,喜欢乡下吗?让我们一齐读儿歌,把你的喜爱读出来,加上动作试试,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我们就是乡下孩子,让我们一起把这首儿歌读好。
2.这么美的儿歌能永远记在脑海里该多好啊!
小朋友自己试着背背——指名背——齐背
五、小结
今天老师带你们到乡下去游玩了一番,感受到那里的孩子们生活(贴)是多么幸福、有趣、快乐,真让人羡慕。
六、作业:
建议小朋友利用节假日,去周围走一走,看一看,把你看到的有趣的事告诉大家。
教学反思:
课堂上学生的参与性很强,由于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乡下孩子有趣生活的图片,让孩子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他们有很强的的感受和体验,让孩子们细细品味词语、句子、以及在特定情境下的动作和语言,孩子们连表情都惟妙惟肖的表现出来,孩子的潜力是无穷尽的,对生活的感受力和幸福的感受力也是超乎成人想象的。
朗朗上口的童诗,也滋养了孩子的文学素养和语言的韵律和节奏感。
通过这节课的,我更加坚定了,给与孩子心与心的交流,真情实感就会自然真实的流露出来,而不是说教和强硬升华感情。
让孩子从视觉、感受、体验、参与中,多感官、多角度的去参与更能体现不同年龄的学习规律。